辐射监测范例6篇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范文1

关键词: 辐照加工;辐射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L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046-02

0 引言

放射性流出物经过在环境介质中的传输和弥散,最终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通过环境监测可验证辐射源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状况,可以发现异常排放,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判定污染的范围和水平,可以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而改善公共关系。辐照加工装置辐射环境监测包括:辐照装置监测、工作场所退役监测、放射源运输监测等。

1 辐照装置监测

1.1 γ射线辐照加工用途和工艺

用途:利用γ放射源进行辐照加工的装置,可用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食品防腐保鲜、电线电缆辐射交联、热收缩材料的辐射加工等。

主要工艺方法:用棒状的钴-60组成板源,源架不工作时被放在辐照室内7米深的贮源水井中的安全位置,工作时用液压升降机提升到地面以上工作位置,被辐照物按辐照要求排放在源架两侧接受辐照,辐照物用自动化的输送系统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输入输出辐照室。

工艺过程如图1。

1.2 主要污染源

钴-60辐照装置的辐射源为密封式γ放射源,它对环境的污染有穿透屏蔽墙和屋顶后的γ射线外照射污染;辐照室内的空气受照射后产生的有害气体臭氧和氮氧化物;钴-60包壳损坏可能对井水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此外还有辐照装置正常运行时排风系统和输送系统产生的噪声,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时产生的生产和生活废水。

1.3 辐照装置监测、检查

1.3.1 了解辐照场所及邻近地区的辐射水平与辐射分布情况,监测数据用于评价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达到改善防护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和放射性污染水平符合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以确保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安全。监测内容,一是监测工作场所β射线、X射线、γ射线和中子辐射等外照射剂量水平,二是监测工作场所空气污染,三是监测工作场所α、β表面污染。

①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

在装源前进行辐射环境监测,调查范围是以辐照室为中心,半径50-500m以内。具体调查方案见表1。

②运行期间环境监测。

1)换装源前后应当测定贮源井水中放射源所用核素的浓度。

2)必要时辐照场所需要监测NOX、臭氧及气溶胶放射性浓度是否超过国家标准。

3)对采用贮源井并存放放射源的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泄露检查是有必要的。一旦发现贮源井水受所用核素的污染,查找污染原因并定期分层取样测定所用核素的浓度,必要时采用离子交换法净化贮源井水,更换破损的放射源,及时进行事故处理。事故处理后进行场所和污染物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监测。

1.3.2 检查:有无警示标志

人员通道开启后源是否自动下降;

升源后人员进入迷道口,三道光电是否正常工作;

辐照室内复位开关是否有效;

辐照室内紧急拉线开关是否有效;

迷道出口处紧急开门按钮是否有效;

装置停电时源是否能自动降至井底;

钥匙控制;

固定式辐射监测仪是否正常;

便携式辐射仪是否与控制锁连接,是否有检验源;

升源条件联锁(风机、门、光电复位、无人复位联锁等);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

2 工作场所退役监测

在装置退役的所有阶段应对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加以严格保护,并全面分析退役期间的潜在危害,制定安全防护措施。退役辐射监测要求包括退役作业前、退役期间和退役后(阶段作业结束或全部退役工作完成后)三个阶段的辐射监测。

3 放射源的运输监测

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源)的运输必须遵守《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11806-2004)中的有关规定。一般包括对人员、交通运输工具、货包、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监测,环境中辐射水平个人剂量、空气污染等监测。

4 辐射环境验收标准及监测分析方法

现行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的行业标准,该标准确定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辐射污染源监测、放射性物资安全运输监测以及辐射设施退役、废物处理和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项目、监测布点、采样方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规定了监测报告的编写格式与内容等。

5 辐射监测的质量控制

辐射监测的质量保证是取得可信可比数据的保障。从制定监测方案起直到完成监测报告止,质量保证必须贯穿于辐射监测全过程,辐射监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成富等编著.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

[2]李德平.辐射防护手册第二分册辐射防护监测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8.

辐射监测范文2

Abstract: Ionization radiation monitoring is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radioactivity monitoring and radiation monitoring for shor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people's ignorance or anxiety towards the harm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is that human body cannot directly detect the presence of ionization radiation. People can't hear, see, smell, taste or feel it through sense organs; specific instruments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it.

关键词: 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监测仪器

Key words: radiation monitoring;radiation protection;monitoring instrument

中图分类号:TL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76-02

1 辐射防护监测

辐射防护监测的概念——是指为估算和控制公众及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而进行的测量。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保证公众和工作人员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监测是衡量这种条件的手段。

在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寻找丢失的放射源、确定放射源破损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公众和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的估算方面等,辐射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辐射防护监测的对象是人和环境两大部分,具体监测有四个领域: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辐射防护监测的实施,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现场采样和测量、实验室测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在监测方案中,应明确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周期、监测仪器与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辐射防护监测特别强调要有质量保证措施:监测人员要经过考核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要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对监测的全过程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选择不同的监测仪器,如测量瞬时剂量率的仪器有高气压电离室、G-M计数管和闪烁体剂量率仪;测量累积剂量的仪器有热释光剂量计;测量表面污染的有α、β表面沾污仪;中子射线用中子仪测定;用于γ核素含量分析的有NaI(Tl)γ谱仪、Ge(Li)γ谱仪或HPGe γ谱仪。

2 辐射探测器原理及常用辐射环境监测仪器

对于辐射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人们必须借助于辐射探测器探测各种辐射,给出辐射的类型、强度(数量)、能量及时间等特性,即对辐射进行测量。

辐射探测器是指在射线作用下能产生次级效应的器件,而且这种次级效应能被电子仪器所检测。多数探测器是根据射线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或激发的原理制成的。它们可以把射线的能量转变为电流、电压信号以供电子仪器记录。

人们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上述的各种效应,制成了许多不同类型探测器。放射性测量常用的探测器有三类:气体电离探测器(利用射线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电离效应)、闪烁探测器(利用射线在闪烁物质中产生的发光效应)和半导体探测器(利用射线在半导体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探测器,如固体径迹探测器、热释光探测器等。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置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等。

2.1 气体电离探测器 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管统称为气体电离探测器,这三种气体电离探测器的工作特点虽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射线使探测器内的工作气体发生电离,然后收集所产生的电荷,从而达到记录射线的目的。

2.2 闪烁探测器 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闪烁探测器具有分辨时间短、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高和能测量射线的能量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核辐射探测器。

2.3 半导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是使用半导体材料的电离探测器。探测器中加有电场以便把电离产生的过剩载流子收集在电极上。在工作机制上,半导体探测器与气体探测器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外电场作用下利用载流子(在气体中是离子对,在半导体是电子一空穴对)在介质(气体或半导体)中作漂移运动而产生输出信号的,因此,可把半导体探测器看作一种固体电离室。

2.4 热释光探测器 热释光是绝缘体或半导体加热时从中发射的光,不能与加热到白炽化时的物质中自发发射的光相混淆。热释光是物质预先吸收了辐射能之后的热激发光。目前经典的固体能带理论认为当磷光体(晶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射线与晶体相互作用,产生电离和激发使得晶体价带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游离出来上升到导带,在价带中剩下空穴。

被电离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在亚稳态能级分别被晶格中的缺陷所俘获(激发),这些缺陷称为“陷阱”(俘获电子的缺陷)或“中心”(俘获空穴的缺陷),统称为“发光中心”。处于亚稳态能级上的电子和空穴在无外源激发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滞留在缺陷中。加热磷光体时,电子和空穴从发光中心中逸出,电子与空穴迅速复合,在复合过程中以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如果在暗处加热该探测元件,探测元件上放上光电倍增管,测得的光输出就正比于探测器接受的辐射能量。

3 辐射监测仪器选用原则及选用举例

核辐射测量仪器主要由探测器和电子学电路所组成。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要选用不同的监测仪器。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中子监测仪和热释光剂量计等。实验室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备等。

在辐射检测中,如何选择监测仪器,一般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如射线性质、量程范围、能量响应、环境特性、仪器性能及测量误差等等。

3.1 X、γ辐射监测仪

3.1.1 电离室类监测仪 高气压电离室是测量环境剂量率的最常用的仪表,这类仪器由一个高压电离室探测器和电子线路组成。前者为一个充高气压(一般为22个大气压的氩气)的不锈钢球壳,中间密封一个电极。电子线路主要为MOSFET静电计、二次放大电路、高低压变换器以及读出线路。这类仪表在美国用得十分普遍,它的缺点为价格比较昂贵。

3.1.2 闪烁剂量率仪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能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这些物质称为闪烁体。射线在闪烁体中产生的荧光极弱,必须用光电倍增管来探测这些荧光,光电倍增管先把荧光转换成电脉冲,然后放大,其脉冲辐度正比于带电粒子或光子在晶体中沉积的能量。例如,我们常用的X-γ辐射测量仪FH-40G,其主机探测器采用正比计数管,外接探测器采用的是塑料闪烁体。

3.2 表面沾污监测仪器 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主要是测量现场的设备、地面、台面、衣服和人体皮肤表面有无放射性污染,多用闪烁探测器,也有用G-M计数管的。

3.3 中子监测仪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弹性碰撞和核反应,形成直接电离的次级粒子。探测中子取决产生这些粒子的中间过程。常借助n-p弹性散射探测快中子,利用10B(n、α)7Li反应和6Li(n、3H)4He反应探测慢中子。这两种反应都具有不产生γ射线特点。

内部充以3He和BF3气体正比计数管和内部涂层为6Li、7Li、10B的正比计数管,可用来测量能量低于0.5eV的慢中子,而内部充以含氢物质(如甲烷、聚乙烯)的计数管,可用于探测能量大于100keV的快中子。

中子辐射监测比起γ辐射的监测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中子辐射场大都伴有γ辐射;另一方面,中子能量范围宽,不同能量的中子与机体有不同类型的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也不尽相同。

即使吸收剂量相同,由于品质因数不同,剂量当量也不同,这就给评价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困难。

3.4 测氡仪 测量氡主要是通过测量氡-222衰变生成的子体,氡子体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处于放射性气溶胶状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氡子体,它随着人的呼吸而沉积到支气管和肺部,给呼吸器官组织造成辐射损伤。对空气中氡子体浓度的测定,都是采用将大量氡子体收集起来,通过α辐射测量仪测量滤膜上的α放射性强度。氡子体测量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取样过程中氡子体的积累,二是取样后测量过程中氡子体的衰变。

3.5 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 α粒子能量在2-8MeV,其射程很短。按测量样品的厚度不同,样品分为薄层样和厚层样。常用于α、β测量的有电离室、正比计数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正比计数器和半导体探测器具有本底低,效率高、价格较低等优点,应用较广。

β粒子贯穿物质的本领要比α粒子大得多,因此很难采用“饱和层样”或“薄层样”来测量样品的总β放射性,须均匀铺成10-50mg.cm-2的样品,一般以20mg.cm-2厚度为宜。厚度太大,因低能β损失过大,会增大测量误差。

3.6 γ谱仪 γ谱仪主要用于对放射源或样品的γ能谱测量。γ谱仪的探测器有NaI(TI)闪烁计数器和HPGe高纯锗半导体探测器。

3.7 累计剂量测量装置

3.7.1 热释光测量系统 热释光剂量计是佩带在人体上,用于测量个体受照剂量的监测仪器。

热释光剂量计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量程范围宽、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响应好,受环境影响小,可测X、γ、n、α和β等射线,可重复使用以及可进行多点同时监测。

常用的热释光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空气等效性好而灵敏度稍差的,例如LiF、Li2B4O7和BeO等;空气等效性差而灵敏度高的,例如CaSO4和CaF2等;介于前二类之间的有MgSiO4和MgB4O7等。

从磷光体的存在形态可分为磷光粉、热压片,单晶切片、玻璃管封装粉末,内热元件与聚酯等粘合剂混合成形的元件、陶瓷片,带有金属衬托的沉积粘合元件,热压在耐热衬托上的薄膜元件和玻璃片等。

3.7.2 光致光测量系统 现今又出现了新型的光致光剂量测量系统,该种类型仪器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受过辐照的晶体,导致电荷从空穴场运动到发光中心,晶体受入射光激发后的发光量与晶体所受剂量和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激光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所提供能量,使得电子从空穴激发至导带和发光中心,只有很少数电子被激发,使得剂量计具有了重复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辐射监测范文3

[关键词]核设施;退役;辐射监测

中图分类号:TN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29-01

所谓的核设施具体是指借助核反应堆的变化产生各种能力的设备,这些设施能够对核能量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具体包括核燃料生产、加工以及贮存中使用的设备;处理放射性废物的设备等等。核设施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危险性,通常情况下,核放射、核泄漏以及核污染的作用半径约为10km以内,核爆炸及核渗漏的作用半径则在50km以内。若是人体长期受到核辐射,轻则会产生出不适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身体主要器官和功能系统损坏,进而导致各种疾病,如白血病、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等等。为此,在核设施退役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辐射监测。

1 核设施退役的特点及辐射监测的重要性

1.1 核设施退役的特点

与一般的设施和设备相比,核设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核设施服役期满后,即达到使用年限时,需对其进行退役处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使核设施原本的场址能够不受限制的开放和使用,降低核辐射对社会公众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体上可将核设施退役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核设施内部存在大量的放射性活度。以商业规模的反应堆为例,此类核设施在运行期间,其所包容的放射性活度约为~Bq,当反应堆停运并全部卸料之后,其内部的放射性活度仍然会留存~Bq。

1.1.2坚固性。从核辐射防护的方面考虑,核设施要比普通的设施或设备更加坚固,若是设施的坚固性不足,则会导致其在运行期间出现损坏等问题,由此可能会造成核泄漏。所以在核设施建设时,坚固性是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核设施的这一特点给拆除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1.1.3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核设施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几乎所有核设施的结构都非常紧凑,系统方面也十分复杂。故此,在核设施退役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并耗费巨资。具体而言,就是核设施退役需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1.2 辐射监测的重要性

从目前国内核设施的总体情况上看,绝大部分的运行寿命均在几十年之间,当核设施达到使用期限后,便要停产关闭。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非核设施在停产关闭后便不会再产生污染物,它对环境的影响会随着寿命的终结而终止。而核设施却不同,即便它们停产关闭,其原本所包容的放射性物质仍然存在进入环境的可能性,所以当核设施停产关闭后,必须经历一个安全的退役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辐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核设施整个退役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会贯穿于退役的全过程中。

2 核设施退役过程中的辐射监测要点

2.1 监测内容及要求

核设施退役过程中,辐射监测具体是对以下三个阶段的监测,即退役作业前、退役期间以及退役后。

2.1.1 作业前的监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对与核设施相关的系统及各类部件的辐射水平、放射性污染水平以及放射性活度等进行调查,并对源项进行估算。

②对核设施内环境辐射水平、气溶胶水平以及放射性气体进行调查。

③对核材料的卸料区域和放射性废物暂存区的放射水平进行调查。

④对作业现场外水域和陆地等区域进行调查,所选的监测点应当能够充分反映出作业现场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

2.1.2 退役期间的监测。该阶段的辐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核设施退役作业现场内的辐射剂量率和放射性气体监测。

②在拆除具有较强放射性零部件时,需要在排放口位置处设立放射性气溶胶固定监测点,对放射性进行连续监测。

③在某些特定的场所内,应当按照工艺要求随时进行取样,如有必要则应进行核素分析。

④对拆除下来的放射性物项必须进行监测,同时要将处理的总量记录下来,以备后续使用。

2.1.3 退役后的监测。该阶段的辐射监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对拆除后的核设施本体以及拆除设施中使用的各种工具需要进行释放监测,并对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作业人员的皮肤、工作服等进行污染监测。对于场所和设备的污染监测可视现场情况设置监测点

②当退役作业完成以后,应当按照核设施退役前的辐射监测要求对作业现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最终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作出评价。

2.2 辐射监测要点

2.2.1流出物监测要点。对气载流出物进行辐射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确保又有通排风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以此来保证核设施退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气载放射性污染物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因核设施退役时的操作方式与运行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当原核设施的通风系统无法使污染物排放达到规定要求时,应在该通排风系统上加装相应的过滤设备,这样能够保证排放过程达到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液态流出物的排放应当执行原有的排放标准,并借助原设施的排放系统完成排放。由于部分核设施没有排放系统,故此无法对液态流出物进行排放。此时,则应当在排放前对废水进行辐射监测,并对日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①对废水进行监测取样时,应当取清液置于塑料容器当中,并向容器内添加硝酸,使其pH值约等于2,然后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②对于废油则应当搅拌均匀后取适量滴在棉质纱布上,再将纱布封存于样品袋中,送往实验室进行源项核素含量检测。

2.2.2放射性废物监测。在核设施退役过程中,通常会有部分放射性废物需要暂时存放,应当在暂存期内对其进行辐射监测。①气溶胶。应对放射性气溶胶进行定期监测,具体频次为每月不少1次,最小的取样体积应当满足测量设备的性能要求,若是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则应当改为每日监测1次,直至处理至正常为止。②辐射场。应对剂量率进行定期监测或是按照相关作业要求进行不定期监测,具体频次每月应当不少于1次,如果发现异常,则应改为每日监测1次,直至处理至正常为止。

2.2.3终态监测。在对终态监测方案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除了要详细说明监测点位布置的合理性以及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之外,还应说明核设施退役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该环节的工作必须在土地平整之前进行。具体的监测技术要点如下:①可将验收场址以10O的面积进行分区,在对分区后的区域以1O的面积划分成网格,然后取0-20cm的表层土,各个网格内的取样点不得少于1个,取样重量约为100g,并对土壤样品中的α和β总量的活度进行测量。②对于存在渗漏污染但已经进行处理的区域,应当进行钻井取样,随后对总的α和总的β以及源项核素的活度进行测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当核设施服役期满后便需要停产关闭,为了避免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及周边环境造成辐射污染,应当对其进行辐射监测。在这一过程中,监测人员除了应当了解相关的监测内容和要求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有关的监测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有助于降低核设施退役中对人员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郭仕源.李阳.曾民生.大型辐照装置退役的辐射监测与防护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3(12).

[2] 孙庆红.谷存礼.李洋.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极低放废物就地填埋方法研究[J].核辐射管理.2012(3).

[3] 黄治俭.滕慧洁.宋海龙.某厂核设施退役工程的竣工验收辐射检测[J].辐射防护.2010(9).

辐射监测范文4

在30~3000MHz的频率内,电场强度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12V/m(功率密度为4OuW/cm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3】规定,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定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本次研究中环境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取5.4V/m(功率密度为8uW/cm2)。

2、4G基站的监测与评价

2.1、4G基站的选取本次研究选取温州试验网的3个典型4G基站,分别为温州环保局、灰桥农机公司、云中花园二基站。目前,4G基站试运行的频率为18801920MH,机顶功率为20W。3个基站均为多频共址的宏蜂窝基站。选取的4G基站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2.2、测量仪器测量使用德国NardaSafetyTestSolutions公司生产的SRM3000电磁辐射选频测量系统,频率响应范围75—3000MHz,量程范围2.5×10—420OV/m。

2.3、测试条件天气:阴;相对湿度:55—70%;环境温度:18.1—23.6。C;风力小于3级。测量时间选择在白天8:00—18:00,此段时间为用户使用手机的高峰期。

2.4、监测方法优先考虑基站天线的主瓣方向,对于发射天线架设在楼顶的基站,在楼顶公众可活动范围内布设监测点位,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同时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测量高度:探测器离地1.7m(或离立足点1.7m)。测量时仪器探头与操作人员之间距离不少于0.5m。每个测点读数5次,每次读数时间不应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测点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以5次读数的平均值为该点的测量值。

2.5、质量保证其一,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每年均由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定。其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HJ/T10.3—1996中的有关规定。

2.6、监测结果本次研究测量时,3个基站均处于正常试运行状态,共选取了22个测试点位,88个测量值,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选择测量点位在基站天线的主瓣方向,距离天线最近处,将其测量数值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4G频段(1880~1920MHz)内,3个基站的电场强度测量值为分别为0.19Vim、0.22V/ITI、0.53V/m,均低于《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中规定的单个项目的环境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

3、结论

辐射监测范文5

关键词:电磁辐射 移动通信基站 环境评价 监测

中图分类号:TN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28-02

Monitoring of the level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tions in Xinjiang Hami

Guo Xiaoli

(Xinjiang Radiation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Station,Urumqi Xinjiang,83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 Xinjiang Hami,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and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typical mobile base station in Hami to monitor. The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electric magnetic radiation intensity monitoring was 0.446μW/cm2, which was far lower than the go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value of 8μW/cm2. They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The overall level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evel of mobile base station in Xinjiang Hami is low.

Key words: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onitoring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近些年来随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了一大批移动通信基站,而通信基站的大量建设势必会造成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研究新疆哈密地区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评价其危害程度和环境影响程度,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1-11]的基础上,对新疆哈密地区典型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归纳,最终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 移动通信基站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是连接通信网络与移动用户的纽带,负责将网络侧的信息以无线电磁波的形式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是收发信机与外界传播介质之间的接口。定向GSM移动通信基站采用三扇区,每个扇区天线夹角多为120°,这样三个扇区能对四周进行360°全覆盖。将正北扇区标记为A扇区,顺时针方向,依次标记为B扇区和C扇区。每个扇区有1组天线,每组有1或数根天线,其中1根为收发共用,其余天线为单收。

2 电磁辐射评价标准

此次监测的依据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其规定的公众照射限值如下。

(1)基本限值。

在1天24 h内,任意连续6 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导出限值。

在1天24 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 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规定: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GB8702-88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规定的功率密度限值的1/5,此次监测的移动基站发射频率在870-1840MHz频段,故单个基站的电磁辐射管理值是:40/5=8μW/cm2。

3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3.1 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 m的范围内,对人员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以基站天线的主瓣方向为延长线不同距离的变化值进行监测。测量时测量仪器探头(天线)尖端距地面(或立足点)1.7 m,与操作人员之间距离不少于0.5 m。在室内测量,一般选取房间中央位置,点位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少于1 m。若在窗口(阳台)位置监测,探头(天线)尖端在窗框(阳台)界面以内。在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 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监测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3.2 监测参数的选取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 -88)要求,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频率,确定测量因子为电场强度(V/m),再转换为评价因子功率密度(μw/cm2)。

3.3 监测仪器

此次监测采用的仪器主要包括:NBM-550电磁分析仪(为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EMR-300电磁分析仪(为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SRM3000 频谱分析仪(选频)。

3.4 监测结果分析

此次监测共选择8个典型基站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汇总表。(见表2)和(见图1)

由表2和图1监测结果可知,建成运行基站周围环境的功率密度最大值为0.446μW/cm2,出现在哈密市政公司基站290°主瓣方向20m处,监测的8个基站123组数据其电磁辐射值在0.004~0.446μW/cm2之间,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要求,同时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中单个项目电磁辐射管理值8μW/cm2要求。总体上来说,新疆哈密地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值较低,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符合国家标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此次新疆哈密地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选择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基站进行电磁辐射监测,监测得到的123组数据电磁辐射值均小于0.446μW/cm2,监测结果表明其电磁辐射值较低,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移动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小。

4.2 防护措施建议

(1)做好合理规划和合理布局,建设基站工程之前,应进行环境评价工作,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以防为主。

(2)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前应对拟建地点以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其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功率密度大于8 μW/cm2的地区不得建设移动通信基站。

(3)合理选择基站发射功率、载频数、半功率角、下倾角、架设高度、方向角等参数,在满足信号覆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基站发射功率。

(4)合理选择新建基站的施工方式,优化工程用地,合理布置施工区,减少铁塔建设及站房建设施工对土地的占有,降低对生态的破坏,工程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积极实施植被恢复。

(5)在住宅楼上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前建设单位、建筑物产权单位或业主应充分征求所住居民的意见,发生纠纷时应及时向居民做宣传解释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超.浅谈基站辐射对周边环境及人身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5(2):19.

[2] 陈国业.无线通信基站建设中电磁辐射缓解技术应用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4(21):146-147.

[3] 韦阮威.浅谈4G基站的电磁辐射问题[J].中国无线电,2014(11):44-45.

[4] 胡静.克拉玛依市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调查[J].干旱环境监测,2013,27(3):110-113.

[5] 王璐,马德敏.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6): 41.

[6] 濮文青,刘红志,余寒,等.安徽地区典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4,40(9):216-218.

[7] 王浩,韦庆.移动通信基站周边电磁辐射环境容量评价[J].污染防治技术,2014,27(4):18-21.

[8] 肖庆超,易海涛,康征.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2014(5):51-54.

[9] 陆智新.泉州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5):56-60.

辐射监测范文6

关键词 加速器;开机状态;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205-02

放射治疗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的放射治疗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引进则开始于1975年。放射治疗在最近数十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放射治疗方法来治疗肿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具有剂量率高、束流稳定、剂量输出准确等显著特点,逐渐成为肿瘤放射治疗中广泛应用的设备[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医用直线加速器或许会迎来一段暴发式的增长,因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房的辐射防护屏蔽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科学研究机构和公众的关注[2]。本文就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出束方向对周围环境及公众的辐射影响实例进行评价与讨论。

1 项目概况

2009年8月,该医院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了加速器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于2009年12月通过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2 验收标准

2.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GB18871-2002)

2.2 《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4](GBZ126-2011)

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2.3 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

3 监测结果分析

3.1 监测项目

医用电子加速器主要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高速电子射到靶体后产生X射线。产生的X射线会随着射线装置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监测项目为X-γ辐射剂量率。

3.2 监测仪器

FH40G型便携式X-γ剂量率仪。

3.3 监测结果

XHA600D型医用电子加速器开机状态,照射野为40cm×40cm。对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见表3~表5。监测布点图见图1。

由表3~表5可知,主射束朝下时,监测点位A3、A4的监测结果略高于主射束朝南时;主射束朝南时监测点位A1、A2与A5的监测结果略高于主射束朝下时;主射束朝北时监测点位A7的监测结果高于主射束朝下时。所以在对加速器机房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时,应对不同射束朝向进行监测及分析。

在上述监测工况下,XHA 600D型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X-γ辐射剂量率监测范围为83.2nSv/ h~705.9nSv/h,满足《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得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

4 结论

在对加速器机房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时,应对不同射束朝向进行监测及分析。而该医院加速器机房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介入室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对工作人员和公众影响较小。从辐射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运行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郑钧正.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防护与安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

[2]朱卫国,刘梅,侯长松,等.某医院直线加速器机房防护门改造实例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24(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