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范例6篇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范文1

笔者在一些作品之中、根据个人的手法,常常会修加一些美妙的词汇,更会将一句“为动为形”的成语贯穿于其中,使一些语句、诗词、文章、能够锦上添花,给自己的作品带来“微妙”的阅读效应。可知那些美妙生动的词汇、或一句经典的成语、在作者“为奇为妙”的手法运用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浓厚的情感之旅。读者在阅读时的“心动、共鸣”和“其魅”的俗脱也是由其而生的,使之作品的情趣和韵境更是享之不尽……

对于每句成语,在字意上与形式上,根据史料的注释,每个人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是多种多样的,据史料的记载、每句成语的由来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演变过程,或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是一段叙事,纷纭不一。本人“就”一些成语颇感兴趣,由生的一些参悟共与读友分享!

正文之一《一夜夫妻》

成语典故范文2

举足轻重,汉语成语,拼音是jǔ zú qīngzhòng,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举足轻重的典故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举足轻重成语解释释义 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语出《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二、举足轻重成语典故东汉时期,有个将军叫窦融。新莽末年,为将军,后来投降刘玄,担任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亡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号称河西五郡大将军,势力很大。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后,中原的局势越来越稳定,窦融便想归附刘秀。于是他派长史刘钧携带珍宝拜见刘秀。刘秀很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封窦融为凉州牧,赏赐贡黄金二百斤,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肯定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绩。信中说,除朝廷和窦融之外,还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都野心勃勃,想称王称霸。在此形势下,窦融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统一全国起着关键作用。窦融接到光武帝的信后,表示一心一意归顺朝廷。后来,他率兵协助朝廷,平定了隗嚣的叛乱,又灭掉了公孙述。因此,刘秀封他为安丰侯,让他担任大司空。

三、举足轻重成语造句1、李老师在我校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2、他的一言一行对全局举足轻重。

3、他的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能得到他的支持,这件事成功有望。

4、他意识到自己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下决心要与国家共存亡。

5、他本来很一般;

但由于双方都争取他;他便成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6、资讯工业在国内工业发展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脚色。

7、他是政坛的大老,一言九鼎,举足轻重。

8、这个工作举足轻重,我怕是不胜其任的。

9、一支排球队里,主攻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0、因为他是银行界的巨头,他投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争取他。

11、别妄自菲薄,就是一颗小螺丝也对整部机器的运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2、他的发言,在这次辩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3、他是公司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凡是重要的事情都由他决定。

14、如今,人们的衣着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信息工业在国内工业发展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脚色。

16、每次选举,民意调查的结果是举足轻重的参考资料,举足轻重造句)各政党据此拟订政策。

17、他在公司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不能小看他。

18、他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所有很多事情都要和他商量。

19、在现代战争中,卫星的利用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骇人听闻的柏林墙也是这段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21、陈教授在学术界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的建议在学术界里举足轻重。

22、在车展报道方面,新浪汽车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业内举足轻重。

23、人皆能举足轻重,思虑明达,洞察秋毫,富有创意,成就功业。

成语典故范文3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唇亡齿寒的相关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唇亡齿寒成语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二、唇亡齿寒成语典故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三、唇亡齿寒成语造句1、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

足上首下,谓尊卑之颠倒。

2、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唇亡齿寒,下一次的风暴就轮到你了。

3、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4、同一栋大楼的居民,只要一户人家不小心,唇亡齿寒,必定波及其他住户。

5、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6、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两国唇亡齿寒,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抗美援朝。

7、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8、这两家公司依存度很高,只要有一家出问题,唇亡齿寒,另外一家也就麻烦了。

9、朝鲜自古就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唇亡齿寒,可谓一体。

成语典故范文4

[释义]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近义]我行我素

[反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用法]含贬义。形容人任性;自以为是。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例句]:老王这个人太~;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成语典故范文5

路不拾遗,汉语成语,拼音是lù bù shíyí,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说道不拾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路不拾遗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路不拾遗成语解析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二、路不拾遗成语典故唐朝建中年间,南剑州有个秀才,叫林善甫。他自幼聪慧异常,为人耿直,博览群书,眼下在京城太学读书。这次,因母亲患病,告假回家,日夜在母亲床边侍奉。

不久,母病痊愈,林善甫收拾行李,暂别母亲,带了书童王吉,再往京城太学读书。

一路上,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日便到了蔡州边界。

一天,眼看天色已晚,林善甫主仆二人到一家客店投宿。店小二带路,选一间宽敞洁净的房间将他们主仆安顿下来。王吉随意买了些点心回来,主仆二人吃了当作晚饭。

饭后无事,林善甫点灯读了一会儿诗书,王吉便安排主人上床休息,好明日清早起身赶路。王吉在床前打个地铺,由于白天劳累,倒下便呼呼入睡。却说林善甫脱了衣服上床,仰天躺下,因思念母亲,辗转反侧,一时无法入睡。

忽然,隐隐觉得身下有一硬物硌着,横竖睡不舒服。好在油灯未熄,便起身揭起床单垫被察看,只见垫被下面原来有一个布袋,袋中有一锦囊,锦囊中有上百颗罕见的大珍珠,价值连城。

林善甫拿在手里细细察看,略一思索,就收在自己行李中,然后躺下熄灯休息。

第二天,起床梳洗,王吉收拾行李。

林善甫走出客房,到帐台前问店主人道:“前天夜里什么人在我那间房里住宿?” 店主人答道:“前天晚上是一位过路客商在房内住宿,官人有何吩咐?”“这个客商原是我的故友,我们相约在此会面。因我误了日期,没能见到,”林善甫说,“这个客商如若回来寻找时,麻烦店主转告,可让他来京城太学寻问林善甫便可以了。千万千万!不可误事!”林善甫结算了住店钱,又一再叮咛店主,方才动身上路。

王吉在前面挑着行李,林善甫在后面紧跟赶路。

走着走着,林善甫恐怕店主人误事,放不下心,便吩咐王吉在沿途显眼的墙上张贴启事。启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南剑州林善甫于返京城太学途中,宿于蔡州客店,有故友寻觅大珠,请去京城太学寻访勿误。”不过半月,主仆已到京城,去太学报到销假,仍旧安心读书。

再说这袋珍珠原来是商人张客遗下的。他那日匆忙离开客店,第二天去采购货物,要想从行李中取出珍珠来兑换银两,方知所带珍珠全部不翼而飞。

这一下子吓得他魂不附体,失声叫道:“苦也!苦也!我一生经商,方才积得这些珠子作本钱。今日不慎丢失,回家后妻子儿女如何肯相信,一家大小以后如何生活?”他再三回忆,也想不起在何处丢失,只得沿原路回头细细寻找,直寻到蔡州客店。

他向店小二打听,店小二说:“不知道。”又进店内询问店主人:“我离开你家客店后,哪位客官在那房中安歇?”店主人这才想起,回答道:“我差一点儿忘了,你离店去后有位官人来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清早便动身赶路了。临行时,吩咐说:‘有故友寻找,可千万让他来京城太学寻访林善甫便可以了。’”张客听了,感到蹊跷,口中不说,心中想道:“自己与这个林善甫素昧平生,莫不是此人拾得了这袋珠子?”当日,只得离了客店,取道向京城而去。见到沿途上贴着启事,读了发现启事中有“大珠”字样,略略放心。他也顾不上劳累,日夜兼程赶路。

到了京城,未去寻找客店安顿,径直来到太学旁路边茶坊坐定。吃茶时,向店中小二打听林善甫这人,吩咐道:“我是林善甫多年未见的远房亲戚,怕已不认识了。如若林善甫从太学出来,麻烦招呼指引相见。”正说着,店小二就指着从太学中走出的一个人道:“出来的便是林善甫林官人,他在我家浆洗衣衫,是位常客。”张客见了,不敢造次,待林善甫进入茶坊坐定,这才上前施礼,簌簌泪下,跪倒在地。

林善甫忙不迭扶起说道:“官人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张客便把遗失布包的前后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林善甫说:“不要慌,东西在我这里。我且问你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张客如实相告,林善甫听他说得不错,于是带了张客去住处取那布袋。

张客见了布袋便道:“这个便是我丢失的。我愿意拿出一半珠子,酬谢官人救命之恩,剩下一半带回家抚养家小。官人重义轻财,在下感激不尽!”林善甫说:“岂有此理!我假若要你一半珠子,那何必嘱告店主,又何必沿途张贴启事,让你寻找来京城太学?只是这袋珠子价值不少,今交还给你,不是一件小事,恐怕日后无以为凭,你要亲手书写一张收条才能领回去。”张客再三不肯全部领回这袋珠子,林善甫坚持不受。这样几次推让,张客才亲笔写了收条交林善甫看后收了。

林善甫交付那袋珠子:“你仔细查点,可有误漏。”张客千恩万谢,拜辞而去。

自此以后,林善甫路不拾遣的善举被后人传颂,名垂千古。

成语典故范文6

运用诗词,增添文采

诗词是语言艺术中最美的艺术。《三国演义》从开首到卷终,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有的对全书或章节进行引领或总结,有的是对人物的赞扬、惋惜,或肯定、哀叹。如作品开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词,涵盖了整部小说的意蕴,文采飞扬,音调铿锵,韵味无穷,富有哲理,开篇就能引领读者的人生境界,对此书展开品味。还有如第105回,引用杜甫的《蜀相》来赞扬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首简单的七律,就把诸葛亮的才、德、功以及后人对他的崇敬和哀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是作者把无数的诗词歌赋融入口语化的叙述之中,为作品锦上添花,照亮了全书,大大增强了小说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

运用成语,凝练含蓄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编撰过程中,吸取民间艺人出口成章的特点,大量使用成语典故,使作品语言凝练含蓄,琅琅上口。如小说第71回中,写蔡琰(蔡文姬)向曹操介绍“碑文图轴”的来历,说“时邯鄣淳年方13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和“一挥而就”两条成语连用,就把邯鄣淳的卓越文才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简洁凝练;除常规的四字成语外,作品还有不少其他形式的成语,如三字成语“空城计”,五字成语“军中无戏言”,六字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如入无人之境”、“过五关,斩六将”,七字成语“是可忍,熟不可忍”、“赔了夫人又折兵”、“初生之犊不惧虎”、“识时务者为俊杰”,八字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不但如此,由于作品的妇孺皆宜,传承沿革,作品中的很多故事最终也变成了新的成语典故。如第27回的题目:“美髯公千里定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由“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下半回故事,衍生出“过五关,斩六将”的成语典故。

巧用典故,含蓄深沉

《三国演义》是很善于运用典故的,并且形成了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如小说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章,小说在展现人物对话中,便涉及管仲、乐毅、张仪、苏秦、刘邦、项羽、韩信、伊尹、姜尚、张良、陈平、邓禹、耿、扬雄等人的典故,也涉及了很多的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见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除本身运用典故外,小说的许多情节由于人们的诵读传承,后来也都演变成新的典故,如“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草船借箭”、“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乐不思蜀”等等,都含蓄隽永,为后世喜闻乐道。

考题点拨

例1:(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点拨:此题考查《三国演义》中俗语的识记。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考生只有平时多加积累,考试过程中才不至于慌神。解答此种题型只要选取和《三国演义》中内容有关联的俗语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例2:(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卷)《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歇后语是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本题要求考生写出歇后语并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解答此种题型,首先要明确歇后语的格式,然后依据歇后语的内容,简略介绍故事情节,注意把情节的要素交代完整。

参考答案:示例: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故事情节: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

例3:(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关的作品和人物。

青龙偃月刀 温酒斩华雄 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品:《 》 人物:____________

点拨:此题要求考生依据道具、情节和俗语来推断作品和人物,此种题型不难,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时不张冠李戴即可。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关羽。

例4:(2011年全国卷)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

点拨:此题根据典故写情节,考生只有熟悉典故,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才会简洁作答。解答时要说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不可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杀。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玄德请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饯行。

玄德与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玄德举杯谓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1)文章“庶”指的是_______,他曾为刘备成功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成语。

如失左右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庶”为曹操“不设一谋”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得出的典故是什么,说明其含义: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此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请用他的诗歌来加以印证(要求写出相关句子和篇名)。

(4)试简要分析选段结尾引用诗歌的作用。

3.《三国演义》第105回中,引用杜甫的《蜀相》来赞扬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请从加点处任选一项,说明其内容所指。

我的选择是_______,情节是:__________。

(2)请再用成语或典故说出关于诸葛亮的两个事例。

4.在括号内填写与下列成语和歇后语相关的人物。

(1)望梅止渴( )

(2)刮骨疗毒( )

(3)乐不思蜀( )

(4)赔了夫人又折兵( )

(5)(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 )借荆州――有借无还。

(7)( )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8)( )盗书――上了大当。

(9)( )之心,路人皆知。

(10)( )穿针――粗中有细。

5.请依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徐庶;计取樊城。(2)好像失去了左手和右手一样。比喻失去了得力的助手。(3)典故: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情节: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2.(1)《三国演义》;罗贯中。(2)煮酒论英雄。(3)示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4)引用诗歌,赞颂了刘备随机应变的神态,同时吸取评书的说唱特点,给读者带来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1)示例如: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天下计,指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计策;老臣心,指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2)示例如:空城计、舌战群儒、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上一篇长城谣

下一篇危化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