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例6篇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1

积雪封霜、冰天雪窑、号寒啼饥、冰寒於水、腊梅怒放、片地风霜、冰魂雪魄、冬日可爱、瑞雪纷飞、万里雪飘、集萤映雪、雪花飞扬、冬裘夏葛、雪窖冰天、六出纷飞、寒气袭人、欺霜傲雪、白雪茫茫、春生夏长、天凝地闭、冰寒于水、冰封雪盖、燕雁代飞、粉装玉砌、春冰虎尾、凛若冰霜、葛屦履霜、风号雪舞、漫天风雪、林寒洞肃、黄绵袄子、冰封大地、山寒水冷、寒风侵肌、冰雪严寒、冰山难靠、阳春白雪、冬日暖阳、银装素裹、春寒料峭、冰天雪地、寒蝉凄切、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寒冬腊月、数九寒冬、滴水成冰、大雪纷飞、橙黄橘绿、天寒地冻、千里冰封、雪虐风饕、风刀霜剑、傲雪凌霜、冰冻三尺、风雨凄凄、玉树琼枝、漫天飞雪、寒风刺骨、玉树银花、十冬腊月、岁暮天寒、寒气逼人、风雪交加、朔风凛冽、冬温夏凊

二,描写冬天优美句子

1、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

2、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也就预示着春天快要到了。冬就好像春的彩排,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样子:河水结冰了,好像是为了春天能解冻;树叶凋落了,好像是为了春天能萌发新芽;动物们冬眠了,好像是为了春天能“重获新生”……看来已经万事俱备,只欠花开了!

3、这动人的雪花怎么会不打动大家的心呢?大家不由地伸出手去。雪花是这样的调皮,大家想用手去抓它,它却从大家手指缝里逃走,当大家无心时,却拼命地飘落在大家的手上,凉丝丝的好清凉的感觉啊!大家呼出一口热气,雪花变成了晶莹的小珍珠。抬头仰望好似大家也要化为其中一朵小雪花,飘飘欲仙地飘走了。

4、冬天的阳光是和蔼可亲的,淡淡的,舒舒的,不带一点暴戾、骄横,尤如兰花幽幽飘散着淡雅芳香,将您的身体拥着,软酥酥的。

5、冬天的早上,阳光明媚,给大地披上一层光辉,它是美丽的;忙碌的人们在早上尽情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在冬天里感受到阳光对人类有多么大用途,在冬天里它是人类的“温暖符”,您们赶快去享受冬日的阳光吧!

6、他走了不一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结在皮帽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戴在他那冻得通红的脸膛上。

7、大家眼中的冬天是洁白的。每逢大雪过后,一层薄薄的白雪,就像巨大的、轻柔的羊毛毯子,覆盖住了整个大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仿佛置身于一个传说中的童话世界,自己则是那漂亮的公主,欣赏着冬天的朦胧美。冬又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戴着雪白的绒帽,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就在她进行魔法表演时,大地从此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

8、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大家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9、冬天已挥着翅膀飞来了。那些在春天用光了劲的花儿,如今已睡意朦胧;在夏天用光了绿的小草,如今也不愿动弹;在秋天舞得尽兴了的大树,如今边背靠着墙,叉着手,光着身子晒太阳。而大地也想沉睡,就让阳光开始“迟到早退”。而大家眼中的冬天也随之而变。

10、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不畏寒风,亭亭玉立的一排排柏树。在校园的走廊两旁,闪动着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在寒冷的冬天里,柏树还是那样浓郁苍翠生机勃勃。

11、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12、暖暖的阳光隔着窗玻照射进来。光与能量洒在屋内的地板上,屋里暖了,室内亮了,就连窗帘儿的花纹都印在了地板上。窗玻楞框的影子,不容置疑的重新划分着地板的结构,方的,长的,菱形的,斜方的,大手笔加大写意还有大夸张,真得很神奇。

13、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14、这年冬天,地都冻裂了缝,小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大雪满天飞。

15、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16、清晨,一轮橘红色的阳光从地平线上升起,给笼罩在氤氲迷雾的大地涂摸上了一层霞光,虽是冬天,浓重的白霜盖住了草丛、田垛、菜蔬、田间、原野。然而这丝丝缕缕黄灿灿的光亮驱散了雾障霜凝朦胧的早晨,尤如穴居久了的生灵凝聚的血液重又活跃起来了。阴冷了一段时日的冬天,乘着这明媚的亮光,几乎家家户户皆争先恐后洗衣搓被单,翻晒被褥,阳光是有味道的,晚上躺在接受了紫外线曝晒的被窝里,郁香浓烈,连做的梦都是那般的甜。

17、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18、落日的余辉懒洋洋的爬过山那洁白而光滑的肌肤;暖暖地照在这片静谧的大地,天边的云儿飘过,像是在追随同伴的脚步;温蓝如玉般的湖水缓缓地流着,湖边横斜着几尾小舟,隐隐约约有几点渔火在闪耀、也许景色太寂寥时,心情便会唱歌,歌声伴着湖水,要将大家带到那令人怀念的往昔岁月,带着点神伤,可是当大家转头想要离开的时候,看到了山的另一头,那是太阳再次升起是地方啊,也许明天春天就会来临!

19、刚到下午4点多,太阳就已经收起它那淡淡的光,好像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胎一样厚的云层。

20、冬天,万木凋零、寒风刺骨,大地银装素裹、耀眼夺目;冬天,呵气成霜,丝丝浮云无忧无虑地静静飘游着;冬天,趣味无限,打雪仗、堆雪人、溜冰,孩子们冻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像那六月盛开的玫瑰花;冬天,冰凌垂挂,聚水保墒,带着美好的信息,孕育着美好的希望,降落到人间……

21、松树苍翠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尖厉刺耳的呼啸,像是有意在蔑视冬天。

22、“呼——呼——”,狂风呼啸,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23、大家眼中的冬天是快乐的。每当下雪时,大家就会将女孩特有的矜持抛开,冲向室外与伙伴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喊声,嬉闹声,压过了一切,压过了喇叭声,压过了……

24、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

25、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26、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

27、小雪中漫步更是别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丝风似牵着风筝的线般牵着霏霏瑞雪,仰头望,这丝风主宰着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儿斜跌下来,一忽儿打着旋飘飞,一忽儿悠悠荡荡扑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厌倦地和人们嬉闹,拂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结成粒粒小冰碴儿。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层了,当您的脚踏上去时,它会为您唱出欢快的足音“吱咯,吱咯……”。伴着这足音您尽可展开想象的羽翼,去追寻您最美好的回忆,去拥抱您心中的幸福!您不妨作一次深呼吸那凉浸浸甜丝丝的花香就会浸入您的心脾,您不由得想到一颗纯洁的心,您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纯洁。

28、站在窗前眺望着冬天里季节,侧耳倾听着冬天里风的吟唱,那景色,那声韵,谁说冬天是苍凉的季节?其实,冬天正在寒冷的风霜中,积蓄着力量,在萧萧的寒风里吟唱着洁白的亮丽和冬天的坚毅。冬天的乡村有着让人不适应的萧条,春天的垂柳是一种情窦初开、夏天的荷塘是一种热恋、秋天金黄的丰收是一种成熟,而这些在冬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期待。也许吧,因为天择物德在冬天里却很难展现出它们的生机,但它却不受严寒的侵噬而消沉,那是生命与万物空灵,在更高的境界里最默契的结合。

29、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

30、那年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31、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老头儿,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

32、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33、冬天的乡村,由于没有了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有点破败,由于很少有人出来,也就显得有些冷清。只是到中午的时候,人们才陆陆续续地走出,在阳光好的地方聚成一团儿。山墙根下翻阅阳光的人们,用传统的姿势默默地坚守着这块地方,不笑而笑,无语自语。有的甚至把帽檐往下一拉,遮住整个脸,不一会就发出了熟睡的鼾声。冬天的人们特别的能睡,也算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一种补偿吧。早晨,往往在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才会听到大人喊孩子起床吃饭的声音,有时还会听到孩子的哭声,大概是惊扰了他的香梦了吧。

34、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35、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36、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37、乡村的冬天,黄昏倒弥漫着温馨的气息。比较起人们的早饭,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于是黄昏可以看到袅袅的炊烟,是那样的柔和、轻盈。偶尔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孩子们玩起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种,怕得只是爷爷奶奶们,他们总是的抱着衣服跟在后面,嘴里说着气话,脸上却挂着慈祥的笑容,也难怪孩子们不听话。不时还传来狗的叫声,那不知是谁的脚步,碰触了它那敏感的神经,它表现的那种护卫者特有忠诚,想想还蛮让人感动的呢。

38、隆冬的太阳也似乎怕起冷来,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热气就散发不出来了。

39、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40、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41、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42、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东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旷野地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皮袄,更别说那暴露在外面的脸皮,被它划了一刀又一刀,疼痛难熬。

43、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大家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大家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44、冬天来了!西风呼啸着,像一个酷吏拿着鞭子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抽。光秃的枝干被大风吹得上下摇摆,所剩不多的几片树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转儿,随后又被无情地甩在地上,任凭风的戏耍,又无可奈何。风咆哮着,每经过一个地方,这儿便会“大变脸”。雪不停的下着,在地上结了一层冰,人们都小心翼翼的在上面走,可还是会有几个上班心急的人们滑到,甩了个四脚朝天。

45、湛蓝湛蓝的天空中,一轮红日高悬,释放出万丈光芒,那光芒如一件无比巨大的金镂纱衣,覆盖了整个苍苍茫茫的大地。于是,寂静的山村乡野喧闹起来,喧嚣的都市温馨起来,万物生灵在暖暖的阳光的沐浴中呈现出它最惬意的一面。

46、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47、嗬!多么瑰丽的雪景,雪后的大地到处披上了银装,成了水晶童话世界。那一排排树木都自豪地绽开了满树的“银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白色动人的光芒,大家像进入了雪的童话让大家恋恋不舍,而落光叶子的柳树枝头,侧垂下了许多玲珑剔透的银条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8、冬天的乡村,由于没有了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有点破败,由于很少有人出来,也就显得有些冷清。只是到中午的时候,人们才陆陆续续地走出,在阳光好的地方聚成一团儿。山墙根下翻阅阳光的人们,用传统的姿势默默地坚守着这块地方,不笑而笑,无语自语。有的甚至把帽檐往下一拉,遮住整个脸,不一会就发出了熟睡的鼾声。冬天的人们特别的能睡,也算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一种补偿吧。早晨,往往在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才会听到大人喊孩子起床吃饭的声音,有时还会听到孩子的哭声,大概是惊扰了他的香梦了吧。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2

2、百业兴旺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喜上眉梢 百业兴旺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3、万事顺意 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吉祥如意 万事顺利 和和美美

4、心想事成 一帆风顺 二龙腾飞 三羊开泰 四季平安 五福临门 六六大顺

5、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万事顺意 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6、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开春大吉 花开富贵

7、一帆风顺 金玉满堂 五福临门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百业兴旺 六畜兴旺

8、恭喜发财 恭贺春节 财源广进 恭贺新喜 财运亨通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9、七星高照 八方来财 九九同心 十全十美 金牛迎新 牛年吉祥 牛气冲天

10、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万事顺意 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吉祥如意

11、招财进宝 新年快乐 学业有成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财源广进 恭贺新禧

12、壮气吞牛 初生牛犊 万事如意 恭贺新禧 吉祥如意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13、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开春大吉 花开富贵

14、五谷丰登 喜上眉梢 百业兴旺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15、开春大吉 花开富贵 恭喜发财 恭贺春节 财源广进 恭贺新喜 财运亨通

16、招财进宝 新年快乐 学业有成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财源广进 恭贺新禧

17、恭喜发财 恭贺春节 财源广进 恭贺新喜 财运亨通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18、美梦连连 吉祥如意 万事顺利 荣华富贵 辞旧迎新 五谷丰登 四季平安

19、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开春大吉 花开富贵 恭喜发财 恭贺春节 财源广进

20、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张灯结彩 红红火火 事业有成 合家欢乐

21、财源广进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3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了如指掌”“心旷神怡”都是四个字。少于四个字或者多于四个字的成语占的比例很小。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以四字句为主,开四字诗歌的先河,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这些诗句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许多成语就直接出自《诗经》,如七月流火、窈窕淑女等。

二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语言。他们的文章大多是有韵的散语,字数并不规整,但经过加工润色,也是以四字居多,二字成语已经处于从属地位。如《庄子》中有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由此产生成语“白驹过隙”。

三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文论中,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个名句,“黯然销魂”一词即由此而来。古诗词名句也衍生了很多成语,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产生出“万紫千红”成语。

四是四字在对偶韵律上占尽天机,在语义上足以包罗万象,在体积上又不显臃肿繁杂,如前赴后继、千山万水等,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

当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成语虽然多由四个字组成,但是四个字的词组不一定就是成语。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作普通词组。例如“毫无可能”可以替换成“全无可能”“绝不可能”等;“勤奋学习”也可以替换成“努力学习”。这些词组改变之后,并没有影响到内容,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就不是成语。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4

【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

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 、上 、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

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

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

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声字的分配有所不同。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读去声,其次是阳平,再次是阴平,最少的是上声。次浊入声字的演变最有规律,现代汉语一律读去声,全浊入声的演变也比较有规律,一般读为阳平,清入声读为阴阳上去四声的都有,缺乏规律性。

以平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是”,次浊古声母“五”、“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

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

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

除北方方言区外,其它方言区都保留古入声,但是各地保留的情况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留-p、-t、-k 三种塞音韵尾:粤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的一些地方都比较完整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2、收喉塞音韵尾: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保留喉塞音韵尾。3、塞音韵尾消失,古入声字自成一个调:湘方言、闽方言的一些地区以及北方方言区的部分地区古入声字塞音韵尾消失,但自成一调。例如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西昌话,古入声字自成一调,古入声字“急、竹、曲、黑、各、尺、岳、合、白”等字都读31调。

四、小结:

关于语音声调的发展变化,以上均是根据“古音声母的清浊”来展开讨论的,此外,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还有(1)声母是否送气、(2)韵母主要元音的长短等等。

(1)例如南昌话的阳平,今不送气纳“魔棉蒙麻泥南人来劳罗额牙”等为一类,今送气的纳“婆朋菩排掐从层除前求群”等为另一类;

(2)例如广州话的入声分为3类,其中阴入分为2类,阴入1读55,主要元音不是长元音;阴入2读33,不如阴入l短促,一般总是以长元音为主要元音。

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本文只在古音声母的清浊方面对声调的演变做了简单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刘纶鑫.音韵学基础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5

关键词:中国成语大辞典;非四字格;修辞;教学

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17―03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特殊的词汇单位,多数由四字格组成,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无论其在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中国成语大辞典》是收录成语的较有权威的工具书,其收录成语多达18000多条,非四字格成语有800余条。

一、非四字格成语的修辞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在非四字格成语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形式主要是“本体+像、若、如等喻词+喻体”,这类比喻结构齐整,使用较多。代表如下:

众怒如水火:把众人的愤怒比作不相容的水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愤怒的强烈。

暗喻虽也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维系两者的喻词换成了“是、为、成”等,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得更加紧密。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把敌人比作刀俎,把自己比作鱼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

借喻比较特殊,本体并不出现,而是直接借喻体来代本体。这就需要联系语义来分析,例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出自《战国策》,直接用喻体鹬、蚌代替赵国、燕国,以渔翁代替强秦,生动写出了两方相争不下使得第三方获利的情形。

2.比拟。通过比拟方式可以使成语的形象栩栩如生,引发人们的兴趣。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种类型。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代表如下:

热锅上蚂蚁:把人比拟作热锅上的蚂蚁,形象地写出了其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惶惶不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性。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比作成败的因素,给予了此形象更深刻的内涵。

3.借代。借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不是盲目的代替,而是通过巧妙的换名,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形象突出。代表如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发代指微小的部分,以全身代指整体,表现出了极小的部分都可能影响全局的寓意。

4.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给人更加鲜明的形象感,引发读者的想象,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举例如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扩大夸张,星点小火花可以燎原,借以表示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5.对偶。对偶是一种整齐、对称的排列,对偶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人们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给人平衡的美感,具有其独特性,用到对偶辞格的非四字格成语相对较多,如: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顶真。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其形式是用上一部分的结尾作下一部分的开头,使其前后蝉联,密切相关,条理清晰、结构新颖。举例如下:

一而再,再而三:“再”字相蝉联

7.回环。回环就是前后循环往复,形成整齐匀称的结构,揭示事物间的密切关系,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得辩证更具说理性。代表如下: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用回环的方式揭示信任的重要性。

8.对比。对比的运用使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鲜明。通过对比的修辞方式,能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形象更加突出。例如: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比: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通过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表里不一。

两个相对的事物对比: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通过对比形象表现出了统治者自己肆意妄为,却压制百姓的丑恶嘴脸。

9.反问。反问实为明知故问,只问不答,通过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借用反问的修辞方式使得表达更加明确笃定,语气更加强烈。代表如下:

杀鸡焉用牛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非四字格成语的教学

成语的教学是成语运用于实际的最有力方式。成语富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其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要真正学习了解成语必须追根溯源。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最讲求礼数与秩序,因而中国的成语也往往渗透着这种文化气息,如:“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强调要为人谦恭,切勿骄傲;再如“温良恭俭让”则提倡了中华民族的五种传统美德:温和、善良、谦恭、节俭、忍让。此外,中国人讲求和谐美、对称美,因而成语中的整齐的四字格结构就占了绝大部分,即使是非四字格,也往往对称分布,广泛使用骈体、对偶形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胜不骄,败不馁”等。学习一国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成语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1.中国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在学习、教授非四字格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去攻克。如:

辨析一些意思相近但形体有差异、顺序有变化的非四字格成语。如:

步步生莲花;莲花步步生、满招损,谦受益;谦受益,满招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

这一类型的成语有很多,有些与日常的口语习惯相悖,有些则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是否是成语还存在争议,这些都需要去注意。

2.对外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外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相悖。因而在教授外国人学成语时,首先就要导入文化因素。中外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必须了解其文化心理,尽量从外国人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差异,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次,要清楚讲述成语概念与语素,选择合适教材。如果为了讲述方便,习惯性地把四字格当作成语的唯一格式,会给学习者带来误导,传播我国的文化必须认真、严谨,可以通过语素教学化解难点。另外要选择高质量的成语教材,更要重视非四字格成语教材的设计。此外,要重视成语表意的双重性,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都是教授的重点。最后,成语多是古代产生的,在教授外国人学习时,必须讲述清楚历史背景,以期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马兰.试论成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心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5]林仕谋.成语中的修辞格[J].阅读与写作,2010(05).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6

[关键词] 成语;组合性成语;《论语》;四字格;成语性质;语素非自由性

一、引言

英国语义学家利奇在说到语义学的作用时说:“我们对认识和交际的语言结构越深,我们就越能更好地组织和控制交际中的‘病态’和破坏性因素,更好地理解和培养有利于协调的力量。”①“汉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②成语往往只有四个字组成,在形式上看起来比较简约,但成语的语言结构并不简单。因为成语一般有四个字组成,就有组成成分形成的字面意义;因为成语具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具有出处,就有该成语来源的语源意义;同时又有作为成语使用的规约意义。有学者把此归纳为“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③这三者,有一些成语基本一致,有一些有一定差距,有一些差距很大。再加上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的语位意义有所发展、改变,这些成语的语位意义就又有了旧时意义和现时意义的区分④。因此,成语的语言结构十分错综复杂。加深对成语语言结构的认识,就有可能①[英]利奇:《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序言第4页。②莫彭龄:《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③有关“语表意义”“语源意义”“语位意义”理论,参见孙维长《汉语熟语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④陈雯:《(现代汉语词典)中定型四字格的语义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就像利奇所说的那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成语,更好地用好成语。

成语的语言结构,必然会涉及到成语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规约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成语的语表意义、语源意义以及语位意义的关系问题。汉语语言学界对此早就注意到,“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字面意义保持着相对独立性”①;“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理解”②;成语的重要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的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③。这种成语意义“整体性”、“双层性”的发现,确实揭示了汉语成语语义的一种重要特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我国外语学界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的熟语,特别是汉语成语进行了认知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成语语言结构的认识。尤其是张辉先生用“成语组构性理论”④对汉语成语的认知语言学解读以及徐盛恒先生用“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⑤对汉语成语的分析,为我们加深汉语成语语言结构的组构性质以及成语语言结构的整体性理解具有理论意义。

但是,对成语语言结构或者说意义的研究,很多是对具有比喻意义的成语来说的,而且往往是举例性质的。例如,讲成语的特点具有意义整体性时,往往以语位意义与语表意义有隐喻关系的成语为例:“意义的整体性,即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显示出来。如‘凤毛麟角’并不是讲‘凤凰的毛麒麟的角’,而是‘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这比喻义,是成语显示的整体意义。”⑥讲意义有双层性时,也是以有比喻意义的成语为对象:“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既相区别,同时又借比喻的方式使彼此联系起来。而且,它也常常借助这种方式而最终得以产生。”⑦研究汉语成语认知解读时,其着眼点也往往在具有转喻和隐喻的成语上:“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最使研究者注意的可能是非语法构块的成语,因为要说明为什么不合语法的几个字词的组合却有旺盛的生命力,为人们喜闻乐见,长久流传,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成语的形成得到了说明,那么,对于其他接常话语表达的那些类型的成语,就不再是个问题了。”⑧因此,对于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几乎成了弃儿,很少有专门的研究。

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其语言结构并不复杂,其成分之间大体是组合性的,意义也基本上等同于其成分组合的总和。这类组合性成语,对其识解当然不是问题,但此类组合性短语何以成为成语,它与其他短语的区别是什么,却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难题。恰恰也是这类看起来、理解起来不成问题的组合性成语,在断定成语的性质、确定成语与其他短语划界标准时,成了一个纠缠不清十分棘手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作一封闭式的探讨,梳理一下这类组合性的成语的牛成与总体特征,或许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汉语成语的性质,有一定的帮助。《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对历代文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论语》中相沿习用流传下来的成语应该具有经典性。

①武占坤:《词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03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4页。

③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刘叔新在他的著作《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坚持“表意的双层性”是成语的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短语区别开来。

④张辉、季锋:《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外语教学》第33卷第2期,2012年3月。

⑤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莫彭龄:《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⑦王吉辉:《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⑧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二、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的生成

我们以朱瑞玫编著的《成语探源词典》①所收的源于《论语》的成语,进行逐条考察,发现凡是未用“形容…比喻”释义词,只用“指”“泛指”“多指”或“表示”释义词以及不用释义词直接释义的成语,其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保持一致,成语的语义基本上都是由其组成成分的字词的意义组合而成。这类成语我们就称之为组合性成语。源于《论语》成语的生成方式有多种,原文语句直取、删除虚词紧缩、截取词语拼搭、调换词语改造、概括语义重写以及后人集注提炼等。

(一)原文语句直取

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一大部分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直接取出来的。“原文语句直取”的成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取的成语在原文中就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前后没有其他的成分,如既往不咎;另一种是直取的成语在原文中或前或后还有其他的成分,如:见贤思齐;成语在原文中就是一个句子的成语,有四字成语和多字成语两种情况,四字成语占极大多数,多字成语如“不以人废言”、“既来之,则安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现分列如下:

1.四字成语

(1)独立成句的:如不念旧恶,不亦乐乎,成事不说,夫子自道,肤受之诉,过犹不及,好行小惠,何陋之有,后生可畏,诲人不倦,既往不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降志辱身,六尺之孤,述而不作,无为而治,吾与点也,贤贤易色,志士仁人,彼哉彼哉,言必有中,言不及义,一以贯之,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有教无类,欲罢不能。

(2)非独立成句的:如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以文会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六尺之孤:“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匹夫匹妇:“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胜残去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

2.多字成语

如温良恭俭让;不以人废言;一言以蔽之;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求备于一人;既来之,则安之;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二)删除虚词紧缩

源于《论语》的成语,还有一部分也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取出来的,与上文略有不同的是,这类成语删除了原文中的连接虚词。

连接虚词一般是“而”:如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颜渊》);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求仁得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听言观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也有“以”和“则”:如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欲速不达:“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①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三)截取词语拼搭

这类成语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截取最关键的字词拼搭成一个四字成语。也有几种情况,有的是从一句中截取,有的是从两句中截取,也有的甚至从两部著作中截取。

1.从一句中截取的:如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2.从上下两句中截取的:如博施济众:“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雍也》)乐山乐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雍也》);生荣死哀:“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子张》);兴灭继绝:“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日》);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朝闻夕死:“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近悦远来:“近者悦,远者来”(《子路》)。

3.从两部著作中截取的:如异端邪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世微道衰,邪说、暴行有作,……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孟子・滕文公》)下。

(四)调换词语改造

有一类成语为《论语》原文的语句改换了个别词语。如不教而诛:“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日》);侃侃而谈:“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乡党》);喟然长叹:“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内省无愧:“内省不疚,何忧何惧”(《颜渊》);时不我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一仍旧贯:“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先进》)没齿不怨:“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宪问》);没世无闻:“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五)概括语义重写

有一类成语,是根据《论语》原文的语义,进行概念化概括重写的。如反求诸已:“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求全责备:“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年逾不惑、年逾从心、年逾耳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忧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颜渊》);过庭之训:“鲤趋而过庭”(《季氏》);人才难得:“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日: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电已矣”(《泰伯》)。

(六)后人集注提炼

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中有四条是朱熹为《论语》集注时解释原文语义所用的语词。还有一条为何晏集解《论语》时引汉马融的话。如大言不惭:“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年富力强:“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述而》)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三纲五常:“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何晏集解:“马融日: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组合性成语意义整体性的讨论

以上六种方式形成的成语,“原文语句直取”、“删除虚词紧缩”、“截取字词拼搭”、“后人集注提炼”所成的成语,用的都是原文的词语,“调换字词改造”的也只是在原语句上改换了个别字词,“概括语义重写”的,也基本上用了原文的字词,因此,这些成语的意义除了像“概括语义重写”的“祸起萧墙…过庭之训…司马牛之叹”似乎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不能从字面上获得外,都可从字面上可以获得。“祸起萧墙”意思是“祸乱发生于内部”,“萧墙”:照壁,借指内部。这种借指,是成语组成成分的借指,并不是整个成语意义的借指,只要懂得“萧墙”这个“词”的意义,不必一定要知道该条成语的语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整个成语的意义从字面也能很好地理解。“过庭之训”意思是指父亲的教诲。只要懂得词语“过庭”是经过庭院到父亲房中问安和“训”是教诲之义,整个成语的意义就可以从成语组成成分的字面上组合起来。只有“司马牛之叹”特殊一些,它的意义“指没有兄弟而触发的感叹”,这里没有兄弟的语义无法在成语组成成分的字面上体现出来,必须知道这个成语的语源“司马牛忧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颜渊》)才能知道司马牛之叹的内容是“指没有兄弟而触发的感叹”①。那么,上文所列的成语共有89条,除了“司马牛之叹”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看出成语意义外,其余88条成语的意义都是由其组成成分组合而成,其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都是我们所说的组合性成语。《成语探源辞典》所收源于《论语》的成语共166条,释义有释义词“比喻”的24条,有释义词“形容”的53条。可以看出,源于《论语》的成语,有“比喻义”的比例很少,不到20%,而组合性成语占了很大的比例,超过了50%。虽然个别的成语因各人的语感有差异,归类也可能不相同,但总体上是不会影响以下结论的:组合性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认识汉语成语的性质、特别是成语意义的特征时,不能只关注了有比喻或引申意义的成语的特点,这类组合性成语的特点也应该考虑进来。

“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字面意义保持着相对独立性。”②我们赞成这种说法,成语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比喻意义或形容意义的成语,这种比喻义、形容义显示出来的整体意义显然不是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这种组合性成语的意义的整体性是什么呢?姚鹏慈在《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一文中专门谈到了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完整性问题:“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基本上是由语素意义直接组合而成,但并不意味着是各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同样具有意义的完整性。例如‘似是而非’表示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从字面上就能得知成语的意思,但它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意义的完整性是显而易见的。……‘有始有终’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从字面上就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它也是个整体,语义由前后两部分通过意念关系完整地体现出来的。……即使组合性成语中‘精打细算’‘真凭实据’一类,也不能与自由短语‘精细打算“真实凭据’画等号。它们虽然组成成分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有别,表达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作为成语形式的不仅结构凝固,而且语义加重了,语气加强了。前后两者意义的丰厚与单薄是明显的,这也体现了成语语义的整合。”③作者举例分析“似是而非”等三类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完整性,强调了显示出来的语义“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完整性是显而易见的”。与自由短语相

①此条成语可以用“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解读。有关“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参见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武占坤:《词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03页。

③姚鹏慈:《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比,成语不仅结构凝固,而且语义加重了,语气加强了;成语的意义丰厚,而自由短语的意义单薄。作者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除了“语气加强了”不知所指不敢苟同外,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语义丰厚又是从哪儿来的?这就又涉及到成语的性质了,成语结构凝固,人们相沿习用,接近于词。利奇说:“用来说明词汇创新特征的最有用的比喻似乎是把词汇创新比作一种容器、一个包裹,特定的语义内容被置于其中。这样人们以后就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语义单位而随意运用了。实际上,语言中的一切范畴化都可认为是这样‘预先包装好的经验’。”①成语也像一种容器、一个包裹,其中已装满了“预先包装好的经验”,而这样“预先包装好的经验”足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所有的成语,已经去情节化,抽象概念化了。例如“范瑾同志大概猜出我的心思,就慢慢地逐段逐句和我讲,为什么这样改,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态度,句句在理的话语,终于说服了我。”这里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也已去情节化,只作为概念整体来修饰态度了。再如上举的“精打细算”“真凭实据”虽然词典的解释可能是完全字面的组合为“精细地打算”“真实的凭据”,但“精打细算”的“精细地打算”和“真凭实据”的“真实的凭据”已经去指称化,抽象化,整合成了一个整体。而“精细打算…‘真实凭据”短语,“精细”修饰“打算”,“真实”修饰“凭据”,“打算”和“凭据”都有所指,它们组合的意义纯粹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所以,我们可以说,概念化了的“预先包装好的经验”是成语显示意义整体性的主要因素,这可以和自由短语区别开来。

四、组合性成语四字格与非自由性语素分析

意义的整体性不足以和其他固定语特别是惯用语区别开来,因此,刘叔新提出以意义的双层性为区别性特征,具有表层和深层双层意义的为成语,只有表层意义的为惯用语。这确实是个新思路,也能把成语和惯用语划分清楚。有人批评说,这样划分,把“穿小鞋…开后门”等划为了成语,而把“不胜枚举…‘风和日丽”等划成了惯用语,与大家的语感不符。因为在人们的语感里,“穿小鞋”“开后门”是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是成语。②

用“表意的双层性”作为成语区别于他类熟语的重要特征,不在于理论上的困难,为什么“穿小鞋”“开后门”一定要叫它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一定要叫它成语呢?意义双层性的困难还在于很难处理像《论语》中这样的语言事实: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

浸润之谮

谮:诬陷,中伤;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比喻言语逐渐发生作用。逐渐发生作用

的谗言。

肤受之诉

肤受:切身;诉:诽谤。有关切身利益的诽谤。③如果按两层意义理论来划分,这一句中的“浸润之谮”有比喻意义,是双层的属于成语;而“肤受之诉”

①[英]利奇:《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②有关“表意的双层性”是成语区别于他类短语重要特征的论断,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意义的双层性指某些词语既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又蕴藏着含而不露的深层意,而且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期间存在着引申比喻等等关系”(王吉辉:《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据此,具有意义双层性的就是成语,不具有意义双层性的即是惯用语。周荐认为,…表意的双层性’不是也不应该是将成语与他类熟语分开来的本质特征”(《熟语分类问题研究》,《词汇学问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如果以“表意的双层性”作划分的区别性特征,就会把像“语重心长…‘风调雨顺…‘人杰地灵”从成语中划分出去,而“省油灯”“打折扣”背黑锅等成了成语。曹炜认为“表意双层性”“这一番大手术所得到的成语,是仅仅着眼于表意的双层性所约定的所谓成语,是一种另类成语,并不是我们所一向关注的‘成语…(《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③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是组合性的,没有双层意义,就是惯用语。这样的划分,也不尽合理。

“穿小鞋…开后门”是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是成语,大多数人的语感相同,我们可以确信,在大多数人相同的语感背后,一定深藏着成语与他类短语的一些语言学动因,但“表意的双层性”一定不是。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四字格是成语与其他固定短语的区别性特征。因为,“经过千百年千锤百炼而定型的‘四字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四字格’是一种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精华,在形式上也选择了最佳的‘四字格’,达到了‘言简’和‘意赅’的统一。因此,可以这样说,‘四字格’是成语区别于其他熟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①这样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我们从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来看,88条成语,只有8条成语不是四字格的,这8条成语都是“原文语句直取”式的,而且其中还有3条是由两个四字格构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除了直取式外,其它五种方式构成的成语几乎全由四字格构成。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调换词语改造”类,成语“一仍旧贯”是在原文“仍旧贯”三字语上加了一字,改造成了四字语。几条不是四字格的多字式成语,都很有哲理,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把它们看作格言也未尝不可。如此,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就都是四字格的了,四字格成了成语形式上的一个标致。②

但是像“增产节约…打预防针…‘作壁上观”“浮出水面…‘找不着北”等等,形式上都是四字格,意义上,“增产节约”不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后四例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它们是否都是成语呢?③

周荐在《论成语的经典性》中认为,成语形式上的四字格和语素的古朴、典雅构成了成语的经典性。他说:“成语至少由三个语素构成,其语素多是古朴、典雅的。如‘牛马风’中的‘风’,‘莫须有’中的‘莫“须’,‘元恶大憝’中的‘憝’,‘辙乱旗靡’中的‘靡’,‘如埙如旎’中的‘埙一旎’,‘蒙袂辑展’中的‘袂’‘展’,‘革故鼎新’中的‘革’‘故’‘鼎’,‘萧敷艾荣’中的‘萧“敷’‘艾’‘荣’。这是成语显著的特点之一。…成语与他类熟语的区别即由这些语素成分显示出来。”这里提出了成语语素的古朴、典雅是区别于其他熟语的重要特征,对认识成语的性质深入了一步。语素的古朴、典雅是什么呢?“成语中古朴、典雅的语素未必就是古人创造该成语时的“文言”成分,它们中的一些成员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口语成分。只不过随着时代的递遭,古时的口语成分在后人心目中成了文言的成分。”④把成语中语素的古朴、典雅归结为“文言”成分,是极具洞察力的。但这些文言成分在现代汉语中是如何显示出来的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感怎么能感觉到语素的古朴典雅、“穿小鞋”和“风和日丽”的语素在古朴典雅上有区别呢?因此我们必须还要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探讨成语语素的特征。从我们梳理的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来看,其中所用的语素大多数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素,并不像周文所举的语素那样生僻(周文所列的6条四字格成语,其中“如埙如旎…‘蒙袂辑展”‘萧敷艾

①莫彭龄:《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②关于成语是四字格的,在学术界渐趋一致。徐耀民在《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中把四字格作为成语定型的外在依据,他说:“成语的成还应具有已成之型的含义。这型,主要指音节数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语的外在形式是四音节的。我们这里说的定型,主要是讲成语的外在形式――字数上的有定:四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出版说明中说,新一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实施学术规范,只收成语,删汰结构松散的四字组合,去除非四字组合”,整部大辞典收录的全部是四字格成语。

③“增产节约”,周荐在《论成语的经典性》中认为不应该算作成语;“打预防针”“作壁上观”两例,姚鹏慈在《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中认为前者是惯用语,后者是成语;“浮出水面”“找不着北”两例,施春宏在《词义的认知模式与词义的性质及构成――兼谈成语的性质》(《辞书研究》2002年第6期)中把它们分析为“准成语”。

④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荣”3条,收录了18000多条成语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都没有收录),88条成语中,几乎没有几个语素是生僻的。如“欲罢不能…‘名正言顺…‘以身作则…‘察言观色…一以贯之…“成人之美”等成语中的语素都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语素。事实也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成语也不例外,只有在流通中才有生命力,否则就会变成死语了。“精打细算”和“精细打算”,“真凭实据”和“真实凭据”同样的四个字,为什么大多数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前者是成语,而后者不是?

仔细考察上列的源于《论语》的所有组合性成语,发现影响我们成语语感的重要原因,是成语语素义的自由度问题,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这与汉语的双音化进程有关。

首先,源于《论语》的88条组合性成语的语素基本上都单音节的,这用不着多说,上古时期的语言都是单音节的。从现在看来,语素是单音节,对有没有成语语感十分重要:“精打细算…真凭实据”正因为是单音节语素,成语感就强;“精细打算…‘真实凭据”是双音节语素,成语感就弱。同理,“浮出水面”意义虽然已抽象化,并具有双层化,但大家成语的语感不强,就是因为它的两个语素都是双音节的。

再者,成语语素义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的自由度也是决定成语的重要特征。有关现代汉语中词义的自由度问题,笔者在《略论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语义体系》一文中曾有过论述,为了说明问题,现把有关观点转录如下:

现代汉语多义词,各语义之间在能不能自由运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有些语义只能作合成词材料,有些语义能在成语中或熟语中独立运用,有些语义既能做合成词的构词材料又能以词义的资格独立运用,有些语义只能作为词义独立运用。根据语义能否单用的差异,可以把多义词的语义分为组合语素语义,熟语语素语义,词语素语义,纯词语义四类:熟语语素语义。这类语义的特点是一般不单独运用,但在成语或固定格式中可以单独运用,又能充当合成词的语素。例如“贯”的“穿、通”,“连贯”等语义。“穿通”的语义可组成“贯彻、贯穿、贯串、贯通”等词。“连贯”的语义可组成成语“鱼贯而入”等,又能构成“贯注、连贯、一贯、联贯、条贯、横贯”等词。又如“观”的“看”义,它能单独用在固定词组“听其言观其行”中,又能充当“观侧、观察、观感、观看、观光、观摩”等词的语素。①

随着汉语双音化的进程,很多词或词义逐渐失去了独立使用的资格,只可以作为构词语素了,但还保留在成语语素里。考察源于《论语》的88条组合性成语,语素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成语中某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自由独立运用,已失去了成词语素的资格,只能作为合成词的构词语素。如:“六尺之孤”的“孤”,现代汉语中只能说成“孤儿”;“诲人不倦”中的“诲”和“倦”也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合成词的构词语素,组成“教诲…‘疲倦”等词。“以身作则”“大言不惭”“内省无愧”“求全责备”等成语中的“则””惭”“愧”“责”等等都只是合成词的构词语素。

2.成语中语素的语义在现代汉语中不能自由运用,虽然该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能独立成词,但该语素在成语中的语义只能在合成词中出现。如“温故知新”中“温”的“温习”义在现代汉语中就不能独立运用。又如“欲罢不能”中“罢”的“停止”义也不能自由运用。“察言观色…色厉内荏”中“色”的“脸色”义也不能独立运用,只能用在合成词中。

语素或语素的某个语义不能独立自由运用的成语有相当的数量,如“言”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独立运用,但它构成的成语有相当的数量。源于《论语》的成语就有“察言观色”“听言观行”“大言不惭”“名正言顺”“片言折狱”“言必有中”“言不及义”等等。《中国成语大辞典》以“言”字开头的就收录了65条成语,《新华成语大辞典》以“言”字开头的成语收了83条,而且这些成语大多数是耳熟能详的:①王政红:《略论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语义体系》,《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3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