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最范例6篇

成语之最

成语之最范文1

空调大战,一拼价格,二拼广告,几乎每一个厂家都挖空心思,希望推出最能诱惑消费者掏钱的广告,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许多广告没能精确制导、击中消费者。那么,什么样的广告诉求是准确而又有效的呢?

产品的广告诉求和产品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诉求语言是不一样的。一般状况下,在产品的导入阶段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所以都是采用理性的功能诉求,在产品的成长阶段市场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所以需要采用产品概念和品牌概念结合的诉求方式,以便能够在市场份额的瓜分当中占领有利的位置。

从广告诉求技巧的角度来看,在成熟阶段的产品诉求是个性利益与品牌的结合,所以需要表现的是个性的利益和说明品牌的结果,因为消费者是理性接受利益,而感性购买结果的。反之,就会造成消费者会不知道这个利益可以带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达到我们诉求的目的。

另外,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诉求语言的组织和创造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而是以消费者的感觉进行创造的,我们任何漂亮的词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如何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消费者满意的诉求语言。

① 海尔氧吧聪明风空调:

“海尔氧吧,有氧有活力”

单从广告诉求上分析,“ 有氧有活力” 应该是该广告诉求的核心部分。“ 海尔氧吧” 应该是这个空调产品的一个新的概念产品,海尔把这个产品命名为“氧吧”,对于这个概念产品来说,本身就是消费者一个关注的热点,而“ 有氧有活力” 是说明这个概念产品的一个诉求语言。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诉求语言,“有氧”是在说明产品,而“有活力”是在说明结果。由于这个诉求语言很简单明了,同时又把产品的利益和利益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了说明,所以这个诉求是明确的,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② 春兰静博士:

“宁静天地,我创造”

春兰静博士也是一个概念性的产品,因为给空调冠于静博士这样的称号是希望告诉消费者该产品在核心利益相等的情况下的个性区别,这种区别是用另外一个空调以外的利益来完成的,而这个以外的利益也正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所以附加这个利益的空调就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利益产品。

“宁静天地,我创造” 这个诉求把产品利益和结果加在了一起,“宁静”是利益, “宁静天地” 是结果,严格的讲,这个诉求的利益没有独立出来是有些混淆的,但把结果告知出来应该是容易引起一些感性的关注的。对于“ 我创造” 这个尾巴就有些多余了,因为诉求语言是我们启发和告知消费者自己说不出来的需求感觉,而不是表现企业自己,在这一点上这个诉求应该也是有些缺陷的,但得票很多也说明在现有的广告诉求语言的设计当中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③ 美的冷静星:

“美的空调冷静星,享受真实每一度”

“美的空调冷静星,享受真实每一度” 这个诉求和海尔的诉求有些相似,就是第一句是产品的名称,第二句是结果诉求,而不是诉求的利益,对于空调产品来说,产品的利益应该是凉爽,而该产品把诉求定位在每一度上,是传达产品利益达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利益的直接结果,不是品牌的欲望结果,所以消费者对产品的结果产生了关注,如果这个产品诉求像有些产品的诉求那样,以品牌的结果进行诉求效果就不会这样理性了。比如:现在有些产品把结果设定在健康上面,对于“健康”这个结果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宽泛的结果,很多产品都可以达成这个结果,喝牛奶可以达到,健身器材也可以达到,任何一个产品都可能达成健康的结果,所以不能以健康作为该产品的结果。而是以产品利益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直接结果作为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理解。

对于这个产品的诉求来说,“真实每一度”是产品利益的最好体现。只是“享受”两个字比较中性,不知是让消费者去体会呢?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总之这两个字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处理,这样的话用“感受”应该更合理一些。

④ LG清新空调:“等离子体整体空气净化专利技术,享受纯净空间”

这个诉求的缺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看这第一句“等离子体整体空气净化专利技术”,完全是从企业的角度进行表白,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阐述产品利益和结果的关系。因为“等离子体整体空气净化专利技术”和空调产品的利益是不相关的,它可以改变空调技术,也可以改变其他产品的技术,但消费者要空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降温,而不是净化技术,该诉求在传达净化技术的时候,特别说明该技术可以使空气净化,而忽视了净化技术带来的结果和空调本身的核心利益结果之间的关系,造成消费者不知所云。“享受纯净空间”这个诉求针对前面的诉求语言应该还是有一定的贴切程度,但整体看起来这个诉求更像是空气清新之类产品的诉求,而不是空调本身。

⑤ 海信:“海信空调,变频专家”

这个诉求应该是有些问题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没有传达产品的利益和结果的关系,它忽视了消费者可能关心的问题,而告诉大家,它是变频的专家,对于变频来说本身就和产品的核心利益有偏差,因为变频不一定是转化成为空调的利益唯一途径,它还可能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利益,“变频”这个概念本身就需要进行教育,所以你试图成为变频专家其实是走入了一个竞争的怪圈当中,把产品本身品牌塑造的基本元素放弃掉,而选择一个可能对很多相关产品都能起到支持作用的变频当成品牌的支柱其实是一种无奈。我们知道,支持品牌成长的一定是产品的核心利益概念。如果把利益忽略,把一个支持利益的技术当成支撑品牌的主体元素进行推广,势必使产品的核心利益和品牌的关系被市场接受的时候产生错位,时间长了以后,会把这个技术概念当成产品和品牌的主体概念,对产品的市场更大规模的提升带来资源上的浪费。

⑥ 古桥:“古桥空调好,空调选古桥”

这个诉求应该说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诉求语言,在市场经济的开始时期,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语言,这应该是属于自我欣赏型的诉求,我们做诉求不是说出你的推销语言,而是说出消费者的需求感觉。在这个诉求当中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观点上去考虑,而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说的一个诉求,容易产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被消费者排斥。

⑦ 伊莱克斯灵丽系列:“清新浮动的自在空间”

这个诉求和古桥的诉求有些相似,也有自我夸奖的味道,但它强调了一个结果,只是由于这个结果不是空调的直接结果,它可能是一个别墅,也可能是独立的装饰自然的清新小屋,也可能是旷野。这样虚拟的空间没有和产品的利益结果相联系,造成消费者的无动于衷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⑧ 澳柯玛仲夏夜之梦空调:“有她的陪伴,您会更爱您的卧室”

这个诉求更是虚幻,它不仅没有直接说出利益,也没有说出结果,而是告诉消费者说,“您会更爱您的卧室”。这样的诉求和产品的核心利益相去甚远,消费者凭什么因为你的陪伴会更爱卧室?你要传达的是消费者凭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定的问题。

这样的诉求语言说明企业在告诉消费者需要什么的时候,忘掉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直接动因,而试图创造一个有别于其他产品,更加温馨的语言,到头来掉入了一个怪圈当中。

⑨ 现代喜美:“美即是色,色即是美”

成语之最范文2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中介语 语言输入假说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30-0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当今社会对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成为高校外语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则成为许多教师的研究对象。本文在分析了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内容后,对其共性与区别进行了探讨,指出外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外语教学的复杂性,并积极地把相关的学术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在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的研究中,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提出的较为著名的概念之一。20世纪30年代维果茨基这个重要的概念提出是在处理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上的一个研究角度的突破。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两个阶段或两种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上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actual development level),另一个则是儿童即将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前者能够使儿童独立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而后者则需要儿童在他人(一个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下互相合作解决一些问题。简言之,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在他人的协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而中介语则是二语习得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中介语,也被称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target-langu age)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native-language)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首先在其发表的论文“语言迁移”中使用了“中介语”一词。后来,Selinker又在1972年发表了论文“中介语”并详细阐述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他认为中介语是属于二语习得者或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就其结构而言中介语既非二语习得者的母语亦非其目的语,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状态。换言之,中介语是专属于二语或外语习得者的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在其结构中既包含了母语的一些特征,又拥有目的语的一些特征。

语言输入假说则是美国语言学家Kra- she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核心部分。Krashen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而且他又能将注意力放在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形式的理解上,那么习得才能产生。在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提出的i+1理论,也就是他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这个理论中,“i”指的是语言习得者目前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或者说是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水平,而这里的“1”则指的是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者目前的水平状态与下一阶段之间的间隔距离。Krashen指出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输入的语言资料是i+2或i+0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i+2难度过大,超出了学习者的接受范围,不能够被有效吸收;而i+0则由于没有新信息的输入则使学习变得没有意义。

2 三者的共性与区别

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是语言研究领域比较重要三个的概念。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它们既存在共性,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2.1 共性研究

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都是具有动态特征概念。最近发展区概念体现的是教学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了维果茨基发展性的教学思想。就最近发展区本身而言,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变量:原有的潜在水平变为现有的实际水平,而原来的最近发展区随之消失,新的最近发展区随之形成。这样的动态过程持续发生才使学习者的发展实现螺旋上升。

同样,中介语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是从一个阶段径直进入下一阶段,而是在量变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质变,这个过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渐渐离目的语越来越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介语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中i+1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是动态的而非静止不变的。学习者只有不断地输入包含可理解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即i+1,并且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把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行为,才能实现语言学习水平的进步与提高。而i+1随着语言习得者对可理解性输入的内化与吸收,也变成了新的i即学习者已有的学习水平,这样新的更高一级的i+1也就形成了。所以说,语言输入假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2.2 三者的区别

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输入假说虽然具有上述的一些共性,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也是存在的。

首先,三者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作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学说的一部分,最近发展区应当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而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则属于语言学中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应当划归在二语习得领域。

其次,三者所指内容本质上并不完全一致。最近发展区是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即将达到的水平,它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和结果。中介语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尚未达到目的语之前的语言状态,这个状态是属于语言习得者的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输入假说中的i+1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那些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语言输入,这种语言输入应当指的是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本身,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 结语

如上所述,最近发展区、中介语和语言输入假说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三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最近发展区可以被视作是中介语理论有益补充,而输入假说则是实现中介语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语言不完美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生自己的独立的语言体系。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并且在学生从已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跨越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持,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Williams,M,Burden,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成语之最范文3

关键词:南戏 张协状元 琵琶记 戏剧语言风格 艺术审美

南戏,是在南方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宋杂剧和说唱技术的精华而形成的,最早见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南戏戏文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而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的则是高明的《琵琶记》。

九山书会编撰的《张协状元》讲述状元张协与贫女的故事,而高明的《琵琶记》讲述状元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从这一简单的故事介绍就可以窥见二者的相似之处:故事题材内容相似,二者双线描写的手法亦相似等。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二者之间可以直接划等号,事实上,被称为“中国第一戏”、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张协状元》与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的《琵琶记》之间存在着差异,其中,它们的戏剧语言风格差别比较大。

一.《张协状元》的戏剧语言风格

戏剧语言是戏剧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古典戏剧语言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本色派语言重浅近通俗,文采派语言贵典雅。作为“中国第一戏”的《张协状元》,其戏剧语言属于本色派,无论是它的说白,还是唱词,甚至是科介,都带有很强烈的口语化特色,具有通俗的特点。《张协状元》的戏剧语言通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张协状元》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戏剧语言供舞台演出时使用,而且观众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因此通俗是第一要求,客观上要求戏剧语言必须浅近通俗。同时,为了吸引观众,剧作者、舞台表演者也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即方言俚语,主观上也造就了戏剧语言的通俗化特点。关于南戏的戏剧语言,徐渭曾在《南词叙录》中云:“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这里的“曲”指的就是南戏。据此,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中大胆推测;“最初的‘温州杂剧’,也许全为里巷歌谣。”里巷歌谣不正是方言俚语的代名词吗?事实上,方言俚语在《张协状元》中被大量运用,比如有“扯住”、“道着”、“空口”、“婆子”、“庄家”、“浑家”、“房钱”、“撞见”、“畜生”、“猪头”、“血沥沥”、“鞋面”、“争得气”、“酸醋”、“歇歇”、“死功夫”、“算命”、“呕气”、“剪径”、“哑儿”、“扎脚”、“腌臜”、“”等等,这些方言俚语有的出现在说白中,有的出现在唱词中,口语化特色比较浓厚。郭作飞在《语言学视野中的早期南戏艺术特征分析——以〈张协状元〉中口语词的运用为例》指出说白中的口语词占总词数的74%,出现在唱词中的口语词占总词数的26%。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窥见《张协状元》中方言俚语的运用情况,显著地体现了早期的南戏语言的通俗化特点。

其次,《张协状元》中运用成语、谚语较多。成语和谚语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而且多为人们所熟悉,易理解,易接受。在《张协状元》中成语和谚语被大量应用,例如成语有“插科使砌”(第一出);“人非土木”(第七出);“半斤八两”(第二十五出);“见之不取,思之千里”(第二十八出);“鸾孤凤只”(第二十九出);“天有不测风云”(第三十二出)等等。谚语有“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第五出);“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第十出);“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第十九出);“时人莫讶登科早,月里嫦娥爱少年”(第二十七出);“慈不主兵,义不主财”(第三十五出);“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替新人换旧人”(第四十八出)等等。在戏文中运用成语和谚语,不仅能够增加戏剧的表达力,而且也增强了戏曲的通俗性。

最后,《张协状元》的戏剧语言通俗性还表现在全民使用通俗语言。从语言运用的对象来看,《张协状元》中描写的下层人物和上层人物,他们的语言无一不都表现出通俗性的特点。《张协状元》中的下层人物,如贫女、呆小二等,他们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囿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说话自然浅近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张协状元》中描写的上层人物,诸如张协、胜花等人,他们的语言也表现出了通俗性的一面,例如“袄子”、“挨闹”、“打倒”、“打起”、“猫儿”、“穷秀才”、“嫂嫂”等等,这些通俗词语经常出现在他们口中。从语言运用的对象来看,《张协状元》这一用语特点也鲜明地突出了早期南戏戏剧语言的风格——浅近通俗。

纵观整个《张协状元》剧本,不难发现早期的南戏在戏剧语言风格方面注重运用本色语言,大量使用方言俚语、成语和谚语,而且表现为全民皆用。这就造就了早期南戏在戏剧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浅近通俗,正如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中所言:“最初的‘温州杂剧’,大概不曾作传之百世的打算,只求观众能够了解,便算目的已达,其撰词者、扮演者不必都是‘文人学者’。其鄙俗,实即其本色。”早期南戏在戏剧语言方面的特点体现出早期南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追求浅俗。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学注重典雅文化,因而诗词歌赋的地位比较高。而对于那些通俗文化,例如小说、戏曲等,却不甚重视。南戏打破这一传统观念,以俗文化为美,在当时不得不说是独特的。

二.《琵琶记》的戏剧语言风格

成语之最范文4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现代汉语/重动句/语法等级

【正 文】

重动句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语法分布的等级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的不同分布形成的语法等级和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形成的语法等级等问题。

一、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两个相同的动词性成分,即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如:

(1)他喝酒喝多了。

(2)他鞠躬鞠了三次。

从线性序列上来看,前一个动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原动成分,后一个动词性成分称之为重动成分。重动成分是对原动成分的重复。由于动词和动词性语素都可以构成重动句,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动词性成分。

(一)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

根据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距离的远近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两类。

重动成分紧挨着原动成分,中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间隔,只有极短的语音停顿,这种重动句称为连续重动句。如:

(3)爷爷生病病了一个月。

(4)他旅游游遍了半个中国。

间隔重动句是指在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语法成分把它们阻隔开来,从而使得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各自构成一个动核结构。造成阻隔作用的成分就是原动成分之后的宾语。间隔重动句是重动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间隔重动句中原动词之后宾语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语素间隔重动句、词间隔重动句和短语间隔重动句三个小类。

由一个语素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语素间隔重动句。如:

(5)他咳嗽咳了两三天。

(6)小李学习学得入了迷。

这类重动句的原动成分与其后的宾语成分的语法关系十分密切,构成了动宾关系的合成词。

由一个词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词间隔重动句。如:

(7)他们讨论问题讨论到深夜。

(8)老王喝啤酒喝得太多。

由一个短语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短语间隔重动句。如:

(9)妈妈看这部电影看得很认真。

(10)那些女孩子听F4的歌听得入了迷。

从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的所间隔的语义距离来看,语素间隔重动句最短,词间隔重动句较长,短语间隔重动句最长。由于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常常有界限不清的情况,所以,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从而语素间隔重动句、词间隔重动句和短语间隔重动句之间语义距离的远近也是相对而言的。

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中,词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是基本持平的。由于词和短语的界限是相对的,一般的词经过扩展就可以构成短语,而动宾关系的语素能构成重动句的相对较少,因此词重动句和短语重动句的分布则明显多于语素重动句。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语法等级:

等级序列1:词间隔重动句/短语间隔重动句>语素间隔重动句

间隔重动句和连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是不平衡的。间隔重动句在重动句中的分布多于连续重动句。“多”是指间隔重动句的数量远远大于连续重动句。在目前所收集到的语料中,间隔重动句占总数的96%以上,而连续重动句还不足4%。与连续重动句比较而言,间隔重动句在语言事实中的数量占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在语言运用中,间隔重动句也具有优势表达的作用。间隔重动句与连续重动句之间的存在一个分布等级序列:

等级序列2:间隔重动句>连续重动句

(二)述补重动句与述宾重动句

根据重动词与其后成分的结构关系,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两类。重动词与其后成分为述补关系的重动句称作述补重动句。如:

(11)你搞贿赂搞混了头啦?

(12)这男人同她过日子过得好。

重动词与其后成分为述宾关系的重动句称作述宾重动句。如:

(13)买黄鱼买了三斤。

(14)他跑步跑得一身热汗。

述宾重动句中较常见的形式则是由介词“到”构成的形式。如:

(15)他看书看到了光明。

(16)人们学文化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上例中的重动成分与介词“到”构成了关系密切的动介组合,其句法功能相当于动词。

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的语法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述补重动句的分布多于述宾重动句,它们形成的语法等级是:

等级序列3:述补重动句>述宾重动句

(三)松重动句、中重动句与紧重动句之间的语法等级

此三类的性质和特点参看刘雪芹(2000)。三者在分布数量上都是不均衡的,呈现出一系列的语法等级。

从分布、数量和自由性上看,松重动句的分布范围最大,数量最多,自由性最强,其次是中重动句,紧重动句的分布范围最小,数量最少,自由性最弱。三者之间呈现出一个分布范围渐小、数量渐少、自由性渐弱的等级序列。即:

等级序列4: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

二、重动成分在不同的语法位置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中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根据重动词和原动词的重复的语法位置,可以把重动句分为三类:

(一)全位重动句

重动词与原动词完全重合的叫做全位重动句。根据动词的音节数量可以分为两类。

1. 动词为双音节的全位重动句

(17)孙小梅主持节目主持得好。

(18)介绍小王如何取得进步介绍得不多。

该类有三个特点:1、重动词和原动词都是双音节,且两个动词的音节完全重合;2、动词的构成多为联合式合成词,其结构关系具有粘着性,大都不能拆开独立运用;3、动词后的宾语一般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动宾的语义关系比较松散。

2. 动词为单音节的全位重动句。如:

(19)那人迷麻将迷得厉害。

(20)他等觉民回家等得不耐烦了。

此类特点是,重动词和原动词均为单音节,动词由自由语素构成。动宾的语义关系较为松散。

(二)前位重动句

重动句中重动词只与原动词前部的一个动词性构词语素重复的叫做前位重动句。有两类:

1. 离合式。如:

(21)他们告状告到了京城。

(22)你帮忙就帮到底吧。

该类的原动成分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离合词。这类词的特点是可分可合。相对于一般的动宾短语而言,凝固性更强,已基本固定为合成词。重动词所重复的不是动词的全部,而是处于动宾关系离合词前部的动词性语素,称之为前位重动句。

2. 凝合式。如:

(23)这个季度比上季度增产增了两成。

(24)这次保值保不住了。

该类原动成分中动宾结合得比离合式更紧,已经完全凝合成动宾式合成词,不再能插入数量成分使之分离为动宾短语。

(三)后位重动句

重动词只与原动词后部的构词成分重复的叫做后位重动句。根据原动词的结构类型,可以把后位重动句分为三类:

1. 动宾后位。如:

(25)那个小孩发烧烧了一嘴泡。

(26)明明做梦梦见了奶奶。

全位重动句和前位重动句都是重复的动词性成分,而后位重动句则是重复的名词性成分,重复后作后一个谓核结构的谓词性成分。但是这些名词性成分事实上都是属于动名兼类词。

2. 联合后位。如:

(27)那个烟花厂爆炸炸死了二十多人。

(28)他旅游游遍了北京城。

这类重动句的原动成分是联合关系的词,并且后一个语素是自由的,如“爆炸炸死了二十多人”。如果一个联合动词的两个语素都是粘着的,就不能构成任何类型的重动句。如:

(29)a. 他复习——*他复习复得很认真

b. 他复习——*他复习习得很认真

3. 主谓后位。如:

(30)地震震得墙倒屋塌。

(31)头疼疼得不是时候。

主谓式合成词之所以能够出现在重动句中,这与重动句的本质特征相关。重动句的本质特征在于重复动词,而不是重复名词。而主谓关系动词中动词性语素居于后位,而名词性语素居于前位,所以这类重动句只能是后位重动句。

重动句在语法位置上的分布等级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全位重动句的分布最为常见,其次是前位重动句,最为少见的是后位重动句。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等级序列:

等级序列5: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

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和后位重动句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1 等级 重动名称 分类 举例

一线 全位重 动词为双音节 商量工作商量到深夜

动句 动词为单音节 迷麻将迷得利害

二级 前位重 离合式 结婚结了三次

动句 凝合式 增产增了两成

后位重 动宾后位 做梦梦见了奶奶

三级 动句 并列后位 旅游游遍了北京城

主谓后位 地震震得墙倒屋塌

三、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形成的语法等级

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立的结构类型,它的内部的分布是不同的,作为重动句的基本的语法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不同。重动句的语法单位包括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义素重动句三个等级。

(一)词重动句

重动词与原动词完全重合的重动句叫做词重动句。如:

(32)今晚他抽烟抽得太多了。

(33)他坑你坑的还不够!

词重动句在重动句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有两个特点:

1. 从语法位置上看,是一种全位重动句。

2. 典型的词重动句要求前一个动核结构必须由述宾短语充当。

(二)语素重动句

重动词只与原动词的一个语素重复的重动句叫做语素重动句。如:

(34)睡觉睡得太晚了。

(35)考试考得怎么样?

语素重动句与词重动句之间既有对立也有联系。语素重动句的特点如下:

1. 语法动位置看为非全位重动句,包括前位语素重动句和后位语素重动句两种。

2. 典型的语素重动句要求原动成分必须由动宾式合成词或主谓式合成词充当。

3. 非典型的语素重动句与词重动句范畴边界模糊。二者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下表:

表2 单位 等级 结构方式 举例 扩展度 原动属性

2 离散式 想你想 松动宾

词 得心碎 短语

重 1 离聚式 干活干 干一天活 紧动宾

动 得起劲 /干了活 短语

0 离合式 鼓掌鼓 鼓三次掌 动宾可

得热烈 /鼓了掌 离可合

语 -1 凝合式 立秋立了 *立三天秋 动宾合

素 三天了 /立了秋 成词

重 -2 联合式 学习学得 *学三天习 联合式

动 认真 /*学了习 合成词

上表表示在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之间形成的语法等级序列,即以离合式重动句为基准把重动句分为五个等级:离合式是词重动句与语素重动句的范畴边界,故把它定为“0”级,也可以称为基本级,“离”则成为词重动句,“合”则成为语素重动句。其上的离聚式和离散式分别为“1”级和“2”级;其下凝合式和联合式分别为“-1”级和“-2”级。其中,离散式动宾结构结合得最松,是典型的词重动句。而典型的语素重动形式是“-2”级联合式,结合得最紧,关系最稳固,不能任意扩展。

(三)义素重动句

义素重动句是一种特殊的重动句。它不像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那样,是两个有形动词的显性的重复,而是一种无形的、隐性的重复,是一种感知性大于动作性的重复。义素重动句的原动成分不是以词或语素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义素的形式出现的。严格地说,义素重动句只是重动句的一种相关句式。请看下例:

(36)葡萄酸得倒了牙。

(37)辣椒辣得舌头疼。

其特点如下:

1. 从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上看,只出现一个动词,没有原动词和重动词的对应关系,并且,这个动词往往缺乏行动义,而只富有感知义。

2. 从动词重复的方式上看,重动词所重复的既不是动词,也不是动词性语素,而是名词中的动词性义素。如例(36)中的“酸”是对“葡萄”的义素:[+酸]的重复。

3. 从结构性质上看,典型的重动句有两个动词,而此类句式只有一个动词。因此,我们认为义素重动句是一种隐性重动句,是一种与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相关的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重动句。与词重动句和语素重动句相比较而言,它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和义素重动句之间的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都是不均衡的,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语法等级,即:

等级序列6: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义素重动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重动句内部包括了三个系列的六个语法等级,各语法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等级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关系。这六个语法等级序列是:

等级序列1:词间隔重动句/短语间隔重动句>语素间隔重动句

等级序列2:间隔重动句>连续重动句

等级序列3:述补重动句>述宾重动句

等级序列4: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

等级序列5: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

成语之最范文5

论文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范畴,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建立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词汇的分析和学习方面。因此,当代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传统的范畴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以唯理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二元划分为根据,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范畴有明显的界限,范畴所有的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这一理论在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新观点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统治地位。随着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Ludwig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近几十年来,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在许多语言学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Rosch及其合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基本范畴,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例如: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上。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它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和预料。因此,在我们开始习得一门语言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是最容易﹑最早被习得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1)原型范畴显示出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不是每个成员的资格都是相等的。Rosch(1978:36)谈到,通过原型范畴理论,我们普遍认为范畴成员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根据人们对范畴成员的有效判断来定义的……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例子的典型与否,并且在没有界限的情况下,根据典型例子来处理问题。

2)原型典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或者更普遍的认为,它们的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Ludwig Wittgenstein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游戏)的语义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而且,随着列出并被比较的成员的增多,各个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亦愈来愈少,直到最后找不到这个语义范畴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个相似之处,这样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

3)原型理论范畴的界限是模糊的。Rosch(1981)认为,对范畴研究的新趋势表明范畴的界限未必是确定的。

4)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可以定义原型范畴。Coleman and Kay(1981)指出:我们认为许多词并不把一些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作为它们的含义,而一个物或一件事应该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具备成为这个词所标明的范畴中成员的资格,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称为原型的心理学研究上的物体或过程[2]。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范畴化过程的进行,大脑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和组织,人类对语言的习得,以及语言自身词汇的构成和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的应用。基本层次的形成是人与客观外界直接互动的结果,必须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动觉功能等。基本层次范畴形成了基本层次词和原型意义,它们可用来指范畴中的原型样本。基本层次词出现较早,较为常用基本范畴,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也是儿童习得时掌握得最早的词语,形式简短,多呈中性。有研究证明在4-5岁儿童掌握的词汇中有80%属基本层次词。因此,基本范畴层次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进行范畴化的最有力工具。

三、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学习一门语言及其词汇表达都离不开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它在英汉语构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erlin在1978年将生物中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大致简化分为三个层次:

①最高的生命层(life-form level),如英语单词tree、grass、fish、bird、animal等;②最重要的中间层是类层,如英语中表示“tree”的种类层有pine、oak、edar、maple等;③最低层通常为具体层,英语中表示个层次的词语常由“修饰语+种类层次词”构成的合词。如表示同种类“oak”的具体词有tan oak、blue oak 等。

本文拟将最高的生命层视为一个“范畴”(范畴语),中间的种类层为基本层次(基本层次语),最低的具体层相当于一个范畴的非中心成分。这样,“tree”和“树”可视为表示一个范畴的术语。该范畴中的基本层次可为“pine”和“松树”,它们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是范畴中的原型样本,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形式简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较为简单的词汇形式对应于更为突显的事物。表达下位层次的词语常用复合词,如英语中的Pon-derosa pine、Northern Ponderosa pine。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不同民族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因而对范畴的划分、基本层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会随时间、地域、民族而发生变化(Ungerer&Schmid,1996:43-45)。英汉两语言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许多学者对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的空缺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此处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于两民族对范畴或基本层次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社会背景、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rice可指“水稻”、“大米”或“米饭”;“星”可指“star”或“planet”等。也可能是由于语言中构词方式的差异而影响到了对范畴的认识。下文主要简述英汉两语言运用范畴理论的构词方式。

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可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就相当于上述的“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汉语可直接运用它来构词,这是一种十分常见而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直接表明其生物或事物范畴属性的功能。根据Berlin的三层次分类法,汉语的定中构词法可出现在从范畴层到基本层上基本范畴,或从基本层到具体层上,如:“树-桃树-蟠桃树”等;也可从最高的范畴层直接到最低的具体层上,如“菩提树”则是直接用范畴语构成的具体词,因此这种构词法可出现在几个层次上。

汉民族对“定中构词法”中的“定”有很多识别类型,诸如:形状、颜色、产地、功能、材料、性质、主要特征、方式、目的等等,这与Berlin所说的具体词中修饰语的类别相似。这种定中构词法,采用了逻辑定义中的“属加种差”的形式,用“属”来体现范畴或基本层次概念,用下义物的某一特征来表示“种差”,这种构词法可充分揭示出词语的内部逻辑。这又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语言中采用这种“定中法”所构成的词,反映出了现实中的子母分类结构。Berlin主要从动植物角度来分类,其实从构词角度来说,他所说的最高层也可包括无生命的范畴。因此,汉语构词时更注重生物、事物、行为、现象等在意念上的范畴属性,其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如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字:树、花、草、木、鸡、鱼、牛、羊,以及馆、室、场、所、酒、笔等等,都可在其前加上各种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若将汉语中的这些词语都列出来,再找出英语的对等词,就会发现两语言运用范畴语进行构词的方式相差甚远。

英汉两语言这种定中构词法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名词之中,动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哭”与“笑”这一“国际语言”,表示各种喜怒哀乐的复杂心情,在中国人眼里,不管怎么“哭”,都是一类的动作,或者如何“笑”,也同属一种行为,它们可划归在一个范畴之中,若要表示不同的哭法或笑法,在其前只须加上表示区别特征的“种差”即可;而英语中在“哭”和“笑”这两个范畴中,不同的哭笑,要用不同的具体词来表达基本范畴,一般是一词一“哭”或一词一“笑”:

哭cry 恸哭 wail

大哭bawl 放声大哭 burst into tears

嚎哭 howl, yowl 低声哭 mewl

号哭 howl, yowl 抽噎地哭 pule, sniffle

欢笑laugh 微笑 smile, beam

暗笑 snicker 憨笑 simper

耻笑 flout 偷笑 smirk

感情丰富而又淋漓尽致的各种哭与笑,在汉语中往往都离不开表示“哭”和“笑”的范畴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具体的“哭、笑”单词,它们在构词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似乎:“笑”不全等于laugh,“哭”不全等于cry。

英语构词时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注重词的词类范畴属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词具有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性质,多用后缀表示词性,在构词中更多地使用了“词类范畴法”,但汉语缺乏这类表示词性范畴的标记。

从上面的英汉构词方式可见,汉语更注重词语的意念范畴,构词时多用定中构词法,用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来作义类标记,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这就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但缺乏像英语那样表示词性范畴的词缀形式。英语的定中构词现象虽不及汉语范围广、频率高,但更注重突出词的词性范畴,广泛使用后缀表示词性,这是英汉两语言构词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由于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所致。

[参考文献]

[1]王寅.英汉语言区别特征研究[M]. 新华出版社,1994.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教学研究,2006,3.

[3]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出版社,2005.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赵艳芳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Berlin, B.&Kay, P. Basic Color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 Evolu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Press, 1969.

[8]Rosch, E. & Mervis, C.B. Familyresemblances: Studiesin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Psychology , 1975.

[9]Lakoff, G.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7.

成语之最范文6

关键词:考试;本词义项;搭配能力;双音节;并列式词根复合词

2015年下学期本人由湖南调至深圳,第一次参加新学校期中考试考务会议就对“试室”一词留下深刻印象。湖南说“考室”,这里说“试室”。那么,是不是深圳这里所有的“考试”义都由“试”来承担呢?我找来了他们的试卷袋,试卷袋上赫然印着“试室号、应考人数、实考人数、缺考人数、缺考考生号、监考员签名、考场记事”等字样,看来,湖南与深圳相比,仅“考室” “试室”有别。

那么,双音节并列式词根复合词在成词前后,其构词成分的本词义项搭配能力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论说的方便,先做点界定。

所谓“本词义项搭配能力”是指双音节并列式词根复合词在成词前,那两个构词语素就以单音节词的身份,用后来所构成的这个双音节词的意思在独立运用着;而这个双音节并列式词根复合词在成词后,这个词的意思又作为其每个构词语素的语素义义项,在构成新词当中使用着。比如“考试”一词,就是由词根“考”与词根“试”复合而成的并列式双音节词,它们之所以复合成词,就是由于“考”与“试”在“考试”意义上的同义连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考试”成词前,单音节词“考”与“试”在语用当中,已经在用“考试”这个义项了。而“考试”成词后,“考试”又成为构词语素“考”与“试”的语素义义项,在分别构成新词。“考”与“试”都不止 “考试”这一个义项,但它们同义连用成“考试”一词后,“考试”又成了它们各自的一个语素义义项,所以,我们就称“考试”为“考”与“试”的“本词义项”,“考”与“试”用“考试”义项(成词前是词义,成词后是语素义)去进行搭配的能力,就称为“本词义项搭配能力”。

本文就以“考试”为例,只分析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这类词的每个构词成分(词根)在组成该词前,都是独立的单音节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每个义项都能与别的词语搭配使用,组成短语(词组)或句子。在该词正式出现之前,该词所代表的意思,早已被它的两个构词词根在作为单音节词义项运用着,(当然,这两个词根出现这个义项的时间会有先后之别,不一定同时)也正是在该义项上的相通性,才导致这两个单音节词的同义连用,(最初是词组,也就是短语)并最终固化(词汇化)为一个词,一个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这个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形成后,其构成语素又会把该词词义作为各自的语素义义项,再去组成新词。这个“本词义项”既可以看成是它在作为单音节词时就获取的,也可以看成是它在组成合成词以后获取的,情形到底如何,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词语音节的延长或缩短,都可能增加义项。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形成后,肯定要去和别的词搭配,组成短语或句子,比如“考试纪律”“自学考试”之类。语用当中语言的简省原则有时又会将短语简缩成词或缩略语(短语词汇化),如将“考试纪律”简省成“考纪”,将“自学考试”简省成“自考”之类。短语在简缩当中,理论上讲,组成短语的每个词的每个构词语素都可以代表该词参与简缩而保留下来,该词也就相应地成了这个被保留的语素的语素义,即前文所说的“本词义项”。不过,在短语简缩成词当中,事实上,有的语素被保留,有的语素被舍弃,也就是说,组成短语的某个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它们的本词义项搭配能力(本词义项构词能力)并不相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这个词语简缩的规律,亦即哪样的语素(在缩略语中有时会是词)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仅以“考试”为例,试做分析,希望能对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考试”就是由词根“考”与词根“试”复合而成的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它们之所以复合成词,就是因为“考”与“试”在“考试”意义上的同义连用的结果。“考”的“考试”义由“考察、考核”引申而来,“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汉书・贾谊传》),“不由铨考,擢授朝列”(《宋史・苏颂传》),两例中的“考”就是“考试”之义。“试”的“考试”义则由“试验、试探”引申而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汉书・艺文志》),“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新唐书・选举志上》),两列中的“试”也是“考试”之义。应该说,“考”与“试”的“考试”义用法由来已久,但二者同义连用并固化为“考试”一词,则是较晚的事。孙中山先生1906年11月中旬在同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鲁学尼的谈话中,曾初步谈到了“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和行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的设想,后来国民政府设立了“考试院”。我们眼界十分有限,“考试”连用(以及最后成词)究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待专家考证。

“考试”成词前,“考”与“试”的“考试”义项搭配能力差不太多,“考”略大于“试”。尽管《三言二拍》之类文学作品中常说“上京赶考”“考官”等,但“院试”(也叫“童试”“童生试”)、“乡试”(也叫“秋试”)、“会试”(也叫“春试”“礼部试”)、“殿试”(也叫“御试”“廷试”),却并不说成“院考”“乡考”“会考”“殿考”。看来,“考试”成词前,“考”与“试”的“考试”义项搭配能力难分轩轾,呈互补状态。“考试”成词后,“考”与“试”的“考试”义项搭配能力起了较大变化,时至今日,“考”远大于“试”。尽管“应试=应考”“试卷=考卷”“试题=考题”“免试=免考”“试场=考场”“应试能力=应考能力”,而且“初试”“复试”“笔试”“口试”“应试教育”一般也不说成“初考”“复考”“笔考”“口考”“应考教育”,但更多的场合只用“考”不用“试”。如“必考、选考、抽考、漏考、补考、联考、考风、考号、考点、考务、考纲、考研、考博、考查、考取、考区、考任、考学、考生、考好、考点办、考务培训”等,一般不将其中的“考”换成“试”。有时,将“考”换成“试”,意思就不同了,如“考学≠试学”“小考≠小试”“自考≠自试”“考完了≠试完了”“天天考≠天天试”“乱考≠乱试”“考点≠试点”等,因为这里的“试”不是“考试”义,而是“尝试”义。而“考大学”“考语文”“考博士”“考入中科院”等自由搭配中,更不能将“考”换成“试”,也是因为这时的“试”不是“考试”义,而是“尝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