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范例6篇

初一语文

初一语文范文1

这些班级的孩子相当聪明,可是语文成绩差,其他各科也差,甚至品德也不太好。有人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学科有助于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我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基础在初一,关键在初一,重点也在初一,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初一抓起。针对初三出现的一些具体情况,我就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如一天一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动画作品等,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更加精彩、活泼、多样。

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第一,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习语文预习相当重要,教会学生查工具书识字,教会学生读文章的方法。第二,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会听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学会记笔记,记下重要的内容。第三,课后复习识记,识记课文内外的重点字词、名句等。第四,时常积累的习惯。语文就是靠知识积累,需要时常学习积累,终生学习积累的,看到好的文章要积累,不认识的字词要积累,好的古诗词要积累,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意识。

第三,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技巧。

2015年的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19题⑵题“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许多学生答的是“表达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的情感”,这样就是答非所问了,当然是零分。我们仔细看看题目,“斑斓的色彩”告诉我们应该从颜色来回答,“战争场面”就要回答怎样的战斗场面,什么样的气氛。在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许多学生是能够做这些试题的,由于审题不准,导致答题错误而丢分,很不划算。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读题,抓关键词审题,看看属于哪种题型,弄清楚究竟要答什么。再者,教师应该教一些重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尽量少丢分。

第四,教给学生一些重要的识记方法。

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识记和积累,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识记,学生感觉相对较难。这时我们老师就应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好的记忆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常见的几种识记方法:朗读记忆法,即 学习时一遍接一遍地念,直到熟读。重点标示记忆法,即用红笔圈画重点字词,重点记忆,连接成句。对比记忆法,就是将一对、一组或一群拼写相似、读音相近,词义相等的词语和句子拿来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进而记住的方法。联想记忆法,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教会学生记忆,教会学生学习。

最后,重视书写。

初一语文范文2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因素,学习者的内在学习规律居中心地位,怎样教是被怎样学制约的。因此,高一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处理,必然以学习者的接受规律为依据。下面我们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学习模式,以此来描述语文学习的内在要素、间接要素的联系及其动态过程。

1 激发兴趣,做好动力、情感的衔接

学习动力、学习情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两大要素。学习情感包括自信、焦虑等。学习动力主要是态度和动机。动机源于需要,需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动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忧虑。已向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表明,初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占53%。另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表明,随着年纪的升高学习,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与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语文兴趣普遍偏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所以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动力、情感上的衔接应是高一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第一要素。

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情动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秘诀。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培养师生感情的重要性。刚刚跨入高一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但我们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高一教学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联系;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2 先放后收,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语文学习一是获取知识。二是养成习惯。习惯是知识、行为在长期里逐渐积淀而成的。习惯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凭最小损耗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中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不知道初中带来的哪些习惯应该保留,哪些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认识的误区导致学习行为的紊乱。他们蔑视勤奋努力,嘲笑严谨认真,误把书写潦草、形同鬼画符当做成熟潇洒,误把作业拖沓、马虎草率当做新颖脱俗,误把虚浮不实、好高骛远当做叛逆保守、打破教条……面对这种情况,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当做教学常规,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澄清学生思想环节上的换乱,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如预习、上课、笔记、复习、作业、考试上落实教学常规,并反复强化,形成定势。

学习方法是学习习惯的内核。衡量一个高中生是否会学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是反省型还是冲动型;是依赖型还是自住型;是偏于预感的领悟还是逻辑的分析;是擅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还是自我组织、灵活多变......在教学中,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发掘自我优势,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把握心理水平,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学习模式中最后一条通道是“学习基础”,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这条通道既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分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抑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语言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处于低潮期。此时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困难、更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高中“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文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不断向外扩展的知识,由于较大的语言单位和陌生的语言情景结合起来,对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的不适应。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就语文知识而言,前者可以用来指相对静态的语言知识和规则,后者可以用来指动态的语言操作。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做是初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以此确定语文知识教学衔接的输入控制点。

初一语文范文3

初一英语作文一:My day

I am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Everyday, I get up at 7 am. And then, my mother gives me my breakfast. I go to school at 7.30 am. I have 4 classes in the morning and 3 in the afternoon. I go back home at 5 pm, and finish my homework before 8 pm. I go to sleep at 10 o'clock.

初一英语作文二:My day

Today is Monday. I get up at 6:00. I have my breakfast at about 6:30.Then I clean my room, wash my face and brush my teeth. I have noodles for breakfast. I go to school at 7:00. I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7:50.We have four classes in morning. At 11:30, I’m very hungry. I have lunch at school. I go to bed at 12:00 in the noon. We have three classes in the afternoon. I have computer class and art classes. I like them very much. I go home at 5:30. I do homework after school. My sister、brother and I watch TV at 8:00 in the evening. Then I wash my face and brush my teeth. I go to bed at 10:00.

初一语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探;兴趣

本次课改的开路先锋主要是城镇学校,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农村中小学,无疑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毕竟城乡悬殊,初中一年级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作为国家规定的语文课怎样教学才能贯彻课改精神,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学生的现状

1.生活方面

从家庭来说,80%是留守家庭,监护人监管不力;从学校来说,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从社会来说,打牌随处可见,初一学生难挡诱惑。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

2.知识方面

仅从朗读情况看,一个班中有20%左右的学生根本读不通文章,能流利朗读的只有30%左右。课外知识也非常缺乏,6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课外书籍。

3.学习态度

抽样调查,60%的学生不知读书为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不主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教师不布置作业,80%的学生无事可做。

二、让初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走进心灵,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设施比农村小学要“气派”一些,文化气息浓厚一些,学生普遍满怀憧憬之情,充满好奇之心,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适时地发挥语文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尤其起着关键作用:亲切自然的教态,美观大方的衣着,含蓄幽默的语言……要努力营造一种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受到

美的感染。

2.强调基础,积累字词

“没有树木,何来森林”。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动辄两三千字,稚气未脱的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只能望洋兴叹,无从下手,怎样突破这个“瓶颈”?还是应该从字词入手。如能做到词意知晓,那么句子理解起来自然不难,读懂全篇文章也就快了。很难想象,一个连句子都读不通的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补充背景,利于理解

任何文章或作品的孕育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背景知识从何而来?一是依靠教科书中的提示和注解;二是依靠学生查找资料;三是依靠老师的补充和

介绍。

4.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读通、读流利、读背诵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不分内外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刘国正先生的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所以对语文的教学,既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陶醉的美景无处不在……农村的学生主要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感悟,只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形成并提高。

总之,对于农村初一学生来说,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依然有效,不能全盘抛弃。课改经验值得借鉴,但要因地制宜,始终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施教,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范文5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初一语文范文6

My family used to live in an old house. I.uckily, we moved into a new high-rise building in Pudong last month. the house is much larger and brighter than the old one. It has three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itting room, a kitchen and a big balcony. I'm so happy that I have my own bedroom now.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there's a big garden. there're many tall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in it. In the afternoon, many children like to play games there. In the morning, you can see many old people doing exercise.

I like my new home.

[My New Home初一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