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例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1

1.在一定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类推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合作意识,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分数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学习难点: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具、圆形、正方形纸片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理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动画片吗?你觉得其中的人物谁最有趣?(课件出示西游记片段)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作为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新知的探究开设了绿色通道。)

2.质疑。唐僧给猪八戒和孙悟空4块饼,你会怎样分给他们俩人?(说出分的理由)

3.自主交流。(依次交流4块饼和2块饼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合理,并说出想法)(板书:平均分)

4.升华质疑。师:现在只有1块饼,又怎样分给他们俩呢?

(学生由前面的4块饼,两块饼的分配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平均分这样最公平的数学意识,所以当问一块饼怎么分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一人一半最公平的分法,也为下面的新知探究引发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探索交流、抽象概念

(一)认识1/2

1.半块该怎样表示呢?小朋友们,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块饼的一半吗?(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有的用圆形纸折出……)然后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2.半块饼不能用学过的确1、2、3来表示,于是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板书1/2)。

3.揭示课题:1/2是一个新朋友,谁听说过这个数,你知道关于这个数的什么知识?在数学王国里,你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板书:分数)

(其实分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在生活中内过,也有的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这部分内容,此时让学生说一说对分数的了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给预习学生一种奋进的力量,培养他们更好的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认识1/4

1.创设质疑(课件显示)唐僧和沙和尚也来分这块饼。

2.质疑:4个人分一块饼,你会怎么分呢?

3.全班交流:每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呢?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分一分。

4.展示交流: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折法

5.找一找,同学们,你认为在分数王国里只有1/2、1/4吗?你还能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吗?(展示并介绍自己折的是图形的几分之一)

(“找一找,折一折,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推动了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三)建立数感

师:同学们,你是喜欢1/2、1/4这样表示方法吗?

生1:不怎么喜欢。

生2:我还是觉得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好。(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那好啊,请你们用你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一百分之一 。

生3:老师,这个分数太大了,画起来太麻烦了。

生4:折也不好折,还是向1/2的表示方法好,那一百分之一就可以写成1/100了。

(此环节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表示方法的机会,又通过巧妙地提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表示方法的特点,由此实现从自己的表示向数学表示的飞跃,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观察比较、体验方法

1.质疑:同学们,你猜一猜猪八戒是愿意吃这块饼的1/2还是1/4呢?

2.小组交流:①分析比较1/2和1/4的大小。

A.学生猜想哪个分数大。

B.学生讨论并交流。

C.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②分析比较1/4和1/3的大小。

3.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由质凝――猜测――交流――验证,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师徒四人即将出发的情景,引出练习)。

2.课本第93页练一练。

3.练习一第1、2题。

4.总结全课:像这样1/2、1/4的数都是分数,你知道分数表示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5.用分数说话。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看书91面,你能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看书91面,看图说,再自由说生活中的分数)

教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磨课

俗话说:“好事多磨”,好教师都是“磨”出来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磨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撑杆跳”中,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获得新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的精神。“好课多磨”,要设计好一节课,应从目标的定位、学习材料的选择、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起点与认知规律等多方面考虑,让学生先学扎实,再学创新,逐步提高要求,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磨课的重要性。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该遵循的基本规则,那就是:

一、在磨课中,学会课前研究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钻研教材,通俗地说就是读教材、理解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本节课中.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以“平均分”为基础,与倍数也相通,同时又是后继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基础。钻研教材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对教材作出恰当的处理。本教材是将“认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整合为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分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将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二、在磨课中,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生成

课前预设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中,教师最希望学生能按预设的程序进行,害怕出现生成不会处理。其实,课堂上可能会因为生成而精彩。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时,学生说这条折痕就是圆形的对称轴,其他学生检查自己的图形后表示赞同,此时我没有发表意见。在创造几分之一时,学生介绍四分之一的折法时,说:“把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把对称轴的折痕画出来,平均分成了4份,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这1份就是长方形的四分之一……”不等该学生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表示有意见。他们认为:这2条折痕中只有1条是对称轴,不能说把对称轴的折痕画下来,确切地说是把平均分的折痕画出来。创造二分之一时,折痕是对称轴,辨析的理由不充足,所以暂时放一放;创造四分之一时,争辩时机到了,折痕中有对称轴,也有不是对称轴,所以给时间让学生辨析,达成共识,再次加深学生对图形对称轴的理解。因此,一旦课堂上出现生成,教师不要手忙脚乱,而要思考:要不要处理?何时处理?怎么处理?

三、在磨课中,学会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3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Ji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情分析:

三(5)班共有学生50人。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讨论不起来。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插嘴、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五是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同伴间缺乏合作与竞争。

三、本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六、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Ji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七、全册课时安排:(约61课时)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的文章 >>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秋季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4

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分支

其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财务会计、生产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人事档案等各个部门,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个信息系统,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的多少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职专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开设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专阶段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初步,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习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跟上迅猛发展的信息化世界。同时通过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并不是只能做文字录入和文字处理工作,也不光是上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用计算机来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学习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初步知识后,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他们身边的数据处理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职专阶段信息技术课中,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应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繁多,比较流行的有dBASE、FoxBASE、FoxPro、Visual FoxPro等几种

那么,在职专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哪一种系统比较适合呢?有的教材选用dBASE系统,有的教材选用FoxBASE系统,也有选用FoxPro系统的。笔者认为选用FoxPro系统较为适合。笔者参与编写的梅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教材(职专第二册)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就选用了FoxPro 2.5系统。这是因为从数据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尽管dBASE、FoxBASE曾经在全球风行一时,但相对FoxPro、Visual FoxPro,就显得有些过时了。dBASE系统运行速度慢,人机界面差,命令和函数有限,无编译程序;FoxBASE比dBASE稍好一些,但人机界面差,无真正的编译功能等。因此,当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加强大、具有真正的编译能力、人机界面良好、可采用菜单驱动的FoxPro系统问世后,还把dBASE、FoxBASE作为数据库技术的典型教材来学习,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对于FoxPro来说,Visual FoxPro更为先进,为什么又不选用Visual FoxPro系统呢?这是因为Visual FoxPro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硬件条件还达不到要求。FoxPro系统在技术性能上,恰好能承上启下,FoxPro系统完全兼容dBASE、FoxBASE的操作,和最新流行的Visual FoxPro也有很大的兼容性,在FoxPro 2.5环境下设计的程序和数据库,不经修改就可直接在Visual FoxPro下运行,并支持流行的SQL语言,支持多用户和网络技术。FoxPro能在大部分486、586单机或网络上运行,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的计算机硬件条件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职专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数据库部分选用FoxPro 2.5系统最为适合。

程序设计初步也是职专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必学内容之一。在有的教科书中,这部分知识往往选用BASIC或PASCAL语言。这样的安排,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因其是与数据库系统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作为职专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习两种计算机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又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必然是有困难的,结果会造成两个部分都学不好。笔者认为在程序设计初步这部分内容中,同样可以选用FoxPro来进行学习。职专学生在学习了FoxPro系统数据库知识后,接着就运用FoxPro来学习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具有许多优点。因为FoxPro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数据库系统,其本身也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用它同样能够设计出用PASCAL语言设计的程序,用FoxPro设计出来的程序同样能够符合结构化程序的要求。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前面学习到的数据库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更具有实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前后贯通,互相呼应,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三、由于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初步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到难度较大

要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一)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5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略)

教学工作计划(三)对于步入二年级的同学,他们经过一年基本适应了小学的生活,这个时候对知识的学习提到一个日程上来,结合实际,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x﹚、﹙x﹚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好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工作计划(四)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31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3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81%。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九、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厘米、分米、米

2—3有余数的除法

4认识1000以内的数

5千克和克

6--7四边形的认识

8--9期中复习

10--1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11—13时、分、秒

14探索乐园

15—18复习

教学工作计划(五)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同学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第二单元

口算除法 3课时

笔算除法 9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课时

平均数 2课时

第四单元

年、月、日的认识 2课时

24时计时法 2课时

制作年历 1课时

第五单元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课时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小数的简单计算 3课时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 版块设计;线性设计;互涵互动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对学生深入解读而制定的,它是课堂推进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一节课的灵魂,更是课堂中的“法律准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最核心考虑的是如何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普遍的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以“面”为主的版块设计(也可称横向设计)和以“线”为主的线性设计(也可称纵向设计),但不管是版块设计还是线性设计都是将教学目标的分解到各个环节之中,逐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面”为主的版块设计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程意识,充分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有了较强的把握能力,并能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创造性的使用,对教学机智的要求很高。以“线”为主的线性设计要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下,精心预设方案,步步为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但我们的课堂往往出现“面”上开放过渡,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游离了环节教学目标。或者“线”上设计精炼,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发挥,教师的主导色彩太浓,所谓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一、第一轮教学实践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六上《负数》一课时,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相反意义的量的广泛性。同时在本内容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二、第二轮教学实践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负数》作为小学阶段新增的教学内容,各个版本的教材安排也是不同的,北师大版安排在四年级,苏教版安排在五年级,而人教版安排在六年级。同样的内容却适合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案来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能给他们什么,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在再次上课之前笔者对四、五、六年级的中上生进行访谈,同样的问题:你们认识负数吗?

四年级:好像带减号的数,师:你能举例来说吗?学生基本不能回答,个别学生能说温度可以用负数表示。;

五年级:好像是-1、-2这样的数,追问:你能举例来说吗?生:好像在温度中有的,像-2℃就是零下2℃,还能再举例吗?生摇头了。

六年级:像-2、-0.5、-1/3等都是负数。师:什么意思能结合例子来说吗?生:温度计当中-2℃就是负数,记账中用去2元钱就是-2元,比“0”小的数就是负数。

很明显虽然大家都是刚接触负数,但对负数的理解是不同的,六年级的学生已对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面对六年级来说这样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如何激起学习的兴趣,保持有效地学习状态,让学习逐步走向深入,给我的教学提出了问题。

基于上面的原因,本节课针对六年级,同时又作为《负数》教学的起始课,采用版块设计与线性设计相结合,确定以下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看到的负数,初步感知负数的意义。

2、创设较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负数的生活概念,即:怎样的情况下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正负数表示什么,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3、由生活概念上升到数学概念,即体验负数的相对性和初步渗透数轴的数学思想。

始终围绕“理解负数的意义”这条“主线”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学。

【片段呈现】

(一)简单入手、找准起点

1、了解对负数的认识。负数同学们知道吗?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生:在温度、存折、电梯、足球比赛、记账中等。

2、生举例几个负数。师板书负数,引出正数。

3、指导读正负数。

4、结合例子来说说对-2的认识吗?

生1、零下2度;生2、记账用去2元。(没有人举手了)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负数有一定得认识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负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就开门见山,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直接在此环节之中解决掉,并且让生来结合例子来说说负数的意义,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应该说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是孤立的、浅显的,他们有了认识,但他们的负数背景知识是贫乏的。)

(二)创设情景,逐步理解

1、出示,某一天,嘉兴的最低气温是+5℃,北京的最低气温是-5℃,认识这两个温度。

教师出示:温度计贴到黑板上(有0刻度的),请找出这两个温度,一小格表示1度。请生上台找。(交流、反馈)

师:这两个温度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5就是零上5℃,-5就是零下5℃,

生2、比0℃高5度就是5℃,比0℃低5度就是零下5℃。

师:疑问,0减5就是-5度?谁明白他的意思了。

生5、0度以下再低5度,就是比0度还要冷5度。

师:一个正5度,一个负5度,同样两个5度(板书),-5度的负号能去掉吗?生:不能,就不能区分了。

师:那+5度的正号呢?生:可以的,因为5度和+5度都表示零上5度

2、出示+15℃,-20℃进一步理解,

师:分别在哪里?-20℃你感觉怎样?生:很冷。

师:边做边问,那越往下温度---生:越来越冷(低)越往上——生:越来越高(热)

3、理解0的含义

师:这里的0是什么?

生1:0是0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0是0度,是水结成冰时的温度。(原来的0表示没有,或0个。)

生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师追问:什么意思,你能结合温度计来说吗。

0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度以下用负数表示,0就是0度,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温度中认识正负数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不管是北师大版、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不例外,但要有所取舍,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温度的生活经验是很深刻的。因此本材料的运用主要在于怎样把在温度的正负数理解清楚及0的意义。特别是学生说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时我并没有去肯定、而是让他结合情境来说明意义,更适合全体同学的理解。再到后面的环节中进行表扬,这样让教学的效果达到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刚才这位聪明同学,也关注了全体的学生。)

三、理性思考

(一)“面”与“线”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面”与“线”结合,正好体现了这四种属性,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生活经验的激活、学习经验的积累,形成对新知的理解、内化、运用。

从提出问题“知道负数负数吗?”“举例说说-2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到借助温度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实现生活问题、学习经验与数学新问题的对接,逐步帮助孩子对负数意义的主动理解。在此板块之上,结合海拔、储蓄卡、水位等对负数进行丰富的感性认识的支撑,增强了学生对负数知识的面上的扩充。教师再次问道“你对-2的理解时”学生的认识就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成了“体会负数的相对性”做好了知识的储备。在运用板块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刘星家路线图”分三个层次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从方向的不确定性到规定再到标准点的变化性,不断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最后将数学问题运用与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后构建,成为后续学习“负数”重要的学习经验。

(二)“面”与“线”结合,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把握

“面”与“线”结合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的安排出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使学习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根据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通过问题的由浅入深的设计有序地分布排列。在每一大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学情而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形成几个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知识、能力的训练重要问题。教师在知识板块的指引下,非常明确“教什么”的问题,结合每个板块“怎么教”的问题,以层次性的问题线联系起来,有助于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在教什么与如何教、教的程度有了一个整体的统一既相对独立,又层层推进,相互渗透,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有利于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机制的提高。

在《负数》教学中“负数认识的起点”、“温度、海拔、储蓄卡中的负数”“负数的历史”、“负数的运用,创造负数”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进行板块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通过“你知道负数吗?”——“这两个温度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现在你对这个—2和+2有更丰富的认识吗?”——“两个300米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清楚吗?”这些问题串将各板块相联系,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问题层次性,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问题”系列,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开放有度、严谨大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自主内化和建构。

(三)“面”与“线”结合,有利于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达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环节之中。采用板块设计与线性设计互涵互动,更好的将教学目标融合到每一块板块中,并能够循序渐进的达成目标。显然,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负数教学应从基础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三个层面来展开学习进程的推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是基本;通过负数历史文化渗透感受数学的简洁,初步感知数轴的模型是体验;数学新经验解决生活问题,创造负数是发展。教学中通过板块设计与线性设计的互涵互动,三个层次的目标在不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1.生活中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温度的解读,初步形成了对温度中正负数的理解,学生理解了+5度与-5度的意义,初步感悟了负数的相对性的特点。以及0在温度中表示的意义,它不是表示没有,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具体的量,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是水凝结成冰时的温度。海拔、存在中认识的正负数对负数意义的扩充,丰富对负数的理解,基本目标的教学初步形成。

2.理解中深化数学问题

在情境中学习正负数后,让学生说说对“0”的理解,突出它的特殊性,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同时问“你对+2、-2的理解时”是对基本目标的巩固。当学生对负数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时,介绍“负数的历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古人对负数的理解,数学的简洁美油然而生,学生古人的聪明才智再次领略,负数的相对性再次得到体验,情感体验目标基本达到。

3.深化中回归生活问题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它凸显了数学的学科品质。将“刘星家的路线图”这一生活问题,用负数的知识通过不同层次运用达到对负数的深刻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生活与数学最经典的互涵互动精彩例子,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用平均体重作为标准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并让学生猜测相关的体重像这样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的参与度高、体验深。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经验得到一次最直接的提升,基本目标掌握牢固、体验目标得到深化、发展性目标得以基本实现。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课程培训总结

下一篇自然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