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范例6篇

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范文1

能源互联网,即借助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实现各类集中式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用电单元的能源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在允许新能源接入的同时,合理分配能源资源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借助能源互联网,用户可以清晰地了解电源储能的分布情况、用电侧能源需求状况,借助系统控制网络实现能源储备和能源需求的匹配,同时还可以将自身分布式能源储能借助能源交易平台开展能源在线交易、转售等业务,发掘能源的商品属性。

需求+政策双轮驱动,能源互联网呼之欲出

能源互联网诞生于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这一大背景,旨在实现清洁能源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解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环境问题。就中国现状而言,能源互联网横空出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具体而言:1、能源互联网要求引入大量分布式清洁能源进入发电领域,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2、长期以来中国电力体制僵化,2015年电力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发电侧和售电侧的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在提升电力效率的同时,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发掘电能的市场化属性,促进电力改革深入推进,能源互联网与电力改革呈现双螺旋递进式发展态势。

全球能源互联网风起云涌,产业链参与方迎发展良机

为应对能源与环境危机,全球主流国家均涉足能源互联网领域,目前大部分国家依然处于智能电网建设阶段,仅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取得试验性进展,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并制定了2025年初步形成能源互联网全国布局的战略规划。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涉及发电、输配电、售电及用电侧等多个环节,包括发电阶段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输配电阶段的智能变电站,用电端的智能电表、充电设施、售电服务,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和系统平台等。可以预见,随着能源互联网稳步发展,相关产业链参与方必将持续受益。

能源互联网范文2

3月10至11日,刚入春的成都遭遇倒春寒,气温骤降,而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温度一点都不低。在此地举行的2016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聚集了华为来自全国的一万多名合作伙伴和客户。

此次大会是自华为企业BG正式成立以来中国区举办的第六届合作伙伴大会。本届大会的展厅面积达6000平米,规模较去年扩大50%。与第一届相比,此次参会人数实现了25倍的增长。

在熙熙攘攘的参会人群里,不乏来自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各个领域的业内人士。多位参会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参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2016年华为渠道战略、渠道政策,以及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

11日下午举行的“智能全联接坚强大电网”电力分论坛是当天最火爆的一个分论坛,会场里的通道处挤满了没有位置的参会人员,足见电力行业拥抱互联网的热情。

从一个不被看好的挑战者,到今天成为中国能源产业ICT市场的领头羊,华为企业BG在封闭的能源产业是如何一步步地占领市场的?

增长背后的隐秘

过去五年里,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区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5%。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预计,华为企业BG中国区在2016年的相关收入还将再创新高。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华为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得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大势的有力推动。随着能源革命的兴起,以及ICT技术的发展,使得能源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IT投资规模达到2480亿元,年投资增长率为20.4%,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华为的合作伙伴战略为其业绩增长贡献了不少。目前,华为企业BG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5000家,来自合作伙伴的业务收入比例超过了80%;在合作伙伴队伍中,年度业绩超过1亿的合作伙伴超过了20家,金银牌合作伙伴总数超过了600家,国内Top10的集成商100%与华为建立了合作。

在能源领域里,华为已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参与了其ERP、CRM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在电力、交通等行业,华为也在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能源行业是我们重点的行业,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临之际。”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接受《能源》杂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全球最大的十大石油公司中有五家都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他们前端的数据采集、炼化,到调度、配送,再到加油站的销售,整个的数据中心和骨干网的建设,我们都有参与。”

另一方面,高压电、大容量电网互联则是互联网思维在电力行业的重要应用。电网互联能够整合全球清洁能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华为企业BG中国区电力系统部部长程国栋说:“中国电力市场虽然在2015年的形势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同比增长达到26%,我们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客户首选的ICT合作伙伴。

对于在2015年的业绩快速增长,华为方面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点:首先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应对;第二是在技术上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带来的ICT架构上的变化;第三是在商业模式上适应了客户采购需求的多样化变化;第四是在销售模式上适应了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的变革,围绕客户业务需求,提供体现业务价值的垂直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马悦认为,华为企业业务过去五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推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发展创新等方面。“这些推动华为业绩增长的因素既是我们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努力。”他说。

下一个金矿在哪里

展望未来,以云架构、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IT正在重塑企业的IT系统和商业模式。而这些新的IT商业模式,与能源产业在未来的融合又将产生哪些新的金矿呢?

阎力大表示:“未来‘新ICT’所代表的新技术、新架构和新生态,对我们是挑战,更是机遇。这次技术革命的深度与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据华为预测,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的联接,其中垂直行业的应用将会达到亿万级别,面对如此绝大的规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所有行业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

记者从此次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了解到,在新的一年里,华为将坚持管道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全面开放ICT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开放、易用、高效、安全的平台,使开发伙伴联合创新。为此华为将面向合作伙伴构建Open Lab,目前已经在成都、苏州、深圳、北京、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建设了10多个Open Lab,聚合了600多家合作伙伴。

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马悦对华为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说:“在中国的政企ICT市场,首先我们看这个市场是大有可为的。各种推动政策相继出台,并且将高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各地都在试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都对我们来说蕴含了巨大商机。”

从技术趋势层面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方面牵引着企业和政府的IT架构重组,也带来了过去以技术驱动为主的ICT信息化建设向以业务驱动、以用户体验为主的需求的转变,因此这种模式上,技术发展趋势上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变化。马悦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华为可参与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放大。”

在电力领域,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资439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这意味着配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国家电网公司在今年1月份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有效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卡脖子、动力电不足等问题,这意味着进行电网数据化改造建设的县市规模将远远大于以往。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兴起、新能源的规模发展、电改的进一步深入,ICT技术在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为在电力行业也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敏捷骨干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全联接电网在电力行业的实现。

能源互联网范文3

发展能源互联网,被视为我国提振经济、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未来10年可能形成20万亿元产业规模。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何种条件?发展能源互联网对我国有何意义?面临哪些困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继江。

记者:您如何看待能源互联网这一新概念?

何继江: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他的设计中,能源互联网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实现由集中式化石能源利用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转变。

里夫金也论及洲际共享能源的可能性:“当地球的一半处于黑夜时,富余的能源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地转移到处于白昼的另一个半球。”在不少人认为里夫金的理论是天方夜谭时,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则计划将其付诸实践,他在2015年2月出版的新著《全球能源互联网》中,为能源互联网概念规划了完整的全球蓝图。他展望,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依托先进的特高压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形成连接北极地区风电、赤道地区太阳能发电和各洲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跨国、跨洲、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并计划2050年形成全球互联格局。

记者:全球能源互联网有何意义?

何继江: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个伟大的规划,它不仅提出了中国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而且为世界贡献了一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从技术视角提供了一种可能。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各地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方便地输送到全球各地的各类用户,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此时全球能源碳排放仅为1990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意义还不仅在于远距离输送清洁能源,它还强调“国家泛在智能电网适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式电源以及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友好接入和各种用能设备即接即用,并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相互融合”。这将使得清洁电源的发电行为、消费侧的用电行为等信息得到广泛采集,这将对温室气体核算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形成具有全球统一标准的碳减排MRV(可衡量、可报告、可验证)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依托能源互联网实现了数据集成,它保障了分布式减排项目数据的可采集性和真实性,大大降低了项目核证成本,使分布式减排项目组合为CDM减排项目或中国的CCER减排项目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为繁荣碳市场乃至推进全球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行性。

记者: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需要什么条件?

何继江:对全球互联网来说,其核心目标是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特高压技术是国家电网近年来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能源互联网技术这两项技术共同构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点,两者互不可缺。

如果离开了能源互联网技术,仅仅利用特高压技术实现洲际联网,只能被称为全球特高压电网;如果特高压电网输送的电力主要是大型燃煤发电厂发的电,而不是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那它就与里夫金所说的能源互联网并无关系。真正的能源互联网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用特高压把全球的区域能源互联网联接起来,真正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共享,就真正形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

记者:当前,从技术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还面临哪些瓶颈?

何继江: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核心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大能源网络内各类设备的信息交互,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耗的实时平衡。目前的特高压项目已经显现了洲际电能输送的能力。但里夫金所构想的洲际电网是输送可再生能源,而目前的特高压则是以输送煤电为主、风光电为辅。要想通过特高压对风电光伏进行远距离传输,就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配套远距离、大容量的需求响应能力。这时,特高压电网不仅是电能输送载体,而是通过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相融合,成为我国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海量分布式设备的广域协调和未来即插即用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分布式储能,能够提供远距离、大容量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大规模分布式储能装备要想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高效运行,最不可少的制度支撑是动态电价和全球电力市场。足够大的峰谷电价差可以吸引投资者和普通家庭积极进入电力市场。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消费者能够根据实时电价自动调整用电消费行为和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智慧能源”,国家能源局的文件中将其等同于能源互联网。电改9号文已经,“形成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和“构建电力市场体系”将会逐步实现,这将落实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推动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革命。

记者:能源互联网对我国意味着什么?在我国的能源结构变革中处于什么地位?

何继江:我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中国能源革命的关键点。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能源发展必须进入以无碳化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在2014年6月提出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必须要能够解决中国的能源供给、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能源生产的革命和能源消费的革命,到2050年应该能基本实现,目标是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使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的比例降到最低,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多元、低碳、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节约、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结合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当前中国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要推进能源的清洁替代,把当前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

能源互联网作为接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案,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性选择。

能源互联网范文4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功能结构

引言

随着世界电网发展已经进入坚强智能电网发展阶段,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电力输送通道使电压等级得以大幅提升,电网自动化程度不断增强,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日趋明确。全球电网的联网规模逐步扩大,使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以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保障世界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凸显出了非凡的重要意义。

1 构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现代能源体系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多样、因素众繁,具有关联性、冗余性、多重性、有序性、开放性、随机性、博弈性、$动态性等诸多特点。由于全球各地的能源禀赋差异、可获得性差异、需求强度差异、价值增值差异等,使能源的生产与利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变得极其必要,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立能够使全球能源资源的配置优化成为可能。

1.1系统优化

现代能源系统,不仅其自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而且与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区别并具有特定功能和共同目的的无数子系统组合而成的有机集合体。所以,现代能源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或经济的现实,而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能源互联网,可以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能源系统的商业逻辑,转换成为整合需求以优化生产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新的能量体系。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使全球能源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大,使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达到最优。

1.2互补优化

由于各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条件、能源利用结构等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互补性,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使各国或各地能源资源各展其优、各挥所长、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可以通过能源资源的互补优化,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优化提升配置功能,进而形成全系统优化,实现互补增值。

1.3供需优化

全球能源资源的非均衡禀赋以及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区与能源利用负荷中心区域不一致的普遍性,使得全球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尤其在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且必须受到重视的今天,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清洁能源的分布不均使之产生的紧缺性、非对称性供需矛盾同样突出。这些问题不有效解决,要想真正改变由能源生产、输送、利用等领域产生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建立了犹如全球能源互联网这样的能源资源互济系统,才有可能使全球能源的供需配置得以优化,使能源供需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破坏等问题获得缓解和解决。

2 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了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能够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电力对等互联共享网络。从政府管理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是兼容传统电网的,可以充分、广泛和有效地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电力需求的一种新型能源体系结构。从运营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是能够与消费者互动的,存在竞争的一个能源消费市场,只有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从消费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电网所具备的供电功能,还为各类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能源交换与共享平台。能源互联网与近些年建设的智能电网并不矛盾,可以这样认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的一种实现形式,也可以称为Internet式的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具备如下五大特征:可再生、分布式、联起来、开放性、融进去。

3 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结构

能源互联网是由多层次的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子系统)互联而成的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共享网络。相对于大电网而言,微电网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从大电网的角度看,如同电网中的发电机或负荷,是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单元。另一方面,从用户侧看,能源互联网是一个自治运行的电力系统,它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电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一个家庭或用户单元的能源互联网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智能能量管理设备(IEM)、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变流装置和负载等组成。智能能量管理设备(IEM)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主要功能包括分布式能源控制、可控负荷管理、分布式储能控制、继电保护等。在运行控制过程中,智能能量管理设备可以基于本地信息对电网中的事件做出快速独立的响应,当网内电压跌落、故障、停电时,能源互联网系统可以自动实现孤岛运行与并网运行之间的平滑切换,当运行于孤岛状态时,不再接受传统方式的统一调度。可以看出,能源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而是真正意义上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和共享,是一种电网结构变革。

4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重点工作

4.1开发“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

北极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平均风能密度超过400瓦/平方米,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超过80万亿千瓦时/年。赤道带是世界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综合考虑太阳能辐射量及地形地貌等因素,估算北非、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南美中北部地区的年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到27万亿、9万亿、15万亿和5万亿千瓦时、全球水能资源年技术可开发量为16万亿千瓦时、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为25亿、27亿千瓦、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突破,以“一极一道”大型能源基地为重点,优化开发各大洲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主要流域水电、近海地区海洋能和各地分布式电源,清洁能源完全能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

4.2构建全球特高压骨十网架

建设跨洲特高压骨十通道:形成连接“一极一道”大型能源基地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的全球能源系统,实施清洁能源跨洲配置;建设洲内跨国特高压线路,适应洲内国家之间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或功率交换需求,提高洲内电网互济能力;建设部级特高压电网,根据各国资源禀赋和需要,形成特高压交流骨十网架和连接国内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

4.3推动智能电网广泛应用

智能电网对风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间歇式电源以及其它分布式电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保障各类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各种用能设备即接即用;能够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相互融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将智能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结合起来,服务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发展。

4.4强化能源与电力技术创新

重大技术突破将大幅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经济性,破解能源发展瓶颈,带来发展格局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变化。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大技术突破。这主要包括清洁发电和用电技术:大容量和高参数风机、高效率光能转换、大规模海洋能发电、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及联合调控、高效电能替代等;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特高压交直流及海底电缆、大容量柔直流输电、高压直流断路器、气体/固体绝缘昔道输电、高温超导输电、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等;先进储能技术:大规模储能电池制造和大容量成组、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电网控制技术:特大型交直流电网运行控制、大系统仿真计算、分布式发电协调控制、微电网集群控制、电力信息海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电力行业的需要。目前,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方向和特点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构建能源互联网需要全行业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马驰,高昌林,吕永波.能源研发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84:40-43.

[2] 小聂.智能电力装备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新时代[J].中国设备工程,2015,02:22-25.

能源互联网范文5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86-01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头,也是能源改革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另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这一契机下实现对传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将对人类生存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能源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靠的技术手段,并结合现状进行问题剖析与研究。换言之,要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全球性、历史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观点和立场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提出了能源互联的构想,但仅局限于哲学与经济学层次,未能从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深层剖析。对我国乃至全球能源未来的发展模式,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对能源互联的构想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并基于中国能源和电力的发展历程,总结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构想,并深刻阐述了解决全球能源安全的科学途径。

一、能源互联网含义

所谓能源互联网即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配电网为基础,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为主,实现信息技术与能源基础设施融合,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基础实施实行广域优化协调控制,以实现多种能源优化互补,从而提高用能效率的智能能源管控系统。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必要性

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以煤炭为主,而电力生产也将以火力发电为主。因此,相比于以使用天然气、石油等为主的国家,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负担更重。除了一次能源外,我国还有储量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质能、风能以及太阳能资源等,而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无污染,利用其进行发电将可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达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因此,为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高效清洁利用,大力科学的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调整能源消费格局的必然选择。

此外,为了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还必须在能源转化和能源使用阶段逐步实现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即在能源消费的源头,鼓励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而在能源的消费阶段则要鼓励消费群体更多的使用清洁的电能。在此基础上,电网配置资源的效益将更加明显,并可逐步实现对清洁能源的联网配置。

三、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手段

(一)清洁能源开发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可循环利用的特点。结合现有的创新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包括陆地发电、海上发电等)、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可以逐步用于替代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技术,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以太阳能发电为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我国分布式光伏电站已经呈现出快速互联网化的趋势,全国已经有200多个电站、千万数量级的电池组件接入网络,实现大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

在能源消费环节要鼓励实施电能替代。相比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电能更为高效、清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如鼓励电动汽车的使用,将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可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具有抵制各种严重事故的能力,可以满足大容量、远距离的跨区输电要求,能够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和电力的可靠输送,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高压交直流将输电距离提升到2000~5000千米,赋予电网更大范围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互联互通、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了3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6条特高压直流线路。我国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能源发展难题,而且对于解决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覆盖范围包括从需求侧设施到广泛分散的分布式发电,再到电力市场的整个电力系统及所有的相关环节。因此智能电网技术将对发电、输电、配电、用户系统及电力调度等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此外,智能电网具有支撑大规模清洁能源发展、适应多样用户需求、实现故障自愈、提高运行经济性等显著优势。智能电网技术是全世界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为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提供可靠依托。

四、结束语

能源互联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导能源消费向着集约化、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旨在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对能源供需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能源与发展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我为什么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7):12-13.

[2]杰里米,里夫金,张体伟.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3]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4]华鹏伟.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关键[J].风能,2015(3):22-28.

能源互联网范文6

“十三五”以来,“能源+互联网”逐渐成为媒体和能源界关注的焦点。应该说,传统能源企业或多或少地都已开始打造具有“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业务和板块,在企业年报和路演中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战略,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热闹。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能源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式,对于如何打造“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缺乏明确的战略战术。

经过信息化变革20余年的改造,能源行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这与能源行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传统能源行业是一个资本、知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就决定了进入能源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小微企业或者是个人很难进入能源行业核心产业链的。其次,信息技术长期以来被用于解决传统能源行业的技术问题,重点在于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而非信息化水平。最后,传统能源行业赖以生存的能源供给输配网络,从物理概念上看是一个不能轻易分离的系统,采用自上而下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全系统的管理,消费侧缺少活力。

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使用了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摸清了用户的心理,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为原则,制订了一套商业模式。

对于传统能源行业来说,各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然而,技术仅仅是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必要硬件。在“互联网+”时代,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能源企业的思维模式要基于互联网实践进行重新构建,打造能源消费侧新型业态。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极致的用户体验,注重入口与流量、免费营销、众筹模式、数据为王、平台生态、跨界颠覆等。这些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分享等理念衍生出来的思维模式,将颠覆更多的传统产业经营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消费模式将利用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获取用户价值为导向,提供创新服务,从而颠覆和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

思维模式是最重要的,思维决定了行动和方向。未来,能源企业实施“互联网+”,必须要在以下五个思维模式上有所变革。

第一、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其他行业早就开始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企业战略,但是能源企业习惯了“坐商”方式,即使在竞争激烈的燃气市场,以用户为中心也往往被异化成以价格为中心。而真正的用户思维,要求能源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企业的商业价值必须要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

第二、极致思维。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以及用户体验都做到极致,并且不要忽视任何一个消费者,不要忽视任何一项不起眼的需求。我们不能用传统思路的二八定律(即很少量的重要用户能带来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来做“能源+互联网”,而是要使用“长尾效应”。传统能源企业往往对大用户(工业、电厂)提供的服务较好,而对一般用户(居民、商业)的服务并不到位。但是,“能源+互联网”就能把数量庞大的普通用户聚集起来,大量的普通用户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他们中意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即使单笔销量不大,但总数相加,却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数量。比如在纽交所上市的Opower公司,通过互联网交互平台分析家庭电费账单,帮助家庭用户节省生活中不经意浪费的能源。同工商业的能耗相比,家庭节能省不了多少钱,但Opower公司极致服务肯定会成为吸引家庭用户购买其增值服务的重要手段。

第三、大数据思维。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用户所产生的庞大数据量使企业能够深入了解“每一个人”,而不是“目标人群”。因此,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至关重要,基于大数据分析,能源企业可以做到对消费者的深入洞察,提供精准的服务和营销,获得科学的管理决策能力,使资产的效能最大化。

第四、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能源行业最大的平台其实就是网络,由于网络的公共属性所限,导致平台思维反而较弱。将来能源行业的竞争,一定是平台之间的竞争,甚至是生态圈之争,因为平台模式的精髓就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第五、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理与虚拟世界逐渐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例如,华电正在从传统的火电企业转化为综合性能源供应和服务型企业,华为也正在从事光伏电站运维业务,新奥燃气和华润燃气正在进入售电领域。未来类似的跨界还会越来越多,能源企业如果不主动参与融合过程,就很有可能被其他行业的优势企业所整合。不仅如此,能源企业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圈子,有理想的企业家应该勇于跳出能源行业自身,基于客户或者基于产品实施跨界。

总的看来,互联网思维下的商I模式就是广泛的互联,以信息为纽带,把分散的大量实体在信息系统中聚集起来;其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切实的为用户创造价值;最后,需要重视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并转变为价值。“能源+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能源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能源系统中去,提升传统能源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

以用户为中心,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基本的多样化用能需求,以用户便利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另一方面还可以诱导性地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提供创新性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为整个能源系统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既可以传导到用户侧,也可以沉淀到系统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或者设备制造商。大体上所创造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两类:促进用户节能增效,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促进用户节能增效。例如:通过利益共享甚至众筹等商业模式,为用户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该商业模式将有利于快速发现具有投资机会的“黄金”屋顶,并快速匹配资金、技术与专业的服务资源,如“滴滴清洗”、“I光伏”等新型的商业模式,从而促进了分布式、清洁化能源的随地采集、高效利用。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例如:充分整合电网、气网、热网等能源网络的生产设备与管网资源,构建相互协调、多能耦合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可同时面向用户提供可调节、可转化的能源服务,充分利用不同能源系统在时段上的错峰效应与调节能力,提高能源体系的设备利用率与运行负荷率,其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分布式能源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气、电、热、冷”多种形式能源互补搭配的“能量套餐”,既省却用户“多头购买”之苦,又充分挖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增值

“能源+互联网”时代,能源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收集、存储着海量的数据,大数据遵循新的摩尔定律,呈现指数级的大爆发增长。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数据中包含的价值,而以数据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也将在“能源+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信息的增值来提供创新性的服务。

就数据提供而言。首先,能源企业(如电网、燃气企业)或设备制造商(如气表或者电表制造商)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低价甚至免费服务的商业模式,以获取用户的各种用能数据(如用电功率、用气流量),以及与能源系统运行状态相关的数据(如管道运行压力、电网电压等)。这些数据虽然是未经处理的,但是通过挖掘,其内部可能蕴含着揭示用户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重要的信息,可以在其他“跨界”的商业领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其次,能源企业通过对用户用能等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与用户的社会地位、工作状态等基本属性进行映射和与关联,可以精确的辨识用户对于气、电、热价的承受能力、参与需求响应的意愿、实施能效管理的潜力等,对用户作为一个市场营销对象的全方位属性进行“肖像描绘”,为相应商业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分类标签与定位线索。

最后,能源企业还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社交平台等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能账单,让用户对自己的用能行为进行实时感知,并提供远程化、智能化、趣味化的智能用能控制手段,将智能用能变成一种社区化活动,让用户从中得到乐趣与实惠。

能源+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

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已经相继拉开序幕,这成为“能源+互联网”蓬勃发展最大的改革红利。在更加宽松、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能源的生产、传输、转化、存储、消费等各个环节将被打通,其商品属性将被还原。能源销售业务的寡头垄断将被打破,能源体系的投资与运营将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能源的交易也将打破管制,回归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本质。

以改革为契机,将催生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此类商业模式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三大类,能源零售竞争、能源系统运营与能源交易运营。

1、能源零售竞争。例如,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放开售电侧市场,在电力市场形成了“多买多卖”的竞争格局,使得售电成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售电商可以面向用户提供稳定优惠的用电价格、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或者附件相应的增值信息,吸引汇集用户资源,并用户在电力市场中购入电能。正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天然气行业也将逐步放开终端销售领域,同样会形成竞争性的天然气零售市场。

2、能源系统运营。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放开增量配电资产的运营权,从而将催生出配网、微网的能源系统运营商的新型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电网企业唯一垄断的市场地位。应该说,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发电、配电和售电等不同环节的纵向整合,以物理网络的运营为抓手,收取能量配送的“物流费”与“管理M”,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电能需求。

上一篇教师培训的意义

下一篇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