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基金范例6篇

储备基金

储备基金范文1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6000亿美元,随之而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够了还是不够?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水平是多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重新思考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外汇储备的功能作出新的判断,也就是说,在外汇储备问题上我们需要新的思维。

外汇储备功能的传统思维

在关于外汇储备问题的传统思维中,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保证汇率的稳定,具体来说,外汇储备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外汇储备的第一个作用在于使一个国家能够应付对外贸易中对外汇需求的波动。在这一点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依然沿用60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奉为圭臬的特里芬(Triffin)法则。罗伯特・特里芬是出生于比利时的有极强法国情结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对二战结束时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横行颇为不满。他认为,一个国家为了保证进出口中的外汇需要,应该保持相当于3-4个月进口总额的外汇储备,以使该国在进出口上不至于出现大的外汇短缺。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特里芬法则的水平。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大概相当于13-15个月的进口需要。

外汇储备的第二个作用在于保证外债还款方面的外汇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该国的外汇储备应该能够满足短期外债到期而债权人不予展期所产生的外汇需求。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外汇储备水平也足以应付这个需求。中国的短期外债大概相当于长期外债的10%左右,即大约1000亿美元,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完全足以应付这样的短期外债需求。

传统思维里关于外汇储备的第三个作用,是外汇储备应该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流动(包括炒作性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外汇需求。因为中国的资本账户是不开放的,从理论上讲,国际短线投机者是无法利用资本的跨境流动来对人民币进行攻击的。从短期来看,我们的储备应付这种需要是足够的。

比上述传统思维稍微突破一点的思维方式是:外汇储备不但应该保证汇率的稳定,而且也应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比如保证利率的稳定。也就是说,足够的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可以在本国的利率与外国的利率之间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这种隔离作用短期来看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跟其他国家可能很不一样,当一国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过冷的时候,世界上的主要经济大国不见得也会同时出现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所以说,足够的外汇储备也是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实施相对独立(至少在短期内)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保证。

以外汇储备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

在中国今天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对外汇储备这一问题有新的思考。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严格来说并不是来自于汇率的风险,也不是来自于国外宏观经济波动对本国的冲击。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来自外部经济的最突出问题是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影响。

去年年底以来,国际市场上各种主要原材料,包括铁矿石、石油、铜矿石等等的价格大幅上升,同时上升的还有运输价格。这些不断攀升的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铁矿石的价格上升71%时,我们的钢铁行业不得不提高其成品的价格;当钢铁价格不断提高的时候,汽车、家用电器、建筑产品、基础建设投资的价格都会不断上升,这些价格波动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如何对冲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中国经济的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外汇储备在这点上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

中国经济目前在进出口、投资、资本流动和利率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是可以控制住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从以上的几种传统思维来看是足够的。那么,我国的外汇储备就还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一些基础性、资源性的国际资产,比如矿山、油田或者那些经营稳定并拥有大量战略储备的矿产和石油公司。当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时,这部分资产的价格就会相应上升,此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一部分股票出让,把股票的溢价部分用于补贴国内的原材料进口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用外汇储备投资于资源性资产的方式来建立一个中国原材料价格的稳定基金。这种稳定基金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应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建立起相关原材料的战略储备,这种战略储备也是中国经济的一种稳定器。

储备基金范文2

【关键词】外汇储备策略 全球金融 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巨额外汇储备为平衡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稳定人民币币值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对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巨额外汇储备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一直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目标。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有效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因而,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几点构想。

一、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严重超出了合理范畴。并且,虽然我国官方外汇储备总量全球第一,但实际外汇资产还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看出,我国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仍大量集中在美元资产,且以美国长期国债为主。这种单一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美元发生贬值,则我国外汇资产将蒙受巨额损失。例如,危机后美国频频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的同时,也被动地促使人民币升值,而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巨额美元外汇资产则大幅缩水。

(二)外汇储备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机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如下:外汇投资管理手段单一。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投资对象。而这也是我国自1994年汇改以来,对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仍基本停留在机械地增持美国国债这一操作层面上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匮乏。国外评级机构大多为营利性机构,其风险评估结果或多或少会受到非理性的趋利性动机的影响。这点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中表露无遗。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自身的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以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外汇储备决策机制单一。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决策由央行独立制定。这种单一的决策机制在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还可能受制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投资策略的合理性、科学性受到牵连。

(三)外汇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昂

巨额外汇在稳定中国金融安全的同时,也给外汇管理带来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其一,近年来美国利率一度下调,外汇储备美元资产总体收益率开始出现“收益逆差”现象。其二,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还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地增加了国内通货,从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二、新形势下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构想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调整外汇储备策略,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已成当务之急。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思路

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应当向“藏汇于民”的政策思路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外汇结售汇管理制度造成了“藏汇于国”的现状,而欧美发达国家均采用“藏汇于民”的策略,而这也是我国实际外汇资产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因而,我国应当将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思路向“藏汇于民”逐步转变,将巨额官方储备分散到民间,为民间外汇资产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政策保障,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防范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外汇资产管理。

另一方面,我国应形成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意识。目前,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减缓,但官方储备规模依然庞大。这给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国应当树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意识,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警惕国际热钱的流入,保持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相对稳定。

(二)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

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由众多主体构成,包括外管局、中司、社保基金等。这些投资机构在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方面的资金、定位、管理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口径。并且,各投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作。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将不同领域、级别和层次的投资主体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外储投资战略管理团队,通过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效率。

(三)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发展失衡,丰富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已经成为外汇储备策略调整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外汇储备投资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应当尽快着手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首先,我国应当适当减少美元在外汇中的占比。这不仅源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绝对优势有所减弱,更多地是从对外贸易和政治稳定性等角度进行考虑。其次,可以建立海外专项基金。该资金实质上可视为对国外技术、人才的一种投资。通过设立该基金,并委托海外专业机构、人士进行投资管理,以吸引国外优秀的金融人才,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投资管理技术。第三,可以考虑进行国外实物投资。例如,现已有人士提出将外汇储备变为石油储备,这一提法十分符合中国目前实际国情。我国可以利用准期货性质的“贷款换石油”的实物交易变外汇储备为石油储备。再如,我国还可以加大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以稳定外汇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中明.浅析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2,(2).

[2]肖晶.美国信用风险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1,(6).

储备基金范文3

目前,中国石油储备正处于建设时期,而石油储备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长,资金筹集环节的规范与完善一直是石油储备建设中的瓶颈。因此,本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筹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中国石油储备筹资模式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石油储备筹资的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石油储备筹资的文献不多,通常都以规避油价风险或通过建模以实现石油储备规模最小化和成本最优时考虑筹资成本和风险。BalasE(1979)通过建立模型,在以储备相关成本最小化为原则的基础上,对石油储备的最优规模进行研究。FredericMurphy,FernandoS.Oliveira(2010)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市场的模型对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管理进行研究,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购买石油期货来回避风险。Y.Bai,D.Q.等(2012)以最小化石油储备成本为目的,假设中国石油储备对国际油价无影响和不考虑私人储备投机行为建立了DP模型,给出石油储备的最优规模。JohnEdmunds(2013)认为储油方式的选择是石油储备的焦点问题,不同储油设施产生的石油储备成本不同。国内有很多学者、专家对各个国家不同的石油储备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研究。金三林、米建国(2007)指出美国大部分储备油采用招标采购获得,其中40%招标采购储备油来自与国外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另外美国还采用市场现货招标的方式获得储备油,这需要国家经济发展实现高度市场化运作。王琳、高建(2009)指出在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商业保险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动用成本的概念,指出在石油储备的动用原则上可以采用竞价销售,当遇到不能竞价销售的情况,可参照国际同品种油价。高建,杨丹,董秀成(2010)提出我国石油商业储备应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实施若干免税措施、加速折旧财税制度保证财政资金支持,发行石油储备债券、开放储备市场、政府支持、贷款优惠等方式拓展社会资本筹集途径。

二、各国储备筹资情况比较分析

不同国家石油生产量、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不同,其储备量和储备模式不同,而不同的储备模式其储备主体、布局和方式不同,其储备成本和筹资总额和来源方式也不同。从表1可见,美国总消费量巨大,达到60.26亿桶每年,但对外依存度适中只有51.84%,石油总储备量为18.07亿桶,但美国市场化进程较成熟,所以商业储备发展也较完善,商业储备达11.112亿桶,约150天石油净进口量;日本石油消费量也不低,达到15.35亿桶,对外依存度十分高,达到92.67%,石油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所以政府战略储备量达到国内110天净进口量;德国对外依存度也很高,超过了90%,但由于其消费量本身不太大,只有8.24亿桶每年,所以保持适中的90天净进口量的战略储备和30天的民间储备量即可。虽然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适中,而日本和德国依存度都超过了90%,但美国石油战略储备资金需求量达266.62亿美元,远超德国和日本,这与美国消费量及战略储备量有关。各国石油储备量和资金规模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各国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奠定了基础,下面对三国筹资的法律依据、信息披露载体、来源渠道、资金用途和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由表2可见,三国石油储备筹资主体、法律依据、信息披露载体、来源渠道和资金用途、风险评价体系不尽相同:

1.三国石油储备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决定了其筹资主体美国政府战略储备由美国能源部统一运营管理,资金筹集也由能源部向国会预算办公室申请,国会和总统审批后由美国财政统一拨付,商业储备则完全是各石油公司自己筹集,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日本则由石油公团全权管理石油储备,包括全国70%的石油储备,其中商业储备占到30%左右,石油公团直接受日本能源厅管理,储备资金也通过政府向石油公团拨款或者石油公团自身经营服务业务获得资金;德国则主要由德国石油战略储备委员会(EBV)负责石油储备项目,占到了全国3/4的石油储备,EBV的筹资则由该机构自身筹集,政府并不给予补助。综合来看,美国石油消费量大,储备量也大,但进口依存度不高,市场化发展成熟,石油储备资金由能源部和石油公司各自筹集;日本石油消费量适中,但对外依存度极高,所以石油储备资金大部分由石油公团筹集;德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但由于本身石油消费量较低,所以石油储备资金大部分由德国石油储备委员会筹集,

2.三国石油储备筹资法律依据不同美国主要有《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机构拨款法》和《平衡预算法》,规定由能源部向政府申请拨款用于石油战略储备,具体拨付流程和审批制度都有明确的规定;日本与美国相似,也涉及到《石油储备法》、《石油工业法》和《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国家公司法》等,规定石油公团所需费用和与石油储备相关的资金经政府部门(经产省)审批后由政府财政支付,而德国在石油储备筹资法律方面涉及的较少,主要由EBV机构的理事会和下属的法规部以及财务部等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说明石油储备筹资的具体情况,如贷款拨付、收缴会费等详细信息。总之,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和民间商业储备相对独立,政府不干预其市场行为,商业储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这与其它两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体系不同,日本石油公团不仅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还对民间石油公司的储备进行法定约束,而德国联邦政府也对民间企业负责的商业储备进行法律约束。总之,三个国家对于石油储备资金来源都在法律层面或者管理机构理事会层面做出来详细规定,这样能更加确保石油储备筹资环节的顺利进行。

3.三国都出具了相关的石油储备年报,美国有石油战略储备年度报告、日本有石油公团年度报告,德国有EBV财政年度报告,但石油储备筹资账户及信息披露不尽相同在石油储备年报中,美国设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储备账户,基金数量由国会批准,储备账户包括储备石油、储备设施、储备管理费用和储备扩张四个账户,账户动态记录石油战略储备运营情况,但并没有全部货币化计量,也没有规定出具标准会计报表;日本所有与储备相关项目(石油、天然气、煤矿、金属)都统一货币计量到相应的会计科目,每个会计年度对国家储备运营情况进行账户结算并出具标准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并没有单独的披露石油储备资金运营情况;德国所有石油储备相关项目都货币计量到相应的会计科目,每个会计年度对石油储备运营情况进行账户结算并出具标准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全面披露所有与石油储备相关活动的运营情况。另外在石油储备年报中,三个国家都石油战略储备的规模容量、品种类型、储存方式、数量变化以及当前释放能力进行了披露,在此之外美国还披露了战略升级或重大维修计划、资金账户使用情况、石油历史收购成本、操作,维护,管理相关成本分析及财务评价,日本则没有过多对石油储备资金情况进行披露,德国还披露了机构会员会费收缴依据及数量以及专业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信息。综合来看,资金信息披露的详尽与否可能直接与国家能源安全直接相关,美国披露信息更透明更全面,日本披露较笼统,安全保密性好;德国披露较透明,同时借助专业评级机构控制风险。

4.三国石油储备主要的筹资渠道有政府拨款、贷款、商业收入和会费收入几种,不同渠道筹资成本不同,而各个国家不同储备模式下筹资渠道的选择和筹资金额也不一样美国商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营,资金也由各个石油公司自身筹集,储备年报主要披露政府战略储备资金筹集情况;日本年报则包括了政府战略储备和部分民间商业储备资金情况;德国年报主要是机构储备资金筹集情况,不同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筹集情况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石油年消费量达60.26亿桶,储备量达18.07亿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建立以来总资金规模达到266.62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和德国,美国总资金额中235.58亿美元来自政府拨款,占到88%,另外12%来自释放储备油的收入和出租多余设备的收入,也就是说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商业化运作带来的资金来源占到12%,虽然比例不高,但已远超其他国家。日本石油储备总资金量达99.26亿美元,总储备量为5.90亿桶,但对外依存度达到92.67%之高,总资金量中政府直接拨款12.76亿美元,主要来源于征收的石油税,还有贷款74.69亿美元和其他收入11.81亿美元,贷款主要以政府担保债券、非公开债券和承兑债券为主,期限一般为大于10年的长期债券,贷款利息采用竞争性招标利率,原则上不高于国内同期贷款利率1%,正是由于日本贷款利率低,而且由政府作担保,所以日本石油储备项目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贷款,日本石油公团大部分贷款提供给民间石油公司鼓励他们保持足够的储备量,这种征收石油税补贴储备以及低息贷款鼓励民间储备都值得借鉴。而德国本身消费量不高,储备量也较少,所有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石油储备,政府没有给予资金支持,93%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以票据和债券为主,与日本相同也是以10年以上的长期债为主,所以短期偿债压力都不大,德国石油储备贷款利率以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2013年长期贷款利率大约维持在3.64%左右,贷款成本也不高,另外会费收入占到7%,虽然比例不高,但这种机构运营管理模式及会员制度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5.三国石油储备资金风险评价体系不尽相同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管理运作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设置了20个指标与年初预算相比来衡量战略石油储备目标的实现情况,这些指标包括90天可持续释放率、储备设施利用率、储备安全值、信息系统可用率、储备油平均运营成本、违反环境法规事件数量等等;而日本年报中没有披露奉献评价体系;德国则完全由第三方的专业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对EBV的运营状况及财务情况做出专业评估。综合来看,美国石油储备市场化运作相对成熟,追求储备的效率和带来的效益,所以自身设置一套评价体系来提高石油储备运营的效率;日本石油储备高度的保密性和战略安全性,政府对储备投资力度也相当大,资金风险控制也十分重要,但在风险评价这方面披露信息文献资料很难获取;德国由专业机构管理运营石油储备,机构大部分资金来源都是贷款,资金风险控制这块尤为重要,为了给政府和公众一个更及时更公正的信息,由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每年对EBV进行评级最适合不过。总之,美国和德国在石油储备资金运营的风险评价已经做的比较完善,而日本在储备年报及相关网站上并未公布相关风险评价的信息。综上所述,除德国外,各国的石油储备筹资均由政府主导。美国主要政府出资,日本除政府主导筹资外,企业也承担小部分经费。德国则成立了德国石油储备联盟,将成员缴纳的会费作为储备资金。不同国家不同石油储备体系下的石油储备储备筹资规模、筹资渠道的选择及筹资成本都不同。

三、中国石油储备筹资模式的构建

目前,中国石油年生产量约15.3亿桶,年消费量约37.3亿桶,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而中国目前石油储备以国家战略储备为主,商业储备能力还不足,目前已经成立了石油战略管理办公室,管理着绝大部分战略储备,而国家战略储备资金几乎全部由政府拨款提供,由于中国石油消费量基数大,储备量也会逐渐增大,资金需求量势必会日益增长,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按照美国、日本和德国储备量及资金量的比例大概测算,中国要建立最少90天石油储备量需要的石油储备资金大概在180亿美元左右。因此,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筹资机制来规范石油储备筹资环节。

1.确定中国石油储备筹资的法律依据石油储备较成熟的国家在石油储备筹资环节都在法律层面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中国石油储备筹资环节目前最紧迫的是需要在法律层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石油储备法,该法不仅是筹资环节的保障,也是整个石油储备体系建立的根本。我国的石油储备法应该像日本《石油储备法》包括石油储备主体的权利义务、石油储备的布局、规模容量、品种类型、释放等信息,同时应以政府为主要筹资主体,由专门的石油储备负责机构向财政部门申请拨款数量,审批流程应规范合理,另外,应以立法明确筹资渠道选择、规模、用途及相关配套措施。

2.设置专门石油储备资金账户及披露载体石油储备筹资需要设置合适的储备资金账户来记录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整个石油储备运营情况。中国可以借鉴美国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储备账户,储备账户下设储备石油账户、储备设施账户、储备管理费用和储备扩张账户四个子账户,账户动态记录石油战略储备运营情况和优化,同时对所有储备相关项目全部货币化计量,每年度披露石油储备年报,并出具标准会计报表。在石油储备年报中,还应该披露石油储备的规模容量、品种类型、储存方式、数量变化以及当前释放能力等基本信息,还可以像美国披露更完整的战略升级或重大维修计划、资金账户使用情况、石油历史收购成本、操作,维护,管理相关成本分析及财务评价等信息。另外,考虑石油储备的战略安全性与保密性,以上完整的披露信息可以部分对内公布,对外只公布储备相关的基本状况信息。

3.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石油资源消费量基数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紧高以及石油储备资金需求庞大等因素,中国应以政府财政资金支出为主,社会资金筹集为辅,同时适当借鉴德国的机构会员分摊制,做到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石油储备预算及专项基金。中国也可以考虑像美国和日本一样建立石油储备专项基金,并在石油储备主体的预算中拨付进行专款专用的项目资金管理,这部分资金可以通过开征相关税收的方式获得,不仅可以用来购买储备油、修建维护储备设施,还可以以补贴方式给承担了石油储备义务的石油公司,另外,根据中国外汇储备数量庞大的实情,可以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储备基金的方式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二是开征石油特别消费税和储备税。石油储备资金需求庞大,单靠财政拨款还远远不能解决,像日本石油公团所获的政府拨款主要是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筹集而来的,对所有的原油、进口石油产品征收石油特别消费税,税率为2040日元/KL。中国也可以考虑开征特别石油消费税和储备税来补充石油储备基金。三是实行若干免税政策。日本的《石油工业法》规定给予承担石油储备义务的民营公司投资和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效果良好。中国也考虑在储备进口环节实行进口返还或者免征进口环节税,还可以对承担中国石油商业储备的石油公司所获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实行免征部分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除了财政资金作为石油储备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国还应该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作为石油储备建设资金的辅助支持。四是发行特别债券。日本和德国石油储备债券发行上规模大、品种多、期限多以中长期为主。结合中国目前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的现状,中国也可以由国家石油储备机构组织发行类似石油储备债券,发行期限也应以10-30年中长期债券为主,利率参考中国同期国债利率,也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仅为石油储备建设筹集到大量闲散社会资金,还能增加民众对石油储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五是适当开放储备市场。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市场的开放性,只有选择性的允许民资进入,才能起到鼓励和推动建立储备基地的作用。这个环节建议效仿美国采取政府特别许可的方式,委托有经营资质的民企租用储备公司的运营设备来进行商业储备。这种方法既减少了公司的成本费用,又能够提高设别的运行效率。六是贷款优惠措施。中国战略储备第一阶段包括商业储备在内,目前区分还不太清楚。所以涉及到的贷款可由政府指定银行来执行借贷,准备进行储备的企业按照规定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取得优惠贷款,指定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略低,损失部分由由政府贴息。取得从业资质的储备企业均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上的优惠,有需要者还可以申请延长还贷期限,此贷款主要用途可用于商业储备基地的建设、储备商品的购入和民间储备的资助等。七是适当借鉴机构储备会员分摊模式。德国以机构储备为主,并由储备联盟进行管理。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公司、石油销售公司及燃油发电厂都必须是联盟会员并且按期缴纳会费。依据德国石油储备资金筹集经验,中国建立石油商业储备公司的资金筹集除了利用国家财政税收和社会资本筹集方式,也可以对石油产业链涉及的进出口商、炼油商、批发商和终端销售商以及石油消费大户利用国家法律,采取市场准入等绑定措施实现储备联盟会员制,依据所在石油产业链分别征收一定的会费,共同投资、共享利益。

储备基金范文4

关键词:黄金储备;官方储备;民间储备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55-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14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迈上了非货币化道路,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丧失。尽管黄金在制度层面被取消了流通货币地位,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其一直在执行货币的储备功能。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加剧,黄金国际储备功能再次引起各国关注。2010年两会上,国家外汇局易纲局长在答记者问时曾被记者问及我国是否增持黄金储备的问题,当时易局长明确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黄金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产品,而且增持黄金对于分散我国外汇储备的外汇风险比较有限,同时易局长表示我国今年已经增持了454吨黄金。①

一、国际黄金储备的现状及特点

(一)世界黄金储备总量不断下降

2000年末,全球黄金储备约为33055吨,而至2010年3月全世界黄金储备大约只有30190吨,下降了近9%。②在全球黄金储备中由各个国家拥有的大约为27030吨,其余为一些组织③所持有。国际黄金储备下降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多年来黄金储备基本维持在8134吨,随着黄金储备的下降,全球各国黄金储备在国家总储备中的比例从1999年的15%左右下降至2010年3月的10%左右。④

(二)国际黄金储备主要集中在欧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IFS)数据显示,欧美拥有70%以上的黄金储备(见图1),其中欧元区(包括ECB)约占42%,美国约占30%,其他所有国家约占28%;以2010年第一季度国际黄金储备超过200吨的前20个国家和机构为样本,其持有的黄金储备占黄金总储备量的比例超过90%,由2000年的89.5%上升至2006年末的90.1%。在世界黄金储备分布前十名中,除中国和日本外都是欧洲国家和IMF、ECB等机构(见表1)。

(三)欧美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关于黄金储备的资料显示,黄金仍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体。截止2010年3月,世界所有国家国际储备中的黄金储备约占10%,而美国高达70.4%,欧元区国家(包括ECB)为57.2%,其中德国 66.1%、法国65.7%、意大利64.9%、瑞士27.1%、荷兰53.4%,其他国家黄金储备只占其国际储备的3.5%左右(见图2)。

(四)亚洲国家大量持有外汇储备而缺乏黄金储备

目前国际上国际储备和黄金储备的分布和变化态势存在一种机制:由于黄金储备的成本很高,非世界货币发行国大量持有外汇储备,并通过外汇储备大量持有欧美国债,通过参与和影响欧美的金融市场间接利用欧美货币发行国的黄金储备。这种机制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无疑是很有利的,但这种机制还是受制于世界货币的发行国,所以大量持有外汇储备的国家,特别是经济总量很大的国家都在不断谋求黄金储备的适度增长,特别是亚洲国家在调整其外汇储备――增加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因为亚洲国家的黄金储备只占外汇储备的很小一部分,而其却拥有近3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对亚洲央行而言更有理由多持黄金。[1]

二、国际黄金储备的动态变化

(一)欧元区国家黄金储备减持较多

本文以世界各国2000-2010年3月以来的季度数据(单位为百吨)为样本,取其数据偏差的平方和,超过1.0的有12个国家或机构,主要包括瑞士、中国大陆、荷兰、法国、英国、葡萄牙、菲律宾、奥地利、欧洲中央银行、南非、西班牙、阿根廷(如图3)。

在这12个国际或机构中,有7个国家(荷兰、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瑞士、英国、奥地利)黄金储备一直在下降,3个国家或机构(菲律宾、南非和欧洲中央银行)是先上升后下降,只有2个国家(阿根廷和中国大陆)在持续增持黄金储备。变化超过100吨的国家有7个,六个都是欧洲国家。其中只有中国增加黄金储备454吨,减持黄金储备最多的是瑞士,达到了1300吨。

考虑到2007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黄金的国际储备地位处于特殊动态变化状态,其变化不能说明黄金储备的长期变化趋势,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国家2000-2006年黄金储备的变化情况。荷兰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911.8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640.9吨;葡萄牙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606.7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382.6吨;法国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3024.6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2719.8吨;西班牙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523.4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416.8吨;瑞士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2419.4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1290.1吨;英国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487.5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310.2吨;奥地利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377.5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288.7吨;欧洲中央银行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747.4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639.9吨;菲律宾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224.8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143.7吨;南非黄金储备从2000年的183.5吨下降到2006年末的124.1吨。①

(二)黄金流向体现为西金东移

2007年后,黄金流向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从总体来看,欧洲中央银行卖出部分黄金储备,而一些东方国家如俄罗斯、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官方或者民间大量增持黄金,形成黄金大转移,可称之为西金东移现象,目前这种转变还在继续。俄罗斯央行是增持黄金的央行中态度较为积极的一个,截至2010年3月,俄罗斯央行有黄金641吨,只占外汇储备的5.1%;中国黄金储备只占国际储备的1.6%;日本也只占其国际储备的2.5%左右。②可见欧洲国家逐渐减持黄金和亚洲国家逐渐增持黄金的“西金东移”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黄金储备演化的成因

1.黄金货币属性的弱化。根据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牙买加协议”,规定黄金不再作为成员国货币定值标准,黄金作为货币储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正式丧失,黄金市场价格进入长达20多年的漫漫熊市,由1980年1月的850美元/盎司下跌至2001年、2002年的300美元/盎司以下。但近几年来,由于按照《央行售金协议》③欧洲国家央行抛售黄金的数量明显减少且趋于稳定,而中国、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等政治经济大国黄金储备量明显偏小,因而倾向于逐步增加黄金储备。其他一些国家,如南非和阿根廷的央行也已经公开表态将会回收黄金增加储备。2004年9月开始的第二份《央行售金协议》扩大了央行的售金份额,但主要国家的央行售金态度趋于谨慎。

2.黄金储备成本较高。现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更加看重国际储备的收益,但黄金储备仅在实际利率为负,尤其是高通货膨胀的时候,才能有较高的收益率。而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低通货膨胀的时代,各国的汇率也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走势。既然黄金收益率日益低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黄金为结算手段日益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交易日益电子化的要求,而黄金的储备成本又是最高的,各国中央银行当然要把黄金换成更有活力的储备和投资品种。比如英国政府将黄金储备从725吨减至300吨;瑞士中央银行也根据国民投票结果宣布将瑞士法郎与黄金脱钩,并把近2600吨黄金储备减少一半;法国央行2005年以来一直在售金,并将把黄金销售所得用于外汇的投资上。④

3.共同担保机制的替代作用。在形成欧元货币体系后,国际支付担保机制已基本形成,欧元区各成员国在这种制度下可以减少自己持有的国际黄金储备。2000年1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全球黄金储备共减少2940吨,其中荷兰、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德国和欧洲中央银行共减少2390吨,都是欧元区国家和机构,占到减持总量的81%。⑤可见,由于建立了统一的货币,欧洲各国黄金储备事实上共同稳定了欧元汇率,所以欧元区的建立导致欧洲国家大量减持黄金是国际黄金储备总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货币与黄金储备的关系

(一)黄金储备丰富则货币强

本文从三个比例获得佐证:由于黄金近10年来价格变化幅度很大,其也是黄金储备争论最多的10年,在1996-2005年10年间,美国黄金储备占全球所有国家官方黄金储备的百分比与美元占全球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的百分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自从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欧盟黄金储备与欧元占全球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的百分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999年至2005年所有国家官方持有黄金储备中欧元区和美国的比例与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和欧元比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1。①这三个比例说明:美元和欧元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那么这些国家的黄金储备就可以下降,这一点也说明了黄金的货币属性并没有消失;同时能说明其他国家是通过持有美元、欧元,间接获得美国和欧盟的黄金储备保障,可见国际货币体系仍旧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子。因为持有黄金的成本远远高于持有欧元和美元资产,除非持有黄金可以维持强势货币或金融安全,所以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在保持货币强势和黄金储备之间权衡,即为了保持国际货币地位就必须保持大量的黄金储备,但是只要有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就可以保留相对少一点黄金储备,但总体上国际货币发行国和黄金储备的主要拥有国是相对应的。

(二)黄金储备可以弥补纸币作为国际储备的天然不足

一是国际储备作为一国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不能建立在他国金融不安全的基础上,外汇储备是通过拥有对其他国家的债权获得国际支付能力,所以必然受到债务国(即国际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变动的影响,相较之下黄金储备的保障性更安全主动;二是外汇储备的变化必然建立在国际贸易进一步失衡的基础上,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头寸,其受国际收支的被动影响,而黄金储备可以通过本国生产获得补充,所以黄金储备的调整可以更主动。[2]

四、国际黄金储备演化对我国的借鉴

一个国家究竟保持多少黄金储备才较为适当,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明确的标准,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上的需要而适时调整黄金储备。目前各国确定本国黄金储备的合理规模一般采用比例法,即事先确定一国的国际储备量,然后确定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所占比例,再根据这个比例进行控制。借鉴国际黄金储备变化趋势,我国黄金储备的确定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我国黄金储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截至2010年3月,我国的黄金储备为1054吨,仅相当于世界总储备量的3.5%,只相当于美国的13%、德国的31%、法国和意大利的43%;按照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情况来看,我国目前仅为1.6%左右,和日本2.5%比较接近。而同期美国为70.4%、德国为66.1%、法国为65.7%、瑞士为27.1%、意大利为64.9%、荷兰为53.4%;②从本国黄金储备与本国经济基本面比较来看,笔者考虑2000-2005年这一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各国黄金储备与经常项目差额的比例基本在10-80之间(单位:吨黄金/10亿美元),③而2005年我国此比例仅为5左右,所以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的比例明显偏低,从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特别容易加剧对某些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汇率的依赖,容易造成汇率摩擦。

(二)从经济安全考虑,应保持较高黄金储备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其它更好的东西可以代替它”。黄金在国际金融领域作为一般等价物仍为债权人所认可。1983-1984年拉丁美洲发生债务危机,巴西、哥斯达黎加、乌拉圭、萨尔瓦多等国用出售全部或部分黄金储备的方法解除或缓解各自的长期债务压力;1991年印度国大党执政时期,为了取得国外的贷款,把价值10亿元(46吨)的黄金抵押给国际金融机构。这些案例足以说明当一国发生经济金融危机需要海外融资时,黄金是最好的抵押品,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债务偿付手段,一旦债务国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债权国有权把黄金兑换成任何货币。因此,黄金储备可以缓解甚至能够阻止货币危机的爆发。

(三)从人民币国际化考虑,应保持较高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的持有有利于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如虽然在法律上美元与黄金已不挂钩,但美国不减少黄金储备这是事实,而我国黄金储备对人民币发行的支持力较弱,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目前,我国的黄金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比仅为0.67%,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黄金储备与流通货币量之比的1/22;欧元和日元虽然都努力成为国际货币,但由于欧洲大量持有黄金而日本黄金储备很有限,导致在目前外汇储备中欧元短短几年已达到了25%,而日元仍只有不到4%。④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必须增加持有黄金储备。

(四)我国民间黄金持有量少,应增持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一般可划分为官方黄金储备和民间黄金储备。官方黄金储备为国家持有,防止货币危机;而民间黄金主要以首饰或者民间收藏黄金的形式存在,归民众所有。民间黄金不能直接为国家用于国际支付,但在紧急情况下国家可动员这部分储备,所以民间黄金储备必要时候也是官方黄金储备的有效补充。如印度的黄金储备虽然仅有357.8吨,在国家战略总储备中的比率也不高,仅有不到8%,但印度民间的黄金储藏量至少有1万吨。①以2002年为例:印度、美国的人均首饰用金分别为0.441克/人和1.337克/人,而我国仅为0.154克/人。②外国民间黄金持有量应增加,以适时有效补充官方黄储备,在民间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黄金储备应多一些。

参考文献:

[1]储幼阳.论汇率制度转换――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储备基金范文5

关键词:土地储备相关概念;开发模式;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75-02

1 土地储备相关概念

1.1 土地储备开发

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简称土地储备开发,是指政府依法通过收购、收回、征收等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并组织实施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土地供应条件的行为。

土地储备开发基本可分为收购、开发整理、储备、供给四个阶段。(1)收购:土地储备机构根据政府授权和土地储备计划,收回或收购市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储备的行为。(2)开发整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收购得到的土地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法律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旧城区综合改造,如房屋拆迁改造、土地平整归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3)储备:土地储备中心将已经完成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熟地”储备起来,等待供应。(4)供给:对纳入政府土地储备体系的土地,根据客观需要和土地供应计划,向市场进行供应。

1.2 土地储备贷款

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所的政策文件,土地储备贷款为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不超过两年,作为借款人的土地储备机构应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在北京地区,土地储备机构为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和各区县土地整理储备分中心。

2 北京现行土地储备开发模式

2.1 土地储备开发主体

按照开发主体的不同,目前北京的土地储备开发模式包括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为主体开发、以各区县土地整理储备分中心为主体开发、市区两级储备机构联合开发和授权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开发等模式。

(1)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为主体开发,由其负责组织编制土地开发计划及实施方案,经市国土局、发改委、规划等部门审核后,按照批准方案进行土地储备开发。操作模式一般包含两种:①由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自行成立项目小组开发;②委托企业代为进行土地储备开发。

(2)以各区县土地整理储备分中心为主体开发,其项目开发运作模式基本与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相同。

(3)市区两级储备机构联合开发,原则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筹措资金,市储备机构负责与市级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区储备机构负责区县级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和相关前期工作的办理,另由区县政府指定一家国有开发公司接受市区两级储备机构的委托进行征地、拆迁、市政建设等具体工作,市区两级储备机构共同委托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负责对项目进行全程审计、监察工作。

(4)授权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开发。2006年6月以前,北京市采取直接授权企业的方式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其后改为由土地储备机构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受权企业作为开发主体并签订委托协议,企业负责筹措资金、办理规划、项目核准、征地拆迁、大市政建设等手续并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

2.2 土地储备资金来源及运用

土地储备资金是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需的资金。该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收支分账核算及预决算管理。

按照北京现行土地储备开发模式,土地储备资金主要来源于:(1)财政拨款,即市区两级财政根据土地储备机构的用款需求,不定期下划财政拨款,用于支持储备项目建设;(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即根据《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从政府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按年度拨付给土地储备机构作为储备项目建设资金;(3)项目建设成本返还,即由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储备开发的项目在完成市场交易后,由取得土地的企业将储备项目的前期成本返还给相应土地储备机构,返还的资金除归还贷款本息外,将继续投入储备建设中;(4)金融机构贷款,即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各土地储备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5)受托企业的资金,即参与实施土地开发的中标企业所筹措的项目开发资金。

土地储备资金在使用时,专项用于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储备土地供应前的前期开发等土地储备开支,包括:①土地价款或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②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按照财政部门规定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息;④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与土地储备有关的其他费用。在具体操作中,由土地储备机构的项目小组核定项目具体建设成本,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及备案后,根据使用计划向外支付。

2.3 土地储备项目上市交易流程

(1)土地储备项目完成拆迁、平整、收储工作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综合汇总项目情况,会同相关委办局对土地开发成本进行审核,通过后纳入土地储备库;

(2)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确定储备土地供应时间,会同北京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出让方案;

(3)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编制出让方案,制作招拍挂文件,交易公告并组织交易;

(4)投标企业到土地交易市场购买相应土地的招标拍卖挂牌文件、交纳保证金并按规定参加招标、拍卖、挂牌现场竞价活动,经评审后,确定中标企业;

(5)中标企业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支付政府收益(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与相应土地储备开发主体签订《土地开发补偿协议》并支付前期土地开发成本(含8%利润)。

3 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分析

从近年北京土地储备开发实践看,银行贷款已成为土地储备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随着各区县在土地储备开发上的大规模投入,越来越多的区县土地储备机构开始向银行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现行北京土地储备开发模式与监管部门对土地储备贷款的政策性要求不能完全匹配,使得银行在支持政府土地储备业务发展时面临多重风险。

(1)借款主体。近年来北京土地储备开发规模扩大,仅依靠政府土地储备机构难以满足土地储备计划,因此北京市采取了授权或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开发的做法,参与土地储备开发的企业需要自己筹措项目开发资金。鉴于政府在土地储备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目前参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企业以具有政府融资平台性质的区县下属国有开发公司为主,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但是,此类开发企业虽拥有政府背景且能够得到财政部门的支持,却不符合《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所的政策文件中对于土地储备贷款借款主体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为避免合规性风险,在提供授信支持时多采取迂回方式(如规避土地储备贷款提法,以市政基础设施贷款名义提供资金)。

(2)自有资金。近年来土地储备开发投资扩张较为迅速,为保证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对银行的贷款资金需求大幅增加。按照土地储备贷款的管理要求,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应达到30%。北京现有的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均为市区两级国土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主要是财政向其提供的开办资金和财政拨款。但从北京土地储备开发实践情况看,由于各区县财政实力良莠不齐,部分区县不具备向土地储备机构足额提供财政支持的能力;而且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制度虽已建立,但部分区县出于种种考虑,未能实现按年度向土地储备机构拨付资金,因此部分区县土地储备机构的自有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商业银行在授信投放时面临合规性风险。

(3)担保方式。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所的政策文件,土地储备贷款应为抵押贷款,而贷款所支持的土地储备项目不具备土地使用权证,无法进行抵押。因此,目前北京采取土地储备证抵押担保方式,即为已完成收储但尚未上市交易的土地办理土地储备证,以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作为抵押物,通过错位抵押方式满足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在实践中,由于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数量相对较少,为满足抵押物价值要求,部分土地的评估价值虚高;而且土地储备证作为一种过渡性证件,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将遇到困难。

(4)贷款期限。土地储备贷款期限为两年,而土地储备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收购、开发整理、储备、供给四个阶段,耗时较长。尤其是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在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被征地、拆迁一方对补偿金额的期望提高,与土地储备开发主体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的时间延长,直接影响土地储备开发进度。此外,在土地收储完成后,土地储备机构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供应计划和市场供需等因素来决定储备土地的上市日期。因此,土地储备项目一般难以在两年内完成储备开发、上市交易和回款的全过程,开发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贷款资金面临无法及时收回的风险。

4 关于土地储备开发及土地储备贷款的相关建议

由于土地储备开发的特殊性,因此土地储备贷款一直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授信品种,并设置了专门的授信条件。但从北京土地储备开发实践看,关于土地储备贷款的部分限制性要求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和完善。

(1)适当扩大土地储备贷款的借款主体。鉴于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北京日益增长的土地储备开发需要,必须引入其他主体进行土地储备开发,因此建议针对北京市这一特殊情况,适当扩大土地储备贷款的借款主体,将土地储备开发主体中的各区县下属国有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纳入申请土地储备贷款的范围。

(2)完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制度。为充实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资金,满足贷款所需的自有资金要求,必须切实落实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制度,保证从政府收益中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并及时拨付政府土地机构,确保相关资金用于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建设。同时,鉴于北京市未来几年土地储备开发压力较大,资金缺口较大,且近年来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取的政府收益较高,建议适度提高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比例,以保障政府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推进。

(3)适度放宽对土地储备贷款担保方式的要求。目前北京采取的土地储备证抵押方式在法律上存在瑕疵,且存在部分抵押物价值虚高的问题,这种抵押担保并不能够为银行提供较为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其效果基本等同于信用贷款。因此建议适度放宽对土地储备贷款担保方式的要求,不强制要求抵押担保,由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授信项目等多重因素,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灵活设置授信担保条件。

(4)延长土地储备贷款期限。目前政策规定土地储备贷款最长不能超过两年,但根据北京现行土地储备开发实践,由于土地储备开发的复杂性,土地储备开发主体在两年内难以完成土地开发、上市交易的全过程,无法获取还款资金,有可能出现贷款逾期现象。因此,建议将土地储备贷款期限延长至3-5年,使开发周期与贷款期限相匹配,以保证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J].土地储备管理办法,2007,11(29).

储备基金范文6

谈及资本项目可兑换话题,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资本账户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相互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债务和债权、租赁及其他等。

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开放是对外开放,在资本流入方面取消管制和限制。

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是指对资本流入和流出取消管制和限制,传统意义上指取消汇兑管制和限制,本文包括了分类货币。

资本(和金融)账户自由化是指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汇率自由浮动,不予以任何限制和干预。

传统意义的资本账户开放,风险巨大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后,国际金融秩序的理论和认识基本是立足于美元或储备货币的理论和认识。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为例,这是关于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标准定义。什么是经常项目可兑换呢?即对经常项目下的跨境交易和转移支付不施加汇兑限制,没有汇兑歧视和多重汇率安排,承诺兑换外国持有的本币。

这个定义是从美元和储备货币角度来定义的,该条款实际限制和禁止以储备货币以外的本币进行支付、结算和清偿。但这种不公平,未被人们认识到。

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时,各国都可以生产或多或少的黄金,但自从美元、英镑等替代黄金以后,各国就不能自动印刷美元、英镑,而必须通过出口商品、劳务或借贷来获得美元和英镑。所有纸币的地位本来是平等的,但美元等与黄金挂钩以后,纸币的地位就发生了变化,美元等逐渐成为准黄金,而黄金成为货币傀儡,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元自动地成为世界货币——储备货币。

此后,就有了纸币间的汇率、汇兑问题,有了特别提款权问题,有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也因此有了汇率危机,资本账户开放的危机。

(一)传统意义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首先源于货币的地位不平等

当今的国际金融秩序,实际是不公平的秩序,是美元等储备货币垄断国际金融利益的体系,也是禁止非储备货币跨境履行货币基础职能的不合理体系,或者非储备货币国不明白本币可以跨境履行职能的体系,而这个制度和体系由于纸币地位的不平等,存在巨大风险。

1.国际信用和发行权的差异

美元等货币,具有国际信用,可以获得铸币税,在全球流通,发挥货币的基础职能,而非储备货币不能。

2.兑换与被兑换的差异

货币的本质是汇兑——汇率的本质是非储备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兑换比率。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必须使用储备货币,而不能使用非储备货币,储备货币进入任何国家,可以兑换为非储备货币,而非储备货币原则上只能在本国兑换储备货币,而且是有限制和管制的兑换,不能自由兑换为储备货币或其他货币。非储备货币出了国门以后,本币不能自由兑换任何货币。

3.持有的差异

上述差异的结果,导致所有非储备货币国家必须拥有或持有一定数量的美元等储备货币资产来进行贸易的结算和清偿。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贸易的扩大,各国持有的美元等储备货币也相应扩大,美元等储备货币的铸币税不断扩大。

更重要的是,随着各国经济和金融开放,为应对投机冲击和追逐贸易顺差,全球持有的美元等储备货币越来越多,而这些储备货币必须回到本国,这就产生储备货币资产的投资和投机,从而出现储备货币资产的价格危机。非储备货币国家辛苦获得的大量储备货币资产,最后被国际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缩水所损害。

不少国家担心国际金融安全,因为其持有大量美元、欧元金融资产,由于全球贸易、资本流动、金融交易以美元、欧元来计价,而这些金融资产的价值会严重缩水,各种金融交易和价格剧烈波动也会导致严重汇兑损失和交易亏损,这些都会导致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的金融利益损失,导致债务危机、汇率危机、资产价格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资本账户开放的实际风险源于投机的力量严重不对等

1.虚拟资产的差异

储备货币国家虚拟经济庞大,各种金融资产是当年经济规模(GDP)的数十倍到一百多倍,而非储备货币国家大多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资产的价值远超过实体经济。目前,全球各种虚拟资产价格是GDP的100倍左右,每天全球仅外汇交易量就达到4万亿-5万亿美元。这都是以储备货币来计价和结算的,这些投机资本一年交易量的2%-3%到非储备货币国家进行投机,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也承受不起。

2.汇率价格的差异

储备货币国家,在当初确定自己的汇率时,往往把自己的汇率价格定得很高,把非储备货币的价格定得很低,历史上的英国、荷兰都是如此。战后美国确定日元汇率时也是如此。这样做,其实就是通过汇率来掠夺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资源和消费品。

在金融经济开放的时代,储备货币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历史的汇率制度廉价收购非储备货币国的资产,购买资源。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处于资产实力的优势地位。投机资本在投机中,也占据汇兑的优势地位。

3.投机与被投机——冲击与被冲击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基本都是国际投机资本——储备货币的投机资本,蓄意冲击一国的汇率制度,或者蓄意冲击一国的汇市和股市,而很少有非储备货币国到储备货币国进行投机的。即使在储备货币国本土的投机,最后真实损失的,也是那些持有储备货币货币的非储备货币国家。

由于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尤其是投机力量的严重不对等,非储备货币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乃至必然要出现开放的危机,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三)资本账户开放,是储备货币项下的开放,必然有风险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可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没有管辖权,因此,也没有被大家接受的共同定义。

但基金组织前官员副总裁准备的条款含义(1997):任何本国货币的持有人应当能够自由地将本币兑换为外币,用以与法律允许的国际交易有关的支付和转移(狭义,支付和转移),广义包括对所关联的交易允许支付和转移。

IMF工作文件(1993)定义为:取消对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交易项目的外汇管制,包括数量限制/税收和补贴等。

印度储备银行的定义是:按照市场决定的汇率,将国内金融资产转变为外国金融资产的自由。

国内也有几种不同认识,如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可兑换)就是取消跨境资本交易的管制,取消与跨境资本交易相关的外汇管制(包括转移支付和汇兑)。有人甚至认为是取消对资本流动的汇兑限制,或者是取消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外的全部限制等。

综合这些定义,虽然有正确的地方,但都没有摆脱与储备货币关联的特征,都是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经常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影响。

如果把资本账户开放或资本项目可兑换限定在与储备货币关联项下,这个开放就是储备货币的跨境流动,由于货币地位不平等和资产实力、投机力量严重不对等,必然要发生危机,这已经被多次的危机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