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言范例6篇

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名言范文1

1、生活即教育。

2、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

3、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4、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5、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6、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7、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8、虚心下问,集思广义。

9、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10、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11、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1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1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5、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6、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17、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18、社会即学校。

19、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

20、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21、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2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3、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

24、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25、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2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27、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28、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29、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30、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3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2、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3、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3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5、对于书呆子我是劝他们少读点书,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免得呆头呆脑。

36、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37、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38、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39、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40、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4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4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43、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44、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45、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46、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

47、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8、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49、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50、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

5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52、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

53、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

54、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55、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5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7、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58、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

59、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

60、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作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

61、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

6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3、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6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65、爱满天下。

66、一切的学问,都要努力向着人民的幸福瞄准。

67、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6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69、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7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

71、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72、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73、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

74、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75、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76、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7、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78、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

7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80、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81、要叫工呆子钱呆子多看些书,把头脑弄得清楚一点,好把世界的事看个明白。

82、奋斗是万物之父。()

83、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

84、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85、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87、教育是立国之本。

陶行知名言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陶行知 求真

“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改10年来,这个问题目前依然存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基础不牢固;阅读能力不强;习作内容空洞,表达模式化、程式化、表面化;口语交际能力很差。这是应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问题。

笔者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众多疑惑多遍潜心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试图用大师的思想烛照当下的问题。细细品读后发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至理名言,“真”是其思想的核心,囊括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共77篇文章30万字,涵盖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而这“真”理念,正是解决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症结的去根之药。

疑惑之一:展示性课堂。当下的课堂,教师是激情的演绎者,而学生的学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样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课堂建的是外表鲜亮的“豆腐渣工程”。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为主角的表演。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教学合一》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三种先生被陶行知称为好先生,而当下课堂中的教师无疑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先生。

课堂应成为“真”课堂。在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时,陶行知明确定论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对于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弊端。如果让教的法子适合学的法子,就会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乐学。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疑惑之二:应试性习作。当下的学生作文处在“无我”状态。为了迎合考试,急功近利地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成文。所谓精美的语言、新奇的立意建的是恍如仙境的海市蜃楼。

对于写作,陶行知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进行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他身体力行的笔记中找到端倪。透过《陶行知教育名篇》中鲜活的材料,丰富的文体,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的文章很杂、很率性、很真实,他用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即最“真”的方式在不断地诠释、深化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真”。他不讲究名词术语、旁征博引、结构严谨,喜欢通俗的打比方,深奥的理论、高深的思想在“真”语言中显出了他的“真”价值。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多地重视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挖掘、训练学生最本质的作文,让他们最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状态,显然已经偏离了许多。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记“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疑惑之三:机械性练习。当下的学生练习机械、粗糙、繁琐,繁重低效的课业重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陶行知名言范文3

?眼关键词?演 主题式教学法;行动研究;陶瓷英语;文化认知

?眼作者简介?演吴会芳(1982―),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英语教学法。(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引言

主题式教学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理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对语言材料内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完成真实任务,从而掌握语言使用技能。主题式教学法作为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模式之一,其研究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在幼儿园至初中的二语教学中名为“浸入式语言教学”的尝试,此教学法随即流行于美国英国等中小学语言教学。80年代加拿大又将其引入大学二语/外语教学,并在英语国家实验推广,英语教师通过主题式教学法提高英语口语与写作。国内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源于王世先(1994)对内容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模式,随后在外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的探讨逐步展开。其中戴庆宁和吕晔(2004)、袁平华和俞理明(2008)对国外主题式教学作了全面深刻的理论探讨。彭金定提出大学英语多维一体的主题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主题式教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习者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主题式教学法提倡教师选择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内容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活动。本课题通过主题式教学法,用英语语言讲授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流程、陶瓷的种类、陶瓷产区、陶瓷销售等陶瓷相关知识,结合任务型学习与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期能提高陶瓷英语文化认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陶瓷英语教学中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陶瓷文化认知。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熏 S. 1985)给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根据郑金洲(1997)按研究侧重点分类,行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型。首先,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第二,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第三,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属于第二种类型,强调行动研究对社会实践的改进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对主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有效开展陶瓷英语教学,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

三、主题式教学实践

主题式教学强调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通过把教学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本研究的以Stroller(1997)提出的“6-T”主题式教学模式为指导,即分别代表主题(themes)、课文?穴texts?雪、话题?穴topics?雪、线索?穴threads?雪、任务(tasks)、过渡(transitions),设计并实践以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陶瓷英语教学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以内容依托主题式教学对提升学习者陶瓷文化认知的影响。

步骤一:确定主题?穴themes?雪。确定主题主要是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理解的要求。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来自江西的一所陶瓷本科院校,学校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均与陶瓷的基本知识有所关联,因此,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亦符合提升陶瓷英语文化认知的目标。

步骤二:选择文本?穴texts?雪。搜集资料,选择文本,就是选择适合学生当前语言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阅读材料,录音材料等。

步骤三:设计话题(topics)。话题是主题的子单元,是基于内容且对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帮助学生对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的学习。在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框架内,教师选择“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征”;“景德镇官窑”;“China与china”等话题展开学习。教师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中英文对照节目《快乐中国――学汉语:景德镇篇》的第三集为切入点导出:“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The four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are that it’s as white as jade?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熏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sonorous as a bell.”;“景德镇有四大名瓷。There are four kind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和青花玲珑。Blue-and-white porcelain?熏powder-color porcelain?熏 color-glazed porcelain?熏and blue-and-white rice-pattern decorated porcelain.”

步骤四:串联线索(threads)。串联线索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将课程学习中的各个主题相对抽象的概念有机地连贯起来,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步骤五:布置任务?穴tasks?雪。任务一:将授课班级按“四大名瓷”分成四组,组员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陶瓷,教师最后按人数协调组员。学生仔细阅读“四大名瓷”的英文材料,15分钟后每组派一名组员向同学逐一介绍四大名瓷。任务二:学生将下面文字翻译成汉语,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As the world-famed ceramic capital?熏 Jingdezhe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s making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熏 "Xinping ?穴as the city was known as then?雪 began to make pottery in Han Dynasty". It is evident that pottery was first made in Jingdezhe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in Jingde Reign of Song Dynasty ?穴1004?雪?熏 the royal court decreed the city made porcelain wares for imperial use with the wording "Made during the Jingde Reign" printed on the bottom of every piece. Hence the city got its name "Jingdezhen".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熏 emperors sent their officials to Jingdezhen to supervise the manufacture of royal porcelain. They set up the Porcelain Office and built the royal kiln?熏 which produced many wonderful ceramic articles. Among them were those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the four classic decorations?押 blue and white?熏 famille rose?熏 rice-pat-tern and color glaze. The Porcelain Wares for Chairman Mao Zedong?熏 the Wares for the" APEC" and the Wares for tire Stale Hotel ?穴Guesthouse?雪 and other ceramic art works are all greatly appreciated in the world. The porcelain made in Jingdezhen enjoys the praise of "as white as jade?熏 as thin as paper?熏 as sound as a bell?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 Guo Moruo ?穴the late famous his-torian and scholar?雪 highly praised the brillia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Jingdezhen and the ceramics connected the Jingdezhen to the world closely with the poem that "China is well known by the porcelain?熏 the famous porcelains are made in this city."

步骤六:实现过渡?穴transitions?雪。过渡是指一个主题中话题间与任务的自然转换。

四、教学反思

本研究教学案例采用主题式教学的六化学习过程论(6T),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六化学习的步骤并非严格按照其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开展。六化学习过程在不同的主题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题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确定的,主题单元的教学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式教学是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宽泛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将言语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等途径,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对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学习与社会的整合、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整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主题式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只见科学世界的符号化的客观知识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的客观知识与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知识的统一。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 Stroller?熏 F. L. & Stryker?熏 S. 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眼J?演.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熏 199?穴22?雪?押269-275.

?眼2?演戴庆宁,吕晔. 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眼J?演.国外外语教学,2004,?穴4?雪.

?眼3?演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眼J?演.外语界,2002,?穴3?雪.

陶行知名言范文4

摘要:陶渊明的读书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流传甚广,引起了后人多维度广角度的猜测与辨析。笔者站在正面褒赞的基本立场上继续挖掘,从中国文学作品的言说方式、文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试图找到“不求甚解”之读书方式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不求甚解;陶渊明;诗性言说;感悟思维;平衡生存;

中图分类号:G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可谓妇孺皆知。或有人误以为陶渊明读书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疏狂不可循”。更多的人为陶氏辨析,“虽然好读书,但不作繁琐之考据之训诂,所喜乃在会通书中旨略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书之法”。关于“推本溯源”的问题,诚如北大陈平原教授所言,一旦语言与本人脱离,就会被不同程度地误解,被听者分门别类地装进自己的抽屉里。笔者认为,尽管从字面上看陶公未对书中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推敲,但仅是看到紧跟其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肃然起敬,陶公如何会“好读书”又“不求甚解”?我想可以从中国文学作品的言说方式、文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三个层面来进行解答,又或许“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已是最好的注解。

一、 诗性言说

语言在传情达意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文字语言得到抒发和寄托。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每每能确切感受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局限性。中国文学以抒情为基质,抒情文学的“情”,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要言传,也只能点到为止。用比兴的手法,用生动的语言勉强去描写,得到的依然是模糊隔纱的意象与意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就是我们对龙的认知,如果某一天有人用精确的语言将龙的形象刻画出来,反而失去了“意”与“韵”的想象空间,不一定被接受。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说,首先基于文章事物中确有许多不可思议、难以言传之性征。先秦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言不尽意”的问题,道家的立场尤为坚决。《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自己所言之道实乃“强为之名”,刻意凸显出超越名言的道之玄妙和语言对于言说这样的超绝之道的无能。“言不尽意”是指人无法使用社会共同认可的语言来完满地传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无法充分表达圣贤的深邃思想。“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在庄子看来,“道”是不可以述说的,只能够用心去品味,因而“言”不可能将“道”完美传达出来。

就陶渊明自己的人生感受而言,他也深切的认识到经验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往往单凭知识思维是难以把握的,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都说明“真意”只可体味,难以言辩。陶渊明为人为诗,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为人,“闲静少言”;为诗,以自然平淡为宗“渊明意趣,真古淡之宗”。而自然之境是深远广大、难以言传者。王弼曰:“自然,无义之言,穷极之辞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陶诗这种“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的自然境界,宋人苏轼评曰:“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而忘情,趣闲而意远。此未可与文字、语句间求之。”

文学作品,由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及其多义性、模糊性等特征,具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索解的特点。善于读书的人当然不会拘于文字的表层含义去寻求“甚解”,而是去领会文字以外的“真意”。陶公的“不求甚解”就是打破知识的硬模式而直达“真意”层面,因此“不求甚解”既有从审美意义上的不必求解的内涵,也有从“真意”与语言相矛盾的角度的不可求解的因素。

二、 感悟思维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解构和习惯等因素所构成的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它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支撑文学之诗性言说,正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即使是以逻辑见长的文学理论,在中国也有着特殊的审美气象。当西方诗学愈来愈逻辑化、哲学化之时,中国文论却依然保持着诗性的理论形态及言说方式。陆机以赋论文,司空图以四言描述诗歌风格和意境,是对文论言说方式的自觉选择,是深受中国诗性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国文论诗性传统的形成而言,诗性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根基和人文素养。

诗性思维具体来说是一种情境化了的思考方式,是一种诗学的、美学的、直觉的、感悟的思考方式,重情境的生成过程,不重结果。譬如姜子牙钓鱼,不在鱼,在钓。泛舟湖海只是寄情山水、体验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学者把儒家的思维方法称为“比类直觉”、道家称为“意会直觉”禅宗称为“感悟直觉”,三者都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文学思维模式。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抽象的用理论概念进行逻辑推演的逻辑思维,有欠严密之嫌,不够周全不够系统,却具有生动活泼的诗性特点,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以俟填补的空白,从而先天地具有了开放性和多元性优势。

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对象,作为一个读者来说,其阅读过程主要是情感体验、形象感知为主的审美欣赏,即主要是靠感悟,而不是靠知解。于是,“妙悟”“会意”等词应运而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是以禅喻诗,主张心领神会。昔庄子、惠子濠上观鱼,见解各异。惠子以实际经验求“解”,本着一种实证的态度;庄子重体验会意,本着一种审美的精神。一位美国汉学家如此描述《庄子》的表述方式:“大多数看似自相矛盾的段落、不依据前提的推理、看起来转弯抹角的或纯粹幽默的文学参考,包括运用或有目的地误用历史人物以及像孔子这样的哲学上的论敌作为对话者……”庄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论者指出:“目的都在于使读者的分析习惯性思维方式沉默,并同时加强读者的直觉的或总体性的心力功能。在削弱和麻痹心灵的分析思考的习惯性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庄子》展示了大量光辉灿烂的语言技艺和文学手法。”让分析性沉默,让诗性苏醒,这是庄子的“怎么说”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所体现的艺术精神。

纵观文论,陶公的“不求甚解”说不仅承袭了庄子的艺术之精神,与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历代文论家的“感悟”、“妙悟”说都有本质上的贯通之处:反对对文本作繁复的考证和附丽于政教文化的经学诠释,而注重个体自由精神的感悟和神会。在“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后,接着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他是以直觉性的“会意”来否定、取代思辨性之“解”的。“解”与“会意”其内涵虽有交会之处,但性质之差异更是显然:“解”以认知分析为特征,是科学型的;“会意”以情感体验为特征,是艺术型的。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可以再次印证他这种读书态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泛览”“流观”二语正表现了陶公会意感悟式的审美体验。

三、 平衡生存

决定中国文学诗性走向的金字塔地基是进退惟和的生存方式。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围绕仕与隐、达与穷、入与出的矛盾展开。有的人身居庙堂之上,却心隐山林之中;有的人身寄山林之中,却心在庙堂之上;还有的则因进退而异,进时写美刺之作,退时则以寄意山水、田园以自娱。他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与西方相比,少了些许奋不顾身的癫狂与肆意,多了一份平和的浑融与惬意,这种痕迹在陶渊明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陶渊明以淡泊为名,其诗尚自然,但也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在“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支配下,陶公仕而归,归而仕,在五次反复中实践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信念。他的最终归隐,是屡次受挫后的无奈选择。然可喜可贵的是,在政治失意之后,其个性人格在“山水之间与诗情画意”的融合中获取精神悦愉和意境升华,成就了一个抱朴含真的陶渊明。

道家崇尚自然的宗旨与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审美精神的渲染,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并注解了其“热爱自然,顺其自然,委运于自然造化”的人性理念。这个“人性赋予诗词”的展示过程,是诗人对其人生经历和世俗情怀的化解融合;而这种意境的提升使陶渊明的人性魅力有别于魏晋以前的文人政客,并随着时间的洗练越发显得自然、清新、脱俗。陶渊明的生活趣味,不断源自这种“生存方式”与“随性人生”的交融与契合,这种来源于自然的愉悦,不断地冲刷着田园生活本身的艰辛。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得律动,获得“即事多所欣”的艺术化情趣。因此,作为陶氏生活内容之一的读书活动,虽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却深具审美之内涵,正如《庄子》中无一字论及文艺,却最合艺术之道一样。从这层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正是他审美人生观与艺术化的读书精神反映。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里所说:“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陶渊明正是钱钟书先生笔下所说的这样一类人,他们“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不为什么而读书,只为兴趣而为,而陶翁读这些书的兴趣所在不是义理探讨、学术研究,而仅仅是一番是鉴赏。因此,他不问书中内容之虚实真假,只留意于书中人物形象的事迹和思想情感。他以自己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去领略古人的精神品格、志向怀抱,从中求得精神上的默契和共鸣。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这一从容态度,不仅突出的是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情操,而且更是点出了读书人应追求的无功利的至高境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总之,“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如果仅仅误读为浅尝辄止之意,实在是距离陶公原意太过遥远。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诗中描写了生趣盎然的农耕生活场景,抒发了主人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自乐、安时处顺的淡泊情怀。在这种生活态度中,读书也一定是很快乐,自由潇洒,任有天地,充满了情感特征,而不会是穷搜苦研、繁琐考证的那种读法。在人生理想失意后躬耕南山的生活,陶渊明确实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同调和归宿,“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读书求知,而是他精神和心灵上的自我观照。

参考文献: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陶行知名言范文5

一、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内涵及意义 (一)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含义

陶冶,指烧制瓦器和熔炼金属,含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之意。情操,有人认为它是由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相交织而发展形成的综合体;也有人认为它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体现,是道德情感与节操的综合体,是一种道德境界。从教学角度看,我们认为,陶冶情操就是要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锻炼其坚定的情操,逐步使他们达到“神观迈爽,操守坚正”的境界。陶冶情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阶级而言具有不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陶冶情操应当以培养“五爱”情感为基本要求。

(二)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其重要的任务。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政治课教学。90年代以来,政治课教学由原来单纯重知识轻能力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前进了一大步,但陶冶情操的问题却仍是长期困扰我们的薄弱环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而且有高尚情操。要有高尚情操,就得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抓起。道德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所谓道德情感,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感情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他还讲了自己对待工人、农民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以此强调思想感情的重要。相对于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更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材传授的道德知识能懂,但在感情上对真善美却爱不起来,对假丑恶也恨不起来。这部分学生不是缺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知识,而是没有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需要,产生炽热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即思想感情的产生,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熏陶。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少有贤操”,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会做人,而且有利于鼓舞他们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注重陶冶情操,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四有”的高素质人才。

2.陶冶情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一基础工程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小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只有爱人民,才能为人民。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对人民的感情。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责任。目前,一些机关和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曾批评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痛痒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他批评这些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努力倡导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些精神体现着无产阶级的道德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国家栋梁的青少年,如何继承与发扬这些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不仅使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应当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而这又必须从使他们心中有同学、有师长、有家长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抓起,从培养他们关心人、尊重人、热心公益的习惯抓起,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打好基础,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

3.陶冶情操是改进政治课教学的重要途径。改进政治课教学应该说是政治教师苦苦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多年来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出在“一体二翼”(一体指政治课,二翼一指传授知识,一指陶冶情操)的陶冶一翼上。

首先,从教学方法看,缺乏陶冶情操的匠心与艺术。例如:某教师在初三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一知识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既无背景展示,又缺气氛渲染,只是要求学生去“背”!这就谈不上陶冶情操。因为,虽然能“晓之以理”却没有“动之以情”,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只讲道理不行,板着脸讲理更不行,而这正是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其次,从教学对象看,部分学生或有“知”无“情”,或有“知”无“行”,甚至知行相悖。例如:有的学生能回答为什么要热爱人民,而实际上却轻视工农;有的学生能回答出为什么要热爱祖国,却想长大后去国外定居。许多初、高中毕业生的毕业赠言、留言中,不乏“早日成为大款”、“找到白马王子”、“成为歌星(球星)”之类的祝辞。种种现象表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都在侵蚀和诱惑学生,对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次,从教学思想看,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是“长期无地位、目标无要求、备课无意识、讲课无方法”。上述现象已严重地制约着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树立陶冶情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陶冶和养成结合起来,才能使政治课成为既使学生“明理”,又使学生“动情”乃至“将欲行”的“活课”,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最后,从教学要求三要素看,政治课教学向来讲究“懂—信—用”。三者之中惟“信”不好把握,也难于评价。怎样评价学生信了没有?信了多少?我们一直坚持一种直白的标准,即看你的教学是否使学生动了情、动了真情?信了自会动情,不信动不了真情;信是懂的升华,信了才算真懂;信又是用的前提,信了才会用,才会用得好。“懂”、“信”、“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情”则生于陶冶。陶冶是实现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才能使政治课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二、政治课陶冶情操的主要任务 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操陶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一

致。其主要任务有:(一)通过陶冶,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正确的思想品质以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要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国际敌对势力还将长期实施“和平演变”图谋,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因而站稳政治立场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陶冶,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社会现象时,能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为各种歪风邪气、奇谈怪论的引诱所动,并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剖析和揭露,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通过陶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人和事的敬仰之情、热爱之情;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且要使学生对损公肥私、自私自利、醉生梦死、贪图享乐的人和事产生厌恶感、鄙视感和批判感。例如:通过高二“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教学,既使学生从理论上划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又使学生对邓颖超遗嘱中所体现的高尚情怀产生敬仰之情,对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产生崇敬钦佩之情,而对诸如之流产生义愤和唾弃。如果学生有了上述种种“情绪”、“感触”,那就证明陶冶有效。

(三)通过陶冶,培养学生“五爱”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我们应当把传授“五爱”知识与培养“五爱”情感结合起来,特别要在培养“五爱”情感上下功夫。这比单纯传授“五爱”知识要艰巨和困难得多。例如:在初一“热爱祖国”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道理,而且应当通过教学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引导鼓励学生对崇洋、轻视工农、好逸恶劳、不学无术、动摇怀疑等违背“五爱”的言行作斗争。

(四)通过陶冶,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陶冶。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极少数已堕入违法犯罪的边沿或泥坑。犯罪的低龄化已成为目前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当通过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义务感,对违法犯罪的警惕感、羞耻感和愤怒感。例如:在初一“依法同犯罪作斗争”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教材中所举的高中学生张某等三人的“犯罪案例”进行批判,激发学生对犯罪的义愤。同时引导学生以张某等人为反面教材,警惕思想上存在的不良苗头或动机。

(五)通过陶冶,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竞争日趋剧烈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因中考、高考落榜、失恋、就业等原因而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惨痛的教训一再提醒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种种困难和挫折面前能沉着冷静、刚毅果断、乐观豁达、忍辱负重。既经得起逆境的考验,又经得起顺境的考验。引导学生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同“自我”中的骄娇二气、狭隘自私、嫉妒、伤感、悲观、冷漠情绪作斗争。以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来充实自己、净化心灵。例如:在高二“正确对待矛盾”的教学中,就可举出像邓小平、保尔、吴运铎、张海迪等战胜逆境的例子。

总之,陶冶情操具有多重任务,但各任务间不可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多重任务间的有机渗透与整合。

三、陶冶情操的基本方法陶冶情操既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更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探索陶冶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有哪一些途径、方法可供运用呢?

(一)理论陶冶法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陶冶情操的前提。理论本身是深刻的,是对真善美的一种概括和抽象,是真善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就是一种陶冶。如在初二讲资本主义的内容时,用马克思关于“血与火”等论断来教育学生。当然,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一是要注意摆事实,用事实说话,特别是选用能使学生动情的事实。二是应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讲述应生动形象,感彩鲜明。三是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起思想交锋开展讨论、辩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评析错误思潮。

(二)情境陶冶法

情境性是道德情感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情境会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情境会使人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编教材已加强了这方面的比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一是营造艺术情境。即充分运用现代的影视音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调动情绪,继而产生情感。如初三、高一、高二、高三教材涉及到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时,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即“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能增强感染力。二是营造生活情境。一位女教师在初一讲“文明交往”一课时,安排了两位同学现编现演《问路》的小品,使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前提,“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继而,她又举出大家每天接送一位腿部骨折的同学上学、师生互相探病的事例,这就重温与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三是营造互动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初二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位学生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写的诗,“我恨啊!恨啊!恨清王朝腐败无能,恨侵略者的贪婪残忍,恨民族的封闭落伍……”师生情感互动,能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三)榜样陶冶法

榜样是青少年的一面镜子,具有极大的感染性,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例如:、、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品德、情操,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的言行和事迹,也非常感人。这些都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青少年从本质上是崇尚英雄的,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常常会错误地选择人生楷模,像模仿港台歌星、海外球星的发型、服饰、动作等等,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引导。教师应当注意积累革命先辈、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收集和铭记反映高尚情操的格言、名言,通过这些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迹、名言、格言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情愫,以打动学生的心扉。

(四)对比陶冶法

情感还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即悲与喜、爱与恨、幸福与痛苦、光荣与耻辱等都是成对出现。真善美总是同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果我们能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比较、剖析,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中,将孔繁森与进行对比,前者是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后者是腐化奢侈的千古罪人,通过比较使学生爱憎分明

(五)践履陶冶法

情感教育离不开实践,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内化与外化。因此,我们应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践履中受到陶冶。例如:引导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听取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等等。

(六)“内省"陶冶法

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逐渐培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与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情感作斗争。一位老师在初三讲“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中的事迹时,一个男学生却在下面和同学说:“要是他们给我很多金子我就叛变。”这种玩世不恭、嘲讽先辈道德情操的现象绝不能放过。这位教师当时严肃地要求这个学生课后写一份思想认识,并伴之以谈心、讨论,使全班学生受到了革命节操的教育。

(七)身教陶冶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为人师表”。作为政治教师,更应当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例如: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自己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讲政治、讲正气,在这个问题上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要求学生热爱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热爱差生,体谅家长。要求学生热爱科学,自己就应当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不断进取,求索不已。要求学生爱劳动,自己就要从打扫办公室做起……否则,言行不一,只能使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怀疑所学的理论。

(八)角色陶冶法

即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来推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陶冶。例如:有位教师在初三讲“我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时,结合“人民代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插图问某学生:“假定你将来在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被人民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当你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这就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建功立业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感,等等。又如:在高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假如你看见有人落水了,你是否会先要钱才去救助?”

(九)语感陶冶法

就是指在教学中以语言的褒贬意义和情感色彩对学生进行陶冶。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初一“集体力量大”一课时讲到:“70年代为了支援葛洲坝工程建设,宜昌市有30多家企事业单位迁出原址,有3000多户城市居民、农村村民拆房让地,人们噙着泪水离开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息的这片热土……”讲着讲着,她自己心潮起伏,声音颤抖,学生也被此情此景所感染,个个泪眼汪汪。

(十)体态陶冶法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自然、生动、形象的体态语对学生进行陶冶。例如:在初三讲“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一课,一位教师讲张秉贵“一抓准”称糖果的故事,边讲边用手做着样子;继而讲到要“珍惜青春年华”时,教师又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比喻手势,充满深情和希望的目光,无形中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的熏陶。

此外,还有诸如名言、格言、谚语陶冶法,等等。由于方法具有的弹性特征,从而决定了方法的可变易性、可迁移性及可重组性,各种方法的施用都应随教学环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择用或再创造。原则只有一个——追求最佳的传授与陶冶的双重实效。

四、政治课陶冶情操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政治课陶冶情操被鲜明地提出并付诸于实践为时尚短,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总结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尽可能发挥政治课陶冶情操的功能时,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树立陶冶意识

陶冶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陶冶情操的感知、思维等提高到自觉的程度,使陶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能自觉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教学活动。因此,是否树立陶冶意识以及陶冶意识的强弱就会导致教学情境的不尽相同。

一位教师过去在讲述高二“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一框时,对于最后那一段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名言,只是一带而过,一个使学生情感受到触动、感染和陶冶的机会就滑过了。今年他树立了陶冶意识,在讲述这段名言时,先向学生简短地概括了马克思为了创立共产主义理论而废寝忘食,最后在写字台前与世长辞的故事。又讲述了人民群众含泪悼念邓小平的动人情景,指出人民群众深切怀念邓小平同志的原因,先作了情感上的铺垫,然后请学生齐读了这一段。读着读着,不少学生眼眶湿润了、感动了……可以断言,这段名言,已在他们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其一生。道德情感就是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长期熏陶形成的。实践证明,是否树立陶冶意识,是能否达到陶冶情操效果的先决条件。只有首先树立陶冶意识,才会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许多有利于触动学生情感的材料,才不会把本来可对学生进行陶冶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东西放弃了,才会留心收集和积累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不断地探索陶冶方法,寻求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的最佳方式与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可陶冶”、“陶冶无门”的感慨。

(二)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的关系

如前所述,政治课教学与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关系犹如“一体”之二翼,传知与陶冶二者不可偏废。既不可只讲传知不问陶冶,也不可只讲陶冶又丢了传知。要坚持在陶冶中传知,在传知中陶冶的互促性原则。

在陶冶中传知,是指应以深厚的真实的情感为载体,以情动情,在充满感情的氛围中传授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感丰富的人。他应经常不断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使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他还应当加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努力将真情实感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传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绪,引导学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境界升华、推进的过程,而不应是一个单纯地罗列概念、枯燥演绎和机械记忆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延伸到学生内心世界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和情感碰撞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脱离实际、应付考试的过程。这还有待于全社会的支持和同行们的辛勤探索方能达到。

总之,传授与陶冶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互相融合、渗透,方能达到陶冶效果。应当力避顾此失彼,切忌“两张皮”。

陶行知名言范文6

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上一篇海盗船

下一篇携带集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