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例6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1

作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体育思想突出了体育健身的目的,将健康的公民和健全的公民视为体育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还是卫生预防环节都应当将其作为一些手段的根基和依据。在陶行知教育观念当中,将教育的归宿视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反复强调康健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教育的中心应当为生活,且生活的出发点也应当为健康。从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只有足够康健的生活才能凸显教育生活的康健。陶行知先生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应重视善护和休息的重要性,适当的健身和休息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否则便是不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这正是与我们如今提倡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相符合的内容,这对于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的体育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

现阶段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核心主体,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接受方面学生的地位显得较为被动,基于这一教育模式导向不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且无论是教育内容亦或是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都以教师的意志为核心,学生需要做的是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固化的体育训练项目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延伸,而学生的参与也更多地表现为对一项学业课程的完成,并非是出于自身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这既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压制,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理解显得较为漠视和肤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且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阻碍。

(二)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

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也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达标率,因此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也鲜少会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问题。这显然与当前世界体育发展格局极为协调。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分析,应当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参与热情的培养,而并非仅仅表现为完成对应的体育考核指标,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体育爱好的挖掘,并非是在考核指标下完成体育训练项目,可见单一的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联系,忽视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也显得过于单一。球类运动和田径项目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较为常见的项目。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当前体育课程实施已然难以满足实际的体育教学需求,新颖体育元素的缺乏也使得终身体育的概念难以深入人心,影响到高校体育课程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单一的体育考核方式

依据课程标准来对考核方式进行设置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考核方式方面的主要形式,统一化考核标准的形成突出了指标性考核的所占比例,这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且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恐惧心理。我们从先天遗传及后天锻炼等方面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一些先天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考核,然而先天素质有所欠缺的学生尽管在课后不断练习,但却还是很难通过考核或是达到心中理想的考核成绩。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使得学生极易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害怕参与体育项目。由此不难分析,过于突出体育教学考核中的竞技性因素是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热情培养的,这会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在诸多课程教学中受到排挤,甚至影响到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下体育教育状况提出的终身体育观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显得过于狭隘,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体育测试方面,体育学分的获得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从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出发,陶行知先生指出应当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完成对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在乐于参与的过程中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时还应当从技能传授及体育思想传授两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涵义,将体育锻炼与生活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应当积极和国际接轨,体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应过于单一,通过实验性扩展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更新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比如柔力球、橄榄球等都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这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体育教学考核方式的改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本教育观念对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实际的体育考核方式分析,考核形式过分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而对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却鲜少涉及。课外实践性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优势,因此学生天生素质和后天努力共同保证了体育课程的实施质量。在考核方式方面若是采用单一的竞技方式则有碍于体育竞技公平性的提高,因此针对体育教学考核方式的改进也是陶行知先生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启示。健康发展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目的,因此全方位考核的实施显得不可缺少,这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具体的考核方式方面可包括体育课程参与、体育竞技考核以及体育思想考核三个方面,通过全方位考核的开展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突出全面教育的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三育并重”突出了德育、智育及体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从全面教育方面体现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作为智育和德育的重要基础,身体是促进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所在。在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本着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构建体育教学的逻辑体系,从个人生活方式及和谐生活目标确立等方面彰显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这是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目标落实的理论依据。从陶行知先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分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技能传授向身心健康培育角度迈进,教学目标的确立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这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实用组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

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

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真人;自由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4-02

陶行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经过对中外文化和教育差异的探索,再加上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有中外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对国家、对广大贫苦人民的爱,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紧围绕着“人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指导着中国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和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外人民生活差异

陶行知生于1891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他亲眼目睹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有中国人口80%的农民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欺侮的悲惨生活,这让他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充满着同情,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同时,作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陶行知曾留学美国,也曾流亡日本,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见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东西,也让他见识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民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国内和国外人民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促使了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教育要救国首先就是要“救人”,要让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从教育中寻找到作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作为“人”而存活。后来,陶行知所从事的一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因为他认为人民文化、意识的提升会从根本上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挽救中华民族。抱着这样的思想,陶行知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并且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教育事业。

二、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对象――人民

在陶行知的所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他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其导师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陶行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所改造出来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生活教育所指的生活就是人类全部生活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指的教育,是指不限于学校范围的,而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陶行知在1939年12月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所以说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生活就有教育的存在,有教育的地方也必定是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而且也应该拥有教育。这些思想决定了陶行知所实践的教育对象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民大众,不分阶级差别、不分地位悬殊,只要是中国人民,皆是教育的对象。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的时候曾豪迈地说过“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全民皆是教育对象的观念。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问题、倡导平民教育、宣传生活教育、推进示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理念,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毕生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中,用一生的时间为人民大众争民主、争自由。因此,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极其符合他为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

三、陶行知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人”

陶行知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培养人,任何教育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人的塑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这是陶行知的经典名言,也是他用一生所践行的教育诺言。“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是近代教育家所共同倡导的。但这里的“做人”跟传统教育所谓“做人”是不同的:它不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禁锢,而是人性的解放,解放了的人民不但是“真人”,同时也是个“自由人”。

1.培养“真人”。在陶行知所生活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虽然整个社会文明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依然控制着人们的整个心灵。“伪知识”和“伪君子”充斥在整个的教育世界里,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中。那些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知识,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是为生活服务,而只是为了麻木人民的精神,使他们相信所谓的命运而甘愿继续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而那些“伪君子”则是统治阶级的“俘虏”,他们的思想被腐蚀,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人”的精神,而沦落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伪知识”和“伪君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物,在陶行知看来,要改变这种误国误民的现象,必须要对异化了的教育进行变革,培养“真人”。陶行知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对学生发展的目标有过清楚阐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即“知情意统一”、“真善美统一”、“智仁勇统一”的人。这些“真人”拥有“真知识”和“真品格”,他们追求真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以生活而非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非学校为本位”,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自我、回归真实生活,做一个“真人”。

2.培养“自由人”。“欲做真人,先做主人。”陶行知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失掉自由便不能成人。所以,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要想做真人,必然要先做自由人。“他们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他们不卑不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守身如玉,穷且弥坚,富而愈俭。”这就是陶行知所要培养的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品格。“自由人”主要是有自由的人格,他们不愿意做奴隶,也不要别人做他的奴隶。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人人生而平等又能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晚年所探究出来的“六大解放”说,就为培养“自由人”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放思想作为他的解放说的重点,表明他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把人民从传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成长为有自由意志的“自由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人的价值是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他要求培养“自由人”进而培养出“真人”,使所有的中国人都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人中人”。他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教人识字、读书,而是通过培养人、改造人来改造生活!”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教育的改革,也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丰厚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娄月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J].科教纵横,2010,(4).

[2]陈敏.陶行知:把人写上现代化的旗帜[J].中国改革,2002,(5).

[3]柳国梁,程艳.陶行知与杨贤江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

[4]王洁.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成功(教育),2010,(5).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陶行知 职业教育 农民工 职业培训

一、引言

农民工就业难,职业发展前景不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这种困境,返乡建设新农村给农民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职业培训是确保农民工拥有核心能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指导农民工返乡接受职业培训,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涉及多个教育领域,其中职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提出推广职业教育的重点应在农村。陶行知于20 年代初从平民教育的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为数最多的农民,教育应当下乡。早在1924 年,他在《平民教育概论》一文中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他指出乡村学校是改变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其次,他提出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生利主义。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先生所指的生利有两种:一种为生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另一种为生有利之事,如通商,医生治病。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所做的事情虽不相同,但在有利于集体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使有利的事物能“有利于群”,就是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宗旨。这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有独立的职业,能够过独立的生活。所谓的独立的职业,陶行知先生其实就是指使人具有一种技能。最后,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是指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事第一,知识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是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提醒首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求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条件较差。目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相对较乱。各部门存在多头领导、交叉管理的现象。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主要有政府委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扶贫办、教育等部门进行,而这些部门往往从各自业务出发,开展活动。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和协调。由于管理和实施部门过于分散,无论是政府还是具体的管理部门都很难较全面地掌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所以导致不能灵敏地掌握农工职业培训的需求,造成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不合理

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存在着与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通病问题,即专业的设置、课程内容不能灵敏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很多专业的设置和开课内容沿袭几年前的教育培训方案,培训机构没能做到实地、适时地考察。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却没能切实开办起来。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没能加强实践教学及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农民工很多自身缺乏普通基础知识,在接受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时,其理解能力有限,也影响其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这严重限制了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四、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反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启示

(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位数最多的农民。因此与农民工关系最密切的职业培训理所应当受到更多关注。首先,应规范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病。。其次,应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法制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有利于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起到对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

(二)政府加大农民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工”。因此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待培训资金使用问题上,政府应强化监管力度。规范用于农民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同时严禁乱收费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同网络信息部门合作,研发出一套用于监管各地方主管部门财政的网络系统。例如效仿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教育厅研制开发的基于广域网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它是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方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报、监管、绩效考核的网络监管系统。它不仅很好地起到了监管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和优化专业设置及培训内容

要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应有“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常识”、“生利之教学法”,就必须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解决教师的专业技能问题。对于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相关部门在招聘录用时应降低学历门槛,可以多引进一些在职的行业专家兼职参与到职业培训的工作中,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培训。农民工培训专业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操作技能。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可以带领农村人民建设家园的人才做后盾的。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一定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来培养。

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深邃而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农民工返乡职业培训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汲取前人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探索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锦英,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 福建陶研,2006,(Z1).

[2]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5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即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离开教育。生活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来源于生活并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即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三种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自学考试改革的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与社会现实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一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教学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所需的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优化教学体系,变革考核方式,促进自学考试教育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为生活而教育”,生活便是教育,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这事实上蕴含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考生不可能在接受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学到毕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科学定位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科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自学考试必须从补偿、补充和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三)革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现自考人才培养目标由学科型向职业型、应用型转变,就必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具体改革方向如下: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自考专业的考试计划大多是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较严密,偏学术性。理论课程、必考课程比重过大,选考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严重制约了自学考试对职业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求,亟待予以调整。

首先,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建立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课一训练”的专业课程结构。即建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把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综合性训练。理论课程为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主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为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制图等,主要突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实践课程为以技能、能力为主的课程,如专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等,主要突出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与运用;综合性训练,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突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其次,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加大实践课程的门数与学分,进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2改革课程考试大纲,调整考核内容结构

传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的考核内容结构不够合理,以课程终结考试为核心,采用书面的、量化的、客观的、整齐划一的所谓“标准化”知识点考试方式。普遍强调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性成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与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题目较少,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不够。重记忆轻理解、重考试轻实践,实质还是应试教育。[3]因此,必须改革部分课程的考试大纲,重组考核内容,改变现有考核内容以知识型内容为主,重点考核考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记忆再现的现状,加大自学考试实践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考教育理念,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

3注重学思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生活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陶行知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若不通过生活,就无法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就无法体现教育的价值。然而,在当前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提高理论应试能力为核心,内容陈旧,观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以课堂讲授、说教为主,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轻视实践教学。造成了自考生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革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将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特征与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感性认识中渗透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与经验。将生活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学考试教育重点转向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上来。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需要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取其之长为其所用。“艺友制”是对于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跟着师傅在做上学的徒弟或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先生。陶行知大力倡导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艺友制”教学方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共教、共学、共做的朋友式关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中,我们应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共教、共学、共做的氛围,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汇集成强大的学习资源,师生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现场调查法等,引导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被放置在核心地位。为实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自学考试助学院校应借鉴“教学做合一”理论,注重知行统一,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助学院校教育培养规模和实习、就业渠道,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薪金。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5开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自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核心,基本上是采取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闭卷笔试的模式。这种标准化模式有利于组织公平客观的判卷,但却不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学生为考试而学,往往是考前突击看书、囫囵吞枣,甚至死记硬背,考后即忘,既达不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更达不到自学考试对学生品格,学习精神等养成教育熏陶的目的。因此,必须打破闭卷笔试在自学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在部分自考助学院校实行改革试点,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能力。

6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宽服务空间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生活与教育的结合。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必然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这就使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时空的限制,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现阶段自学考试教育与教学主要还是局限在学校课堂上进行,而教育的对象是来自社会不同的群体,这样的教育形式显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潜力。因此,自学考试教育应该积极地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以互联网为媒介,成立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拓宽办学空间和服务范围。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可利用互联网,为自考生提供政策资讯、网络助学、考籍服务、考试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站式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全方位服务于全日制自考助学考生和社会考生。其中,网络助学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拓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网络化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交互平台还可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6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集中编著在《陶行知全集》中。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为教育献身的精神以及其煜煜生辉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中华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其最为突出的教育思想有三个方面:一、活的教育;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三、教学做合一。学习其教育生活的点滴犹如在吸取一部教育巨著的养分,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点亮了明灯。

关键词: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的才华让人敬佩,陶先生的教诲让人感激, 但最让人感动得是他为教育献身的精神。陶先生的一生都在榻逃奔波,都在为教育思考。大到国家教育方针,小到具体的教育事件,他无不关心,他真正做到了想教育所想,急教育所急。细细咀嚼,为之感动。他为教育事业热心热情,不曾想过回报,不曾有过计较,他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说他是人民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全部记录在 《陶行知全集》中,其教育生活中的点滴把其一生的教育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生在民国时期,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中国现代教育变革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一、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提倡“活的教育”、“活的知识”、“活的人”。其活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这三句中。他主张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另外还要活的教育方法和活的教育精神。教育是就用一个生命去润泽另一个生命;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活的教育”思想主要从三个层面去阐述,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灵性、思维和活动着的个体去对待;要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需要出发,设法子去搜罗好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学习去增长和充实师者的智慧以满足孩子的发展。"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等都是符合时展的潮流。在当时主要是教人做人,教人健康生活,他不教人升官发财,只教中国的民众救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说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在当今看来,"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宗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是培养出“考试机器”、“书呆子”。特别是我国在去年9月份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就是我们当今“活教育”的目标,其要求我们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六大方面的素养:1.人文底蕴,2.科学精神,3.学会学习,4.健康生活,5.责任担当,6.实践创新。我们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教学、教育研究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研究、开发课程,深入创新德育内容。这也是我们每位一线老师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应拥有远大的教育情怀,把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已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让学生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运用,并能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好坏。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死的”,陶先生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而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取知识、能力和优良的品格。这正好与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要贯彻好”活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颗坚定的教育之心和高尚的教育情怀,工作中多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并加深对教材和新课标的研究,拓宽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手段,善于发现和研究教育问题。这才能使我们老师变“活”,并能用活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去教育“活”的学生。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一座丰碑。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以此类推: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陶行知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教死,学生是学死!教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正好把其导师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来个180度的翻转,我觉得陶先生的说法更为准确,教育的内涵更大,教育的实践性更强。陶行知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而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生活决定教育,二是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是无止境的,因此生活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使教育与生活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以改进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潜概念,无形中要求我们要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教育(学习),以致于不断地改造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樯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又如何地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呢?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特别是结合当今家乡大搞工业建设的时机,平时通过实地参观、图片、视频、讲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现状及发展的未来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还有利用我国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机会,例如,天宫二号升天、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重大事件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技,培养孩子探索末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利用社会或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和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引领学生学习,追求真、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结合生活实际创编小诗歌、短文章,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每一次的黑板报比赛,高年级的学生都包办了本班的黑板报的板面设计、内容查找及抄写、图纹的绘画等所有环节,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学校就开垦了一片生态园地,每个班级负责经营一小块,让学生通过种植去体验劳动的乐趣,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学习撑握劳动技能的过程,增强班集体的荣誉感等方面,都是在劳动生活中获得的;开展有活力的体育运动,例如,举行班际足球比赛、班际体操比赛、班际踢毽球比赛,校际运动会这些活动也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快乐因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也强健了身体,锻炼了意志、凝聚了班集体。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活动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做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思想意识,在每天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追踪观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当今教师所应要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我们老师当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做的现象。例如,有些老师教到一个知识难点或遇到一件学生的难题,他们不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而是置之不理或是糊涂拖过,最后难点还在、问题仍存,学生没得到知识的长进和问题的解决,老师以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教了十几或几十年,知识不增长,反而思想固化,方法陈旧,逐渐被时代淘汰,被学生淘汰。可见没有做的教不是真正的教,是教不好学生的,一个学校中这样的现象存在的越多,这个学校越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劳力上劳心就是要求手到心到,如果劳力不劳心的,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和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单单劳力,或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到事物之真理。因此,“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教和学是一种常态,但是做却成为教学的奢侈品,很多时候教学做是分家。学生学习每个学科都有其生活实用性,例如,数学,生活数学到处可见,但是我们有些老师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更末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是囿于考试中的几个题型,让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磨坏了学生的意志、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更磨掉了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再例如,英语,我们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相对于数学和语文,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少见,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只知道考试需要才学,所以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中做的环节缺失,教师末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英语素材并加以运用,学生对生活中的英语知识视而不见,也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去表达,教师教的知识,学生付出努力学习,却无法体验到做所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在生活中缺少做的行动和思想,所以没有产生新的价值,没能把课堂所教、所学的知识得以延伸、拓展。以上这两个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固然重要,但是缺少教学中的做,特别是在生活教育过程中的做,那么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没有真的教育。因此,我们现在的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做的教育思想,否则,是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终生发展需要的人才的。

陶行知先生在短短30多年的教育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至今,其光茫绽放得更加灿烂。作为一名教师,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阅读其著作及研究其教育思想,从而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教学和管理经验,为筑梦自己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行全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百度百科.http:///link?.2016年9月

[3]杨斌:《教育照亮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4]《陶行全集》[M],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陶行全集》[M],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