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念家诗范例6篇

李白念家诗范文1

【李白纪念馆】

【馆藏文物】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李白纪念馆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收藏古籍1800余册,文物珍宝、艺术精品5000多件。这些珍宝中,李白诗集除有英文、日文版10余册外,还有宋代咸淳本和元代至元年间萧世斌本;有宋庆龄、陈云、邓小平等历届党和中国领导人题咏100多幅,石涛、仇英、祝枝山、杨慎、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明清以来的大家力作近千幅;有左宗棠、翁同和、张之洞、于右任等历史名人的墨宝及郭沫若、周谷城、启功、吴作人等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110余幅,历代石碑、石刻、瓷器等文物数十件,其中以石牛和宋代石碑最为珍贵。石涛山水册页六幅,均为珍品,估价超过8000万元。石涛是清初杰出画家,经历传奇。他本姓朱,是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当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来削发为僧后,自称苦瓜和尚。他的画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他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的画极具创造性,为后人所推崇。张大千最早成名时,就是因为临摹石涛的画几到乱真的地步。

【太白祠】

进入大门之后,为一庭院,小径直达过厅。厅前有古桂二株,桂树右侧,立有民国时期剑阁专员林维干所书石碑一道,上镌(juān,雕刻)太白故里四字。过厅前廊有两道诗碑,左碑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川道台兼龙安府事赵金笏撰写的七言古诗。右碑为清嘉庆八年(1803年),彰明县令赵洪轩撰写的杂言古诗。过厅和主堂现为李白事迹陈列室,供游人参观。1989年以来,在原太白祠的大门外,先后兴建了双重檐李客亭、泮池(泮,读pn。泮池,指导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小桥、白玉堂,东西配殿等仿唐建筑,原太白祠与新建李白纪念体系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李白故居青莲镇颇具规划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文物名胜。邓小平同志题辞李白故里石碑立于新修大门庭园处

【太白碑林】

李白故里导游词

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大部份。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二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

陇西院位于江油市区西南15公里青莲镇天宝山麓。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属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西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妹妹李月园墓。

【太白洞】

太白洞位于江油市武都镇北2公里许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传唐李白青少年时常坐船来此游览,天晚,对岸灯笼洞出现灯笼一对,四周通明,李白乘兴在洞口夜读,合卷后灯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谣有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洞口高约7米,宽约10米,可乘船入内。水泉清澈,清雅幽静。洞壁有历代游人题刻多处。

【李杜祠】

李杜祠在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

【海灯武馆】

李白念家诗范文2

他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他在诗歌上创造性的成就,把屈原开启的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上了新的高潮。

他就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十几岁时就善作诗赋,爱好剑术,轻财任侠,有许多抱负和理想。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历时十多年的漫游生活。他到处寻找着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渴望施展才能报国,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天宝元年,李白终于被召进京。离家时他高兴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真地认为从此可以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可是无隋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幻想。那种“戏万乘若僚友”、蔑视权贵的傲岸作风,使他不断遭到权臣贵戚的诽谤和陷害。天宝三年,李白愤而出京,又开始了漫游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洛阳,他与比他小12岁的杜甫一见如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

安史之乱中,李白应邀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永王的哥哥李亨(唐肃宗舶永王争夺帝位,派大军攻打永王,永王兵败身死,李白受牵连入狱,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幸而走到半路就遇到大赦。李白此时已59岁。61岁时,他还准备从军讨伐叛乱,因病途中返回。第二年,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安徽李阳冰家里。

李白诗歌今存近千首,题材十分广阔。表达自己宏伟抱负,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关心国事,关心人民;批评时政,批评世风,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庸;记叙行旅,描写山川自然;蔑视权贵,浮云富贵,批判封建秩序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脱;抒写爱情、友情及亲情;咏史、咏物等。李白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深厚。但李白的伟大与不朽,更重要的是他在诗歌创作中取得了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

《古风》59首中的许多篇章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揭露了李氏王朝的黑暗统治和皇帝贵族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概括了整个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揭露了宦官外戚的势焰薰天;“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抨击了统治者的重声色而贱贤才的现实。

《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抒发了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些诗句都饱含着李白“在世不称意”的忧愤,但他并不向现实妥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诗中有不少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当李白出蜀之后,漫游四方,从此再未返回家乡,可是他无论何时都常常思念着家乡,往往触景生情而写下了若干怀念家乡的诗篇。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等。而最为人们传颂的,就是那首堪称千载名篇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仅20个字,却直抒胸臆,极其出色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这首诗,千百年来不知在多少人心中引起了思乡的共鸣。

李白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一面旗帜。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只有杜甫可与相当。他的诗歌作品已经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考验,成为文学武库中的瑰宝。他的诗,不仅以其高度的艺术性,润泽着我们的心田,其文化精神,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仍然大放异彩。

李白的家乡,即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太白故里的美名早已传遍九州。这里有曾经是李白故宅的陇西院,有相传是诗人青少年时代的读书之地太白洞和洗墨池,以及根据“铁杵磨成针”的传说而制成的磨杵处,有为寄托哀思而兴建的李白衣冠墓,有专门为拜谒诗人而恭立的太白祠,有据说是李白之妹月圆所居的旧址粉竹楼和遗冢月圆坟。这些纪念李白的胜迹。是自北宋即开始建立并陆续发展而成的纪念建筑群,加上近年在江油市建成的李白纪念馆,就构成了著名的李自故里。

“诗圣”杜甫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他就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10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晚年举家东迁,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由于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他不仅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获得了世界文化名人的声誉。历代诗人,都把杜甫的诗作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其追随者之多,在古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人们爱杜诗,不只是由于艺术,更主要的是由于思想。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而想到天下穷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甚至为此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出他对人民的关切。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李白念家诗范文3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寄东鲁二稚子》就是诗人漫游金陵时候写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一个父亲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歌以写景开头,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农事、酒楼、桃树,“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诗人托春风带去自己对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唏嘘,尤其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充满了人世间共同的慈父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人流浪于江南,想象着儿女在桃树下玩耍。在玩耍中张望着父亲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谁来摩挲其背,爱怜他们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诗人李白仍不失一个父亲的慈爱之心。

二、忧愁心

李白的忧愁之心,有时源于对权贵的愤恨,有时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更有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诗人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之后写下的诗作,尤其是后两句的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带给远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仅说明忧愁无处可诉,也说明了明月分照两地,而朋友却不能相见。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该寄托了诗人多少的情肠?诗人依靠丰富的想象,把无情的月亮写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不幸的迁谪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权贵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时候,遇到了长安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异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异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漂泊的身世、难酬的壮志、炎凉的世态……不禁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江下赠韦南陵冰》的诗歌。诗歌以倒叙的形式追忆“安史之乱”后诗人与韦冰的遭遇,“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是被贬的官员,在相逢的宴会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说得清呢?“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这恍如梦境的惊喜,蕴涵着痛心的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宏图,都在“不得申长句”中被痛苦地压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长句”,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诗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细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月华雨露。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览池州时,写下了《清溪行》的诗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作为一生游览过千山万水的李白,在面对清溪水的时候,却一下子情有独钟。诗人首先创造了一个宁静又清寂的情调,让水清如镜的清溪,洗濯心灵的尘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着力描绘的清新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不正折射出诗人心灵不沾尘埃的那种空灵吗?

五、壮心

李白念家诗范文4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把这些材料整理成很能打动人的描述,学生听后对李白的处境深表同情。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古人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而此时再播放李白深情朗诵呤唱《静夜思》的课件,再让学生表演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用《中国功夫》的曲调唱诗等。最后我引导说: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多好啊!直到现在,每当月圆之时,想家之际,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人都会含着眼泪吟诵它。

教师借机板出课题,让学生再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李白念家诗范文5

【关键词】李白;鸿;游仙诗;意象

古诗词中“鸿”的意象不胜枚举,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也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李白的诗中也出现了很多“鸿”的意象,借“鸿”叙事,寄托情感。认识了解“鸿”这一意象,对于理解李白的诗意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游仙诗

李白的游仙诗中不仅表现了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多地是借神仙生活表现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或是寄托自身情怀,从中可以窥见李白的自由、浪漫精神。

《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想象中登上华山,远望仙子的卓越风姿,又在仙子的邀请下登上太清仙境,所看见的一幅衣袂飘飘的仙界奇景。寥寥数字,使人感受到仙界的空灵、虚无缥缈,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多说一句话、一个字都会惊扰到这幅静谧的画面。后两句急转直下,仙界的安宁祥和与人间的生灵涂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百姓疾苦的心理。

《古风・其二十八》:“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华发不耐秋,飒然已衰蓬。古来圣贤人,一一谁成功。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韶光易逝,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泯于世间。古往今来多少人修仙都未成功,只有广成子乘云驾鸿,得以超脱人世,长生不老。诗中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也暗含了对壮志难酬的叹息。末一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反映了诗人不愿为人世所累,希望能在仙境过上超脱尘俗生活的愿望。[2]

二、即事感怀诗

此类诗大多写时光飞逝,韶华不再,自己的理想却未能实现的苦闷之感。借“鸿”来表现年少时的壮志,与当下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诗人回想两人年少时的壮志凌云:“矫翼攀鸿鸾”,年少时雄心勃勃,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三十载”共同浮沉,而今却只能“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穷困有事,富贵有命,奈何时光不再,如今也只能对镜空叹。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于时间飞逝、年华不再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林宗之间三十年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

《留别西河刘少府》:“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此诗与前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空有满腹经纶,却一生不得志。作者有东方朔之能,却得不到施展。刘少府亦是如此,人生不得志,连看着高飞的鸿雁都能生出艳羡之情。虽然壮志难酬,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哀叹,得不到的便随它去吧,归隐田园、快意人生也别有一番风味!诗中表现了对于社会、官场的失望之情,但同时,诗人的旷达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惜别念友诗

借“鸿”来感叹离愁是古诗的永恒主题,李白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借“鸿”来写离别场景,表达惜别之情或是对于亲人朋友的挂念。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锺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作者在病中写下这首给朋友的诗,怀想当年二人意气风发,如今自己却重病卧床,用古琴和长剑作比,身有凌云之才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并重的作者思念家乡,但回乡的路也被高山阻隔,多年的老友如今也天各一方,不得相见,只能请西飞的鸿雁带去自己的问候。这首诗中,诗人少有的露出了颓唐之感,将病中思念家乡好友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青蝇一相点,流落此时同。卓绝道门秀,谈玄乃支公。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用和氏璧来比喻二人的高尚情操,有支公之才却流落至此,就如和氏璧被青蝇玷污一样。出来时春风拂面,离去时却已是深秋。我走后记得写信,让南飞的鸿雁将书信捎到我的身边。此诗是在远游之际所写,诗中对于族弟际遇的惋惜,对其人生的开导,以及离别之时对于亲人的不舍和挂念都表达的淋漓尽致。[3]

李白诗中“鸿”的意象不胜枚举,本文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篇加以分析。李白的诗风飘逸优美,鸿雁高飞的意象与其诗风恰好吻合,又因为鸿雁本身固有的“离别”场景的代表,大量的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出现。“鸿”的意象是李白浪漫诗风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舒芜.李白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李白念家诗范文6

传说公元701年,李客的家中发生了一件奇事:他的妻子在涪江畔“浣纱得鲤”,烹食后便珠胎暗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便生下了神童李白。我一直在想,李白在陇西院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天地间该是怎样一番情景?的他,第一声啼哭是否也催生出漫天的云蒸霞蔚。

寻访他,靠近他,这对于痴爱他的人们,此生必定要来一次陇西院。

“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品味着陇西院山门两侧的楹联,信步跨进游客寥寥的宅院。喜爱李白的人不经会问,这哪里还有昔日的读书声?

一枝一枝的腊梅安静地开着,精致的鹅黄花瓣在空气中弥散着馨香。多少年前,李白就在这里,坐在炭火炉旁,诵读着一册旧得发黄的线装诗集。这里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一位名叫李客的胡商,因不堪边疆的动荡岁月,举家从西域迁至巴蜀腹地的青莲乡,在天宝山麓修造了大宅――陇西院。“陇西”二字无不表达着他对祖籍甘肃陇西的怀念。李客或许不会想到,整天环绕自己膝前的儿子将会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更不会想到,这座被他给予满满乡愁的“陇西院”会在滚滚红尘中历经世间沧桑,几度生死。李客建院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又得以重建。如今的陇西院,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清代风格,尤其是彩塑山门更是独具匠心: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捶灰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有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三道门由石条砌造,两侧均刻对联。中门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右门是前文中提到过的“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左门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

1961年,陇西院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江油市政府对故居旧宅进行了维修;2003年,陇西院又重建了陇风堂和序伦堂两处建筑。如今的陇西院逐步成为人们追忆诗仙李白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块陨石,让诗仙魂归故里

漫坡渡的古渡口,石牛沟出土的石牛,磨针溪畔的巨石,普照寺的题诗,月爱寺的七星井,小匡山的读书台,大匡山的书院,戴天山的道观,窦山的诗碑……这些星罗棋布的遗迹遗踪无声地告诉人们,李白曾在这里,却又离去。李白二十七岁那年,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后,便只身离开了陇西院。

李白从长江夔门出川,开始了横跨大江南北的求索游历。一路上,迂回辗转,广结各路名流,从此这位佩剑爱酒的男人,因诗名满天下。得意时,唐玄宗召他进京,供奉翰林院;失意时,他遭“赐金放还”。无论得失,李白始终秉承着中国文人心中那个“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即便在晚年,李白依然雄心不死,盼望着从军打仗,结果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关于李白的去世,以他为荣的江油百姓始终相信“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因为他是“诗仙”。李白离开青莲后,至死也未曾再回故乡,他将自己的诗歌奉献给盛唐,带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他的胞妹李月圆为他思念成疾,最后香消魂断,空遗故乡“粉竹楼”。传说,在李白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块陨石划过夜空,坠落在青莲乡的土地上。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诗仙”李白魂兮归来,更是在陇西院周遭陆续修造了衣冠墓、名贤、太白祠等等,用以纪念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

新生,灾难,涅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纪念诗仙李白,弘扬李白文化,江油人前仆后继,不遗余力。江油市于1962年在市区昌明河畔兴建李白纪念馆,于1981年建成开馆;2000年在陇西院东侧,历时两年,巧妙利用天宝山,依山而建“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占地三百余亩,建造诗碑1500座。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 “清风明月园” “故园山水园” “磨针寻梦园” “诗仙醉酒园”五大部分。同时,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两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3年金秋,江油市又在天宝山之巅修建了仿唐古建筑群“太白楼”,与太白碑林有机地融为一体。太白楼是清风明月园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高33米,共三层。它的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太白楼”,西面是谢无量的题匾。与太白楼一起竣工的还有清风明月园的大鹏亭和回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结构严谨,显得十分大气。 登上太白楼楼顶,临空远眺,诗仙故乡的山水、亲人、明月一览无余。

寻着李白来到江油的人们,无不感慨江油已然融入李白浪漫之源。人们在惊叹李白与诗月酒剑的不解之缘时,也深深感受到其瑰丽篇章的万丈光焰,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憾。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竟然将以陇西院、太白祠、名贤为主体的李白故居毁于一旦!然而,正是这场灾难,让诗圣杜甫的家乡人与诗仙李白的家乡人迅速汇聚成为手足兄弟。中原地区的河南人民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李白故里,加速重建。

在李白故居恢复重建中,援建队以“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让李白故居重现昔日风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今天的李白故居,让盛唐时代阴差阳错的两位诗人在天之灵永不分离,让川豫两地的援建友谊源远流长!

名贤祠,蕴藏心底的陨石

经过几年艰难恢复重建,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向游客撩开了她惊艳的盖头。步入青莲古镇,行走在游客稀少的名贤路上,脚下依旧是青石板街道,两旁是修旧如旧的川西民居,从中依旧可以感知昔日的市井繁华和风韵。

游览名贤路,少不了进入陕西会馆瞅瞅。陕西会馆雄踞名贤路的东段,是青莲古镇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会馆,它见证了李白故里的沧桑变化。地震发生后,破败不堪的陕西会馆,其穿木主体结构依旧矗立。在名贤路的规划设计中,陕西会馆的原址重建也被纳入其中。几经修缮、扩建,到2012年底,陕西会馆重现昔日恢宏的风采。尤其是会馆里那高大雕花戏台,此时虽然没有上演戏剧,但置身于大戏台,依然能够遥想到昔日的精彩纷呈,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仿佛在走马灯似的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矗立其上,恍如隔世,戏台两侧的耳楼上,台下院子里不时响起的喝彩声和哄笑声,萦绕耳边。

名贤路因“名贤祠”而得名,所以进名贤祠凭吊诗仙李白才不枉此行。名贤祠坐落于名贤路中段,现青莲初中旁边。据《彰明县志》载: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供奉有青莲先生神位,是青莲后人祭祀李白及历代名贤的场所。名贤祠为一进二四合院,全穿逗木结构,上覆小青瓦的建筑。进门有一株百年桂花树。名贤祠正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云:“抚谈士两言,毕竟荆州犹俗眼;惜夜郎一去,后来才子共寒心。”这副联语以李白生平文章、遭遇入时,十分贴切。

在名贤祠南侧,有李白衣冠墓一座。在后来的修缮中,名贤祠与李白衣冠墓连为一体,与李白其他遗迹一样丰富着李白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传,早在唐末宋初开始,每逢李白及其胞妹李月圆的诞辰,青莲古镇都要在名贤祠衣冠墓前举办祭祀活动。2003年 6月,李白衣冠墓和名贤祠被公布为江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2”地震中,名贤祠损毁严重,后于2009年由河南省文物局对口援建,经过一年半的精雕细琢,极具唐代建筑风格的名贤祠终于重放异彩。

信步名贤祠庭院,我似乎听见李白带着酒香的呼吸。从隔壁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里,我触摸到唐诗的脉搏依然在经久不息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