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范例6篇

李白古诗

李白古诗范文1

“望庐山瀑布。日照……”教室里传出了同学们的读书声。我不耐烦地拿着书,嘴巴一张一闭,假装在高声读书。因为昨晚看电视太晚了,所以今天无精打采,眯眯呼呼想睡觉。“呼……”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开始了梦游庐山。

我到了Q博士家,问:“Q博士,最近有没有发明些有趣的东西?”Q博士抬了抬眼镜,说:“我最近发明了一种时光机器,可以到你想去的时代。”我半信半疑的问:“真的吗?”Q博士说:“当然是真的!我老Q什么时候骗过人。你想去哪个时代?”我说:“未来必然好!可是,我更想了解唐朝。”Q博士自信的说:“好吧!我就让你去唐朝。”只见Q博士在一台电脑上按了几个数字,然后对我说:“把眼睛闭上。”我闭上了眼睛,心中紧张得像一只小鹿在跳。只听见一阵急快的风,我连忙睁开眼睛。展现在眼前的是,没有污水,没有臭气,没有车子声,只有一些穿着袍子的男女。“哇!”我真的到唐朝来了,该怎么玩呢?”这时,一位穿着黑色袍子,背着个包的书生。当时我还没看出来,后来才想起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那幅图上的诗人和他长得一模一样。我惊喜的叫起来:“莫非,他就是李白!”我心里嘀咕着:嘿嘿!正好可以让他教我学古诗,顺便让他给我写几首诗,让我也威风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追上去,庄重的对李白说:“heiio!李白诗人。”李白回过头来,莫名其妙地说:“什么是‘哈楼’?你是谁呀?”我兴奋地说:“哦!那个‘哈楼’就是你好的意思。我是21世纪的小学生。想让您教我学您自己写的一首诗。”李白为难的说:“我要去庐山了,没时间。”我高兴的说:“我也去!”到了庐山,我和李白站在桥上,只见远处香炉峰在阳光下,出现了紫色的烟云,远处的瀑布像一条大河,那瀑布长如银河一般。我这时正准备记李白的诗词。李白见奇景,诗兴大发,立刻吟出诗词:“‘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诗好诗!”我笑眯眯的说:“谢谢您教我!”

“张婧虹!张婧虹!”老师叫道。我被叫醒了,老师说:“你把《望庐山瀑布》这课背一遍,并说出诗意。”不知怎么的,我背得滚瓜烂熟,说得仔仔细细,老师也心服口服了。

下课了,我望着那首诗,心里甜滋滋的。

李白古诗范文2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恋恋情怀,听风拂过窗外的杨柳,飘飞的柳絮幽游地浮于空气中,托载着想你的思念.露重深寒的日子,那梅园的花蕊粘满相思的泪.

日子如流水般划过,平凡中被双手涂满红花绿意埋进记忆的深处,寂寥总似根根枯藤缠绕紧崩的神经,歇斯底里后,日子也一样没有波澜.与你相识只是偶然,千百次的回眸后的一次无缘相逢.

直到现在仍是尘归尘,土归土,只是有一个人的心却不小心遗失在未谋面的他的身上.在网上都是寂寞的人,而执著着于写的人却是寂寞又寂寞,无聊地在网上游荡,多少的时间一直在等,等那个属于你也属于我共同的时光.

明知道那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莫名没有理由而又极端混乱的世界,在那个角落有我的快乐与欢欣,而现实仍然是我极力躲避,它是枯燥与无奈的结合体.

写吧!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总拂上心头,每当夜似泼墨水彩画一样把整个大地都凝成一幅黝黑,只有星星点点的光与天上的星遥遥相望而语,而我与你,却是光与星的最佳写照,同在一个天空下,中间却又隔着永不可逾越的距离.天黑时,是你我喃喃私语的时候,隔着空旷.天亮时,你我又俱都隐了,再也寻不到彼此的目光.

李白古诗范文3

1.以诗为例,组织学生探究出李白的诗具有“超凡想象”与“极度夸张”的艺术特点,感悟李白诗的浪漫色彩与巧妙意境。2.让学生在浓浓的故事情境中,全面了解李白,对李白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李白的诗具有“超凡想象”与“极度夸张”的艺术特点。学生能在故事情境中,全面了解李白,对李白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提高倾听能力、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王国中那最璀璨的一颗星。在对李白的诗进行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你们肯定对李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李白的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将你们的研究成果跟大家进行汇报。

2.走近李白,走近李白的诗歌

小组汇报。五个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绍本组的古诗。学生在探究、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加深对李白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吟诵、想象、抓关键词、用图片、引资料等方式,归纳总结出李白的诗具有“超凡想象”与“极度夸张”的艺术特点,感悟到李白诗的浪漫色彩与巧妙意境。

第一组学生:展示杜甫的《饮中八仙》节选,讲述杜甫对李白的评价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介绍古诗《望庐山瀑布》。

第二组学生:介绍古诗《夜宿山寺》。讲述李白名字由来的故事。

第三组学生:介绍古诗《秋浦歌》。讲述《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第四组学生:介绍古诗《古朗月行》。讲述“李白跳月”的故事。

第五组学生:介绍古诗《赠汪伦》。讲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填写“收获单”。学生根据“收获单”对同学的汇报进行评价。

3.转化运用

看图猜古诗;根据诗意猜古诗;在情境中运用古诗。最后,教师做总结。

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绿色成长”课程一是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学生的未来生存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二是依据学习力构建的模型,创造条件,为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设计发展空间,这是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及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课程结构体现了“整合、选择、开放、减法”等特色。

李白古诗范文4

一、重美读,轻讲解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淹没了个性鲜明的古典诗词教学特点,具体表现在教师过于注重采用讲讲读读的教学方式传授古典诗词,忽略了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法细读深品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丰富意蕴。这种以高考试题为鉴赏模式的应试教学法消减了古典诗词固有的诸多美学元素与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感性的审美感知异化为一种唯利是图的理性认知。如此,学生自然无法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鲜明节奏、美丽意境、丰富情感、多维主题等美学元素转化为唯美的、愉悦的、丰富的、深刻的、多维的审美体验,更无法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其诗意般语感和艺术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自然成了空谈。

鉴于此,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应该将著名文论家沈德潜、文学家曾国藩、教育家叶圣陶等人一贯主张的吟咏、美读引进课堂。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语)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以高声朗读文本之法揣摩其气势,领会其意境与精神,继之以浅吟低唱之法品味作者之音,感悟作者之情,领会作者之意,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重点化、轻模式

诸如李白的《蜀道难》等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往往蕴含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倘若沿袭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例如知人论世――阅读全诗――理解大意――归纳主题――品析艺术风格等貌似规范有序,实则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任何文体的教学模式,定然斫伤《蜀道难》等古典诗词气象雄伟、境界阔大、笔墨纵横等雄奇意境,淹没其蕴含着的作者热爱自然和回肠荡气的浪漫情怀。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蜀道难》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特点将点化式教学引进课堂,即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蜀道难》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诗歌艺术风格的字、词、句,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对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即既着眼于诗歌的艺术构思,又品味于诗歌的艺术表达,更感悟于诗歌的情感意蕴。

李白的《蜀道难》蕴含着的想象神奇、夸张奇妙,语言热情奔放,句式参差错落等美学特质,营造的高峻险阻、神秘莫测的古老蜀道艺术天地,皆归于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验。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浅吟低唱或高声诵读《蜀道难》的基础上,再运用诗意般精美凝练的语言对诗歌中蕴含着深层意蕴和全诗主旨的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加以轻轻点化,那么,学生对《蜀道难》的品鉴效果定将胜于传统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教学效果若干倍。

三、重个性,轻划一

李白的《蜀道难》意象丰富、气势逼人、气象宏伟、境界阔大、意境深邃、画面绵延、意蕴深远。诗中蕴含着的丰富、深远之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到今,一批又一批诗人、学者、评论家等都在细细揣摩李白蕴含在《蜀道难》中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于是,对于李白《蜀道难》主题的诠释版本就出现了“刺严武说”、“讽玄宗入蜀说”、“送友人入蜀说”、“即事成篇,别有寓意说”、“仕途坎坷说”、“别无寓意说”等等,不一而足。这正应验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远影响,要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多元审美体验和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审美体验,而不能将教师的审美体验灌输或者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整齐划一地强迫学生接受某种学术观点。

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学术界对《蜀道难》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探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等,对《蜀道难》上述诸多主题进行研究或展开辩论。当然更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蜀道难》的主题产生全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观点。

四、重陶冶,轻应试

李白古诗范文5

图景・图画

开封,古称汴京,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007年的建城史。早在战国时代,开封就是个风云际会之地。进入北宋后,开封由中原重

解说・解读

汴水东流无限春

王恺

走进开封,犹如踏上了厚厚的文化岩层,步入了浩渺的璀璨星河,让人无限神往。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双璧”,二者在开封共生共荣,数量与质量均达到了高峰。

在开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诗家天子、词家大腕,纷纷驻足留连。他们为开封的无限繁华慨叹,为开封历经沧桑的遗迹动容,为开封曾经上演的一幕幕故事感伤……他们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城市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

开封丰富的人文资源、名胜古迹触发了历代骚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诗心豪情。见于记载的最早吟咏开封的诗人当属“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其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就有三首吟咏开封。开封诗词的兴盛当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不顾人民死活,为了游览江南,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连接洛水、黄河,修筑了让汴水直下江南的隋唐大运河,运河两岸遍栽杨柳,谓之隋堤。这便成了后人评论隋代兴亡的重要题材。

开封诗坛盛会,莫过唐代三贤之会。李白在东都洛阳与洛阳诗人杜甫相遇之后,携手高适到了开封。至今开封禹王台仍设有“三贤祠”供人凭吊。李白自此便有了十年之久的开封情结,他在开封续娶了宗氏夫人,从而有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经历。李白在《梁园吟》中,历数梁园的千年盛衰兴亡,抒发了慷慨的忧思之情,引发了及时行乐的情思。但诗人毕竟是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兼济天下、救济苍生的政治抱负的,在这首长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自己要大有作为的决心:“歌且遥,意方远,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的《赠内》诗则是写给宗氏夫人的:

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首诗化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时的太常寺周泽,因长年不归家,冷淡了自己的妻子。李白借此典故表达自己长年不归的歉意,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在另外一首诗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李白和妻子的殷殷深情。

自代赠内

宝刀截流水,天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长时间滞留秋浦,思念远在开封的妻子的情景。诗人以妻子向自己赠诗的形式,抒发了夫妻的相思之苦,表现了梦中相见情深意切、恩爱缠绵的情境。

在开封,李白依然不失报国之志。在《书情赠蔡舍人雄》这首古体诗中,李白以“书情”赠友命题,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发展。诗人仰慕东晋谢安的功业,欲像他那样以诗酒歌舞自娱,又能胸怀社稷大展抱负。诗人虽遇明主,敢以兴亡进言,惜白璧无玷,意遭小人谗言中伤,于是愤而辞朝,东游梁园。诗人虽在外漫游,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事。“千里一回首,万里一长歌”,写出了胸怀天下的深厚感情。诗人身处逆境,但决不走屈原头枕汨罗江的老路,而是像庄子那样,临江水,正视自己,一得天地。诗人虽自认为对于国家无“横草”之功,但仍寄希望于朋友,希望蔡舍人能为国家建功立业,故称蔡舍人有王佐之材,如大鹏那样,趁层飚六翮,腾骞而上青云,建立丰功伟业。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希望和友情。

除了“诗家天子”李白外,其他的著名诗人如杜甫、高适、韩愈、李贺等,也都有歌咏开封之作。进入宋代,诗歌艺术依然长盛不衰。开封作为宋都,荟萃了北宋的诗坛巨星。

汴京在这些“大腕”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若把唐诗比作俊美的少年,那么宋词犹如凄婉的少女,宋诗则状如沧桑的汉子。和唐朝相比,宋代内忧外患,这个朝代的诗人仿佛有一种时代的失落感,于是诗歌中多借助汴京之物,表现国事沧桑的重大主题。刘子的《汴京纪事》就是典型代表。其五写道: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经营摇宋休。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

旧日的京都繁华尽付东流,而汴河也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所,当年的联翩漕舸、欢声笑语都远逝而去,只见春水裹挟着断冰默然无语地流过。汴河,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北宋由盛而衰的历史。在其十七中作者又写道: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这首诗从追忆自己少年时的乐事着笔,表现家国沧桑,抒发今昔对比,恍若隔世之情。吟咏全诗,分明可触摸到一种深沉的黍离之悲。

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词。词始于唐,发展于五代,盛于宋。开封历史的鼎盛时期,也是词的鼎盛时期。当时最主要的代表有:李煜、晏家父子、范仲淹、张先、柳永、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苏家父子、周邦彦、李清照、陆游等。他们都写出了千秋不泯的绝妙好词,为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也把古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推向了顶点。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词家三李”,即李白、李煜、李清照。他们都有千古不朽之作,也都和开封有不解之缘。李白,前文已有详述。李煜,这位误为人主的一代词人,他的前期作品,大多是宫廷的浮艳之作,直至他被幽禁在开封城西北的逊李唐庄,才发出催人肝肠的警世圣品。李清照这位旷世独有的女词人,也和开封结有殊缘。其父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其夫赵明诚之父为吏部侍郎。他们都在朝为官,所以李清照一直长期居住在京师汴京。

金、元时期,诗人元好问等也留下了歌咏开封的名篇名作。明代诗人李梦阳、何景明曾在开封组织诗会联吟唱和。到了清代,诗人侯方域、王世祯、宋继郊、林则徐、胡介祉等也为开封留下了不少名篇。

“汴水东流无限春”,开封这个古老的城市已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魅力将随时间的沉淀,愈发显得华丽与动人。

名迹・名篇

御街行

[北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月枕头,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书情赠蔡舍人雄(节选)

[唐] 李白

夫子王佐才,而今复谁论?

层飙振六翮,不日思腾。

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梦钓子陵湍,英风缅犹存。

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

千里一回首,万里一长歌。

黄鹤不复来,清风奈愁何!

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

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春初登兴国寺塔

[宋]司马光

雨过风清露气匀,

林花变色柳条新。

为君作意登高处,

试望皇州表里春。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

[南宋] 刘子

联翩漕舸入神州,

梁主经营摇宋休。

一自胡儿来饮马,

春波惟见断冰流。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隋堤柳

[唐]杜牧

夹岸垂杨三百里,

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

不见东风二月时。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南宋] 李清照

李白古诗范文6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古老

>> 李白:“斗酒”之量是多少 李白到底能喝多少酒 李白与酒 酒与李白诗歌 试论李白的诗中酒 李白・诗・酒 李白、苏轼之豪放 李白诗从酒中出 论李白的诗与酒 李白生命之底色 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大米凉皮/中华名人一壶酒――李白一斗诗百篇 斗酒 陶渊明的五斗米是多少 中华名人一壶酒――酒仙李白 李白诗歌中“剑”与“酒”的意象分析 论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酒中豪情:再论李白名作《将进酒》 率真文人之命运――遥想李白当年 穿越系列之李白“上当”记(上) 男性的正常量是多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李白:“斗酒”之量是多少 李白:“斗酒”之量是多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诗与酒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国,也有四千多年诗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与酒结下了难解之缘。文人中,好酒者向来不少。饮酒在文人中被视为高雅之事。钟敬文在谈到茶时说:“喝茶的情趣,无论如何,总未及吃酒风雅……我们只要看诗人们的文集中,关于酒字的题目是怎样的多,就明白茶是比较酒不很常齿于高雅之口的东西。”此话虽有着个人的偏爱,但文人雅士爱酒、饮酒、写酒,把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很常见,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显。

三国时曹操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晋代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

人们谈阮籍必离不开酒,《晋书》记载他一口气“饮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没醒。王绩在《醉后》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晋书・阮籍传》也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我们暂不考究阮籍是否是冲着三百斛酒去当步兵校尉的,但他爱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酒里。 李白斗酒诗百篇

陶渊明的诗则几乎“篇篇有酒”,且常用酒作题目写诗,如《连夜独饮》、《述酒》、《止酒》等等。坡“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说的就是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苦于无酒,菊篱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一壶酒,便立地尽醉而归。还有,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一样,也在酒中浸泡,令人尤为神迷、泪落。

李白的一生更是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那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中的“斗酒”到底有多少酒?古代的文人们这么喜欢喝酒,究竟有多能喝? 斗酒之量是多少

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钟为六斛四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也就是说,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当,大概是现在四十斤左右。东汉每斗两千毫升,建武十一年大司农斛人还把一百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但是一铢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说法不一的。有人说,一铢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说,是144粒粟的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唐代以后,两以下不用铢,改用十进制的钱、分、厘等单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古代将圭也作为重量单位,一圭等于十粒粟的重量。一铢等于十圭。换句话说,一铢是一百粒粟的重量。

上一篇小鸭子历险记

下一篇国庆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