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范例6篇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1

现在,有许多同学为古诗“换新装”。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改成了《古朗娘行》:“小时不识娘,呼作大灰狼。长大十七八,才知是我娘。”还有许多李白的诗,再如盗版的两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和“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洗手间。小李飞刀一瞬间,李白变成小太监。”另外,还有一首改过头,换过面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妓院君莫笑,古来几人回。”此外,我还听到一首黄色版《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打开门和窗,~~~~~~”下面一句我简直说不出来。

其实,换上新装的古诗不止这么多,还有许多我并没见过。虽然这些“现代古诗”让我们多了些欢声笑语,但这样有辱唐诗宋词的名声,是非常不好的,我希望以后不再出现这种古诗!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2

在浩浩唐风长河里,李白,他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都融入一个酒的境界里,月的世界里,飘荡在中华的诗河中……

读李白月的情怀,一腔情怀寄托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台镜,飞在青云间,”忆旧怀故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个纯感粹的诗人,把晶莹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融如入朗朗的明月。人若流水,明月如斯。

读李白月的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洒脱飘逸,乘月而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情闲志逸踏月行,“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兴致盎然歌泛月,“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在月色的世界,他追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引月而来。“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创造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寄托了自己奔放的热情,超凡的意象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

读李白月的孤独,他邀月起舞,把酒吟风。“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孤寂天涯,“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知音难觅,此愁谁人可识,谁人可解?“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有月是他的知己,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欲下河捞月,欲上天揽月。对月达到痴情忘我的境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一颗愁心寄明月,把酒吟月慰孤寂。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3

月亮,高挂苍穹,与太阳“轮流上岗”,为人类照明,真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与日光不同,月光皎洁而柔和,晴朗静谧的夜晚,月亮成为幽美的景观,给人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月亮首先是一种“美”的意象: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色更添春色好”(贾至《别裴九弟》);“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可怜(爱)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惜(爱)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水中月影)”(苏轼《西江月》)……历代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月图。

静夜望月,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勾起种种情绪。伴随不同的思想感情,月亮也就成为诗歌中含义不同的意象。

望着月亮,人们会想到时间,忆起往事,想到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天》)。诗人想像月亮是鉴古察今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把月亮写进一些怀古咏史的诗歌里。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当年吴王夫差与西施歌舞行乐的“苏台”,如今已成废墟,草木杂生,只有天上的月亮,曾经照过当年的奢靡王宫。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依旧,但昔日都城的繁华,都化归乌有了。在这些诗里,月亮仿佛是王朝兴亡的冷眼旁观者,虽然不会言语,但也间接流露了作者心底的讥讽和感慨。而做了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见到月亮则痛苦万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望着月亮,人们还会想到空间:由月光朗照万里,想到遥远的故乡,异地的亲友;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怀舍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这些都是望月思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不知帘外如月,还照边城到晓无”(罗邺《秋怨》)。这些都是望月思人。

这样一来,月亮与“怀古”、“思乡”、“相思”紧密联在了一起;又因思念而生愁苦,于是月亮又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月子(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吴棹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样,月又成了愁的“代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其中的月(光)都或淡或浓地含有愁苦凄凉之情。

古代诗歌中经常借月抒情,描写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例如杜牧的《泊秦淮》首句写景,用月与寒水、烟(雾)组合成一幅迷茫的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抒发伤时忧国的愁思作铺垫。再看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先叙事说情,最后一句写景,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象描写渲染戍边将士说不尽的“边愁”,进一步烘托了主题,余味深长。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4

【关键词】朗诵;古诗词;配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73-01

一、古诗词配乐朗诵对于发扬古诗词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赋”、“咏”、“吟”、“诵”既包含创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诵”,可以看出古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伴随着朗诵进行的。配乐诗朗诵形式将古诗词、音乐、人声结合起来,通过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其中优美的意境,可以把诗歌朗诵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变成一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2007年3月9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举办了“日中友好阳春音乐会”,会上我国艺术家朗诵了《春晓》、《送元二使安西》、《早发白帝城》等经典作品,中日艺术家选择了琵琶、萧、古琴等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做配乐,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让不懂汉语的日本观众从朗诵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神韵。

二、使用不同乐器衬托诗歌内在的艺术意蕴

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音高不同,在做朗诵配乐时,选择合适的乐器和乐曲显得很有必要。下面以一些乐器为例作简要分析:

琵琶,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民乐之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其声音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孟浩然在《凉州词》中则写到“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借琵琶抒发惜别之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从《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听过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采用琵琶做朗诵配乐,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琵琶不仅可以表现文曲的柔美,更可以表现武曲的刚毅和霸气;不仅可以表现古代的战争场面,还可以表现闭月羞花的柔美和哀伤忧郁的情怀。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的《将进酒》采用古琴配乐朗诵,以情传声,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通过古琴的独特音色,表示了作者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钢琴是“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每一时期我国都有与之风格相配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崇尚主观感情,而抒情诗歌正好与之相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适合用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伴奏,而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音色干净、旋律流畅、音调婉转,可让人体会到诗歌中思乡怀人之感。

三、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

(一)准确把握创作背景并与情感认知相统一。面对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要探究其本身,而且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可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绪来分析,只有把握好创作背景,才能给诗歌的朗诵定好情感基调。

(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配乐。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意蕴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合理正确地选择朗诵诗的配乐,通过音乐的对比、烘托,更有利于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体会。如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选择音色柔美接近人生的二胡,恰当地表现出幽暗、清冷的气氛,及作者孤孑清寥的感受。

(三)将运用语气技巧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统一。朗诵时要做到用心吐字,用情归音。古代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讲究声、韵、调三要素的融合,要求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字声结合,力求“以字行腔、字声相谐”。在朗诵时,要准确把握诗歌风格,将诗词的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恰当地表现出来;其次要做到神情兼备,不仅要有恰当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肢体动作,更要能通过音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流露出来符合诗歌内涵的的气韵神态。

(四)联想与想象并用,用感受诗歌形象突出诗歌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体会诗歌意境的绝妙工具。在朗诵中,我们要形成形象的感受,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同听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8.

[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朱导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金龙,安全勇.叩问翻译之门,探寻内部规律――龚光明《翻译思维学》评价[J].中国翻译,2006(1).

作者简介:

庞韵叶(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纪 军(1986-),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5

鉴赏诗歌需要有诗一样润湿的心田,诗一样艺术的语言。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往往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仅靠传统教学中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感悟,诗歌鉴赏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古诗文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传播文气,积淀诗情

中华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蕴含着浓厚的感情或深奥的哲理。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往往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成为了一种变形了的语言。这些特点影响了诗歌文化的传承,成为了提高古诗鉴赏教学效果的一大障碍。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认识到,教师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也就是说,鉴赏诗歌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拥有一桶水来做基奠,为欣赏诗歌做好铺垫,蓄好诗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借助多媒体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传播诗歌文化的精神和气韵,帮助学生积淀诗情。

1.利用多媒体把影视作品引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感积淀和渗透,可以把握作品的“文气”。部分影视作品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古代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情感。例如在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时,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片段,了解魏晋时期森严的门阀制度,理解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学白的《行路难》前,让学生观看了《杨贵妃》的电视片段,了解李白生活的社会现状,体会李白赐金放还后的悲愤情怀;在学习《一剪梅》之前,观看了电视《李清照》的片段,感受李清照曲折的一生造就了她凄清哀婉的诗歌风格。影视作品的可观赏性,以饱蘸的情感熏染了学生,帮助学生积淀诗情,欣赏诗歌时也就会文气十足。

2.利用多媒体将名家讲堂引入课堂

名家讲堂往往是主流文化传播的平台,名家名人睿智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分层解读,时尚的语言表达,声情并茂的讲解,权威的论证,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走进诗歌,对比探究生成自己的认知和思想。例如鉴赏杜甫的诗歌时,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唐之韵”,绘声绘色的讲解,图文并茂的画面传递了一份感伤的情怀,然后理解杜甫的诗歌,沉郁敦厚的文风自会了然于心;在讲《长恨歌》前,让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片段,了解了杨贵妃的进宫始末,再来学习《长恨歌》,作者借帝妃之形貌来表现常人之间朴素的爱情,白居易的文风不难把握。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还可以将“华夏神韵”“子午书简”等节目引入课堂,感悟古人的风格和情怀,为古典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诗趣,引入诗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进入课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在上诗歌鉴赏课时,更注重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难发现,许多古诗词被发掘重新创作成了歌曲,于是就适时地引入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等,学生先歌唱后鉴赏,韵味倍增。将现代流行歌曲《孔雀东南飞》、《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学生很欣赏名演员潇洒的气度,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能展示才情的影视画面,如曹操临江赋诗,黛玉葬花赋诗,曹植七步作诗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将原本遥远的诗歌拉近了距离,仿佛诗人就站在自己面前,作者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诗歌鉴赏不再抽象,也不再艰涩。

三、利用多媒体品读诗韵,感悟诗情

朗诵诗歌是对诗歌的一次再创作。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利用声响、动画、色彩等效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意境、情感和主旨。在朗诵中体味,在体味中朗诵。可借多媒体品名家朗诵,也可随音乐自主朗诵,与诗人共知共鸣。学生的忘我吟诵,是诗歌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大量引进名家的美读作品,如康桥的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将进酒》,雕良的配乐朗诵《离骚》,王庆祥的配乐朗诵《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高美胜的配乐朗诵《声声慢》,践离的配乐朗诵《醉花阴》、《阁夜》,方明的配音朗读《苏幕遮》等,无论借铿锵的音调传达出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还是借柔和的音调传达山川美景的秀丽,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无不萦绕心头。此时诗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适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朗诵诗歌,也能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播放《高山流水》的曲调,那舒缓、悠扬的曲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古曲的韵律将学生带入了佳境。此时,和着悠扬的古曲诵读诗句,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学生对诗词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们的想象力会更加丰富,思维空间会更加开拓。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美。学《离骚》时,配上了《潇湘曲》提高了朗读的感染力,提升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体味诗意,拓宽诗境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所以,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巧插图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如鉴赏《题西林壁》时,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鉴赏时很难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真实情景中,是解决古诗重点难点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许多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美景。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山岭绵延起伏,山峰巍然耸立,山势高而陡峭,悬崖峭壁处处皆是。再加上课件上山涧潺潺的的水声,青山绿水的美景,这一切都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觉、听觉。这样,学生在欣赏了庐山美景的同时也领会了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教材和自然生活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把更多的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例如理解古诗中“月”这一意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不同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体会、归纳,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的。在集中的鉴赏阅读中,形成知识的体系化。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可比的效果。

李白古朗月行范文6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诗人将心中之“意”诉诸外在之“物”的结果。在诗歌中,意象是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并且饱含着无限情思,皆着诗人之色彩。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典型的传统意象之一,是思乡、怀人的凭借,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摇曳生姿。据《全唐诗》【1】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336次。在李白的诗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同样孤独,同样高洁,人格化的月亮与诗人的心灵世界相契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和情感内涵。

第一,月宣泄了李白无限的苦闷、失落与悲愁。诗人一生曾被赏识、又弃官、流放、漂泊,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坎坷一生的经历相符。“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饮尽三杯浊酒,拔剑对着秋月挥舞,高声吟咏,泣涕涟涟。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激愤苦闷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此诗写于李白被流放时期,一腔热血遭到打击后,诗人借纯洁干净的月亮控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举起酒杯邀明月共饮,低头看到三个身影。月亮不知道畅饮的乐趣,只有影子陪在他身边。他在政治失意后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忧愁。诗中描写了诗人自身、影子和月亮,看似把寂寞环境描写的十分热闹,实则将这份寂寞渲染的更加深刻。刘大杰认为李白“在诗歌的语言上,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绮丽的光辉,形成明朗透彻的个性”。【2】清新明朗的语言风格,使李白诗歌中的月在宣泄孤独失落的感情时别具一格。

第二,月代表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样写道:“他厌恶现实的鄙俗,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他把孔、孟那一般人,看作是礼教的奴隶”,“他这种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贯通他的全部作品”。【2】李白不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理想抱负。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李白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他豪迈伟岸性格的体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充满豪情壮志,想要腾空而上,摘取皎洁的明月。这正是其远大志向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不慕虚名。其次,明月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质。月亮本身就是纯洁明净的,李白借对月的描写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他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繁华逝去,唯有屈原之精神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在诗中,他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当然这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写照。

第三,李白诗中的月寄托了无尽的思乡和怀人的情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凄凉寂静的长安夜城,沉浸在漫漫的月色中,家家户户捣衣的声音清晰入耳。风呼呼的肆虐,却吹不尽家人对远戍玉门关亲人的无尽思念。什么时候才能打败胡人,使我的丈夫远离战场,回到家乡来呢?这是李白边塞诗《子夜吴歌・秋歌》中的月和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片”与“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此句情景交融,寄托了妻子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期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着深邃天空清晰的明月,我把满满的愁绪托付给它,希望这种感情能随风陪伴着你。这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与情。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月,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即人格化,浑然天成。

第四,李白诗中的月也包含着哲学思考。《把酒问月》中“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叹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二句造语极具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两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分说,后两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初读《古朗月行》时,觉得它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对明月的认识和幻想。但是深入去解析时,却读出了一丝理趣,那是一种深层的潜在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存之理。诗中对过去的月亮的描写是“白玉盘”和“瑶台镜”,这些是美好的意象。而如今的月亮却“蚀圆影”和“夜已残”。这鲜明的对比,写出的是过去月亮和现在月亮的对立和矛盾。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折射的是生存的悲剧,体现作者的悲哀和抑郁之情。就像蓝冰所说的“这是对诗中潜在生命哲理的认同。”【3】

李白心中的月是苦闷,是忧愁;是理想追求是精神归宿;是思乡是怀人;是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位“盛唐之音”孕育出来的伟大诗人,将夜空中的皓月引为人生知己,可谓因月而生,又因月而死,与月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对月亮的描写,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不愧为一代诗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上一篇边风

下一篇关于小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