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印象范例6篇

开学印象

开学印象范文1

上午7:30,站在天桥上观望教室,还有三个教室门没有开。

上午8:00,是学校规定学生到学校的最后时间,再一次站在天桥上观望教室,发现教室门口已经没有了学生。学生全部进入教室。

上午8:25,到各个教室巡视,班主任都在讲话。观察学生头发、服饰,暂时没有发现特殊学生。昨天我已经两次给家长发了短信:“明天上午8:00以前学生到学校上课,请你利用今天时间做四件事情:第一,检查孩子的头发、服饰打扮是否符合初中生身份;第二,检查孩子寒假作业并对寒假生活进行总结;第三,和孩子认真谈话,明确新学期的新要求、新目标;第四、手机、游戏机、mp3等由家长保管好,不要让孩子带到学校,教育孩子不要随身带过多的零花钱。”

上午8:40,接待一位家长,这位家长告诉我,她孩子整理了我发给家长的有价值的60条短信。孩子比较喜欢我,希望和我面对面交流。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只是今天没有时间,改天吧!

上午8:55,给班主任发短信:“重要工作提示:1、了解没有报到学生原因,并且今天上午放学前向年级主任汇报。2、检查《弟子规》背诵情况,评比智慧之星。3、评比英语手抄报。4、评比寒假学习之星。5、年级部布置的其它工作。”(中午发现,遗漏了“阅读之星”的评比)

上午8:00起,审理部分学生转入转出手续。

上午11:30,到学校大门口查看,值日校长曹琪主任已经站在大门口。了解其他教师值班到位情况。曹琪主任告诉我,政教处还在调整中,暂时没有网到位。我建议曹琪主任召开一次组内值班教师会议,明确分工、明确站位。

中午12:35到各班巡查。初三要求班主任下班,发现基本到位;初二和初一有班主任到班,也有科任教师到班。巡查过程中遇王春华主任在检查教师到位情况,并且在作记录。

下午13:05回到办公室,上网,登陆教育干部远程平台,开始听易发久的讲座《成功一定有方法》。这个讲座共10讲,每讲30分钟。他在第一讲中提出:“成功就等于目标,其他一切都是蛰居话的注解!”真正的目标会影响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只要你确定了目标,那么它就时刻伴随着你,影响着你,目标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能否实现它,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励、鞭策我们成为实现它的人。比如,假设你成为了百万富翁,你认为什么是最有价值,是百万金钱吗?不一定,最有价值的很可能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你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等。也就是说,你拥有了赚取百万金钱的能力。所以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让你拥有什么,而是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下午16:00,准备明天年级部管理层领导会议内容——备会!

下午17:00,到学校大门口查看,见曹琪主任和一高中教师在门口值班。目送学生离开校园,在夕阳下,我发现孩子门脸都红彤彤的,十分可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真幸福。

晚上18:00,做有关教师工作,协调课务,感谢有关教师的理解、支持。

晚上18:30,检查各班晚自习情况,各值班教师全部到位。发现学校没有小卖部,校园尤其初中楼干净多了。

开学印象范文2

关键词:刻板印象;传播学发展困境;理论创新;媒介内容

一、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一词的英文是“stereotype”,最初专指印刷铅板。它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进入到传播学领域,始于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李普曼论述了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固定的成见”,也即“刻板印象”。李普曼借“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来指代社会生活中固定成见的现象,暗示了他对固定成见现象的理解,即“固定的成见”就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并且难以改变。李普曼在书中写到:“一旦我们牢固地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摆脱它。”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模式,人们把对同类事物的认识纳入一种一成不变的认知模式之中,而人们往往在观察某个事物之前就用头脑中对这一类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解释了眼前的某个事物。

社会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提出:“我们可以把刻板印象看成一种特别的角色图式,正是这种图式,构成人们对属于特定社会类别的人形成期望。”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补充到,“图式促成我们建立思维,因角色图式,你对某个具体人的看法和期待,受你对与其角色类同的其他人的看法左右。”

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从以上各种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刻板印象首先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认知模式,它是人们对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或行为的特征、属性等固定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中通常包含着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评价,它在社会互动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成员的行为反应。

2、“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对于媒介内容中刻板印象呈现的研究

①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对媒介内容刻板印象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是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诸多研究者首先从男女在媒介内容中出现的数量入手,威廉斯概述了若干独立研究的成果指出:“电视上,男角色比女角色多两倍,真有女性出现,也多半在戏剧和轻松娱乐节目中,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认为,“电视上出现的男人比女人多,这一结果挺恼人,它或许会暗示受众,男人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便应该被认为更重要或更有意义。对于这一点,研究者需要尤其谨慎,刻板印象的存在不足以成为其效果之证据。”

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正面形象的报道通常带有宣传意味,这类报道中呈现的多是身上具备一些传统美德的女性,经常被塑造为贤妻良母等形象。如:《“最坚强母亲”陈秀英:一生守护三个重度智障儿》(新华网2014年5月11日);《手心里的爱――90岁坚强母亲照顾盲女65年》(新华网2014年5月10日);《烈士遗孀继承遗志 军嫂转身成军人》(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24日)。

反面形象的报道则给女性贴上的剩女、拜金女等带有贬斥态度的社会标签。如百合网的广告《因为爱不等待》,外婆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了,还在一直追问孙女结婚了没,在“剩女”头上扣上了不孝的帽子。又如《留美博士后一切以事业为重 也怕成剩女》(网易2014年04月14日)的报道中,没有将报道落点放在女博士后的学业成就上,最后给她的定位只是难以嫁出去的剩女。对于拜金女的报道也常见诸于报端:如《男子伪装高富帅网钓拜金女 女子赴约被劫财劫色》(荆楚网2014年01月15日)。报道的结构将女子被劫财劫色的部分原因归结到女子自身是一个拜金女,使女子被劫财劫色成为了自己的咎由自取。

而在主角非女性的报道中,媒介习惯于将对女性的关注放在其容貌、年龄、体形上。向受众暗示,作为女性其价值就在于美丽年轻。而男性则是勇往直前、独立果断的事业开拓者,是家庭中的顶梁柱。甚至在一些色情、暴力事件的报道中,女性外貌也总被过渡渲染。如:《河北团伙夜间拽独行女上车劫财劫色:专挑气质好的》(京华时报2014年06月19日)。

对媒体刻板印象的探讨始于性别领域,之后研究视野迅速扩展到了媒介中呈现的其他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如对种族、地域、农民工、同性恋、典型人物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刻板印象研究等。

②网络传播中刻板印象的重构

随着网络成为人们接触和制造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话语中的刻板印象也进入了传播研究领域。

在网络媒体刻板印象传播中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一些价值评价转换或偏移的刻板印象。如受部分媒体报道的暗示,宝马车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变为了恃强凌弱,为富不仁的标志。同为高档车的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等,却并没有负载这样的负面形象信息。在一些报道的标题中常用“宝马”作为噱头,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宝马撞死环卫工夫妇 女工被撞身首异处》(新华网2007年7月23日);《宝马车强行加塞未遂 撞伤急救车司机》(网易2008年1月6日);《桂林一女子在宝马车中被捅死 凶手正被缉捕》(中国新闻网2014年03月04日)。这些报道迎合了社会仇富的心理,报道本身又解构了宝马原有的高端车的品牌形象,将“宝马”与为富不仁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重构了宝马的刻板印象。

以上对媒介报道中各种群体的研究,全都属于媒介内容刻板印象研究。这类研究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研究,是对已存在的既定的媒介内容的研究,并没有去探讨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后果。

(2)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刻板印象”的产生的原因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首先是在心理层面上:“一种不熟悉的情景就像婴儿世界,是一种极大的非常嘈杂的混乱。”为了消除混乱,达到理解,人们迫切的需要“确定性”和“一致性”。其次,在社会历史文化层面上:确定性与一致性的形成取决于采用它的人,“我们的文化已经对我们形成了固定的成见。”这让我们的认识走在了理性之前。第三,在社会层面,“固定的成见的体系可能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防护。”

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少数研究者试图为刻板印象的生成建立图式。但目前还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刻板印象动态生成机制图式。在已有的图式中,包含有一些共同的因素,除了个人心理变量外,可以将这些因素分类为真实环境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真实环境因素包括个体直接的环境因素:个体所属的家庭、社会群体、利益集团;以及与个体有间接关系的社会环境:包非个体所属的利益集团、社会群体等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量。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的创造者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

二、刻板印象研究的困境与思考

1、缺乏对大众媒介与刻板印象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方向上,大部分刻板印象的传播学研究都局限在了媒介内容制造的刻板印象上。而关于大众媒介与刻板印象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停留在两者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上。大众媒介能否成功的制造刻板印象?媒介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本身是否一致?大众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制造了刻板印象?大众传媒如何制造出一种刻板印象?大众媒介在报道中又是如何被刻板印象所影响的?至今关于这些问题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的论证。

“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了刻板印象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其形成与强化固然有赖于媒介的推动。但就媒介与刻板印象二者的关系而言,媒介传播只是刻板印象的载体而不是刻板印象本身。并且媒介传播也并不是唯一的载体,因此,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之嫌。媒介传播并不是刻板印象生成的唯一影响因素。刻板印象的生成还受其他社会、群体、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媒介内容中塑造出的刻板印象。

综上,现阶段关键的问题在于研究者还缺乏对社会中刻板印象本身的全面把握。而充分掌握影响刻板印象内容的信息来源作为参照系统,是其实现的前提。因此,研究者在确定刻板印象的内容时需要更多层面扎实的资料来源,研究视野也应当更加开阔。

2、缺少从受众视角出发的主体间性研究

受众对媒介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的媒介选择,媒介接触时间以及对媒介内容的解读。探究受众对待媒介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是思考人如何看待媒介,同时也是了解人如何看待文化的一种维度。媒介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受众为本位,反映了其对于媒介类型、媒介组织的角色预期。以受众潜在的认知作为切入角度展开调研,不仅有利于提高媒介的传播效果,还为大众媒介更好地了解其传播对象,积累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数据资料。

从受众视角出发,关于受众对媒介的刻板印象研究在目前还未成体系,并且对于媒介刻板印象的研究往往与媒介品牌混为一谈。但媒介品牌依旧是以媒介为中心,从媒介视角出发的,忽视了受众的心理机制,也无法描述出媒介刻板印象生成的复杂机制。在我国,媒体兼具事业性质与商业性质的双重属性。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巩固正面的刻板印象,将其有利的一面发挥到最大,实现有效传播,实现媒体与受众间的良性互动,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与研究内容相应的,由于研究多着眼于媒介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以采用针对媒介内容的内容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为主,鲜见实证研究。而在实证研究中又以问卷调查法为唯一的方法。如果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科学领域,就会发现有关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多取自于社会心理学,特别是应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早期的测量方法多从刻板印象的四大组成要素入手,到上世纪后期心理学试验中内隐测量方法也开始逐渐被学界认可并采用。传播学者们可借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根据刻板印象实际属性的差别,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M].北京市:华夏出版社,1989,07.

[2] 格兰・G・斯帕克斯著,何朝阳,王希华译.《媒介效果研究概述》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3] 周洁莹.北京地区受众对媒介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5.

开学印象范文3

从上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来,印象派的绘画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并迅速的从欧洲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以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和魅力受到了各国绘画作家的青睐和学习。印象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光与色的有机结合和运用,二者的结合可以体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和良好的自然形态,同时印象派绘画作品还比较热衷于对于那些忽隐忽现和稍纵即逝的景物的描写和创造,通过这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来表现自己对于大自然的那种自然美的喜爱,以及对于美好时光的一种向往。光与色本身就是大自然所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印象派的一种艺术表达,可以发挥出更高艺术价值。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的分析和研究是对于古典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印象派;文化内涵;光与色;研究;分析

每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艺术的发展都有其时代相关的特性特点,而每当一种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都会根据当时的艺术背景进行必要的创新形式的发展,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印象派绘画,它的根源其实是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也可以说印象主义所产生的理论实践基础就是古典浪漫主义。但是每一种新鲜事物或是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是长时间的理论实践的发展结果,对于印象派的绘画来说,更是一种和其他绘画界的主流思想相悖的新的艺术流派,因此纵观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史,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十九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对于印象派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开始对于大自然的光与色进行研究,并集中表现于他们的绘画作品之中,由此印象派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由此而生。本文将从印象派的由来出发,对于印象派绘画的恩华内涵以及在色彩运用方面的重大突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对于印象派绘画之中的光与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于当代的影响价值进行了论述,以此来表现印象派绘画的重要艺术价值所在。

1 对印象派的由来分析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它对于西方艺术形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印象派的发展由来来看,印象派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具体的说是在1863年,当时候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是一个曲折的历程,而很多的印象派作品被认为是和当时时代潮流思想相违背的,同时备受歧视和批判。其中最典型的一幅作品就是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这幅作品在展出之后就收到了社会的各种批判与指责,被受到了人们的各种歧视,但是马奈的绘画思想并不是没人接受的,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绘画作家,比如莫奈、雷诺阿、德加等都纷纷的和马奈进行联合,并于1874年4月的巴黎举办了一个无名艺术家的展览会,这次画展展出之后,随即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受到热议,而有的嘲讽者这位这是一次“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由此印象派之名也开始出现。而后来的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发展与这次画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早在19世纪的六十年代,印象派画派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在整个19世纪的西方绘画界,还是以法国画坛所代表的绘画艺术为主流。直到十九世纪的下半叶的法国绘画界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画家主张解放思想,创新现有的绘画方法,并经常性的在一起共寻新的绘画流派和方法。就这样,印象派的绘画艺术逐渐的以全新的姿态踏入了当时的法国绘画界,并在19世纪的七八十年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20世纪初期,在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印象派的绘画大师,并逐渐的在法国的画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印象派吸收了很多写实主义的思想,同时对于古典画派具有严重的摒弃感,而在绘画的过程中,印象派绘画在对光与色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发现,同时在绘画过程中主张表现色彩,同时摒弃原来的褐色调,主张更加真实、自然的描绘大自然和光与色。目前我们认为的印象派绘画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等,他们在印象派绘画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塞尚、高更和凡・高又认为在通过印象主义去描写和绘画大自然的光与色的时候,还应该和画家的真实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后被人们称之为“后印象主义”,此后的绘画艺术也在不断的受到一些新的潮流思想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2 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内涵

2.1印象派把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

印象派的这种将绘画的客观自然向自己的主观精神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印象派的观念,那就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观念。而从印象派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和理念来看,印象派的精神实质其实是和西方的古典绘画艺术相对立的,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形态的绘画意识,印象派也主张对于客观世界和生活通过绘画进行再现,而这种再现并不是主题性的,而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再现。印象派的这种绘画形式和以往的绘画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中已经不再具有那些叙事性和文学性的内容,而关注的是画家的主观感受的再现,然后再通过艺术作品将这种主观精神表现出来,从而满足了人们大众的精神需求,更利于印象派绘画思想的传播和独立性美学理念的延伸。尽管如此,并不代表印象派是完全否定自然的,它只是比较注重他们对于自然事物的第一感官印象,并想通过绘画将这种美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像著名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绘画作品《农家女》,它不仅表现出了农家女的那种纯真与朴实,同时也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描绘出了大自然所包含的风土人情,是作者第一印象的真实写照。

2.2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有机融合

印象派光、色、形、意的有机结合是印象派绘画中具有浓厚光学色彩的重要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印象派的绘画在光与色的表达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主管色彩上的特性。一般来说,印象派的光色表达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是具有显著的特性的,同时在这个方面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印象派在光与色之间情感表达上以及绘画语言的多样性等方面,同时印象派还主张将那种看似闪烁的光与极其微妙的阴影相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艺术、绘画效果,同时也使得绘画作品中更洋溢着青春与活力。以往的很多的画派并不能很好的将光与色融入到其自身的绘画作品中,而只有印象派的出现才开始将光与色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或是绘画要素与艺术相结合,使得绘画作品可以体现出更加具有形态的意境美和写意美。

印象派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并不是单一的光色,而是一种在稍纵即逝间的变幻着的光色,这种色彩具有一定的存在性,以及对于周围的空间事物、立体幻境等都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影响价值。最初的印象派作品是从画水开始的,他们可以将水波所表现出来的瞬间变幻描绘的淋淋尽致,后来在印象派的作品中又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和建筑物相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将建筑物到天空的色彩表现的更具意境美和光亮美,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2.3通过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

在印象派绘画过程中,印象派画家还注重一些手法的运用,这也是印象派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印象派通过将原色并列或是在一起发生重叠,再者就是通过补色来实现对于光色的处理,同时这些方法也是印象派所独有的绘画手法和绘画语言。为了更好的表现出物体的动态变化形态以及其自身的色彩、色调,通常情况下,印象派的主要做法就是采用一些小笔触或是将它们的固有色调进行并列处理,然后通过对于颜色的调节或是重叠,可以将简单的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现出更多可观性良好的色,给人以足够的视觉冲击,这种将“光色”技法所结合起来的绘画手段逐渐成为了印象派绘画的一种新的绘画语言。

2.4“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方式

对于印象派来说,印象派的文化内涵中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将画架搬到户外”,同时它也是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绘画方式之一。当然它并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就是将画架转移到户外进行绘画,它其实是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的出现,这种户外绘画方式不仅和以往西方的绘画方式不同,同时它所提倡的在阳光下捕捉光和色彩的微妙也是一种绘画形式的改变和创新。这点在很多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就特别喜欢在户外进行绘画,他认为在户外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风光的那种清新洒脱,那种愉快与欢乐,而将这种情感运用在绘画中,就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作品中的震撼视觉色彩的冲击力以及其独特的色彩感染力。

3 印象派在色彩运用方面的重大突破

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对色彩的认识局限在经验和概念上。画家根据颜料品种和特性总结出色彩配方,从而产生具有固定模式的色彩样式,即以一种特定光源下的柔和层次和一种始终不渝的“酱油色调”来经营画面。而印象主义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开拓了色彩的表现,彻底改变了古典主义绘画的面貌。画家从室内走向室外,直接、即兴地面对景物写生代替了古典式的室内制作加工。他们不拘泥于严谨的轮廓和细节描写,而着眼于现场写生中迅速捕捉那些变化着的色彩,努力追求跳动的光、变化的色,表现大自然的生命与活力在人们视觉上留下的印象。另外印象主义绘画中物体的暗部有明确的色彩倾向并与亮部色彩形成对比,形成色彩节奏的转换。无论是大色块的对比还是小笔触的并置及色层的凝结变化上都有冷暖色或补色对比,这种手段是古典绘画中找不到的。

4 印象派研究光与色的关系并用之于绘画中

光是色彩的前提,绘画中通过色彩表现光。“没有光就没有色”,这是我们认识绘画色彩的基本常识。光和色是不可分离的,色彩是光的显现。后来很多的视觉体验被画家们运用到画面中去,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致使印象派研究光与色的关系并用之于绘画中的,是19世纪光学科学的发展。

印象派画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固有的色彩观念,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光和色的瞬间效果,经过反复的写生实践,光色的表现达到了极致。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阴影不是黑色的,是有色彩变化,注印象派的绘画为了很好的表现光对色彩生成的规律,大多运用纯色,用点彩的方法使色彩在画面上达到一种空间混合的效果,让观众也参与到绘作中来,用眼睛来调和画面的色彩,这是印象派作品的一个普遍规律。不仅充分利用到了反射光的作用,同时解释了光源色与环境色,以及固有色的关系。

5 印象派对现当代的影响

纵观当前的绘画发展史以及众多的绘画流派,印象派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对之前艺术成就的一种总结和发展,又是绘画界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西方的印象派创作思想和作品通过中国的对外留学生传到中国,并对于当时的我国绘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创作方式以及创作理念也在不断的影响更多的人。

对于当前中国的美术教育来说,也许印象派绘画中的很多东西都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模式,但是其主体的思想以及创作方式、思想等对于当代还是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的。比如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创作题材形式上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题材上脱离宗教题材的束缚,多描绘身边的人和事物。在色彩运用打破了固有色的说法,强调从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在技法运用上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幅画中,这些都是适合我国的美术教育的。

6 结语

总之,印象派及印象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于这些经典的艺术,我们应该正确的进行看待,对于其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主张理念等,我们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创新与发展,使之更好的为当代所服务。但是印象派绘画中光与色是一种绘画方式的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进行分析对当代的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曹娜.试论印象派绘画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甘兴义.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征及美学观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8)

[4]杨青知.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S1)

[5]余海棠,曹新刚.“光与色的交响曲”――浅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6]崔军,马文斌.艺术写实的重新定义――谈印象派画家超越色彩的贡献[J].美与时代.2003(11)

[7]乐齐弘.浅谈印象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开学印象范文4

周禹

年龄:28

岗位:男四班班长

在加入“印象大红袍”之前,我做过很多工作。但那时对任何一份工作,更多的是抱着做一做、玩一玩的心态。而来到“印象大红袍”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要说“印象大红袍”对我最大的改变,我觉得是自己现在变得做事认真和敬业了。我觉得这种改变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有一天我不在“印象”了,但这种在“印象”培养起来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会让我终生受益。

高凡

年龄:23

岗位:教员

在加入“印象大红袍”之前,我是在学校里面做学生,那时与社会的接触不是很多。而且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感觉还是有限的。进入“印象”这个有着300多人的大型演出团体以后,我感觉自己首先是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还有,我的舞台经验、表演才艺等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我觉得“印象大红袍”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我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陈思

年龄:28

岗位:男一班班长

“印象大红袍”带给我的变化,主要是在性格方面。我以前是一个脾气不好的男孩,在读书的时候我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他们平均都比我大两岁,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在照顾我。而现在来到了“印象大红袍”,我却是年龄相对比较大的,而且我成了一个班的班长,班里的很多人都比我小,他们就像弟弟妹妹一样。作为班长,我一方面要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还学会了照顾他们。所以“印象大红袍”对我的改变,我觉得是使我由“被人照顾”转变到了“照顾别人”,我觉得这是我成熟的标志之一吧。

吴超华

年龄:32

岗位:男五班班长

在加入“印象大红袍”之前,我在武夷山做了五年的导游。虽然做导游做了这么久,但我还是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环境。所以当“印象大红袍”招人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来了。所以我觉得,来到“印象”,是一种让自己接受挑战的人生阅历。同时,来了之后我的性格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开朗了,我比较喜欢这种大集体的氛围。总之,来到“印象”我觉得自己接触了新行业,锻炼了自己。也许等将来有一天回忆起来,我会为今天的选择感到自豪吧。

黎丽

年龄:20

岗位:普通演员

“印象大红袍”对我的改变,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吃苦。我是去年7月份加入“印象”的,现在我对当时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地板上训练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训练虽苦,但毕竟“印象大红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觉得自己得好好干。第二,我觉得来到“印象”,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因为以前在学校只是和同学玩,而现在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的交际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姜超

年龄:23

岗位:普通演员

之前,我是学校的学生,那时候和社会没什么接触,交往的人也是老师和同学。而现在在“印象”工作了两年之后,我觉得自己变得成熟了。其实,我身边时常会有一些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但我都坚持留了下来,因为虽然外面的机会很诱人,但我实在割舍不下自己作为“印象人”的那份感情。

张晶

年龄:22

岗位:女七班班长

来“印象”之前,我是在酒店上班。现在回首看来,觉得自己那时很土,知道的东西太少了。因为在酒店里做事,接触的范围有限吧。而来到“印象大红袍”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你想想看,现在我有了几百号朋友,而且经常在一起活动,这是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总之,来到“印象”,我觉得自己心情好了,而且更加自信了。

李文财

年龄:45

开学印象范文5

关键词:中国画家;印象派;情结

在西方美术和东方美术这两条长河中,每一条长河都有自己灿烂的艺术传统及流派。早期这两条长河互不影响,泾渭分明,都在自己特有的时代和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背景下闪现着自己灿烂的光芒,因此都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传统。在19世纪中后期,殖民主义外扩张的时期,西方向中国抬来了鸦片、战舰、火枪等等。在此期间也带来了圣经、基督及油画、素描、水彩等。此后,中国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是有了洋武器中国仍然挨打的局面没有改变。这才有了“文学革命”和“美术革命”,中国的年轻人被派到国外学习科学和艺术,而这个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好是西方印象派绘画的鼎盛时期。中国早期留学学习艺术的学童,基本赶上了这个流派尾声,甚至当时有一些印象派的大师还健在。从这个时期开始,这两条伟大的艺术长河就互相汲取营养,互通有无了。

一、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时间上承接的作用

在19世纪末,中国的综合国力由于整体落后于西方列强,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时的艺术家闭门造车,因袭传统的弊端也已展现。由于时期的特殊性,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科学以及绘画,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绘画最繁荣的时期时期。

印象派绘画在欧洲绘画史上被称为19世纪艺术“第三次革命”,林风眠先生说:“法兰西在19世纪里,艺术上发生了三次影响遍及于整个世界的大运动,第一次是浪漫派,第二次是写实派,第三次就是印象派。”他还说:“我们追溯印象派形成的原因,则必须要提到中国和日本。”由于印象派观点新颖,影响后世的印象派大师众多,美术史的贡献巨大。虽然他的发源地在法国巴黎,但是当时世界各地绘画都是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印象派后期,由于殖民主义的扩张,当时的中国乃至东方很多优秀的艺术品都已经被传至海外,并且被西方画家吸收利用在了印象主义画作中。

很多早期留学的画家或多或少的接受过印象派画风的洗礼,这些画家都经历过深厚的中国传统的国学教育,当时清朝末期中国画亦步亦趋、因袭传统的画风感到厌烦,希望借机开拓视野,中国画的革新作出自己的贡献。由于印象派的鼎盛时期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在时间上,最早一批出国学习的中国画家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中国早期去国外学习的画家李铁夫等几乎就在印象派后期到达国外(1887年先去英国,后到美国学习)。在李铁夫学习的时间,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画家是蔡斯、萨金特,而这两位画家都是美国印象派画家。早年都在欧洲学习过,接受了印象派绘画的洗礼。所以早期留学国外的中国画家在学习印象派绘画有时间优势,最早期的中国印象派画家比较突出的有颜文梁、李叔同等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颜文梁先生的小幅风景画已经深得印象派的精髓,放在西方印象派绘画中也是很好的作品。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早期的画家印象派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也是由于历史大背景造就的。

这些留学画家西方当时很多绘画流派都非常努力的学习,虽然说在这之后的立体主义和一些其他的现代派绘画已经兴起,但是欧洲绘画古典主义科学严谨的造型、印象派斑斓多变的色彩是当时早期留学画家大多数都很认可的。由于这个特殊时期的原因,这些早期背负强国使命的留学画家也自然把印象派绘画带回了中国,并影响了很多画家。可以说,我国最早接触到和学习到的系统的西方绘画传统就是印象派绘画传统。

在此之后,中国一直处在长期的战乱时期,绘画发展很缓慢。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个时期受苏联绘画的影响很大,是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好作品,但绘画语言形式较单一。只有在“”结束后,欧洲绘画以及大量的国外优秀的绘画作品和流派才被大量介绍到了中国。由于这个特殊时期的需求,印象派第二次被中国画家所接受,直到现在。印象派绘画自由的笔触和丰富色彩让当时很多画家所迷恋,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年轻画家,而这一批画家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基石。无论这些画家最后的艺术风格如何,印象派他们以及他们所教育的年轻学子们都产生了思想上的洗礼。所以说印象派是中国的美术教育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这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印象派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在随后的几年间,大量欧洲的、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品也被介绍到了中国。可是人们较早认识的马奈、德加、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画家仍然十分喜爱。

二、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和中国绘画有一种相似性

中国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工具材料的限制,导致画面的造型、色彩不是以追求真实描绘为最终目的的。中国绘画自古就强调绘画的写意性,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主要是要表现画家自己物象的理解、认识以及情感。注重神的表现,注重画面笔墨的韵味,而不拘泥于物象逼真的描绘,认为过于真实的描绘会妨碍自己自然的解读。更有甚者认为真实的绘画画品低下,是不入流的作品。由于这种画面的特点,中国早期很逼真的西画并不是很认可,甚至形成了两个派别,互相争执。所以中国绘画的面貌大多都是即兴式的,挥洒自如、酣畅淋漓,自由性很大。正是由于中国绘画的文化心理结构原因导致画面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或冷峻、或浑厚、或潇洒、或空灵、或灵动等等,每一个画家都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率真。

但是西方绘画发展到印象派就有所不同了,印象派有明显异于古典主义写实的画面效果,这是由于印象派绘画根本追求不同造就的。印象派的画家一生都在追逐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造成的光的微妙变化。这种很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西方一贯的文化心理结构。由于客观原因,光、大气这种介质是虚幻的,并且室外作画光线变化太快,所以导致印象派绘画尺幅不是很大,更加强调绘画的感受性。印象派画家大部分都采用点状的、短促的、流畅的线条来表现客观物象,画中的物象也变得模糊不清。这样导致印象派绘画具有了一种中国绘画的笔墨淋漓、朦朦胧胧的感觉。使得中国画家比较容易接受印象派绘画的画面效果。中国画大师黄宾虹见到印象派的绘画,就立刻感知印象派的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有相互融通的地方。并且他使用的积墨法确实和印象派画家多遍的点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莫奈作为印象派大师,在他晚期的作品《睡莲》中,我们不难看到他西画写意性表现的追求。画面笔意纵横,潇洒老道,层次及色彩变幻莫测,以前西方画家关注的物象真实存在感被莫奈转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线条,而这无疑是受到东方绘画的影响。

由于在西方的印象派画家中,多数印象派画家都有很好的传统绘画的造型功力,造型也比较严谨。可是描绘的象不同,画家在短期内要捕捉到光以及大气这种无形的介质,所以物体的外形都比较模糊。画面上充斥着一种气体效果,甚至传达出了一种真实的温度感。由于画面的这种表现手

法的不同,和中国国绘画中天地万物感悟的画面效果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是现场写生绘画,很多画家都是一生坚持在户外作画。其实这种方法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很早就有画家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和尚也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种以自然为师的作画方法是中国古代画家一直恪守的。当这些鲜活的描绘大自然的绘画传人中国后,中国画家迅速接受了印象派绘画,并一直从中汲取营养。解放后,陕西著名的“长安画派”领袖赵望云先生曾经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印象派和中国画这种相同的作画方式也是中国画家迅速接纳印象派的原因之一。

三、印象派绘画从审美情趣和中国绘画有相似性

中国绘画和西方印象绘画从最开始的审美情趣上也有共同的地方。首先,绘画的东西方传统是不同的,东方绘画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强调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是一种高妙的境界,绘画贯穿画家一生,不断地追寻天地宇宙的奥秘和规律,有点像佛家讲的修行,是一种毕生追求和修为。而西画传至中国初期,并不是为中国人所接受,曾经被讥讽为:“只求形似,画品不高”,甚至在中国早期,王韬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中国画六法说的气韵生动似乎和西方绘画联系不多。但是印象派像一个异类,不是以追求真实为目标的,印象派绘画早期就有西方评论家印象派绘画的这种“不负责任”的绘画大加指责。西方人非常不理解这种绘画方式,西方人不明白为什么一张五官分明的脸在印象派画家画面上变成了一笔颜色,五官不见了。而中国绘画在宋朝就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理念。中国画家看到印象派绘画很能理解这种概括提炼的方法。

19世纪法国画家已经向东方的日本、中国艺术汲取营养,所以有许多东方绘画的人文精神和构成方法被印象派画家接受,这也直接导致了印象派绘画后期的许多著名的分支。就印象派而言,由于这种审美情趣的变化,也使画面有了明显的东方韵味,像莫奈晚年的著名画作《睡莲》,明显接受了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用生动而随意的线条把池塘中睡莲画得生动感性。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一种只有在中国画家老年才能达到的一种炉火纯青的意境。这张作品极有力的证明了西方画家东方审美情趣的认同和追寻。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绘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文人精神品格的山水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而印象派画家很大程度也在画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除了个别画家以人为主题的,印象派画家都致力于描绘身边的景致。这一点和以前的西方绘画也是不同的,然而这一点正好也和中国画家很相同。所以,印象派画家由于接受了东方文化理念,进而产生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也和中国绘画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使中国画家能更好地读懂并接受印象派绘画。

四、印象派绘画色彩的研究恰好是中国绘画的缺失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大多是黑白水墨形式的。中国很早就使用墨汁书写和绘画,早期中国的绘画是用墨居多,大多强调用笔用墨的变化,黑白的水墨绘画有着独特而神秘的东方韵味。尤其以元、明、清三代的水墨绘画为代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笔墨写意的最高峰。在这期间,绘画也有一部分是设色的,但是,首先因为中国古代的绘画色彩观是“随类赋彩”,其次中国古人的精神追求是“天人合一”,所以古人有自己独到的色彩观:“五色观”。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是经过画家提炼之后产生的,是以物象的理解为追求,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色彩观的不同,中国绘画中的色彩和西方绘画中的色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清朝,已经有西方画家来到我国做官廷画师,如艾启蒙、王致城、郎世宁等。这些外国画家在色彩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总体来讲,色彩是以东方的观念为主的。他们画面的特点是运用色彩丰富了传统的造型,加强了物象的立体感。但是在色彩的表现上没有大的变化。这也和中国画颜料自身的特性有关,材料自身表现力相较弱。从现在看来,中国的实验水墨绘画已经很多年,借鉴了各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自身的特性,和西方油画颜料的色彩表现力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是整个西方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起因是他利用了科学的光谱原理,使印象派画家的画面变得丰富起来,画面充斥着光感。西方绘画的色彩一直就是这个画种的特点。从文艺复兴开始有油画到现在,开发油画色彩的表现力一直是西方绘画大师追逐的目标。从提香到鲁本斯到印象派绘画,西方绘画经历了几个过程:第一,古典主义油画色彩,这个时期的绘画很明显受到宗教色彩的影响,文艺复兴绘画大都是这样,尽管有些设色看起来比较强烈,但从调性上感觉很和谐庄严,这也是当时画家的色彩诉求。第二,中世纪色彩,这时期画面的真实性大大加强,色彩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空间的表现也很真实,色彩比较完美地把视觉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艺术再现了。第三,印象派时期,绘画中的色彩受到科学的影响,画面的色彩和现实看到的有一定距离,但是极大程度把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元素解放出来,不是附庸于造型的附属品;而是通过敏锐的色彩再现客观世界,甚至一般人不经过严格训练,都看不出印象派绘画那么丰富的色彩世界。“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表达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经过这三个阶段,西方绘画中的色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终于极大程度地展现了自己的表现力。

开学印象范文6

关键词:批判性;独创性;探索性;借鉴性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在印象派绘画(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印象派画家们从不同的方面以全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他们是领军人物莫奈、灵魂人物马奈、开拓者塞尚、中坚者雷诺阿、毕沙罗和德加。这些画家不只有他们各异的性格与天赋,而且在某一程度上他们有着不同的观念与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十年内外的相同年代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并且向着同一的反对派斗争着。

印象主义大师

领导人物――莫奈

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引领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光和色”的讴歌者。莫奈早期的作品,主要以人或人物相关的事物搭配适当的风景为题材,之后逐渐偏向纯粹以大自然为主的作品题材,他积极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感觉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对象,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太注意起重量和体积,此间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雷斯的阳光》等。

1868年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来描绘室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作品如《印象:日出》《青蛙塘》……

晚年作品则以自己建造的睡莲池为主作画,常在不同时间和光线下,对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以达到真实再现自然的目的,这就有了他的系列组画,《干草车》《鲁昂大教堂》《圣拉托尔火车站》。

灵魂人物――马奈

马奈被称为印象派之父,是位没有参加印象主义八次画展,却被视为印象主义的领袖和奠基者的资深画家,沙龙画展的执著追寻者。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如《草地上的午餐》《左拉像》,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如《女神酒吧间》《穿斗牛服的维多林》,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如《喝艾酒的人》《奥林匹亚阳台》《划船》和《娜娜》。同时,他在绘画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强调绘画的色块运筹要高于描绘作用。

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德加

德加能使用多种方式作画,他的油画、素描和色彩、色粉画的影响很大,后期亦能做雕塑。善于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阳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

形与色的大师――雷诺阿

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毕生为描绘幸福的一位。以描绘妇女、儿童形象著称。他突出的成就是把印象派的新画法应用带人物画的实践中去,并取得个人独特的风格。他参加1874年首届印象派画展《包厢》一画,那已显示出他在人物画中对印象派用色法的初步尝试。

诗意化风景大师――毕沙罗

毕沙罗是历届印象派画展中始终如一的筹办者和参加者。善于画风景,多写生农村及城市风景,也画一些农民的劳动生活,因此,有“印象派的米勒”之称,他的绘画充满诗意,画风朴实。

新印象派大师

新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对光和色进行研究,但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理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在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达到和谐,有称“分割主义”或“点彩派”。

后印象派大师

后印象派更注重自我感受与主观情感的抒发,开拓出印象主义的新天地。

理念表现和追求结构美感的大师――塞尚

塞尚,后印象派杰出画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之父。塞尚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形色、节奏、空间的探索,企图借助于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赖明暗效果表现体积。

情感表现和独立个性的大师――凡高

荷兰后期的印象派画家凡高,是一位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荒诞不经的行为,令人怦然而惊的举动和对艺术的强烈追求,他既是天才,也是悲剧的主角,谁要是了解他的一生,谁就会被他的勇敢、热情精神所感动!他以跃动的线条,突起的色彩表现主观的感受和激烈的情绪。

1.艺术思想的批判性

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因批判和“叛逆”被正统沙龙所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印象派探索之路。

2.艺术体系的独创性

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虽然仍然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的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光、色、行、意、美 等方面赋予刻意地营造了新的艺术体系。

3.是艺术精神的探索性

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自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了8次画展。其间,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离合聚散。

4.是艺术技法的借鉴性

印象派绘画不是突然迸发的革命洪流,而是一种缓慢的、不断的发展的顶点,过去时代所有艺术大师对于印象主义原理的发展匀出过力,借鉴了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和英国画家等的技法和审美理念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互动创新,有悲欢离合,因挤压而演进,因坚韧而不拔,因衰退而新生,单其精神长存。在印象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扣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比奇等、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J].海南出版

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

术简史[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