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交流会范例6篇

考研交流会

考研交流会范文1

大家好,我是xx学院电气工程学院12级物理学的学生,也是你们班主任的学生,我报考了xx大学2014年1月7号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了复试第一总成绩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今天我受崔老师之邀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 向大家读一下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

在没有目标的时间里,的人有自己清晰长远的目标;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的人没有目标。25年之后…… 3%的人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精英、领袖;,事业有成;60%的人成为了社会大众的群体,平凡地生活着;那27%的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

我不要求大家做那3%的社会精英、领袖,但是我希望大家做那10%的各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

关于为什么考研呢,我是这么想的:

1、本科生的教育是通才教育,也就是什么都学一点,但都不精,而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学的比我们深,比我们精。

2、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知识、讲学历的社会,你的学历越高你以后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3、我们学校没什么名气,就业压力大,即使就业了,工资也不会太高

其次 跟大家介绍一下考研必备信息:

1、我国研究生的分类:

学术型硕士: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简称"普硕",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每年招生一次,学费每年6000—10000元不等,但有奖助学金,基本可以抵充学费,学制一般为三年。

专业型硕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制一般为两年,公费名额较少,社会认可度不高,建议大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

2、往年情况的录取比例:

2012年全国报考人数120万,录取人数39万;2009年报考人数124万,录取人数47万;2010年报考人数140万,录取比例46万,每年的录取比例大概为3:1,这个大家要有所了解。

3、你要了解你要报考的研究生院的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单位性质、专业和学科的设置、导师及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招生单位地址和电话、报名时间、查分时间及网址、调剂。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某名校的某专业专业只招收3、4个人,建议大家千万别报这样的专业,这四个人当中可能有三个人都是保送生,我们胜出的机会几乎为零,大家要尽量往高报,你站在第一个台阶,你的目标是第三个台阶,你努努力可能跳过第三个台阶,但是你一定会跳过第二个台阶。

4、报考时应考虑的主要是因素:

客观因素:你所在院校的城市未来发展机会的大小;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校友资源。

主观因素:自己的兴趣爱好。

考研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尽早了解考研相关信息,收集资料为明智选择。

5、考试科目 :

英语 :大家要准备一本单词书、历年真题书、强化阅读、作文书、大家可以在备考四六级的过程中就顺便把考研单词背完,我英语六级就是这么过的,我们听力不占优势,只能靠阅读拿分了,要想阅读拿高分,单词量必须够。另外阅读要注重规律的总结,翻译要注意归纳生单词,作文要有自己的模板,阅读一共四十分,得阅读者得天下。

政治:建议大家报个辅导班,政治一共考五门课程的内容,马哲、思修、毛中特、近代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又多又杂,对理科生来讲学起来不太容易,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政治没有不过线的,要想打到80分以上很难。

专业课:大家要弄到你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和答案,最好能联系到在读研究生,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很多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6、考研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 2014年1-3月

1、搜集考研资料,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式的讲座

2、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3、购买考研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制定学习计划

复习阶段 2014年4-5月

1、一轮复习:重点科目是英语和数学,当然政治科目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也可提前复习,注重基础的复习

2014年6-7月

2、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准备暑期复习

提高阶段 2014年7-8月

3、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政治、巩固英语和数学,可以参加暑期辅导班,做到三门公共课同步提高

2014年9-10

1、购买专业课辅导书,联系导师

2、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漏补缺。

3、确定十一长假复习计划、开始专业课系统复习。

4、研究生开始网上报名,谨慎填报志愿,牢记自己的报名信息。

2014年11月10-14 1、考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

冲刺阶段 2014年11-12月 1、模拟实战演练,可报点题班,最后梳理考点。

考试阶段 2015年1月中旬 1、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

2015年2月下旬 2、放松心情,查询初试成绩

复试阶段 2015年3-4月 1、关注复试分数线,关注所报考院校及专业的最新动态。准备复试(口语、听力)

2015年4-5月 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关注复试成绩。

报到阶段 2015年6-7月 1、关注录取通知书

2015年9月

1、报到

最后跟大家说说考研心态的问题:

考研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而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战胜这个困难至关重要,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注定要有人失败,重要的是每时每刻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考研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成熟的一个过程,不但学习能力大有长进,而且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因为经历过追求成功时的痛苦与艰辛,就会懂得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我们还年轻,一定要给自己一次机会。

考研是场心理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考研绝对是我们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张。

考研交流会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讨;交流

一、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的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一文中,把科学课的一般过程分为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补充活动、整理小结五个部分。其中,主要活动与交流研讨是构成课堂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两个主要层面,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学生的认识发展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发展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所以,主要活动和交流研讨是科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及最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部分。

二、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

1.探究后交流研讨时间少、直奔主题

目前,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科学教师对主要活动这一环节都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而对交流和研讨这一环节,往往会忽视,有的几乎不给它以时间和地位。许多科学课中所谓的交流研讨,只要符合老师想法的数据(或者说法、结论)一出来就完事了,以致科学课中先前的观察、实验、测量、考察、调查等活动上升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高度,不能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这并不是真正的交流研讨。

2.探究后交流研讨指挥失灵、秩序混乱

有的科学教师对交流研讨这一环节思想上是重视的,但难以把握,小学生往往对观察、实验、测量、考察、调查等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到交流研讨阶段,就会陷入混乱的无序状态,教师指挥失灵:有的继续埋头摆弄实验器材不肯放手;有的对同学的意见不屑一顾,不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的故意挑刺,不尊重他人的意见。

3.探究后交流研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最常见的是一问一答模式的师生互动,学生跟着老师的预设走,围绕教师确定好的为得出结论服务的几个问题在发言,很少有那种提问、质疑、辩论式的生生互动,也缺乏学生与媒介间的互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使得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的对策

1.明确交流研讨的内容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交流研讨”是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后的交流与研讨: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假设相比较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如果要再次实验的话,原先设计的方案要不要进行修改与调整?这样的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几次的实验才能得出?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设计这个实验的?得出的结论与本组的结论是不是一致?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此外,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还要关注探究中的精彩发现。

2.掌握交流研讨的方法

(1)建立规则,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研讨氛围

为了提高交流研讨的效果,必须要建立交流研讨的规则:在交流研讨前要停止观察、实验,整理好器材;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在进行交流研讨会时,说的同学要面对听的同学,向着听的同学说,听的同学要朝着说的同学听,要倾听别人发言,汲取他人精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正;出现意见分歧时,不能出现“敌对”情绪,使交流研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2)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如前所说,在科学课中,主要活动与交流研讨是构成课堂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主要层面,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因此,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应该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节40分钟的科学课,应该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交流研讨。

(3)引导学生围绕主线开展交流研讨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漫无目的交流,会使互动交流处于肤浅状态,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围绕互动交流的主线,就会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比如,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为获得结论服务。这里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揭示数据间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交流研讨时,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有序;要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得到变化,思考数据变化了没有?如何变化的?要引导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而揭示数据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数据组进行归纳、概括,发现共性,并把共性作为规律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结论。

(4)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

学生在交流研讨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不同意见吗”等问题。教师要积极启发、激励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把自己在实验中、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教师不能代替,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评价以激励为主。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参与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考研交流会范文3

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构建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研讨主题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分析构建此交流平台的原因,并阐述构建其目的、原则,探究网络交流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分类,提出“分层次”“模块化”的平台设计框架,以此设计该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

关键词:

网络交流平台教育技术学交流

1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需求分析

1.1专业建设的需要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基于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两方面能力: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过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平台中,会有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各个模块,帮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仍集中体现在以下业务范畴:各级各类学校、电教中心、培训机构、广播电视、相关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从分析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就业市场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简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设计教学系统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和评价教学媒体以及设计和开发媒体资源等能力。而该平台所开设的多个模块都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能力,让其拥有提前步入社会的能力。

2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目的、原则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交流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网络环境为特定背景,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而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构建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研讨主题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构建原则

该平台应保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主题、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动力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越发便利地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照以下原则。

2.1.1页面设计简洁

在设计界面的过程中,要在不妨碍其完整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做到简练、实用,使学习者越发便捷、直观地得到想要的资料。而如果在网络平台中出现太多无关的信息,则会使学习者无法简明扼要地获得所需资料。

2.1.2交互性

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应重点设计和实现两种交互方法: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者之间可进行在线的实时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非在线的交流互动,保证在同时或未同时在线情况下都能够进行真实有效的互动。

2.1.3开放性原则

网络交流平台应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样式等方面实现合理的学习与交流,提高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率。同时,也为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提供平台,在这里,也会进行学术交流、主题研讨等,使得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2.1.4模块合理原则

在本网络交流平台中,是通过各个模块向学习者提供内容信息来实现平台的合理运行,所以模块里的资源必须是专业的、合理的。只有保证资源的真实无误、精确有效,才能将网络交流平台合理的使用。设置合理的功能模块,完善各个模块的内容信息,才能建成一个高层次、重前沿、资源共享度高、交流合作性强的一个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5安全稳定原则

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应安全平稳。若是平台的运行出现问题,那么即便界面再精练、功能设置再有效、学习资源再丰富,都无法达到本平台的目的,那么这个平台就会失去价值。因此,系统和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平台平稳运行问题应重点关注。

2.2研究目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及原因,可了解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本专业的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知识建构、专业发展等方面做一点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1)有利于在校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锻炼专业技能。(2)促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并熟知社会的创新以及创业的前沿信息,使其能更好地跟踪市场动态,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3)为部分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遇及考研最新动向等信息,缔造更优质的社会实习环境。(4)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能够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好的认识教育技术学专业。

3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设计阶段

平台对于交互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将各类多媒体组件有机集成起来,实现多方面的交互,可以提高使用者获取资源、参与交流的兴趣。那么,如何将交互性实施到最大化呢?即探究网络交流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3.1设计模块

对于网络交流平台,本研究将其分为模块,依次为专业介绍、动态导航、知识解析、实践教程、学术论文、专家风采、基础教育资源以及主题论坛。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3.1.1专业介绍

由于一部分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过程显得格为重要,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也是开设这个模块的目的之一。这个模块包括“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两个子分支,旨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动态导航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考研与就业的相关信息尤为重要,所以这个模块划分了三个分支———“前沿资讯”“考研指导”“就业导航”。“前沿资讯”,在这个模块里会实时更新资讯,包括各国举办的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论坛、讲座、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信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实践成果以及社会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等前沿资讯,使其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考研指导”,这一模块的目的是让已经准备考研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近五年的考研学校排名、考研的国家线、各高校的考研初试、复试的科目、考试科目所包含的专业书籍以及相关推荐等,为考研的同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就业导航”,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该模块中会详细讲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所能够从事的行业,并且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会及时更新一些就业信息,以供毕业生选择。

3.1.3知识解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由理论方面、技术方面、教学实践方面三个部分构成。该模块主要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理论方面,根据大学课程的修习类型来分,将课程的总体结构分为: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则“知识解析”模块也按这三方面来划分。总结各本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并对一些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透彻地学好各门课程,充分地利用该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资源的获取效率。

3.1.4实践教程

“实践教程”这个模块则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技术与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针对软件类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划分为五个分支:精通office、网络编程、摄影天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理论,它需要的是学习者不断的操作和练习。因此,整合知识资源,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程体系结构,存在其必要意义。

3.1.5名师答疑

高校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仍有对高校可使用的学习资源、需培养的专业能力不够详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知向谁求助等问题。特此开设“名师答疑”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介绍各位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笔隐形的财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3.1.6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模块包括教育技术学论文、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百家观点、英文文献、资源收藏、论文下载七个子分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涉猎广泛,但专业知识在网络上的整合度不够,使得学习者在查找论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个模块主要是解决此问题,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和下载。

3.1.7基础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案大全、课件大全、试题大全、素材大全以及其他大全五个学习模块。学习者可以利用模块已有的资源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资源是紧随着科技的脚步在变化的,这就要求及时更新专业资源,而且能保证随时下载模块中的自己所需的知识。

3.1.8主题论坛

这一模块主要为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以精选的研讨主题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模块留言、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组织各地专家和学者围绕教育技术学的热点话题,在论坛中进行在线讨论交流,可以获得较好的远程即时互动交流效果,也可以通过非实时交流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困惑。在该平台中,学习者可将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等出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并可以为其答疑。

3.2平台设计框架

通过对组成教育技术学专业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各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模块化”的平台设计框架,通过该框架图使得各个模块清晰可见。构建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需资源的进一步细化,可以使资源、信息等越发清晰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通过对各个模块的访问,能较迅捷地找到所需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石。

4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具有实时互动、节省时间等优势,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好的交流效果。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可以为各地教育技术界的朋友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业界人士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期为本专业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该网络交流平台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还存在平台整合度不够,后续交流不够深入、学习资源尚不充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孙佳政 赵艳 于松萍 张奇 李爽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

[2]杨文.教育技术学之专业学习环境[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3.

[3]窦荣军.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以“e-Learning大讲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考研交流会范文4

自从20xx年6月竞选考研协会会长以来,已经快一年了,在这大约一年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处理事情的能力,,承受压力,待人接物等方面。此外,在这约一年的时间里我认识了学社联以及协会许多优秀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品质,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责任心的重要性以及为别人服务的乐趣,每次努力举办一次活动总能够为考研的同学带去点什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涌上心头。我在此我非常感谢校团委和学社联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舞台。

二、考研协会20xx—20xx年度工作总结:

由于20xx—20xx年度协会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大部分会员和理事都已经流失,已经没有人愿意留在协会了。只有上任会长梁宏远交给我的一大堆协会的资料,并说沉重的任务就交给我了,他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协会提供帮助。20xx年9月,我们协会就已经开始了招新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缺乏人手,加之协会展板也被人盗走,前期工作比较艰难,在这期间上任会长给了协会最大的帮助,在他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协会招聘并组成了新的协会核心成员军团。这个团体是副会长黄刚、周文雅,团支书刘绿云,信息部部长李盈辉还有我本人。新的协会核心成员军团肯干实事,工作能力强,接下来的工作就顺利多了。在我们几个人的努力之下,协会招新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20xx年10月17—18日,学社联所有社团在南华广场统一招纳新的协会成员。这两天南华广场热闹非凡,各协会均展示出了自己协会的亮点,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协会也不甘示弱,展示出新的展板,耐心地向对我们协会感兴趣的同学介绍我们协会,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协会,了解考研,鼓励大家加入我们这个组织。我们早上8:00赶往南华广场,下午6:30才离开,大家几个分工合作,第一天竟然投入得忘了吃中餐,最后只能中餐晚餐一块吃,现在想来还真佩服自己的激情。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18日下午收场的时候,我们协会总成员已经达到了88人,大约是去年的3倍。新注册的成员大部分是大一新生,而考研是一件离大一还很遥远的事情,看到这个结果,我们不但欣喜,更是感动。

20xx年10月底,我们协会召开会员大会,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从此协会机构完整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中好几个理事做事积极,踏实,而且办事能力强。大家分工合作,积极为协会做事,努力开展活动。

20xx年11月14日,考研协会在图书馆一楼举行了一次考研知识讲座,这次我我们邀请了电气工程学院资深考研专家陈忠泽博士为我们讲座。陈博士先讲一段时间,然后大家提出各种问题,陈博士都予以耐心解答。这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考研的认识,普及一些考研基本知识,有利于同学们特别给是大一新生一个大学生涯定位,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学习。总的来说,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举办的还算比较成功。

20xx年3月7日,考研协会与南华大学雁过留痕BBS站签署合作协议,雁过留痕BBS站为考研协会提供一个宣传、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自从“考研协会”版块开创后,相当活跃,点击率很高。全校考研的同学能在版块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0xx年3月16日,考研协会正式向学社联提交改名申请书,将以前的“辉华考研协会”正式更名为“考研协会”,得到了社联的批准。

20xx年3月25日,考研协会在数理学院(9—201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考研全程规划与考研经验交流”为主题的讲座。考研协会有幸邀请到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优秀辅导员禹敏老师和来自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和文法学院的三位研究生代表,他们针对本场讲座的主题进行了有效的讲解,这场开放性的交流讲座让20xx年的考研学子对考研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思想得到洗礼,行动方向更加明确。

为迎接南华大学第五届社团文化节,20xx年4月25日,考研协会在数理学院(9—401室)成功举办了一场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协会特地邀请了我校20xx年考研的优秀三位学生代表魏乃礼、夏斌和武勇来到交流会现场,与各位考研学子分享考研复习心得。他们用质朴不加修饰的语言诠释着考研历程的点点滴滴,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正在备战20xx年考研的同学提供最佳的经验以及最应该值得注意的一些教训。这次互动开放式交流活动给参加交流会的20xx年考研学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协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金预算方面,我们协会就有过不到位的时候,出现实际支出远大于预算的情况。在团委邹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资金预算方面有了更大的把握,学会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协会经费——用最少的钱为协会办更多更好的事情。另外,由于我们是学生社团,经费有限,根本付不起老师的出场费。加之老师们都很忙,在举办活动其间,请老师为我们讲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应该算是我在工作开展过程遇到的最大障碍,有时候甚至面临活动在社联和团委都批准了,并开始了宣传,但由于老师的原因,却要面临推迟或是被取消的僵局。不过通过我们全体理事会的努力,几经周折,总是能请到乐意免费为我们开讲座,支持我们协会工作,并且还会为我们的工作提出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的好老师,我在此代表考研协会所有成员衷心地感谢他们。这些虽然都是问题和挑战,但努力改正和克服后何尝不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收获呢?

最后让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社联的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干事热情周到,他们总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决协会举办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我每次去社联办公室都能感受到一种温馨,一种家的感觉。

以上就是考研协会20xx—20xx年度的工作总结。总之,挺有收获的,特别是能为考研的同学做点什么,我们深感欣慰。以后我们协会定会继续努力,举办更多有意义、针对性强的活动,更好地为南华考研学子服务。

三、协会管理及协会展望心得:

考研协会在20xx—20xx年度人数相对来讲比较少,协会除我本人外,没有留下其他老会员和理事,前期工作开展比较艰难。由于招聘到了几个肯干实事且工作能力强的协会核心成员,加上大家的努力宣传和讲解,协会规模大约扩大到原来的三倍,这一点算是可喜的成就。不过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张贴招聘会员和理事的海报,宣传工作不到位,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对招新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吸取教训,在以后开展活动时我们尽量将宣传工作做到位,这使得我们协会在后面的几次活动中参加人数总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00多人,都远远超过我们协会会员的数量。

考研协会2017年度工作总结,

在协会内部管理上,我开始认为没必要将所有会员分配给协会理事去进行管理,以为开展活动的时候一条飞信就可以让大家来听讲座。但后来发现错了,这样会员们会觉得受重视程度不够,只要稍微有一点小小的事情或者仅仅是心情不好就不会来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通过上学期期末的一次会长论坛,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在本学期刚开学(3月5日),我就在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理事会上将我们协会的会员按所在学院分配给几个做事踏实的理事,建议他们经常与会员们交流,在即将举办活动的时候给会员们打个电话,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情况,并建议他们前来参加活动。这样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会员的流失,保持了协会的生机与活力,本学期举办的两次活动前来听讲座的会员还是挺多的。

协会在本年度总共举办三次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我们尽量使活动内容紧随考研动态,最及时的为考研学子提供最实时,最有效的考研信息和考研讲座。此外我们也尽量处理好活动内容广度和精度方面的辨证关系,使广度和精度与宣传材料相结合,让宣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讲座的质量和听众的满意度。但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比方在第一次活动的时候,我们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宣传,主讲老师开始讲的都是考研公共性话题,大家都认认真真地听。主讲老师后面涉及了一些工科某一领域的专业性问题,医科和文科类的听众就走了一些,影响了讲座的质量。在后面两次活动中我们吸取这次的教训,第二次活动涉及多个学院和科类,我们面向全校宣传;第三次活动只涉及两个专业,我们就主要针对这两个专业的同学进行宣传。这样,我们的活动的质量和满意度越来越高。总之,本学年无论是活动次数还是活动质量和去年相比均有很大提高。

此外,在我们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主讲老师、会员以及广大研友对我们协会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在此非常感谢他们。比方禹敏老师曾建议我们协会定期搜集一些学校的考研信息,定期在特定的宣传栏进行展示,加大宣传力度,为考研的同学做更多的实事,而不是仅仅完成每年度多少次活动的任务。在最近的一次活动结束也有不少研友提出宝贵意见,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三的学长说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某一特定专业的考生,某一专业跨考另一专业的考生或是报考同一学校的考生提供专门的讲座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这种考研大趋势的潮流下,我们协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相信我们协会定能做更多的更有效的事情来为南华考研学子服务的。

最后,我谈一下协会的展望。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考研协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理事,他们是:外联部部长周玉霖,副部长林孝波;信息部理事王俊;组织部部长王炳证;策划部部长陈磊,副部长魏智勇;宣传部副部长薛权。他们要么口才好,善交际;要么做事认真踏实;要么责任心强,每次活动必到;要么具有领导水平,而且好几个理事集上述几种优点于一身。他们是我们协会的优秀代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会继续留在协会做事,继续为南华考研的同学服务。我始终坚信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相信在他们定会继续以“勤勉务实,开拓进取”为会训,以“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为宗旨,以加强大家对考研的认识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目的,为浓厚校园学习氛围,提高学校考研通过率踏实地、努力地工作着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协会定会向着更大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也会越来越有影响力,也会更好地服务于南华考研学子的。

学生社团联合会

考研交流会范文5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还是依靠言语交际来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探讨网络人际传播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双方的言语分析。

本文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作了相应的分析,将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划分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并进而借用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讨论在虚拟语境中的言语交流。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上,希望通过对网络言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更深入的揭示出网络交流中的人际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社会意涵。

关键词:言语交流,语码转换,虚拟环境,非言语交流 一、引言

互联网是一种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功能于一体的新的传播环境,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虚拟环境的交流机会。在这个虚拟环境中,人们的交流、信息的传播都与现实环境中有着相当的区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在这个虚拟的传播环境中,人们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依靠怎样的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他们又会以怎样的心理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生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传播的本质,也因此,对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传播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还是依靠言语交际来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探讨网络人际传播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双方的言语分析。

而事实上,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网络环境中言语交流研究的重要性,也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不过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对网络语言的形式、特色以及风格所做的分析,在网络言语分析的深层面研究开展的还不够。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作了相应的分析,将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划分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并进而借用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讨论在虚拟语境中的言语交流。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上,希望通过对网络言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更深入的揭示出网络交流中的人际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社会意涵。

二、关于网络虚拟环境交流

笔者认为,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化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见下图)。其中人机交流主要是指用户与计算机等网络终端之间的交互,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人机接口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而虚拟人际交流则关注网络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心理行为。

传统的人际交流包含有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两种形式,言语交流主要指语言与文字上的交流,而非言语交流则通常是指"在一定交流环境中言语因素之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喊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成"(Samovar et al,1981),例如交流过程中交流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而研究者们更发现,交流活动中非言语交流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各项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诸如可视电话这样的可视交流系统也会逐渐,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网络还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人们不可能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所以人们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事实上,我个人还以为,即便在以后可视交流系统已逐步普及,但网络用户为了确保自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现能有别于现实环境中,网络用户应该还是会大量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并不存在有如同传统交流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现象。但我以为,仔细考察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现象,其中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能够表达出如同传统交流环境中交流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非言语交流功效的替代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是图像、动画以及各种自创的符号等。实际上,早先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这些形式称之为电子副语(electronic paralanguage)。例如Turner(1988,转引自潘美岑,2002b)指出常见的电子副语有图形、谐音、转喻和简写四种。吴筱玫(2001)认为中文副语的现象和Turner所说的相似,但是台湾的状况是国、台、英语夹杂使用,面貌更为复杂。卢谕纬(1997,转引自潘美岑,2002b)对电子副语中图形符号的使用曾做了分类:表情状态类、声音语气类、动作类以及个人形象四类。表情状态类是指微笑、哭泣等表情符号;声音语气类是指像~这类可表达语气效果的符号;动作类是含有动作意味的符号,例如p(^o^)q很像是在帮对方加油打气;个人形象类则是描写外观这类的符号,例如@_@很像是戴眼镜。

不过仔细分析电子副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副语的引入其实也是因为计算机中介传播以文字为主,缺乏情境线索,难以传达非语言信息,如表情、手势等,所以产生了电子副语这种用以补偿非语言线索的方法(Yates,转引自吴筱玫,2001),也就是说,电子副语所具有的功能其实与传统环境中非言语交流是完全一样的。但电子副语包含面较广,不仅包含了图形、动画,还包含了谐音、简写等,而这又与言语交流存在着交叉的地方,象谐音、简写等形式其实都可以归入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或言语变异现象。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传统的人际交流的划分,也将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区分为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其中非言语交流包含有象图片、动画、符号等可以反映交流者交流心理的各种形式;而其余的象谐音、简写等则归入言语交流体系中,这样的分类一方面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网络人际交流的真实本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与传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存在着怎样的不同,我们是否能利用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积累的交流经验来引导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如果能,我们该如何引导? 网络虚拟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各种形式:

1、以图片或动画等指代交流者的心理。我们在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注意到有些用户在聊天或发贴子时经常会在其中加一些图片或动画,虽然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这些行为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图片或动画是代表着交流者当时的心境的。

2、以各种符号指代一定的含义:例如::)表示微笑;:P表示舌头; >:< 表示愤怒等,关于各种符号的使用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描述(程乐华,2002;潘美岑,2002b),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

从整体情况来看,网络虚拟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形式与现实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相比,显然还显得比较简单,远远不足以表述清楚交流者的心境,更不用说表述交流者的潜在交流目的了。不过,我们也相信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深入普及,网络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应该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相比较而言,由于在当前网络虚拟环境下,交流主要的渠道是依靠语言文字,因此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的研究就更具有代表性,在这方面可资研究的主题应该极为丰富。考虑到由于现实环境中的言语交流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交流两者研究的对象相同,因此几乎目前在现实环境中有关言语交流的所有主题都值得我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展开研究,而且更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显然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网络虚拟环境的本质以及虚拟环境中的人类的心理行为。笔者以为,以下几个主题是值得研究者在开展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研究时需要关注的:

1、关于网络人际交流中(虚拟)面子与权威建立的问题。

在社会学、传播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于个体人际身份的理解一直都是个重要的议题,这里面涉及了诸如认同、面子、礼貌体系、权势等概念。社会语言学领域关于面子的研究来源于交流的实际需要:在交流中必须明白交流参与者是如何判定他们之间的相对地位的,他们使用什么语言来对他们归于地位差异的预测做编码的等(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1995;施家炜译,2001),而这种判别方式同样适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我们需要理解:面子的"关联"与"独立"这两个悖论特征在虚拟环境中是否依然存在,是否有更强烈的表现,亦或是有其它的表现;我们还需要理解,构成面子(礼貌)体系的三个主要因素:权势、距离与强加程度,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和变化。

2、 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所谓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人际交流中的语码转换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用途,虽然早期的研究者一直都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个边缘性的、过渡性的现象,好象只是一个在学习新语法过程中的干扰现象。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语码转换在交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正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而在网络人际交流过程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都可以注意到网络言语交流中大量的中英文夹杂、中文文字与拼音夹杂或者方言与普通话夹杂使用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这种语码转换与现实环境中有何不同,它们是否能反映出网络受众独特的交流的机理。

3、网络社团的话语系统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各种虚拟的交流场所,这种场所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它也会如同办公室、会所一样为同一群人提供一种社团式的交流。众所周知,话语体系对社团的重要性,每个社团通常都会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我们需要考察的是,在网络虚拟社团中,不具有相同社会背景的网络受众是如何组建并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的,这种话语系统的开放性如何。

除此之外,象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境规约、网络跨文化交流、跨民族交流等也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相关研究进展概述

1、对网络语言形式与特色的研究

Voiskounsky(1997,转引自周君兰,2001)描述计算机中介传播的交谈情形,并探讨网络言辞使用的属性(attributes)时。他发现,网络中的对话兼具书写和口语的特质,也同时存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因媒介的特性使然,发展出计算机中介传播的独特文化。包括没有发言时间及顺序限制、参与者可以同时发言、常引述前人的信息、发展出辅助的表情符号、使用缩写、简化的文法结构等等。邬敏(2001)对网络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了分类,包括旧词新义类新词语,创新的新词语,缩略语新词语,符号词语等四类,并进而对网络新词语的特点进行了讨论。潘美岑(2002a)以汉语的理论来探讨网络语言,研究发现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的效果;使用新构词、语气词的情形频繁;错字多;自由运用拓展标点符号、甚至产生语音的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在这些特色之中,又以语气词和新构词的使用最为普遍,可以推估网络语言的自由度相当发达。至于网络中不同语言风格的研究,Baron(1999,转引自潘美岑,2002b)选择电子邮件为研究范畴,他认为电子邮件在格式上混合了口语和书面两种格式;在文法上,电子邮件的用词较接近口语形式,但在句子的构成上,则是混合的。另外,就网络语言的特色而言,卢谕纬(1999,转引自潘美岑,2002b)针对BBS社交性讨论区作研究,研究发现使用者喜好采用大量的"拟声语气词"作为语气的修饰,并且数量不会因话题和对象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差异。而这些拟声词多是情绪的抒发,以传达笑声的用词最多,多半用比较愉悦的字眼,以表现较和谐、明朗的沟通语气。而江臻(2002)也从词语和句子的运用特点,数字元元元、字母和非文字元号的运用特点,运用网络机器术语为材料的修辞方式等三个方面归纳了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

2、对两性在网络语言运用上的差异的探讨

Herring(1993)研究了网络上两性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质疑计算机中介传播是否真的促进了民主的讨论。她的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新科技拥有民主的潜力,但实际情况却是一小部分的男性主宰了整个讨论。男性使用的语言倾向于敌对(adversarial),从不必要的展示知识、强烈主张自己的观点,到反驳、轻蔑不同意自己意见的人。两性使用的语言修辞有着明显的差异。男性在语言修辞上采用自我推销和敌对的策略,在沟通的过程中,女性受到男性的检查;男性的反应不是忽略女性的发言,就是试图显示她们的参与讨论不合法(delegitimize)。这种语言沟通的方式使女性感到不舒服,因此自然较少参与讨论。方念萱和苏彦豪(1995,转引自周君兰,2001)则以女性主义站的女性主义版为例,运用哈贝马斯的交流行动理论,检视其中的讨论过程;探讨网络提供公共参与的可能性。结果发现:网络上的对话,椰油能够推进到理论层次的,但因为话题通常是个人设定,多方响应形成,初始话题的定义仍然属于主流论述,但在对话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定义和框架。他们指出网络上的讨论需要认明个人议题与公共议题、对话与放话、取得了解与寻求共识的差别。晏毓良(2000,转引自周君兰,2001)研究了台湾BBS上的男女在对话型态上是否有所差异,他以对谈话量(amount of speech)、回馈语(minimal responses)、笑(laughs)、语尾助词(final particles)、符号表情(emotions)、和创意语言用法(creative language uses)等六方面来进行分析。

3、语码转换现象

从笔者的文献调查来看,利用言语交流、话语分析等相关领域的视角来开展网络人际交流的研究还比较少见。Werry(1996,转引自潘美岑,2002b)曾以IRC(网络实时聊天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包括法文与英文两种语码的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暂存的、空间的、情境的以及社会的种种限制,组合成相当复杂的一套限制,使得一些新的沟通和互动的形式出现。

四、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交流:对一个案例的初步探讨

4.1 研究方法

在本案例研究中,我们采取参与观察法来进行研究。本文观察时间为2002年1月9日至2003年1月13日,以南京大学的小百合BBS的每日十大热门贴子做为观察对象,考虑到一些具体原因,例如如果我们对每一个热门帖子的跟贴都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极其庞大(每个热门帖子的跟贴都在100以上),因此我们只选择了跟贴显示的第一页(每页显示30个跟贴);其次考虑到样本选择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我们对样本进行了连续5天的跟踪观察;我们认为,由此产生的样本已基本能反映出总体的情况。笔者在下文中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用以思考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现象,并希望能深入了解在这种虚拟的沟通情境中网络言语交流的某些特征,如网络交流中的语码转换问题,以及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等。

这里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可能会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网络言语交流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观测聊天室的聊天现象,因为这种情景与现实环境中的言语交流最为相近。笔者个人也赞同此观点,但一方面考虑到BBS也提供了一种虚拟环境中的交流空间,而且至少在目前为止,深受国内青少年网络用户的喜爱,对这一形式的交流空间显然也应有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BBS的交流与聊天室相比,存在的最大区别是聊天室提供的是交流双方点对点的交流,而BBS提供的则是点对面的交流形式,但显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做网络交流语言上的研究,因为交流者所面对的交流环境都是网络虚拟情景;而且根据笔者在此实验中的观察,即便是BBS,实际上也不缺乏,甚至有很明显的较多的点对点的交流存在,只不过这种点对点的交流不象聊天室中那样集中和互动,通常都是发贴者响应跟贴者的意见,但跟贴者的进一步反馈则比较缺乏,这也算是BBS交流的一个特点吧。

4.2 基本结果

观察日期 总贴数 带有非言语交流的发贴数 言语交流发贴数 备注

语码转换贴数 无语码转换贴数

1月9日 300 14 55 234 有3个跟贴中既有非言语现象,也有语码转换现象

1月10日 270 23 37 214 本日十大热门贴中有一个热门贴因主题错误被删除,其余被统计的跟贴中有4个贴既有非言语交流现象,也有语码转换现象

1月11日 300 32 85 194 11个跟贴中既有非言语交流现象,也有语码转换现象

1月12日 300 24 62 218 有4个跟贴中既有非言语交流现象,也有语码转换现象

1月13日 300 19 80 207 有6个跟贴中既有非言语交流现象,也有语码转换现象

(1)从统计结果看,有非言语交流现象的占8%左右,我们认为这一比例对于网络虚拟环境中非言语交流的实际情况而言可能偏低。因为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南京大学的BBS,此BBS并没有提供大部分BBS有可能提供的一些象征性符号。

(2)存在有语码转换的样本占了总样本数的22%,占了言语交流样本数的30%,这显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3)无语码转换的样本占了总样本数的70%,而同样也占了言语交流样本数的70%

4.3 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网络虚拟环境的言语交流包含的研究课题众多,我们在本案例讨论中不可能全面进行讨论,我们在这里仅选择了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

1、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讨论 Huang与Milroy(1995)在对语码转换进行语言学分析时指出,从语言结构角度看,语码转换有轮换式(alternational)和插入式(insertional)之分。插入式转换属于分句内(intra-clausal)转换,而轮换式转换则是分句件(inter-clasual)转换。其中插入式转换现象又可区分为"语篇性插入"、"分句性插入"、"词组性或单词性插入"几种。

(1)轮换式语码转换

轮换式语码转换在网络言语交流中极为少见,在我们的观察统计结果中,仅有一例:

例1:"kaichu 开除的说!"

在该例中,语码转换是在文字与汉语拼音中完成,虽然按照甘帕兹的界定,语码转换应该是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但事实上,在许多研究中,尤其是在文字交流的研究中,这种现象也可被视做为语码转换现象,这有点类似于语言交际时的方言与普通话这类的转换,而这类转换也同样被视做为语码转换现象。

(2)语码转换的语篇性插入

在我们收集的样本中,我们很难说有标准的语篇性插入的例子,所谓语篇性插入,是指在基础语中插入有一定篇幅的嵌入语篇。考虑到BBS的跟贴一般都是由跟贴者自己来写,所以整个语篇本身就比较短,用短句和词组的现象比较多,比较少的会出现语篇性的跟贴,而出现语篇性插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不过在我们的样本中,还是有一例可以看成是语篇性插入的,因为整个语境都是中文语境,而其中有一个跟贴使用的是英语,且并非只是短句。 例1:what do u want to express? maybe u should first shut fuck up if u wanna the students of NJU to be silent here ,damn u

从上面的这个语篇性插入的例子中,我们还能清楚的看到网络语言的某些鲜明特征:大量的使用谐音字、简化字,口语化并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3)分句性插入

相比较轮换式插入以及语篇性插入,分句性插入的现象就比较常见了。 例1:或许有很多缘分和机会,只是你没有去追寻,Best wishes for you!

(4)短语性或单词性插入

而在网络言语交流的语码转换中,最常见的无疑是词组性或单词性插入,这与我们在平常言语交流中一样,因为词组性或单词性插入易于使用,并能表达出交流者突发性的心理想法。不过这种作用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例1、如果是真的,可以把他的有关信息贴到suggestion版

例2、这个大型的报业集团是第一个给我offer的单位,一路过关斩将,都非常顺利

2、虚拟环境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与语用意义

以上我们讨论了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中语码转换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简单分析一下这些语码转换现象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和语用意义。而关于现实环境中的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相关文献(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Romaine,1989,转引自黄国文,2001)中其实都已有比较详尽的讨论。概括起来说,语码转换可以表示所指功能、表达功能、感叹功能、修饰功能、指定功能等等(Romaine,1989,转引自黄国文,2001)。综合案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笔者认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一种表现心理,也可能是一种从众、跟风;也可能是为了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

(1)"强调"作用分析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由于无法利用语气、手势等行为来表示交流者的感受,所以一般只能利用非言语交流的符号来表达,但我们的研究发现,网络交流者也可能利用语码转换来表达自己的强调语气,例如在前文中的轮换式语码转换的例子中,"kaichu开除的说!",这句话从结构上(重复)就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表达了发话者比较强烈的感受。而的确考察这句话的前后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换起到的是一个强调自己意见的作用。

(2)约定俗成,有时也表达一种从众、跟风的心理

这种现象可能是网络语码转换现象中最常见的,在网络上存在有大量的约定俗成的写法,例如现在十分时髦的说法"晕倒",在网络上一般都以英语形式表达"faint",更多的是简写为"ft"。不过在这种大量的约定俗成的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网络交流者的从众与跟风的心理。

(3)表现心理分析

我们注意到,网络交流者使用语码转换有时是为了起到一种自我表现的作用,例如"这个大型的报业集团是第一个给我offer的单位,一路过关斩将,都非常顺利。",虽然对于交流者来说这也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不过笔者还是以为,交流者的这一语码转换行为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这毕竟不是口语交流,众所周知,我们在使用键盘时,中文与英文的拼写是需要切换输入方式的。 总的来看,在现实环境中,语码转换常常起到讨好、恳求、争论或争辩的作用,讲话人是在说服、劝导或者教诲他人(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但我们注意到,在网络环境中,特别是在笔者此次研究的BBS环境中,语码转换往往起到一种节省语言或是强调的作用,更多的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意见,虽然也有一些带有强烈的自我感情色彩的情况,但这种能引起交流者互动的现象还是较少,可能在聊天室这种点对点交流更充分的环境中会比较常见。

五、结语

本研究是以BBS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问题,我们将网络人际交流划分为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两部份来讨论,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我们厘清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格局。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收集网络言语交流的样本,针对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做了较深入的分析。然而正如笔者在文中指出的,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多学科交叉的、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只是一个最初步的工作,笔者也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此吸引更多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晏毓良(2000):《台湾BBS上的男女对话型态差异》。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程乐华(2002):《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3.方念萱、苏彦豪(1995):〈网络传播中的对话与对峙-以女性主义联机版的言说为例〉,第一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社会研究所筹备处。

4.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江臻(2002):

6.卢谕纬(1997):〈说文解字-初探网络语言现象及其社会意义〉,第二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7.卢谕纬(1999):《当我们同在一起!BBS社交性讨论区之言说分析》。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8.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1995),施家炜译(2001),《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潘美岑(2002a):〈网络语言之初探研究-汉语的取径〉,信息传播学术研讨会。台北,世新大学。

10.潘美岑(2002b):〈网络语言之初探研究-语言学习理论的取径〉,2002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

11.吴筱玫(2001):网络传播。jour.nccu.edu.tw/smwu/ebook/ic/ch5.htm

12.邬敏(2000):〈网络传播与网络新词语〉,中华传播学会2000年研讨会。

13.约翰.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周君兰(2001):〈虚拟的沟通艺术:一个网络语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2001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

15.Baron, N. S. (1998). Letters by phone or speech by other means: the linguistics of e-mail.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s,18:133-170.

16.Herring, S. C.(1993). Gender and Democrac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vailable URL:dc.smu.edu/dc/classroom/Gender.txt(2001/5/1)

17.Huang,G.W.& Milroy. L.(1995). Language preference and structure of code-switching. In Graddol.D & Clevedon.S.T(Eds.). Multilingual Matters,pp35-46.

18.Romaine,S (1989). Billingualism. Oxford:Blackwell.

19.Samovar et al, (1981).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adsworth.

20.Turner, J. A. (1998). E-Mail technology has boomed, but manners of its users fall short of perfec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3(April):A1, A16.

考研交流会范文6

关键词: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诱增交通量,客流预测

 

      城市轨道交通除具有大运量、快速、准时、节约资源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不同于其它交通方式的显著特点:①引导功能强大。由于轨道交通强大的通道运输能力,其对沿线辐射区域内的开发促进影响巨大,具有鲜明的tod(交通引导 发展 )功能。②可控性强。表现为轨道交通在其运输能力范围内具有运量可控性。③具有粘着性。主要是指轨道交通服务对其它交通方式的依赖性。 目前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较大问题之一就是线网规划过程中的指导 理论 欠缺。突出表现为对各规划时期内客流预测的精度失衡,进而对整个交通系统产生影响。而诱增交通量的确定则是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1 研究综述

      同其它交通规划一样,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决策的基础。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是衡量建设项目 经济 成本、预测建设项目投人运营后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有了 科学 合理的预测,才能对项目成本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经济评估失真,导致决策失误。同时.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中的一种,与其他交通共同构成整个运输系统,因此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时候,必须与整个城市客运系统协同考虑。

      客流预测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然而,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缺乏科学的客流预测模型,各项目所采用的大都是照搬道路交通的模型,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致使根据这些预测所修建的一些线路客流密集,而有些线路客流较少。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客流预测 方法 和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 历史 已有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集聚模型的产生,至70年代初期非集聚模型的崭露头角,以及70年代后期的非集聚模型的发展;从80年代初期将人的行为视为一连续的活动过程—行为链进行模拟,至80年代后期各国大量交通规划软件包的推广。目前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①不基于现状客流分布(od分布)的预测模式;②基于现状客流分布(od分布)的预测模式。

      第一类预测模式的主要思路为将相关公交线路的现状客流和自行车流量向轨道线路转移,得到虚拟的基年轨道交通客流;然后按照相关公交线路的历史资料和增长 规律 ,确定轨道交通客流的增长率,推算远期轨道交通客流;或者由公交预测资料,直接转换远期轨交通客流。这一类方法主要为趋势外推,在确定轨道交通客流增长率时可采用指数平滑法、多元回归法等。北京一、二期地铁线路的客流预测及复兴门一八王坟的线路预测均采用了此类预测模式。

      第二类预测模式的主要思路为通过居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出行调查,掌握现状全方式出行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年的全方式出行分布,然后通过方式划分,得到轨道交通的站间od,即可 计算 出轨道交通客流。这一预测模式即为交通需求 分析 中的四阶段法。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国内项目在预测阶段的顺序、模型的选择、参数的标定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出现了许多预测方法的名称。上海、广州、成都、青岛、大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客流预测方法均属于此类预测模式。

      文献 [1]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历史数据对客流预测进行了研究。文献[2]以轨道交通和汽车的交通竞争关系提出了吸引范围竞争模型,并以此标定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

文献〔3〕研究了采用“四阶段”法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理论模型与方法。文献[4]从沿线土地利用、城市经济水平、城市中心区潜在的增长前景、自行车一公共汽车联运、有效的城市管理、高效的经营等6个方面对影响客流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li tman指出,一条交通走廊的旅行时间在原有基础上降低20%,在短期内就能够诱增10%的出行量[5]。有关研究指出,在法国和日本的hsr(高速铁路)系统已经新产生或者诱增了高达35%的客流。这一客流甚至超过了30%的转移客流量。ki-tamura指出,通过普通的“四阶段”法很难对出行条件的改善产生的出行变化作出评估,因为普通的出行生成模型对于服务设施的改变不敏感,并且不能够对出行时间减少作出反应[6]。robert cervero。和mark hansen采用一系列反映政策、环境、地理因素的变量对交通预测进行研究[7]。yao和morikawa针对高速铁路在日本的建设采用问卷调查和树状结构模型,中间融合了土地、经济等因素模型共同推算出诱增的客流量[8]。

      国外大量的资料都是针对公路交通的建设做交通诱增预测,并且都是在传统的预测模型上采用经济预测、土地利用预测模型和出行链等方法。在过去的20年里,英国的公路项目评估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诱增交通量的影响,他们认为诱增交通量的任何组成部分都是难以估计或计算的,因而许多项目都回避了诱增交通量的计算问题。但有关专家却指出,项目评价如果不能适当地考虑诱增交通量,则以交通量预测为基础的经济评价、环境评价、道路工程设计等都将失真。1988年,英国国家审计委员会( nao)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如果适当考虑到诱增交通量的问题,许多评价项目的预测精度都可以大大提高。

      国内专门论述诱增交通量的论文较少,大部分都是基于道路交通所著。文献[9]按照“有无比较”的原则,采用重力模型的思想计算诱增交通量。文献[10]采用诱增经济预测模型和弹性系数及转移率的标定方法作了研究,在诱增经济预测模型中还讨论了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不明显时采用相似性模型,在转移曲线模型中提出了正向和逆向的二次转移曲线。文献[11]考虑出行时间减少、出行目的地改变、小汽车合乘、出行频率增加等因素提出了诱增模型。文献[12]采用土地利用模型对诱增交通量进行预测。

2 需要 研究 的若千 问题

      综观现有 文献 以及考察国内实践中的状况后可以看出,在城市轨道 交通 客流量预测这一环节中,关于诱增交通量的研究还存在如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中诱增交通量的界定

      城市轨道交通流量不同于道路交通量,它是以乘客为研究对象,但轨道交通客流量同样可划分为趋势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三个部分。在公路网流量预测中,有将转移交通量 计算 在诱增交通量内的做法。这一 方法 应用 在城市交通体系中会产生许多问题。此外,由于轨道交通具有对土地开发的强促进功能,新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会改变原有城市交通出行的od分布。由此产生的轨道交通客流量,对局部的轨道交通来讲,应归为诱增交通量;但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来说,仍属转移交通量。如何界定这部分交通量的性质,是构筑预测模型中先要考虑的问题。

      (2) 影响 轨道交通诱增交通量的相关因素

      现有的诱增交通量研究中,一般将出行费用(时间、交通费用)和出行距离作为主要的相关变量引入预测模型中。但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引导功能以及对其它交通方式的粘着性要求,同时也对其诱增交通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全面考察轨道交通诱增交通量相关因素的同时,如何将其量化为模型变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

      (3)诱增交通量预测模型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 理论 中,有关交通方式划分中未考虑轨道交通方式。在考虑 发展 轨道交通的城市规划中,需要讨论基于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尤其是常规公交)的方式划分理论方法。在以往规划当中,诱增交通量预测的模型多采用“有无比较法”原则下的重力模型以及不基于现状od分布的客流增长率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应用于轨道交通规划中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在考虑轨道交通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预测模型。

      (4)轨道交通运营期的诱增交通量问题

      道路交通系统中的诱增交通量的发展一般分成3个阶段:逐步形成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而轨道交通方式则不然,其线路走向所辐射的区域性质不同,表现出来的流量 规律 不尽相同。由于轨道交通对其它交通方式具有粘着要求,同时在其运输能力范围内具有运量可控制性,加之未来系统本身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服务水平提高(主要表现为通行能力的提高),都将会对运营期中的轨道交通客流量产生影响。这也是轨道交通诱增交通量中必须考虑的课题。

3 结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 已有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获得批准,还有更多的大中型城市在积极筹备将轨道交通纳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方案之中。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划理论及方法是一件急需展开的工作。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依据,而诱增交通量是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必须尽快展开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考 文献

1.吴强,冯维锈,胡晓嘉,灰色预测法在城轨客流预侧中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3):52-54

2.王树盛,黄卫,陆振波,俞先江.都市圈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研究.城市软道交通研究,2004(1):40-43

3.王志栋,苗彦英.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6(1):24 - 29

4.欧阳志坚,马小毅.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影响因素 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3):63-65

5.litman t. generated traffic and induced travel. ]ournat of institute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 2001, 71(4) : 38-47

6.kitamura r, fujii s, pas e i. time-use data, analysis and model-ing: towa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ies. transport policy,1997(4);225-235.

7.robert c, mark h. introduced travel demand and introduced road investment. journal of  transport  ewnomics and  policy,2002,36(3):469-490

8.yao enjian,takayuki morikawa. a study of an integrated intercity travel demand mode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5 ( 39 ):367-381

9.邓润飞,白炳东,诱增交通量的计算方法浅析江苏交通工程,1998(6):14-17

10.霍娅敏.公路交通量预测的模型及参数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1):1-5

上一篇数学学习方法

下一篇校园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