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范例6篇

文体学范文1

1.1信息化教学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是终身体育,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为社会更加进步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学体育实行信息化教学是时展的大势所趋。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有趣,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既能丰富同学们的认知,又能激发同学们生理机能的潜质,符合同学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不仅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和负担,在教授给同学们体育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给同学们播放声音、动画和三维景象等,也有助于学生对运动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提高同学们自发学习体育的兴趣。所以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实行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提高同学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兴趣,加强他们体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最终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和现代化。

1.2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要多元化,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可以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分组游戏,抑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掌握的情况,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检查同学们对动作要领是否完全掌握等等。另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现代化,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况,充分考虑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力争实现个性化、民主化、多元化教学。

1.3多变的场地器材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要组织同学们多场地上进行体育锻炼。国内外的调查显示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会较大地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成不变的体育器材已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而多变的场地器材不仅能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而且能增强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打破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也可以按照同学们的提议灵活地进行体育活动,从而收到更加灵活、个性、科学化的教学效果。

2结语

文体学范文2

一、对两种文体的认识

文体是指具有内容形式的共同特征,由文章系统各要素有机结合而呈现的整体状貌,并具有相似功能的文本类型。写作教学的两种文体类型主要是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

1、对文学文体的认识

在文学文体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文学性文体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及由这四大文体发展而成的小品、报告文学等作用于审美鉴赏方面的写作。这类文体写作强调的是写作教学的“艺术性”。这种文体写作教学主要是主张从学生的个人情感出发,教会学生体会在有限的词语中尽可能包含丰富的意蕴,唤起学生的艺术感受,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技巧,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文学性文体的熏陶下能够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2、对实用文体的认识

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常用的实用性文体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公文、 事务文书、各类专业文书及新闻、论文、广告等作用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写作,这类文体写作强调的是写作教学的“实用性”。这种文体写作教学是主张从实用性出发,教会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的实用文体的格式,以达到学生能够拥有日常生活中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关于两种文体写作融合存在的争议

人们关于在写作教学中实用文体写作和文学文体写作两者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文学情结是应用文写作的羁绊。”也就是说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不可以把文学文体的“文学性”带入写作教学。持这种看法的人是担忧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实践中,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趣味性而把文学文体所体现的文学手法或者审美特征融入实用文体写作,导致实用文体写作意图的偏离。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学文体写作教学中,不可以把“实用性”带入写作教学,否则会破坏文学文体写作的“文学性”。”从这两种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把文学文体和实用文文体写作教学作为两个独立体来看待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的。如果把它们融合起来就会影响两种文体写作各自的教学有效性。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作教学的性质也应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教学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也应该要体现其“人文性”。所以从写作教学的性质上来看,文学文体写作体现的是写作教学的“人文性”,实用文体写作,则体现的是其的“工具性”。文学文体写作和实用文体写作在写作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两种文体写作的融合不会影响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文体学范文3

关键词:语文学习;言语体验;亲历性;个人性;内在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言语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关系的体验过程。体验作品是体验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而认知作品是把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知识化,然后予以分析、解剖、逻辑、推理,予以认知、理解、掌握,所以认知过程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切己体察”,它没有整个生命情感的投入,也不指向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淀,总之,认知作品已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作为作家精神生活结晶的体验性产物——言语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式的条分缕析和认知训练,而是在感知、想象、涵泳、意会、领悟中的真真切切的体验积淀。

青年美学家王一川先生分析了德文“体验”一词的构成,指出它兼具动词和名词的特性,并富于能动意味。在王先生看来,对狄尔泰来说,“体验”特指“生命体验”,因此认为,在狄尔泰那里,“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并进而概括指出他的体验特征,那就是“体验的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即把体验看作是个人独特的,通过返复亲历才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因此,狄尔泰的体验,既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是感性个体把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自我在与生活世界及其命运的遭遇中所发生的许多具体的事件结为一体”,又“是有限生命对生活的反思”。总之,“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具有生命关联的内在性、能动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

一、语文学习中言语体验的特点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其内涵应是:体验,既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即主体亲历言语实践并获得相应的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言语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语体验学习的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体现出主体性;同时是真实参与,也就是说无论言语环境是真是假,主体的参与都是真实的,主体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即使言语环境是假的,但在主体的心里是真的,是主体想象中“真实”的言语环境,主体想象中“真实”地参与言语活动;参与言语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体验需要动作、活动,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心的动作,内心的动作是想象中的亲历,如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样的那种亲历。“体验活动都必要有‘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有了这种‘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才能形成活动的能力。”这种想象中真实地参与,是阅读中的想象性认同。认同的心理机能就是通过想象(幻想),把自己投射到对象之中,使作者的思想情意成为阅读主体的思想情意,使作品中描述的生活成为读者想象地体验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似乎完全被忘却了,当下的情感、心态和思想完全成了作品叙述人的情感和思想。

2、言语体验学习的个人性

言语体验有很强的个体色彩,无论是动作行为的体验,还是行为结果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同时言语作品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具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学习者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言语作品,对言语作品进行“具体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红楼梦》的阅读也正是如此。因为每个读者、读者的每个时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体验,并无对错之分。批评家李健吾阅读了卞之琳的《断章》后,认为题旨在“装饰”两字,寄寓着“无限的悲哀”,即互为装饰的悲哀。作者卞之琳指出这样理解“全错”,题旨在“相对”两字,示意人生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其实,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已经烙上自己原有体验的印子,这样的阅读丰富了诗歌意义的内涵,完全可以与作者的体验共存共荣。

3、言语体验学习的内在性、缄默性

言语体验与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相关联,其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其存在状态是缄默的,因此,言语体验学习常采用涵咏玩味的方式。朱熹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诗不须得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说的“切己体验”、“沉潜讽咏”和“平平地涵泳”,其实就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考的体验。如鲁迅的散文《秋夜》,写到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接下来却并不介绍叙述这两株树分别是怎样的,似乎行文罗嗦,因为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说“墙外有两株树”。其实,作者说这两句话的目的并非想告诉读者墙外有两株枣树,而是以这样的言语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单调孤独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内在的、缄默的。当读者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阅读体验这两句话,伴随着对墙外两株枣树的想象过程,才体验到作者的“单调孤独”的感受。学习者只有与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通,才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作品的意蕴情致,生成新的体验。否则,只能说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写作特点和风格等等。学习者体验到的情绪是内在于学习者心中的,与学习者内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联。因此,言语体验作为结果具有内在性、缄默性,言语体验学习作为动作过程也具有内在性、缄默性。

二、语文学习教学观

言语体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进行,离开言语实践,就成了言语认知、言语训练。“实践与训练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践以生活为本位,指向人的素质;训练以知识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言语实践生成言语体验,积淀言语体验,培养语感。虽然,语感与技能都属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两者有显著的区别:技能属认知学习的范畴,是反复训练的结果,是没有主体情感、态度的投入,是求同;语感属体验学习的范围,语感的培养需言语体验的不断积淀,需主体的情感态度、人生经验融入其中,是趋异。技能的获得,仅强调训练的反复性、反馈性;语感的培养,必注重体验的亲历性、实践性。

学习观决定教学观。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活动的进行。教师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个人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性和差异,平等相待,在言语体验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原则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而是多少之别、深浅之异、文野之分。

其次,学生言语体验的实践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学生的吟咏诵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一种言语体验活动,既有外在的动作,又有内心的活动。有感情,就是学习者想象中模拟认同了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使学习者的阅读视点进入了作者的视点或作品主人公的视点,因此,是一种想象性认同,是一种想象中真实的言语体验。朱熹说:“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感知言语,体验言语,内化言语,积淀体验,这应是语感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三,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内在性、缄默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真实地拥有言语体验,真切地表达言语体验。“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也应是语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言语体验学习的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四,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亲历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语境,多采用情境教学。

文体学范文4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中越来越注意运用汉语言文学中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而且体育新闻曾经也一度成为了新闻界和体育界热议的话题,体育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注重对人文关怀的特写,并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传媒事业在新闻领域更加显得有激情和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了时代特别关注的一块,不仅是汉语言文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的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的一块。体育中心的人文关怀是真善美工作的重要表现,与汉语言文学中追求的真善美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关怀与汉语言文学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追求一致。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关怀,而且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运用的文学题材与汉语言文学也是息息相关的。

2、体育文学的发展

2.1、体育文学的发展情况

随着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体育研究越来越受到时代的推崇。并且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虽然以体育为题材的体育文学确实比较冷淡,但是体育文学这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体育文学方面的发展,研究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体育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一段时期内,由于社会的转型,体育文学曾处于一度的低靡期,与我国文学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甚至是落后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在体育文学发展的近期,体育文学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有许多是借鉴了文学的体裁,在体育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与体育相关的内容,例如说,体育诗歌的发表,体育小说和体育戏剧的出现,增加了许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趋势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中文学的发展增加了不少的色彩,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文学的内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体育比赛的前后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思想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与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深层次联系。

2.2、体育文学的发展表现

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惹人瞩目的成绩,以前一贯发展较为冷淡的体育文学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说,中国古典文学与体育的融合方面。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古典文学与体育相融合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并且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健身功能。这种古典文学与体育相结合产生的体育文化不仅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体育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推进我国体育事业与文学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文学中融入了体育中动态的因素,使得文学中静态的因素与体育中动态的因素充分地结合起来,更加突显出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协调与一致。体育文学的发展变现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代表的体育文学作品当中,例如中篇小说《足球流氓》,这篇小说不仅写出了一种当时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时也呈现了体育界一种特殊的真实形态。还有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代表作有李寻欢的《足球男人》等,这些体育网络文学虽然只是一些散文、随笔或者是评论,但是他们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文学当中的多元化显现,既凸显了体育的发展状况又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手段。以上所表现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的第二个表现,即体育文学的发展。通过研究汉语言文学与体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不仅可以为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我国的体育文学的快速繁荣发展。

3、结语

文体学范文5

【关键词】文学;人生体验;人性;传统文化

认识张承志是从他的《黑骏马》开始的,小说围绕着蒙古民歌《黑骏马》讲述了发生在草原上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段淳朴而伟大的人生。歌颂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我从这篇小说中读到了张承志对人性美好的期盼?,找到了一种叛逆的、追求生活至纯至美的共鸣。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主人公白音宝力格而产生的。

小说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离乡返乡的心路历程和与索米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折射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知识青年和以索米娅为代表的蒙古妇女在新旧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白音宝力格离开了草原,索非娅依旧坚定地照顾着她的女儿琪琪格。

主人公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当他发现心爱的索米娅遭遇不幸,激动得想杀人时,奶奶却只淡淡地说:“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啊?”奶奶的话带着浓浓的草原气息,代表草原人民对生命的尊重。但白音宝力格并不明白,他只当奶奶冷漠,把索米娅怕他伤害孩子而躲避他的行为理解为爱情的终点,于是他愤然出走。九年以后,经过现代文明的陶冶后的他,内心还总是被“黑骏马”这首沉郁、优美的古老民歌牵引着,时常产生自己也说不清的萌动。是什么呢?它就是草原的古老生活。白音宝力格在繁华都市流浪了九年才真正体味到草原文明的真谛,特别是额吉奶奶、索米娅之类的女性身上所散发的淳朴、高贵的光芒。回来寻找这份久违的感情,但奶奶已经长眠地下,索米娅也历尽沧桑,远嫁他乡,过着不如意但又不抱怨的生活。这位一生善良的姑娘对白音宝力格唯一的控诉与心酸却是:“如果琪琪格是你的该子多好!”

小说的结局是凄凉的,但白音宝力格的思想却得到了升华。在这里,张承志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性,他没有悲叹岁月和苦难,而是进行理想化虚构,使其作品显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主要地表现在主人公返回草原后对其女儿琪琪格的态度的转变,与之前离开草原时的态度截然不同。从对奶奶和索米娅的不理解转化成为一种更高境界的欣赏,作者更多地体味到了在那纯美爱情之上的更高的一种母性的爱,母爱的伟大。这种心灵的转变,作者在小说最后做了这样的陈述:“我似乎已经从中辨出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事故。”作者并不是停留在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更多地于对人性的思考,得到的乃是对于爱与生活真谛的感受,一种草原人民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美好品德的感受。

张承志在这部小说里,通过抒写草原上的凄美爱情所展现的文化,是一种草原民族世代所传承的固有文化,是一种在特殊环境(草原),特殊时代(80年代),由这个特殊的民族(蒙古)所演绎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张承志的笔下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把这部小说写得如生活本身,看来那么真实、那么生动,这仅有才华是不够的,更需要对人生的深沉咀嚼和够格的理解。因为文学本是对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代表作家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作者丰厚的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加上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草原的四年插队生活,使他亲身体验了蒙古草原的这种独特文化,对草原人民的心境、情绪、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张承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每每读到索米娅,读到琪琪格,总有一股揪心之痛。而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是经受文明的、现代的思想洗礼过的知识青年,他在对待扎根于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时,所表现出敢于背逆传统、愤世嫉俗、但又真诚坚韧、勇敢、硬朗的性格,正是作者自己的内在性格。而返回大都市生活后的他才真正从草原般深沉的女性之爱里得到了人性的启示。可是面对悲剧,他并不是一味的懊丧,而是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这句话更倒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气质。

不仅如此,小说中草原生活的内容也给了我很多感触。这部小说里,在感受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真挚爱情的同时,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老奶奶这个形象,使我更多地联想到有着相似文化特征的藏族牧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淳朴思想。草原上特殊的游牧文化造就了草原人民特殊的伦理观,就拿老奶奶对待生命态度的描写来看,奶奶在指责孙女索米娅的黄毛希拉时,只是说了句“这狗东西”,语气显然没有觉得事情的严重,并且对着白音宝力格讲草原上比比皆是的一些过程。而面对白音宝力格拿起刀的举动又充满奇怪的口吻说“怎么孩子,难道为这件事情也值得去杀人?”“希拉那狗东西……也没什么太大的罪过。”等等这些,恰恰有力地表现了扎根在草原牧人心中的文化积淀,同时展现了那一时代的草原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服从和任命态度。老奶奶的态度,在我们这一代80后看来原本是难以理解和无法容忍的,似如白音宝力格当年的态度。而奶奶却珍爱每个生命,又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企及的。

奶奶对待一切生命持无限珍爱的态度和对恶棍希拉的宽恕,以及索米娅对腹中生命的保护,一方面表现了她们对一些传统愚昧的认识和认命式的接受;另一方面又展示了像奶奶、索米娅这类草原底层女性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崇尚生命的生命意识,给人以启迪。而小说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其心路历程则传达了作者自己对这一古老文化认识的心路历程。从奶奶和索米娅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善良的品德,一种母爱,一种宽厚坚韧的人性之美,一种向上的力量;而从白音宝力格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叛逆的、真诚的精神,一种乐观的、觉醒的精神;从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中,读到了草原上千百年来所遗留下来的古老文化和一种民族心象,作家从那些歌词中找到了千千万万个蒙古牧人的历史和生活画卷。

参考文献

[1]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2]刘云好,《文学鉴赏与批评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3]责任编辑唐维安,《外国文学评论选》(上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12月。

文体学范文6

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一条“合体”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体,又要合语体。可是,对贯彻这一要求,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重文体而轻语体,甚至有的老师对语体还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导中,对文体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语体则大都忽略,极少提及。这样,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常会发现一些虽合文体,但不合语体的文章。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