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艺术培训范例

文体艺术培训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书院制模式;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越来越多,书院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学生社团作为书院重要的文化活动供给者,是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新时代,积极探索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要求。

一、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的特点

1.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在书院制模式下,所有学生社团全部由书院负责日常管理,各书院所属社团数量、类型相对均衡。在学校和书院成立两级社团联合会,学校社联负责全校社团的设立、注销、绩效考核等工作,书院社联做好所辖社团的对口服务、资源整合、跟踪监督、动态管理,校社联重管理,书院社联重服务,分工合作,共同为社团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社团支持力度加大。在书院制模式下,社团成为书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抓手,为了充分发挥社团在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书院会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社会资源、指导老师等方面给予社团充分的支持和政策倾斜,解决阻碍社团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书院也会结合自身育人特色和书院文化,定期主题活动项目,面向社团实施项目化招标,将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工作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统筹结合。在书院的关心和扶持下,学生社团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空间。3.社团吸引力增强。在书院制高校,书院学生数量大,且采取跨专业、跨学院混住的模式,消除了专业、班级的局限,书院的社团成员来源更加广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社团里相互交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根据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整合书院丰富的资源,帮助所属社团提高活动的规模和层次,可以有效增强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社团的凝聚力。

二、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的政治导向性不强。一是学校和书院对社团活动的政治导向性缺乏引导。社团在设计活动时多以兴趣为切入点,缺乏对活动思想性、教育性的统筹思考。有些学校、书院没有及时从政治导向上把关介入,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学生社团的政治领导力量不足,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社团活动明显偏少。除了数量极少的理论学习类社团,数量众多的兴趣爱好类、文体艺术类社团较少开展思想性、学术性的活动,重能力培养,轻思想素质提高,社团的价值导向、思想导向、政治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社团活动商业化严重。学生社团活动正逐渐成为新型的宣传阵地,越来越受到社会商家的重视,加上学生社团缺乏活动经费与资源,也积极主动与商家联系寻求合作,使得社团活动的商业化、娱乐化、趣味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既降低了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又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养成。2.社团整体发展不均衡。就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来看,普遍存在良莠不齐和发展失衡的现象,影响了社团活动整体质量的提高,削弱了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实施书院制的高校,这种不平衡又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社团结构不合理。兴趣爱好类、文体艺术类社团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社团比例偏低,社团活动也集中在文体竞技、兴趣爱好等休闲娱乐方面,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强的社团活动缺乏。不合理的社团结构容易削弱书院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专业学习、思想引导。二是社团发展不平衡。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生社团,自身管理规范,活动层级高,有特色、影响力大,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学校和书院重视,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大,为社团进一步提升提供了空间。而另外一部分社团由于自身定位、性质、规模等原因,要么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影响力,要么管理松散没有凝聚力,社团获取社会资源和学校支持的能力偏弱,形成恶性循环,社团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三是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社团为了片面追求活动规模和影响,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性需求,忽视了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活动内容缺乏文化品位,活动形式没有创新和特色,严重浪费学生精力和学校资源,不利于社团资源的整合及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3.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从学校层面看,在实行书院制的高校一般由学校和书院共青团组织共同管理学生社团,但由于团委事务繁多,老师精力有限,经常顾此失彼,无法专注社团的管理。有些书院的社团注册审核制度、激励保障和评价考核等制度不健全,有些书院存在重制度轻落实、重监管轻服务的情况,还有些书院之间对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一,导致挂靠在不同书院的学生社团发展环境迥异,没有形成统一的社团发展管理制度体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校园合力。从学生社团层面看,部分学生社团存在自身章程不合理、宗旨不明确、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象,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科学、不严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内部机构权责不明,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没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社团干部的选拔任用缺乏统一规范,随意性较大,不利于社团文化传承。从社团成员层面来说,大部分社团对会员的准入、退出机制执行不力,甚至没有相关制度。会员入会没有履行严格的筛选程序,一些会员入会后仍游离于社团组织和活动之外,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影响后期社团活动质量。退出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社团对会员缺乏约束力,会员来去自由,无法有效地对会员开展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就没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

三、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研究

1.把握社团发展方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书院学生社团建设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可以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学校和书院的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社团的监督和管理,重点关注社团活动目的和活动价值,在所有社团建立团支部,并将社团团支部和社团成员纳入整个共青团组织的评价体系,按照“在方向上引导、数量上推进、质量上提升、运作上整合”的工作方针,在学校各级党委和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育人方向,充分发挥社团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对社团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社团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思想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因此,要科学选拔、定期培训社团干部,并加强考核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培养和提升社团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造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引领社团发展方向,保障活动质量,有效促进社团教育功能发挥。2.配强社团指导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书院学生社团要提高活动质量,规范社团管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配备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实施书院制的高校,可以发挥学院、书院双院联动的优势,为学生社团配备双重导师,即一名来自专业学院的导师,一名来自书院的常任导师。专业指导老师由与社团专业性相关度较高的高水平、高学历与高威望的教师担任,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知识性、方向性以及教育性负责,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专业化与知识性;常任导师由团学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责任心的辅导员担任,负责对社团的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协助制定社团规章制度,规范社团管理,统筹各方资源,把握社团发展方向,做好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导师制的实施,既能保证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又可以充分发挥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加强社团活动的思想性,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扩大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将指导社团的经历和成绩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在社团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老师,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关心、参与、指导社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针对书院学生社团数量多、类型杂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管理。第一,对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术类学生社团采取双院共建、双重挂靠的模式,学院为社团配备专业导师,为学术性、知识性、研究性的社团活动提供专业指导,书院负责社团的日程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把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提升活动的思想性。第二,健全学生社团激励制度,根据每年的绩效评估结果,对社团进行等级评定分级,对优秀的学生社团进行表彰激励,对表现较差的社团进行预警,统筹书院资源、政策、资金的分配,建立针对性帮扶机制,让优秀的社团更加优秀,让缺乏活力和生机的社团逐步发展壮大,不放弃任何一个社团,不丢弃任何一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第三,将社团工作纳入社团干部个人的评奖评优机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氛围。4.加强社团分类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书院社团结构不合理、定位不明确、影响力不强,无疑将影响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基于学校和书院的实际和特点,优化社团结构,分类引导,发挥不同类型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作用。第一,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团,发挥品牌社团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二,要培育好理论学习型社团,凸显社团的价值导向功能。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承办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学术会议,开展时事政治主题教育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展学习、调研、讨论,激发青年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升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社团活动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与课程内容相衔接,让社团成员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交流、研究中,实现课上课下相互补充,真正将理论学习类社团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要做好文体艺术类社团的引导,打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文体艺术类社团在书院中占比最大,成员最多,影响最强,要引导此类社团提高活动的档次和品位,以主题鲜明、设计科学、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为目标,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要积极鼓励公益服务类社团发展,发挥社团的凝聚功能。公益服务型社团注重实践和社会体验,是高校的对外窗口,是学校形象和学生素质的展示。因此,要积极鼓励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发展,加大投入、凝练品牌,不断提升公益社团的活动层次,丰富活动内容,使青年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凝聚力,践行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培养社会责任感。虽然目前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社团工作将会逐渐有新的改变。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书院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丽飞.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赵立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创业.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社团建设[J].高等教育,2017,(8).

[4]晏维龙.大学书院改革的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2

1.加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建立社区教育的运行体制

发展社区教育不但纳入到全市教育发展规划,而且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已确定龙会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东南社区、仙湖社区等5个社区为“四星级”社区。在此基础上,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创建3个省级、5个绍兴市级、8个嵊州市级“五星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培训网络

(1)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面向城市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建立了市社区学院1个,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共22个,村级社区教育学校370个。市社区学院在嵊州城区建立了三个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739.8平方米,教职员工56名。近三年累计培训90204人次,其中2012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30181次,占辖区总人口的35.6%,因此,当年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中心。

(2)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面向农村干部开展教育

将全市17个乡镇划分为长乐、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等四个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各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分别管辖3—5个乡镇。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集乡镇成人学校、党校、农函大、社区青少年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全体党员、机关干部、村三委会成员、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以及辖区内的广大青少年。

(3)以村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础,面向农村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463个村级社区,80%以上建有社区教育学校,建有社区教育宣传栏、社区教育图书室、社区教育培训站。例如:金庭镇坎头村社区教育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嵊州市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从山区办到城区,学员从金庭招到全国,每年累计培训人次超1万,成为全省有名的村级社区教育学校。

3.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1)在城市社区,侧重于提升市民素质

各社区都建立了市民学校,有计划组织市民开展政治、法律、文化、卫生、科技、安全、生活、文明礼仪、青春健康等学习教育活动。以学习型机关、家庭、社区创建为重点,以“浙商论坛”等高端讲坛为引领,在全市发起了“书香运动”,推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市民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建立健全诚信约束机制,开展诚信单位(店、户)评选活动,积极倡导诚信立身、诚信立家、诚信旺商、诚信兴企的良好风尚。每个社区成立了文体艺术队伍,建立社区文体活动辅导队伍,指导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

(2)在农村社区,侧重于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社区教育,随着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对就业、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和保障、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嵊州市先后在近郊农村仙岩镇西鲍村、剡湖街道八里洋村、集镇农村、崇仁镇张家村和富四村,以及边远农村三界镇八郑村进行了社区教育试点。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创建社区服务中心。然后,在市内大多数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中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组织农技大师和专家面对面地开展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科学知识等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素养和劳动技能。

4.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扶持为主,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近年来,嵊州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大了社区教育资金扶持力度,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广开各界资助渠道,积极鼓励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资助、捐赠。

二、主要成绩和工作成果

1.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建立了一支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嵊州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300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和乡镇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嵊州市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社区教师的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他兼职教师都是由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人员担任。嵊州市积极推行了“农技大师”制度。所谓农技大师,是指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按照产业分类,将全部农技服务资源做出有效整合,一个产业培养一名农技大师,并以此为总的牵头人,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每个产业设置农技大师一名,由技术过硬的农技人员担任,其他则为责任农技师。每年给予前5名大师分别奖励1万元至3万元,对于12大主导产业中考核第一名的大师奖励人民币1万元和价值5000元的奖品。

2.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推广各地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内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积极搭建平台,设计活动载体,逐步形成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其中《基于社区教育的培训体系构建》、《远程教育在农民技能培训中的实践和探索》等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构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获得省论文评比三等奖;《多途径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的实验》被命名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合格项目;《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研究》被认定为2013年省级重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今年7月浙江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越乡嫂”成为“香饽饽”》;8月浙江省教育报第二版长篇通讯《为群众致富插上技术的翅膀》对嵊州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9月《嵊州市铸就“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搭建社会就业“金桥”》的长篇信息,被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专报信息)》第37期采用,副省长郑继伟还进行了专门的批示。

3.拓宽教育服务社会的渠道和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率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基本要求和标准,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评估促进工作。目前嵊州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在城市社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干部每年接受各类教育培训,参加教育不少于40学时。城镇80%以上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50学时,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1-2项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在农村社区,嵊州市以“文明在农家”为载体,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共评出“三户”近两万户。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每年接受科技培训,90%以上的乡镇(乡镇企业)干部每年接受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占35%。全市有12所中学、15所小学命名为科普特色学校,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在校中小学生参与率达到86%。

4.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了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居民2009年至今,嵊州市政府已出资800多万元,组织农民一边学习职业技能,一边学习高中文化知识,累计免费培训“双证制”农民8561名,为受训农民就业或更好地创业就业夯实了的基础。大力实施“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家政服务人才。至今,已免费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66期,累计培训3295人,结业学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单是月嫂专业就举办了9期,结业学员438名。我们积极探索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社区教育模式,近三年累计培训30.5万人次。其中专业技能培训3.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2.5万人,岗位技能培训3.6万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2761人;获得各类培训证书8.9万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人数3.1万人。如棠头溪村领带培训班学员沈幼华雇佣了五六十人从事领带来料加工,每天要加工1500支领带,每年有三五万的收入。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为总抓手,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评选产生“五十佳”学习型组织,在全社会营造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以“三大论坛”为平台,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扎实有效,通过倡导文明行为塑造市民文明形象。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市级媒体开设文明礼仪教育专题专栏,营造了“大家学”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感动嵊州”年度人和事评选等活动,创设“大家评”的活动载体,选树先进典型,引领与激励市民共树文明形象。通过真切关爱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关爱合力、抓好四项教育上下功夫。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公民道德、责任义务、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积极探索“亲情电话”、“孝心考场”等一些好载体、好举措,有关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高度关注。

三、今后目标和对策措施

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及特色,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工作目标需进一步明确;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源利用不充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不完善;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滞后等。针对当前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促进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1.基本思路

社区教育要以十八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现代化思想、终身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立足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工作目标

社区成员年接受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比例达40%;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95%。社区内有一定比例的单位和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与服务的志愿者占社区总人数的1%;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开放率100%。社区共建活动成效显著。

3.对策措施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3

1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存在的社会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从国际发展态势看中国,“十一五”中国经济将赶上德国,到2020年,我国的购买力将与美国大致相近。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是市场化程度最完备的区域,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起“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国际资本产业纷纷看好中国,将广东作为首选的投资之地,将产业转移至广东,使广东经济自2003年以来保持年均GDP增长13%的发展势头,外贸总量单个抽出位列世界第13位,“十一五”规划的实现将使广东的经济实力超过台湾。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广东却得到加快全省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加速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为广东的后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东经济将迎来更健康快速的增长,人们的家庭更加富裕,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可自由支配消费的钱将越来越多。

当前中国消费主流大致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该有的都有了”,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钱花在那里。“第二世界”是“辛苦奋斗的小白领”他们出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标的阶段。“第三世界”则是指低消费群,面临的问题是“想买却没有钱”。

“第二世界”人口占城市人口的80%,他们构成中国消费的世界的主流。住宅、教育、旅游是“第二世界”的消费主题,教育支出的消费领域的重要性并不次于住宅,13%的“第二世界”家庭最大支出项目是子女教育。这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重视教育的年代。

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两个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是体育产业总量,一个是体育增长值占GDP的比例,美国是目前世界体育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美国体育经济总量达到了2300多亿,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2倍,即体育市场在经济领域是龙头老大。美国的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成今天世界的最高水平,经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真正起步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体育产业的概念,到目前也就十几年时间,然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已让美国人吃惊。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之快,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有庞大的体育人口,广州就有50%多是体育人口。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人口越来越多,这一点是美国所比不上的。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俱乐部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2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

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师资雄厚、场馆众多教学设备齐全,它于体育总局公布创办的第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单位的次年五月开展工作,至今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概括俱乐部的发展状况。第一阶段由2001年五月至2003年十一月,这一阶段将场馆及项目的“培训”权分包给各个承包老师,由各位教师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这一阶段开设了武术(包含跆拳道、武术、柔道、散打)、乒乓球、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等项目。发展模式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承包责任制,出现了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发展态势,但这一阶段却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了承包者的个人智慧、人脉及社会资源等。第二阶段由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一个项目可以由多个教师自由组织“培训”,教师只需向学院缴纳一定的场馆和设备的租赁费用便可以俱乐部名义开展培训活动。这一阶段激活所有想参与组织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这对每一个想搞培训的教师来说是给足了施展经营与培训才能的机会,同志们将其戏称为“放水养鱼”的发展模式。第三阶段由2006年11月至今,这一阶段经历了学院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只开设了游泳、跆拳道与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联合组织的少儿培训等项目。几年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挖掘体育俱乐部的小部分潜力,仍属于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缺乏合理的规划战略部署,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发展模式、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

3市场化战略目标定位

战略目标是对俱乐部经营活动预期取得主要成果的期望值,它的设定是经营战略的出发点,也是维持战略应达到的终点,支配和控制了体育俱乐部全部战略经营活动,贯穿于战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战略管理工作的核心,引进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对能更好地贯彻战略目标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为例分析其发展定位。

3.1发展目标定位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目标依托广州本地的市场情况,参照广州市少年宫及部分培训单位的情况,依据广州体育学院的社会地位,学院所处的地理环境,教学设施、场地、各种教学资源及各种社会关系,可将广州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目标定为华南地区包括港澳地区中最具实力的青少年综合性俱乐部。#p#分页标题#e#

3.2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能使俱乐部确定自己的发展规模,产品的品种及质量档次。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涵盖本科、研究生教育,以体育专业为主、多学科专业发展的体育院校,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50多人,获博士学位的33人,在读博士27人,有国际级裁判员、部级裁判员30多人。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门部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具备辐射全省及港澳地区的条件。为此服务的区域定位上,我们可以立足于广州本地,积极拓展周边城市及港澳地区的培训服务。

3.3主导项目定位

实现俱乐部战略目标靠单一的培训项目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开设许多的培训项目,借鉴同类的培训机构如广州市各个少年宫、天河体育中心的各种体育培训、桥鑫培训学校的培训……等等,以中小学为目标的短期培训有记忆法、音乐、舞蹈、绘画、外语、书法、奥数、语文……等等,以就业证书的培训有餐饮、外语证书、会计……等等,培训项目琳琅满目数也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开设,只能选择适合我们培训项目。哪些项目适合我们呢?一个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名的企业都是靠其主导产品的质量、技术等社会上的形象形成品牌。如果没有主导产品,没有品牌的企业就不会拥有自己的市场,不会获得最大效益不会得到公共认可的企业形象。体育俱乐部的主导项目定位就必须对体育俱乐部的优点缺点资源条件进行较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估,选择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将其打造成俱乐部的品牌,亦可称品牌战略,以此为拓展其他项目的突破口。

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涵盖本科、研究生教育,以体育专业为主、多学科专业发展的具有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体育院校。从广州体育学院的资源上看“体育”是天然的社会公认的品牌形象,只需稍加强宣传投入就能在同类培训中脱颖而出,获取最大利益,以体育项目为主导的开发项目是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向多项目、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3.4客户群体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国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纵观人生长的周期,身体形态的成长期在8-18周岁,这一时期体育锻炼对体格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家长最希望孩子在这阶段多锻炼身体培养良好体质。然而学校教育在初三以上的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较难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体素质训练,从小学到初二的学生年龄段大约是8岁至15岁,为此市场客户定位上即俱乐部的培训对象应该是8-1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小学生为主的社会群体。

4市场经营管理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对策

4.1明确目标,划分阶段与重点

任何有计划的战略行动都必然是有步骤地行动,前一个步骤为后一个步骤创造条件,从而使总体战略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完成预期的发展目标就得明确发展阶段及战略重点。战略重点就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确定的主攻方向,即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点,又是资源配置的重点,同时还是战略指导工作的重点。我们仍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为例分析其发展阶段及战略重点,如广州体育俱乐部欲实现培训服务目标,发展战略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品牌战略阶段,第二阶段为拓展培训项目期,第三阶段为全面拓展服务范围阶段。各战略阶段的时间约为两年,各个战略阶段的战略重点都不一样。

第一阶段,品牌战略。这一阶段以广州本地为主攻方向。战略重点是培育品牌课程与广告宣传,其中广告宣传是重中之重。与其他同类培训机构如广州市少年宫相比,体育学院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高、设施先进、交通便利,更具备开设体育培训项目,目前体育俱乐部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关键因素是宣传投入少、宣传渠道方法方式不对。宣传做得好生源多收益就多,就能调动教师培训的激情,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使俱乐部得到学院更多的支持。

第二阶段,开发更多的培训服务项目。在第一阶段的基础继续扩大生源招收,生源多了就有家长希望一天的时间内参加更多的项目培训,这就对其他项目的培训有了需求,如音乐、语文、书法……等。逐步使培训项目向多元化发展,最后形成综合性的培训基地。

第三阶段,重点拓展广州周边经济较强的城市的市场。如东莞、顺德、香港、澳门……等地区。筹备在其他省份开设分教点,复制体育俱乐部成功的运作模式。

4.2优化体育俱乐部管理,提升执行力

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没有适当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俱乐部的潜力将无法进一步挖掘,俱乐部的组织活动的执行力将大打折扣。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战斗力。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开展培训的第一、二阶段,各个承包教师充分调动各自的各种资源,开拓了一定的培训市场,创造出许多极具价值的经营模式及教学方式,但各个项目独立经营使体院原来整体的体育俱乐部分散成各个小模块,各自为政而缺乏系统管理。因此,纵使他们是经营方面的能手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英雄,然而分散的宣传,不成规模的培训限制了各位教师的个人智慧、人脉关系……等资源的发挥,他们的激情只能带来微不足道的回报,严重打击了他们继续开展服务活动的热情。现代企业管理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仅需要英雄,更需要强有力的团队。大规模经营俱乐部单靠一个英雄是不够的,若将各位参加俱乐部经营教师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就一定是1加1大于2的态势。一个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一股精神力量,无数个人精神,凝聚成一种团队精神,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团队就会无往而不胜,结果可谓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第二,合并管理收费处,成立竞赛拓展部目前广州体育学院的场馆收费有一个独立的收费处,负责体育学院所有此场馆租赁的收费,与单位时间内在该场馆举办培训相比,培训是在场地租赁的基础上产生附加值,经济效益比单纯的场馆租赁要好。为此成立竞赛拓展部,一方面改变以往守株待兔地完成收费任务的现状,还要求其要主动去拓展租赁市场,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另一方面负责主动与社会其他单位联系,承接各种比赛,大幅提高办学效益。第三,引入激励机制。#p#分页标题#e#

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欲望,提高管理与培训的执行力。高校许多教师是过贯安逸生活的,若没一套合理的奖励机制是很容易使刚调动的激情就给磨灭,使俱乐部经营者一碰到苦难就退宿,不能完成俱乐部的战略目标。

4.3采用多角度实现战略目标

多角度实现战略目标有利于广东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体育俱乐部的市场竞争力,扩大服务范围,早日完成战略目标。如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俱乐部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早日实现战略目标。

(1)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培训活动。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唯一一所体育专业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吸引其他公司赞助的条件。如引入可口可乐公司加盟赞助培训活动。

(2)与相关的事业单位联合举办培训。利用其他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或工作方向联合开展培训及活动,如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亦可与其他体协会联合举办培训班,如书法协会、棋类协会、自行车协会……。

(3)与其他相关的文艺团体或艺术院校合作,效仿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打造文体艺术培训服务航母,提升体育俱乐部的品牌地位。如与舞蹈学校、广东省杂技团、省民族乐团、省歌舞剧院、广州现代舞蹈团、星海音乐学院联合打造文体艺术培训服务合作圈。

(4)成为广州中小学的特训基地。广州市许多中学在招生的过程中都设有特长生优惠招收条件,体育学院具有一级运动员的审批权,可以为各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提供审核帮助,亦可成为体育特长生的培训服务基地。另外广州每年初中升高中都要举行体育加试,体育学院成为初中升高中特训服务基地。

(5)引进社会资金利用体育学院的空余地建热门项目的场地用于租赁增加创收。当今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都市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体育学院是运动的圣地,只要有场地根本就不愁没人租赁。

4.4处理好几种关系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4

1.1硬件文化建设仍旧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用型本科硬件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需要建设大量实验室、实训场地,还要购买很多价格昂贵的器材,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优先向这个方面倾斜,校园内的各种人文景观、校史馆、艺术展览馆、体育馆、大礼堂等,能传承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建设就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一些刚刚合并组建的院校,新校区大都建在偏远的郊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建设新校区时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无法及时的完善,且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周期较长。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更加无法满足校园文化的需求,优秀的硬件设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高,现有的校园硬件文化建设还无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校园软件文化普遍雷同,办学特色缺少

应用型本科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初,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社会生产转型重要时期客观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改革。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理论界对其理论研究存在一定不足,而学校管理层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借鉴。因此导致校园软件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遍雷同,在办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缺少特色。首先,从制度建设上讲,应用型本科的制度建设存在一定欠缺。原因在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成立,管理水平依然停留在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水平,校园管理上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主管领导的个人意识对学校运营决策影响较大。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学校自身的特点有所差距,而学校各阶层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一些管理上的变革在心理上存在一定抵触。因此,学校制度建设中,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一线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尤其是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去,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不明显,对整个学校的制度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其次,精神文化建设容易出现“实用主义”,对人文精神缺乏足够重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然而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相对隐性文化建设,周期较长,且难以评价,因此容易受到忽视。在应用型高校中,由于自身的特殊定位,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容易产生将应用等同于实用的文化引导,将功利性与实践性作为教学中考量的主要标准,产生实用主义倾向。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用性,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难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建立起特色校园精神文化,从而使学校整体的气质品格缺乏个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自由的学术思想是应用型本科精神文化的精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功能应当与高等教育的三大传统功能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应当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侧重于人才培养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以便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成立时间不久,相对于一些百年老校,在文化建设上仍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应用型高校引进了大量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经验不足,对于应用型的教学方式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实际问题接触较少,很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于社会,难以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学校应当具备的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以及自由发展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得到相应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由于应用型高校大多为工科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转型形成,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人文精神是高校精神文化的脊梁,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而应用型本科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忘记了培养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仅仅能为社会服务的机器,而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

2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2.1提高现有的校园硬件设施利用效率,加强校企合作

不同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侧重点不同,整合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既解决了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现状,又避免了不同高校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学校内部也可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硬件设施进行整合,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现有的实验室、实践中心、实训中心、各种场馆建设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设施的作用,尽可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硬件设施的便利。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优先建设高校急需的硬件设施。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场地和设施,老师和学生也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企业也可以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学校提供一些场地和器材,互利共赢。

2.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要充分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合理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校园文化质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的必要条件。学校也可通过设立专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将老师和学生置身于“人与人”生活关系上,建立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完善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科学的激励、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合理、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我管理。

2.3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注重人文精神

应用型本科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2.4运用好传统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运用好校园文化传统宣传平台,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研讨,从多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站,建立相关的学校官方平台,做到与时俱进,对当前热门话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消除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合团中央的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还可以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减小了校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2.5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5

1.1硬件文化建设仍旧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用型本科硬件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需要建设大量实验室、实训场地,还要购买很多价格昂贵的器材,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优先向这个方面倾斜,校园内的各种人文景观、校史馆、艺术展览馆、体育馆、大礼堂等,能传承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建设就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一些刚刚合并组建的院校,新校区大都建在偏远的郊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建设新校区时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无法及时的完善,且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周期较长。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更加无法满足校园文化的需求,优秀的硬件设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高,现有的校园硬件文化建设还无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校园软件文化普遍雷同,办学特色缺少

应用型本科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初,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社会生产转型重要时期客观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改革。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理论界对其理论研究存在一定不足,而学校管理层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借鉴。因此导致校园软件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遍雷同,在办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缺少特色。

1)从制度建设上讲,应用型本科的制度建设存在一定欠缺。

原因在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成立,管理水平依然停留在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水平,校园管理上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主管领导的个人意识对学校运营决策影响较大。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学校自身的特点有所差距,而学校各阶层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一些管理上的变革在心理上存在一定抵触。因此,学校制度建设中,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一线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尤其是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去,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不明显,对整个学校的制度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2)精神文化建设容易出现“实用主义”,对人文精神缺乏足够重视。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然而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相对隐性文化建设,周期较长,且难以评价,因此容易受到忽视。在应用型高校中,由于自身的特殊定位,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容易产生将应用等同于实用的文化引导,将功利性与实践性作为教学中考量的主要标准,产生实用主义倾向。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用性,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难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建立起特色校园精神文化,从而使学校整体的气质品格缺乏个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自由的学术思想是应用型本科精神文化的精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功能应当与高等教育的三大传统功能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应当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侧重于人才培养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以便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成立时间不久,相对于一些百年老校,在文化建设上仍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应用型高校引进了大量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经验不足,对于应用型的教学方式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实际问题接触较少,很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于社会,难以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学校应当具备的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以及自由发展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得到相应的传承与发展。

3)由于应用型高校大多为工科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转型形成,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人文精神是高校精神文化的脊梁,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而应用型本科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忘记了培养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仅仅能为社会服务的机器,而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

2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2.1提高现有的校园硬件设施利用效率,加强校企合作

不同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侧重点不同,整合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既解决了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现状,又避免了不同高校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学校内部也可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硬件设施进行整合,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现有的实验室、实践中心、实训中心、各种场馆建设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设施的作用,尽可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硬件设施的便利。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优先建设高校急需的硬件设施。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场地和设施,老师和学生也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企业也可以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学校提供一些场地和器材,互利共赢。

2.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要充分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合理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校园文化质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的必要条件。学校也可通过设立专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将老师和学生置身于“人与人”生活关系上,建立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完善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科学的激励、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合理、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我管理。

2.3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注重人文精神

应用型本科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2.4运用好传统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运用好校园文化传统宣传平台,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研讨,从多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站,建立相关的学校官方平台,做到与时俱进,对当前热门话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消除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合团中央的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还可以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减小了校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2.5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6

一、推进党的建设纵深发展,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召开全县教育大会,学习传达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完善教育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规则及秘书组工作细则,召开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全县教育重点工作推进会,凝聚党政各部门齐抓教育工作合力,努力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难题。

──党员思想根基更加牢固。认真落实“”制度,定期开展集中学习,按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285名党员被评定为“优秀”等次,680名被评定为“合格”等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暨党组织书记及党务专干业务培训,安排18名优秀党组织书记参加第三期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认真抓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运用,广泛开展教育扶贫政策宣讲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报告会、演讲比赛及征文、党课等活动,激发党员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斗志和热情。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一体推进。派出7个指导组下校督促指导,确保主题教育质量。局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书记上专题党课62次,党代表宣讲28次,党员上微党课28次,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堵点、难点问题。

──党建日常管理不断规范。推广应用“永修党建e家”智慧党建平台,组织开展“创党建品牌,建特色支部”活动,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创优。严格落实“主题党日”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36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1次,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红十字捐款、助贫困生阅读募捐等公益活动。召开2018年度科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经严格把关审核,发展党员3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8名,完成党费收缴及党员工资“一日捐”工作。“七一”期间,评选表彰了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103名优秀共产党员。元旦、春节、七一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98人,发放慰问金4.3万元。

──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开展节日期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检查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漠视侵害群众利益、“挂牌热”“领导干部通讯费报销”“办公用房使用”“谢师宴”、“升学宴”、有偿家教等问题专项整治,查处违规行为7起,处分7人。做好十四届省委第五轮巡视发现倾向性问题未巡先改工作,加强系统内工程招投标、物品采购、课后服务等监督,以“五型政府”建设、县人大民主评议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听取并认真办理群众诉求,办理各类信访件53件,排查举报信箱32个、网站5个,关闭“僵尸网”1个。积极组织参加县纪委、团县委组织的“风清气正激扬青春”青年辩论赛,县教体局获优秀组织奖和优胜奖。

二、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前教育补短板。投入约900万元和850万元的艾城和燕坊中心幼儿园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约900万元的军山中心幼儿园教学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2020年秋季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约2000万元的新城幼儿园湖东分园,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实施,已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并正在进行土地平整清杂等工作,预计2020年底可完工交付使用。城南幼儿园正在落实建设用地,预计2020年底可完工交付使用。做好涂埠镇恒爱蒙思幼儿园、永丰新时代、米诺奇幼儿园办园前置审批工作,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所,认定县级示范幼儿园5所,虬津中心幼儿园通过市级示范幼儿园初评,涂埠幼儿园通过市级示范幼儿园复评。开展全县幼儿园督导评估,配合民政部门完成已发证民办幼儿园年检工作。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行动,出台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完成了龙山二期安置房小区配套幼儿园无偿移交工作,推动星火、山湖湾、白鹤世纪花园、建昌花园、浔海御景等5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和新城幼儿园合作办成公办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和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幼儿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和“园丁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竞赛。目前,全县公办幼儿占比达51%,普惠覆盖率达87.98%,学前三年入园率91%。

──义务教育重均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化解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新城小学湖东分校、城南小学等校建工程正在由县住建局负责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实施,新城小学湖东分校已完成场地清杂平整及土方工程施工,正在进行桩基础工程施工,城南小学正在落实建设用地,预计2020年底均可完工交付使用。投入约1400万元的恒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及食堂工程和230万元的吴城中学综合楼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分别约120万元、115万元的三溪桥学校和燕山学校运动场改造工程已完工,投入约600万元的恒丰中学教学工程和投入约260万元的云山中学学生食堂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2020年秋季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约180万元的军山中心小学教师周转房工程已完成三层楼面工程,预计2020年秋季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约1800万元实施了70个维修项目工程。处置闲置校园66所(占地面积291.83亩,建筑面积35404平方米,闲置课桌椅632套、计算机27台、仪器设备7套)。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中小学校园APP审核,有序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课后服务工作在全县4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铺开,3.8万学生参加。加强学籍管理,完成19580名新生注册工作,处理问题学籍83个,学籍异动562个,办理初中毕业证4376个。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安置了356名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加强疑似失学儿童核查,成功劝返复学学生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无辍学现象,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辍学人数控制在0.1%以内。推进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治,联合相关部门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10所。

──高中教育抓普及。全面使用全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电子化管理平台做好高中招生工作,录取高一新生3507名,其中普通高中2641人,高中入学率89.5%。做好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录入工作,办理高中毕业证2213个。平稳顺利完成2019年高考工作,全县2457名考生中,文理科(不含体育、艺术特长生)一本上线291人,比上年增加47人;二本以上上线891人,比上年增加88人,600分以上36人,比上年增加15人。县一中和县二中均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优胜单位。

──职业教育促融合。投入约1100万元新职教中心四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约350万元的实训楼工程也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2020年春季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约700万元的学生宿舍楼工程也在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实施,现已完成四层楼面工程施工,预计2020年8月底可完工交付使用。永修中专春秋两季共招收866名新生,再创历史新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TCL集团开展秋季合作办学。

──特殊教育强保障。做好残疾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减免残疾儿童一切费用,采取特教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等方式优先接受320名残疾学生入学,入学率91.7%,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其中,特教学校就读67人,开设3个班,创历史新高。

三、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生素养进一步发展

──立德树人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开展清明节文明祭扫、网上祭英烈、“我为祖国点赞”等主题教育和“交通守礼、安全出行”文明劝导活动。在全市新时代好少年演讲比赛中,县外国语学校学生汪御涵获市级一等奖。广泛开展中小学“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选送200多篇征文参加市级参评。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生“保护美丽河湖,创建文明城市”主题书信文化活动,近300篇学生书信获市级奖。推进“三项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上传学生作品近300件。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纪念100周年特别主题团日和“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学习活动,组织6所学校参加“红色基因代代传——万人上井冈”活动。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2所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5所学校获评市级“文明校园”。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卡。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育人风采”展示活动,2名教师参加了市级展示并获较好成绩。

──体卫艺等教育齐头并进。再次投入近10万元采购中考体育电子测试仪器,增加跳绳选测项目。做好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检测及数据上报工作,在县二中、艾城小学顺利完成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与复核工作。县二中、县三中、县实验学校、建昌小学、虬津中学、三角小学等6所学校顺利通过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评,实验学校五人制足球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市足球比赛中,外国语学校、建昌小学分别取得第二名和第七名的好成绩,6名同学获得全市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并参加省级夏令营活动。在篮球锦标赛中,永修三中获九江赛区初中组冠军和全省第五名,永修二中获九江赛区高中组亚军和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全市中小学生啦啦操比赛获得团体第三名。联合县卫健委为城区约2.2万名中小学生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在局机关及城区学校开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获评县级“健康单位”1个、“健康学校”5所、“健康食堂”2个。在8所试点学校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筛查工作,联合康明眼镜店开展全县中学生视力普查,向贫困学生赠送眼镜426副。在10所中小学联合开展“关爱女童·呵护成长青春期自我保护”宣讲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柘林镇学校、梅棠中心小学和吴城中心小学少年宫投入使用,联合开展“迎六一”文艺汇演、“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爱老敬老”“暖冬行,爱传递”关爱留守学生等活动,组织近5000名学生赴南昌烈士陵园、遨天1号科技馆、军事装备中心等基地开展红色、科技、军事等主题研学活动。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双拥县城创建工作,牵头做好全县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工作,我县以247.6分的高分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

──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十项准则》,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强化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广泛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举行“不忘初心矢志教育我为新时代建功立业”主题报告会,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主题演讲比赛。做好师德师风评选推荐工作,艾城小学徐桂英老师荣获全省道德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县一中易华老师获市“德艺双馨育人楷模”提名奖,涂埠幼儿园罗荣等21人获市、县师德标兵,谢萌等37人获市、县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虬津中心小学等11所学校被授予市、县师德师风示范校,县教体局荣获市师德师风建设奖。开展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发放问卷调查4500余份,电话随机调查家长400余人,查处违规有偿家教行为2起,进一步规范了教师从教行为,维护了教师良好形象。完成了63名高级教师、102名中级教师和253名初级教师职称的评审申报工作。

──教师补充交流不断完善。全年共补充195名新教师(其中招聘国编教师47名,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23名,安置录用江西师大免费师范生1名、定向师范生24名)。另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60名,通过“人才回归工程”从外县调入永修籍教师20名,从农村学校考调进城教师47名。组织44名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安排46名教师跨校交流。

──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认真实施“国培计划(2019)”,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抓好新教材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组织校(园)长及局机关领导干部共64人到上海华东师大进行为期5天的领导能力提升研修。安排13名永修名师开展送课送教活动32次。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模式有机结合,举行教师优质课评选、“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课件制作、论文评选等各类比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加大对教学质量薄弱学校帮扶力度,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机制,促进城乡教师素质整体提升。评选推荐省学科带头人3人、省骨干教师8人、市学科带头人28人、市骨干教师76人。

──教师关爱机制逐渐健全。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足额发放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安排6070万元发放了2018年政府绩效考核奖,安排463.2万元兑现了教师乡镇补贴。安排122万元奖励949名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老师。连续四年争取江西中科健康体检公司为全县教职工免费健康体检,安排8.8万元救助22个困难教职工家庭。开展“实打实服务基层教职工”“下基层问需求办实事”和城乡学校姐妹“手拉手”等活动,为梅棠大塘小学、梅棠中学、军山中学、燕山学校外地教师添置了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用品,组织教职工开展书法培训,举行工间操、篮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和书法、美术、摄影及文学作品展等,丰富教职工文体生活。

五、推进教育体育保障水平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现代教育深植课堂。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投入251万将全县146个学校及教学点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投入400万元更换146套班班通一体机和308台教师用电脑,投入281.4万元为县一中和县二中安装电子班牌、改造校园网、更换高考听力广播和视频监控设备,投入85万元新建新城小学VR创客教室和三角小学录播专递课堂。建立了全县教育装备管理平台,加强设备科学管理。组织教师参加了省市教学信息化应用和领导力培训,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应用班班通基础、提高培训和“智慧作业”普及应用培训。完成全县中小学及各教学点的教育装备平台建设工作。组织参加第二十五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和赛课活动,共获18个省级奖、84个市级奖。推送44堂优课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推荐23名教师参加省市信息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组织湖东学校两队参加第一届中小学智能机器人大赛,分获“火星救援”项目小学组冠军和二等奖。

──教育扶贫深得民心。进一步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校校(园)长和乡(镇)长双负责制,印发《教育资助政策明白卡》,广泛开展“全国扶贫日”和“惠民政策进万家”教育资助政策宣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加大资助信息核查力度,做好全国及全省资助系统应用及维护工作,做到数据精确。印制《学生资助工作“十不准”(修订版)》,用好九江涉农监管平台,严格规范资助对象审核、公示、审批、发放等程序,确保建档立卡和城镇低保等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2019年全县共发放资助金759.21万元(国家资助项目资金554.79万元,县级财政教育资助金204.42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2095人次。

──校园安全深刻心头。深入开展综治安全工作管理规范化达标学校暨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着力抓好制度、管理、设施、文化、和谐建设,积极实施学校“三个百分之百”(校园封闭化管理100%、专职保安员配备100%、一键式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雪亮工程联网100%)工程,投入25万元为14所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加强校车监督检查,为全县50辆校车安装智慧管理系统。认真开展校车安全、食品安全、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溺水、危化品等校园隐患大排查,整改安全隐患80处。联合开展护校行动,整治校园周边摊贩、非机动车乱摆乱放、不良商家向学生出租手机等不良现象。广泛开展“我安全我幸福”、防溺水、防性侵、禁毒、扫黑除恶等主题教育和紧急疏散、避险、消防等演练活动,组织开展学生网上安全知识答题、宪法小卫士法律知识网上学习等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7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海外的传播亦更为广泛,使得高等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药得到更好地发扬传承,进行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多元化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1];同时中药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保持中药特色已成为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的瓶颈[2]。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中指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双思维并重”即指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培养并重,尤其为中医药思维,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3]。这是中药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迄今中药学专业教育中所缺失的,更是培养本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应对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给与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2]。目前中医药思维的诠释已比较完善。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具特色,是当今中医药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4],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药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2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2.1传承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奠定中医药思维基础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舒适的生活状态,而且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提供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标本馆(含生态景观区、闽台中草药区、贵细药材区、中成药区等)、福建中医药历史名人(陈修园、宋慈、董奉等)、文化长廊(方歌走廊、时令广场、河洛时光等)等,这些均刺激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时珍园(药用植物园),将时珍园分区化类,尤其是设立了“立体中药园”区,“立体中药园”区的植物依《中药学》课程中的中药功效来分类,徜徉在“立体中药园”区,身边的花花草草皆为专业课所涉及的,这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营造科学严谨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既能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又能正相关的刺激中医药思维的形成,逐步培养起学生系统的中医药思维体系。

2.2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

在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加强中医药思维方法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中医药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中医学基础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等思维的培养,注重中药学、方剂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药“法象用药”与意象思维的培养、药物四性与中和思维的培养、类比思维的培养等等。如根据五行学说来解释五味的定义;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应用取类比象法来解释蝉蜕治疗夜啼;根据相生相克理论来解释茯神的安神等等,运用中医药思维来研究、思考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以此指导临床用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中药运用的整体联系与功能,为中药学人才向着更高层次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授课方式方面,除传统讲授法外,还应设计IBL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能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如《中药学》中防风药性辛甘、微温,并无苦味,为何具有“胜湿”功效?讲授上可采用精讲与设疑相结合方法[5],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以提高中医药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

2.3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社团活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以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以校园文化,让“药”入目;请名师论药,让“药”入耳;办专业活动,让“药”入口等,逐渐形成自身专业特色。

2.3.1请名师论药

让“药”入耳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深入了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举办专业教育。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就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学术讲坛“名师论药”,邀请知名国内外中药学专家到校,不定期举办“名师论药”系列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中药学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专家的中医药思维模式。如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来院举办“三七的生药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的学术讲座;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陈建明教授来院举办“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系统”的学术讲座;台北医学大学药学院院长吴介信教授到院作“中草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之机转探讨”的专题报告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让学生树立起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并培养了其运用中医药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办专业活动

让“药”入口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挥品牌学生社团“本草社”作用,依托时珍园和标本馆,培养中药材及中药文化知识的解说员,向来校参观的客人讲解中药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又能促进其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我爱背方歌、我爱识中药”的三爱活动比赛,既夯实了学生中医药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腊叶标本制作、药膳烹调大赛、中药传统剂型制作等专业比赛,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传统用药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

2.4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凸显个性化中医药思维培养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中药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除要完成正常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还需参与一项立项活动,故给每个学生选配专业导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会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与学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同时也让中医药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第一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同时依据中药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利用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创业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而且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水平能力与创新意识。

2.5多元化成绩评价

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中医药药院校应积极探索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制定的《本科考核办法及试卷命题规范暂行规定》中指出“除了采用传统的期中考、阶段考、结束考和期末考等试卷方式之外,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类型和特点选择口试、闭卷、开卷、操作、论文、答辩、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考核方法,以使考核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中药学专业而言,药学院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了对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考核,侧重评价学习情感、态度及策略,实践规范操作能力及质疑,反思及创新精神;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为主,同时加大了中医药思维能力考核内容,借此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评判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毕业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中药整体知识内涵达到融会贯通。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中药继承与发展的核心[1]。中药学专业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医药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以全面提高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厚基础重传承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33(3):1-3.

[2]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3]胡菲桐,张瀛予,方玲.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9-120.

[4]郭延东.中医思维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9):6-8.

文体艺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企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成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均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也设置了信息安全专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如信息安全模型设计(左高等,2016;林显宁,2017)[1-2]、区块链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丁庆洋等,2018;丁伟等,2018)[3-4]、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付淳川等,2017;高志方等,2017)等[5-6]。二是信息安全行为的研究,如信息安全管理投入意愿研究(朱光等,2018)[7]、信息安全违规行为研究(甄杰等,2018;房琦等,2016)[8-9]、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张晓娟、李贞贞,2018)[10]等。三是信息安全专业某门课程建设的研究,如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探索(孟魁等,2014;董飞、聂秀山,2015;吴淮等,2018)[11-13]、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吉星、王秉政,2010)[14]。四是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张焕国等(2004)在探讨了设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后,介绍了武汉大学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路和课程体系[15];张爱新等(2009)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理念,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16]。综观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比较研究。本文运用网络调查法和统计方法,比较研究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差异,以期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高校充实和完善其课程提供借鉴。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通过访问阳光高招网站获得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确定了调查高校;访问被调查高校开设信息安全学院主页,在其主页下的本科培养栏目获取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剔除无数据的985、211高校,共获得了16所样本高校数据,具体高校及所在学院见表1。从表1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主要设置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类学院。

二、信息安全专业学分要求比较

从样本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总学分看,总学分要求在145-193学分之间,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总学分要求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程学分由公共必修、学科基础必修和专业必修学分构成,样本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在89-137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湖南大学,要求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从公共必修要求学分看,公共必修学分要求在28-69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求最高的是西北工业大学;从学科基础必修要求学分看,要求在27-58.5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财经大学,要求最高的是福州大学;从专业必修要求学分看,要求在5-41学分之间,专业必修要求最低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仅为5学分,要求最高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为41学分。从个性选修课程学分看,要求在28-69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福州大学,为14学分,要求最高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6学分,说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看,要求在8-54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为8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矿业大学,54学分。

三、信息安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信息安全专业各样本高校共同必修课有14门,主要是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见表2)。共同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英语;共同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程序设计,但程序设计课程所用语言不尽相同,有开设C语言、C++、JAVA、面向对象、网络程序或汇编语言等程序设计课程。各样本高校的大部分必修课差异明显(见表3和表4):有重视数理基础的高校,以“11-西北工业大学”为典型,开设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离散数学、复变函数、数学分析、电路与电子学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等;有偏向覆盖全方位信息安全课程的高校,以“2-福州大学”为典型,开设了信息内容安全、计算机取证、网络信息对抗与安全、信息隐藏技术、无线网络安全、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等;有仅注重数学基础和信息安全核心课程的高校,以“16-中央财经大学”为典型,除开设样本高校的共同必修课程外,必修课程仅开设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导论、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综合管理与审计以及信息安全综合实践课程。高校开设必修课程情况个别高校还开设了自身特有的必修课(见表4)。部分特有必修课程可能与高校的专长、历史和所在地区有关,典型的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的“普通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和“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新疆大学开设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海南大学开设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学校类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计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小计个性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量子信息与安全导论”;部分特有必修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方向课的细化和深化,典型的有福州大学开设的“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软件构造”和“人工智能”、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IT前沿技术”和“PKI原理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的“可信计算”、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量子信息与安全导论”和海南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导论”。

四、信息安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信息安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在计算机大类课程里选择,第一类是计算机大类里的基础选修课程,如“信息论与编码”、“组合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第二类是信息安全类的细化课程,“移动终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和“无线网络安全”等;第三类是计算机大类里的前沿课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部分院校还开设了“英语类”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个别高校还开设了自身特有的选修课(见表6),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容错计算技术”和“信息系统容灾”等、福州大学开设了“组网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开设了“PKI原理与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软件逆向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量子力学”、新疆大学开设了“中西亚多语言信息处理”等。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在信息安全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了军事训练和思政课这类基础性实践环节,也包含了课程内的实验实践教学、信息安全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这类专业性实践环节,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均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类教学环节,包含了科技成果与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技能培训等,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高校还开设电子工艺或金工实习和大学物理实验,以培养学生现代化工程素质,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