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文章范例6篇

赞美教师的文章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1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 《春蚕》《秋收》 《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赞美;语言;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50-01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素质、教学设施条件、学生知识基础等,其中激励学生积极去探究知识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给人激励奋进的动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过赞美来培养学生的自信、促使学生进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一、巧用赞美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角色之一,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又最具权威性,因此,来自于教师的赞美与肯定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的自信。在课堂上有许多赞美学生的契机,比如:学生回答对了问题、回答问题较以前积极、作业情况有所进步,课堂纪律有所改善……等等。同样在课后,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赞美,比如:学生课后会主动向教师求教、会和同学友好的游戏玩耍,会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甚至穿了一件漂亮衣服、唱了几句轻快的歌曲也可以成为教师赞美学生的依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赞美的长处与优点。例如:我班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仅50分,他对英语学习很消极倦怠,可我并没因此对他丧失信心,他多默写对了几个单词,单元测试多考了几分,我都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予以表扬,并一再抓住他记忆力好这一长处进行赞美。渐渐地,他找到了学好英语的信心,上课时不再萎靡不振,回家后也能主动的背诵单词课文,一学期下来他的英语成绩提高到七十几分。

二、运用赞美的动作,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

学生的在课堂上一般多想学习到新的知识,特别是英语的重要性都很明白,一般没有一个学生想学好英语的。我在一次以“学好ABC,当好接班人”为主题的班会上请了一个拥有八级英语水平的研究生用正统的英语发言,生动的发言让学生惊呆了,当时掌声雷鸣。此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三分钟后用英语发言,结果有请了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上台发言,虽然不是十分流畅,但是我还是把大拇指翘到头顶,学生们也热烈鼓掌,这个学生很受鼓舞。后来,好象变了个人似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特别高,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赞美他。”赞美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鼓励,还可以转变为一种期望与目标。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更应采用艺术的语言、采用优点带动的方法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在很多时候,赞美无需语言,教师简单而亲切的一个肢体动作,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到精神一振,信心十足。但我们在赞美学生时,还应把握好赞美的尺度,如果赞美得不恰当不切实,就往往会使赞美变得泛滥成灾而空洞无效,有的赞美甚至会变质为挖苦或讽刺。

三、采用赞美的批语,按部就班地激励学生

(一)作业批语所使用语言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当,及利用学生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时点等。不仅能评价作业,而且能帮助学生用词和运用语言知识。

(二)作业评语要应人而异,应时而异

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所给的评语也不同。好的学生肯定同时要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You’re doing well, keep on and on!对中等的学生评语一定要慎重,他们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他们评语要多点督促,如:You’d better be more careful!给差生的评语更需仔细推敲。因为差生普遍很敏感,弄不好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对他们来说,重要是哪怕发现一点点的闪光点都要加以鼓励,如: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work a little harder !

富有情感的评语可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斗志。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使中等生改正缺点,提高成绩,使差生克服对英语的畏惧心理,树立信心,努力从后进变为先进。只要教师用心批改,并针对实际情况写出切实有用的评语,就一定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

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这样说:对学生就应该毫不保留地说出他的缺点,这才是严格要求呢?我们听起来似乎觉得此话言之有理,但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严师,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强调反面批评、教育,而忽略从正面积极地引导、激励的作用,低估了赞美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有因为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能使之终生难忘。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会赞美学生这种方法是何等的重要。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了解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前简要地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的一个必要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大意,是深入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必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课文第5、第7、第8自然段,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课内(或课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写小作文,是学以致用、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设计一:

思路综述:

本设计意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简说】

一、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人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研读

1.人声朗读课文,把文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句子圈画出来,并概括:白杨树究竟象征了什么?

2.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木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3.你最喜欢哪些句、段?为什么?请把握好感情,用最合适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

4.朗读表演。

5.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三、联系生活,发散思路。现实生活中肯定有一事一物曾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请试做以下练习:

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是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关于本节课的资料。(2)决字、词问题。

2.课堂分析。

(1)学生针对预习时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学习。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后练习。找同类文章给学生分析,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而白杨树特殊的外形美也正是作者立意最深的地方,作者起笔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但并没有说明理由,紧接着又写高原景色――白杨树特定的生活环境。这样一波三折,一扬一抑,千唤万呼,蓄足了气势,白杨树才由远渐近,我们才看清了她的形态,作者在结构上这样着意设计,正是要通过白杨树的外形美来表达主旨。

这时老师可总结白杨树外形美的三个特征,点拨特征的寓意:“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是说“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在西北风雪压迫下,……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是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民众的品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民众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顽强的毅力和意志,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写照。今天我们要强盛仍需要这种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至此后文的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散文,首先,要让学生读――默读、朗读、有感情地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情感后,学生理解课文就比较容易了,有助于体会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次,教学过程不能按照正常的课文顺序进行,2-3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我们直接从课文的第5段入手,先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形象、品质、精神,进一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整体把握全文,然后再回头去研究2-3段的内容,理解它在全文中的铺垫衬托作用,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的重点内容在5-8段,中心是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抗日军民,赞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四个独立段落和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难道”反问句式是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句式不同,其表达效果不同,强调的重点和表达感情的程度也不同。这些句子由浅入深,由缓到急,由疏到密,逐步把赞美之情推向高潮。最后,安排短小的作文训练,既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的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鼓励学生多读、乐读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示范读。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老师准确、流利、有感情的示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学生由此也更容易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要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沁园春 长沙》中,要用慷慨激昂的声音让学生领悟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在《雨巷》中,用舒缓低沉的语调品味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的哀愁”;在《再别康桥》中,用轻柔温情的语调演绎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豁达……每一次的示范读,我都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努力给学生作引导,学生听后,也纷纷站起来了争着来朗诵,示范读达到了以读促读的目的。

教师示范读之后,就得要求学生模仿读了。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达到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在要求学生读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比如:默读、齐声读、单独读、分角色读等。如:说明文、科技文类的文章,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便于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筛选出文章的信息;文言文类文章,采用单独读较好,教师更易发现学生读书中的错误;戏剧作品的话,分角色朗读最好,利于学生把握不同的人物形象。

只要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就一定不会沉闷,课堂也一定会是个书声琅琅的课堂。

二、要有“质疑声”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调整语文教学的模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也转变角色,变成课堂的主动者,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必须有讨论,有对话,有质疑。在讨论、质疑中亮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引入更深的探索交流。古人云:“人贵有疑。”学生应该针对文本、同学、老师的话有所质疑,不能做课堂的听众与看客,也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盲目怀疑一切的“疑”。记得我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刘允允同学对文中“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这句话的“前进”两字,认为课下注释“走上前进献”不合适,她认为翻译为“向前进献”比较好,也就是说对“前”这个字到底在这里是作动词还是作状语有疑问。她的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大家也纷纷讨论起来了,听着学生的讨论,我也有些茫然了,按说这两种说法都能说得通,到底哪一中更好呢?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认为翻译为“向前”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秦王的周围会有很多侍臣,蔺相如不可能自己拿着缶走进秦王,他只能是把缶举起,由侍臣送到秦王的手中。随着讨论的结束,学生们都感觉到这节课非常有收获,而且我也表扬了刘允允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不仅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疑,老师本身也应该在备课时、上课时也要有所疑。因为老师如果缺乏独到的见解,那么是教不出有质疑精神的学生的,所以老师对文本、教参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唯书是从。只有做到师生共“疑”,才更能展示出师生的思维、见解,课堂才会更有生机活力。

三、要有“称赞声”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展现教师风采的舞台,更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正是如此,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读书声、质疑声,更需要称赞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会出现对话、质疑,所以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看法要给予表扬,促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就拿学生做语言运用题来说吧,本身这种题不难,要求也较为宽松,所以学生觉得这类题简单,觉得做起来浪费时间,到时临场发挥就可以了,结果这类简单的题,得分率反而很低,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掉以轻心,眼高手低。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平时那些积极做这类题的同学给予表扬、称赞,并把这些同学的答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做题的热情。这时想让老师表扬的同学就开始积极地做题了。所以说老师的表扬、称赞带来的鼓动的作用非常大。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教育;关爱 ;宽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39-01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如果碰到烦心的事,教师一味的指责,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如果教师能从日常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定能使学生带着希望和快乐轻松上路。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推行素质教育到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围绕着一个中心“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这就是说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善待学生的插嘴。我们总认为上课插嘴,是不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其实,学生在上课插嘴,并不意味着他不尊重老师,至少我们知道,他会插嘴,代表着他正认真听你讲课;他会插嘴,代表他的思维很活跃,充分地运用着你传授的举一反三;他会插嘴,证明他的求知欲望强烈,对你的课堂知识极为感兴趣。其实,“平起平坐”也有一个度,毕竟老师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不是朋友,老师唯一的身份只有老师。因而,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于细微处见真情,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

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不吝于赞美。当我们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却不适时地给予赞美,终将功亏一篑。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着意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只有真正的爱学生,赞美才能真实而富有色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敬,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应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专批评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绝不会越挑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赞越“美”。

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赞美教师的文章范文6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

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从名家名著中选出来的,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吸引着读者。《春》文 中的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声、有色、有情充满诗情画意,活中见美。如文中写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拟人化,让读者仿佛看到她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了活泼、轻巧的抒情基调,烘托出诗的氛围。遣词造句优雅和谐给人以美的情感。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应从这方面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提示,使学生读课文时心中有数,然后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也把自己以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动嘴、又动脑、动手,做到手脑并用。课文读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这样不但促进了同学们互相交流知识,而且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在教学《春》时,首先让学生自学思考: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篇课文描绘的哪些景物是来表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的希望的?3、读了这篇文章你总体感觉是怎样的?其次老师展示一幅幅春回大地、万物舒醒、生气勃发的动人景象。让学生了解春的特征感受到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写景散文的基本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概括出这篇文章主要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发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课文描绘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来表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们的希望。进而得出总的感觉――《春》是写景的,它着力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春》又是抒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爱恋和赞美;《春》是一幅精美的画;《春》是一首动听的歌。、

二、熟读课文,理解美。

这是由情到理的过渡。以《春》为例,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家,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怎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出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色彩美呢?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1、作者是怎样描写春草的?草的特点是什么?2、作者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花的颜色有几种?3、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教师提供设计问题,带着学生细读课文,很快地走进文中展示的画卷之中,学生从阅读中也领略到了自然景物的色彩美。

在教授《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白杨树的景美、行美、神美三个不同的侧面赞美白杨树。学生在熟读课文后,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的美的?作者又是通过白杨树自身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的行美?白杨树的神美又是体现在哪里?学生细读课文后,概括出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际、坦荡如砥,文章通过白杨树的杆的笔直、枝的靠拢、叶的向上、皮的光滑四方面体现了白杨树的形态美,作者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行美”,又进而揭示了白杨树正值、倔强、不屈不饶的精神美。这样,景、形、神三美合一,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树现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也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因素,这就要我们读者细细的体会。如《一厘米》这篇小说的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医生,她有一种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整篇小说由硬装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学生在细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思汁出这样的问题:“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细读课文后,对整个故事的来笼去脉的大致的了解。同样也受到了作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对陶影这个普通人的道德进行评价,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悲悯的情怀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的确,陶影是个普通的母亲,并且家庭生活拮据,但同时也是一位闪耀着真、善、美人格光辉的母亲。她是普通的,她有实在是可敬可佩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