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的加减法范例6篇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1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已经对数学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知道了1到10的顺序,能比较物品的多少,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根据图画、实物书写相关的数字。会根据图画的内容,对1到10中的一些数进行分解、合并。比如:看到两个苹果和两个苹果的图片,知道写出“2和2组成4”,或者将4个苹果分成“1个和3个”、“2个和2个”、“3个和1个”。但有些学生需要经常借助手指进行数的分解、合并,速度较慢。有极个别的学生无法对较大的数字进行分解、合并,必须借助实物(如纽扣、糖果、手指等进行分解、合并练习)。在这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和教具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加减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例巩固加减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生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2对简单的统计图要初步会看,掌握看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难点

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片断与案例分析

1.数数教学片断

教学中,大屏幕显示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面有4条小金鱼,小金鱼游来游去,学生看后特别喜欢,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这时候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

师: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金鱼呀?

生:(学生认真地数着)4条。

师:卡通小人手捧着几条小金鱼?

生:2条。

师: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金鱼呀?

生:6条。

【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生看到什么都很好奇,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多媒体大屏幕呈现的图像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都很专注,在活动中借助于多媒体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转化成有趣的画面或视频,化抽象为生动,变无声为有声,动静结合,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所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求知欲。在本环节教学中,一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小金鱼”教学情境。二是动画视频中卡通小人的形象,避免了教学的枯燥无味,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序数教学片断:小飞哥送信

师:主人委托小飞哥去一座动物小区送信,收信人的门牌号码都是一个算式的得数,标注在信封上(多媒体大屏幕上显示一座动物小区,小区有7座小别墅,小别墅上分别标记着2、3、4、5、7、8、9)。

师:现在讲台上有几个信封,请7个小朋友抽取其中的一个根据算式的结果送到相应的小别墅去。谁愿意当这些小飞哥来送信?

学生争先恐后,积极踊跃……

老师强调:小别墅7栋中的7,是指一共有7栋别墅,是确切的数值。而标记7号别墅的7,是第7栋,是序号。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区别。比如我们第一列有5个同学,这里的5就是基数,是确确实实的5个同学。从前往后数,第5个同学站起来,这里的5就是单指第5个同学,是一个同学。

【教学案例分析2】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与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通过多举例子突破这一难点。

3.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教学片断

还以小金鱼的画面教学加减法的运算。大屏幕显示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面有4条小金鱼,小金鱼游来游去,学生看后特别喜欢,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这时候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

师: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金鱼呀?

生:(学生认真地数着)4条。(老师板书4)

师:卡通小人手捧着几条小金鱼?

生:2条。(老师板书2)

师: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金鱼呀?

生:6条。(老师板书4+2=6)

【教学案例分析3】

学生在基数认识的基础上,有了4和2的概念,再通过动画视频中一个卡通小人手捧着2条小金鱼放到鱼缸中这一动作,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加”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这要比枯燥的干巴巴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发散思维训练教学片断

运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组画面: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有几头奶牛在悠闲地啃着嫩草。其中小河的左岸有3头奶牛,其中有1头黑色的,2头花色的;小河的右岸有4头奶牛,其中有2头白色的,2头黑色的。引导学生观看画面后,让学生试着编写应用题。可以提前把画面设置成动态的视频短片,然后引导学生编写了以下几种情形的应用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你的思路编写应用题。

生1:小河边有几头奶牛正在啃草吃,小河的左边有3头奶牛,小河的右边有4头奶牛,请问一共有几头奶牛?

生2:草地上有3头黑色的奶牛正在吃草,这时候又来了2头花色的奶牛,一会又过来了2头白色的奶牛,让我们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多少头牛?

生3:草地上有7头奶牛,一会走了2头奶牛,请问还剩几头牛奶?

……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2

一(1)班学生65人,其中男生33,女生32人。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学生在学前对数学中的加减、简单的图形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但这种了解是不深刻的,还需进一步系统学习,学生能借助手指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能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几乎没有,计算的速度还很慢,等等。总之,刚入学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已经写满文章的纸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

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1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3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进一步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3+22+74+53+4

7-39-46-38-2

学生回答时,要强调计数单位.如:3+2,是3个一加2个一是5个一,3+2=5.7-3,是7个一减3个一是4个一,7-3=4.

2.复习数的组成.

(1)8个十是()

5个十是()

(2)6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导入谈话.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公园举办运动会,准备的奖品是小皮球.每盒10个,一共6盒.十个十个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学生高兴地数出: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共有60个小皮球)

师:对!一共有60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小棒.(学生动手摆小棒.一名学生到

黑板上摆,其余学生在桌上摆)

师:左边先摆出2捆,右边再摆1捆.一共有多少根?

师:1捆是一个十,2捆是几个十?(2捆是两个十)

师: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边画集合圈,边板书)

列式:20+10=

师:计算加法时,可以这样想: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1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0+10”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得几个十?(按4人一组讨论,每人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20+10=30.

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

再摆小棒图(一名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学生看着他摆)

师:先摆3捆小棒,去掉1捆,现在还有多少根?(学生可能拿走1捆,这时教师追问)

师:去掉1捆,怎样表示?(画虚线图)

师:现在还有多少根?怎样计算?(用减法计算)

列式:30-10=

师:计算减法时,怎样想?(这样想:3个十减去1个十,

是2个十,2个十是20)

所以:30-10=20.(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

齐读:20+10=30,30-10=20.

3.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请同学们看图列出一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投影片)

40+20=60

60-20=40

60-40=2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答: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是60.

6个十减去2个十是4个十,是40.

6个十减去4个十是2个十,是20.

4.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同上)

40+3=4340+30=70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左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颗珠子.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3棵珠子.所以:40+3=43.

右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3个十,即30.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即70.所以:40+30=70.

师:通过上面两道题的比较说明,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数位、认真仔细,才能使得计算正确.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

(1)20+1030+2040+1060+30

40-2050-3090-5070-40

(开始时说:怎样想的,后面从略)

(2)30+650+270+1

30+6050+2070+10

(3)8-39-25-4

80-5090-2050-40

(一组一组地出示,进行对比练习)

2.首尾相接练习.

第一人先编一道题,第二人用前一位学生报的得数再编一道,以此往下继续进行.加减法不限定.主要培养学生反映机敏和注意力集中.如:第一人说:30+10=40,第二人说:40+20=60,第三人说:60-50=10,…

3.凑百练习.

或师生对练或两个同学对练:一人说30,另一人答:70;一人说60,另一人答:40.

4.游戏: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小兔、小象、小熊、小猴四个信箱,发给每生一张口算卡片,心算出得数.老师说:“请大家先给小兔家送信.”学生迅速将手中相应得数的卡片放到小兔的信箱里.做完后集体订正.

课堂设教学计说明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它是以“+”为计数单位.例如30+10,计算时要想:3个十加1个十,是4个十,就是40.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意思.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在复习准备中,为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安排了复习10以内加减法和复习数的组成两个内容.突出了计数单位“一”,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新授课的内容共分三个层次,先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再通过看图列出一加两减算式,最后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所学知识比较容易,基本上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关键之处给以提示.学习过程也是先从摆小棒、看图到看见式题说“怎样想”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4

通过实际打算转变为脑中打算盘,由于算盘中算珠符号能表示出1个数,并有一定规律,容易记。学生在掌握珠心算技能后能在计算时很快算出结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熟悉掌握20以内的2-5位数的加减珠算训练

能进行心算3位数10笔训练

各项训练达到准、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2笔内2-5位算加减算

难点:3位10笔心算

三、教学措施

1.分组,每组选一人当组长。

2.展开比赛

3.珠心算要求

①教学目标:

A、在认识算盘结构和作用的基础上,了解珠算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拨珠方法。

B、学会记数、布数、写数、理解补数、凑数、差数的含义,能熟练运用补、凑、差数进行三位数以内的珠算加减。

C、能正确掌握数珠互译的基本方法,学会2-3位数加减心算。

D、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②教学内容:

珠算基础知识:A、认识算盘;B、拨珠方法;C、凑数、补数和差数;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5

摘要:基于台湾翰林版和大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围绕“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展开比较研究,试图归纳出两种教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期望对我们的数学教材编写和实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对比研究;小学数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Westbury,1990)。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育改革和课程计划能否得到顺利实施。本文选取大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围绕“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进行对比研究。这两版教材在两地使用率很高,很具有代表性,应用范围很广。通过比较研究,期望对我们数学教材编写和实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数的认识”的比较

1.10以内的数的认识

“数”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学活动[1],对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翰林版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编排了10以内的数的知识,3个教学活动和特点如下表:翰林版第一单元内容编排特点小红帽子在森林里,遇到好多可爱的松鼠。数数看,一共有几只?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导入到数数的教学中。1-1 认识1~10的数

1.说说看,有哪些动物?

2.每种动物各有几只?数数看。先用动物来吸引学生,说说看有什么动物,再来数。符合观察和认知的特点。1-2 1~10的读写

1.读读看,写写看这个内容的重点在写,而且教科书中给出了1~10数的笔顺、落笔方向。通过具体的情景图来配合写作。1-3 1~10的做数

1.老师说,你来做

①拿出一样多的花片

②贴上一样的花片,再写数字

③画出一样多的,再写数字分别通过动手操作和画的活动来表示1~10的数量,让学生学会“做数”,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如图:

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内容编排了“认识1~10的数”,“1~10的读写”,“1~10的做数”三方面的知识,将内容平铺式展开,使学生达到听,说,读,写1~10的数,并能用具体物表征10以内的数量的能力指标。

而人教版在第一册第一单元则安排了一堂准备课,编排了认数、数数、和比大小。目的在于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学生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而认识1~5和6~10的数,安排到了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读”,“写”1~10的数。

2.11~20各数的认识

两版教科书都涉及到了11~20各数的认识。两版教材都以10为计数单位,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在这一单元人教版运用了小棒这个媒介,而翰林版通过积木来认识,使学生正确的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学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可见,翰林版教科书在编排上非常的细致,层层推进,分成一个个小步骤,将各个环节统整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内容充分,训练到位。从故事中抽象出数字的概念,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数数的范围上看,两版教材都编排为20以内的数的认识,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1~20的数包括了最基本的数字的特点和进位的特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此类推,使学习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两版教科书关于“0”的认识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有所差别。人教版安排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翰林版“0”则放在第四单元“分与合”中。相同的是教材呈现的方式都是以3副连续的图表示数量从2到1到0不断减少的过程。不同的是:人教版中出现直尺图,让学生感知0还还有表示起点的意义,还给出0的写法和与0有关的减法和加法算式,使学生发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来的那个数,一个数加上0或0加上一个数,都是原来的那个数。更深刻地理解0的含义和特殊性质。翰林版则没有这么深入、全面。

二、关于“数的运算”的比较

人教版编排上分别把加减运算安排在3个单元即: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认数,数数,写数,数的组成后及时安排相应数的加减法。

翰林版在数的运算方面编排了4个独立的单元即:

第四单元“分与合”。学生从合成分解的活动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学生先认识加法算式,学会写加法算式,其次学会使用向上数的策略,再体会“3+2”和“2+3”的答案是一样的,最后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加法。这样层层递进,逐渐帮助学会运用加法,认识加法交换律。

第七单元“10以内的减法”。学生先学习减法算式,体会减法的含义,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减法,其后又用“多几只,少几只”来设计情境,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减法算式从而达到解题的目标。

第九单元“加和减”。这一个单元式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安排的一个。目的在于学生可以熟练和为10以内的加法,被减数为10以内的减法,能依据题目的描述列出对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人教版在第一册中已经涉及到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而翰林版教材中则未涉及。这部分学习主要是为以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减法打基础,教材中适当集中的安排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强调了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见两版教材在“数”与“量”这一学习内容的编排上,均能融合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可见,两版教科书在“数”与“量”这一学习内容的编排上,均能融合螺旋式和。但是在认数与加减法的之间的编排上,对比翰林版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人教版更倾向采用直线式编排方式,仍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逻辑重点,把计算教学安排在认读写数之后,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简明扼要,减少了重复。

翰林版则更倾向于圆周式编排方式,对于数的运算这样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采用了逐层深入的方法。先感知数的“分与合”,然后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书中还用插图给出多种计算方法:摆花片、画圈、换顺序等,最后则再用“加和减”这个单元来巩固强化学生的运算。编排上强调逐步渗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外在计算范围的程度上,相同年龄的孩子,学习人教版的学生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而学习翰林版的学生却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可见两版教科书的难易程度。

三、若干启迪

两版教科书均以《标准》和《大纲》中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依据,力图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两版教科书的设计都比较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融合鹰架学习的理论,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且两版教科书的内容基础且丰富,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在情境选择上都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基于“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我们发现两版教科书各有千秋。

(一)翰林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1.童趣。翰林版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每一个单元均采用童话故事导入,故事的选材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像“小红帽”“丑小鸭”“灰姑娘”等,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充满童趣。

2.在期中和期末安排综合应用。这个活动有两种功能:一是学生可以整合几个相关单元所传授之概念,巩固熟练。二是当一个观念和某个单元的教材有关,但又无法在该单元中讨论时,这个活动就提供一个补充说明的机会。

3.翰林版教科书中的文字绝大多数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些问题有较强的讨论性和探索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人教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教材结构具有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尽量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大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力度。

2.教材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运动会,迎接新生,晚会活动,打扫卫生等实际生活情境,努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团结友爱,自信自强,珍惜时间的积极生活态度。

3.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教材在很多内容的设计上,更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像先学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中,人教版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立体图形着手,有目的有规律的帮助学生学习。

(三)若干启示

基于“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两版教材的比较,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注意重点,难点知识要做多次反复渐进。人教版教材总体上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但是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编写仍然采用直线式。

二是多增加学生探索合作活动。人教版教材从某一程度上说比较适合老师讲授,而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开放,多提供学生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更加有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是教材设计要考虑家长和学生的使用。翰林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有注意事项,给亲师的建议和教学时的提醒,相比人教版教科书更需要老师自己归纳整理。

四是人教版教材要更加注重细节。比如翰林版低年级的教科书中有拼音注释,利于学生学习和自己思考。

五是重视辅助用品。翰林版教科书中有一套专门的配合附件,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感谢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更生老师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指导。相关资料来自于作者2013年9~2014年1月赴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学习。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迟晓禹.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科书对比研究――以台湾康轩版和大陆人教版1-3年级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9:12.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凑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位加法”讲到了“凑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中接近10的一个凑成10。方法是:离10近的那个数缺几够10,就从另一个加数借几凑成10。然后再用凑成的10加另一个数被借走后剩下的数。通过教学探索,我发现:(1)凑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仅局限于进位加法,在退位减法中同样适用;(3)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凑十法在进位加法中的运用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学,由于多方因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进位加法呢?此时学生对“10加几”和“几加10”的计算已经很熟练了,能不能利用“几加10”这一知识架设桥梁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大致如下:

(一)复习导入

4+10= 5+10=

7+10= 6+10=

通过学生练习回答,进一步巩固了“几加10”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9=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7+9=”这个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几加10”的知识来计算吗?

生:把7+9变成7+10

师:如果把7+9变成7+10,多加了几?

生:多加了1。

师:多加的还要怎样才能和原来计算结果相同?

生:多加了1,还要再减去1。

教师板书:7+9=7+10-1=16

小结:“几加9”可以把9看成10,“几加10”再减1,因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减1。

在这个设计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几加10”的已有知识,把9转换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后面教学“几加8”、“几加7”……的进位加法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前面“几加9”的知识基础,把8转换成10-( ),把7转换成10-(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也不错。我想这种算法也应算“凑十法”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这一点我在退位减法教学中深有体会。

二、凑十法在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中,教材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减数“十几”分成10和几,先用10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再加上被减数分出的“几”。例如:12-9=10-9+2。

(2)连减法:先从被减数中减去“零数”――也就是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被减数变成了10,还缺几没减够,就再减几。例如:14-8=14-4-4。

(3)想加算减法:根据进位加法逆算退位减法。例如:因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数位知识,简单易学,教学效果良好。连减法: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学习口算退位减法速度。想加算减法:前提是进位加法一定要熟练,否则,就很难熟练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孩子们花钱买东西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根据孩子们的花钱经历和学生对十几减10的计算熟练程度,我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做了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教案。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一只转笔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钱,要买一只转笔刀,你会怎样付钱?有的说零钱够的话就用零钱付;有的说零钱不够就拿10元付,让售货员往回找给钱呗!

我借机转入新课,如果这15元刚好由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组成的(这样假设是考虑到15的数位组成),谁能算一算付清钱后还剩几元?这时很多学生举起手。回答的结果都是还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他回答说:从15元里拿出10元,还剩5元,本应该付9元,却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货员还得找回来1元,这样一共剩6元。

接下来我就直接出示了“16-9=”这个算式,请学生计算。他们很快就算了出来。我又指名说算的过程,他们的回答是:16-9=16-10+1。我问:“为什么要加1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该给9,却给了10,多给了1,当然要要回1来了。”理解得多透彻啊!

“若是减8呢?”

“那就减10再加2呗!”

“若是减7呢?”

“那就减10再加3呗!”

“若是减6呢?”

“那就减10再加4呗!”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减数凑成10来减,多减了几,就再加上几。”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算法是否也可称为“凑十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