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教案范例6篇

百分数教案

百分数教案范文1

一、单选题(共1题;共2分)

1.一件商品打六折出售,下面(

)关系式错误的。

A. 现价=原价×60%                                               B. 降低的价格=原价×(1﹣60%)

C. 原价=现价×(1﹣60%)                                   D. 现价÷原价=60%

【答案】

C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一件商品打六折出售,原价=现价×(1﹣60%)这个关系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六折就是60%;现价=原价×60%,据此列式作答即可。

二、填空题(共2题;共3分)

2.一件衣服原价100元,打“六折”后是________元,比原价节省了________元。

【答案】

60;4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100×60%=60(元),100-60=40(元)

故答案为:60;40。

【分析】折扣,把一个商品打折出售,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比原价节省的钱数=原价-打折后的钱数。

3.今年1月份李云把1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为1.50%。到期后李云一共可取回________元。

【答案】

1015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10000×1.50%×1+10000=150+10000=10150元,所以到期后李云一共可取回10150元。

故答案为:10150。

【分析】到期后一共可取回的钱数=本金×年利率×存期+本金。

三、解答题(共7题;共50分)

4.双“十一”商场促销活动,一种液晶电视机八折出售,售价是6800元。这种液晶电视机的原价是多少?

【答案】

解:6800÷80%=8500(元)

答:这种液晶电视机的原价是850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分析】这种液晶电视机的原价=这种液晶电视机的售价÷打的折扣数。

5.某服装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全场一律打八折。某件上衣打折后是64元。

(1)这件上衣的原价是多少元?

(2)这件上衣打折后的价钱是某条裤子打折后价钱的

。这条裤子打折后多少元?

【答案】

(1)解:64÷80%=80(元)

答:这件上衣的原价是80元。

(2)解:64÷=160(元)

答:这条裤子打折后16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分析】(1)八折的意思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用折后价除以80%即可求出原价;

(2)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上衣的折后价格除以即可求出这条裤子的折后价格。

6.只列式,不计算。

(1)李阿姨把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3年,年利率为3.45%.到期支取时,李阿姨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2)小红折了32只纸鹤,比小丹折的少

,两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3)养鸡场有母鸡3280只,比公鸡只数的4倍少120只。养鸡场有公鸡多少只?

【答案】

(1)8000×3.45%×3

(2)32÷(1-)+32

(3)(3280+120)÷4

【考点】分数除法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1)根据利率的公式:利率=本金×存期×利率,据此列式解答;

(2)根据条件“

小红折了32只纸鹤,比小丹折的少

”可以先求出小丹折的只数,小红折的只数÷(1-)=小丹折的只数,然后用小丹折的只数+小红折的只数=两人一共折的只数,据此列式解答;

(3)根据题意可知,(养鸡场养母鸡的只数+120)÷4=养鸡场养公鸡的只数,据此列式解答。

7.利用收集到的存款利率算一算:甲用2000元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再存一年定期;乙用2000元直接存了二年定期,哪种存款方式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多?(银行的利率分别为:定期一年3.25%,定期两年3.75%)

【答案】

解:甲可得利息:2000×(1+3.25%)2-2000=2132.1125-2000≈132.11(元)

乙可得利息:2000×3.75%×2=75×2=150(元)

150>132.11

答:乙的存款方式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多。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甲可得利息=本金×(1+1年利率)2-本金,乙可得利息=本金×

两年利率×年数,然后二者比较即可。

8.甲、乙两种商品,成本共2200元,甲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15%的利润定价。后来都按定价的90%打折出售,结果仍获利131元,甲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答案】

解:设甲种商品的成本是x元,则乙种商品的成本是(2200-x)元。

(1+20%)x×90%+(2200-x)×(1+15%)×90%=2200+131

1.08x+(2200-x)×1.035=2331

1.08x+2277-1.035x=2331

0.045x=2331-2277

x=54÷0.045

x=1200

答:甲种商品的成本是120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分析】设甲种商品的成本是x元,则乙种商品的成本是(2200-x)元。(1+20%)x×90%表示甲种商品的售价。(2200-x)×(1+15%)×90%表示乙种商品打折后的售价,根据总售价是(2200+131)元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甲种商品的成本即可。

9.同一品牌食用油,超市有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同时开展促销活动,买哪种更便宜?

食用油A:3升,原价:48元,打八五折。

食用油B:4升,原价:60元,买一大瓶送1小瓶0.5升油。

【答案】

解:A:48×85%÷3

=40.8÷3

=13.6(元)

B:60÷(4+0.5)

=60÷4.5

≈13.33(元)

13.6>13.33

答:买B种更便宜。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分析】A:用原价乘85%再除以3求出每升油的钱数;

B:60元实际买了(4+0.5)升油,用钱数除以总升数求出每升油的钱数;比较后确定哪种便宜即可。

10.一家商场,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52.6万元,按营业税率5%计算,这个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答案】

解:352.6×5%=17.63(万元)

答:

这个月应缴纳营业税17.63万元。

百分数教案范文2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科书第6页例1,第7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学习活动,体验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百分数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请大家找出图中的信息。

(1)我们监测了3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2)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城市有多少个?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已有的知识,类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40×35%

设疑:怎样计算呢?

猜:要是能把35%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就好了。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出示教科书第6页例1

把17%、40%化成分数

(1)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进行提示。

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汇报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甲:我们把百分数看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百分号写出分母100,然后再加上分子。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40%=。

生乙:我们的化法和他们的相同,只是我们把化成的分数最后能约分的化成了最简分数。

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17%=、40%==。

抽小组到黑板上来汇报

小组汇报:

1号板书或展示17%=,2号讲解1号的方法,3号板书或展示40%==,4号讲解2号的方法,最后小组长总结他们这一小组的方法。

再提问:其他小组有补充或问题吗?

最后根据小组的方法总结出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这个地方本来应该要突出处理的是40%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跟前面不一样,变成了五分之二,这里就只能看学生生成的情况,如果有没化简的情况出现最好,在巡视的时候注意看一下,如果有就抽那一组,不过这个内容估计已经上过了,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多半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只是看小组汇报和其他小组补充后,老师反问一下,重点突出能化简的要化简。

课件再出示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3)同桌互相说一说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4)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整数。

8%=(

100%=(

120%=(

48%=(

125%=(

160%=(

12.5%=(

87.5%=(

49%=(

2.5%=(

这个内容,最好是在小组长的分配下,每人做两道,然后小组检查正确与否,汇报的时候,也是抽小组一起汇报,每人汇报2题,每人汇报后再问其他小组有不有问题或补充。这里可以不用到黑板上去,但小组一起站起来汇报。这里重点要解决的是后面两个该如何化简。

2.探究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出示教科书第6页例1

把46%、128%化成小数

(1)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进行提示。

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汇报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生甲:我们把百分数看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46%==46÷100=0.46、128%==128÷100=1.28。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化法?

生乙:我们组直接去掉了百分号,然后把分子缩小100倍。

抽小组到黑板上来汇报

小组汇报:

1号板书或展示46%==46÷100=0.46,2号讲解1号的方法,3号板书或展示128%==128÷100=1.28,4号讲解2号的方法,最后小组长总结他们这一小组的方法。

再提问:其他小组有补充或问题吗?

上面这种情况预设是书上的方法,但是这个内容已经上过了,基本不会再出现这种方法,都是直接去百分号的方法。

课件再出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3)同桌互相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数的方法。

(4)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72%=(

985%=(

0.5%=(

300%=(

12.5%=(

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我们刚才经历了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过程,那么,你

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同桌之间交流,最后全班集体交流.交

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

分数,再化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新知

1.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340×35%

2.画一画

完成教科书上的课堂活动第2题。

画好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那样画?(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涂画)

(四)达标反馈

1.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

12%

25%

120%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

36%

13.6%

75%

30%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独立反思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百分数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62-01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数学好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唤起学生学习需求与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引用有趣的故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开展有益的游戏体验,布置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优质高效。

一、设疑问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有些教师经常“赶课”、直奔主题,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容易产生心理疲劳。高明的教师经常讲一些与课题相关的逸闻趣事、幽默笑话等,激趣式导入新课,以拴紧学生学习的心。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先讲大家熟知的《老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又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重复几次后,提问学生如此说下去,这个故事能讲得完吗?由此巧妙地导入“循环小数”这一新课。设置趣味问题导入新课,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设情境进入主题

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合的问题情境,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展现与课题有关的生活数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组织观看《老鼠背土豆图》卡通幻灯片,创编故事:小老鼠背着7个土豆,由于袋子破了一个洞,边走土豆边掉下来。再设计问题“小老鼠袋子里的土豆可能丢掉几个,剩下几个,有几种可能,”用如此形象的问题情境铺垫,自然进入教学主题。有关“7”的例子很多,还可以将“7个小矮人”“7个葫芦娃”等故事融入数学,在编故事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或将教材有关画面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动画世界,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三、设程序生成例题

为激发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要注意设计程序引出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教学“几个与第几个”时,可以让某个小组8个人站起来,指定其中一个人,从左边数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是第几个,然后算出该组人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如果直接用2+7=9,3+6=9……总是多出1个人来。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经过议论后,得出结论是:其中被指定“那个人”总是重复数一次,因此,必须在计算时减去1,这就得到一个公式:左边数的位数+右边数的位数-1=小组人数。这样得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四、设谜局升华课题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触类旁通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的理想效果。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益智游戏,进行升华指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可以出示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提出问题:“春”字共出现几次?“春”字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开展“成语中的百分数”抢答游戏,让学生根据成语含义答出百分数。比如,百里挑一(答案:1%),百战百胜(答案:100%),十拿九稳(答案:90%),一箭双雕(答案:200%);或根据百分数猜猜对应的成语,比如,100%的命中率(答案:百发百中),100%得到(答案:百无一失),生还的可能性只有10%(答案:九死一生),挑中1%(答案:百里挑一)等等。通过这种益智游戏,让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设趣题形成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为巩固学习效果,要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富有生活气息的趣味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课内外作业。比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可以现场请学生数数班级有多少人,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再算出男生、女生分别占班级学生比例是多少。也可以数数每个小组中近视的学生有几人,然后算出各小组近视率是多少,全班近视率是多少。数数本学期数学共有几课,现已学习几课,学完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学完。这样有趣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

六、结束语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数学看似抽象,但生动的故事、熟悉的情境、有趣的游戏、别样的体验,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百分数教案范文4

一、处理“超预期”的生成,演绎课堂的精彩

教学是一个探索未知的旅程,虽然上课前教师都细致地进行了备课,但学生还是可能有超预期的生成,此时应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此时不应该将学生强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应顺学而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课。我先出示4个苹果,问道:“这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接着我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如果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备课时,我想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有生活经验的,会说出“每个小朋友分得半个苹果”,从而自然地切入新课教学。谁知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和我的设想有偏差,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人说出,学生是怎么想的呢?我没有强行地将学生拉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来,而是请得到这个答案的学生说说其中的理由。学生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获得1份,就是一分之二。”学生没有学过分数,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当这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就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不过认为应该表示为二分之一()。这样的情况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且学生同样的思维表达却出现了分歧。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打开书本,好奇心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从上述教学中发现,课堂教学采用对话的方式导入,使课堂生成比原先的设想更精彩。

二、倾听“复杂化”的解释,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喜欢提问题,每每遇到这几个学生提问,我总是耐心地倾听,因为学生的思维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百分数”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4比5少百分之几?”有一个学生列式为(5-4)÷5=20%,然后跑来问我:“如果不问‘少百分之几’,而是问‘4比5少多少’,该如何解答?是答‘少1’,还是答‘少20%’?或两者都可以?”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当时不禁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学生问得很好,是学生的质疑让我进一步反思教学。显然,问题变得复杂了,那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呢?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一起讨论研究。通过探究和对话,学生认识了两种比较方式,即量上的直接比较和百分比角度的比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也借助于个别学生的质疑有效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捕捉“挑刺式”的发问,活化知识的解读

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实现精细化分析、解读教材,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一课时,我在揭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要求学生对教材结论“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进行自主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品读、分析后,我继续提出问题:“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这里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的含义是什么?

师:大家读得细致,想得深入!对于这些问题,你们能否结合刚才的例题给出合理的解释?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4:第一个“通常”的意思是指,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等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5:第一个“通常”还有一种意思,即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等时,也可以直接转化。

生6: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如果有特定要求,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立刻告知正确答案,而应将其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围绕“通常”一词展开分析、研究,使学生对数学结论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百分数教案范文5

下面是我听课中遇到的一种量角的方法是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教师这一情节的处理方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拿出材料袋中的材料,看一看上面的要求,然后比一比,下面的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1 ∠2

师:请哪位同学来比一比?

生1:(在展示台上演示)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

师: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指着另一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试一试。

生2:我是用直尺量的。

师:用直尺怎么量?

生2:(在展示台上演示)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外一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

师:你这样量能量出角的大小吗?

生2看着老师的眼神,诧异的样子。

师:你先坐下,看其他同学怎样量的。

生3:还可以把一张纸对折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

【课后思考】

如果顺着这位同学量角的思路想下去,应该是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从∠2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2的另一条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最后分别用直尺量一下∠1、∠2两条边上两个记号间的距离,看哪个角上这两点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角就大。

带着这种想法,课后我找到这位小朋友,通过交流验证了我的推理。同时,这位小朋友还告诉我,他开始也是用活动角去量∠1和∠2的大小的,但后来又想到,没有活动角时也可以先在两个角的两条边上分别量出1厘米并注上记号,这就相当于是同一个活动角摆出的两个不同的角,因为角的大小与活动角张开的大小有关,所以哪个角上两个1厘米记号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活动角”张开得大。

多么精彩的想法啊!也许这位老师一开始对学生用直尺来量角的方法就感到怀疑,他并没有耐心等待,让学生充分操作,而是急于求成,急于请其他同学说说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失去了一次精彩的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使比较角的大小的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尤其是学生的想法与老师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更愿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是非,张扬个性。因此,在备课预设时,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定势,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尽可能的考虑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手段和方法。当学生与从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我们老师首先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要善于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的思想哪怕只是一点点火花,我们都应该保护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长知识的同时长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把握瞬间,把握精彩,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打磨教育细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致,更和谐,更有成效,也更具魅力?教师更应该充满教育智慧。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细节而高潮迭起,画龙点睛,事半功倍。谈到智慧,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智慧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教育智慧显露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

下面是我听课中遇到的《百分数意义》的两个不同案例。在教学完百分数的认识后,老师进行组织“信息会”,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就这一同样的环节,却收到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使我深有感触。

【教学案例1】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百分数,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1、沙钢集团,上半年完成了全年计划的60%。

2、苏州中医院利用激光技术治疗近视眼,治愈人数占治疗人数的 90%。

师:请大家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从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1:60%表示上半年完成的是全年计划的60%。

生2:我还想到沙钢集团照这样生产,全年可超产20%。

生3:90%表示治愈人数约占治疗人数的90%。

生4:我从第二条信息中知道苏州中医院治疗近视眼的水平较高,我建议同学们去那儿治疗。

【教学案例2】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百分数,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1.总理说:“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从不砍伐本国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全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师:请大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从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生1:14%表示森林覆盖的面积是总面积的14% 。7%表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22%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生2:读了第一条信息,我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生3:读了第二条信息,我觉得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强。如果我们也能注意环保那就更好了。

师:是啊!我们从小就要懂得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样的话,我们的国家会更美、更强大。

【课后思考】

百分数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引入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观摩大量的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课,无不惊喜地发现在这类课型中,名师非常注重引入环节的设计. 该环节的设计凸显了保持记忆、发展智能、实施美育、承上启下、激发兴趣、调剂情绪等重要作用.因数学概念类型众多,名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亦有所差异,引入环节的设计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笔者加以分类、区别,呈现了以下五种引入策略.

一、促矛盾,在认知冲突中寻求新知

案例 张齐华“平均数”

创设小力、小林1分钟投篮比赛情境: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 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而后引出平均数.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 张齐华老师在“平均数”的引入部分创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 三次投篮,用哪一个数表示1分钟投篮的水平呢?三次投篮成绩都是五个,学生很容易就说出用“5”来表示. 那三次成绩分别是3个、5个、4个呢?认知冲突产生,进入“愤悱”状态,旧知已无法解决问题,一种对新知的渴望油然而生. 名师善于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即一种激发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力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二、设陷阱,在错误认识中顿悟新知

案例 潘小明“质数和合数”

师:(电脑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4个、12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得出答案,分别是2个、3个.

质疑: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此时,教师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 课堂一下子沉静了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着……又过了一会,学生间开始有点“骚动”,渐渐地,一些学生高举着手.

生:不一定的!.

学生思考着,之后,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继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更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在潘小明“质数与合数”教学的引入部分,学生对于“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就越多. ”这一错误认识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学生掉进陷阱的那一刻,由于急于摆脱困境,思维活动自觉展开: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不一定越多. 那么能举出什么反例吗?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对于新知的求索便展开了. 名师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布迷阵,在脑力激荡中破解新知

案例 华应龙“圆的认识”

出示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吗,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 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 [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 哇,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生:认识,圆

水击产生涟漪,石击产生火花. 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引发新的智慧. 头脑风暴法对于问题具有强大的威力,是我们进行创新思考的强有力的工具. 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的引入教师设下一个谜局: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个小型的头脑风暴. 开始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各自认定了一个点,随着交流的展开,答案逐步完善,新知呈现,概念的重要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感知. 几何知识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物体变成抽象的几何形状,而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又需要把几何形体和具体物体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通过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来实现. 正如本个案例——圆的认识及圆的重要特征:“圆,一中同长也.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学生群体的脑力激荡被学生所领悟.

四、架梯子,在认知提升中获得新知

案例 钱守旺“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学校考试和学生作业的改革. 我们今天这节课实际上也是一项大胆的改革. 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和你们以往上课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上课老师不让我们预习,您这次让我们预习了. 生2:以前上课我们不知道课上老师要讲什么,今天我知道我们要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师:那你们认为预习后这节课我们该怎么上呢?

生1:老师,您可以先让我们汇报一下预习后的收获,再来解答我们没有看懂的问题.

生2:老师,最后您应该出一些练习题目,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

学习百分数的读写.

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及优越性 .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师: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一段. 各种安全事故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师: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教师边说边操作),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

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的预习得到提升.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亦或是布置了预习,而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置之不理或简单处理. 而本节课,钱守旺老师从课前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需求,课上所选的《中国教育报》上《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数据用百分数与分数呈现使人产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百分数的优越性. 现代教育把儿童看作自身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即自我教育的活动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应为培养“愿望”、“需要”.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动态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 钱守旺老师一句“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的提问,犹如架起一座梯子,把学生的预习所得引向一个新的层次.

五、求质朴,在平实氛围中感知新知

案例 徐斌“乘法的初步认识”

距离上课还有5分钟,徐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师:同学们好!我一看见你们就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了. 我开心,你们呢?

师: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好吗?我先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生接着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有的学生叙述流畅,有的则感觉吃力)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生七嘴八舌,居然说得头头是道,都挺在理呢. )

师: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生说的过程中,师手势帮助,并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

之所以把“创质朴平实氛围引入新知”这一策略最后呈现,是因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名师的很多概念的教学设计求“奇”,求“新”,但一定数量的设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求平实,求质朴. 以上呈现的“认识乘法”的开场白,一首普通但蕴含丰富的儿歌,轻松自然地拉开了乘法认识的序幕. 平实,所谓的“平”,首先是“平和”,也包含有“心平气和”的意思. 所谓“实”,首先是“真实”,更是指“实效”:即课堂教学必然让学生和教师在不断的理解和反思中都获得有价值的自我生长. “读儿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看似简单的语言和问题,但是其创设了平实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知识,新知与旧知自然联通,他们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下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概念引入,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习名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领学生顺利地走向新知认识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国显.坚持心中的梦:刘显国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1-53.

[2]钱守旺.走近钱守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40.

上一篇排排队教案

下一篇篮球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