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梨花的诗句范例6篇

含有梨花的诗句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1

清明过后,几场春雨融化了残冬的寒意。清晨起来,推开窗,外边是一片雨的世界,风很轻,雨很细,是蒙蒙的细雨,望着雨中那满树的梨花我怔住了,细雨滋润过后,花瓣是那样的鲜艳娇嫩,颜色是那么洁白清新,比起往日更有一种娇媚的蕴含。人们往往用梨花带雨形容世间女子那种特殊的美丽,望着雨润的梨花我在想,如果真的是杨玉环在世也要自愧三分吧。有些事说起来往往都是一种意外,在不经意中见到期盼已久的惊喜,更加让人多了一份感慨。梨树开花的初始,我没有看见,当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是白灿灿的鲜花一树了,为此,每天早上我都要推开窗尽情地享受一下梨花浸入我肺腑的舒泰,品尝清心怡神的味道,这味道里还带着些许的香甜,真的是一树花开半里香啊。

我没有看到成片的梨花,所以,我更真珍惜这孤独的一树洁白,梨花开起来,叠叠累累,招招摇摇,荡荡漾漾,那冰肌玉骨的精魂散发出清淡的芳香,就是这蒙蒙细雨也阻隔不了梨花与我的交流,我依然在柔柔的细雨中闻到了那袅袅升起的,慢慢扩散开来的清香的味道。梨花洁白的颜色,总是被人用来比喻爱情的纯洁,即使是别离的爱情,染上梨花的香韵也让人感受到牵动心魂的凄美,在京剧《大唐贵妃》里就是这样的唱到“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杨贵妃的美丽,世人赞颂了千载,杨贵妃的爱情世人也哀怨了千载,不只是她梨花带雨的娇艳让人惋惜,更是她芳华早逝的命运,让人在情感中会产生一种惋惜的隐痛。

人们赞美梨花就是欣赏它冰清玉脂的颜色,喜欢它骨子里透出来的清纯,从古至今对梨花的赞美比比皆是,白居易曾赋梨花诗曰“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就连悲人悯天,情感质朴的杜甫在一树梨花面前,也免不了要浪漫一下,“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面对这洁白如雪的梨花,浪漫诗人李白更不会错过这美轮美奂的景色,用他独特的视角,浪漫的诗句,说出梨花独特的美,增加了人们视觉上的美感,他在《宫中行乐词》中写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一句黄金嫩,一句白雪香,把梨花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美丽。 更让人忘却不掉的是清朝诗人赵蜚声的诗句,他在描写家乡的莱阳梨树开花时写下了 “千树梨花千树雪, 一溪杨柳一溪烟” 的著名诗句,为我们描绘出梨树开花时那美轮美奂的景色,万木复苏, 梨花盛开, 山川、田园、村舍,都掩藏在这一片雪白之中,人在花下走,云在花上行,多美啊!就是这短短的两句诗把春天的景色描写的细微入化 ,把春光点染的熠熠生辉,真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景一浮尘,生活在纷繁吵杂的大千世界里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真的是莫大的享受了。

望着一树梨花我仿佛是面对一位绝世的佳人,一袭素衣,丰韵绰约,不施粉黛,不事雕琢,那坚挺的枝丫托起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芳魂,也捧出我一个个精灵剔透的梦,荡漾在我脑海中,让我遐思,冥想,然后是那挥不去,抹不掉,驱不散的陶醉。雨是云的精魂,花是春的宠儿,雨润梨花,润出了梨花的灵性与神髓,梨花带雨,在娇艳中更显梨花的清雅。艳而不俗,娇而不媚,身在尘世却是一尘不染,处在百花丛中却能不争芳华,在生命的过程里开的沉静,开的执着,徐徐慢慢,坚定而来,从容而去,离去后,把那一份诗情画意无悔的留在了人间,把那专有的清香淡雅沉淀在人们的心底,让人心不由己的多了一个期盼,期盼着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美丽的相遇。

在时光的隧道里我没有听到你走来的脚步声,如今,我一定要守着你,守着你一树的完美,让你意境如诗,招摇如画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我永恒的记忆中。这份缘,来年……。(再续)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2

棠梨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品貌不佳,但其根、叶、果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诗人或借其外形讽刺时政,或赞美棠梨花的美丽,或借棠梨比喻新的希望。有时因为棠梨三月开在山坡、野地和道路旁,与坟地和寒食相联系,它也表达凄凉之感。棠梨又名甘棠,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甘棠”作为文学美名,典出《诗经・召南》,唐诗中往往化用甘棠典故,或以甘棠代指地名陕州,或以甘棠代指官吏政绩,或以甘棠馆、甘棠城、甘棠宫为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棠梨亦有豆梨、杜梨、赤梨等别名。从棠梨意象观微,联系诗人情志和现实生活,不仅可以体现诗人远游、酬答的现实人生,更能表现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为官的政治诉求,这从侧面证明了唐诗的尽善尽美。

一、处处有棠梨――棠梨以外形充当背景环境

棠梨少以整体为叙述对象,多以其花、叶等意象创造意境,表达寒食节或墓地间棠梨的凄清萧肃,又借此抒发对时政的讥讽。

(一)好景知时长――棠梨花叶

纯粹歌咏棠梨花的诗作有吴融的《追咏棠梨花十韵》,对棠梨花赞赏颇高,把它和牡丹作比,说若花开长安,人们不一定会赞叹牡丹的妍华。诗人李绅把棠梨叶称为瑞木符,“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对棠梨叶也颇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蜀地的棠梨是一种变种,被称为川梨,分布在云贵川藏等地,而棠梨分布在陕北江浙等地,棠梨作为唐诗意象时,往往在四川等地以其生物的特性阐释文学意蕴,在陕北等地则多以文学典故托物言志,有着一些区别,但也有两地意象互用的例子。

棠梨花代指春天的野外景色,其蓬勃的朝气,让人感到春天的希望,如元稹《村花晚(庚寅)》云:“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棠梨白色的花和蔓菁(俗称大头菜)黄色的花在桃花和李花谢后相继盛放在村野中,达到一种“好景知时长”的人生体悟。人们多看到棠梨花蓬勃盛开的景象,似雨打落花的景象则不多见,把棠梨花作为一种落花意象,则如温庭筠《醉歌》云:“唯恐南国风雨落,碧芜狼藉棠梨花。”

棠梨叶秋天的颜色和姿态冲击着诗人的视角和感觉:飒飒秋风中黄色的或红色的棠梨叶碎银般闪动着,仕宦孤独的行人触景生情,或表达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秋染棠梨叶半红,荆州东望草平空。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王周《宿疏陂驿》),或表达忧国忧民,“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白居易《杂曲歌辞・生离别》)。

较独特的是把棠梨叶作为送别的意象:“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韩是晚唐一位颇为耿介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曾随父韩瞻出游江南,这首《江南送别》大抵写于那个时候,他擅长信手拈来眼前之景,出平淡之语,蕴苍凉意境。棠梨叶正红的r候,欣喜相逢老友,但在短暂的谈笑后,再次相别接踵而来,无处不在的棠梨兴生离愁别绪。

(二)棠梨树下香风来――寒食节气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中说:“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孤灯为穷客,棠梨为鬼客。”棠梨花与寒食、坟地相联系来组合成清寒、冷香的意境。李郢《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在这凄冷苦寒的坟地周围,棠梨郁郁葱葱地生长,未尝不是一种对逝去者和生存者的一种安慰,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再如薛逢乐府辞《君不见》:“野花似雪落何处,棠梨树下香风来”,由古写今,感慨颇深,抒发人生如梦的警世箴言。也有襄阳举人《诗》:“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溪水潺潺,野芹发芽,夕乌归巢,客人回家,荒村无人,落花铺坟,尽情描摹寒春香花的诗歌意境。

(三)怀昔甘棠花――讥刺时政

诗人通常采用反差式的意象对比来借古抒今,托物言志。杜甫也是盛唐时的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批判现实的力度往往毫不留情,善于化用典故,诗歌无一字不来处,有“诗史”之称。其诗《病橘》,以病橘结的果实和棠梨一样又小又涩,与杨贵妃劳师动众进献的岭南荔枝,在外形上形成反比,也在内容上形成反讽。

诗人也用棠梨与其他佳木形成对比,抒发志向。例如,李涉《题苏仙宅枯松》:“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这首诗是说多年来苍翠的松树一旦枯萎了也可以用来制作仙人渡海的船,可它却比不上酸涩的棠梨树,竟能够繁花似锦独占高处。诗人实褒暗贬,以仙宅之松自比,暗含自己有着高洁的品行却不受重用,酸涩的棠梨树指庙堂中无德无能受宠的权贵,显示了朝政的腐败。

王揆《长沙六快诗》更是直刺人心,讥刺时政,古代的贤官必仁行德施,利国利民,现在的贤官则鱼肉百姓,为祸一方,极言讽刺,“怀昔甘棠花,伤今猛虎毒”。甘棠指受人们尊敬的官员或官府,猛虎指为害百姓的苛政或奸佞之臣。后更将长沙郡内深宵达旦欢乐、奢侈生活享受的官员讽刺为“人才”,诗人作了这首“快活诗”,实为不怒反喜、痛心之极的讽刺。

棠梨又名杜梨,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列举了八种树木:弱柳、樱桃、洞庭橘、杜梨、野葛、水怪、凌霄、丹桂,分别象征了七种为害社稷的人:皇帝的近侍、宫妃、外戚、权贵、内外不一的奸臣、墙头草。在讽刺朝政的同时,诗人赞美了像丹桂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也寄寓着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希望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

二、思其人必爱其树――唐诗化用甘棠典故

甘棠由具体的植物上升到诗人广泛赞美的意象,源于《诗经・召南》中《甘棠》一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一诗是人们怀念召伯而作,《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云:“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伯南巡,从不扰民,驻扎在甘棠树下就能搭棚过夜,听讼决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孔子也说:“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虽然这首诗物象简明,但是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吴]生《诗义会通》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甘棠后来引誉为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的官吏,或直接比喻为官员的政绩;因召伯封地在召,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

(一)典故化用

《甘棠》一诗生发出了很多典故,如棠树政、甘棠遗爱、遗棠等。唐代诗人善于化用甘棠典故,一则引经据典,道出史事,二来奠基抒情,服务于诗歌主旨。例如,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用瓜州新河山水草木的景色引出送别之人的高德大义。再如高m《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既直接点明了歌颂召伯的《甘棠》诗,又间接为唐王朝歌功颂德。这些赠答酬唱之作,有着明显的曲意逢迎、相互唱和的情况,因而就算是李白、高适、岑参等大家之流,也殊乏新意,但对于了解唐代诗人交游唱和有着重要意义。

唱和诗和联句诗是诗人交游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更深地沟通思想意趣,而且对于提升现实的政治地位也有意义。唐代文人诗作相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兴生红药后,爱与甘棠并。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杨侍郎指杨于陵,灵宝人;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夭桃指诗经中“桃之夭夭”的桃花。这首诗虽是在赏紫薇花,重点却在结尾四句,以花比人,红药和甘棠正衬紫薇花一样美好且长存的高德之人,桃花虽然美丽多姿却不长久,以浅薄反衬高德,突出对杨侍郎的赞美。刘禹锡借甘棠表示对他人赞美的诗句还有“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自户部尚书拜)》赞美令狐楚学问深厚,又官居高位,希望他春风得意时再创佳政。

(二)甘棠指陕州

“陕”,古地名,按地理分布作位置称谓,是“今天三门峡市的陕县”,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陕西省。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周公以东,召公以西,所以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司空图《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接到随赴陕州的命令,感动写诗。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自太常丞授,工为诗)》:“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赴甘棠即到陕州当官,王司马即王建,从太常寺丞授为陕州司马,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姚合等为之送行。王建一生政治命运坎坷起伏,但多受当代大诗人青睐,善于作诗,“每遇词人战一场战”展示了王建诗才之高,也凸显了刘禹锡“诗豪”风范。

(三)指皇帝离宫

棠梨作为皇帝的别宫,《汉书・扬雄传上》卷八十七上:“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三峦兮偈棠梨。”颜师古注:“棠梨,宫名。”“棠梨宫在甘泉苑恒外。”唐代诗人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也说到长安早春景色,“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李嘉v《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中的“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古代有寿安甘棠馆之称,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储嗣宗《宿甘棠馆》、司马扎《宿寿安甘棠馆》、尚颜《宿寿安甘棠馆》等诗人均有提及,杜牧《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题目中这一“御沟”直接揭示了唐代寿安县甘棠馆是君王的离宫。它也称甘棠城,许浑《听歌鹧鸪辞》提到:“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许浑诗序称:“余过陕州……因题是时。”可见,甘棠城就是陕州甘棠馆。

(四)甘棠代政绩

唐代诗人时时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对待现实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青云直上,企图一展政治抱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基调。白居易常以甘棠代指政绩,他的诗中以贬低自己的政绩自谦,如:“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三年为刺史二首》)、“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别桥上竹》)、“襦F无一片,甘棠无一枝”(《答刘禹锡白太守行》)、“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别州民》)、“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昔予为尹日创造之)》)、“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送陕府王大夫》)。其实,白居易诗中表明自己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他不取于民,当了三年刺史,吃苦耐劳,临走只取了天竺山的两块石头;也没有为自己修建过府邸,“相看自置府来无”;其次,他为民办实事,修建河上的竹桥,利于行人过道;在郡一年,经历了半年的旱灾,临走时却“稻花白霏霏”,百姓尽为之哭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白堤”了,他组织修建西湖堤坝,在旱灾时用水库灌溉农田,而他很谦虚地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诗中,甘棠有三层含义,一是甘棠树事物意象,三是化用典故,指代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的多寡,三是借甘棠政比喻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及当朝统治者。也只有贤明的统治者、清廉的官员和能为民办事的官府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味地为了政绩求政绩,只能为百姓增添额外的负担,形成腐败的官风。例如,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朝廷重考绩,官员为此外放,刘商希望贾使君能为官清廉,有利于民。

三、人咏甘棠茂――诗人的现实关怀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3

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个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灵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打油诗”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落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

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地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形象地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共产党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引句见词《念奴娇・昆仑》)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4

首先要明确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规律和考试常出现的题型。它的考试规律是:为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分值3~6分,一般情况下是赏析一首诗,题目设置为一至两个。所考查古诗以课内居多,绝句为主。常考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就赏析情况进行辨析;填空题,填写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词句;简答题,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字词句的赏析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初三学生在中考备考过程中要对古诗词进行全方位复习和总结,全面掌握其主要包含的知识点。下面笔者就古诗词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总结和阐述:

一是明确古代诗歌的分类,按语言形式分为诗、词、曲等;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按体裁内容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和送别诗等。

二是明确古诗词曲的内容分类,主要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或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和行旅诗等。

三是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例如比喻、通感、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和夸张等;表达方式,例如抒情和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赋、比、兴、象征、衬托、想象、联想,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直抒胸臆等。

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来说明一下解题思路和方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5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截止”应为“截至”。“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昼。“昼”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书”(书)或“画”(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昼”。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精”本指经拣选的好米,“粹”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精”“粹”都是名词,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把“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是错误的。“无时无刻”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不同,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含有梨花的诗句范文6

纳兰容若的《蝶恋花・出塞》,下片末尾两句这样写: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故而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上句问得抽象深刻,看似进入逼仄狭窄之地,下句答得鲜活具体,一下子荡然开来,生动而回味悠长。

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智慧,在名家名诗中常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化抽象为具体能给我们鲜活的诗,也能给我们鲜活的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想给孩子们讲解“秋天”这个词语,考虑到单从字面上理解词语太抽象,所以他领着孩子来到秋天的果园里。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枝叶。他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然后他建议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的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老师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秋天”这个概念再也不是一个干巴巴的词语,而是以图画和思想的形式深刻地留存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中。

教育大师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智慧,给了孩子们鲜活的语文。

这种智慧让我很受启发。也尝试把它用在诗歌意象的教学上。

每次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意象时,总是要讲这样一段话:所谓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在老师看来,这段话对什么是“意象”已讲得十分清楚了。因为老师可以自觉地把抽象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联系起来,读着抽象的概念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鲜活的图景,这让老师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但对学生来说,光有这样的概念分析还远远不够。实际上,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也背了不少的诗词,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可每每进行诗歌鉴赏时,他们却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积累去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是无米,而是不知道怎么用米。有了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智慧,我就可以把诗歌的深层学习和学生的丰富积累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新的知识构建。

“意象”这个概念是抽象的,但学生们积累的诗句中的意象却是具体的有名称有内涵的。怎样让学生把抽象与具体相连,达到以诗解诗的效果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给出意象的概念后,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含有意象的诗句,同时说出意象的具体名称。

一开始并不是很顺利,比如有学生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说诗中的意象为“春风、梨花”,发言的同学话音刚落,有同学就笑了,并举手更正说:这两句诗中的意象不是“春风”和“梨花”,而是“雪”,我追问:你说是“雪”的证据呢?学生背起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说“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是说胡天八月大雪纷飞,就好像春风在一夜之间吹开了满树的梨花一样。”这样的解释,不仅把握了意象,还指出了比喻的修辞。这已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种积极地思考与甄别。学习群体自觉地修复了学习中出现的漏洞。

接下来的列举就比较顺利,如:

生1.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

生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生3.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子规。

……

在这样的列举过程中,还有意外的收获,比如:

有学生列举出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这句诗的意象为“黄花”时,我顺口问了句:黄花指什么花?学生说。我接着问,你还能举出把说成“黄花”的例子吗?学生又列举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学生把自己背过的关于“黄花”的诗句全都列举出来了,甚至还有学生把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也列举出来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了恰当的引导,学生的构建能力出乎老师的想象,他们的视野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能够自如地向更广的范围拓展。比如,当同学说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意象为“霜叶”、“二月花”时,有人马上提出质疑:这句诗中意象只有“霜叶”,二月花是用来形容树叶经霜后鲜艳的红色的。我在表扬了学生的发言后,趁机问:树叶经霜后变红在谁的诗中还描写过?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句,更有人把沙白的诗《红叶》也翻了出来:“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诗句的接龙在课堂上飞舞,学生的情绪也渐渐地被诗意所熏染。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惊喜地发现,我竟然唤醒了学生内心的诗意,我似乎体味到了高万祥老师的说法:“语文要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

这样小小的成功让我很受鼓舞,所以在学习诗歌的意象分类及内涵时我也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

比如学习草木类意象中的“竹”这个意象时,如果直接问学生“竹”在古代诗歌中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学生会有些发蒙,说不出所以然,但如果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生活,引向他们熟悉的诗文语句,让他们先理解“竹”这种植物的本性,再来理解它作为意象的内涵,就要容易得多。

举例这个意象的学习过程:

师:竹子同学们都见过,那么它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呢?

生:修长、笔直。

师:对,竹子的一大特征就是笔直,那么“直”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呢?

生:笔直、正直、刚直。

师:正因为竹的笔直能让人联想到正直、刚直,所以古代文人常常爱竹、赏竹、与竹为伴,以表白自己的正直不阿。这就有了竹的第一个内涵:比喻正直的品性。那么,除了笔直,竹还有什么特征呢?

生:竹有竹节。

师:对,那么我们用“节”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呢?

生:关节、骨节、季节。

师:这些词语中的“节”,都指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和“竹节”的“节”同意,用的都是“节”的本意。大家想想,“节”还能组成什么词?

生:气节。

师:很好,因为竹有节,节又可以让人联想到气节,所以,古代文人爱竹、赏竹、与竹为伴,用以自况,来表示自己坚持正义不屈服的气节。

师:想想竹还有什么特点?

生:(小声嘀咕,不是很有把握)竹子里面是空的。

师:对,竹中空的特点,被古人用来形容人的虚心、谦逊的美德,这是它的第三个内涵。

正直、谦逊、有气节,这些都是君子风范,所以郑板桥种竹、苏轼咏竹、文与可画竹。

把抽象的学习和熟悉的生活相连,学生一下子有了话语权。当学生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个个都能表现得很出色。

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尝试让我悟得,给学生鲜活的语文,其实就是给学生看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有真正的话语权,让他们能学会自己构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也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