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小诗范例6篇

赞美老师的小诗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1

教学共性是指多数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共性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是合乎科学的语文教育规律的体现,笔者在关注语文名师教学课例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上课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引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重朗读,训语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重视积累。经典绝句,一经背熟,便会终生不忘。重视朗读、吟诵可以说是特级教师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达成的最大共识。他们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以致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别具一格。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单独读,轻尘连着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板书:平仄)

……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感情——读啊读,读到一定程度,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足以表达他的这种感情,这时我们就要来唱了。

(第一遍学生先听师和乐唱,第二遍可继续听唱或跟师唱,第三遍师边做手势边唱,生小声跟着唱。)

师: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两种混在一块儿就叫做——

生:吟。(师板书: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是诗歌最好的体现,吟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很多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读的量也很大,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了。

再看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教学片段: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眷恋!

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强烈地)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师:我听出诗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句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二、抓语言,感意境

1.扣诗眼,促理解

对诗的语句理解是体会古诗的基础。古诗短小精悍,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锤炼后敲定的,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更是考究至极。我们在讲解古诗文时应该重视字词的教学,并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把诗眼定位在“愁眠”上,不仅如此,在课堂上,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给“愁眠”找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孙双金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则抓住“喜”字,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暮江吟》时则抓住了“暮”,于永正老师在上《草》一诗时,紧扣“烧不尽”来引导学生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2.品写法,领其妙

古诗词短小简练,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彩、表现手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等,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如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片段: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2

文本作为师生之间对话的凭借,洋溢着浓浓诗意的课文比比皆是,诗歌、散文,还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作品都闪烁着人性美、诗意美的光辉,感人肺腑。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充分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诗意,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的感受,领略到其中的诗情画意。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绝不是字词句拼凑而成的面包,而是流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富有生命力的美的奇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教师或用饱满的激情、娓娓动听的描绘,或用巧妙的点拨,或用惟妙惟肖的体态演示,引发学生的联想,再造形象。

二、巧用诗般语言,创设诗意情境

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课堂上,教师眉开眼笑,学生就会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在我听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特级教师盛新凤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师:可爱的狮子,美丽的石桥,在柔和的月色里如诗如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画面并解说)这座古老的石桥,曾是古代的一个商埠,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曾到此游历,并题了词。特别是拂晓,远山叠翠,皓月当空,美丽的石桥如同一条长虹,横跨两岸,远山、近水、美桥、狮子,一幅如诗如画的卢沟晓月胜景。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里,学生怎能不感动、不陶醉呢?于是当老师说,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干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都激情四射。“有的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好像‘在倾听妈妈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有的狮子‘深情地望着远方’,好像‘在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狮子‘藏在角落里’,好像‘在愉快地嬉戏’……”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情感迸发。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三、活用优美画面,渲染诗意氛围

直观的录像能将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情境。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营造出绵绵不绝的诗意场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情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如《九寨沟》一文,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九寨沟的录像并配上抒情的音乐“,色彩斑斓的五彩池、银花四溅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池水、行动敏捷的猴子、憨态可掬的熊猫……”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九寨沟你真是人间仙境!”“九寨沟,这世间还有谁能像你那样充满诗情画意!”“上有天堂,下有九寨沟!”……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叹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诗意境界吗!

四、自由地对话,营造诗意

空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有位老师上《珍珠鸟》这篇课文,师生有如下的对话: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在这一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生:温暖的巢、妈妈的背、宝宝的摇篮……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用一句话你会写上什么?生:我会写上“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睡着,才会有这么美好的画面。生:我写上“甜蜜的梦”。鸟儿在“我”的肩头熟睡了,正在做着甜蜜的梦呢!生:我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老师都入情入境了,这不就是一首诗吗!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学生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趣;自由;赏识;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6-02

语文是一门最具魅力的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和语文结缘,徜徉在文学的殿堂、诗意的世界,触摸五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让学生陶醉在语文这一方天地,尽享语文学习的快乐,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升。这是语文教师的希冀和不懈追求。

一、寓庄于谐,以有趣激发快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快乐学习,要在“趣”字上做文章,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我们来欣赏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一个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

师: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声音大点。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一教学环节中,于老师匠心独运,独辟蹊径,巧妙地设计“角色转换”的有趣情境,使教学化难为易,引领学生轻松愉悦地巩固了诗句,准确理解了诗意,深入感悟了诗理,突破了多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于老师寓庄于谐,故意出现谬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营造了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氛围,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让教学进入了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佳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德国海纳特指出:“对于创造型老师来说,幽默正好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于永正老师运用幽默艺术让课堂妙趣横生,令学生乐学爱学,不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吗?

二、开放学法,以自由唤起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他们就会舒展双翅,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快乐飞翔。

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不作过多的统一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美丽风光。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引导学生既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学习感悟:①画小艇,体会小艇的造型独特。②查阅威尼斯的文字资料和风光图片,直观感受威尼斯的风情美。③感情朗读重点段落。④选一角色,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⑤品悟语言有特色的语段,进行仿写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选用学法,然后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学习,或请教他人……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有声有色。这样没有了限制,没有了逼迫,学生的心情是轻松的,学习是愉快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积极评价,以赏识催生快乐

教师的评价就像“指挥棒”一样左右、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求知热情。挑剔、斥责会让学生如遇惊雷,感到恐惧,产生退缩;而赏识、鼓励会让学生如遇阳光雨露,进而拼命拔节,愈发茁壮。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失败,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多肯定、多鼓励、多赞扬,少否定、少泄气、少批评,就是真诚的赏识教育。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人性最需求的爱。

课堂上,学生渴望听到老师这样对他们说:“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通过努力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虽然这次你没有回答正确,但老师和同学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都快成小老师了。”“你的声音如果再大点,就更好了。”“不用着急,慢慢说,大家相信你一定会说得很好。”……如果再配以希望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轻轻的,那这些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最美妙的,学生会如沐春风,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即使自己的表现差点,甚至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学习的快乐反而会充溢在心头。

四、引领探索,以成功打造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的,成功会激起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会带给他们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快乐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地探求新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获得成功。

教学《草原》一文时,我给同学们创造了做小诗人的机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通过品读感悟,我们感受到草原的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草原美丽的风光图。

(播放课件)

师:置身这如诗如画的草原,谁都会赏心悦目,甚至陶醉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赞美。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哪句话直接写出了他内心的感情?

生:(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假如你投身在草原的怀抱,你也可以吟诵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欢喜和赞美之情。下面,请小诗人们快动笔创作吧。

(学生写诗)

师:把你们的诗吟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生:美丽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我愿做一匹小马,

飞奔在你辽阔的怀抱。

我愿做一只小羊,

闻着你青草的芳香。

我愿做一头小牛,

沉醉在你的美景中。

如诗如画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掌声)

生:天上白云飘,

地上碧草笑。

小丘真柔美,

草原如画境。

骏马被陶醉,

牛羊乐逍遥。

啊,美丽的草原,

我爱你!

(掌声)

(学生争先恐后读自己的作品,课堂上掌声不断。)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4

回文诗形式

藏语回文诗为“贡桑廓洛”,意为尽妙转轮,系四大明论工巧明词语修饰法音韵修饰中的难作体,是藏文诗歌创作中最具难度的一种体裁,绝非一般舞文弄墨者所能及。回文图案诗可以从图案的纵、横、斜,乃至中心向各个方向诵读,其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顺读、倒读、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出优美的诗篇。其内容大都是对寺院或经堂主尊神灵的歌颂礼赞,作用是供众生瞻仰与顶礼。

回文诗图案为圆形或方形,中心以赤橙黄绿紫白等饱和色块依序排列分割,每色块中都用墨或金色工整地书写着藏文亦有梵文,与装饰画八祥瑞等图案巧妙地结合,用极其优美的颂词礼赞世界。整个图案周围还配有内涵丰富的图案,如宝幢、华盖、汉式屋顶,莲花、斜棂花格、七珍宝、菱形孔格等花纹,或被双鱼、蟠龙环抱等,十分典雅协调。回文图案诗多写画在藏传佛教寺院的经堂、佛殿等建筑物的回廊、门厅两侧的墙壁上,与周围的图案浑然一体。

回文诗产生之源流

回文诗所属工巧明之道在藏族王权制度尚未出现之前已有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大臣吞米・桑布扎创制新藏文(乌金体,至今有1300余年)成功后,在晋谒给藏王松赞干布的贺词中,有两首就是难作体定韵回文诗――

释迦彻悟真理智,了知唯有禅定寂;克制愚味圣祜主,三毒魔障全调伏。

容颜放光而神采奕奕,教诫深奥而分别传迷;恶业熏习全部被消除,不败弥勒神圣而高毅。

该诗特点是定音韵――区分面色的鲜艳、区分教诫的深浅、区分所有恶运与嗜好、区分佛、圣、智者和善士等;洞鉴修伽陀、帝释天(圣谛)证得的智慧、禅定之自性、剔除烦恼(调服三时之烦恼)等。此定音韵难作体修饰法现今是否还在继续发展,笔者不太清楚。此后,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及108座寺庙后,大臣们也纷纷向赞普献词,赞颂大昭寺之年阿体多首回文诗,均绘在墙壁上或写在棉帛上,供众生瞻仰。

从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史料中,赞普传略里的绝大部分诗歌也都是六音节多段回环体。这种句式结构的回文诗歌在吐蕃社会文化人中很流行,而且运用娴熟、茗对流畅,以此作歌唱和。

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迎请阿黎莲花生、寂护大师入藏传法,修建桑耶寺,创立了桑耶印度译师禅院洲,当时虽然产生了噶(瓦拜则)、焦(若・鲁坚赞)、祥(・耶协德)三位藏族青年译师,翻译了许多唐朝、中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的诗词和论著,但在诗词创作上还未能超过吞米・桑布扎时代的水平。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也出现过很多诗词和诗词大家,但回文诗的创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回文诗及藏族文学真正发展繁荣是在《诗镜论》被译成藏文之后的事。

《诗镜论》藏语称“年阿买隆”,也译为“美文镜”或“文镜”,作者檀丁,别名执杖者,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族,原是7世纪前后印度的宫廷诗人。该书是他综合古印度东南两派诗家相同的修辞方法著成的作诗格律,书中内容涉及主要是讨论文体、讲述修辞手法和写作知识的,尤以诗为重点。所著《诗镜论》、《少年童子十流转》和《妙音鸟歌舞论注释》使他名贯寰宇。他还是一位掌握音韵难作体修饰法(回文诗)遣词用字之大家。

檀丁之梵文《诗镜论》首先由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择要译述为藏文,13世纪后期,奉大宝法王八思巴和释迦桑布之佛旨,亦由印度诗学大师拉钦嘎热和比丘雄敦・多吉坚赞译师二人合作,于1277年在萨迦寺译为藏文后,邦译师・洛卓旦巴和夏鲁译师・却穹桑布又先后作了订校和改译,夏鲁译师还附加了一些小注。18世纪末期,司徒旦贝宁杰大师又根据梵文的两部注释进行了细致的核对和修改,译出了梵藏合璧的《诗镜论》。《诗镜论》在藏族上层人士中影响极大,很多学者都以此为指导写诗,之后成为作诗的重要流派之一,也因此各种可以诵读旋转的回文诗形式层出不穷,如班禅丹贝旺秀所作的四方形回文诗吉祥结和八祥瑞之本源、米庞・嘉央南捷坚赞所作的“基位心轮赞”、贡珠・元丹坚赞所作“金刚萨吉祥大乐难作体定音韵回文诗”对佛祖的容貌、双运幻化音乐、八祥瑞的赞颂,均用藏梵合璧书写绘制,十分罕见。在拉萨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内有历代法王和达赖所作的各种回文诗壁画,四川阿坝格尔底寺的八祥瑞回文诗等都名扬卫藏,其风格与艺术水准比松赞干布时代有较大的发展。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5

1985年,59岁的范裕振从湖南一家期刊社离休。突然无所事事,让她感觉生活有点苍白乏味。但她很快调整心态,积极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并喜欢从报纸杂志上收集适合自己的养生知识与健身方法。原来,范裕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太适合剧烈运动,每每看到报刊上推荐的一些缓慢轻柔的健身方法,就会牢记下来跟着学。她儿媳妇曾把她锻炼的照片给专业的瑜伽老师看,老师看完之后都称赞说:“好标准的‘莲花座’啊!”(注:莲花座是一种瑜伽姿势。)

爱好健身之余,范裕振老人爱好健身之余。还注重与时俱进。九旬高龄的她不但学会熟练使用电脑,还学会了用手机上网和发微信“朋友圈”。老人家常在“朋友圈”跟好友互动,发些生活感悟小文章,让不少好友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老人年轻时就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云南、四川、、海南,这些地方都留下过范振裕的足迹。退休有了时间,老人更是醉心忘情于山水之间。每到一处,她喜欢把自己游历见闻和旅途心情到“朋友圈”中与大家分享,那一张张唯美的照片、清新隽永的游记以及毛笔书写的小诗,让老奶奶拥有了很多粉丝,点赞和评论转发数量屡创新高,成为“朋友圈”中的红人与网络达人,大家伙儿昵称老人是“文化奶奶”,让孙辈们都艳羡不已。

今年7月初,范裕振来到安徽合肥最小的孙子家中小住。老人听说从合肥坐高铁到黄山不足1小时车程,她便立刻兴奋地让儿媳妇陪她去黄山旅游。在黄山景区,从后山云谷寺坐了半截索道缆车后,老人还说服儿媳妇,坚持独自攀登海拔1683米的黄山始信峰。一路上,老人谢绝了多位好心游客的搀扶,自己拄着拐棍一步一个台阶向无限风光的险峰迈进。

九旬高龄身体还这么硬朗,一路上老人不服老的勇敢身影吸引了很多游人的目光,大家争相跟她合影沾点福气。每次一到宾馆休息,范裕振便埋头整理自拍和儿媳妇拍摄的图片,并在“朋友圈”上了一系列在安徽的旅游图片。范裕振还发了一首《游黄山》的打油诗以及自己爬黄山练瑜伽的一组唯美照片,诗曰:“老太九十登黄山M始信峰巅也敢攀M同行游客都称赞M自己也觉不简单M不老松前留个影M相争合影福气沾M处处美景都如画M黄山回来不看山。”这组照片和打油诗立即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许多年轻网友纷纷点赞置评。

对于老人为何拥有如此充满诗意的绚烂夕阳红生活,范裕振是这样回复网友的:“老年人健忘,对新东西忘得快,所以,一停下来我就赶紧把游玩地的人文美景用图片、打油诗的形式记下来。不仅能锻炼大脑,还能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摄影水准。”

赞美老师的小诗范文6

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作者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和写诗的体会完全故事化了。使之为描写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服务。

香菱矢志学诗,她的老师林黛玉要求她以“月”为题,用“十四寒”的韵写一首咏月诗,算是学诗以来的第一首习作。香菱遵照老师的命题去写,这一首诗从开始到修改、到成功,共写了三遍。

第一首“月桂中天夜色寒”,她初学写诗,难免幼稚,但在内容上还切题。但毛病在于立意肤浅,翻来覆地去写月亮的“圆”与光线的“亮”,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直白刻画上,虽然也运用了比喻手法,但见物不见人,没有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再加上在遣词造句上生硬呆板,缺乏含蓄和深度,更无意境可言。还是她的老师林黛玉说得妥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接着香菱又在老师指导下写了第二首咏月诗――“非银非水映窗寒”。这第二首写得有所进步,但内容有些跑题。林黛玉说她进步,首先是胆量较前放开了许多。能够选用“香欲染”、“露初干”、“涂金砌”、“抹玉栏”等这些花香、夜露之类的事物从侧面来衬托夜幕下的月色。这首诗虽然避免了第一首直白写月的弊端,却又变得一味地描写月色了,仍然是一首见物不见人、单纯描摹物象的诗作。况且在运用侧面衬托方面有时拿一些不能相比的东西硬扯到诗句中作比,结果导致用词造语曲为比附,因文害意。所以她的老师林黛玉看了批评说:“自然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做。”于是香菱又写了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的吟月诗。

聪明的香菱从几次挫折中悟出了门径,她一改前两首单纯描摹物象、堆砌辞藻、曲于比附的毛病,紧贴题意要求,放开胆子写开去,并且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融入诗作之中,从“月有阴晴圆缺”立意,寄情寓兴,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深闺怨女寂寞之时望月兴叹、思乡念家、盼望亲人团聚的感伤之情。诗中寄寓着她自己多年来不幸的身世遭遇,因此使诗作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首诗首联点题,起句势如破竹,抒发对月光的赞叹之情。一轮皓月破云而出,它所放射出来的纯净光华是什么东西也遮盖不了的。这一句像是警策之语,似乎饱含着她内心压抑多年的才智,既写出她对美好事物终难埋没的慨叹,又含蓄地流露出她不甘于人下、对学诗必定能够成功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寄情于景,顾影自怜,一个“寒”字,表露了她自身处境的凄凉和精神上的寂寞之情。颔联运用修辞上的互文句式,化用李白诗句,借以抒发闺中怨女内心深处的幽怨心情。颈联也是情与景并出,分别写出游子与思妇月下的感触。这一联既是上一联内容的承接与延续,同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境界开拓,更为尾联作了坚实的铺垫。在尾联中,她借景抒情,感喟自身,思念故土亲人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巧妙地照应了“吟月”的诗题。特别是“团圆”二字用得很是奇巧,自然双关,使月中有人,物中有情,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伤感而又悠远的美妙意境,催人深思,引人共鸣。所以不但老师林黛玉满意,连众人也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令大观园诗社的妙龄才女、大家闺秀们都对她投以赞赏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