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范例6篇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范文1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脱钩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的家庭格局也发生了变动,更多年轻的父母走向城市,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生活学习中没有交流沟通,情感上没能得到很好的抚慰与疏导,这些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产生自卑、疑虑、妒忌、逆反等心理问题。如小班幼儿L,是一个有着乌黑眼睛的聪明小男孩,只是开学已经一个学期了,语言表达还是不清晰,行为习惯还是不能很好的规范,总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采取暴力来解决问题。他的老师多次与家长谈话,逐渐了解了他成长的家庭环境。L的父母离婚,长期由奶奶带,爸爸不在身边。大伯一家人并不喜欢他,哥哥姐姐经常欺负他,几乎没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从小很少与他人及小朋友接触,所以幼儿的语言发展缓慢,又由于长期受到哥哥姐姐的欺负,幼儿年幼无法反抗,只能在大人没注意到的时候偷偷地进行攻击,以发泄不良情绪。而每次他奶奶送入园时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一切都靠你了,老师。对于老师与她反映的幼儿的情况,奶奶总是说无力教导孩子,一切靠学校,靠老师。

2.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责任意识不强,方式方法简单。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孩子的成长他们只负责衣食住行及身体上的成长发育,而智力上的培养,品德上的塑造,完全是学校与老师的事。因此许多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甚至沉迷于麻将、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动不动就吵架,打骂孩子,没有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更少顾及孩子的自尊,不清楚也不注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中班幼儿A,A是个可爱但调皮的孩子,经常捣蛋,所以时不时有幼儿与家长找到老师告状。一次在离园送队时,老师就向A的妈妈反映情况。A妈妈一听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又打架捣蛋,不分青红皂白一巴掌扇到孩子脸上,让孩子一路哭着回家。如大班幼儿W,爸爸不参加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奶奶的低保与亲戚的接济生活。由于奶奶年迈体弱多病,除了照顾W生活起居外几乎不能对孩子进行任何的教育。W的爸爸更是常年酗酒,经常喝得醉醺醺,不高兴就骂年迈的母亲,打W,致使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整天处于恐惧中。

3.隔代教育,单亲教育,存在大问题。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抚养、教育的责任移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家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偏爱孩子为他开脱,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袒护。如大班幼儿C,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到大。入园时幼儿完全不守园内规则,见人就打,就咬,喜欢的玩具不管谁在玩必定抢过来,每天在幼儿园至少要打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对老师的教导完全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发现,爷爷奶奶极度溺爱孩子。别人说不得孩子的不好,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暂时的。对于幼儿不该有的行为,比如打人、骂人,乱扔乱砸玩具、生活用品等,在家中从来不予制止。对老师的教育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认为老师偏袒其他幼儿,没有很好地照顾好C。C的父母更是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经常将孩子带到,为了不让孩子吵闹,更是以金钱贿赂孩子,只要不让幼儿吵他们,任何行为与要求都可满足。从小班到大班,虽然幼儿的行为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却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从一方面可以看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另一方面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造成了C的反常行为,致使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没有达到很好的塑造品格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

二、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原因的解析

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隔代教育出现的代沟问题越发的明显,祖辈的溺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认为教育是学校及老师的事情,家长在教育中所占的作用不大,家园经常脱节。再者,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思想等素质水平较低,制约了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缺乏与教育专项投入的不足,宣传不到位,无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缺失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

几个小例子,一隅三反,充分说明了现代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缺失,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也有着市场经济时代农村家庭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牺牲孩子教育为代价的无奈。

1.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农村父母参与幼儿教育的责任心。早在1927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双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发挥充分的功效。”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一切事情都会在家庭里折射的反映出来,而学校里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亲母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家长再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依赖老师。只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的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应使广大的农村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的责任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分担当起“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2.帮助农村家长提高德育教育认识,树立“生活德育观念”。俗语讲“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奠定孩子一生性格的最重要阶段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如果父母不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所发挥的作用,让苗子长歪了,如何指望长大后成为苍天大树呢。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家长应及时表扬,说出不文明礼貌的话语时,应及时制止,并说出不能做的原因。对孩子与同伴间的争抢、打骂等现象,家长应冷静处理,帮助幼儿分析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有父母的帮助指导,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在家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育语言 存在 教师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43-02

20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使用的教育语言就是其存在的家。教育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纽带,师生人格相遇,向对方精神敞开,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获得新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言语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①

一 本体域中的教学语言——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在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时已经意识到,“语言之本质不可能是任何语言因素”,因而“存在的家”这个说法就是探求语言本质的一次开辟道路的尝试。语言的本质是道说。那什么是道说呢?海德格尔说:“道说是本有说话的方式。”依照海德格尔的解释,道说意味着说以及所说和未说,道说与“让显现和让闪亮意义上的显示相同,但让显现和让闪亮以暗示方式进行”。②也就是说,道说的本质性显示方式是暗示。需要指出的是,道说绝非任何语言因素,更不是任何一种说,而是“以暗示的方式显示、让显现”。笔者认为教育语言作为教师的说话方式,其自身就是“说”,被教师表达出来就是“所说”,而通过教育语言可以营造出的良好教育环境就是“未说”。教育语言正式在说、所说与未说中显现其存在的意义,显现教师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认识和理解,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其巨著《存在与时间》的开头,海德格尔引用了柏拉图这样一段话:“请诸君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到底你们用‘存在’一词是何所指。当然你们自己一向是明白的,但是我们以前自以为懂,现在可糊涂了……”③可见,他在这里把探索存在作为从事哲学研究的最重要工作。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那么存在又是如何展开的呢?为此他提到了“此在”,提到了语言。关于“此在”,海德格尔解释说:“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他可能的存在方式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④实际上,海德格尔理解的“此在”,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查语言和存在的关系,就必须抓住“显现”这个现象学的最根本的特征。“存在”的“显现”是从人追问存在的意义开始的,而且这种追问又是必须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存在”意义的“显现”,其实就是语言的“显现”。这一过程就是“此在”具体活动的过程。

人是语言符号的动物。就此而言,只有语言才能充当人存在之独特性的标志。诚然,教育语言承载着教师存在的独特性。以往教育者主要从工具和功能的角度看待教育语言对于教育的意义,而没有自觉地把语言同存在联系起来研究。应当承认,教育语言构成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然而,教育语言往往被设定为教师的“工具”,从而沦为教育的“手段”了。这种解释显然遮蔽了教育语言对于教师与学生及其存在所特有的本质意义。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广泛地使用教育语言。他们以使用教育语言的方式存在着。通过教育语言展现的不是照本宣科的布道者,不是毫无情感的知识传递者,展现的是教师生存的方式。海德格尔对生存的认识是把它理解为一个行动,理解为一个过程。海德格尔这样看重生存这个概念,那么生存与此在与语言,又是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认为关系非常密切,他认为:“语言这一现象在此在的展开状态这一生存论建构中有其根源”。教师的生存论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存在,在看似受教学内容制约的教学语言背后是教师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在起作用。⑤教师生存是因为与同样丰富多彩的教育语言相适应,与千差万别的学生相交往而变得丰满。教师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教育语言中得以创造。

二 方法域中的教育语言——苏式诘问

当然探讨“存在”的问题,必然有方法问题,而这其中就涉及语言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提出根本不可能有“循环论证”,因为就这个问题的回答来说,关键不在于用推导方式进行论证,而在于用展示方式显露根据。他后期的语言研究集中体现了对本体语言的追问之路。海德格尔采用了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法来追问本体语言。

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法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不断地揭露所设问题的矛盾,从而使问题一步一步趋近于自己要求的目的。柏拉图的《国家篇》中,当刻法卢斯认为“正义”是“讲真话和偿还宿债”时,苏格拉底立即诘难说,如果我们从一个神志清醒的朋友那里借来武器,而当他在自己失去理智时向我们索还,若这时我们予以偿还,则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时的偿还是“正义”的吗?这个诘问立刻宣告了刻法卢斯的“偿还宿债”⑥定义不能成立;波勒马库认为“正义”是“以善酬友,以恶对敌”。⑦苏格拉底诘问说:在战争中什么叫正义?波勒马库回答说,正义是和朋友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敌人。苏格拉底接着说:在战争中,军队里最好的战士也是最善于窃取敌人作战情报和部署的人,那么正义的人既是聪明的士兵也是聪明的窃贼。显然,波勒马库把正义定义为“讲真话”也不能成立;特刺叙马库继续提出“正义无非是强者的利益”,而强者是通过制订法律来维护其利益的。苏格拉底反驳说,要是强者犯了错误,他制订的法律是否还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是否还是正义的?

在对问题的探讨中,苏格拉底成功地展示出了自己创造的一种问答方法,即通过对话不断诘难,推演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结果,最终使对方放弃或修改自己原来的主张,虽然不能给人以任何积极的知识,但在排除了各种有偏误的答案之后,我们就会一步步地被引导到趋近于真正的答案,而这真正的答案却又是无法用语言来言说的,只能靠对话者去领悟。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追问也正是这样,他并不是想使人们获得某种关于语言的知识或观念,而是为了使人经验那种作为语言的语言,进而通达“存在”。笔者认为教育语言可以在教师对学生不断的追问中使学生经验教育语言的教育。在这种主体间性的碰撞中,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完善自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追问可以缓解当前教育中学生能动性降低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双重问题,使师生双方在教育语言的追问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并且展现其客观的存在。

三 实践域中的教育语言——显现特性

每个教师都不会成为苏格拉底,但是我们可以用他留给我们的方法。每个教师也都不能成为海德格尔,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与自己一起在教育语言中经验教育语言。教师使用教育语言在常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教育活动到处存在教育语言。不可否认,教育语言是说出来的,海德格尔认为“说”的观念作为关于语言的主导性观念,具有无可动摇的正确性。但这种“说”的观点,显然只关注了语言本质已经凝固的方面。作为“说”出的语言,已经僵化变成了语言的木乃伊,它全然忽视了语言的特性。对于教育语言的认识应该是,教育语言就是教育语言本身,它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第一,教育语言的存在表现为真实性。教育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直接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沟通的生活方式。教育语言真实呈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教育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语言及时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变化过程。教师使用诚恳亲切、明确简洁的语言,对教育内容进行提炼与诠释。真实的教育语言在生成性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树立鲜活的形象、传递真挚的情感、蕴藏丰富的内涵,开辟令人回味的意境。教育语言的真实性显现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长期积累、精心酝酿、反复磨砺的教育实践成果,反映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外化了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

第二,教育语言的动态表现为发展性。教育过程是不确定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生成性。这里所说的生成性不是指向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在通过教育语言显现自我存在的过程中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教师不仅使用教育语言开启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在创造着自我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探讨问题、交换意见、教学相长。教育语言随着教师教育认识的丰富、教育智慧的增长、教育技能的娴熟而发展,随着教师教育风格的形成而日臻完善。这种特性体现为教育语言的发展性。

第三,教育语言的静态表现为情感性。教育活动是面向不同学生生命、为其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应该说教育活动是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语言充分传递出这种生命关怀,它在呈现教师自我完善中表达对学生的关切、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世界的探索,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通过教育语言反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满意度,这种反馈或赞扬或认可,或指正或批评,都带上了鲜明的主观情感。教育语言不仅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教育中的情感思想,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育语言具有情感性。

第四,教育语言的宏观表现为思想性。教师表达教育语言、展现其所知所得、所思所感。教育语言中融入了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心得,融入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结论。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讲解,必定会结合教师本人对事物的看法,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理解。绝对客观的知识讲授是不存在的。教师的每一句话中都流露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体味学习的乐趣。同样的教育活动对于不同的教师给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大相径庭,原因不在教育活动本身,而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的思想内涵。教育交往中的语言凝结着教师的人格力量,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着充满内涵、情感和智慧的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和感悟,赋予教育个性化的意义。因此,教育语言渗透着深刻的思想性。

第五,教育语言的微观表现为差异性。教师作为个体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教育活动增添了个性色彩。个性的重要特征是思想的差异性,即个体对生活世界的独特思索。这种差异性外化于每个人则都是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思想的差异性必然赋予教育语言千姿百态的方式:或是豪放,或是优雅;或是热情,或是温柔;或是沉静,或是风趣。这些个体差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语言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从自己的教育语言里感受自身的意志,感受自身的修养,感受自身的个性。唯有个性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有着巨大的差异。教育语言表达着这种有差异的知识建构,从而使知识带有鲜明的个体再创造的特点。

注 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②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③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在家教育范文3

提高家长素质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要有高素质的家长。

(二)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1 再富不能富孩子。2 从动物退化看现代的家庭教育―切不可娇生惯养。3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可以说,家长教育应当是家庭教育以及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

家长不仅是子女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长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但教改的声浪仍然此起彼伏,不减当年,各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风起云涌,各种教育补习机构,辅导班,特长班,拔高班林林总总,在教育领域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在当前人心浮躁,皆为利来利往的大背景下,在教育界如火如荼的走出去,请进来进程中,似乎与此并不匹配的是,青少年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据某中学教师实际调查,78%的学生表示"有厌学情绪",19.8%的同学表示"有严重的厌学情绪"; 学生的权利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甚至滥用所谓的权利,动不动就告老师告学校。学生打骂老师的新闻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冷漠的老师也越来越多;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沟通障碍、亲子对立等现象频频见报,亲子矛盾日趋表面化和广泛化 令人担忧的青少年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效果,更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它们的出现,是不是让我们觉得中国现代的教育,似乎缺失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呢?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何方呢?

提高家长素质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要有高素质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师资"― 家长的教育水平,因此,家长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说,家长教育应当是家庭教育以及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尽而言之,时至今日,没有"家长教育"为之奠基,现代的、宏伟的中国未来教育"金字塔"就将成为没有地基的“违章建筑”。因而真正完善的教育(闭环)体系应该由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元要素构成的。

一说起素质教育,人们往往只盯着学校教育,殊不知,正是家庭教育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生源质量,家庭教育乃是素质教育"接力赛"的第一棒,因而,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便需要从家长教育入手,只有搞好家长教育,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高素质的生源,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1 再富不能富孩子。人们常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学条件。但好多家庭却歪曲了这句话,一味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使孩子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没有生存和自理能力、不懂上进和没有追求的人。

中华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中心首席专家席中华曾说:"父母努力挣钱没有错,这本身也能给孩子树立个榜样。但再富不能让孩子富,要教孩子学会理财,要他们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这样他们才会珍惜生活,并且积极地为生活打拼。

2 从动物退化看现代的家庭教育―切不可娇生惯养

媒体有很多的关于动物退化的报道,什么猫不抓老鼠,人工驯化的老虎放归森林后不能生存,不仅愕然。为什么?众所周知,大自然法则是猫是老鼠的天敌,如果猫不去抓老鼠,那还叫不叫猫?什么是虎?吼声如雷,雄霸一方,森林之王才叫虎。面对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物竞天择,法则自然。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很多事物也随之改变,说明了它的适应性。由此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类干预的事情都会导致大自然中其相对适应的事物的改变。猫不抓老鼠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去抓老鼠,一是因为他们没老鼠可抓,慢慢就失去抓老鼠的野性。二是它们就根本没有必要去抓老鼠,因为它们的主人会给它们准备比老鼠还要美味的食物,不必劳其大驾,更不必去低三下四,降低身份去蹲坑守候老鼠的出没,累得一身臭汗,去吃那些臭气熏天的老鼠,再说老鼠多不讲卫生啊,何况我家主人也害怕吃了老鼠得下什么传染病。适者生存,因此理由,猫由此就从基层提拔到了机关坐办公室,不愁吃喝,养尊处优专伺主人,只要主人一回到家,给她抛个媚眼,撒撒娇,矫情柔美地叫上几声,然后依偎在主人怀里,任主人宠爱就是一天的工作内容了。于是,猫也有了三六九等,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如此而已。老虎也是如此,虽然在被抓到之时,失去自由,失去大自然有些痛苦,有些恐慌,但是它们根本没有想到,人类会对它们如此优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它们敬为座上宾,原来它们惧怕的,武松,武大人早已退休,不司其责。通过一段观察,人类的态度竟真的如此诚恳,肝胆相照,以诚相待啊,除去了惊慌悠闲自得,为之窃喜,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再想想祖辈们过的那哪叫个生活啊,为生存而忧,饥一顿饱一顿的,尤其是那个姓武的着急还打人,哼,到现在才知道,人类才是我们的朋友,如果谁敢再打我们,就会让他们坐牢。所以老虎就没有必要去受罪,每天咸淡搭配,享受着悠哉悠哉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去思考野外那些艰苦的条件去生存了嘛。

在家教育范文4

一、“生活即教育”的不受重视

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深知3~6岁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除了在园的教学活动中,在家及社会中的活动中培养习惯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刚入园时,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经过与家长交流,得知是家长在家包办代替的情况居多。有家长对我说:“在幼儿园能够自己吃饭,一回家就要喂。”但当我提出家长在家应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家独立进餐且进餐时不做其他事情,诸多家长表示不可能做到,孩子会哭闹。就是如此的“不配合”,导致家园不同步,生活即教育被忽略,家长认为培养好的习惯是学校的事,慢慢地也就造就了当代社会幼儿普遍依赖性强,形势严峻。

二、“社会即学校”的不断否定

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因此,教育应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对于幼儿接触社会过早抱有迟疑的态度,并且行动上大多是不支持的。谈话时得知在节假日大多数家庭选择在家中度过,在故事等讲述中,家长也总是夸大了社会的黑暗性,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害怕交往。目前有许多真人秀如“爸爸去哪儿”等,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以及一些基于本能而获得的经验,这是在家及在园无法获得的技能。现如今的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将孩子保护在自己制造的“牢笼”中,变成一只禁锢的小鸟,若等到孩子必须要踏入社会了,此时才想磨炼社会技能,那这只小鸟可能飞不高了。

三、“教学做合一”的难以实现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经过家访、家校路路通等联系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发现大多数家长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幼儿完成实践活动”来推脱;幼儿园布置的“成长档案”“亲子制作”等亲子作业也总是迟迟不能完成。

1.家长不做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有一个“学雷锋”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前一天请家长在家给幼儿讲述简单的雷锋故事,并引导幼儿学习雷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天开展教学活动时,当我询问“雷锋”是谁的时候,竟然有小朋友回答是雷电、山峰等意想不到的答案,可见家长对于幼儿园工作的不配合,不带幼儿“做”,使幼儿没有学的机会。这可能看起来是一个玩笑的例子,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的内心是十分难过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实践,本是一个最幸福也最容易获得知识的过程,家长却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将一切任务托给幼儿园。如果“教”和“做”达不到统一,学前教育的开展必定是充满坎坷的,也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家长乱做

针对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工作的另一点则是家长本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在园教育幼儿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家长接送孩子时却“闯红灯、不走人行道、逆行”等,家长的“坏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的行为,使幼儿的判断观发生改变;在园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却在家包办代替,幼儿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在园教育幼儿要敢于探索研究,而当幼儿乐于去研究小蜗牛、沙子时总会被家长因为“卫生问题”而制止,幼儿的认知观发生改变。

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在接下来的教育历程中,让我们针对以上问题,在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中,遵循其步伐,慢慢探索,共同前进,用小我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在家教育范文5

一、培养孩子礼貌用语

现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要注意从孩子的牙牙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养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范。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时,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你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等。

二、培养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

孩子以后成长、生活离不开集体生活环境,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伙伴进行友好交往、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为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并及时鼓励夸奖他们。同时要求孩子与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在学习上教育孩子不懂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歧视,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其他小朋友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事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三、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于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由于好奇心,孩子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抢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有些家长就喜欢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久而久之,“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如果孩子失去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就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依赖性,致使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生活自立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从小就要使他自己刷牙,自己洗手、擦脸,自己洗澡,养成自己自立的生活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四、培养孩子卫生习惯

现代家庭中孩子养得娇,往往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不管别人,殊不知,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好处。应该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养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保持衣服干净,不乱涂写,勤洗手、洗脚、洗澡等。

五、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教育范文6

每一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小孩成才,不断地想方设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然而,是不是每一个家长的教育方法都是正确的呢?《素质教育在家庭》这一本书就详细剖析了这个问题。

我读完这本书后受到了不少的启发,特别是“怎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这一节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提到:“沟通要双方互相了解和理解对方。了解和理解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知道,而是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心。一些家长以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们只了解到孩子们一半的内心;反而家长们以为孩子们不了解自己,其实孩子们对家长们的理解程度远远超出了家长们的想象。在事实上,父母不客观地了解孩子,原因有两种,第一,容易带有主观色彩,被主观的偏见蒙蔽。只看到孩子的长处,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孩子的短处。第二,自以为了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间的近距离拉远了心理的距离”。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家长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记得有一回,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看见爸爸正在拖地,我没有换鞋就走进屋里,把爸爸刚拖干净的地面印上了一大串鞋印,爸爸一看见就怒不可歇的大声吼道:“彬彬,你干嘛不换了鞋才进屋,一点儿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我当时想,不就是来不及换鞋,爸爸用不着这样生气,就大声反驳道:“换就换,你用不着这么大声!“这时爸爸更火了,骂道:“看你越来越放肆了,还敢顶嘴,还不马上给我滚进房里面去做你的作业!”我只好拿起书包,憋着一肚子气,到自己的房里去做作业。做着做着,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做作业,脑子还不停的在想刚才的事情,为什么爸爸这么生气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妈妈走了进来问:“彬彬,干嘛还不做作业,坐在这里发什么呆,是不是为了刚才的事?”我说:“是啊,爸爸今天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妈妈就回答说:“你爸爸最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不好,所以就容易发脾气。妈妈希望你能理解他,不要怪爸爸。”我说:“噢!原来是这样。”妈妈又说:“今天你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有,你已经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要学会去关心别人,多了解对方,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我觉得妈妈说得非常有道理,就连忙笑着点头,还冲着妈妈做了个鬼脸说:“我是不是应该去跟爸爸道个歉。”正在这个时候爸爸已经向我递上冰淇淋,还主动向我道歉说:“彬彬,对不起,爸爸不应该向你发那么大的脾气,请你愿谅我吧!。”我连忙接过冰淇淋,我的脸不知道为什么嗖地红了起来,连忙说:“不,不,不,爸爸应该是要我向你道歉。”爸爸就说:“哪,我们就一起向对方道歉。”爸爸话音刚落,我们一家三人都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们三个人都开开心心地去做各自的事。

所以,只要你能用心去了解对方,真心地去理解对方,就会形成一条畅通无阻的沟通纽带。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每个家庭都会是幸福无比,那么我们的国家自然也会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