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范例6篇

批评

批评范文1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文化传统;领导;组织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54-01

伴随社会物质文明繁荣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也越来越高,对民主与自由要求也愈发强烈,更加渴望发出自己的心声。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本应呈现良好势头。但据笔者这些年观察,现阶段反而更难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本文将就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困难、解决对策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当前存在的困难

1、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利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虽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但历来我国传统文化认为谦虚内敛才是个人优秀品质,学习长处他人,尊敬他人才是有礼相处的标准方式。这就使我们对于批评别人,特别是批评年长或者位高的人,会被认为是不讲情面,不讲礼节,这种行为是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我们党员都是在我国文化传统熏陶下成长,出现不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他人张不了口,被别人批评内心又不太舒服的情况也就实属正常了。

2、领导权威触动不得阻碍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在我国政府、企事业等团体都是依据法律、制度或者程序开展工作,也就是说领导的权力从道理上是受到组织的约束和控制。可是,我们还是看到领导权力有些集中,“一言堂”的现象还是存在,这无形中妨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进行。从博弈论上讲,党员一定选择缄默,或者溜须拍马,这才是上上之策。也就是说,在不健全的法治环境中,受人治的影响比较大情况下,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还是面临不小的挑战。

3、组织角色缺失扼杀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为了促进广大党员认识不足,改正缺点,修正组织错误,使得组织和党员健康进步的有效法宝。我们党89年来先进性不断发展,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一定功劳。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组织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正确认识,不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优良传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反而怕掌握不好分寸,批评的过头得罪领导,把其认为是烫手山芋,是棘手事情,因此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上就会不自觉的轻视内容,将工作流于形式,不但不积极引导党员开展批评与我批评,甚至在工作中有意抑制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

二、解决对策

1、领导要以身作则。领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领导的实际行动是对员工行为的最有效引导,在党内会议上,领导对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认真,率先垂范,特别是自我批评剖析深刻,鼓励和倡导别人向我开炮,并对于他人的批评胸怀大度,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落实到工作中。通过领导的一次次实践印证,加上领导地位辐射和传播的优势,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开展必将有新的突破,形成良好态势。

2、组织要积极培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保证我党先进性发展的核心动力,组织必须要正确对待,才能保证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老好人的和谐是假的和谐,“斗争”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组织必须要认识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上,应该是让领导更加发挥带头作用,让党员敢说话,使党内更加平等,更加民主。逐步形成党员之间,特别是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能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组织的领导能批评党员这不算成功,党员敢于自我批评这只能说是小成功,判断一个组织能否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个最好准则就是党员敢于批评党员领导干部、敢于批评组织,如果要发展到这一步的话,则必须依靠组织逐步创造有利条件。

3、党员要予以重视。我们说党员是各个战线上的先进分子,讲党性是党员与群众的最基本的区别,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时代赋予我们的是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使命,作为“三个代表”的有力践行者,我们党和党员很多时候是在改革的前沿,在生产中摸索前行,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更加复杂,对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就更加高,他们犯错误的机会也就相对多一些。在这种环境下,党员除了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之外,就必须要勇于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对组织负责,要敢于批评别人,不能患得患失,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多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三、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民主进程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民主意识、社会民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志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进行专题阐述,我们党对党内民主建设越来越重视。党员结构更加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些大的环境对于党内民主发展,增进和推动党的生机活力,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当前民主进程发展的机遇,有针对性的落实本文中的三个解决对策,当前必将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发展我党先进性的最好阶段。

作者单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

批评范文2

关于文艺批评的角色定位

在文学艺术领域,文艺批评是一个独立的行当还是附属、陪衬、装饰、可有可无呢?文艺批评当然是独立的门类,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中不是很重要,而是相当重要。文联设立了文艺理论家协会,就是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

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大道理。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特征等大问题,不是搞形象思维的作家、艺术家能够深入研究的问题,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是“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的角色,要承担起为整个文艺界举旗引路的作用。

开展正确的文艺批评是党领导文艺的重要手段。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双百方针”执行的很不稳定,所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忽左忽右的政策倾斜,严重影响了文艺的正常发展。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摸索出一套加强和改善领导文艺的有效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通过人民团体这个桥梁和纽带来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而文联和作协组织、影响文艺家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和贯彻文艺方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文艺批评,以文艺批评为导向纠正错误,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发挥评论界的作用还很不够。不够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是掌管人财物的部门不知道文艺批评有什么用,舍不得投入,使评论界的“巧妇”们一直无米难为炊,造成了当前队伍涣散、人才外流、刊物难办、阵地失守的局面。另一方面,文艺评论界也常拿自己当外人,靠边站,不上前儿,假装谦谦君子,站在局外说点怪话,放点怨气,不扛旗、不领军,批评不到位,说话没份量,所谓的缺位、失语,就是没尽到责任。

关于批评家的舞台站位

如果把文艺比作一个大舞台,批评家应该站在哪里?是前台还是后台?是边幕条里还是幕后?

批评家应该是作家、艺术家的先生,而不是“后声”,先生是能够帮助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后声”是跟在人家后面说三道四。目前看来,先生不多,为人家摇旗呐喊,刷色捧场的不少。当然,一部作品问世、某些艺术家走红,批评家站出来,以先生的身份为其把脉诊病,帮助他们完善提高也有必要。可是,当前更多的“歌颂派”,看红包有多厚就给人家说多少好话,拍马屁、捧臭脚、马后放炮似的所谓批评,有了不多,缺了不少。尤其是拿了人家的好处,就无原则地为人家高唱赞歌,把差的说成好的,把丑的说成美的,明明是红肿之处,偏说是艳若桃花,不但讨嫌而且丑恶,有损批评界的形象。

批评家要靠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树立自己的权威性。真正的学术权威才有资格站在高处指点迷津。当前的理论家、批评家,理不直、气不壮,面孔模糊、形象暗淡,不是因为没有话语权,而是用权不当。我建议,一部分提前富起来的走市场的批评家,应该退出这个行当,另成立个“文艺装修公司”,归工商局去管。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标准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了文艺更好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而提出来的。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为了避免对文艺创作的横加干涉,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批评也不能脱离开政治环境来开展。不讲政治以什么为标准来开展批评呢?“以艺术标准”,哪一种艺术标准?是西方的艺术标准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标准?所以要明确新的批评标准是什么?不能将西方的某些文艺思潮搬来,作成格式化来衡量我们民族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也不能完全以市场化为标准,用票房或收视率衡量一部作品或某些艺术家的价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要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创新。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批评标准,在一片“杂学唱”似的批评中,主旋律不可能清晰。为什么批评?怎样批评?大家随心所欲就等于没有标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文艺理论,我认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理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基础。

批评范文3

关键词:生态批评 环境批评 环境无意识 地缘感

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批评成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这之后它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家和生态批评专著。考察生态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生态批评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如首先探索“生态诗学”的约瑟夫・密克,第一个提出“生态批评”概念的威廉・鲁克特,以及格伦・沃夫、安古斯・弗莱彻等。这其中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劳伦斯・布依尔(Lawrence Buell)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连续出版了一系列生态批评专著,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逐渐成为了一位在西方生态批评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学者。他于2005年推出了其重要学术著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以别具一格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生态批评概念。在此书中,布依尔首次将生态批评分为第一波浪潮和第二波浪潮,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波生态批评浪潮着重研究自然写作,关注非人类生命,亲近自然科学,疏远人文科学;第二波生态批评浪潮则着重自然与城市的对话,关注濒危人群与物种,批判工具理性主义,积极吸收人文科学的思想。”布依尔在此基础上给了第二波生态批评一个新的名称――“环境批评”(environmental criticism),这对生态批评是一个重大和必要的进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从生态批评到环境批评,术语的变更和转变其不可逆的趋势和原因。

一、文学的环境化转向――环境无意识

1972年,约瑟夫・密克在其专著《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文学生态学”,他这样解释道,“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生物主题和关系研究。他同时是挖掘文学在人类生态学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的一种尝试”。而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是1978年由威廉・鲁克特在他的论文《文学和生态学:生态批评实验》中创造的。鲁克特认为,生态批评指的是“把生态学和生态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此后谢里尔・格洛特菲尔蒂又提出一种更为成熟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大相互关系之间的学问”。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审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掠夺,马克思主义批评从生产方式和阶级意识的角度抵制人的异化一样,生态批评研究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其围绕的核心是一种对人对环境的责任感。

一般来说,文学理论都会考察作家、、读者、文本和世界的关系。传统的文学理论中“世界”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态批评则把世界的概念扩展到了整个生态圈,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但是,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都有意识无意识的开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文学研究和创作都开始向环境转向。

早期的生态文学作家从事的是一种自然写作,其写作成果被称为自然文学。自然写作的历史可以概括成这样一个故事:它企图通过巩固自然客体,来抢救和稳定在现代化面前硕果仅存的野生自然部分。他们封闭在自然的圈子内与世隔绝,大多对真实自然世界进行了密集而精确的再现,偶尔会加入部分虚拟的描写。他们主要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环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梭罗的《瓦尔登湖》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大自然,更开始关注城市环境,远郊环境等。生态危机问题不再只存在于大自然中。如瑞秋・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种用忧伤而抒情的笔调描述了一个的故事,美国中部曾经一个美丽热闹的小镇,但是现在草木枯萎,小鸟鱼虫不见踪影, 居民纷纷离奇死去, 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种被称作DDT的农药。所以生态问题已经不止存在于自然中,城镇中也会面临。近来的北方城市严重雾霾天气引起了人们关于“环境危机”的讨论也可以同样说明这个问题。

布伊尔因此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境无意识(environmental unconscious)。环境无意识饱含了一个悖论:一个文本个体,从生成到接受的任何阶段,都必须被看做包含着环境的内容,其每个阶段对环境性的编码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第一眼所能发现的相比总是更加广阔。这个悖论也是环境无意识的一个核心。

简而言之:“环境性”在无所不在,所有文学都可以归结为环境文学。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欲望的攀升,生态批评学者所谓的纯粹的自然已经越来越少,遍布地球的是经过人类改造和建构的“环境”。

布伊尔将环境分为了“非建构环境”和“建构环境”。非建构环境包括:动物 植物、阳光、水、空气。建构环境包括:城市景观、工业景观、远郊景观等。其实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些传统上的非建构环境也逐渐变为建构环境。比如自然景点中充满了人工的栈道、石阶、凉亭,人工湖,栽植的荷花,已然从“自然”变成了“环境”。这个地球上还有哪个地方是被人类改造过呢?

二、从词源学看,environmental criticism比eco-criticism更适合

生态批评的对应英文词汇ecocriticism。eco这个前缀其中暗含这相当大的局限性,他的全称是ecology,其涵义还保留在自然而非“人为”环境的层面上,甚至特指生态学领域。生态批评这个名称意味着更多生态学层面的认知能力,比如生物学、动物学、气象学,但事实上是很多生态批评家并没有做到。以至于,生态批评在崭露头角时被怀疑论者污蔑为业余批评活动。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霍华斯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事实上,生态批评家们的“生态”更倾向于美学、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而不是科学,这种倾向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有不断的发展的趋向。而环境批评中的环境一词,其动词形式environ出自中世纪,《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是指对人的环绕。名词environment的使用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环境”即围绕在人周围的各种事物,它成了更加物化和疏离的环绕物。这就极大的拓展了范围,它包括了动物 、植物、阳光、水、空气、土地、沙漠、海洋、人、城市雕塑、厂房、远郊景观等等。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来看,目前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来看,显然“环境”比“生态”一词更加适合,布依尔在这方面显然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环境批评这一提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人关注,如生态批评的重要阵地――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已由美国北方一个区域的骚动发展成拥有上千名成员的组织,而其旗舰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宽泛的刊名就是很适应这种实际上更融合的概念,当前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生态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范围开始不断拓展,超越了生态一词,更倾向于环境。所以环境批评这一称呼适时而出,这更能准确的概括当今生态批评的特点和内容。虽然布依尔本人曾无不失落的说过,“生态批评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新颖术语,学术界对它跟更熟悉。因此在两个术语的争执中我注定要失败。实际上,我经常自称生态批评家,目的很简单,就是避免陷入交流困境。”但是我认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环境批评”比“生态批评”更加适合目前的学术状况,当然这一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布依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立、沈传河、岳庆云著,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3]张秀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评《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J].学术前沿,2008(10)

[4]方红,论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文学批评理论[J] 当代外国文学,2009(3)

[5]李晓明,文学研究视野中环境的重新常宁市――评析劳伦斯・布依尔的生态批评话语[J] 学术论坛,2008(5)

[6]程相占、劳伦斯・布依尔 生态批评、城市环境、环境批评[J] 江苏大学学报,2010(9)

批评范文4

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周围同志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帮助同志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志的信任。

所以,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从来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本人在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对照党员要求,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以下的缺点和不足在思想上,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颁布及实施、教育界的新动态,以此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工作动机,严肃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我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程》,了解内容,明确成为一位优秀党员有那些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怎样去做,并努力以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思想政治方面思想作风软弱,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缺乏力度和紧迫感。有的党员对不良倾向不敢管,明则保身,不愿得罪人也不愿管,有的学生党员身在同学之中,对有违反纪律的现象不仅不去制止而且知情不报,"老好人"现象严重。对于不损团结的言行,同学们看到了,听到了,从内心深处讲,这些种种不符合发展主流的不和谐因素。有的怕损害同学间的关系的错误观念仍在作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是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情还是少管为妙。说到底是"个人利益"在作怪,使党员不能挺身而出,旗帜鲜明的进行抵制和反对,所以说明党员忽视了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上缺乏力度。工作、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大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些党员满足于现状,缺乏立足本业,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本专业学习的要求,不求专和精,在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头绪多的时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推着走,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不到位,有的党员表率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思想政治水平、政治修养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水平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倒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开拓创新意识不足。剖析思想根源,主要在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足。不能将实事求是的思想应用、解决于现有实际学习和工作问题,安于现状、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思想在作怪,导致学习和工作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心态失衡。

2、放松了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改造。学习目的、个人人生追求不明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用党的理论的科学体系改造自己,没有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批评范文5

今天,中午课间的时候,小胡同学被老师批评了。

那是因为他的妈妈向老师告状了,他妈妈对老师说,近期,小胡在家里的表现不好,希望老师能进行批评教育。因此,趁午休时间。老师就把小胡叫到身边,找他谈话。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胡啊,你妈妈告诉我你最近在家的表现不够好,经常玩手机,是吗?”小胡说:“我只是稍微玩一下。”老师就说:“如果你作业做完了,相信妈妈也不会怎么说你的,适当的娱乐一下也是可以的,对吗?”小胡点了点头。于是,老师又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事情的,对吗?”小胡说:“老师,我知道了。”

老师果真有水平,几句不轻不重地话语,却是意味深长呀!

批评范文6

【关键字】:批评语言学、批评角度、语篇研究、批评话语、批评视角

一、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

批评语言学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批评语言学语篇中的各个层次以及结构都将会受到说话者立场、交际意图、观点、社会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在批评角度对批评语言学进行分析时,批评语言学家会找到各语言形式之间的联系,注意说话着情态、转换以及分类方式中对语言功能的影响,从而对语言与合理的解释。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不仅可以揭示出语篇传达出的意识形态,还涉及到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以及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批评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对社会的一种实践,也是社会过程的介入,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对于人们对语篇产生的兴趣,以及如何使人们对语篇引起重视而进行研究,以批评角度去研究语言,以此来反映出语言直接参与社会事物与社会关系的组成,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批评话语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分析批评角度下的批评语言学

1、批评语言学的形成

批评语言学最初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以及早期社会语言学的反动,它主要形成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979 年的Language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 以及Language as Ideology (Kress and Hodge ,1979) 这两本书中。批评语言学的形成中,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这本书可谓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批评语言学在当时的主流语言学中,将语言运用和社会因素相关联,不仅开创语言研究中的新领域,更是表明言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之后,在批评语言的研究中,对于后现代主义中,开始追求对语言研究的多视角,因此开始确立“意义观”,重新考虑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构成了形成批评语言学的历史环境。

2、批评语言学中的核心

在批评语言学中,其核心就是社会结构同文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与主流语言学中的语言思想是不同的。批评语言学中,强调对文本进行实际的分析,并且还注重对文本进行语法分析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析,从而建立出语言结构同社会结构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且在批评角度下的批评语言学中,批评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的综合运用中,主要集中在对事件、状态以及过程物性的分析,对言者以及听者之间关系的分析,还有语言材料之间的转换分析等。

3、批评语言学中存在的缺陷

从批评角度看,批评语言学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完整的一面。批评语言学家中局限与对现存文本的分析,而且对语言文本的分析还是一对一的存在局限性,并且批评语言学文本取材中还过于零碎。批评语言学中,对于文本的分析,还是仅局限与语法以及词汇的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在整个文本结构中得到延伸,而且对于会话结构意识形态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在批评角度中分析批评语言学,依然存在对语言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全面理解。

三、批评角度下分析批评话语

1、批评角度分析中批评话语的形成

对于批评话语的形成,其实是对批评语言学的发展,还可以拓宽批评视角,批评话语分析始于1989 年,这在Language and Power ( Fairclough , 1989 )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Wodak ,1989) 、Prejudice in Discourse (van Dijk ,1984) 中都有所体现,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以便可以弥补批评语言学的缺陷,以便还可以维护批评语言学内核思想,拓宽在批评语言学中的批评视角。

2、批评话语的核心

批评话语中的核心就是,对于文本同社会的关系,是由中介体产生的。批评话语分析中,不仅关注社会问题,批评话语在术语使用上采用“话语”以及“分析”,是一种创新也是对批评语言学的拓展。批评话语分析在内容方面,不仅强调分析者的立场,还强调话语、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注重对连接语言社会媒介的分析,强调话语中多学科以及超学科的研究,并认定批评角度下批评话语分析不仅是理论,同时它也是实践。

3、完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虽然以有自己的学术特色,但是依然受到语用学以及文体学、会话分析批评。完善批评话语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对于批评话语分析,因其常会带有政治责任。也就是从某一特定观点来对文本进行解释,这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宗旨存在矛盾;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还比较缺乏理论基础,并且在对文本收集以及分析中,还相对的缺乏系统性,对文本的分析比较片面。因此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可以从批评与反批评的角度,对语篇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宽语篇研究中的批评视角,还将会促使批评话语分析更完善。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批评话语分析中,不仅它坚持“批评”的内核,从更多的批评社会科学中汲取营养,既拓展语篇研究中的批评视角,又显现出从语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从批评视角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研究,它不仅是代表着语言研究中的新视角,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其理论框架也将更完整。

参考文献

[1]王肖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

[2]刘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J].华中师范大学

[3]胡华芳.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