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三国范例6篇

幽默三国范文1

关键词:言语幽默 文化视角 比较研究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指出,幽默表现的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观点,一种人生态度。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幽默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幽默不仅是一个语言概念,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幽默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还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1]。汉英幽默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从汉英幽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独特内涵。正是由于中英文化的种种差异,才使得汉英幽默在话题以及幽默的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幽默的界定和分类

幽默折射着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幽默的存在。但是,什么是幽默?辞海给出了两种解释:幽默是发现生活中的滑稽因素并在艺术中把他们创造和模仿出来的能力;幽默指的是放松的、玩笑的、有意义的笑声的主要美学特征[2]。林语堂在《幽默人生》一书中说:“幽默是放纵的心灵与心灵的放纵”。方成先生认为滑稽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闹出的趣事。

谈及幽默的分类,徐立新先生认为幽默可以分为依赖于人们肢体行为和表情行为的情景幽默及以言语行为为主要产生方式的言语幽默。言语幽默是一种既极为普通又极其特别的语言现象,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重点探讨言语幽默。

1.言语幽默的理论研究

诸学者对言语幽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下面简要介绍两个理论:

1.释放理论

释放理论强调了明显的生理心理特点。释放理论认为幽默是在压力、挣扎、紧张过后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种发泄,或者说是对日常生活中道德伦理、逻辑限制的一种反叛。这一理论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契合,在他的著作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中他把幽默看成是转化成快乐的痛苦。

2.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理论认为幽默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语言学家Raskin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幽默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的语义脚本理论(Semantic Script Theory of Humor, SSTH),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幽默的理论。Raskin 认为言语幽默应该更加注重上下文的转换而不仅仅是句子,强调句子在每个语境中的含义。他在幽默中引入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用其中的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解读言语幽默。

二、汉英言语幽默的不同

(1)话题不同

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消遣是必要的,而幽默则是娱乐的一种有效方式。普通的事件,真实存在的人们都是幽默产生的有效素材。丰富的题材使得中西方的幽默话题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教育、法律、宗教、军事以及政治。然而由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幽默素材的话题也各有不同。首先,西方人更喜欢涉及性的幽默,而中国人则更喜欢有关孩童天真的想法及行为的幽默。其次,西方人的幽默中会更多说及种族歧视,而中国人的幽默则倾向于谈论人们的缺点及生活中的错误,比如醉酒、健忘等。

(2)对象不同

汉英言语幽默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在英国,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是被嘲笑的话柄,在美国,黑人和犹太人是被诋毁的对象。原因是,白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所以印象中犹太人的贪婪、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愚蠢以及黑人的卑微经常成为英语幽默的对象。当然,西方人也喜欢拿自己开玩笑,这与中国不同。中国学者陈孝英认为中国笑话更多会以先天性残疾人、愚笨的人和怕老婆的丈夫为取笑对象,而孩子因为其天真无邪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成为娱乐的对象[3]。

(3)场景不同

汉英言语幽默的第三个不同在于其发生的场合不同。汉语中,发生在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幽默较之英语要少很多,比如孩子和父母及祖父母之间的幽默。英语中,发生在夫妻、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幽默是非常随意的,而在汉语中,幽默或者说开玩笑则不是一件随意的事。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在开玩笑之前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合适的环境、合作度、和谐度等,因此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总是严肃谦虚,不愿意和上级或者下属开玩笑,更不用说和陌生人了[4]。总之汉语幽默发生的场合不像英语幽默那样随意自然。

三、汉英言语幽默不同的文化根源

汉英言语幽默的不同,究根结底是因为中英文化的差异,以下我们将从历史地理、思维模式、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言语幽默不同的文化根源。

四、历史地理

事实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能够塑造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黄河流域坐落在中国的中部,被誉为中国文明的摇篮。就是在这片土地,中国的炎黄子孙靠勤奋的双手进行农耕,发展着本国的经济。而源自于希腊文明的英语文化则建立在海洋之上,长期的海上冒险和频繁迁移形成了海洋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败,尝到了尊重与赞赏、欺压与羞辱。这些经历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较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西方国家的历史则很短。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下,中国人形成了内敛、谦逊、宽容的品性,而西方人则更加冒险、开放、活跃。

(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模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思维模式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构建思维模式的要素。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区别着不同语言的使用。在汉英言语幽默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英文化之间的不同思维模式。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即含蓄文化。人们习惯于含蓄的表达他们的想法而不是用语言直白的表述。在讲幽默时,人们会虚构一个人名或情节。英语文化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低语境文化,即外向文化。人们通常注重科学与理性,通过推断与推理找到事情的本质,在表述上更加直白,谈及的内容一般会是真人真事[5]。

(三)社会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人际之间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倡导集体主义,即集体的需求与目标要高于个人的;集体的社会准则与义务要高于个人的享乐;集体的团队合作精神要高于个人的利益。而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则是个人主义,尤其是在美国,他们从孩童时期就被告知要为个人的生活和命运负责,他们强调个人能动性、独立性、个人表达及隐私。因此,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中西方在言语表达上显示出差异。

言语幽默的语言构成可以变化万千,但无以计数的言语幽默却制造了殊途同归的效果:愉悦心情,绽放笑容。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汉英言语幽默存在的差异并探究了其原因,希望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言语幽默,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论幽默[A] 《林语堂文选》(下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2]《辞海》编制组.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陈孝英 幽默的奥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幽默三国范文2

关键字:广告 幽默 幽默理论 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的广告幽默化专题研究可以追溯到1973年Sternthal等人的《广告中的幽默》。该文从8方面论证了幽默在广告中的传播效果:幽默会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幽默会削弱受众的理解力;幽默会使受众分心,降低辩证能力,进而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幽默与严肃的诉求方式在说服力上并无显著差别;幽默会增强传播者的可信度;受众的个性会影响传播效果;幽默影响受众的心情,进而导致广告的说服力增强;幽默可以增强广告的说服力,但并不比单纯的说服性广告效果好。《广告中的幽默》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多个研究方向,也使广告幽默化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在了效果分析上。以1973年为起点,笔者将国外对幽默广告的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 1973-1987,广告幽默化的效果研究时期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对信源的态度和受众注意力这两方面。与Sternthal等人的结论不同,Madden对326名本科生使用了广播类幽默广告,但并未发现幽默会增强传播者的可信度。在喜好度上,Gelb等人发现只要广告中存在的幽默的动机,受众就会增加对传播者的喜好程度。

McMollum/Spielman公司对500则电视广告进行了传播效果分析并指出幽默可以通过电视媒介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Madden在上文所提到的研究中也发现,当幽默与产品相关联时,幽默可以通过广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Madden等人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对148则酒类饮料的平面广告进行了分析,同样得到了幽默广告能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的结论。这三项研究除了在幽默对注意力有正面效果上达成共识外,还从侧面说明幽默的传播效果并不受媒介的限制。

二、 1987-1996,广告幽默化的理论研究时期

Speck在1987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幽默理论与广告中的幽默》中将幽默理论分为三大部分:幽默与反馈、幽默与信息整合以及幽默的种类。之后,国外学界更多地将幽默作为一个关联现象来进行研究。Weinberger等人在1989年对美英两国的幽默广告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尽管美英两国文化非常相似,但在幽默广告的使用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Cahattopadhyay等通过向80名受众播放电视类幽默广告发现受众更喜欢熟知品牌的幽默广告,并且指出即使在同一文化中,幽默广告的传播效果还是会与其他要素相关联。

1993年,夏威夷大学的Alden教授联合其他国家的学者,对美、德、韩、泰四国的幽默广告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学界第一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广告幽默化。Alden等人发现各文化对于幽默的认知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具体幽默形式的偏好程度却存在着显著不同。

三、 1996-2006,广告幽默化理论的成熟时期

从1996年开始,国外广告幽默化的研究呈现出了“大数据”和“细分析”相结合的趋势。Zhang在1996年对认知需求度和幽默要素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在关注度和购买意愿方面,幽默对认知需求度较低的受众传播效果更好。2006年,Zhang等人又对产品参与度和幽默要素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当产品本身很“严肃”时,幽默会增加受众对低参与度产品的好感。另外,Spotts等人在1997年对470则杂志上的幽默广告进行了产品类别分析。结果显示广告幽默化并不适合所有的产品类别。美国学界对广告幽默化的研究在2006年达到了顶点。Gulas和Weinberger合著的《广告中的幽默:全面分析》对广告幽默化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

四、 2002-至今,欧洲广告幽默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新世纪后,广告幽默化得到了欧洲学界的重视。2002年,荷兰学者Mulder等人在《幽默研究:出神入化》中对之前的幽默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从语言学和系统编程的角度分析了幽默所应具备的要素。2004年,阿姆斯特丹大学的Buijzen等人将幽默分为41种表现形式,并用主成分类别分析法对601则电视广告进行了降维处理并归纳出7种幽默的表现形式:闹剧,滑稽,惊喜,误解,讽刺,嘲讽和拙劣。广告幽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德国学者Eisend在2011发表的关于幽默广告在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的传播效果荟萃分析。

鉴于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告商的主战场,笔者认为未来将出现更多的跨媒介与跨文化角度的广告幽默化研究。因此,我国的广告从业者和学者也应当与国际接轨,跟多地对广告进行幽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Sternthal,Brian,Craig,Samuel C.Humor in Advertis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37(4):12-18

[2]Madden,Thomas J.Humor in Advertising: Applications of a Hierarchy of Effects Paradigm[D].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Amherst,1982

[3]Gelb,Betsy D,Pickett,Charles M.Attitude Toward the Ad Links to Humor and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83,12(2):34-42

[4]Co.inc.,McCollun/Spielman.Focus on Funny[J].Topline,1982,3(3):1-6

[5]Madden,Thomas J,Weinberger,Marc G.The Effects of Humor on Attention in Magazine Advertising[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82,11(3):8-14

[6]Speck,Surgi Paul.On Humor and Humor in Advertising[D].[S.l.]:Texas Tech University,1987

[7]Weinberger,Marc G,Spotts,Harlan E.Humor in Us Versus Uk Tv Commercials a Comparison[J].Humor in U.s. Versus U.k. Tv Commercials: a Compar,1989,18(2):39-44

[8]Chattopadhyay,Amitava,Basu,Kunal.Humor in Advertis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ior Br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0,27(4):466-476

[9]Alden,Dana L,Hoyer,Wayne D,Lee,Chol.Identifying Global and Culture Specific Dimensions of Humor in Advertising a Multin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2):64-75

[10]Zhang,Yong.Responses to Humorous Advertis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eed for Cogni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6,25(1):15-32

[11]Zhang,Yong,Zinkhan,George M.Responses to Humorous Ads: Does Audience Involvement Matter [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6,35(4):113-127

[12]Spotts,Harlan E,Weinberger,Marc G,Parsons,Amy L.Assessing the Use and Impact of Humor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 Contingency Approach[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7,26(3):17-32

[13]Gulas,Charles S.,Weinberger,Marc G..Humor in Advertis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M].New York:M.e. Sharpe Inc.,2006

幽默三国范文3

关键词:幽默 语言学 修辞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它能调节气氛,减缓压力,修复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幽默的研究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重视,其中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等。本文将简要的介绍语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一、三种经典幽默理论

关于幽默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早期众多的西方理论中,人们大致将其分为三种:(1)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所谓优越,即指幽默源于人们对于他人的优越感,是对他人的缺陷和错误的嘲笑。(2)精神分析角度的释放论,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即幽默是用于缓解紧张或应付交际中困难或窘迫的情况的。(3)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主要人物是康德和叔本华。他们认为,幽默是在荒谬的,意想不到的,以及不协调的上下文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三种被视为经典的传统幽默理论。尽管这三种理论都有其不完整之处,但是它们提出的幽默的基本机制都为以后的幽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后来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对幽默的研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三种经典传统理论的影响。

二、幽默的语言学研究

幽默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在语言学范围内,大多数学者们从修辞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幽默。

(一)修辞学角度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的幽默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学研究方面。代表作有胡范铸(1991)的《幽默语言学》和谭达人(1997)的《幽默与言语幽默》,他们对幽默的修辞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都把幽默看作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式。幽默修辞学研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重视幽默的深层特征以及幽默共有的普遍特征,因而忽视了对幽默内部原理及其产生动因和过程的考察,同时对幽默相关的语境因素、主客体因素重视不够。

(二)语用学角度

与修辞学不同,语用学在研究语言现象时,注重语境和主客体因素。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的理论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CP)、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T)。

(三)认知语言学角度

在运用认知工具解读幽默之前,语言学家们只把言语幽默当做一种表面语言现象、一种文体、一种修辞手法、或者仅仅是一种语用现象。但是,学者们渐渐地意识到,幽默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心理认知世界对致笑的解读和意识干涉,因此,真正解开幽默谜团的首要步骤和根本途径是探索和揭示人们在发笑的同时的认知过程。对于幽默的生成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非一个封闭的、自足的系统,句法与语义是不可分的,语义在句法中起着中心作用,句法结构与句子的意义都是有认知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给幽默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

1.语义脚本理论(SSTH)和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

自从Raskin(1985)的开山之作《幽默的语义机制》发表以来,幽默语言学研究就确立了以认知为取向。Raskin在乖讹-消解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SSTH),用“脚本”来表示无标记的认知结构。认为笑声源于处于一个语篇内兼容的两个脚本之间的对立,这个理论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幽默理解的理论。为了对SSTH进行修正,Attardo和Raskin(1991)提出了“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GTVH在语义脚本重合与对立的基础上,引入五个知识资源,并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加以排列。尽管GTVH已经具备认知因素,并在解释力上大人超越前人,但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从计算的角度来看,GTVH仅仅是一个模型的早期草图,许多基本建构尚未严格界定,对脚本或脚本对立的确定还是依赖于分析者的直觉。

2.概念整合理论

以上两个理论是用来专门研究幽默言语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用于幽默研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雏形是心理空间理论,理论源头是莱考夫和约翰森的概念隐喻理论。简要地说,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两个输入空间,被编为1和2,他们是来自两个不同认知域的心理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合成空间和类指空间。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人们使输入空间1和2中的成分有选择有结构的进入合成空间,而类指空间则概括它们的某些共核结构。两个输入空间一经整合,即可展开推理迁移,其间通过组构、完善和扩展的方式在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解读幽默言语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及其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系统做了详细科学的诠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框架转换理论

认知语言学范畴内的“框架转换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幽默言语,代表人物是明斯基和库尔森。明斯基总结了许多幽默言语的一些共同的特性,认为说话人为了制造幽默效果,开始从一种视角来描述场景,然后忽然的引导(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词)听话者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原来的场景。库尔森将解释意义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称为“语义跃迁”。这借鉴了三大传统幽默理论之一的乖讹论,与语义脚本理论也有很大的相似处。

4.其他理论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在研究言语幽默的过程中,不单一的使用一种理论,而是将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如王文斌、林波(2003)就将概念合成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应用于幽默的解读机制,提出了一个认知语用工作模型。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关联理论中推理的过程也是从认知的视角对幽默言语进行解读的,而上文中提到的语境也不仅仅是指语用学中的语境,而是强调了“认知语境”。所以,我们可以说,关联理论在解释诸如幽默等语言现象的时候,已经涉及了认知的因素。

三、结语

对于幽默的研究,不管是国内都是国外,都历史悠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此需说明的是,语言学范围内的研究主要关注言语幽默,不包括动作幽默,情景幽默等现象。语言学家们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所拥有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可以说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语言学领域的幽默研究,希望对各领域学者进一步深刻的揭示幽默的奥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蒋冰清. 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14-18.

[2] 李燕飞,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5-107.

幽默三国范文4

一、引言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它能调节气氛,减缓压力,修复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幽默的研究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重视,其中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等。本文将简要的介绍语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二、三种经典幽默理论

关于幽默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早期众多的西方理论中,人们大致将其分为三种:(1)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所谓优越,即指幽默源于人们对于他人的优越感,是对他人的缺陷和错误的嘲笑。(2)精神分析角度的释放论,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即幽默是用于缓解紧张或应付交际中困难或窘迫的情况的。(3)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主要人物是康德和叔本华。他们认为,幽默是在荒谬的,意想不到的,以及不协调的上下文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三种被视为经典的传统幽默理论。尽管这三种理论都有其不完整之处,但是它们提出的幽默的基本机制都为以后的幽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后来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对幽默的研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三种经典传统理论的影响。

三、幽默的语言学研究

幽默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在语言学范围内,大多数学者们从修辞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幽默。

1.修辞学角度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的幽默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学研究方面。代表作有胡范铸(1991)的 《幽默语言学》和谭达人(1997)的《幽默与言语幽默》,他们对幽默的修辞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都把幽默看作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式。幽默修辞学研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重视幽默的深层特征以及幽默共有的普遍特征,因而忽视了对幽默内部原理及其产生动因和过程的考察,同时对幽默相关的语境因素、主客体因素重视不够。

2.语用学角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与修辞学不同,语用学在研究语言现象时,注重语境和主客体因素。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的理论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cp)、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t)。

吕光旦(1988)认为交际双方有一方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就容易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人说话的同时,还在完成着某种行为,并将其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奥斯汀还认为,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向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两种能力有一种能力缺失(尤其是语用能力),对话语的理解就会有误, 信息传递也随之受阻或走样。吕光旦认为许多幽默现象的产生正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了这种信息交流不顺畅的现象。而对于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的阐释上,张霖认为幽默的智慧在于,幽默言语表面上似乎与原有认知语境并不相关,甚至相互冲突,但却能因此引导听者进一步推理,重新假设,以得到最佳关联,而此处的冲突与最佳关联的重新发觉便奠定了幽默理解的基础。

3.认知语言学角度

在运用认知工具解读幽默之前,语言学家们只把言语幽默当做一种表面语言现象、一种文体、一种修辞手法、或者仅仅是一种语用现象。但是,学者们渐渐地意识到,幽默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心理认知世界对致笑的解读和意识干涉,因此,真正解开幽默谜团的首要步骤和根本途径是探索和揭示人们在发笑的同时的认知过程。对于幽默的生成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非一个封闭的、自足的系统,句法与语义是不可分的,语义在句法中起着中心作用,句法结构与句子的意义都是有认知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给幽默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

(1)语义脚本理论(ssth)和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

自从raskin(1985)的开山之作《幽默的语义机制》发表以来, 幽默语言学研究就确立了以认知为取向。raskin在乖讹-消解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ssth),用“脚本”来表示无标记的认知结构。认为笑声源于处于一个语篇内兼容的两个脚本之间的对立,这个理论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幽默理解的理论。为了对ssth进行修正,attardo和raskin(1991)提出了“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tvh)。gtvh在语义脚本重合与对立的基础上,引入五个知识资源,并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加以排列。尽管gtvh已经具备认知因素,并在解释力上大人超越前人,但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从计算的角度来看,gtvh仅仅是一个模型的早期草图,许多基本建构尚未严格界定,对脚本或脚本对立的确定还是依赖于分析者的直觉。

(2)概念整合理论

以上两个理论是用来专门研究幽默言语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用于幽默研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雏形是心理空间理论,理论源头是莱考夫和约翰森的概念隐喻理论。简要地说,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两个输入空间,被编为1和2,他们是来自两个不同认知域的心理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合成空间和类指空间。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人们使输入空间1和2中的成分有选择有结构的进入合成空间,而类指空间则概括它们的某些共核结构。两个输入空间一经整合, 即可展开推理迁移, 其间通过组构、完善和扩展的方式在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解读幽默言语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及其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系统做了详细科学的诠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3)框架转换理论

认知语言学范畴内的“框架转换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幽默言语,代表人物是明斯基和库尔森。明斯基总结了许多幽默言语的一些共同的特性,认为说话人为了制造幽默效果,开始从一种视角来描述场景,然后忽然的引导(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词)听话者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原来的场景。库尔森将解释意义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称为“语义跃迁”。这借鉴了三大传统幽默理论之一的乖讹论,与语义脚本理论也有很大的相似处。

(4)其他理论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在研究言语幽默的过程中,不单一的使用一种理论,而是将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如王文斌、林波(2003)就将概念合成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应用于幽默的解读机制,提出了一个认知语用工作模型。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关联理论中推理的过程也是从认知的视角对幽默言语进行解读的,而上文中提到的语境也不仅仅是指语用学中的语境,而是强调了“认知语境”。所以,我们可以说,关联理论在解释诸如幽默等语言现象的时候,已经涉及了认知的因素。

幽默三国范文5

一、表现自我

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中说:“艺术只是在某时某地作家具某种艺术宗旨的一种心境的表现――不但文章如此,图画,雕刻,音乐,甚至于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一唧一哼、一啐一呸、一度秋波、一弯锁眉,都是一种表现。”在《论性灵文学及其它》中又说:“文章者,个人性灵之表现。”这换句话说,文艺作品就是自我的表现。这种明确而强烈的自我意识深藏在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中,成为贯穿他前后期文学观的一条重要脉络。“从自我的表现出发,到自我的发展、重复,再到自我的封闭,林语堂正是在这种自我的往复循环中完成了自己对于幽默的思考。”要言之,表现自我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基石。他曾断言:“凡在写作中不敢用‘我’字者,决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而中国之所以需要幽默的文学,是因为只有它才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自我,也只有真率自然地表现自我,文学才能健康地发展。

二、冷静超远

或者说静观、超脱、闲适。林语堂幽默理论中的静观思想早在20年代已初见端倪。他对“幽默”译名的选择本身就暗示了幽默的这种特性。“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盛,读者得淡然乏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它需要的是深远和超脱。

于是,林语堂从中国思想上寻找其渊源,他把历史上的书儒分为两派:谨愿派和超脱派。谨愿派孜孜为利与孜孜为义,后被历代帝王所利用。超脱派敝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言论放肆,笔锋犀利。“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在超脱的幽默派中,庄子是“愤怒的狂笑”,陶潜是“阴性的幽默。”林语堂崇尚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淡然自适”,故“特标明闲适的幽默”,以示其与“阳性”幽默之不同。陶潜被林语堂冠之以闲适的“成熟的幽默之大诗人。”

宇宙自然何其崇高,时间何其无穷,而人类在它们面前是何等渺小。人生来就有许多的无奈、愁苦与悲伤,在生活中岂能尽如人意?但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却能笑看天下古今愁、了却人间许多事。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高远超脱的特殊心境,能做到“不会怒,只会笑”。而“笑的里面有一种微妙的长处,人们可以一面笑而一面仍含着一些同情和友爱”。林语堂说,幽默的作者见社会人生可悲,可怜,可笑之弱点,觉着可笑,也去笑,但心中仍怀有“我佛慈悲”的念头,笑他人笑社会仍是为了人类的自鉴,并非为了把可笑之事和人撩到地上永远爬不起来。他的幽默总是这样的真实、宽容、同情。

三、浪漫主义

林语堂的幽默观具有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性质。在林语堂看来,浪漫主义反对的是一种绝对化的理性主义,他说“理性主义跟着是浪漫主义”,后者是“对纯理性的不可免的心理反动”。他把幽默观作为这种浪漫主义在喜剧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其所以反对的首先也是这种“纯理性”。但是在不同时期,他对这种“纯理性”的具体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二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幽默”要与之“反动”的是传统的封建道学。在这种幽默思想的统领下,在新文化运动的催促下,他写出了著名的幽默喜剧《子见南子》,这在全国的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封建顽固派对这个剧本的疯狂敌意恰好成为林语堂幽默思想进步性的最好注解。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等书的写作,他所反对的“纯理性”主要成了西方工业社会中的科学的物质主义。面对西方精神世界的混乱、信仰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局面,敏感的林语堂忧心忡忡,他把法西斯主义的出现视为对这个被异化和扭曲了的人类社会的惩罚。这些使他再度提出幽默与变乱不居的外部世界相抗衡。

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反封建道学,还是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反对人性异化,都表现林语堂幽默观中的一个价值取向:一种深沉的人文。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成了他整合基督精神和浪漫情怀的调色板。

四、中西台璧

林语堂的幽默观既有外来的幽默传统的影子,又有民族幽默传统的特色,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西文化合壁的产物。

谈到林语堂的幽默观人们总是把梅瑞狄斯当作它的源头。确实《论幽默》中有大段梅氏论文的引文,想要证明梅氏对于林语堂的影响并不难。我们可以看到1920年,林语堂来到德国,先是在耶拿大学,其后在莱比锡大学求学。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德国近代美学观念对林语堂的影响。这其中我们应注意的美学家至少有叔本华和里普斯。

幽默三国范文6

[关键词]教学幽默 教学效果 政治课堂

课堂死气沉沉对教学效益的提高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无益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幽默艺术。

一、教学幽默的功能作用

“幽默”一词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过程,就有了教学幽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2.消除教学疲劳

许多学校将思想政治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第3、4节或下午第1、2节。学生的疲劳现象很是突出。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3.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知识理解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或事例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4.和谐师生关系

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幽默的方法和技巧

思想政治课教学幽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来表现的。

体态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可使教师形象富有动态之美。体态幽默离不开言语幽默,往往与其结合使用。

言语幽默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所产生的幽默。从教学幽默艺术而言,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最为常用,且难度更大。我们在此着重分析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它们大致为:

形象比喻即打比方。它是以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和说明另一种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幽默性的比喻关键在于富有情趣而意味深长。例如:在讲授“我国9亿农村人口,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时,把农民形象地称为“107部队”。“1”是一条扁担,“7”是一把锄头,“00”是两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个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

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例如:在讲“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虚拟情境在教学中,假设某种情境并把它讲出来。虚拟情境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有些虚拟本身含有较大的谬误因素。所以也能起到幽默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时,针对有些学生思想上的疑虑,采用了虚拟的手法:“有同学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好,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多,要是我当上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多印些钞票,发给人们改善生活。”教师的话语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惬意的笑声。

换名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而是借用与人或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的表达方式称之为借代,或换名。例如:用“大团结”替代“100元人民币”;用“四只眼”替代“近视眼”;用“108号文件”替代“扑克牌”。又如在讲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为了描述当前有些农村的生产现状。讲道:“有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弃农经商去了,种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队’。”“三八”、“六一”是妇女、儿童的代称,含蓄幽默。

当然,教学幽默技巧远非以上列举的数种。教学幽默虽不是流水。但却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三、教学幽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学幽默是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教师应该是幽默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幽默的。幽默细胞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1.培养幽默品质

幽默是称职的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高尚的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教师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言谈隽永;教师只有开朗乐观,才能出言精辟;教师只有思绪如泉。才能妙语连珠。可见。磨砺思想,修养品性,是教学幽默的灵魂。

2.领会幽默实质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幽默既具有一般幽默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幽默诙谐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

3.积累幽默素材

幽默能力与教师平时对幽默素材的日积月累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学幽默素材的来源主要为:

(1)教材中的幽默

因为教学内容的幽默因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2)艺术作品中的幽默

许多笑话、漫画、喜剧、相声、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文字游戏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顺手拈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

(3)生活中的幽默

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于运用。

4.掌握幽默技巧

教学幽默的具体表达技巧,我们已在前面进行了论述。教师掌握一定的幽默语言修辞技巧,可产生幽默诙谐的教学效果。例如:用“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来形容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也是成功的范例。

5.把握幽默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