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翻译在线范例6篇

句子翻译在线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1

>> 翻译擂台(124) 翻译擂台 翻译擂台(92) 翻译擂台(95) 翻译擂台(96) 翻译擂台(98) 翻译擂台(97) 翻译擂台(109) 翻译擂台(106) 翻译擂台(105)评点 翻译擂台(104) 翻译擂台(102) 翻译擂台(101) 翻译擂台(103) 翻译擂台(100) 翻译擂台(99) 翻译擂台(117) 翻译擂台(115) 翻译擂台(112) 翻译擂台(113)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9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一瞥一惊鸿――一生必看的58部电影(下)》)和潜力译手(奖品:《漂亮的英文句子――英文这样写就对了》)。快来一试身手吧!

2014年7月号英译中获奖名单

张磊

万品刚 蔡琳童

2014年7月号中译英获奖名单

(空缺)

万品刚 雍维桢

在上一期的翻译擂台评点中我们提到,翻译通感修辞格时,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但总的来看,表达方面的困难相对要大一些。毕竟各个国家的人们感觉都差不多,感觉之间的转换大体上也可以相互理解,但不同文化中感觉转换的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再加上不同语言之间表达习惯的不同,译者翻译时在表达方面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如果照原样直译通感,可能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果不直译,如何变通也是一个难题。此外,在日常表达中,有些通感表达法已逐渐成为习惯表达法,具有了较为固定的含义。翻译这样的通感时,照原样直译有时反倒意思不对。因此,译者稍不注意,就会在表达方面出现问题。本期的参赛译文就体现了这一点,参赛译文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表达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我们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2014年7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评点

英译中题目

The different clues had never sung to me before because they didn’t ?t. But now, when I added the raspberry-tasting pieces from the box, the sun swelled in volume and harmonized.

翻译要点

英译中原文有两处通感。第一处用动词sing来作clues的谓语,似乎clues可以唱歌,把感觉转换成了听觉。其中sing to表面意思是“唱给……听”或“跟着……唱”,现在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使用,表示“听上去动听/有道理”。第二处通感用raspberry-tasting来修饰pieces,把视觉转换成了味觉。第一处通感理解起来并不难,由后面的fit大致可以猜出其含义。第二处通感理解起来稍有难度,由于没有上下文,pieces在这里的意思不太明确,raspberry-tasting字面意思是“有覆盆子味道的”,但其引申义也不太好确定。许多参赛者在翻译通感修辞格时没有把握好直译与变通的平衡,译文表达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可以分为四类,下面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为了确保第一处通感的译文自然,对原文进行改动,译文意思不准确。

例:那些不同的旋律,之前在我这里始终唱不来,因为它们不合适。而现在,当我从音乐盒中取出树莓风味的片段添加后,(心中的)太阳高升,音韵和谐了。

评析:译文将sing to翻译成了“唱”,试图保留原文的通感。保留通感的译法通常可以使译文更生动、更有文采,但有时也会与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冲突。该译文的译者肯定意识到,如果按照通常的译法,把clues译为“线索”,与“唱”就会搭配不起来。于是就将其译为“旋律”,这样二者就能搭配了。但这种译法有两个问题:一方面,原文的通感在译文中消失了,“旋律”本来就是听觉的对象,和“唱”搭配,用表示听觉的词汇描述听觉,没有感觉的转换;另一方面,把clues译为“旋律”也没有道理。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something that helps a person find something, understand something, or solve a mystery or puzzle”,也就是“线索”的意思。还有一种意思是“an understanding of something: knowledge about something”,即“知识,理解”的意思。无论哪个意思,都和音乐沾不上边。在原文的前半句中,clues显然是一个中心词,是全句的主语,翻译时不应对这个词做太大的改动,否则全句的意思都有可能出错。从字面来看,原文描述的是“我”对某一谜团的理解过程,clues还是翻译为“线索”比较合适。译文将这个词译为“旋律”,将全句理解为对音乐的欣赏,导致后半句也只能进行改动,在“和谐”前面添加“音韵”一词,以便使全局意思连贯。这种译法反映出译者的汉语功底很好,但这种大动干戈,不惜改动原文的译法是不足取的。

问题二 参赛者生硬地直译第一处通感,译文表达不自然。

例:之前不同的线索从没让我以歌声的方式知晓,因为它们不适合。但是现在,当我加入来自盒子里覆盆子味的东西,太阳的体积膨胀而又协调。

评析:译文把clues译为“线索”,把sing to译为“以歌声的方式知晓”,用听觉来描述感觉,保留了原文的通感;但译文的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累赘,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意思也比较含混,读者会难以理解。是有人把线索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来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改为“之前还没有人把这些不同的线索唱给我听”,这样至少汉语表达比较自然。当然,这里生硬地把sing to翻译为“唱”,译文的表达很难自然。不如将其译为“听起来有道理”,还是用表示听觉的词“听”来修饰clues,既保留了通感,汉语表达也更自然。整体来看,该译文不够灵活,不仅照搬原文句子结构,对词的翻译也取其在词典上的常用义。把fit简单地翻译为“合适”,把swell简单地翻译为“膨胀”,把harmonize简单地翻译为“协调”,都不太合适,或是意思错误,或是表达生硬。

问题三 参赛者对通感进行解释,但译文意思不准确,也不如原文生动。

例:这些线索从未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因为我觉得它们没什么关联。然而当我从盒子中取出这些带有覆盆子香气的碎片时,阳光瞬间充满了整个屋子并与环境融为一体。

评析:译文把sing to翻译成“闪现在……脑海中”,表达非常自然,整句话语义也比较连贯,但意思并不准确。英语中sing to并没有“闪现”之类的意思,译者的这种解释性译法并没有语义上的根据。而且,这么解释之后,原文的通感彻底消失了,译文也不如原文生动。

问题四 参赛者压缩原文,通感修辞格消失,译文意思不准确。

例:一直都很有思路,但是现在却毫无头绪。

评析:原文两句话31个英语单词被翻译成了16个汉字的一句话。译文表达虽然很自然,意思却离原文很远。英译中时,除非使用文言文,否则这种压缩式翻译很难完整传达原文的意思。一般而言,英语原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后,译文的汉语字数会达到原文英语词数的近两倍。按照这个比例,译文字数应该有60个左右才对。但该译文既没有用文言,字数又这么少,其包含的信息肯定不完整。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句译文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原文说的是之前没有注意到线索,有了那些片段之后,“我”才注意到了这些线索,对谜团了解得更多了。如果按照上面的译文,“我”反倒是越来越糊涂了。

除了通感翻译方面的问题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四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胡乱猜测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译文意思不准确。

例:以前,形形的线索从来不对我歌唱,因为他们不适合。但如今,当我将箱子中山莓味的碎片增添到太阳时,它体积膨胀,变得协调。

评析:原文中pieces与sun是后一句的两个中心词,但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译文将其合并,译为“碎片增添到太阳”,把二者的关系理解错了。原文中的added之后并没有用to,并没有说明把“碎片”添加到什么上面。译文不顾原文的句子结构,意思自然是不准确的。

问题二 参赛者无故增译,译文意思错误。

例:不同的线索以前从未唱给我听,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但是现在,当我从盒子里添加了覆盆子口味的碎片时,太阳就大量、协调地膨胀。

评析:译文第一句结尾的“我”是原文所没有的。原文中fit一词后面并没有宾语,意思应该是“to conform to a particular shape or size”,即“符合……形状或大小”。虽然也可以翻译为“适合”,但很多时候指的是不同的物体(如碎片等)相互吻合,可以连起来,这里是指线索可以串起来。译者可能不知道这层意思,机械地翻译为“适合”,然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后面加上了“我”,导致译文意思有误。

问题三 参赛者的译文过于生硬,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从未发现什么线索。但是现在,当我从盒子中添加覆盆子口味的碎片时,太阳膨胀到很大且和谐了。

评析:译文调整了第一句的顺序,把“because they ...”提前了。把原因状语提前确实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译文没有对代词作相应的调整,仍然机械地译为“它们”,这样一来读者就不容易理解了。汉语使用代词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出现名词,然后再用代词指代这个名词,代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出现所指代的名词之后。这个译文中先出现“它们”,然后才出现“线索”,读者未必会认识到前者指代的就是后者。况且,“线索”一词在汉语中也很少用“它们”来指代。英语与汉语在代词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除了上面提到的出现顺序方面的差异外,在使用频率上也有差异,即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要比汉语中多得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深入分析了。

问题四 参赛者误译原文的个别词。除了前面提到的对fit等词的误译外,许多参赛者对swell一词的翻译也是错的。

例:这不同的线索从未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它们不合适。但是现在,当我把从盒子里木莓味道的部分加进去,发现阳光变得美妙而和谐。

评析:译文把swell翻译成了“变得美妙”,明显是误译。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to increase in size or number”,也就是“变大,膨胀”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增加”“自负”等意思,但并没有“美妙”的意思。在这句话中,这个词应该指太阳显得更大了,灵活处理的话,可以译为“阳光更亮了”,但翻译为“美妙”与原文意思相差太大。

获奖译文:由于那些不同的线索显得不那么对劲,所以对我没有触动。但现在,当我从盒子里拿出有覆盆子味道的小片儿来添上的时候,太阳光涌出来了,显得很和谐。(万品刚)

评析:译文把sing to翻译为“触动”,意思比较接近原文,但把fit翻译为“不那么对劲”不够准确;把raspberry-tasting翻译为“有覆盆子味道的”,保留了通感,意思也正确;把swell译为“涌出来”,同样不准确,没有把“变大,膨胀”的意思表达出来;把harmonize译为“和谐”没有问题。此外,译文注意到了they和different clues之间的关系,把they提前时,将其译为“不同的线索”,非常自然,说明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代词使用方面的差异是有认识的。根据上面的讨论,对这个译文加以修改,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由于这些不同线索连不起来,之前在我听来并没有什么道理。但眼下,当我把盒子里那些有覆盆子味道的碎片也添上去后,太阳光一下亮了起来,非常柔和。(韩子满)

中译英题目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翻译要点

中译英原文用“乐曲”来比喻“草坂”,把视觉转换成了听觉。原文通感的意思很明确,翻译时理解方面应该不成问题。参赛译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表达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类。

问题一 参赛者改动原文,改变了原文的语气。

例:Suddenly there is a green grassy slope,and it is a piece of music of full exquisite feelings.

评析:原文的“像”在译文里成了is,原文用明喻表示的通感在译文中成了暗喻,语气比原文更加肯定。这种改动虽然不算太大,但毕竟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况且也没有必要这么改。直接翻译为“像”,译文同样很生动。另外,后半句中of full的表达比较别扭,改为full of就可以了。

问题二 参赛者用词不当,译文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1:Suddenly there comes a fluffy grass slope, like a musical composition full of exquisite feelings.

例2:Suddenly it is a green grass, like a music full of exquisite feeling.

评析:两个译文分别把“乐曲”翻译成了composition和music。一些英汉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中的确有“乐曲”这个义项,但其含义和本句中的“乐曲”并不一样。原文中有“一支”这个修饰词,表明“乐曲”是一首曲子,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一首歌,具有音乐性,可以听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通感。但composition的意思是“a written piece of music”,指的是作好的曲子,是书面的表现形式。Music倒是可以表示“乐曲”,但这个词是集合名词,表示某一类音乐,通常不可数。如果要表示“一段音乐”,应该用a piece of music这样的表达法。由此可见,上面两种译法都不自然。还有的译文用了song这个词,虽然意思正确,但将其当做不可数名词来用,前面加了a piece of,表达同样有问题。

除了通感翻译方面的问题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的译文生硬,句子结构不自然。

例1:It came out green grassy slope, like a composition full of exquisite feelings.

例2:Suddenly what jumped into eyes is a mossy green slope, like a piece of music full of exquisite feelings.

评析:第一个译文似乎想用it作形式主语,但后半句中并没有出现逻辑主语,it的指代对象无法确定。英语中如果主语过长,那么可以用it作形式主语,把真正的主语放在句尾,但此时真正的主语一般是从句或不定式,单纯的名词不可以采取这种用法。本句中虽然后面有slope这个名词,却无法构成it的真正主语。另外,译文还漏译了“突然”一词。第二个译文把suddenly放在句首,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的气氛,但这么一来,这个词和其修饰对象jumped之间就隔了what这个词,相互间的联系就不够紧密了。虽然在英语中副词的位置通常比较灵活,可以放在被修饰词之前,也可以放在被修饰词之后,但受英语中就近原则的限制,副词最好还是紧挨着被修饰词。这里,如果把suddenly放在jumped之前或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当然,把“是”翻译为jumped也不太好。“是”可以理解为“出现”,用appeared就可以了。

问题二 参赛者漏译原文中的个别字词,漏译最多的是“坂”这个字。

例:Suddenly it is a green grass, like a music full of exquisite feeling.

评析:在翻译“草坂”这个词时,该译文只用了grass,没有翻译“坂”字。《新华词典》把“坂”字解释为“山坡,斜坡”,一些参赛译文将其翻译为slope,是有道理的。这个词在原文中并非可有可无。绿草本身当然可以引人遐思,但绿草加上斜坡,又是另一番风景,更有可能引发“幽情”。漏译这个词实在不应该。

获奖译文:All of a sudden, the green grass slope appears, like a piece of music full of sentimental feelings. (张磊)

评析:译文把“是”翻译成了appear,把“坂”翻译为slope,都没有问题。把“幽情”翻译为sentimental feelings,非常精彩,所谓“幽情”其实就是看到“草坂”之后内心的感受。Music前用a piece of也很合适。但冠词the用得不好,似乎特指某一处草坂,是说话人所知道的草坂。如果这样的话,all of a sudden在逻辑上就讲不通了。将这个译文稍加改动,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枪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4

关键词:在线翻译 语义排歧 英译汉

1.机器翻译及其软件类型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就是利用机器(或计算机)翻译系统能把人类语言翻译的法则,转变成电脑运算的法则,将输入的原始语言(Source Language)翻译成所需的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目前,机器翻译软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2]:①词典类翻译软件;②汉化翻译软件;③以自动翻译为核心的专业翻译系统;④在线翻译网站。

2.机译中语义排歧的普遍方法

无论哪一种机器翻译软件,语言歧义的排除是最大的难题,这已经成为机器翻译发展的瓶颈。如果词义排歧不能解决,机器翻译的质量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目前机器翻译学者提出的排歧方法如下[1]:①选择最常见的涵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大多数翻译系统都有采用,但排歧效率非常低;②利用词类进行词义排歧,能有效地缩小词义选择范围,但是当两个义项属于同一词类时就无法排歧,不过可以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③基于选择限制词义排歧,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排歧方法,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开发的WordNet和中科院建立的HowNet都是根据此法的研究成果;④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根据共现词出现在目标词左右固定词距的窗口内,确定目标词的意思,这种方法不能因词而异,所以要结合利用词类进行词义排歧,并且要规定共现词出现的位置和结构,结合其他共现特征,这样才能尽量准确地排除歧义;⑤无指导的词义排歧,对大量语料进行计算统计,形成共现频率表,这种方法也称“向量内聚”,但要标注每个多义词在语料库的各个语境中的具体义项,否则大量干扰词会严重影响排歧效率;⑥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这种方法首先计算上下文中相邻词定义间的相似度,然后选择定义相似度较高的义项,主要缺点是计算机可读词典中每个词的定义通常太短,为排歧提供的信息不足。

3.机译中英译汉排歧质量的比较

华建[3]、谷歌[4]、雅虎宝贝鱼[5]、上海华译看世界[6]、金桥谷词[7]和译星[8]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线翻译网站。以下针对不同的测试点参照不同的排歧方法对这六个翻译网站的英译汉排歧质量作个比较。为了保证尽量客观地评价各网站,以下范例均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范例至少有一个多义词,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不定代词和被动语态等测试点,其中更不乏语用的处理分析。虽然例子简单,却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在线翻译网站在语义排歧上的主要问题。

3.1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义的排歧效果

以run为例,run一般作动词,作名词时常见义项为第一义项:act or period of running on foot,即:跑、跑步、奔跑、奔跑一段时间。但在a run of bad luck中的run取第五义项,意思是period or succession or spell,即时期或者一段时间,短语的涵义为a series of misfortunes,即一连串的不幸。六个在线翻译网站中,除了华建翻译为“一连串的坏运气”,译星为“一连串坏的运气”之外,谷歌和看世界翻译为“运行的坏运气”,雅虎为“不幸奔跑”,金桥更是误译为“一坏运气的跑步”。

再如minute的常见词性是名词,以第一义项“分钟、片刻”使用最频,而在句子“We read through the minutes of the last meeting.”中的minute取名词的第四义项,即brief summary or record of what is said and decided at a meeting, esp.of a society or committee――会议记录,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所以句子意为“我们从头到尾把上次会议记录看了一遍”。从六个在线翻译网站的翻译结果来看,除了译星误译为“分钟”,华建、金桥和雅虎为“记录”或“纪录”,谷歌和看世界译为“纪要”。

对同类句例的英译汉查询结果分析得出:华建在对不常用词义的排歧选择上优于其他在线翻译网站,而译星和金桥在该类词义排歧上存在很大漏洞,所以有时译文很中肯,有时却荒唐得离谱。

3.2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性的排歧效果

Back常见的词性依次为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在动词第四义项中,back意为bet money on(a horse,greyhound,etc.),即下赌注于(赛马、赛狗等)。例如:The favorite horse was heavily backed.(那匹热门马被下了重注。/人们在那匹热门马上下了重注。)比照六大翻译网站的翻译结果,除了华建译为“下注”,谷歌、雅虎、译星均为“支持”,看世界为“后盾”,金桥为“使后退”,其中,谷歌和看世界的译义为名词,没有译出动词词性。

再举minute为例,该词一般作时间名词,由上述所说的第四义项引申出不常用的动词词条――make a note of(sth.)in an official memorandum; record(sth.)in the minutes,即将(某事)载入备忘录或会议记录。对以下句子Your suggestion will be minuted.(你的建议将记录在案。)众在线翻译网站对句中minute的处理如下:华建翻译为“你的建议将被记录”;谷歌、看世界、金桥直接在译文中保留英语单词minuted;雅虎经过排歧处理,得出“您的建议将是微小的”,误取了minute作为形容词的义项;译星仍误译为“分钟”。

再看这个例句:The detective studied the fingerprints in the minutest detail.此处的minute是形容词,意为very detailed; accurate or precise,即“极详细的、准确的、精确的”。整个句子意思是“那侦探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各个指纹”。华建翻译为“侦探在微小的细节里研究手印”,minute的意思翻译得较为到位,也把介宾短语的状语作用显示了出来;谷歌和看世界在译文中保留minutest;译星依然不能摆脱minute的常见涵义“分钟”;雅虎则译为“探员学习了在详细的指纹”;金桥为“侦探学习最细微详细指纹”。虽然两个句子都翻译得很别扭,毕竟还能排除大量歧义最终选择“详细、细微”这类较接近的译文。

通过大量查询结果比对发现,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性的排歧效果普遍不佳,一些翻译网站如谷歌和看世界,只能束手无策地将原单词保留在译文中,而其他在线翻译网站虽然经过排歧处理,却难免误入歧途,要么选择了错误的词性,要么词性对了,词义又错了。针对该问题的排歧建议为:如果多义词以被动语态出现,如be minuted/be backed,此时排歧过程中首先排除形容词和动词以外的其他词性;如果多义词以最高级形式出现,例如minutest,则毫无疑问排除形容词外的其他词性及其词义。应该建立根据词语结构,如后缀和句子结构选择正确的词性的排歧步骤。

3.3在线翻译网站对介词的排歧效果

在短语travel by ferry“乘渡船”中,by是介词,在牛津词典关于by作为介词的词条里第九义项为indicating a means of transport or a route taken,表示运输或取道的方式,如travel by boat / plane/air/land/sea,即:乘船/乘飞机/航空/陆路/航海旅行。查询六大在线翻译网站后得出:华建翻译为“乘渡船”,雅虎为“旅行乘轮渡”(顺序颠倒),谷歌和看世界翻译为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旅行的渡轮”,金桥则取by作为介词的第三义项past sb./sth.(经过某人/某物),翻译为“经过渡口移动”,译星译为“通过渡轮的旅行”,将by理解为第六义项的through the means of (sth/doing sth)“通过(某事物/做某事)的方式”。除了华建和雅虎,其他网站对介词by的排歧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尤其是谷歌、看世界和金桥。

我们再回到句子“We read through the minutes of the last meeting.”观察介词through的排歧效果。对于read through,华建和金桥翻译为“读完”,谷歌和看世界为“读通过”,雅虎为“通过……读了”,译星为“通过……阅读”。read through有“通读”的意思,但针对会议纪要,最好翻译为“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华建和金桥译文最接近原意。through在介词词条的第二义项为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sth.)从(某事)的开始至结束、自始至终、从头到尾,如:I’m half-way through (reading)his second novel.(他写的第二本小说我正看了一半儿。)而翻译为“通过”的各网站把through理解为第五义项past(a barrier),即通过(障碍),因为这个义项是through最常见的涵义。产生较大误差的译文是由于选择过程中没有结合共现词read排歧,而单纯地以常见意义取代。

其实要正确抓住介词意思也不无可能。鲁孝贤在《机器翻译语义排歧的方法》里举with为例,说明了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根据该介词于上下文相邻词定义间的相似度选择相似度较高的义项,准确率就会比较高,如by之后是交通工具时取“乘坐”之意。至于该法由于计算机可读词典中每个词的定义通常太短,无法为词义排歧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这一主要缺点,可以辅以“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方法”,如read through翻译为“通读”或“从头至尾看过”。

3.4在线翻译网站对语用分析处理的对比

以drive a nail home为例,牛津双解言及drive作为动词的第一词条中第二义项为take(sb)somewhere in a car,taxi,etc.(用汽车、计程车等送(某人)至某处),因此drive sb.home可为“开车送某人回家”。在第九词条(习语)中又有drive sth.home(to sb.)――make sb.realize sth.,esp by saying it often,loudly, angrily,etc.使某人充分认识或理解某事物(尤指经常地、大声地、愤怒地说),例如:I drove home to him that he must be here by ten.(我跟他说得清清楚楚:他必须十点钟以前到这里)。再看看在线翻译网络对drive a nail home的翻译结果:华建使用第一义项,翻译为“开车送一根钉子回家”;金桥用了习语的涵义――把一个钉子彻底讲清楚。这两种译文虽然不对,至少选择了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只不过没有考虑到nail的语用范畴。不似雅虎翻译为“驾驶钉子家”。

drive作为动词的第五词条第一义项为force(sth.)to go in a specified direction or into a specified position迫使(某物)移动或进入某位置;打;敲;击;戳;钉。如:drive a nail into wood(把钉子钉入木中);drive a stake into the ground(把桩打进地里)。drive a nail home应该使用这一定义,即“钉钉子”。home在该短语中肯定为副词,其作为副词在第二词条的释义为to the point aimed at/as far as possible,即“正中目标”或者“尽可能地”。应对这类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多义词并涉及语用的语料,应先抓住重点分层剥落各种干扰项。仍以drive a nail home为例。建议排歧步骤为:

(1)搜索固定搭配。一般先从习语入手,排除“把一个钉子彻底讲清楚”的译文,因为drive sth. home(to sb.)中的sth.只能是viewpoint/matter/reason等表示观点、事实和原因的名词或者以 that/what引导的从句。

(2)从基于共现特征的drive...home(开车送……回家/驱使……回家)入手,排除非生物名词作为该词组宾语的可能性。

(3)使用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方法。drive和home都可以是电脑用语,位置相邻,定义间有相似之处,表示“驱动”和“首页/主页”,这就是为什么谷歌和看世界把该短语翻译为“驱动指甲主页”和“驱动器指甲首页”的原因。但是nail无论作为“钉子”或“指甲”,仍然不可适用这一释义。况且之前有限定词a,而nail的首字母亦非大写,不可能是某特定网站名称。所以再排除“驱动……首页/主页”的释义。

(4)再次使用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方法,这次根据drive与nail的相似度,找出drive作为“钉”的涵义和nail作为“钉子”的义项重新组合。

(5)选择home用以表示程度的涵义as far as possible,译为“到头儿/到底”,则drive a nail home释义了然。

回顾六个在线翻译网站的译文,金桥在第一步骤停止排歧,华建和译星在第二步骤停止排歧,谷歌和看世界止于第三步骤,而雅虎只选择基本义拼凑出译文,最不符合智能翻译的要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谷歌和看世界不使用排歧方法、将drive和home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最常用的意义设为基本义、直接取用的可能性,因为译文中的nail不作“钉子”而仅作“指甲”解释并非排歧结果,查询谷歌和看世界的在线词典即可知道,nail只有一个义项――指甲,所以drive和home无可选择地被翻译为“驱动”和“主页”也可能不是智能化的结果了。

4.总结

机器翻译是当代科技十大难题之一,而语义排歧又是机器翻译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每个多义词的词义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所以研究语义排歧只能从单词入手、因词而异地研究,不但要研究排歧方法和顺序,而且还要考虑到语用范畴,因此研究者必须充分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大量的时间、人力与精力,要让机器智能化,只能让人先机器化。尽管困难如此,现在的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计算机辅助翻译)已经可以运用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 Technology)在翻译的同时建立语言数据库,智能化地利用自动记忆和搜索机制。国内的雅信和文婕就是两款比较成熟的CAT软件。而本文所对比的六个在线翻译网站中的中科院华建也正从事CAT软件开发,所以较之其他在线翻译网站的水平为高。对比之下,其他五个翻译网站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却时常出现词义不足、排歧方法不成熟和句子结构处理手法滞涩等问题,虽说免费在线翻译网站属于大众化的便捷使用工具,但也要多多引入权威词典的义项和例句,继续改进排歧方法,建立记忆库和搜索机制,让使用者有更多的选择决定自己需要的译文,这样才能避免众多的误导和错译。

参考文献:

[1]鲁孝贤.机器翻译语义排歧的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2]樊军.人、机器和翻译CAT神话中的雅信与文婕[J].宜宾学院学报,2006,(5).

[3]华建.http://省略/.

[4]谷歌.http://省略/language_tools?hl=zh-CN.

[5]雅虎.省略.省略/translate_txt.

[6]华译.http://省略/.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而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学们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正确解释重点词语。从一册到六册的文言文课文,同学们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 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 墓(《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为: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知州)。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必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谁抵挡得了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诃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坎上休息,失望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答应。

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看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 可展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侯可传》)

画线部分的“可”(侯可)、“晨”(早晨)、“驰”(骑马)、“发”(打开)、“椟”(木匣)、“出”(拿出)、“券”(田契)、“归”(归还)、“主”(主人)需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他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根据平时训练和中考阅卷的情况,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容易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误译: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1

2、误译文言虚词。

例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冯道传》)

误译: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 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阳城传》)

误译: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因时代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腼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 此且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

误译:您难道也有(占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误译: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例题透视]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

句子翻译在线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翻译题型 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13年下发文件,自当年12月考试开始,将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和实体结构做出调整,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全面型人才。此次考试内容的调整,使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更有针对性,题型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此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题结构调整体现在:将翻译题型的分值提升到占总分值的15%,将此前的单句或是短语的翻译调整为汉译英整个段落(约140到160个汉字),翻译的内容囊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由此可见,翻译题型的难度与以往相比,答复增加,而且也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翻译新题型的特点

笔者结合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真题,对翻译题型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

(1)词汇具有中国特色

翻译题型中涵盖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其中会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出现了“墨子”、“武术”、“传说”、“神话”等。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英文中没有相应的翻译,所以一般会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墨子”通常译为“Motze”。此外,考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报纸报刊,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 “花脸(painted role)”、“文人(intellectual)”、“雅士(refined scholars)”等。

(2)含有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是翻译题型中经常考查的考点。被动语态标志性的词语有“被、受到”等。例如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有些风格模仿了动物的动作,还有一些则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神话和传说的启发。”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就是被动语态的明显标志。因此在译文中,考生应使用被动语态,将其翻译为“Some of the styles imitate the movements of animals, while others are inspir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myth and legend.”此外,一些句子中的被动语态并不明显,考生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据说他的风筝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飞了三天后才落地。”划线部分就应该翻译为“It is said that his kite was made of wood and bamboo, and it landed after three days’ flying.”

(3)可转换为定语从句

通常来讲,翻译试题的语段多为结构简单的短句,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若干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有的时候,也可以将若干短句,合并为一个长句,避免句子的过于琐碎。例如, 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功夫(Kung Fu)是中国武术(martial arts)的俗称。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自卫的需要,狩猎活动以及古代中国的军事训练。”这句话中,两个句子当中都有“中国武术”,可以将第二个分句译为定语从句,即译为“Kung Fu 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origin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ed of self-defense, hunting activities and military training in ancient China. ”

三、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就是直译法。这一类型的考试对考生的翻译水平不做过高的要求,考试只要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出现大的语法、语言错误即可。翻译的段落多以短句为主,但是对于一些长句的翻译要采用一些翻译策略。

3.1 转换语态

转换语态指的是在翻译中,将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是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例1:随着技术和安全措施的改进,发生核事故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safety measures, there is little possibility for nuclear accidents to happen.

原文中“可能性”应该是被“降低”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这种被动关系翻译出来,另外,译文中还使用了there be句型,进行语态之间的转换。

3.2 词性转换

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通常多使用动词,而英语则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这种转换某些词语的词性的方法称为词性转换法。

例2: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学会感恩、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Through reading, people can learn better how to be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原文中使用了三个动词“学会感恩”、 “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但是在译文中要讲这些词转换成形容词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可惜啊除了要积累必要的词汇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汉译英翻译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和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