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范例6篇

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1

摘 要:很多初中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将历史故事生动直观、便于记忆的特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生动传神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将生动的历史故事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

一、运用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其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大部分,由于v史史实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一知半解,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为学生讲解和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直观地看到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的知识点时,这一知识点既是重难点又是易考点,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对于我国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你们知不知道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会有54门礼炮鸣响28声,而不是50门、100门?因为那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其中的28次鸣响则是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我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状态。”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

在初中历史中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的影响,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无法详尽地记录其中,这不可谓不遗憾。古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但是历史教材中现有的知识点很难开拓学生的眼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进行“三国时期”的知识点讲解时,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往往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这一知识点不是重难点,很多教师都会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小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赤壁之战”等;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我国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法西斯侵略者的凶残画面,笔者为学生讲解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慰安妇”“台儿庄会战”等故事。通过故事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收集故事讲解故事

历史教学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认为只要记住了就一定能够得高分,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致使很多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点相联系,然后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历史故事,对于其中较为精彩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舞台剧表演,如“文成公主入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相关故事进行改编,从学生中选出五个学生分别扮演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唐太宗、吐蕃大师、唐朝官员等角色,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情景的再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时文成公主为了唐朝的繁荣,毅然远赴他乡的高尚品格。只有学生真的融入历史之中才能够更好地体验历史、掌握历史。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故事的模拟和训练,那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习题练习中融入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如,将“虎门销烟”融入试题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对我国有哪些积极的作用?”“为什么清王朝要制裁林则徐?”。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命题,能够使学生既有话说,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学生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场景,以便对历史情境重现。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趣味性的知识点讲解,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章节,老师安排两个学生小组,分别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课下,小组可以合作来制作服装、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编排好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演绎方式。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演绎两种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况,农耕生活等,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远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生动趣味,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结合课上所学历史知识,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经历过课前搜集历史故事,以及课中历史故事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未尽兴,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脑洞大开,这个时候趁热打铁,在课堂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接着课堂内容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课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多个唐朝盛世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绎,那么老师就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后,给学生们点出相关故事或者人物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课下大家就会主动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历史教学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小孩处在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历史学习,而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这一章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大禹带领居民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学生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远古时代的知识当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劳之时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故事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历史教学围绕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不够完善,拓展思维、逻辑思维等都不全面,有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彻。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当中“西周的兴起”这一章节,讲到了商朝的落败和周朝的兴起。这其中商纣王昏庸无度,可究竟是怎样昏庸,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很难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学生所学到的是较空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来具体讲述,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抽象思维、拓展思维,可以想象到具体的内容和画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败,西周如何休养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与认识。

3.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

其实中国历史就是中国的故事,所谓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进步的丰富事件。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讲学不再空洞、乏味,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选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特征。

例如: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当中,这一时期,三国势力相对平衡,但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物故事相当丰富。老师可以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义失荆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是符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

三、总结

对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它是严谨的,真实的,因此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情景当中,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对历史进行理解感悟、抨击批判等,这是一种新兴的更适合当代初中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式。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此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故事性教W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历史的故事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教学,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思维拓展方面,调动积极性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等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对教育本身来说,在教学效果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面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3

一、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微观历史、口述史和非虚构写作泛滥的今天,在日常生活史、个人口述史、“小历史”在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上出尽风头的今天,在部分史学家和“公知”们沉溺于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微观史的今天,我们的文艺创作同样面临这个不容回避、亟需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有效抵制以个体遮蔽整体的述史倾向,正确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要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就不能轻易相信一个人的口述史,要树立大是大非的大历史视角,要有宏观的、整体的、全局的历史意识。当下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已经浮出水面――个体的历史越来越清晰,整体的历史却越来越混沌。细节片段的微观历史遮蔽了总体全局的宏观历史,混乱、平庸的微观叙事瓦解了宏大叙事,主观、任性的微观书写离析了唯物史观和人们看待历史所应秉持的严正态度――显然,这是当代知识变迁过程中一种错位的“非典型状态”。

一个人的口述史,只是一个人的,他的想法、看法、说法,是否就是历史呢?是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呢?会不会陷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述史误区呢?历史的“碎片化”和“碎片化”的历史,实质上已经说明个体、个性化甚至个人主义的微观史终究不能承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更无法克服其自身致命的弱点――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史识来理解、诠释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

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失语和无力,是微观书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宏大叙事,必须实事求是地回到历史现场和现实语境当中,完整书写整体的现实(历史)和现实(历史)的整体。我们必须突破现实(历史)的局限,不当“事后诸葛亮”,不做“马后炮”,以客观的、历史化的态度正视现实(历史)的深度价值和潜在秘密,循着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路径,在大局大势中把握中国现实(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大历史的视角,从而避免陷入的泥淖之中。

二、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不是人类的包袱,而是智慧的引擎;历史不是藏着掖着的尾巴,而是耳聪目明的大脑。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把握好中国历史与中国现实的关系。

我们既不能戴着显微镜放大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偶然,也不能戴着老花镜模糊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或透过哈哈镜任意涂抹、歪曲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真实面目,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不一定为虚。现象不是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历史。历史人物推动或改变了历史,同时又被历史推动和改变。任何现实和历史的人物,所亲见亲闻亲历的也只是其亲历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在历史现场的他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使命,而“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许才是真实的历史。就像“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现实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现实来丰富历史;有时候,我们又需要通过历史来把握现实的真相与本质。

中国故事就是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具备良心、良知来造就良史,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建立共识造就知识。何谓知识?知即调查研究,识为辩证分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要的是在事物之间活学活用各种道理,灵活地看问题,机动地做事情,也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各部分必须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辩证法还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一方面历史在操纵着我们(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创造历史,我们在历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位置,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有来路又有去处,才能踩在历史的点子上,不然就会被历史抛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把握好历史和现实的大是大非,就是要讲述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故事。何谓最有价值的中国故事?一句话,就是推动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故事。

三、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时而鼓吹“中国威{论”时而又唱衰中国的舆论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要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早在1942年,在延安就“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问题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强调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他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也应该以中国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走进中国。

因此,我们不能浅薄地拿过去类比今天,拿外国类比中国,否则就会滑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陷入痴人说梦、盲人摸象的唯心主义。而那些靠炒作中国的负面新闻来标新立异的人,那些像狗仔队一样挖掘中国花边新闻来哗众取宠的人,那些不惜自降人格国格媚俗媚低级趣味的人,那些搞解构、颠覆、重塑等所谓新名词新花样的人,那些宣称“以黑暗寻找光明”专事暴露阴暗丑陋的人,终究将被历史所抛弃。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合理导入

历史故事的情节是历史故事的重要基础,一个完整有趣的历史故事需要有吸引人的开头、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结尾,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现就历史小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能够利用相关小故事合理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一节真正有效率的历史课,首先在于能否一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课堂导入对于历史教学至关重要。一位教师在讲《经济大危机》时,这样开头。师问:“同学们,你们都了解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事,可是你们知道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一个是谁吗?”不待学生回答,接着讲,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是胡佛。1899年,25岁的胡佛来我国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他见附近土法淘金后的废砂中仍含有大量黄金,就用每担一个铜板买去了“废砂”,开起简单的冶炼厂。先用氯化钾液使“废砂”中的金变成氯化金溶液,然后投入锌粒,析出黄金。胡佛就是靠这样盘剥中国的物力、人力,而成为百万富翁。他以此为基础跃上美国政坛,于1929年4月当上美国31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处于20年代最繁荣的顶峰,美国资产阶级认为:“这一次繁荣将永远留在人间。”胡佛就职演说中说:“美国将永远消灭贫困,在我任期内,保证工人生活将大大改善”胡佛讲话的余音尚萦绕着美国人民的耳畔,1929年10月,纽约却传来了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一天抛出1300万股的消息,它迅速蔓延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又一场大灾难来临了。什么灾难?生答:“经济危机。”我们今天就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样导入正课。

二、教学中穿插合理的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一节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课状态,又能够确保课文内容顺利讲解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插入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我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2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适时的在课件中让学生观看“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张謇兴办企业的过程,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这样,学生在思考之前首先有了兴趣,通过故事进行思考,又适时的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拓展。

三、利用历史小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教材中许多名垂青史的故事就是凝聚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如我在讲《马关条约》时,穿插了很多课外材料,尤其是穿插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故事,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中分清历史人物的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比如,讲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的时候,适时的穿插孙中山为革命的鞠躬尽瘁,以及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

四、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挫折教育

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挫折承受能力令人担忧,个别中学生因为一两句批评、成绩不好等离家出走,甚或轻生的事时有耳闻。历史教材中相关故事很多,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三千铁甲吞吴”。西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受残酷宫刑写下不朽的《史记》,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千百次的失败,创作著名交响曲……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感悟、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勇于从跌倒的地方站起,做生活的强者,“昨天的故事”就变成“今天的故事”了。

五、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自信心

通过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小时候的故事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自信心,使他们相信,一些伟大人物小时候就被旁人认为是差生,甚至被逐出校门,但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钻研,他们成就了一番事业,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见能力大小的问题就是自信力大小的问题。

六、有利于初中生丰富思维增加知识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5

何为故事教学?最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教学。这些故事可以是人物故事、战争故事、成语故事、幽默故事、乡土故事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在历史事实上虚构的,通过对故事的生动形象的讲述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思考等,以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历史故事进教学有哪些妙用,如何操作呢?

一、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他们爱听故事,容易被历史故事感染。教师在教学中善用小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如我在讲授中国历史《社会大变革》这一节时,首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学生被故事中商鞅的机智所吸引,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主动去翻阅课本了解变法的时间、内容、结果等,大大有利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了一举多得。

二、运用历史故事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历史中有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住的只是死的知识点,不会迁移运用。这时候教师除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外,再讲一个相关故事,效果尤佳。如我在讲解君主立宪制特点时,讲了“小磨坊主与国王的官司”,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国,此时德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德皇威廉一世想要建一座宫殿,但是他发现在要建宫殿的那片土地上有一个小磨坊,这让他觉得很扫兴。于是皇帝派人与小磨坊主商议,想把小磨坊搬走,可这个小磨坊主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坚决不搬。终于德皇龙颜大怒,派人拆了小磨坊。小磨坊主也很生气,把德皇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判决农夫胜诉,皇帝为农夫重修磨坊,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归纳成这样一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历经了多少沧桑岁月,作为法律至高无上的象征,直到现在,那个磨坊,仍然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这样,通过故事,学生深刻理解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的事实,并在心中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三、运用历史故事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问题答案比较抽象,学生难记、难理解,容易混淆,对于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自编历史小故事,设计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帮助理解。如我在讲解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主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小故事:一个老百姓张老四因赋税徭役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告到了官府,如果法官分别是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会怎么判?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讨论各派主张及异同点,发表自己看法,学以致用,通过具体案例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诸子百家主张的目的。

四、运用历史故事落实新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故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6

一、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故事教学法属于历史情境教学法,为了真实而客观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历史人物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并发挥形象思维来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想象能力,形成历史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养成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体验者、提问者、领悟者,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建构,学会合作交流,主动建构历史知识,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收集和精选、历史故事讲解、历史故事的相互交流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解历史故事,使学生被历史故事所感染,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故事性、趣味性的学习心理,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诱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望。例如,在讲解明清文化的时候,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讲解《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故事,让学生在班级交流,并展示名著的艺术氛围,带着学生听故事,交流喜欢书中哪个人物,讲解书中曹操的故事,理解明清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创作的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著名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将故事转化为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热望,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理解历史内容。

2.进行历史故事会演,感染学生,体验历史新课程教学倡导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教学活动,通过编演历史故事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并进行故事演说。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百家主张,进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分别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进行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课堂教学比赛,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产生历史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验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更好地感知历史。

3.融进历史故事,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新课程教学倡导历史故事的融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编演历史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演出历史故事,通过几个学生共同表演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理解生活,编演故事,让学生演出历史故事,通过让学生表演,来体会历史的脉搏,增加历史演出的才能,让学生感悟历史,形成历史的体验能力、感受能力。

4.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阅读描摹历史故事,焕发学生学习动力因为初中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且功课较多,因此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讲解历史故事,通过感人真切的历史故事讲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收集有效的历史教学故事,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收获好的历史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故事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娓娓道来历史故事,并通过讲解中国抗日英雄的真实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历史感受热情,让他们爱上历史,收到积极有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