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范例6篇

民俗作文

民俗作文范文1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那么春节优秀作文800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春节优秀作文8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春节优秀作文800字一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春节优秀作文800字二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

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 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都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

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就会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 开正” 。 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孩子早点叫起来,帖红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都会出门走访邻居,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普遍都要“ 敬天公 ”,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

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与其他地区与众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湿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盘子里。除此之外,我最兴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闹花灯”了,这个活动,把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一个人都会去逛花灯,整条街道上都挂满了花灯,还有许多的灯谜。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灯,都是请泉州的灯匠精制。品种繁多,平时都很少见。这也大大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娱生活。

这就是泉州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春节优秀作文800字三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春节优秀作文800字四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春节优秀作文800字五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民俗作文范文2

在我国油画创作中,很多油画作品主要内容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油画作品中融入了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促使我国油画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本文简要分析了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及文化意义,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油画创作;民俗形象;文化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我国油画创作中,开始逐渐流行借用民俗形象,涉及到了比较广泛的民俗内容,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民俗现象指的是庶民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及制约,存在于心理、行为及语言中。我国绘画一直体现着雅俗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当代绘画中开始交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值得深入研究。

一、油画创作中民俗形象融入的原因

进入到70年代后,开始逐渐转化和分解绘画艺术,过程中,大力推广虚假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在反思这个现象时,逐渐有伤痕文艺、理性绘画等产生于油画创作领域,这些作品将民俗形象给借用了过来。其中,陈丹青的《朝圣》是民俗形象绘画的代表作。在他的组画中,主要将某一个民俗心理载体、物质民俗等体现于作品中。而程丛林的《送葬的行列》等作品则是采用了世俗形象,真实还原了客观世俗,诱发人们对民族生态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相较于传统文化观念的社会人,这种则是自然人,社会人统一了共性与个性,性格特征与社会特征较为浓厚;而自然人则具备生理特征,个性心理不鲜明,被俗文化氛围所笼罩,将民俗共同体的心理特征给体现出来。在绘画中广泛借用民俗形象,可以从文化和心理角度进行理解。我国民俗出现时期较长,存在着诸多的古老遗风,甚至从人类初期就出现了诸多习俗。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变异,但是原始风格的影子依然存在。因为封建保守的影响,我国民俗缓慢发展;在封建意识及民俗约束的综合作用下,同时存在着民俗积极作用和封建意识的毒化作用,这样导致民俗文化比较的原始和封建,从而将盲目性及神秘性的特点给体现了出来。画家对民俗形象的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能够最为充分集中的表现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风貌,它的出现,代表着画家开始反思这些停滞的社会经济文化,将观众心底的共鸣及认同感给唤醒。

二、民俗题材绘画的特点

民俗题材绘画的出现,是在积累现代文化中,持续接受与修正俗文化所导致的。民俗题材绘画虽然统一于民间艺术,但是也有较大的差异存在,虽然都是对民俗现象进行表达,但是民俗直接派生了民间艺术,其组成了民俗,民俗活动或者民俗心理会直接制约到其形式与内容。而民俗题材绘画则属于现代文化,在时展过程中,不断的变革,选择的也是与传统民间美术不同的民俗内容,包括大过新年图、天线送子、镇宅钟馗等。相较于解放区艺术,其选择的形式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民俗形象绘画选择的民俗行为大部分则是没有积极意义,且是残存的;从个体及群体特征角度,明朗的面貌都是其所不具备的。借助于某一种俗像或者俗信,将哲理、民族心态给表达出来,以便促使美感知觉状态得到实现。美感体验的主体与客体分别为现代审美观念与滞留的民俗现象,有效组合了审美的矛盾。不通俗性也是民俗题材绘画的一大特点,虽然大众性、人民性是民俗现象的典型特点,但是民俗形象艺术却具备了不通俗性的特点;社会阶层出现了某种需求,进而产生某种文化现象,但是持有俗像心理的共同体并不接受大众化民俗现象的艺术,说明民俗现象艺术并不属于本阶层文化。这种不通俗性,主要是从俗像行为角度讲,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于精英意识及大众审美趣味之间。民俗文化、物质民俗都比较的实用,民间艺术的辟邪、祈福特点较为浓厚。民俗现象艺术反映了人类某群体的观念,所表达的审美趣味是属于上层文化的范畴。按理来讲,上层文化代表着大众文化,但是研究社会文化结构来讲,民俗现象艺术出现了游离特点,都体现了其不够成熟。虽然表现的世俗态是普遍存在的,却将某一个文化集团的要求给反映出来,这种社会状态导致了其不通俗性的出现。民间艺术反映着民俗观念,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浓厚的浪漫性。但是民俗现象艺术虽然运用了残存俗像,却表现了比较含蓄和晦涩的文化观念,民俗的普遍性及大众性特点完全得不到体现,这种文化因素导致了不通俗性特点的出现。

三、油画创作中融合传统民俗的意义

1、拓展创新了当代油画创作技巧

当代艺术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识,更新拓展了绘画的艺术形式;且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艺术多元化存在,非常迫切的需要借助于油画创作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给展现出来。油画艺术家需要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及民俗元素给合理的融入到当代油画作品创作中,以便将大众民俗感情给更加浓厚的表达出来。描绘方法方面,可以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些因素给借鉴过来,也可以从题材角度来对民俗事物具体的描述,这样油画创作道路方可以得到有效拓展,且能够更好的发扬我国传统民俗文化。

2、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现阶段,全球化趋势不断明显,西方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容易导致人们忽略掉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而传统民俗文化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就需要适当的保护传统民俗文化,避免遗落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就可以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适当的引入到当代油画创作中,观众在油画作品欣赏中,就能够对民俗文化进行感悟,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民俗文化,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觉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民俗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有民俗形象出现于油画创作中,且开始流行。我国油画创作要想持续发展,不能够单单模仿西方油画。我国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十分的丰富,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将其融入到当代油画创作中,能够有效拓展油画创作的思路与题材,推动我国油画创作的进步,且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忠国.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当代油画创作产生的作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23-125.

[2]程俊礼.当代油画创作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及渗透[J].美术界,2013,5(19):54-55.

民俗作文范文3

法国油画家布丹在谈油画创作时说:“(油画)是集体的创作,亦即任何优秀之作都是集前人之大成的产物。”①油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油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交互,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无论其风格如何,它都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质和应有的观众,这二者缺一不可。油画进入我国,它已成为与国画并驾齐驱的艺术,但与西方油画作品相比,我国的油画创作还有一点“水土不服”。追究其因,笔者认为,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对民俗文化重视不够。人们热衷于将油画与中国画进行比较,认为“油画反映现实,国画塑造意境”。这个以偏概全的理念不仅简化了中西美术史的丰富事实,而且也误导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 油画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工具和以油画元素表达对世界观照和情感的方式。当油画传入中国后,画家和欣赏者大多是从传统的审美观出发,把油画并到高雅艺术的范畴,认为民俗文化与它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偏见把油画真正内在的品质大大忽略了。仅以我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的二十幅作品为例,涉及民俗文化题材的作品仅有寥寥几幅。但从世界各国油画发展史来看,油画在不同世代都与它们所在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为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油画作品背后还应有一种东西,一种我们眼睛不能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悟到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那就是油画创作离不开人民的习俗和生活、情感和审美,离不开所在地的文化土壤。事实上,“东西方两种传统文化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②。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且不断重复进而沿袭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现象。它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思想,是民族界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民族文化凸显的表现形式。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传统文化最绚丽的色彩。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素材宝藏中挖掘出它的精神性和亲和性,利用油画这个平台,来弘扬民族精神,繁荣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在今天有其重要意义。 一、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性 生活是油画创作的源泉,画家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油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坚实立足点。俄国油画家列宾在谈创作经验时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切的、充分的理解。”③民俗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与经典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特征,它虽不像经典文化那样高雅、清淡、飘逸,也不像宫廷和宗教文化那样神秘庄严、工于雕琢,但却与日常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密不可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无不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春节,全世界的华人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搭汽车历经旅途的颠簸都要回到家人的身边,我们的这种习俗令全世界惊叹和疑惑,岂不知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享受。油画创作需要对这种民俗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挖掘出精神的顿悟,这是油画创作最重要的一环,经过心灵的实践和感受,萌发创作的灵感,这就是油画创作的初级阶段。我们民俗文化中的这种精神性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油画创作当中,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艺术大师吕品田在评价李自健油画作品时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间蕴涵、贯彻着良知之魂。这灵魂融汇着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怀、热爱生活的达观态度和感恩济世的责任担当。可以说,是沉潜而遒劲的良知之魂,把感于生活层面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其绘画的基地,并通过形、色、质的演绎化作无法与精神性相剥离的艺术魅力。对于时下中国画坛上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漠视社会责任担当的思想和实践倾向,李自健的油画艺术堪称可贵的鉴照。真正的艺术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经验的充分表达。沉溺于绝对个人价值的自我表现不屑以社会良知为价值诉求,是当下油画艺术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而被人诟病的根本原因。”④ 任何一个时代,油画创作都不是白手起家、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的需要,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割断油画创作本身的传承关系,那是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作品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油画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油画在中世纪是为宗教服务的,宣扬禁欲主义,否定人性和自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则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和世俗生活发生了一定联系,画家肯定和表现了人性和自然,同时表现技法也发生了改进,一改上帝和圣母形体僵直,体态平稳的表现技法。从而产生了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色调配置法等。 创作题材也从表现宗教和贵族生活逐渐到表现社会生活。每一个时代的油画家面前都有着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当他们从事创作的时候,不管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总是要从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这种营养是多方面的。如: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银奖作品《冬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作品选材于民俗中的冬至节气,用油画技法真实表现了集市喧闹的氛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作者崔小冬感叹说:“当今中国的油画创作不仅是失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丰富的精神性,也没有认真学习、消化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⑤崔小冬画中的人和事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画家把赶集、宰羊的人们从平凡单调中提,运用油画的表现力唤起了我们渐渐淡忘的记忆。油画创作还应从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和习俗中挖掘它的精神内涵。如:亭台楼榭、民居庙宇、桌椅板凳、席枕屏帘、锅碗瓢勺、春联门神、接人待物以及旗袍服饰鞋帽装饰等,它们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要,也蕴含了民众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能在油画创作众多元素中表现出这种朴素醇厚、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这无疑对提升油画作品的格调有重要的帮助。#p#分页标题#e# 精神是油画创作的目的之一,当油画作品作用于人的意识之后,必然对人的精神方面发生影响,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想像、情感、认识以及意志等,这些精神作用主要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这方面和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民众独特的审美意识,民俗文化的审美功能更多的偏重精神功能。一张明代座椅,结构对比均衡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少数民族的竹编背篓,造型纤巧优雅,配之以各种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情;北方的大鼓响声震天,动作夸张,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江南的民歌委婉动听给人一种婉约之美;南北不同的民居在夕阳中静穆无声,却沉淀着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更不用说剪纸、年画、皮影、脸谱的视觉美感形式;供奉的纸扎、面塑、神像画传达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种精神性审美不仅愉悦我们的身心,还开启了我们丰富的想像,获得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更深刻的精神性审美体验,这都是油画创作珍贵的素材。 美藉华人油画家李自健善于把这些中国民俗元素应用到油画创作,如:《红花被》、《家书》、《黄土地》、《台湾乡土旧情》、《祖母》、《牛崽》、《汶川娃》等油画作品。经过油画科班训练的李自健,有深厚的写实功底和扎实的造型能力,熟谙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娴熟地运用民俗生活中的蓝印花布、红花被、水烟袋、老羊皮袄、绣花围裙、缨络包头以及竹篓、斗笠等元素作为油画创作中的陪衬素材,又充分地发挥了油画材料特性和表现性。让油画作品中的人物透出空灵和神韵,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的享受。逼真地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的真善美。美国资深美术评论家丹尼斯•怀伯曼说:“李自健运用了像是炼金术的神秘配方,将一群分散的人或物,……这些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超越了眼见的物质外表,而带有符号般的象征意义,同时它透露了画家意图让我们感知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意蕴,那似乎就是在他的绘画符号中所要尝试表达的一种真实,这属于中国传统所强调的美学观念。李自健的油画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但他的艺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而具有了人类性。”⑥李自健的成就无疑包括其出色的油画技巧和对民俗文化精神性的感悟。一位华裔观众看了他的画展之后留言:您的画足以让华人社会感动、自豪,感谢您将中国人的美和善良传递给美国人民,当一批批移民竭力使自己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时候,您的画无疑使他们想到自己的根。 二、借鉴民俗文化中的亲和性 荷兰伟大油画家伦勃朗说:“从自己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我的意思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意大利,他们对意大利的事物具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生活在荷兰,我们从我们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而不是从千里之外去找到一些东西。”⑦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审美要符合人们的需求,要有广泛的亲和性,没有亲和性的作品是没有市场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那是因为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亲和性。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中挖掘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形和题材。如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奇花异草、祥禽瑞兽、民俗风情、图案符号,和麒麟送子、孟母三迁、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福禄寿喜等民间故事题材进行研究,找出人们喜欢的素材幻化为审美创造力,油画创作的题材有没有亲和性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杨飞云说,一个家庭要收藏着自己的老照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老照片”,给后代留一些可供回忆的、回味的东西。一个民族有价值的,是它的民俗文化传统,是它的传统审美情趣。他的油画作品《梳妆》中的三位少女,无论是旗袍、服饰、图案都具有典型的江南民俗特色,画面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情调。油画家陈逸飞笔下的中国女子系列油画创作更是如此,如:《恋歌》、《人约黄昏》、《幻想》、《浔阳遗韵》、《丽人行》、《红影》、《多梦时节》、《上海滩》等,画家笔下的江南女子无不纯情与温婉、高雅与雍容,把少女情怀的憧憬、期待、酸涩的心灵表现出来了。《浔阳遗韵》画中的三位女性端庄、含蓄、温雅,该作品通过雕镂的琵琶、得体的旗袍、古老的家具与周围的氛围,把中国女子的美和韵致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基培尔蒂所说的:“应该努力塑造的,仅仅是被看到的东西。至于看不到的东西,谁也不会否认它们和绘画没有任何关系。”⑧那个“至于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亲和性,民俗文化的亲和性大多是通过吉祥的图形和色彩来表现的。如:喜鹊象征吉祥喜庆,牡丹象征大富大贵,仙桃象征长寿。葫芦、莲子、石榴、鱼等常作为多子多孙的吉祥象征物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中,并丰富出如榴开百子、鸳鸯贵子、莲鲤生子等艺术主题。而人们对病老衰亡的生命态度也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寓意,如五谷丰登、万寿长春、龟鹤齐龄这些题材经过世代传承,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图形、色彩的寓意和象征,来表达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情感。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无不是通过江南女性喜爱穿戴的蜡染、蓝印花布的面料以及上面的鸳鸯、蝴蝶、龙凤绣花图案,得体的旗袍、明清家具和瓷器,使得画面的构图和色彩形成和谐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可以说,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是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体现的典范。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评价李自健的油画创作时说:艺术是一个民族审美的体现,他的作品之所以感动了三十多个国家的观众,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赋予其中。这种审美情趣源自他对乡土父老乡亲的爱。源自民俗文化审美观对他的影响。这一切都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他的审美既是个人的,同时也包涵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色彩在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亲和性,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象征吉祥的红色分不开,红色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使人的情感体验变得生动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我们国人喜欢,红要红得艳,绿要绿得鲜,白要白得雅。总的来说,“红红黄黄图个吉利”是我们民俗文化的色彩理念,“图个吉利”是我们的目的,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民俗文化的这种色彩观也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产生了一些影响。油画家段正渠长期以来关注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他用敏锐的视角和个性色彩感觉表现黄土高原的人和物。他的作品表现那些在夜色中被灯火照亮的人们,无论是传统节日的焰火,还是私密空间温情的油灯;无论是雪夜里熊熊燃烧的炭火,还是奇异地划破夜色的手电光,在这些红色、金黄色的调子里,都显示出画家对黄土高原人们的浓浓情感。如:《夏日黄河》、《火堆》、《东方红》、《飞跃少年》、《山上》、《大鱼》等油画创作,作品中大多以红色调子为主,给人一种强烈的温暖感觉,他用单纯而强烈的红色调子传达山乡男女的粗犷和率真。尤其是《读书》这幅油画作品,描绘出山乡孩子灯下读书的场面,画面正中高悬的灯照亮了窑洞里读书孩子的脸,在红色的笼罩下以及桌面上的微型木雕、陶瓷碎片、坛坛罐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画家对乔治•鲁奥后期风格的借鉴,他借鉴并发挥了鲁奥的庄严与神秘,却改变了鲁奥的阴沉和忧郁。#p#分页标题#e# 三、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丰富的矿藏中去寻宝。民俗文化的精神性、亲和性都值得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借鉴,用油画的表现技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拓展油画创作的空间,这必将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繁荣提供契机。

民俗作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二)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东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23-124.

民俗作文范文5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经济;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93-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突显。

1996年云南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思路,1999年又进一步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确定为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2008年提出由民族文化大省迈向民族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2009年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战略。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在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方面探索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云南模式”、“云南现象”,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6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9%,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一起,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2010年,云南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加值突破44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6.1%。在如此喜人的成绩背后,云南民俗文化到底给云南文化产业加分多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即是写作本文的宗旨所在。

一、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般来讲,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这样四个部分。

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也具有民俗文化的一般性,从物质民俗来说,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建筑、饮食、服饰、民族产品、医药保健等方面;从社会民俗来说,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组织(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方面;从精神民俗来说,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从语言民俗来说,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民俗语言(广义的包括民族语言、方言,狭义的包括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等)和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两个方面。云南民俗文化的这四个类型从大家已耳熟能详的一些民俗事项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如:傣家的吊脚楼,白族的四方街、过桥米线,摩梭族的婚俗,彝族的图腾崇拜、阿诗玛的传说等。云南民俗文化与其他地域的民俗文化相比,又具有下列特征:

1.民族性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云南是我国居住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在云南境内成村落聚居,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和内地山区,总体成大分散、小聚居、立体交叉的格局,有16个民族跨国境而居。

2.地域性

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以地域聚居的,有不同的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县。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地势等地理状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俗。云南各民族(俗)文化大致是由三大“文化带”结构而成: 第一,滇藏文化带,主要指滇西北与及相关藏区相联系的这一狭长地带的文化结构形态。第二,滇、东南亚文化带,指滇南、滇西与相邻的东南亚诸国的文化结构形态。第三,滇川黔桂文化带,这一文化带结构较为复杂,作为云南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这里先秦时即有过以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干的古道,以汉文化为主流同时包容苗、巴蜀、百越等文化的文化带延及滇东及滇中的广阔地带。

3.多样性

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云南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山与云南少数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滇西的怒山、高黎贡山,到滇中的无量山,滇南的哀牢山,再到滇东北的乌蒙山等,都有诸多民族生活在其中。这些民族不是一起生活在某一处,而是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海拔线上,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由于民族不同,不同的海拔等高线上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热坝地区的傣族生产稻谷,相关的习俗节祭是栽秧节、吃新米节等;而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拉祜族苦聪人,由于气候原因,栽不出稻谷,只种少量旱作,而以采集、狩猎为主,相关节祭习俗为祭猎神、山神等。

除不同的族源外,不同的物质基础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曾以狩猎、采集为生存依托的拉祜族、独龙族等,就形成相应的猎俗、猎祭及采集的种种习俗和禁忌。与此相比,农耕民族的精耕细作技术和栽培经验更为成熟和完美。相关的农事活动和风俗习惯也不离其农耕的特点。边疆地区民族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较为粗犷,相关习俗反映出人们对山的崇拜。

4.集中性

云南民俗文化虽然有地域性,但是,25个少数民族集中于一省,是云南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对于外地观光旅游者来说,只到云南一地,就可遍领25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是何乐而不为的事。

5.稳定性与变异性、交叉性

民俗文化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变异性,云南民俗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大分散、小聚居、立体交叉特点显著,因而,变异性、交叉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再加上云南地处边疆,而边疆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因为边疆地区无法长期封闭,往往多种文化竞争激烈。这样,开放性就会促进本族、本地民俗文化传播中的滞后因素,同时,也就加深了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6.对外性

云南民俗文化由于经济和旅游业的推动,具有明显的对外性,这里所谓对外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省外、国外的吸引力;(2)省内,对不同地州、不同民族、不同民俗的吸引力。

7.历史性

民俗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终将成为历史。例如,火塘文化中把火塘作为村寨议事与社会习惯法的习俗,“祭坛即教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出现,“教坛”自然而然地会从“祭坛”移到学校。在社会的发展中,民俗文化的融合或消失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民俗文化越是古老就越是会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因为人们总是用现代社会的主体文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传统民俗的尺度。因此,傣族黑齿、喜食昆虫的习俗,用今天环保、健康、文明的眼光来看,就难以生存了。

云南民俗文化除了具备上述特点之外,也具备民俗的一般特征,如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传播性)、规范性与服务性等,这些特征正是寻找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开发规律的决定性因素。

二、云南民俗文化在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云南已探索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那么,作为处于“主打”地位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在云南经济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一是增加了云南民族特色商品中的民俗文化含量和民俗文化附加值,在投入、文化、科技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出来,都需要有两种投入: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有形投入又称为硬投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人力、财力。无形投入又称为软投入,是指文化、科技等。现代市场竞争,有远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都十分注重降低有形投入,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必须摆脱扩大外延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扩大内涵再生产、降低有形投入、提高无形投入的新路子。这个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必须永不休止地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把开发“民俗文化力”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促使智力优势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商品消费的心理成分和审美要求,形象力在市场开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市场营销,特别是国际营销中,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拿民俗文化符号来说,民俗文化符号本身的独特性蕴含着一定的神秘性,往往是引起消费的兴趣点所在,但是,如果存在“文化障碍”,不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就没有交易行为的发生。

三是有利于打开民俗文化产品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振兴民族经济和区域经济。民族要振兴,经济是基础,而经济的振兴又离不开相当数量品牌的支撑。云南经济的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振兴民族工业,提高民族品牌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有两重意义:其一,是使民俗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注重民俗文化产品的经济含量、经济效益,使民俗文化产品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为云南经济发展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其二,是文化全面侵入经济生产,使经济生产的目的、过程、手段、结果乃至产品的包装,都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从而促使云南经济生产获得一次革命性的跃迁。与此相关联,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为文化大省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供物质支撑。事实证明,民俗文化产业在当今多层次、宽范围、全方位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四是有利于丰富并优化云南的文化产业结构。云南的民俗文化产业资源极其丰富,比如旅游民俗文化、饮食民俗文化、服饰民俗文化、居住民俗文化、交通民俗文化、节假日民俗文化、婚丧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技术、医药保健文化、游艺民俗文化、民间体育文化等,结合民俗消费心理,将会形成许多民俗文化的分支产业。

五是云南民俗文化是扶贫攻坚的有利资源。旅游是文化的旅游,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约5%。依据文化旅游资源而开展的旅游扶贫工程,已经使得400多万“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2000年,云南提出的“云南试点项目”,把石林、剑川、建水、腾冲、广南、景洪6县市作为先期示范点,就是基于要把民间文化产业开发与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想法而提出的。如剑川,既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木雕艺术之乡”、云南省文化先进县,也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部级贫困县。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欧鹍渤.中国地域文化丛书:滇云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忠良,周兴渤,梁多俊.云南民族文化探索[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5]华世铣.明清时期云南的经济与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6]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黄南珊,何念龙.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科学动态,1999,(9).

[8]何学威.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9]夏旸.中国文化产业:你的未来不是梦[N].中国文化报,2001-5-9.

[10]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云南省统计局,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C],2011年4月17日

[12]李向雄,李开义,黄华.云南设立十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抓好“六个一批”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N],云南日报,2010 -12 -25 ( 001 ).

[13]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云南民族文化如何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3 -16 ( 008 ).

民俗作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民俗描写

鲁迅不只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更是杰出的乡土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辟的语言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改造国民的灵魂,而且又以其对乡土生活的成功描写,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浙江绍兴的风情画,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浓郁的乡村泥土气息,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之所以独具情钟地描写浙东农村的民俗,是由于他生于斯,长于斯,再加上幼时民间文学对他的熏陶和影响,这些内容鲜活、充满乡村泥土气息、形式朴素的民间文学滋润了鲁迅,给了鲁迅最初的文学营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鲁迅在其创作中对民俗事象的自觉运用和自如描写,使一些风土人情、世态习俗融进其作品中发展了故事,深化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主题。

一、自然环境描写

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无论是状物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写人叙事的社会环境描写,都能自觉地把民俗描写融入其中,使民俗描写与文章内容水融、浑然一体。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描写百草园夏秋自然景物时,插入了“人吃何首乌根能成仙”和“美女蛇”的民间传说。这两个民间传说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呆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章中,鲁迅还写了冬天在百草园雪地捕鸟这一民俗,写出了百草园给爱玩好动的儿童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在小说《社戏》中有一段临河搭台的描写: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不分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乌篷。

鲁迅将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糅和起来,不仅写了空间月下朦胧的自然环境之美,也写出了热闹的戏台。自然景色与看戏的风俗画,乡土味极其浓郁。

二、社会环境的描写

鲁迅在其创作中大多以他的故乡浙东绍兴和绍兴附近为背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世态习俗的画卷。

在小说《孔乙己》中,以人物生活的江南水乡乡镇小酒店为生活背景,为读者描绘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商品经济民俗特点。酒店格局是:四文钱一碗酒;下酒物:茴香豆、盐煮笋、荤菜;盈利手段:羼水;酒客:短衣帮、长衫帮。这是何等真实的一幅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学生读后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这个乡村小酒店,感受了当时的市民生活。

三、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

鲁迅作品中,有关风土人情、世态习俗的描写不仅在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中随处可见。更为重要的是,在鲁迅作品中,这些民俗描写是整体的、浑成的,散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将风土人情、世态习俗作为人物生活细节的一部分。纷纷洒落在故事情节里,洒落在人物形象里,深化了人物性格。

小说《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人”。其实,在这里喝酒的方式:站着或坐着喝,而衣服样式——穿长衫或穿短衫就成了人物身份地位的标志。孔乙己的名字是从旧时儿童蒙学所用描写纸中“上大人孔乙己”这似通非通的句子中摘取的;孔乙己买酒的姿态是“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面对众人的奚落和嘲讽,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孔乙己对众小孩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无不活脱脱地勾画了孔乙己的性格,提示了其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小说中关于孔乙己面对丁举人的毒打迫害,被迫写下“服辩”。总之,小说《孔乙己》以乡镇小酒店为背景,围绕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民俗描写,运用工笔画式的手法一步一步成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个被压迫的小人物。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先生形象的刻画也成功地渗入了民俗描写。古时私塾中大都供有孔子牌位。写自己第一次见先生书房中没有孔子牌位,从侧面揭示先生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在散文《阿长与》中,更是运用了繁多的民俗细节描写来刻画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