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例6篇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1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2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

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

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

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哲学思考

在双语教育中,双语模式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双语教育的成败。当前双语教育中,科学、理性地选择模式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拟从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公平理论出发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进行哲学上的思考。

一、我国的双语教育模式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实施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针对民族地区制定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计划。①从两种语言在学校各科教学中使用范围划分,在我国民族地区目前实行的双语教育模式可归为三种:第一、以民族语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各科都用民族语授课,使用民族文教材,另外单科加授汉语文,称为一类模式。第二、以汉语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各科都用汉语授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另外加授民族语文,称为二类模式。第三,各科用汉语与民族语双语授课。

从两种语言的相互关系划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可分为两种:第一,平衡双语教育。指在义务教育中学生发展本族语技能的同时,也发展汉语技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文)。这种类型的教学着力于解决在什么环节,什么课程使用何种语言,使两种语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具有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双语者地两种语言能力相当。第二,辅双语教育类型。教学中使用民族语文,其作用主要是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汉语读写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当然,学生的民族语文水平在教学中也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本族语只用于初等教育的最初几年。有文字和无文字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类型。②

二、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哲学分析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公正就是最大化功利。所谓功利,是指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而功利主义认为国家的立法依据应该是全方位最大化地提升幸福,也即“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往往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权衡苦乐,将幸福最大化。

但是功利主义有其值得争议的地方,那就是:第一,追求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实际上忽略了个体和少数人的权利;第二,在其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中,默认所有价值是同质的,所有价值可比,将所有道德问题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的偏好都有意义,重要的是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只要快乐的总量相等,针戏与诗一样好”。

概言之,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多数人的幸福,就是公平的。功利主义的代表边沁和约翰・穆勒认为,求乐避苦是人性之所在,道德上的善恶、政治上的优劣、法律上的权利,都是以这种减轻痛苦、增加快乐为惟一的判断标准。对于社会而言,其行动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推进群体的福利,最大程度地实现包括它的所有成员的欲望的总的欲望体系。功利主义反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一小部分精英的利益,而为社会的大多数人争取权益,以便达成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根据功利主义理论,应该使最多数人的功利最大化,在教育中,就是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选择,应该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掌握和运用少数民族语的人越来越少,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从国家角度来说,需要有人继续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因此,少数民族保持本民族语的学习,是保存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但是这样对于很多要求学习汉语来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准备的人,可能就是不公平的。他们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来保存中华文化多样性,保留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基本权利是自由权,独立存在的个体不能被利用去追求总体的幸福感。家庭式的立法、试图树立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以及任何为了劫富济贫进行的财富再分配的税收政策,都违反了自由权。

只要造成不平等的因素是通过公平途径所产生的,那么就是符合公平的。社会公平就是按照自由交换的规则进行分配,人的权利是分配的基本依据。自由市场本质上是公平的,而再分配是对人们权利的侵犯。自由主义认为判断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的两个原则是:人们是否公平地获得生产资料以及财富分配是否基于自由市场的买卖。如果是基于公平地获得的生产资料,并且通过自由市场买卖,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征税就等于是强占了富人的一部分劳动果实,因此征税就等于是强迫劳动或奴役。

因此自由主义认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只属于自己。人是本身的目的,所以人是自我的所有者,这是平等的核心。

约翰・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强力盟友,但是他的观点与自由主义有有所不同。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不能随便违背自然法则。人不能自杀,也不能给别人权利来决定我们的选择和命运。人的自然权利是不能放弃或交易的,也是不可剥夺的。任何施加了我们的劳动的无主物品就是我们的财产。洛克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主张自我绝对所有权,人们可以按照的意愿去做事;而洛克则认为要认真看待自然权利,承认某些权利是不可剥夺或放弃的,建立政府后,经多数人通过正当的程序后征税等不是剥夺财产权。

用自由主义的观点来考虑我国双语教育模式的设计,选择何种双语教育模式应该由市场来进行配置,政府不应该过分干预个体选择教育的过程,政府的职能只是保证个体在选择的过程中享受公平的市场规则。也就是说,国家不应该干涉各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教育模式,而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保障这种自由的选择权。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不可侵犯,反对国家对个人生活的过分干预,认为受教育是个体自我选择的事。个人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权衡得失,通过市场来换取相应的教育资源,从而为自我的发展负责。如果个人的自我规划不成功,那么这种不成功也是由于个体本身的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不能归因于社会或其他人,更不能通过损害其他人的权利来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

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学好汉语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因为少数民族学好汉语,可以与汉族进行交流,也可以用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交流,更可以通过阅读中文的书籍和文献来了解到世界上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思想。通过熟练掌握汉语可以进一步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与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性,表现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倾向于选择以汉语为主导加授民族语的模式,或者双语授课的模式。

但是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基础是有要求的,若是不考虑这一因素,而盲目地推行汉语处于重要地位的双语教育模式,那么汉语授课可能会造成学生课上听不懂,不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

三、结语

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关于公平的理论,不能判定哪一种理论更好更公正,而要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相对公平的选择。

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尊重当地民众的愿望,并且根据当地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汉语状况,选择相应的双语教育模式,并随着现实状况的变化作出调整,使双语教育确实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戴庆厦.滕星.关辛秋.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2]戴庆夏.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3]嘉央扎西.关于藏区双语教育模式选择的思考――从阿坝州的双语教育模式选择谈起[J].中国民族教育,1999(1).

[4]李忠儒.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5-34。

[5]谭杰.毛兴贵.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6]王鉴.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1999(1):157-163。

[7]魏炜.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42-48。

[8]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究,2009(4):96-101。

[9]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3(6):72-77.

注解: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4

论文摘 要: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汉语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阐述了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时词汇量的控制与重点词汇选择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来说,词汇教学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才能真正解决词汇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技巧与对策来解决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我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这节课教多少词的问题。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 

课堂教学中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 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课堂教学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以我校预科生为例,学生进校时一般都已经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三、四级的水平。极个别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三级以下,当然也有极个别水平稍好的学生能达到五、六级的水平(参照入校汉语水平摸底考试的结果)。假如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八个级别将它们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3个阶段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阶段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词汇”。 

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是课堂教学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就更短,更有限,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掌握和利用。 

学习词汇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词语正确的读音、词语正确的书写、与词语有关的语法规则和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因此,我们就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汉语基础、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和课后使用该词的几率来决定课堂词汇教学的数量。以《初级汉语教程》(中)为例:该书共有二十课,每课的生词大约都在四十个左右。而词汇教学只有两学时的时间,这根本不允许我们每一个词都作详细讲解(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堂课的授课词汇量。一般情况下,每课都选取6—8个生词作为重点词汇进行讲解。这样不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而且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照顾到。基础差些的学生只要掌握重点词汇就可以了,而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其他词汇。 

2、 课堂教学中重点词汇的选择 

进行汉语词汇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范围。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优先讲授最有用的词。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多少使用、练习的机会,也很难掌握。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常用,构词能力强。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往往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如在《初级汉语教程》(中)第十六课《离家的时候》一文中出现的“临”、我们就可以作为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因为 “临”这个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它还能和其它词连用组成新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欢迎光临!/ 双喜临门”这样的句子;而且也经常会遇到由“临”构成的复合词,如:临时(临到某事发生的时候);面临(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濒临(紧接、邻近)、大难临头(灾难或不幸的事情落到身上)、临近(靠近、接近);或者遇到由“临”构成的常用短语或词语:临走、临睡、临别(将要分别)、临终(人将要死的时候)等等。对于类似的词语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 

其次,词汇的选择还应当落实到教材中。应该结合教材的要求与汉语水平考试中对词汇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和取舍。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梅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词与理解障碍分析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三期 

[3]卢福波《汉语教学常用词语对比释例》[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版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话题;话题选择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交际性”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新方向,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话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话题的合适与否关系着学生交际练习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的功能项目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初级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汲传波(2005)《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话题选择》等研究,将初级话题分为自我介绍、情感表达、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国概况、普适性话题和消极性话题共七类话题。

为证实本研究话题分类的合理性、真实性,笔者将随机对部分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实际的汉语学习和生活经历,对每个话题进行评分,分值为1~5分,其中1分为最不常见,5分为最常见。本次调查是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的,基于调查数据,笔者考虑用方差分析(ANOVA)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比较各话题的常见程度(整个分析过程均由R完成)。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由于问卷是随机发放的,且根据以往类似调查经验来看,可以粗略认为各话题评分数据的方差之间没有显著区别,故我们可以利用ANOVA对该数据进行分析。

二、初级汉语话题选择情况分析

通过ANOVA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的到各话题评分框须图如下:

直观看来,前四个话题的评分均值明显高于后三个话题,初步认为各话题的常见程度并不相同,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易知,ANOVA的p-value为3.2e-1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可以认为本次ANOVA的结果是十分显著的,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各话题之间的常见程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

参与调查的汉语学习者认为,在初级汉语阶段,自我介绍、情感表达、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话题,而中国概况、普适性话题和消极性话题比较不常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前四个话题的实用性、交际性和需求性较强,特别是对于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而言,这是在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话题。

受调查学生认为后三个话题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原因可能与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水平有关。首先,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们更加希望学习能够满足其初步基本交流需求的话题;其次,初级阶段的语言水平不足以谈论这类话题。

三、结论

通过话题猜想和调查结果验证,P者建议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侧重对实用性较强的话题的教学与训练,以保证交际训练的生活化和真实化,进而促进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6

关键词:预科教育 基础科技汉语 教材编写 选材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全国来华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赵金铭教授在题为“汉语预备教育再认识”的发言中反复强调,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重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通用汉语的基础,也包括专业汉语的基础。预科阶段的专业汉语不应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专业汉语――专业基础汉语。

从理论上来说,专门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汉语教学是最合理、最有针对性的,如:计算机汉语、材料学汉语、自动化汉语等。张莹(2014)认为需要编写针对某个学科的汉语教材,提升教材的专业性和针对性[1]。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有几个,无法单独成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使用科技汉语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上下功夫,选择可以作为各专业基础的、具有普适性的内容,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

二、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现实基础

科技汉语教材的定位和编写要满足目标需求和学习者需求[2][3][4]。预科阶段要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是由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科技汉语的特点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一)学生的学习目标

2009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通知》规定了预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其中,学生在完成预科教育之后,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包括: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概况,运用学到的汉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掌握汉语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点,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科技汉语的常用表达句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听、记、问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书阅读中文专业资料的初步能力及进入专业学习时所需的相应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经过预科学习后,留学生们要和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用汉语上课、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还要独立阅读教材、做作业等。通用汉语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而科技汉语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问题,所以,编写适合预科阶段留学生的科技汉语教材显得异常重要。

(二)科技汉语语言的特点

李泉(2011)指出:“科技汉语在词汇专业化、短语固定化、表达方式专门化、单句复杂化和复句常用化等几个方面,是不同于普通汉语的。”[5]所以科技汉语需要单独、专门学习。

科技汉语的特点有:在词汇方面,使用专门的科技术语,大量使用抽象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虚词,有一些外来词;在句法方面,多用完全的主谓句,多用陈述句,有许多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单句较复杂,长定语、长状语较多,大量应用复句且类型复杂。[6][7][8][9][10]

科技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对于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预科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科技汉语相较于普通汉语有更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利用。比如,词汇方面,除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外,科技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半科技词、科技基础词、科技通用词等。[11][12][13]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如“以……为……”“若……,则……”“如图……所示”等,以及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词根,如“力”“度”等。上述这些都可以作为预科阶段基础科技汉语教学的重点编入教材,易于为初级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在教材编写时,要抓住科技汉语中基础性、规律性的语言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科技汉语学习的系统性。

(三)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限

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初到中国,汉语水平大多为零起点,接受预科教育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学习通用汉语,还要学习科技汉语。在学习科技汉语时,其通用汉语也仅为初级水平,用初级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去学习科技汉语,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提出预科阶段应学习基础科技汉语,从科技汉语中提炼出基础的、通用的、常用的、有规律性的内容,包括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等。同时,这些内容不应只是基础的,也应是精华的,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原则

科技汉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科技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科技汉语课作为语言课,教学的重点应是科技语言,而在展示科技语言的同时,必然会承载一定的专业知识。李泉、吕纬青(2012)指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应“以汉语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14]。董杰、韩志刚(2009)区分了预科阶段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数理化课程和以科技语体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科技汉语语言课[4]。所以,科技汉语教材,尤其是预科阶段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以科技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为教学重点,而非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本文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语言的专业性、内容基础性和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一)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在学科选择上的考察,我们发现:第一,有的科普汉语教材涉及的学科很杂,如《科普汉语阅读》和《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第二,被选用最多的还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如果涉及学科过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态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医学、经济、法学等显然与本学科关系不大,这样的内容过多非但对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用处不大,反而浪费时间。此外,学科过多会导致某些重要基础学科只占一课或两课,词语很难在有限的课文里复现,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以达到科技汉语课的教学目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学科的词汇具有通用性,基础学科学过的一些专业词汇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如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词汇会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二是各学科的语言表达规律具有同一性。科技语言的表达规律都是相通的,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时,也能利用所学的科技汉语知识,举一反三地学习,这也就达到了预科阶段科技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多学一点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是掌握进入专业学习的方法,学会怎么学。三是基础学科具有易接受性。作为所有理工科专业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容易接受。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现有科技汉语教材中,同为数学内容,有的是科普知识,如“记数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有的是专业知识,如“方程”“函数”“勾股定理”,专业知识中有的是中学阶段的,有的是大学阶段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选择专业知识而非科普知识,要选择学生已有的中学阶段的知识而非大学阶段的知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语言习得才能发生。如果选用学生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习语言现象,就容易很多。用汉语呈现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易于学生接受汉语科技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基础的、通用的科技词汇和科技语言中常用的句式结构等,也可在学习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而科普知识专业词语涵盖少,语体上与专业汉语有一定差距,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性差。

总的来说,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应以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内容为主要选材。在预科阶段,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学目的语的科技语言――以知识带语言;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科技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用语言学知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在选材上,要时刻把握“基础”这个原则,选择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二)语言的专业性

汉语科技语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语体,是汉语的一种领域变体[15]。科学语体一方面是领域语体中的一个类属,另一方面也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杜厚文(1993)指出:“科技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中的某些语言要素,在出现的频率、特性和作用上,与其他的语体是有明显区别的。”[2]

科技语体本身还可以细分,比如科普读物和大学教科书所用的语体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比例、句式结构的差异、修辞方式的使用等方面。一些学者按照语体的典型性对科技汉语语体内部加以区分,如区分为科技体和科普体[16][17],也有区分成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18]。曾毅平(2012)将科学语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科普体(准科学体)、大众知识小品(一般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典型科学体)[19]。本文采用科技体和科普体的二分法。

有的科技汉语教材为了追求趣味性,降低了难度,使用科普语体代替科技语体,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科技体和科普体在词汇和句式上都有较大差异。

首先,科技体与科普体在选用的词汇上有差异。笔者曾对部分科技汉语教材课文(有科普体,也有科技体)中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这些数据与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中段落截取(科技体)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在书面固定语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20]。这是因为科普文章是面向大众的对科技知识的普及、介绍,所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科技语体书面性强,多用书面词汇和专业词汇。

其次,科技体与科普体在句式使用上也有一定差异。专业教材属于标准的科技语体,其内容是对事物和理论的客观描述,一般不使用修辞方式;很少使用人称代词来表达主观的感觉;在衔接和照应上,为追求严谨多使用原词重复;较少使用设问句衔接。

通过对《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第一章第一节(共计8609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没有使用修辞方式;除了“我们”出现16次外,没有其他人称代词出现;除练习题中的问题外,没有使用设问句或其他形式的问句,皆为陈述句。而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的考察发现,修辞方式、人称代词、设问句在课文中均有出现,且非个例。有些课文除了包含少量的科技词汇外,在语体上与通用汉语并无多大差别。

科技汉语教材中修辞的使用:

(1)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比喻)

――《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第十一课 课文二

(2)人脑和电脑,谁更聪明。(拟人)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三课

(3)你想摘下挡住美丽眼睛的眼镜吗?你想丢掉妨碍你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的厚“瓶底”吗?你想改变形象拥有蓝色的眼睛吗?一副隐形眼镜便可以满足你的这些愿望。(排比、比喻)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4)在中国,人们一般都有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的习惯……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二课

(5)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过地图。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十二课

(6)我们平时在比较小的屋子里说话无法听到回声。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四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设问句的使用:

(7)那么乐观使人变得年轻、忧愁使人变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五课

(8)苹果熟了,会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十七课

(9)小小隐形眼镜能替代厚厚的镜片,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综上所述,科技体与科普体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和句式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科普体的课文会造成科技语言风格的改变或弱化,与学生将要接触的专业教科书的语言面貌不一致,学生无法通过这样的课文了解科技汉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很难实现为专业学习扫除语言障碍的目标。

所以,在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清除留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中要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选用与学生日后所使用的专业教材的语体风格一致的语料作为课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选择科技语体和科技内容时必然会牺牲趣味性。好在学生学习科技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强,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和课堂活动等提高教材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的课文都是比较枯燥的数、理、化段落,属于科技语体,但在课后练习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想一想、猜一猜,小游戏,动手操作”等。使每一课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内容基础性与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以上提出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两点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和语言的专业性。在教材编写中,应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在选择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时,由于初中教科书为吸引学生的注意,语言风格会有科普化的倾向,比如会使用一些设问句或修辞方法,专业词汇的比例低于高中和大学教科书等[20]。那么,是使用原文还是进行一定的改写呢?若直接选用大学专业教材中的语料,其中超越学生自身水平的专业知识就会阻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所以,要掌握好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结合的度。

本文认为,内容的基础性是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基础和前提。课文所介绍的专业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掌握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畅地学习这些知识的汉语表达。因此,一定要从中学阶段的数、理、化知识中选择。在此基础上,注意所选语段中专业词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普通词语的基础性、语体风格的专业性、语言结构的功能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改写。

此外,还应考虑整本教材对基础专业词汇、通用专业词汇、书面固定语块、常用句式结构、功能意念项目、科技文体特点等内容的全面涵盖。编写时,应遵循“结构―功能―情境”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同时加入“词汇”这条线,即“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w。选择恰当的基础专业内容以确定情境,以词汇和功能意念项目为主线,句式及语法结构体现在功能项目中。

科技词汇是科技汉语区别于通用汉语的一大要素,它反映的是一定的科技知识。需要尽量全面地涵盖、系统地展示科技汉语中的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突出能产性强的词根和科技词汇的特点等。同时,注意基础科技词汇的篇内和篇间复现。

科技汉语常用的句式结构可以通过功能项目展现出来。杜厚文编著的《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下)》中,提炼出“定义”“数量”“目的”“比较”“因果”“手段、方式、方法”“条件”“观察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分类”“判断”“形状”“性质”“依存”“顺序”“运动”“影响与作用”“结构”“位置”“变化”“时间”“结论”等20多种科技文体中的功能表达法。白晓红主编的《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以功能为纲,提炼出“常见数学符号”“常用表达式”“简单数理关系”“定义与说明”“位置与方向”“异同与比例”“运算与操作”“指令与要求”“分类与举例”“变换解释”“事物的构成”“事物的变化”“因果联系”“条件限制”“推论总结”“问题解读”等语言功能项目。功能项目下的语言点展示可以是课文中的语言结构,也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基础科技汉语是通用汉语到专业汉语的过渡,它不同于通用汉语,也不同于入系后的专业汉语。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应以语言和内容的基础性为根本,以适应专业学习为目标,将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与科技句式和科技语言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材和编写时,要综合考虑科技词汇、功能项目、句式结构、专业内容四个方面,构建“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体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编模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语块理论的科技汉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莹.近30年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回顾与思考[J].出版发行

研究,2014,(11).

[2]杜厚文.《普通汉语教程》和《科技汉语教程》的编写原则与设

计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3]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教

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4]董杰,韩志刚.理工类本科留学生预科强化教学中的科技汉语教

材[A].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213-220.

[5]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6]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

(2).

[7]郭金鼓.科技汉语的特点[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85.

[8]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9]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10]杜厚文.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

[11]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

(4).

[12]韩志刚,董杰.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J].文教资

料,2010,(26).

[13]代睿.学历留学生初级科技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研究[A].第十

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泉,吕纬青.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A].第十届国际汉语

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修辞学,

2009,(5).

[16]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明月.科技汉语的语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

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8]马宏.科技汉语教材相关问题分析――以《科技汉语――中级

汉语阅读教程》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曾毅平.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J].华文教学与研

究,2012,(2).

[20]代睿,刘璇.从科技语体的词汇类型分布看科技汉语教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