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也风流范例6篇

校长也风流范文1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其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参照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指标,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特点,设置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测,从而提前预防和观测财务风险的发生发展,以便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

公办高校;财务风险;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公办高等学校发展速度空前,而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于是,很多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发展急需的资金,贷款数额快速增加。但是,银行贷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暂时满足了高校眼前的资金需求,但却带来了很大的债务压力。许多高校除维持日常性的基本支出外,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收入都拿来偿还数额不菲的贷款利息,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等经费的投入。随着还本期限的临近,偿还本金就更加困难,财务风险突现,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估计出可能造成的风险的程度,进而采取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便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做到内容完整,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既独立又能相互补充,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出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其分析数据具有准确性。

(二)整体性原则。

风险评价体系要有整体性,不能用单独一个指标来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要综合运用多个指标,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但指标的数量又不可以过多,指标体系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能体现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的重点。

(三)可比性原则。

设立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间的通用程度以及可比性。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的比较,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价。

(四)动态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动态完善的原则,不断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其保持最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的建立,要科学合理,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灵敏性。通过对当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目前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偿债能力、财务管理、及对校办企业的投资这三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三类风险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是核心指标,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为其辅助指标。

(一)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指的是高校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高校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它表明高校通过举债筹集的资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来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债权人投入资金的安全程度。通常,资产负债率越小,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高校举债的潜力越大。此项比率越高,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差。资产负债率以多大为宜,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不尽相同,在我国,对于企业而言,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比较合适,而高校与一般企业不同,负债不能过高,该比率不超过30%较为合适。

2.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高校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它主要用来衡量高校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体现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保证高校的支付能力来看,此项比例越高越好,但综合来看,流动比率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限定。在评价流动比率时,不仅要关注比率本身,还应注重分析流动资产各项目的构成状况,要具体分析是否变现能力较差的材料、应收账款等所占的比例过大,或者是流动性极强但盈利能力较弱的货币资金比重过大。对于企业,流动比率等于或稍大于200%较为合适,高等学校也可参考这个区间,取200%作为警戒线。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负债/年末货币资金×100%。这个比率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高校偿还即将到期的贷款的能力,其在高校中应用效果与企业类似,反映的是高校货币资金储备对外债的承受程度。现金负债比越高说明财务风险就越大。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这个指标应处于较低水平,其预警临界为10%,越小越好。

4.现实支付能力。

现实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全年总支出额/12)。该指标体现的是高校年末结存货币资金能供学校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可衡量高校最近稳定的支付能力。这一指标值的大小,代表实际支付能力的强弱,一般来说该指标大于3个月为佳。

5.累计贷款占总资产的比率。

累计借款占总收入的比率=借入款累计数/资产总额×100%。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学校的累计贷款额占到当年高校全部资产的比重。学校累计借款总额是指学校历年从校外获得的货币资金形态的借款总金额。累计借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以学校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预示学校借债比率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二)校办企业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1.长期投资基金占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比率。

在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下,非流动资产基金包含长期投资基金、固定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基金、无形资产基金等几部分。这里的投资,指的是对校办企业的投资。长期投资基金占非流动基金的比率=长期投资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100%。该比率数值越小,反映高校用于对外投资的资金越少,从而高校的投资风险也就越小。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

校办资产负债率指的是高校校办产业的负债与资产之比,反映了校办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差,其经营风险也越大,从而给高校可能带来的连带责任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校办企业应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校办企业与高校特殊的关系,和一般企业不同,资产负债率不应过高,一般不超过40%。

3.校办企业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校办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更精确地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短期偿债能力。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剔除掉变现能力较差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现,从而偿还短期即将到期的债务。速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校办产业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这个比率也不是绝对的越大越好,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应有所差别。一般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应为1以上,即速动资产应至少能抵付流动性债务,企业才能按期偿还到期的短期负债,企业的负债风险较小。校办企业的速动比率警戒线定为1。

(三)财务管理风险评价指标

1.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率。

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年末应收及暂付款余额/年末流动资产×100%。该指标反映的是年末高等院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余额占流动资产的比率。这个指标体现了高校的资金回收情况,可以反映出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高低,以及高校的的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低,表明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对资金的占用越小,资金回笼越好,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小。该指标值根据我国高校的目前的情况,不应超过50%。

2.银行存款保障率。

银行存款的数量反映高校财务的现实支付能力,能反映出高等学校各项资金的综合调节能力,体现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银行存款保障率=负债/年末货币资金余额。该比率的数值越小,说明高等学校的债权人的投入资金的保障程度越高,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强,风险较小。反之,指标值越大,债权人的投入资金的保障程度越低,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越低,风险越大。该项比率结合我国当前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预警线为6。

3.自筹收入能力比率。

自筹收入是指高校除了财政拨款外的各种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经营收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自筹收入越多,说明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越广,自身的创收能力越强,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就相对越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自筹收入能力比率=本年自筹收入/本年总收入×100%。该指标值越高越好,根据现高校行业的一般评价标准,预警线设置在50%。

三、结语

以上指标体系及其预警值的设定,是根据部分高校的财务运行数据得出,具体到某个院校,不一定全部适用,使用中不能生搬硬套,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充分地加以分析,对预警指标进行量化。使用中要综合运用,不能只看某一个或几个指标,并且要横向、纵向对比本校和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以设定合理的指标预警警戒值,从而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提高高等学校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危机处置能力。

作者:申宇锋 李慧 王平 单位:长治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倩.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研究[J].商业会计,2014,(16):106-108.

[2]徐航.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5,(20):124-125.

校长也风流范文2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也在于其领导体制。财务部门领导直接负责管理,审计科向财务部门领导直接汇报工作,由财务部门领导作出最后的决定,这种模式下的审计毫无独立性可言。校长负责、纪委书记协助管理的领导体制,审计实际工作由纪委书记管理,易使人们认为审计是帮助纪委查处违法案件的助手,对于审计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审计工作的开展会导致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并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会受到排斥,其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校长直接负责的领导体制,审计部门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会直接交由校长审阅,人们对审计部门比较重视,对待审计工作会比较认真并积极配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审计人员,其独立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这种领导体制在高校中很少。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还在于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升迁权、工资福利权及奖惩权都由所在单位掌握。被审计单位是审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一部分,审计部门的领导往往出于自身和本单位利益考虑,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区别对待,干扰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人员迫于压力,在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前,通常要向本单位领导汇报相关内容,取得领导的认可,最终的结果就是审计报告只反映最表面的现象,停留在审批手续不完备、报销不合规等问题,真正涉及财务管理问题的往往会被忽略。甚至审计部门的领导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直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放水。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丧失,不能实现自己的业务价值,其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对内部审计消极应对。我国高校内审机制大多实行的是校长领导下的纪委书记负责制,内审部门既对校长负责又对纪委书记负责。在履行职责时,其工作就有可能受到本级领导的干预,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就会受到削弱,严重影响了内审职能作用的发挥。改革目前的内审管理模式,要逐步建立完善垂直派驻制。垂直派驻制是指由上级审计机关派驻专业人员到各总机构担任内审人员,分支机构由总机构派驻,一级一级实行垂直领导。内审人员不受本单位行政领导的干预,直接向上级委派机构负责,以保证内审人员执行业务的独立性、权威性。

高校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是事业单位,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具有非盈利性,高校管理层往往没有把高校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作财务决定时比较随意主观,往往不会经过仔细评估,而是几个领导碰头就拍板,从而导致了高校的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建,以便扩大招生规模,他们往往不是量力而行,而是盲目地追风。资金不够就四处借款,这就导致了高校的负债风险。我国高校校长执行的是任期负责制,往往一个校长任期内贷款金额较大,没有还清或者没有还,等到另一个校长上任时必须继续还贷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贷款风险。高校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其原因在多方面。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大多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奋斗目标定位在教学科研上,往往会忽视风险管理。在他们看来,学校无需参与市场竞争,学校做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就是要把学生教好,多出科研成果,学校的运作毫无风险可言,除了招生、财务、人事几个关键部门,其余的单位和院系是不可能出问题的,根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风险管理。更有甚者,觉得高校进行风险管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走走过场就行。高校管理层的这种风险意识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各个部门及职工,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职工就不会把风险管理当回事,这就导致了整个学校的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层大多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全面系统的工作来抓,最多的局限于财务招生等关键部门。全局风险意识很淡薄,这是我国高校风险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风险管理文化滞后。2008年《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这个定义突出了防范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组织的文化反映了组织的追求和愿景,良好的文化有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影响组织内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活动。高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管理活动所创造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高校制度等。其中价值观念是高校文化的重要核心,风险管理是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高校文化的一部分。而高校风险管理文化的滞后是导致风险意识淡薄的源头。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甚至没有风险管理文化,由于没有这种文化氛围,教职工的风险意识就比较淡薄,风险管理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体系缺失。就高等院校而言,风险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偿债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盈利风险管理和发展风险管理。具体来说,偿债风险管理主要是选取偿债分析指标进行管理,包括负债比率、利息保障系数、潜在支付比率和收入负债率。运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选取运行能力分析指标进行管理,包括学费收缴率、预算执行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和自筹收入能力比率。盈利风险管理主要是选取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进行管理,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和职工人均贡献率。发展风险管理主要是选取发展能力分析指标进行管理,包括总资产规模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3]。我国大多高校往往不是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管理活动,比较被动消极,都是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往往一时兴起,想到哪就做到哪,完全凭着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不是按照风险规划、识别、评价等管理程序进行,原因在于我国高校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学校各个部门及各个院系未全面展开,仅仅局限于人财物等重要部门,而这些关键部门的风险管理比较零散表面,并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现问题了才开始查找风险点。

针对高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只有对风险做到全面管理,才能准确地找出风险点,并对风险大小进行量化,从而正确地识别风险。在此基础上,拟定科学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计划,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分为五个步骤[4]:第一,收集风险管理基本信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访谈、函件问卷、讨论、调研、收集事件、召开会议、报告交流等方式,明确各部门和各院系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和风险事件,形成风险事件数据库。风险事件数据库主要由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图、管理制度汇编和岗位职责综述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的识别,并在全校所有部门和院系展开。第二,进行风险评估。其评估工作有四项,即填制风险数据库相关信息、做风险矩阵图、编制风险列表和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矩阵图是根据风险成本(分为较小、小、中等、大、极大五个级别)和风险概率(较低、低、中等、较高、高五个级别)两个因素制作而成的矩阵图。风险列表是根据风险矩阵图中的风险指数排列编制而成。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是因果分析模型,按风险成因划分风险事件。第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具体工作就是填写风险数据库上的对策一栏。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应从效益与成本最优化的角度出发,有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七种风险管理策略。第四,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指引及解决方案。其主要工作是编制风险数据库中解决方案的内容。解决方案的内容通常包括风险监控指标及报告频率、现有管理措施和改进措施等,其编制要领:一是对控制风险涉及的面一定要全,二是要执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没有该制度的高校,要抓紧制定并形成配套制度。第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监督的对象是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与关键控制活动,监督的重点是重大风险、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

高校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审计技术手段是决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审计信息技术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和网络化,信息和信息技术必将成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审计信息技术发展好坏制约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运用计算机辅助的比较少,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上。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以佐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由于国内大多高校没有审计软件,对于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没有建立数据库。大多数高校对其下属的各部门和院系实行的是统一拨款、统一管理的制度,即由学校下拨行政经费到各部门和院系,各部门和院系使用经费时要到学校财务处报销登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必须到学校财务处进行相关的取证,到被审计单位调阅纸质材料进行整理分析。这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

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对于风险的衡量,高校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体系,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考量风险时,无据可依,往往很难客观定量地评价风险,从而加大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把当前的财务数据与前几年的进行比较,最多算出增长率或者几个财务综合比率,很少对整个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更不会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法和统计调查规则,这样一来,对风险点的查找只限于主观思考,并不能以有效的分析作为依据。找出风险点后,关于风险大小的衡量更是令内部审计人员头疼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客观的风险评估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只能将目光投向学校的几个关键部门,即学生处、财务处、国资处等,主观认为这些部门的风险较大,这样就忽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譬如有些院系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但是往往被忽略了,最后导致问题的发生。

校长也风流范文3

财务风险的概念最先界定在企业,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通常财务风险表现为经营方亏损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破产风险等。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是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的一种客观事实。而学校财务风险是指学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学校发生的财务成果与预期成果产生差距。

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学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及日常运营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具体表现为举债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等。

二、导致学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与预警

(一)学校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缺陷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学校资产包括财政投入、上级投入、依法收取、自身创收、捐赠、各种基金和负债项目等形成的资产。有关学校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资金来源等方面,70%以上的资产来源于历年积累;在总收入中财政资金超过70%;在资产占用方面,资产使用效益相对低下,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超过90%;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0%;其他应收款的占用金额特别巨大。

对中小学学校资金运营状况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学校资产管理中,普遍缺乏与资金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注重收入来源的增加而忽略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货币资金闲置比例较大,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过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比例偏低,缺乏以防范市场风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和市场意识;个人借款行为时有发生,缺乏金融意识和法律观念,长期占用学校资产;校办产业运作能力低下,疏于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和运作机制,资金投入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中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同时也给学校的运营带来了风险。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不仅给某些学校带来了迅速发展的生机,也带给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潜在风险。但是,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往往更注重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表现为集中精力上新项目、盖新校舍。

(三)资金来源渠道没有获得应有的扩充

在我国,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投资于融资模式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机制多样化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相比之下,中小学校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依然保持着不变的依赖性。尽管学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仍在增长,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成本的急剧上升,中小学的资金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来自于财政的拨款与学校日益膨胀的需求相比,犹如杯水车薪。在学校的各种支出日趋增加的情况下,难免会发生流动资金周转上的困难,进而导致财务状况总体失衡

(四)对学校资产缺乏科学管理和有效运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习惯于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通过招生取得的学费收入,缺乏对收入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目前,学校的各项支出缺乏严格的依据和有效的监控手段。主要表现为: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必要的资金有效使用机制,行政后勤机构改革相对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日益膨胀。

(五)向银行过度借款缺少必要的信用支撑

在学校资金来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大规模地筹集基建资金,就成为中小学校之间纷纷采取和竞相效仿的一条取得资金的“绿色通道”。对于银行而言,向学校贷款似乎具有支教的政治色彩,放出去的款项并不用于企业的经营,而是用于学校的基建项目,用途上因为属于支持教育似乎很正当,信用上似乎不存在任何欺诈,还款上似乎有每年的招生收费,保证上似乎有学校的固定资产。

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计

学校财务风险是指学校在营运过程中因资金运动使预期财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未来净收益的可变性。学校财务风险源于其法人地位的确立,体现在从筹资、投资到营运的全过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通过对管理对象及时、科学的分析达到整体控制、有效化解学校财务风险的目的。借鉴一般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方法,结合学校财务特点,遴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起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一)偿债风险预警指标

偿债风险是很多学校面临的主要风险。对偿债风险的观测与评价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

1.流动比率

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是分析偿债能力的两个重要依据。由于学校会计核算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对应收学生欠费不作会计列账、对基建债务和由基建债务形成的固定资产分列两套账务体系等原因,学校财务报表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均与实际不符,因此影响资产负债率的参考价值。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反映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揭示学校短期负债偿还能力。

2.变现比率

变现比率是指学校远期货币资金、政府债券、一年内基本确定的事业收入、财政拨款的总和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反映流动负债到期前,学校现金余额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相比流动比率而言,更进一步揭示了学校的短期负债偿还能力。

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当期收支结余与本期应付利息之比,反映学校的利息支付能力,属于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在众多学校普遍采取银校合作的背景下,该比率既反映学校的获利能力,又反映获利能力对到期债务利息偿还的保障程度。该比率是极大型比率,临界比率为1,只有保证收支结余大于应付利息,学校才能积累偿债基金,而且该比率越大,表明偿债基金积累速度越快,长期债务到期即还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收支结余小于应付利息,不仅无法积累偿债基金,连利息的支付也存在困难。

4.基建项目投资短期负债率

基建项目投资短期负债率是指本期末基建借款加上基建应付款减去期末基建货币资金与本期末事业基金、修购基金之和的比率。本期末基建借款加上基建应付款减去期末基建货币资金即为期末基建项目净负债。事业基金是学校非指定用途的净资产,可由学校自主安排。修购基金是学校按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以及按其它规定转入,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因此年终结账后,学校可用于基建投资的自有资金的出处是事业基金和修购基金。基建项目投资短期负债率反映了期末事业基金和修购基金对基建净负债的保障程度。

(二)营运风险和信誉风险预警指标

营运风险和信誉风险是目前许多学校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对营运风险和信誉风险的观测与评价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

1.收入支出比

收入支出比是指当期实际收入与当期实际支出之比。该指标反映学校当期收入对当期支出的保障程度,是对已获利息倍数的修正与补充,从学校营运的角度反映学校运行自给水平。收入支出比大于1,说明学校盈利运行;反之,则说明亏损运行。

2.收入增长率

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收入减去上年收入之差与上年收入之比。该指标揭示学校当年创收能力,比率为正,说明当年创收能力增强;反之说明当年创收能力萎缩。

3.生均支出增长率

生均支出增长率是指本年生均支出减去上年生均支出之差与上年生均支出之比。该指标反映学校当年教育支出投入程度,比率为正,说明当年生均教育投入增大,通常对提高学生素质产生正面影响;如果比率为负,说明学校生均教育投入减少,通常会降低教育质量。

4.新生报到比率

该比率是指实际入学新生人数与招生指标人数的比率,属极大型比率。其指标值越趋近于1,说明学校社会声誉越好,社会认可度越高,学校信誉风险越小;反之,学校信誉风险越大。

(三)投资风险预警指标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收入水平和偿债能力甚至导致资金浪费的风险。

1.投资收益率与无风险报酬率之比

投资收益率是指当年对外投资实际收益率。如果学校投资项目单一,则投资收益率即为该项目当年实际收益率;如果学校有多项对外投资,则投资收益率即为该多项对外投资实际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无风险报酬率通常采用同期国债收益率。对外投资作为风险投资,其收益率越大越好,因此该比率的临界值为1。比值大于1,说明投资取得风险收益;比值小于1,说明投资收益不佳,甚至亏损。

2.生均教育资源与同等学校生均教育资源平均数之比

该比率反映学校教育资源对办学规模的满足程度,属极大型比率,比值以1为临界值。比值越大,满足程度越高,但该比率并非越大越好。比值过大,一方面说明学校教学资源充足,另一方面也预示学校资源闲置风险增大。

(四)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将各个风险观测点的数据有机融合,科学地提炼出学校的综合财务风险系数。具体应用时,可将学校综合财务风险按不同权数分配到偿债风险、营运风险与信誉风险、投资风险3个风险子系统;各子系统再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各观测点进行权数分配,通过各观测值与临界值的差异与相应权数乘积的汇总,反向得出各子系统的风险系数。依据同样方法,得出学校的综合财务风险系数。值得说明的是,各学校情况各异,各观测点的临界值和权数、各子系统的权数须视实际情况确定,以保证系统结果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学校还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依据风险大小设置相应警限,通过对学校当期综合财务风险系数与预先设置的警限的比较,确定财务风险程度。

结束语

校长也风流范文4

一、“教育部与财政部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教育部与财政部模型”是高校贷款问题显现以来,首次(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以政府官方的身份背景发表的贷款模型,也是目前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贷款模型。在该模型中,提出了对“非限定性收入”以及“必要刚性支出”等概念的资金界定,能够以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运动特点为基础,相对于前文所述的其他高校贷款模型有着更强的实际性与操作性,以此模型为基础展开研究也易于为大多数高校的财务工作者所接受。因此,由于“教育部与财政部模型”具有上述的先天优势,本文拟以其作为原型展开后续研究工作。

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教育部与财政部模型”在对于高校贷款额度控制的测算中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首先,对于非限定性收入的与高校财务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模型中,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其他经费拨款主要由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等项目构成,其都具有专项经费拨款的性质,各高校一般不能任意改变这类经费的使用方向,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偿还贷款。其次,模型中未指出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g的预测方法。在高校贷款额度发测算中,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不同,所得出的测算结果则会有很大的差异。模型中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而在实际计算中应将影响设定非限定性收入增长率的因素作出分解,寻求其构成因素变化对于非限定性收入的影响,进而测得增长率的实际变动情况。最后,模型中对于一般基金可用于偿还贷款的比例认为是在20%至50%之间,这样的比例跨度较大,可能会致使部分高校未达到顺利获取贷款的目的而刻意对该比例进行认为调节。

此外,在模型贷款计算期n的确定上也存在模糊性。以数学公式而言,若计算期n的值越大,经折现计算后高校贷款额度数值越大。但在实际贷款审批中,商业银行对于高校贷款期限的考虑往往可能较短,因计算期的增大会加大贷款偿还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得风险增加。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高校贷款模型构建

(一)研究主体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建立适用于高校对商业银行贷款额度进行自我评测的模型,借以寻求高校个体而言合理的贷款规模,最大限度上防范由于过度贷款而引发的财务风险。因而,应确立拟构建的模型是以用于分析与确定某一高校个体的贷款合理规模为目的,其数据来源也是以某一高校实际的财务数据为依托。有别于银行信贷工作者以保障贷款资金偿还的安全性为直接目标,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以本区域高校贷款宏观规模为管理对象,本文的研究以高校贷款的管理者为视角,探求微观个体的高校贷款的合理规模。

(二)模型构建视角的确定 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于高校贷款模型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高校财务指标的分析,构建以财务指标数据为主体的贷款额度指标体系。而在现代的财务管理研究中,比起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于现金流量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认为现金流量比单纯指标分析更能说明企业的财务质量。借鉴现金流量的概念,在原有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可以认为高校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经济系统。为了合理规划高校的贷款规模,就需要预测一定时期内高校的现金流出与流入情况。若能够维持预测期间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情况,那么高校的资金周转将能够合理运行,高校贷款的偿还也将不会显现危机。本文中模型的构建以现金流量作为基础,通过对高校现金流量的分析与整合,构建贷款额度控制模型。

(三)高校贷款模型构建 具体包括:

(1)基本思路。高校可偿债现金净流量NCF是年度内可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的资金限额,在预测期内将NCF折现后的净现值与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部分资金之和构成高校预测期贷款控制额度。同时,以高校已获贷款金额与计划申请贷款金额之和与预测期贷款控制额度相比,衡量高校贷款风险水平。

(2)高校贷款额度控制模型。高校的现金流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现金流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现金流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现金流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根据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及高校《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的分类口径,计算公式如下:

非限定性现金流入量=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非专项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限定性现金流出量=(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高校可偿债现金净流量=非限定性现金流入量-限定性现金流出量

高校第t年可偿债现金净流量NCFt=a+b×SNt。

其中: a为常数项, b为回归系数, SNt为t年的高校在校生人数

其中:V为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计算的折现因子,V=(1+i)-1

第n年高校贷款控制额度=PVn+Dn-1C。

校长也风流范文5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笔者从政府与高校两个层面对普通高校的财务风险作了分析,并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3个指标体系的12项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文中所指高校均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办高等学校)在许多管理环节上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高校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然而,资金是高校运营的血液,如果资金流转不畅甚至资金不足,将会给高校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

在研究高校财务风险之前,有必要对财务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财务风险一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一概念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相对应的,一方面,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缺乏资金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资金运动按照“资金——成本——利润——资金”的运动轨迹循环,这一运动过程并非时时处处都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实物运动相伴而行,而是经常发生游离正常实物过程的独特运动。因此,将企业资金运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考虑是很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

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财务风险。从概念的性质看,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只是要将研究对象换成非营利的高等院校,即:本文所研究的高等院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

结合以上对于风险及财务风险的理解,笔者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下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目前,关于企业界的财务风险,我国学者提出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财务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认为应当按“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不同财务主体,将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财务风险也顺理成章地划分为出资人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这样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划分经营者和出资人的管理责任。然而,对高校而言,“两权分离”及多层次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在事实上对财务管理也存在两个层次。因此,对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也应当分别从政府与高校两个层面进行。

(一)政府角度

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政府角度的财务风险是高校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高校风险程度中最高的,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此财务风险的限度为前提。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未来收益的可能变动幅度,亦即高等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可能背离程度。它可分为系统风险(主要指政策风险、财政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这是由于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普通高校,作为最终出资人的国家所要求的主要是高校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值,包括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智力产品两方面。因此,对这一风险的管理,将是国家首先要考虑的。

2.教育资本减值风险

在企业,当出资者投入资本以后,企业管理当局为履行其受托责任,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对资本的保全并力求不断增值。而高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国家也要求对高校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当然,这种保值增值必须服务于高校的生存目标——社会效益的增值,但这两年出现了所谓的净资产潜亏风险,现实表现是:高校净资产的账面余额少于净资产的应有余额;净资产结构与专项结余指标不对称;预算包干与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缺乏净资产保证。产生净资产潜亏的直接原因是预算失控,特别是对实行零基预算的公用经费使用失控。事业支出按支出对象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三类,公用经费按余额的预算处理方法又可分为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和零基预算经费。实行零基预算的经费项目在年初预算时不管其是否存在余额,均应抹为零;而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余额是不能抹为零的,其未用完的余额必须仍然有资金保证。如果这部分资金因预算控制不严而被前者挤占、耗用,必然使事业基金下降,从而形成潜亏。这部分专项经费的结余指标并不会因为其资金被挤占而减少,且其余额随时有可能被拥有者投入使用。因此,净资产潜亏必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构成巨大压力,进一步使高校发展缺乏后劲,必然影响高校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自身角度

1997年,汤谷良教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高校层面面临的财务风险更直接。在财务管理层面,与国家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经营的最终结果不同,高校本身更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以确保高校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发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由于不存在收益分配活动,所以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风险,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筹资和投资这两个环节中。此外,高校的经营过程与高校财务状况息息相关,因此也应将高校经营风险考虑在内。

1.高校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活动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

高校作为国有公办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局面。目前我国没有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存在高校破产制度,虽然很多高校财务事实上已经破产。同时,高校资金来源中,仅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偿还本息的。因此,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其又可具体分为:

(1)利息风险:借款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利息。对于高校而言,借款资金本身不能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举债金额越大,所付利息越多,日常运行费用中的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支出。“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学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10时,该校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

(2)偿债能力恶化风险:高校使用借入资金与企业使用借入资金不同。企业借入资金的本金仍然没有耗费,它还是以某种可以偿还债务的形式存在;而高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耗费,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弥补利息支出,还需要用其他资金来偿还本金。因此,高校举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难以估量。即使支出压力按现有收入能力同步扩张,本金偿还的需求也会使未来财务结构趋于恶化,最终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3)信用等级下降风险:当前银行大力推崇向高校进行放贷,就是因为高校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来源稳定,并且在性质上是国有公办。而一旦出现高校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必然直接影响到高校在银行心目中的信用等级,并对高校将来的融资造成困难,使得高校将来的现金流入可能性及筹资能力大大降低。

2.高校投资风险

笼统地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高校情况与此相似。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主要有四类:(1)教学用固定资产;(2)后勤经营性资产;(3)校办产业;(4)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面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经营的状况。投资金融资产的高校,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只有后勤经营性资产在后勤开始社会化这几年,可以说经营得蒸蒸日上。然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同时,除了金融资产,其他资产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同时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从短期来看,高校的资产变现能力天生就比企业差,还有资产流动性风险。同时,这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这种过量投资主要是体现在基建项目上,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盲目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资金负荷,从而加剧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3.高校经营风险

无论是“过度投资”还是“过度负债”,归根结底都是决策者做出了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决策。错误决策的做出既有可能是内部控制过程的失效——决策者不必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也可能是人员的缺乏——决策者本身就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basel ii(巴塞尔协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做出了有关经营风险的定义:“经营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过程、人员或系统缺乏或失效,或外部事件引起损失的风险”。毫无疑问,高校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外在表现。而社会主流产业更侧重于外部实践,将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由于市场与技术变化而引起的种种风险”。因此,笔者结合这两者将高校的经营风险定义为:由于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教学科研等服务活动,其资产受到流失可能给高校和高校产业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其核心是由于高校委托关系,而使高校资产配置遭受资产损失的种种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而言,高校财务风险是制度性缺陷在高校财务状况上的外部体现,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更为行之有效的是从高校制度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3个方面12项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如图1所示。

校长也风流范文6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市教育系统和县教育局开展的“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活动,推动我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行风,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维护家长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校“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活动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接触,宣传教育工作有关政策,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了解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征求对教育工作尤其是行风和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努力从家长和社会不满意的问题入手加以改进,树立教育战线应有的形象,办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由“一把手”亲自抓,有责任,有分工,坚持面对现实,面对矛盾、面对问题、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开展校长和教师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规模、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交流,重点解决师德师风和“三乱”问题,达到巩固提高行风建设,增进学校与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联系,提升教育和教师形象的目的。

三、活动内容

(一)、搞好校长接待日活动,为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指定从10月8日开始每周二为校长接待日,接待日的具体时间通过家长协会和网络公布出去,做到人人皆知。接待日不流与形式,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切实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到有记录、有督办、有解决。

(二)、扎实开展“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学生家庭”的“三进入”活动,倾听民意。学校校长负责包社区(对应的学区),特别要深入生活区。对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人士逐一访谈,倾听呼声与民意。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广泛接触,10月底接触面要达到80%,年底达到100%。特别是对学校有意见、有看法、怨气大的学生家长,要面对面交流化解矛盾。“三进入”活动采取问卷的形式,对于听取的意见及时汇报,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

(三)、切实开展校园“开放周”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监督。“开放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分学年进行,使学校与家长零距离接触,让社会了解、理解、监督、支持教育。学校要向家长展示校舍建设、校容校貌、教学设备、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也要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学校管理成果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向家长介绍学校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打算,让家长理解教育的困境,

从中体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开放周”活动定在10月8日至10月底,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同时要保证校园安全。

(四)、开好行风专题家长会,促进学校师德师风的提高。学校要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的同时,也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战线的好人好事,宣传学校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并作出郑重承诺,立言力行。

(五)、加大预防和查处“三乱”力度,从严从快坚决处理。要高度重视群众的信访举报,对于群众举报反应要快,查处要实。举报一起,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六)强化内外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开展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对反馈上来的意见进行梳理,作出改进计划,见诸于行动。制作“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

上一篇魔鬼的细节

下一篇唯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