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挂职总结范例

校长挂职总结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双师型”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提出

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资源分配确保稳定就业。201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义

辅助经济转型需求,当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等,对于企业现有员工和新晋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化产教融合需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扎根企业,现有企业员工的持续化培训也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形式丰富的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结构。对接终身教育需求,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恰逢其时的姿态出现在方案中,这是我国国情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含义

(一)社会服务的含义

社会服务面向的群体主要包括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问题群众,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的实施人员主要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是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3]。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调研结果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的要求和社会服务相关案例的研读,从政策出发紧密结合课题涉及概念选取我市3所高职院校和1所优质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整理数据后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实施人员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深度推进社会服务的基本现状。

(一)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部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中心兼教师发展中心

中西部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中心承接的是三个国字号项目:国家中西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制作中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中心。意在调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精准扶贫,加速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助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在中心的带领下与参与培训的中西部教育师生共筑职教梦。服务对象:中西部教师,目前包括新疆和田、鄂尔多斯和云南等地区的中高职教师。同时配合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承担雄安地区专项培训、津京冀合作的张家口挂职培训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服务内容:2017年下半年负责组织培训班9个班次,共500余人,包括:天津中职骨干教师班,双语能力培训班,鄂尔多斯师资挂职培训班一期、二期,中职校长班,高职校长班,国家行政学院校长班,广西挂职培训班。并回访鄂尔多斯进行培训,共130人。2018年全年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涉及天津市中高职2017年国培计划、2018年国培计划、新疆和田职院教师专项培训、鄂尔多斯教师专项培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天津现场教学、滇西计划的云南校长挂职培训、津雄合作的雄安地区专项培训、津京冀合作的张家口挂职培训、甘肃校长挂职培训、天津双语培训等10大类、35个项目,50余个班次,共1797人。服务人员:包括本市及全国职教领域和行业企业多名专家,同时本市各院校中的优秀教师代表也会担任相关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

(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华北大区天津分中心维保培训

城市规模地迅速扩大带来了社会对于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据调查,近年来各大、中型城市对于相关教育背景和有过良好培训的专业电梯装调人员需求量十分庞大。结合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待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工作,提高周边地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能力,帮助实现转移就业,结合学院优势全面落实好党中央的相关工作举办此类相关培训。服务对象:分别来自廊坊、临沂、青岛和北京的20余名年龄层集中在25至35岁的企业一线员工,他们目前的岗位基本集中在维保和副岗,他们对新技术学习渴望强烈,职业技能急需提高。服务内容:涉及安全、润滑作业工艺、层门、开门机、轿门保养,光幕、导靴、对重、称量、安全钳、限速器、上行保护,补偿链、缓冲器、钢丝绳、EM、ZPML-A曳引机、导向轮,无机房保养、通话、电气图纸、工具使用、救援,自动扶梯驱动装置、自动扶梯扶手系统,自动扶梯梯路、安全系统、自动扶梯润滑、电气。服务人员:历届大赛指导教师及企业工程师。

(三)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光明行”小分队

眼视光工程学院面向重要的民生产业视光行业,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帮助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光明行”主题活动,“光明行”义务下乡服务为眼病患者创造了在家门口接受专家亲诊的便利条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4]。服务对象:宝坻区口东镇于古庄村村民。服务内容:为村中的居民义务眼屈光检查和咨询服务,普及爱眼护眼的科学知识。师生们分成四组,一是眼病检查,二是屈光检查,三是眼镜维护与保养,四是视力保健宣传与服务。他们分工明确,学生们紧张而有序地帮助村民进行视力登记,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种眼睛不适症状的咨询,老师们则开始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进行眼病检查和视力检查服务[4]。活动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4点多,共有六十余名居民参与了免费检查,为百余位居民进行了眼保健咨询服务,清洗维修眼镜30余副。服务人员:学院相关教师及专业优秀学生代表。

(四)天津光电集团

服务对象:企业困难职工,主要包括享受低保及残障职工。服务内容:每月不同等级的补助和慰问活动。服务人员:工会主要负责人员。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类型及发展方向

(一)现阶段我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收效与不足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不难发现,我市各高职院校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功能上都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探索,尝试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在加快中西部中高职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京津冀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来河北省作为北京的重要经济疏导区域急需大量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扎根奉献,这就要求当地的职业教育也同样具备高水平。培训中心的教师反馈,通过院校提供的这个机会,教师们共同商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中心平台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梯维修班的连续顺利召开,为弥补当今社会急需人才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员们来自周边各个省份,年龄层相对年轻,对于自我提升的需求强烈,学习新知识快、头脑灵活,这些优势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称为行业能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津职业大学作为高水平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专业把服务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不仅能解决当地群众的切身困难,也让在校学生学以致用真实地体会到掌握一门技能能服务社会,解决百姓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会出现政策精准度不够、调整不及时等方面问题。

(二)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地提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所高职院校的经验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深化阐教融合,增加高职院校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让这些教师形成一种从院校到企业再回到院校的职业经历,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结合企业经验在不断的“输入”和“输出”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些也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关注,他们分别启动了教师西部支援、深入企业继续教育和社会活动的支持和奖励政策。

五、构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产业转型,同时积累资源促进院校本身办学方式和办学特色的同步提升需要企业、学校和教师形成三方联动,构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及配套设备是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直接物质保障,而往往最先进的设备是在企业中才能见到的。区域内部优质企业应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实验、实训设备,并筛选项目在与院校合作过程中投入生产,使院校教师和学生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推手。职业院校要学会“三条腿”走路,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面向在岗职工和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者并重,协调发展。明确“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的学习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环节,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并努力提高实训环节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一套符合产业行业标准的培训体系,并获得行业认可度。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从培养目标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职业教育应紧跟时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质的新型技术人才,并配合变革自身的教学模式辅助支撑。从教学效果来看,配合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使问题讲解更生动易懂,提升教学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职业院校要在教育层次、范围和就业三方面合力并举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努力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扩大招生范围,对企业在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退伍军人等持续培训,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逐年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一个职业院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过程的细节决定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应带着项目进企业,利用自身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结合企业工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实现各展所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日常生产中遇到的产品研发、生产流程改进和管理培训等问题。教师本身也应利用项目经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为自身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积累经验。通过企业、院校和教师的动态调整相互配合,最终实现宽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交流,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格局。职业院校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作为解决当今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面对越来越多的基础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职业院校应考虑更及时对接产业升级和融合,对于农村待就业人口、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负担起国家给予的社会责任,培养这些传统技术人员,实现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终身学习,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新的工作岗位。在现在已经产生的机器换人的生产流水线中,原有的流水线操作工人通过培训、技能学习,成为监控、管理、维修机器人的“新工作劳动者”,这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来在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升级换代时最好的场景。

参考文献:

[1]李朱.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财经智库,2019(04):121-139.

[2]杨诗琴.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生态补偿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2.

[3]张朝元,陈丽,吴琢了.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大理州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5727-5729.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2

陈昌智副委员长认为,职业教育之所以为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普遍要求,对职业教育也有特殊重要性,只有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职业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职业学校的学生还要有创新精神,不仅懂技术、会技能,还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将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孙进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品德要优、能力要强、专业要精”。品德是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态度、职业文化素养,能力是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方面要强化训练,锻炼准确度。汤涛副部长认为,当前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职业教育正好为此服务,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重视劳动者的成长成才。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太利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新常态下的职教学生培养应该由一般劳动者向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员工方向发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提出,产业文化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根基和源泉,要大力培育职业教育文化。

二、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沟通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桥梁。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黄景荣认为,校企合作一定考虑学校出口和企业人才需求入口,两口不能对接的职业教育是没用的职业教育。他提出校企合作过程有浅、中、深不同层次合作阶段,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他认为学校、企业和学生是校企合作中的“三元主体”,要实现“三赢”才是成功的合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介绍了将学校发展纳人到产业集团整体发展的经验,提出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介绍了卅“商校——联想”合作案例,企业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以合作企业要求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专门设计、人才专门培养,并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提出,新形势下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例如贵州省提出“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绕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的思路,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重庆市探索“九个融合”办学模式;广东省推行“校企双制”、“一校多制”、“企业校区”、“车间进校”等办学体制机制;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能式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式一型”模式。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上百家医药企业联姻,为职业院校参与科技创新探索了新的途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建议要为行业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开辟空间,在职业学校治理模式上实行行业或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治理模式,在职业学校投人体制上实行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新的投入模式,在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上要赋予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并且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是行业企业进人职业教育的原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源头。

三、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兴教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白培军认为企业办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结合得好,二是能够把教学和应用结合得更好,比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课堂可以设在企业的船上,实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三是可以把对内服务和对外服务结合,不仅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玉欢认为企业办学可以使学历教育与职工在职教育相结合,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客户导向,缩短沟通链条,满足企业的全方位人才需求,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不少与会代表反映,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但办学之路并非平坦。一是学校地位尴尬,不能享受国家以及地方院校的政策优惠、补贴等,与其他公办院校的政策不等同。二是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办学经费或由企业独立承担,或来源于企业拨款和学费收入,同时国家政策规定国企的国有资产不能用于非经营性活动,国企资金无法投人到办学之中。三是生源质量不高,同时央企、国企招聘条件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形成隐性壁垒,也阻碍了优秀生源报考。为此,陈玉欢建议开放央企、国企的基层一线岗位,为接收职业学校毕业生打通路径。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综合部高级业务经理唐长虹建议,疏通主办企业对于所属教育培训单位的投资渠道和路径。白培军、黄景荣等人提出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企业办的职业院校加以扶持。杨进建议对已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进行信誉资质评估,合格的授予教育企业地位,并细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政策,保护和吸引企业积极性。孙善学建议将一定比例的企业税收(主要是教育费附加)返还给企业专门用于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明确资金投向企业与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企业办学经费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解决,政府监督使用情况。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指出,要系统研究企业办学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教育的公益性矛盾,细化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顾此失彼,影响企业办学积极性。

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余祖光认为在宏观层面要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劳动就业体系的内在联系。孙善学认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从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型,并亟需从社会职业需求出发加快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他提出,构建职k教育体系和制度需要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群体或个人的共同合作,加强国家制度匹配。建议在当前《职教法》修订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相关各方的利益表达和充分参与。史晓鹤从校企合作的经验出发,探讨了国家性的职业教育荣誉制度、国家资格框架制度的重要性。清华万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向明建议各行业协会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模型。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清洁行业分会会长李军回应,行业协会在努力提出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但是对接不通畅,相对于行业快速发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标准严重滞后。他还建议加强行业培训基地建设。另有学者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多元评价机制,让企业参与评价全过程。有学者建议根据国家产业总体布局探索区域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政策。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还有江浙沪、云贵川、东三省、大西北等,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

五、加大职业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力度

王向明提出,加大职业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力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条件,没有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和理论视野难以承担如此艰巨的发展与改革任务。孙太利建议,鼓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职业院校任职,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在编制、待遇方面放开政策。陈玉欢也从实际教学管理中总结出“双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贯通专任教师向培训师的成长通道。史晓鹤建议建立系统的培养培训校长和培养培训教师基地,建立一套包括各级校长、教师的“国培”、“省培”等高质量、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形成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保障师资队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实际职业发展变化的一致性。她提出,国家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强大的有权威有影响力的大师团队、专家团队,重视对研究机构的投人,在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杨农介绍目前中华职教社正在筹备黄炎培教育学院的创建工作,届时将开设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等核心课程,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宝塔尖上的明珠。

六、努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3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即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新突破、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三、任务目标

(一)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年内小学调整到105处,幼儿园调整到200处以内,新创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处,省级示范幼儿园2处,市级示范园4处,市级一类园5处。

(二)实施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二级学院规划论证等工作;全面完成新一中建设任务,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并力争进入部级百所示范性高中行列;扩大县城小学办学规模,缓解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压力。

(三)实施教师继续教育、“111”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三大工程”,深入开展“讲师德、强素质、树形象”活动,以规范教师执教行为为重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完成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任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镇、示范学校为抓手,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五)继续抓好新课程改革实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创建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六)实施“科研兴校”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中考、高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力争本科录取超千人。

(七)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教办学特色,加强职教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达到省定标准;继续实施初四分流,达到1500人以上,职成教招生总数达到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四、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赶超意识和品牌意识,为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大力加强全县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抓好广大干部教师的学习教育,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培养干部、教师为民从教、敬业奉献的高尚品质;注重在教学一线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切实加强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继续严格执行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收费审批制和公示制等制度。严格收费管理,收费项目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第二预算,课本费、作业本费、学具费等代收费项目资金由县统一管理,实行多退少补,严禁设立“小金库”。继续执行“违反收费规定一票否决制”,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落实各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积极预防教育干部的职务犯罪和特殊岗位人员犯罪。进一步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教师的岗位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疏通教师“出口”,坚决调整不称职教师的岗位,将品行低下、影响恶劣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继续严格执行教育系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维护公开、公正、健康、有序的工作秩序,树立全县教育的良好形象。

3.加强机关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按照“廉洁、高效、务实、服务”的要求,合理调整机关内设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公开办事程序;继续做好机关工作提速和工作效能监察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的千分制考核条例,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开展文明机关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做到依法、文明从政。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培训、观摩、尝试等途径,初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关的培训学习,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试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提高边远镇、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探索、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2.实施“111”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锻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干、作风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五”期间,要培养10名省、市级名教师,10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正式启动“133”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政策,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现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特级教师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名师”培养力度,采取进修、外出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档次和水平,推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教师。

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工程,培养一支观念新、懂业务、精管理的校长队伍。向教育发达地区派出第二批挂职锻炼的校长队伍,更新理念,学习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巩固、完善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继续聘请省内外知名中小学校长和参加研修的校长对全县校长进行培训,并组织各个层次的校长参观县内外的名牌学校,促进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1.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投入,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年内所有初中、高中各装备2个微机室、100台微机,所有教室装备微机和投影设备,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全小学各装备1个微机室、50台微机;初中、高中教师每人1台微机,完全小学教师3人1台微机,接入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2.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构建全县教育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各镇、学校建立起高标准网站,并申请域名,对外。县教育城域网要注重信息资源库建设,资源建设要瞄准教育发达地区、国内外知名学校,瞄准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瞄准最具特色的教育成果。县教育网络中心招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增配必要的设备,开通远程教育网。

3.强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的培训,增强教育现代化意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研究,建立由网络人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加的研究组织,及时指导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继续开展课件制作大赛、教学技能比武、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将办学优势转化为教育强势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和体制。继续深化“一评三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逐步建立起职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精简非教学人员,坚决辞退不合格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度。改革工资制度,建立“薪随岗动,优劳优酬”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校长治校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积极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推行说课评审推荐程序。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

2.落实《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管理即效益、管理即形象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教学、德育、后勤、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指导教师的从教行为。开展“学沪浙教育,议发展”活动,召开全县中小学管理现场会,总结交流学校管理经验。继续加强校舍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创建“园林化学校、生态化学校”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做到“五化”:即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和知识化。积极开展“无烟校园”、“普通话校园”等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形成一批“规范+特色”的学校,提升全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办学优势向教育强势的转变。继续推行校务、政务公开,实施“阳光作业”,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抓好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进一步完善镇教育财务统管,加强财务审计,严肃财经纪律,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3.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人员在教学管理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和理论培训、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尝试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工作;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课程改革调研,促进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深化中小学教师分层发展研究,促进共同提高;继续开展教育科研“三争”活动,深入开展第三周期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达标活动,搞好课题的立项、过程实施、研讨交流、结题鉴定和成果推广,努力实现教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实施开展实验教师大比武,以发现优秀人才,推广教改成果;继续开展各级教学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研究、制定新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严格考风考纪,维护各级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平性。不断改进学生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德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人口知识、国情知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举办第十届中小学艺术节。

5.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校办产业,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教育发展增加投入。继续执行“一个漏斗向下”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教育内部市场,实行图书室装备以及学生用书、用品归口管理,统一价格、统一征订、统一发行、统一结算,降低成本,减轻学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巩固校园经济开发成果,努力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

6.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工会组织,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对计划生育、妇女等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

(五)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1.以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契机,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认真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县、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安排,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不留缺口。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用,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各镇按“三税”的3%足额征收镇、村企业教育费附加,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职工义务教育费征收工作的通知》邹政发[2001]86号)要求,切实征足用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2.采取措施,突出抓好新建一中等重点工程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和财政重点工程资金的争取、调度,确保新建一中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施工队伍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按照总体规划,搞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及运动场等配套工程建设。各镇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大胆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借鉴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成功做法,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确保危房改造和校舍维护管理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新出现的危房。各有关股室要做好协调,指导魏桥九年一贯制学校、孙镇、台子中心小学、焦桥、韩店新世纪中学实验楼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新建学校要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设计论证在前、施工建设在后,坚决杜绝学校建设上的盲目性,确保建设质量和学校的品位。

3.进一步探索既能加快园所建设,又有利于统一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社会资金办园的管理意见,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防止和纠正个别单位、个人只顾投资赢利,不顾保教质量的现象和行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六)拓宽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职成教和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及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劳动就业“双证书”制度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继续搞好高三、初四学生分流;继续实行就业拉动招生策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促招生;调整专业结构,创设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大力培植骨干专业;加强专业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县城教育规划,调整职业学校布局,规划、论证、建设二级学院;加强各镇成教中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培训功能;搞好农科教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民办幼儿园、职业学校为重点,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学校在土地征用、校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加强对各类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七)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1.完善教育执法责任制,积极争取县政府依法加大对各镇政府、各部门教育职责的督查力度,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2.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教育督导评估条例》,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分层次、发展性的原则,修订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条例。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督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重点抓好师德建设、学校安全、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装备、教育收费、制止辍学等专项督导,继续实行各类检查验收归口管理。

3.加大“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力度。继续将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镇政府“双文明考核”的“一票否决”;建立教育局、镇教委、校长和班主任层层负责的控辍方案,制定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同时,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等,确保义务教育学段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八)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1.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继续强化外宣意识,落实宣传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唱响改革主旋律,紧紧围绕全县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2.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继续聘请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路径

一、工作机制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师德建设直接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这个根本问题,直接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这就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和制度建设。

(一)完善组织领导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同时又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此,学校结合上级精神,于2018年2月,正式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原人事处合署),专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统筹落实师德建设各项任务。同年5月,学校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专门议事机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干部人事工作的校领导、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2018年12月,根据全校机构改革统一安排,学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与党委组织部合并组建党委组织人事部,全面打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统战、教师发展、教师考核、奖励激励等的藩篱,使学校师德建设真正有了抓手。新部门的组建,为建立健全和深化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发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培训和教师考核评价、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及教师入职、聘岗、培育、考核、晋升、评奖评优等各环节师德考察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

(二)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动工作的牛鼻子,学校在全面深入自查、调研、梳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弱项基础上,连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实施意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师德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8—202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修订)》《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8个专门文件,建立起校院两级师德建设组织机构、师德状况调研制度、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系列制度的出台,使学校构建起宣传、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全校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贯穿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项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和机制保障。

二、学习教育创新:构建宣教体系,营造崇德氛围

(一)抓实政治理论学习

学校全面强化教师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教师每周二下午2个小时集中政治理论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半天)学习,推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主体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深刻内涵,增强行动自觉。2018年7月以来,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发多本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主题教育书籍,编印了四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资料汇编》,领导干部集中学、带头学,各级党组织带领全体教职工讨论学、研究学,不断深化全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认,切实发挥了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

(二)构建师德宣教体系

为推动师德教育落地生根,学校建设上线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网站———“翔宇师德网”,设置《工作要闻》《院系动态》《师德先锋》《师德警钟》《规章制度》《学习资料》等栏目,目前,已打造建设成为全校师德教育、宣传、警示与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站聚焦弘扬践行高尚师德,更加注重多形式挖掘展示师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营造出全校崇德敬德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利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师德先锋评选、教师节表彰慰问、新教师入职宣誓、青年教师导师制拜师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翔宇教学奖评选、翔宇盛典、年度十大人物评选等活动,选树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强化师德教育引导。如学校2018年教师节“‘快闪’感师恩、‘拜师’传帮带”系列庆祝活动,获得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师德宣教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媒体矩阵的广泛宣传报道,展现了学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全校教师崇教爱生、潜心治学,争做师德典范。

三、培训体系创新:注重价值引领,融入专业发展

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依托,坚持贯穿结合融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将师德教育有效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着力解决部分教师对师德教育“敬而远之”的问题,推动教师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齐头并进。

(一)加强新教工入校教育

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引领全体新入职教职工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做入职宣誓,强化新教工对师德标准的认知。将新教工入校教育扩展至两周,书记、校长讲授“入校第一课”,作开班讲话,同时注重通过真实动人、震撼人心的红色教育实践强化新教工立德树人责任感、使命感。

(二)强化全员职业素养

学校面向全体教职工制定分类分层的系列培育和提升计划,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有效融入教学法提升培训、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管理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以及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素质拓展类沙龙、讲座中,并注重通过解决教师发展问题解决教师思想问题,切实提升师德教育效果。

(三)开展专题培训实践

通过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宣教活动品牌,开展了相关专题教育报告会、师德先进人物宣讲会等,组织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广大教师“走出去”了解国情、市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实现“四个相统一”。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学校开展校级层面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活动30余次。

四、传承培养创新:关注青年教师,完善支持体系

学校深入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发现,40周岁(含)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50%,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抓好抓实青年教师培养,对学校未来发展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着手探索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将师德建设融入“传帮带”和后备培养支持体系,引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制定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传承弘扬学校优秀教风,充分发挥老教师师德师能“传帮带”作用,以推动新入职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融入学科队伍,全方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一杯清茶飘香来,三味人生感师恩,请向导师敬茶!”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隆重举办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仪式,在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拜师仪式上,来自15个教学单位的34位青年教师与32位导师正式达成“传帮带”结对培养师徒关系。同时,学校专门为来自英国、白俄罗斯的两位外教配备中国传统文化导师,为中外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仪式,营造出全校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系统化“传帮带”培养体系为我校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活动被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千龙网、《北京考试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二)强化青年教师后备培养

学校着眼于师德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相结合,骨干培养与整体提升相结合,着手制定《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配套文件《新教工入校教育管理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为教师全方位发展提供制度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青年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考察、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选拔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校内外多渠道挂职锻炼,搭建平台、建立基地,着力强化青年教师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探索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发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干部后备人才,构建后备人才库。

五、监督考评创新:强化工作督导,完善考评体系

师德建设能否脱虚向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有针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效工作督导,是否有针对教师全员的科学考评体系。学校不断强化对二级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督查,不断推进师德考评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强化结果运用,切实推动师德建设落实落细。

(一)强化师德建设工作督导

学校结合上级要求,统筹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5个方面21项具体内容及相关活动时间节点、牵头部门、协办部门等,同时推动各二级院系全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并制定符合院系实际的《实施方案》。活动开展后,学校先后开展多次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督查并逐渐使工作督导制度化,推动各二级单位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师生座谈会、研讨调研等形式,自查总结本单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好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及工作计划。科学化有重点的工作督导,使学校各项师德建设举措得以迅速有效落地,同时,各单位全面深入的自查总结和意见反馈,为学校摸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2019年7月,学校根据上级最新精神,修订颁布《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该规定明确了师德考核对象、原则、等级、方法、程序和结果运用,将师德考核明确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实行个人自评、学生测评、教师互评、单位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同时,科学量化各等级测评指标,避免考核形式化、随意化。早在2018年5月,学校出台的《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聘任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提出了“师德前置审核”原则;《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则进一步统筹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的关系,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作为评优评奖的首要依据,明确“师德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其年度考核结果不能评定为合格及以上档次”,“师德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其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师德考核主体责任和标准流程,将师德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强化了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发挥了师德考核引领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向新时代新使命,学校将继续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心用力、抓细抓实,引领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策略

教师培训机构是教师习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海南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

1存在的问题

1.1机构类型差异性大,资源分布不均衡

以培训机构的性质为维度,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例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市县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二是高等院校设置的特别是师范院校设置的培训机构,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三是社会性的教师培训机构,例如北京继教网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但各类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的省级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建有专门的培训楼,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食宿要求;而部分市县级培训机构连独立的办公室都成问题。教师培训机构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严重。

1.2基础建设落后

教师培训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为项目经费,即各类部级项目、本市县项目和机构自身项目的培训项目经费。培训经费必须专项专用,政府统一划拨的专项经费较少,各个培训机构很少或几乎没有经费用于自身建设,导致培训机构基础建设落后。各机构基础设施水平相差较大。海南省40%的培训机构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教室,62.5%的培训机构没有专门的电脑室,13.33%的培训机构只有1间培训教室,其余培训机构培训教室在4—10间左右,有电脑、投影机、网络等基本设备,但因数量有限,设备比较陈旧,配套服务不全,因此75%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主要为租用酒店场地和借用学校场地。这些设备不仅不能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符合培训的专业化要求,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这是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伤”,综合表现在没有专门的培训场地,培训场地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培训设施设备陈旧,后勤保障不足等。

1.3培训者队伍素质问题

从调查结果看,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队伍存在着素质低、老龄化、专业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研究人员和专职授课老师严重缺、师资依赖外请等问题。根据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反应,培训管理者有较大一部分来源往于即将退休的校长、干得不好的校长、不能上课的老师、得不到重视的小学科老师,这些人员培训观念陈旧,培训队伍老龄化严重。总体而言,教师培训机构队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不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欠缺专业技能。

1.4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海南省许多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对机构的定位不准确,行政归属、行政级别界定、职责的划分不清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机构举步维艰,在经费执行、项目管理上遇到许多阻力。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动力不足,其研究力量薄、培训与教研融合不深、专业权威缺失、培训设施落后、培训经费不足、培训业务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内在动力。

1.5培训文化缺失

培训文化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工作理念、工作价值观,它指导着培训机构工作的执行、机构的发展等。通过问卷调查,53.3%的培训机构表示没有培训文化,20%的培训机构认为自己机构有培训文化,但却无法具体表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训文化只是一种“墙上静态文字”,并没有成为机构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目标,对自身工作、自身发展的思考较少。这样就导致培训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精神,专业认同感、责任感、服务精神不强,培训机构持续发展动力不强。综上所述,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培训专业化的视角来研究教师培训机构,给教师培训机构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培训设施,还要求培训者具备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2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的定位与特征

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是指机构在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标准化而提供专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并逐渐具有“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拥有清晰而健全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客户礼仪和社会礼仪),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基于高度的社会认可),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1]的过程。

2.1功能定位

2.1.1引领指导中心

引领主要是指引领教师发展方向和教师培训方向,就是要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舵手”和“风向标”,同时为下一级培训机构、学校校本培训提供行为模式的范例。指导主要是指省级机构要指导下一级机构开展培训工作,要给予教师个体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指导,同时要指导学校做好校本培训。

2.1.2咨询服务中心

咨询服务是指培训机构要为教师、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优质发展的促进者、服务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2.1.3实践研究中心

培训机构要不断了解、掌握教学一线动态,将教育教学理论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指导,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的针对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资源,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一线教学问题,使培训机构成为真正的专业引领者。

2.1.4评价反馈中心

“培训效果评估关系到整个培训工作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关系到培训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益,关系到整个培训方案是否科学有效。”[2]对培训环节、下级培训机构、校本培训、培训机构自身的评价都是培训机构主要职能。同时,引进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部评价专家和第三方视角会给培训注入新的活力,对培训机构开阔视野、交流经验、共享资源、提升思路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2.2基本特征

2.2.1有行业组织

要实现培训专业化,不仅各个培训机构要努力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外,同时要推动行业的专业化,它需要行业协会的引导、培训、监督、协调、公正、研究等,建立协会章程,协会成员按照协会章程,享有章程赋予权利,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例如江苏省就成立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协会,有明确的性质和宗旨。

2.2.2有伦理规范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必须建立行业的行业规范和伦理约束,对各个机构进行伦理规范和价值导向,可以为各个教师培训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顺畅的运行机制,对机构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内在驱动的储备[3]。

2.2.3有科学知识体系

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培训机制是机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结合本地实情和实际需要,研究相关理论,构建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相关理论。

2.2.4有高度的自治权

自治权是行业专业性的最高体现,能产生更多高质量的成果。海南省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机构协会,各个培训机构都是政策的产物,行政控制和管理居于首要位置,自治难以实现。

3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3.1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树立明晰发展方向

从政府层面说,要明确省、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相应级别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是各级区域内的引领指导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研究实践中心、评价反馈中心。政府要围绕“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提供包括政策、经费、硬件、智力等支持。

3.2加强培训机构间的纵横沟通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尽快建立一个行业组织,既有行政管理功能又有业务指导功能,由政府组织成立,来协调各培训机构之间、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探讨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规划,培训专业标准、培训经费等问题,实现资源、经验共享,扩大影响力,争取各级行政部门的理解支持,统筹培训机构的整体发展。

3.3建设机构培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培训机构文化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精神指向和基本信念,是推动教师培训机构内涵发展的根本,构成机构人员的行为准则。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梳理自身的文化积淀,借鉴其他各省市培训机构优秀的机构文化,加以整合、内化,总结凝练出自身的机构文化,形成自身的工作方式。

3.4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提升培训机构的专业地位

专业标准是行业专业化的前提,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是教师机构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标准。教师培训专业标准应包括培训机构建设与资质认证标准、教师培训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组织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标准、教师培训工作者能力评价标准等。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提高教师培训专业水平,进而促进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地位。培训者的素质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质量和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通过专业标准来严格规定培训者的准入门槛,同时实行优胜劣汰,减少行政干预;其次,要建立教师培训动态专家库和兼职教师专家库;再次,要不断加强对培训培训,制定培训者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到中小学挂职锻炼、驻校指导机制,使培训者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最后,完善准入、聘任和评价制度,加大其教学监控和效能测评,形成动态管理。

3.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构保障机制

海南省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构的硬件、师资队伍、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要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经费明确纳入政府财政的统一预算中,其次要设立教师培训机构专项建设基金,对于场地、设备、培训者培训等急需解决的事项要专项督办,最后灵活政策,允许培训机构将盈利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用于自身软硬件建设,提升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

3.6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资源分享、信息、互动平台

信息化是教师培训机构适应时展的标准,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学员申报、信息整理、需求调查、培训评估、培训过程等培训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建立信息化培训平台,实现学员线上沟通,促进资源分享、信息,促进学员互动,创生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性研究,2005,(5):128-136.

[2]王冬凌.建构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模式:内涵与策略———兼论教师培训机构走向专业化的路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8-72.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逻辑

一、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国家重视“发展农村教育”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培养”的要求。《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17年12月22日,广东省教育厅最新颁布的《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师范”。

(二)粤西北地区小学教师缺口大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为适应2020年小学学位新增速度过快的需要,小学教职员急需补充编制9万多。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粤东、粤西和粤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师资欠缺问题将更为严重,急需培养小学教师加以补充。

(三)农村教师的流失

“全面二孩”政策致使各学校出现“产假式师资缺口”,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段时间内,农村小教人才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四)民办教育和教育培训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作为广东省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和教育培训快速发展,单单民办学校占有率目前就达到65%。因此民办教育和教育培训对小学教师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大。

二、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专业群的逻辑性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核心四个专业协同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是学校在传统专业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和英语教育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综合建设的新兴专业,它集各个专业的优势于一身,与其他三个专业分别面向小学全科、英语、数学、语文教师岗位。因此这四个专业有着共同的教师教育实训课程、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法、共同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需求[1]。专业群发挥着学校数学教育、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这三个专业办学28年的传统影响力,协同发展,旨在把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建设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形成“五育并重”、争做“四有好教师”的培养体系。

(二)本专业群的优势

1.专业建设体系成熟形成了“专业知识理论+专业技能+校外跟岗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依托学校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彰显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教师教育训练课程体系。本体系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自主实训相结合,由基础性训练学分、综合性训练学分、个性训练学分组成。2.师生专业技能扎实近五年,该专业群的教师在教学技能类比赛中获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而近五年该专业群的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180余项,其中国家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30余项、二等奖40余项、三等奖50余项。3.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就业率高。截至目前,学校培养了近20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每年的就业率达到99%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专插本成绩明显。近年来,我校每年参加专插本考试上线人数保持在200人以上,且上线人数为参加考试人数的35%以上,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获得自考本科文凭的学生每年均超过250人。(3)农村公办教师岗位上线率高。例如:茂名地区小学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教师与教研员有60%以上毕业于我校,部分已经成长为各地基础教育的中坚骨干力量。(4)教育精准扶贫农村小学。2018年,学校联合茂南区政府对接广西金秀县政府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连续3年每年从金秀县高考生中或金秀县户籍学生中招取30人就读于我校的语、数、英三个师范专业,毕业后再回到金秀县就业,进而实现精准对接广西金秀的教育扶贫工作,为金秀县培养合格的小学教育人才奠定了根基。(5)开展小学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在茂名地区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顶岗置换培训等。

(三)本专业群的特色

1.出版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体化教材出版了广东地区首套具有“特色化、模块化、案例化和微型化”的教师实训教材11本、“五育”教材5本和新形态职业一体化教材12本。基本实现了“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师综合技能、教师研究技能”培养的实践化和可操作化。2.制定教育综合技能实训学分方案增设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制定实训学分方案。建设校内外教育实践基地,明确管理制度,并以课程计划和学生自主训练相结合、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3.建立具有产教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立了茂名地区第一个教师C证培训基地;2014年建立了广东省农村小学教师置换培训茂名基地。4.成立“未来教育国际学院”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把学校特色师范教育的模式推广出去,成立了“未来教育国际学院”,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师范人才的目标。

三、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设想

(一)专业群服务的产业

在我国“三区”教育扶贫政策下,本专业群依托学校丰富的历史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实力,精准对接以下产业:粤东西北的农村小学,尤其是茂名农村地区小学;地方政策帮扶下的定向培养订单;农村教育脱贫地区;基层教育文化事业单位。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群人才培养精准对接教育事业单位和教育扶贫单位,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管理组织能力,能够从事小学多门学科课程教学和管理的综合型小学教师;面向基层教育文化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优秀的政治素养、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基层基础教育文化人才。

(三)专业群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中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相关规定,立足粤西,面向全省,构建“双精准育人+五育实践教育”,打造系统全面的“三三制”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体系,精准对接广东省小学教育及生活性服务产业,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粤西一流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高地和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师资培训平台[2]。2.具体目标(1)构建“1234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期内,立足小学教育机构用人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的“12345”小学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1”:一个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2”:两个精准:专业产业精准对接;“3”:“三三制”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体系;“4”:培养“四有教师”“四个引路人”;“5”:“五化五育”的培养人才策略。(2)打造省品牌专业。立足小学教育刚成立不久的现状,在语、数、英三个专业的合力下,争取成功申报小学教育的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3)开发教材和课程资源。开放各种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面向全省的开放共享的优质课程及配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和出版一批有特色的校本辅助教材。(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部级和省级各种比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的小学教学与科研教师队伍。(5)建设和完善实践基地。在广东省内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格局完善、互动互通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6)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立足小学教育服务,拓宽社会服务项目,承接茂名地区小学师资项目,建设茂名地区一流的小学师资培训基地。(四)专业群建设内容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精准育人+五育实践教育”(1)双精准育人。即按照专业精准对接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公、私立小学、培训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制定完善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最终形成文本性材料。(2)“五育”实践教育。“五育”即生命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认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军事化管理、传统文化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认知,实现对学生的“五育”教育。(3)制定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编制《广东农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为广东农村小学师资培训提供参考。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精品课程+资源库”

(1)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双精准育人”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实践类课程,开展学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完善“三三制”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体系和小学教育专业群共享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2)新建精品在线课程。以小学教育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建设6门精品课程,借以共享专业群的各种资源。(3)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启动小学教育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校级立项的基础上,力争小学教育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达到省级标准。

3.教材与教法改革:“实训教材+训练活动”

(1)编写实训教材。根据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群的发展实际和自身的经验总结,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针对教师岗位笔试的实训教材,以及针对教师岗位面试的实训教材。(2)制定基本功训练手册。通过多年小学教育基本功实训的经验总结,让各个专业形成文本式的材料,汇总整理成《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手册》。(3)组织和参加技能比赛。通过组织师生参加省内外技能比赛及校内基本功比赛,赢取省级以上比赛奖项若干,力争获国赛资格。

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名师专家”

(1)培养“双师型”团队。按照专业群要求,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2)打造名师团队。通过向企业、名校等机构招聘引进、双向兼职、在岗挂职、顾问指导等形式设立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打造具有“教学+科研”“理论+实践”的创新型专家教师团队。

5.建设校企互动互通的教学基地:“项目立项+实训基地”

(1)开展实践基地教学课题研究。通过实践基地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充分发挥以研究促发展的作用。(2)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全省布局。在珠三角、茂名等地建立专业群实践基地和设计创新中心。通过文化植入等形式,实现教学、实践同步。(3)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群的校内实践基地、智慧教育创新公共实训中心两个校内实训中心基地的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

6.建设信息化技术技能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技能实训平台”

(1)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共享4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同时又有助于教师使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2)建设技能实训平台。技能实训平台由微格教学训练测试中心、语言培训与测试中心、未来教学体验室、虚拟环境演播室4个实训中心组成。

7.发挥优势,做实做优社会服务:“订单培养+小学师资培训+教育扶贫”

(1)订单培养人才[3]。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争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订单培养200人以上。(2)开展师资培训项目。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和学校“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与继续教育学院、茂名人社局等开展小学各科师资培训等社会培训服务。(3)继续开展教育扶贫。在原有对广西金秀教育扶贫的基础上,拓展扶贫地区的范围。

8.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学历提升+学生联合培养”

(1)教师学历提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加拿大国际文化教育协会等国外院校、组织的交流合作。(2)学生联合培养。继续开拓欧美优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加强与菲律宾圣保罗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的交流生访学、学术交流,增加赴境外合作院校学生短期交流项目。

9.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制度建设+发展机制+形成体系”

(1)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和执行。建立专业群项目建设机制,包括领导机构设置、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等。(2)形成培训体系。提高专业群内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向师范认证迈进。

四、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预期成果

一是成立“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全部负责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二是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群内小学教育专业重点布局,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建设一批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开放共享优质课程(6门以上)、配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技能实训平台,开发和出版6本有特色的校本辅助教材和1本基本功训练手册。

三是构建全省布局的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广东省一流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数量达100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行国际交流,开拓国际优质合作项目。

四是本专业群综合实力尽可能达到本科专业层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方面打造具有省内外影响力的小学教育专业群师资团队,能承接省市级小学师资培训项目,乃至部级师资培训项目。

五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订单培养200人以上,举办具有市级区域影响力的小学教育教师人才培训100人次。

六是制定《广东农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是面向广东省农村小学、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编写针对教师岗位笔试的实训教材和《教师岗位面试实训》教材,并逐步编写各学科的教学法教材。

八是“试点毕业证+教师资格证+‘X’证书课程融通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专业群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探索———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4—128.

[2]陈玉峰.基于专业群背景下的课程整合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9,45.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践经验;原因;路径;

近十年来,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从2004年456所增加到2013年的517所,2010年到达峰值573所;2004年招生数202448人,2013年招生数210576人,2010年到达峰值280339人;教职工数量2004年26959人,2013年32683人,2010年到达峰值37033人。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江西中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从量到质的转换升级,推动中职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1]。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本身、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实行全方位的联动,近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受到了普遍关注,但研究更多是基于理论和个案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实践角度总结江西中职发展的经验,分析原因,探究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经验概述

(一)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在中职学校同质化严重背景下,江西部分中职学校开始依托区域特色,挖掘内生动力,如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着力在烟花爆竹专业上做文章,2009年8月学校与县花炮局联合开设了烟花爆竹管理和营销班,采用全日制、弹性学制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足本市经济建设、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立足瓷都、依托千年陶瓷文化,开办“陶瓷美术”等地方特色的专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江南理工学院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办好“阳光工程”培训,逐步形成了全日制中职教育、在职进修和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学院已成为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新余市公共实训中心和新余市渝水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具体做法:一是政府主导,定培训指标,负担经费补贴,负责全过程监督检查;二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承担整个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招生、授课、安排就业、跟踪服务等工作,是整个阳光工程实施的主体;三是企业下订单,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将生产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数及需要培训授课内容及时通报培训基地;四是村组提供剩余劳动力的姓名及各种信息。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四方联动、相互配合、有机统一、运转有序,使阳光工程的“阳光”真正普照农村,惠及农民。主要成效:1.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了农民就业竞争力。通过对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工遵纪守法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提高了选择就业的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生活更有保障。2.提高了培训对象的收入。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一方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降低了现有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规模经济效益,使农业真正成为致富产业,使留任农村的农民收入也得到相应提高。3、加快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通过“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在城里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了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

吉安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校联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模式,壮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吉安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教办字2010〔3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合作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形成供需衔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所有部级、省级以上重点职校都至少与10家以上企业紧密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或以企业名义冠名办班;市级职业学校至少要与5家以上的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合作关系。所有公办、民办职校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走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主动开展联合办学工作。鼓励市内各职业学校间的联合办学;鼓励市内职业学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校采取“1+2”或“2+1”分段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办学;鼓励市内优质中职学校利用品牌优势,采取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和带动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鼓励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在专业设置、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学生实习就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江西华忆学校坚持紧紧围绕“树理念、立特色、强管理、重服务”的办学总体目标,树立了“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发挥产业优势,充分依托吉泰经济走廊,实现真正意义上“前校后厂”格局;办学定位清晰,形成办学特色,构筑“前校后厂、六个对接”理论构架,总结出适应学校校企合作的“前校后厂,六个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六个对接:校长与厂长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实训基地与研发室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2]。通过“前校后厂、六个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华忆学校在办学水平、校企合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不仅服务于当地经济,更是为长三角、珠三角输送了众多人才;许多学生在行业上成为具备“工匠精神”一线技术人员,为学校继续深化办学提供了持续动力。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职教办学方针,将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到车间,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高精尖专业为重点,在科学建构“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整体融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教学新格局,除了为学院加工大量教学设备零件外,还积极承接企业加工订单,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三)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召集,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15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江西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9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等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制定了适合本土的《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政策导向方面给予江西职业教育以支持、推动。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整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职业院校、两家工业园区、24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实现跨层次、跨行业、跨区域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余市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多项指标列全国除省会城市外的设区市第一,形成了“洼地效应”,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景德镇市形成了“立足本市经济、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吉安市形成了“校企合作、校校联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饶市形成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赣州市形成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等。从江西部分地市中职教育实践可以看出,江西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较快,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立足区域、立足当地;二是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三是政府从政策、法律法规、资金上给与了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在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推进、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均有长足发展。

二、江西中职教育取得发展的原因分析

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深挖江西中职教育内涵建设。近年来,江西中职教育能够充分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挖掘带动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力。充分拓宽教育内涵,探索全日制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办学新方向。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使职业教育努力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技能型紧缺人才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兴赣服务。紧紧围绕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江西职业教育体系。近十年发展中,江西中职教育也出现过照抄照搬西方、东部发达省市经验的情况,其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趋同式发展。紧紧围绕问题导向,江西省启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逐步形成了“体制机制创新、办学层次合理、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引导中职学校建立“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前校后厂”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对接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领导对接交流挂职工作,改革创新江西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江西中职教育发展效率。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支持,从实践经验来看,江西中职教育近十年来的发展,得到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江西省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行业规划,制定了适合本土的《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政策导向上给予江西中职教育以支持、推动。原副省长朱虹在《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章中将“抓体系建设”放在了首位,强调要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

三、江西中职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西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挑战,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具有一定滞后性;企业的参与仍然是被动的,推动企业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仍然没有形成;政府和学校的松绑机制仍然缺乏,学校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职业化不明显。为改变这种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发展路径选择。注重内涵建设,服务功能多元化。除发展专业和技术性人才外,要不断加快中职教育转型升级,拓宽服务功能,具体为:一是拓宽教育领域,开办与特色专业相适应的短期培训,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合,实现既发挥学校优势,又部分激活学校资源渠道。二是开展特殊教育,针对妇女、农村无业人员、伤残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弱势群体再就业。加强顶层设计,资源配置更充分合理。目前各级政府均认识到了职业教育重要性,在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在方向上也着力引导中职教育服务本地、服务农村、服务特殊人群。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偏弱、中高职发展不协调、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注重内涵和品牌建设的规划、深化校际与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政府要不断松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集团完善管理与强化合作平台建设、成员单位积极履责并力推集团化办学以充分发挥各集团化办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等[4]。推动多方联动,校企、产学深入融合。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然而迟至当前,尽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深入人心,但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深化校际与校企合作,江西中职教育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方向,找准着力点,借助区域、校园紧邻园区优势,大力培育技术人才,形成既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又满足本地产业、工业园区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培养人才本地或长三角经济带周边就业,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相结合,本土化发展和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路径[5]。

参考文献:

[1]刘雁伶,张翌鸣.江西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4(28):73-78.

[2]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江西华忆教育集团为例[J].老区建设,2017(12):84-86.

[3]朱虹.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5(34):5-6.

[4]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16-20.

校长挂职总结范文8

1.1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86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5人,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建有各类实训室12个,拥有1200余平方米的汽车实习实训场地,能满足各专业实训需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实习就业以本省、市、县为基础,辐射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大众、北京奔驰、江铃汽车、东风裕隆、北汽福田、比亚迪、众泰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周边地区的品牌4S店、汽修厂及其它知名企业、幼教机构实行订单培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毕业生百分之百推荐就业,实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1.2学生情况

1.2.1学生数。我校2019年全日制在校生2422人,其中秋季招生991人,毕业生295人;2018年度流失学生72人,巩固率达97%,2018—2019年度短期职业培训1371人次。

1.2.2在校生结构。一是男女结构。男女生比例较均衡,在校男生1574人,占比65%,在校女生847人,占比35%,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二是来源结构。我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本县农村。三是民族结构。学生全部是汉族。四是专业结构。我校学生主要集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26名,本科以上学历86名,占专职教师的68.25%;专任教师77人,高级职称26名,占专任教师的33.7%,双师型教师2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专任教师比为32.5%,兼职特聘教师49名。

1.4设施设备

学校教育教学设备仪器数量达380台(套),教学用计算机400台。学校生均设备值为3220元,较上一年度增长5%;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860个,较上一年度增长8.6%。学校建有千兆主干校园网、多媒体系统等现代化教学系统;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21个。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办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注重学生德育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赏识教育》、《心理健康》等德育课程,并保证一周2课时的授课时间不被挤占挪用。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了“文明礼仪”、“工匠精神”、“我能出彩”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专业技能鉴定合格率为99%。学校重视体育健康工作,确保每周体育课2课时不挤占挪用,加强学生体质监控,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达100%,学生毕业率达100%。

2.2在校体验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积淀,践行“思想道德优秀、行为习惯良好、心身体魄健康、文化技能齐进”的育人模式,从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自信心、构建多样化生活等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达85%,专业学习满意度达95%,实习实训满意度达96%,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达96.5%,生活满意度达95%,校园安全满意度达98%。

2.3资助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以及贫困生助学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务处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了资助工作体系。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申请、评选、公示、审核程序进行。2018年财政共下拨免学费资金46.32万元,下拨国家助学金74.59万元;2019年下拨免学费30万元,下拨国家助学金91.02万元。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精准扶贫助学工作,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1000元/年,截至目前共为学生减免学费20多万元。

2.4就业质量

用人单位特别是各级各类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接受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方式,与学校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规范就业工作程序,细化就业工作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完善跟踪服务。各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达到92%,学生就业第一年综合月薪达到3500元左右。2.5职业发展

针对各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学校不仅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性质,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不断完善,学校教师撰写校本教材,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通过理论指导和专题训练,推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我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均得到了一定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后,得到了相关企业的认可。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充分调研,制订并执行了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培养、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建设等。

3.2教育教学改革

3.2.1一是改变教学理念。运用以项目课程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实践教学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五步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二是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体现了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3.2.2学校重点加强数字化校园投入,更新校园网络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实现了千兆主干的校园基础网络架构,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全校所有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一体投影机、广播音响、监控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3.3教师培养培训

2019年,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正在成长。一是以校本教材撰写为平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相关教研活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二是通过寒暑期“双师”素质提升培训、下企业实践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4规范管理情况

3.4.1教学管理规范运行。一是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以《教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为重点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以《教师教学工作暂行规定》为重点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为重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和听课制度,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做好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和对教改工作的意见。三是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课程的岗位要求,按照规范程序编制了课程标准。四是教学课程的开设做到了开足开齐,教材选用规范,德育课、文化课均采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教材,专业课程均选用省教育厅推荐目录中教材。

3.4.2学生管理创新开展。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进一步健全班主任岗位职责和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激励机制、班主任例会制度。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安全紧密结合,坚持抓常规、抓细节、抓养成,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秩序安全稳定。一是深化半军事化管理,不断拓展管理覆盖面。新生入学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入学教育和军训,与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入学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集体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三是抓好学生安全工作,职能部门与班主任齐心协力,群防群治,共同做好学生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学生干部日检值班制度、每日零报告制度,值班班主任每晚查寝制度,加大矛盾排查和突发事件的巡查力度,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强化班级管理,依据学校政务处制定的《班主任及班级管理考评实施办法》,对班级进行日常量化管理,每天检查记载,每周评定“流动红旗”,每学期评比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有力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四、抓好学生会工作的管理,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学生会安排值日干部对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通报,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4.3财务管理规范有序。设置了财务室和专职会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规范合理使用。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岗位职责》等财务制度,重大资金使用均需经校民主理财小组会议讨论确定,大宗物资采购均实行公开招标,并接受上级监督、检查和审计。

3.4.4后勤服务扎实有效。及时维护校舍、设施、设备,保障供应各类办公用品及教学实验物资,严格监管饮食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3.4.5安全管理平稳有序。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安全教育全员化、管理队伍专业化、安全教育课程化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应急预案,重点提高师生的自我应急保护能力,建立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健全各种安全制度,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3.4.6科研管理成效显著。一是强化继续教育。加大师资培训力度,3人次参加省级双师素质提高培训。二是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全校老师实行技能教育建设研讨、“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等交流活动等共计50余人次,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教师视野,推动了教学研究。三是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市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和教学改革设计大赛均取得的良好的成绩。李雅琴同学荣获全市演讲比赛二等奖(第4名),刘小燕、郭苏婷同学双双荣获全县演讲比赛一等奖,郭星、刘丽芳老师荣获全县演讲比赛二等奖等。

3.5德育工作情况

3.5.1开设德育课程。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赏识教育》等专项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每天晨会小结一天情况,每周五总结一周工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举行讲座,将德育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板报、校报,特别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新媒体,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

3.5.2开展文明风采活动。组织师生参加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围绕文明风采竞赛,学校举办了“经典诵读”、“迎国庆”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阳光体育运动会、元旦晚会等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5.3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学生钢琴、舞蹈、吉他、书法、武术等社团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素质。举办了校羽毛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了各类公益性服务活动、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3.5.4团组织和学生会建设。学校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2019年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扩大团组织的影响,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同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组建了文明卫生监督岗和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生工作中的自管自律作用。

3.6党建情况

党支部现有党员3人,支部班子结构合理、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在学校工作中起到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抓作风建设,抓师德师风,抓校务公开、抓廉洁自律,尤其是师德师风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贯彻始终、常抓不懈,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一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做到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将企业文化引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

二是学校与上海大众、通明电子、志博信、广州TEL、福建金岭、上市奥海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按照平等互利原则,进一步明确双方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单向合作向双向合作、短暂型合作向长远型合作转变,着力拓展合作空间,形成长期有效的共同培养机制。

4.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非常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修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修订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与实习单位共同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学生的实习过程,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跟踪服务,学生对口实习率达100%。

4.3集团化办学情况。学校通过校际、校企及相关组织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组合效应,拓宽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思维。学校与福建兴隆金岭洗车服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该公司提供专职教师到校授课,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负责完成就业推荐;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完成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5.社会贡献

学校坚持圆“学生的大学梦、蓝领梦、成长梦”的办学宗旨,坚持“思想道德优秀、行为习惯良好、心身体魄健康、文化技能齐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德技双修、强心健体”的育人指导思想,形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升学有渠道、发展有潜力”的良好格局。

学校始终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社会服务工作力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2015年开始,我校经省民政厅批准开设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2019年培训退役士兵达100多人,且为退役士兵推荐了相关的就业岗位。学校还承担了建档立卡户就业培训和社会培训,2018-2019年参加培训人数达1371人次。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和首航教育集团共同解决,所有经费已拨付到位。

6.2政策措施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引领带动我省部级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组织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结对帮扶部级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通知》,其中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结对帮扶学校。2017年11月23日共同制定了《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职业中学工作实施方案》,省工贸学院从以下几方面对我校开展帮扶和指导:一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建立对接合作机制,五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六是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7.特色创新

7.1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7.1.1订单培养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入校时就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都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学生毕业时可以立即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不需要再次进行岗位培训,极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7.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与技术(智能制造)、计算机应用(UI设计)等专业学生为主,学生在校2年(2018年开始执行2.5年)必须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7.1.3其他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还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毕业生定向输送;学生在企业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交流;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以企业名称冠名班办学,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车间;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企业向学校捐助教学实训设备等。

7.2多种渠道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7.2.1主要的校企合作企业。目前,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主要包括: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北汽福田、东风裕隆、江铃汽车、长安福特、东南汽车、比亚迪股份、众泰汽车、广州双叶、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新奇特车业服务、广汇汽车服务、东莞纳智捷、浙江吉利汽车、九牛汽车股份、浙江宝利德、TCL集团、奥海集团、龙泉幼儿园、清华幼教集团、碧洲幼儿园,以及广东、深圳、苏洲、福建等地幼儿园,共计30多家单位。

7.2.2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金岭洗车服务中心学徒制人才培养:按照教育部有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于2018年10月与金岭城市德式精养店签约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前,该公司基地已使用我校2016级汽车专业学徒34人。今年9月份开始职教中心安排了300多人分批次在奥海科技集团进行实践,有效的把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相结合。

7.3校企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7.3.1教师服务能力和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校企合作,一是学校的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企业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目标,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需要;二是各专业教学逐步朝品牌化方向迈进,从传统理论教学逐步转变为职业活动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情景创设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毕业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幅增强。近几年来,学校汽车专业在招生规模、教学质量、技能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7.3.2促进了更高质量的实习和就业。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深度校企合作。学校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稳定率高,专业对口实习率达100%,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