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例6篇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18-02

近年来随着新发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关注。助产士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2]。为了解大同市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笔者对116名市级医院的助产士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2009年6月~2010年6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6月,选择大同市市级医院助产士116名,其中,助产士43名,占37.1%;助产师39名,占33.6%;主管助产师32名,占27.6%;副主任助产士2名,占1.7%。大学本科27名,专科68名,中专21名。从事助产工作<5年者46名,5~10年者32名,>10年者38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助产士共发出问卷118份,回收116份,回收率为98.3%。

1.3 调查内容

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在日常工作中的个人防护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 结果

被调查的116名助产士中,发生职业暴露的83例,168例次,发生率为71.6%。其中,锐器刺伤81例,占总暴露例数的48.2%;完整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80例,占总暴露例次的47.6%;破损皮肤被羊水等污染的7例,占4.2%。见表1。助产士在产科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3讨论

3.1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3亿人[3];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与血液、体液、羊水等接触较多,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的2.4倍[4]。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几乎所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均有过接触史。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发生的职业暴露中,破损皮肤被血液、羊水污染的占4.2%,而完整皮肤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高达47.6%,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术、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发生锐器伤的高达48.2%,这些均为助产士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埋下隐患。因此,让助产士了解自己的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2强化防护知识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目前,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5-7]。本调查显示,助产士在可能接触产妇羊水、血体液时戴手套的只占26.7%,可能接触产妇血液、羊水时从来不戴眼罩、不穿隔离衣的高达69.8%,衣服沾到羊水、血液时从不更换的高达30.2%;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性认识不足,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的意识差,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的只占38.8%,这些都为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降低医院感染率埋下隐患。所以,助产士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防护的专门培训,上岗后对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助产士进行分层次、连续性的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时间固定化,确保防护知识深入人心,人人掌握,提高助产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3.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督导,建立并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本调查发现,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的只有21.6%,有些医院的上报制度形同虚设,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降低了上报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应为助产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护器械并督导使用,助产士本人能够主动、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2]李晨芳,梁前芝,欧秋燕.助产士潜在职业危险分析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37-138.

[3]Mishal Y, Yosefy C. 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y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n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 [J]. Harefuah,2002,135(9):337-339.

[4]王晓曦,韩纲,刘春兰.基层助产士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0):2746.

[5]靳清群.助产士的职业感染及防护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67-168.

[6]刘艳梅.产房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30-32.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的院前急救病例和该年度120出诊日报表,将疾病分为脑血管病、交通伤、中毒、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8类,对诊断不明确的列为其他类。列表统计分析,找出各有关数据变化规律,并得出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情况:5831例病例中男3253例,女2477例。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为交通伤、脑血管病、意外伤、心血管病、中毒。在车祸中死亡的75%为青少年。受伤部位以颅脑外伤、四肢外伤、多发伤多见。院前急救患者死因构成比与死因例数构成比,心血管疾病31%,交通伤25%,中毒11%,脑血管疾病20%,意外伤7%,自杀2%,消化道出血3%,其他1%。

结果

职业防护调查: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现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如下:①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发出调查表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来源、职业暴露的经历、职业暴露后是否得到处理。调查对象学历的构成比,本科学历2例(8%);大专学历10例(40%);中专学历13例(52%)。在医院工作工龄构成比,1~5年20例(80%);6~9年3例(12%);>10年2例(8%)。

防护知识来源: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学校占136%,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35%,来源于医院培训占129%。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占958%,可有可无的占42%。

职业暴露经历:护理人员中曾被针刺伤的占96%,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7%,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4%,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437%。

职业暴露处理:职业暴露后,667%的护士在受伤后及时处理,333%的护士不能肯定做到或做不到。

对策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士防护意识,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当护理人员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必须严格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当手部皮肤有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由于急诊科抢救患者的不定时,要求每位急诊科护士口袋中时刻准备一双大小适宜的橡胶手套,以便随时使用。如果不慎被利器所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反复冲洗伤口后用3%的碘伏进行消毒,然后贴上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预防血液、体液的喷溅,护士必须衣、帽、鞋穿戴整齐,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口罩应正确佩戴和消毒。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使用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调节护士心理,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对应急环境的反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足够地睡眠和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于护理工作,减少危害发生。

医院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档案,定期健康检查,预先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免疫力。职业暴露后上报管理部门追踪观察和处理,把急诊科护士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急诊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市院前死因排在前5位的是心血管疾病、交通伤、中毒、脑血管疾病、意外伤。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而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护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2张帆,周密,孙玉卿.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

1 首先评估目前影响血透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根据目前本血液透析中心管理的现状,找出影响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全过程的6个关键因素:(1)环境布局欠合理,复用消毒间与水处理间同室,操作者无防护措施;(2)各种制度欠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护士风险意识薄弱;(3)血液透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覆盖面不全,部分环节有漏洞;(4)护士参与管理意识不强;(5)透析病人及透析病历管理方法老旧;(6)血透操作欠规范,缺乏统一标准。

2 根据以上因素,制定整改计划

改进整体布局 根据本血透室现有环境条件,注重环境规范、对工作流程的省时、便捷、流畅,环境美化、舒适等因素,重新规划功能齐全、科学合理。整体环境全面重新装饰。

3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3.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及2011版血液透析标准要求,对血液透析中心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并完善血液透析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工作流程;制定包括消毒隔离及监测制度、探视制度在内的共12项血液透析制度;制定和完善质量监控小组成员的职责;并随时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必要时反复、强化学习,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3.2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透析中心的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成正相关[2]。加强透析管理的首要前提是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通过3~6个月的专科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与血液透析相关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工作中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在强化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习血液透析的新业务和新技术,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专科护理能力。重视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此外,应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主动热情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4 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4.1结合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工作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体现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护理成本及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全面评价护理质量。

4.2建立常规血液透析质量督察与持续改进制度,使其常规化、规范化,每月以护理人员三级检查为主,采用PDCA质量循环法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4.3采用多种质量控制手段

4.3.1采取全员质量管理 将急救物品及急救技术、消毒隔离、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控重点项目的自查和互查授权给每位护理人员,护士长随时抽查,及时掌握或发现影响护理质量的隐患,发现问题,立刻纠正和解决,杜绝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护士长应规范操作流程,学会归纳总结,如我科制定的血透“四查八对”(预冲管路前、穿刺前、上机前、上机后查;对姓名、机型、透析器消毒日期、透析程式、脱水量、透析时间、肝素用量、透析液电导度);上机“五步骤”、下机“六步骤”等,以便于护士掌握。

4.3.2抓关键环节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技术操作质量的好坏与成败,可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要把质量控制重点放在控制关键环节上,如:上机前,透析器与血路管道是否连接正确;A、B 透析液吸管是否正确插入浓缩的A、B透析液桶中;上机后,静脉壶是否放入空气检测器内;静脉血路管是否放入静脉夹内;透析液的电导度、温度及血流量是否调至所需值;肝素的用量及超滤量设计是否准确等。抓重点服务对象(如新透析者、急危重症病人、肾移植、手术前后病人)等;重点监控对象(新上岗护士、进修护士)、重要时段(上下机、节假日、夜班等);护士长应随时掌握操作质量的动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技术操作中的复杂和疑难问题要亲自指导或操作,并通过落实技术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控制全程的技术操作质量,确保血液净化操作优质、高效、安全。并注意将护理检查结果与奖惩结合,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4.3.3 计算机软件管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采用计算机护理质量管理软件,使护理管理数据化。设置透析中心内护理工作的所有内容及质量评价指标,将每次检查的结果录入,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查询,使单项护理质量趋势一目了然。并采用计算机管理血透病人及病历,使管理规范化。

4.4 强化科室的感染管理,杜绝院内感染

4.4.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工作人员、病人及陪护人员进出血透中心都应更换专用鞋,专用鞋要做好定期清洁和消毒,中心内用明显的线条划分为清洁区和感染区。为病人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为病人穿刺时需戴手套,并要求一人一更换。透析中心内应安装层流空气净化器,每天定时开机进行空气消毒,并注意空气湿化提高消毒效果。保证每月做一次空气细菌培养对环境进行检测,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200cfu/cm、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 ≤10cfu/cm、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 ≤10cfu/cm。此外,为减少室内污染,应限制对病人的探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控制人员的流动。

4.4.2 做好感染性疾病病人的隔离。首次透析病人应常规检查肝功能、肝炎病原学、HIV抗体等化验检查,长期透析病人应每半年复查一次,根据病情及病原学结果做好隔离安排,感染性血透患者安置在隔离透析间,专职工作人员,专用透析机,室内所有物品专用,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和双向防护。

5 注重风险意识管理

5.1 建立风险预案 血液透析需要体外循环,各种治疗参数的变化都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且随着透析病人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继发性肾病病人的逐年增多,透析患者日渐老龄化,在透析过程中或在结束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建立各种风险预案,而且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及演习来增强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保证病人的治疗安全。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巡视,定时监测各种治疗参数、观察指标、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准确把握每个患者的情况,预测危险因素,杜绝和防范各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起护理缺陷,都应追查原因,明确责任,完善操作流程。

5.2 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为保证病人透析的效果,延长其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除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之外,患者本人对透析知识的了解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多数透析治疗病人,都缺乏透析的相关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且缺乏治疗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情绪动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的途径帮助病人及家属正确地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情况;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有利于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透析病人主要加强对饮食、干体重、服药、运动等的指导,促进病人良好健康行为的形成,积极鼓励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体现自身的价值,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 规范透析文件书写

护理人员应从法律的角度认真对待透析文件的记录,记录要真实、客观、及时、准确。透析中心应做到护理表格的统一,规范记录的内容、格式、表述形式,使护理记录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7 鼓励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科研

开展护理科研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面对各种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及工作中日趋复杂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护理科研,培养护理人员的逻辑思维、综合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循证护理来解决日趋复杂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病人的效果。

8 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

8.1 护理人员的配置与透析工作量相匹配 由于目前没有明确规定透析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但是,在配置护理人员时管理者应根据透析的工作量来合理安排人员,并要考虑满足患者的需求。否则,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引起护理人员工作超负荷、身心疲惫等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1]。个人身心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倦怠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8.2 合理分工,充分体现人尽其才 因为血液透析中心的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且并发症多,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即具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及掌握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所以,一般要安排护理技能熟练、临床经验丰富、能独立判断或处理临床护理问题护师或主管护师,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8.3 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人情味的管理,缓解了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有利于保持其身心健康,更好的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明星降低,患者满意度由整改前86%上升到97%。总之,血液净化工作是一项群体性、连续性、技术性和脑、体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注重将不同年资、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搭配,坚持以护理技术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人性化管理为保证的管理原则,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质量控制,保障治疗护理质量。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与新医学模式、新护理观念相配套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最优化手段,达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质量及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此外,护士长在管理中应善于运用管理技巧来增强对下属的非权利性领导力,营造、保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群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最优的管理效果,保证护理人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高玲玲,张英华,张俊娥. 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质量.中国护理管理.2009,15(2):46-47.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门诊; 小儿; 血液病; 输血; 护理风险;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83-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46

小儿血液病近几年呈上升的趋势,血液病患儿因血液成分部分缺乏、减少或异常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反复多次甚至长期输血是维持和抢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门诊输血治疗既方便快捷,又降低医疗成本,因此大多数需要长期输血治疗的患者愿意选择门诊输血治疗[1]。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是福建省血液病诊疗中心,血液患者居全省之最。为满足血液患者门诊输血治疗,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观察室设置了3张输血床位。本文分析了小儿血液病患者在门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输血治疗的654例血液病患儿,其中男384例,女270例,年龄35 d~13岁。疾病分布: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549例,地中海贫血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血友病13例,其他血液病45例。共输血3791例次。其中红细胞悬液2715 U,洗涤红细胞45 U,血小板453 U,血浆72 U,冷沉淀112 U。血液均来源福建省血液中心。

1.2 输血指征

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

1.3 输血流程

由于各成分血等候时间差异较大,不同血型的成分血等候时间也不同,为方便患者,缩短待血时间(从输血申请到血液发放时间),提高输血床位使用率,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输血采用预约待床输血制度。由儿科医生开出输血申请单,患者缴费后直接到笔者所在科室安排待床输血(虚拟床位)。信息科已开通门诊输血系统,病区可以直接打印输血成分收费条码和血型鉴定或交叉配血条码。护士采集好血标本送血库备血,同时让患者留下联系电话,待血库告知已有成分血,再联系患者来笔者所在科室输血,输血结束后若无反应留观半小时后出院。

1.4 方法

科室成立输血风险管理小组,运用工作流程图法,全面分析输血各流程发生的护理风险。

2 结果

常见小儿门诊输血护理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医生、护士、环境四个方面,详细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小儿门诊输血护理风险构成情况

风险事件 例次(次) 比例(%)

患者方面 不能配合采集血液标本 2531 66.76

患者病情重,待血期间病情变化 58 1.53

输血结束后未按要求时间留观 2831 74.68

医生方面 未让家长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958 25.27

未将待血期间的注意事项告知家长 756 19.94

护士方面 法律意识薄弱 99 2.61

输血技术操作不全面 157 4.14

输血记录不完整 284 7.49

环境因素 血制品供应紧张,待血时间>12 h 1250 32.97

观察室环境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98 2.59

3 风险因素分析

3.1 患者的因素

3.1.1 不能配合采集血标本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和其他治疗措施一样,输血也可能出现并发症,传播输血相关传染病。按照输血规范,对于多次或长期输血的患者,每次申请输血时必须重新采集标本配血型和行输血前普查,以保证本次配血结果是反映患者当前的真实血液状况,避免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而患儿家长常常不能理解,认为贫血已经很严重了,况且血型已经明确,可每次还要被抽血,觉得此项操作多此一举。因此每次采集血标本时,家长常常不能理解,不能让患儿很好配合采血,甚至会有抵触心理。

3.1.2 病情变化迅速 血液病患儿大都是定期来医院检查,血液出现异常后行输血治疗,由于儿童表达病情能力较差,家长对病情变化不了解,患儿在就诊前就属高危患者,因此在待血过程中可能会随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疾病危象。

3.1.3 输血结束后不愿多留观 血液病患儿的治疗过程长,反复多次的输血让患儿家长对输血过程非常熟悉,他们常常把输血当成输液,认为曾经输过血没有出现输血反应以后也不会出现,因此常常输血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出院。此外,由于中心血站送血的时间特点,有50%的血制品是在夜间输上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休息好,夜间输血结束后,也不愿多留观就离开观察室。

3.2 医生的因素

3.2.1 未让家长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医生法律意识不强,认为长期输血的患儿家长对输血的风险已经很熟悉,无需每次输血前都要让家长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2)门诊医生接诊患者多,常遗忘此项流程。

3.2.2 未将待血期间的注意事项告知家长 医生在开门诊输血申请单时应告诉家长患儿待血期间是可以离开医院的,但是若有病情变化应立即来医院就诊,并要将这些注意事项记录在门诊病历中。然而医生常因为工作繁忙,疏忽对患儿家长的告知及病历上的书写。

3.3 护士的因素

3.3.1 法律意识薄弱 (1)护士在查对输血医嘱时经常遗漏查看输血同意书及输血前血液普查,尤其是首次输血的患儿。长期输血的患儿家长,为了减少抽血量,大多数情况下签字拒绝输血前血液检查。护士在备血时未能予以解释。(2)小儿输血必须要有家长在场,护士有时对年龄稍大的小孩会忽视这点,未等家长来就予以输血。

3.3.2 护士输血技术操作不全面 (1)输血速度控制不准确:小儿由于长期接受化疗或输血治疗后血管条件较差,输血速度有时不能按要求输注,影响输血效果。(2)输血量控制不准确:目前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红细胞悬液最小包装是0.5 U,而有些患儿只需要输注0.3 U,甚至更少,护士经常使用目测估计法,未能做到精准输血[2]。(3)对特殊情况的应急能力不够:如出现输血反应该如何处理;出现不能及时输注的血液或患者病情变化需要退血的情况血制品该如何处理等。

3.3.3 输血记录的风险 输血患者就诊时使用门诊病历,所有医嘱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护士执行门诊医嘱,每次输血结束后护士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于病历中交予患者,科室未留任何输血记录,如果家属对输血过程有疑义,院方未能提供有效的记录。

3.4 环境的因素

(1)输血室设在急诊观察室,由于观察室的工作特点,病种复杂,人流量大,而血液患者多数免疫力低下,输血期间有可能被感染。此外,护士工作量较大,输血只是观察室工作的一小部分,还要应对急诊观察患者,因此不能很好观察输血过程。(2)血制品供应紧张,血库所有的血制品均由省血液中心调配,有时会出现血液偏型、结构性和季节性血荒,此时则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输上血,尤其是血小板。这对于已有出血倾向或贫血严重的患儿就非常危险。

4 对策

4.1 做好健康宣教

要求接诊护士要对首次门诊输血的患儿家长仔细解释输血流程,告知每次输血前必须采集血标本复查血型和输血前普查项目,以保证输血安全。对家长讲解输血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和输血反应,提高家长输血安全意识。

4.2 加强与血库联系,为高危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对贫血、出血等病情危重的患者,及时联系血库,尽快安排输血,同时为避免患者在待血期间出现病情变化,要安排急诊留观或抢救[3]。

4.3 加强医护培训

4.3.1 加强法律意识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规范、传染病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讨论,收集有关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讨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4.3.2 加强护理技能操作 (1)提高穿刺技术,配血时尽量使用留置针采血,以免输血时再次注射,增加患儿的恐惧感;同时能够保证输血通畅[4]。(2)在血液中心暂时无法提供准确剂量血制品的情况下,要求护士能运用称重法、刻度法等较科学的方法输注准确血量。(3)总结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尤其对新护士可以采用案例表演的方法,提高应急能力。

4.4 改进输血申请单,加强门诊病历管理,制定输血记录本

为避免漏签输血同意书,设计新输血申请单,将申请单与输血同意书列在同一页纸上,在开申请单时就直接让家长签署同意书。此外,输血患者,要求在输血记录本上记录每袋血或一个治疗剂量的血液成分输注时间的始末,对输血过程殊情况如输血反应、处理方法、疗效等也要详细记录。

4.5 加强病房管理

输血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 h,定时开窗通风2次,保持空气新鲜,作好患儿的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加强弹性排班,在输血高峰期多安排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以便及时观察到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1]彭道波,周望梅,赵晖,等.血液病患者门诊输血管理风险与应对[J].护理学报,2011,18(11):23-25.

[2]钱小芳,郑凡,林颖,等.小儿精准输血现状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1):73-74.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

实习报告网为您提供有关【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的相关文章内容热门推荐,希望这些【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的资料对您有帮助,您也可以在本站详细检索有关【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的各类内容。

在血液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血液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血液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暴露; 难点; 原因分析; 对策

本院是四川西北部地区的一所县级综合医院,拥有病床610张,手术间11个,日均手术量大约40~50台左右,手术室护士28个(其中含麻醉护士3个),每天夜班是24 h制,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工作任务重,工作节奏快,紧张忙碌,而且还是处于高风险和高危区。每天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都是在接触缝针、手术刀、手术剪等锐利器械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化学制剂和易挥发性的麻醉剂等。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中,当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职业暴露,给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威胁。一年来科室出现多起职业暴露,给手术室和外科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对医生和护士造成了伤害,为了总结经验,减少职业暴露,院感科和手术室进行了原因分析,找出了职业暴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策,并实施了有效防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手术室防职业暴露的难点

1.1 由于人力资源问题,本院手术室护士长期缺编,按卫生部《护士条例》最新法规要求,手术室最少配置应是33名护士(实际只有28名含3名麻醉护士),由于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本科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疲劳工作,夜班后不能得到正常休息,在手术台上精力不够集中,在穿针和传递刀片的过程中,容易误伤医护人员。

1.2 护士年轻化,由于目前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流动性特别大,造成了目前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职业暴露。

1.3 岗前培训不彻底,由于科室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岗前培训时间不够,经过简单的基础培训后,护士基本能上班就匆忙上岗,根本没有经过专门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在复杂的手术面前显得非常无助。

1.4 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随意性大,台上操作不规范,随意传递,传递手术器械不到位,外科医生在手术器械使用后的器械传递给器械护士的过程中也经常不到位,容易造成相互的职业暴露。

1.5 防护措施和设备不到位,在手术台上,有的手术明知道有传染病而医务人员不戴眼罩,患者的血液、羊水飞溅到眼睛里,血液浸湿了医护人员皮肤没有及时下手术台处理,造成职业暴露。

1.6 操作不规范,许多职业暴露是在输完液和打完针后,抽完药回套针头时手被针心刺破(严禁双手回套针头),严重违反护理操作规程。

1.7 带教不规范,实习生在手术室经过2~周的短暂实习期,为了缓解人力资源的不足就派上手术台,配合一些简单的手术,根本还没有完全达到可以独立上手术台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职业暴露。

1.8 医院重视不够,医院感控科人力资源不足,对全院培训不到位,对重点科室未进行防职业暴露的重点培训,全院医护人员认识不足,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易出现职业暴露。

1.9 心理因素 由于护士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受到了一定的伤害。

1.10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麻醉剂:手术室使用大量的麻醉剂如异氟醚等,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长期接触可导致健康的损害。臭氧:手术室普遍采用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长期接触影响身体健康。化学消毒剂:戊二醛、碘伏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X线照射:在骨科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受到X线照射,影响身体健康。

2 对策

手术室是现代医院高危区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治疗的特殊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1]。所以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是首要工作。

2.1 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与相关部门共同学习《护士条例》,合理配备护士,增加护士现有的比例,让护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来,让护士得到正常休息,体力充沛才能在手术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今年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护士已经达到33名。

2.2 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防职业暴露是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重要内容之一,所有入科的医护人员都要进行专项培训。除院感科每年2次的专门培训外,科室还成立了院感小组,每月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本月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专项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严格带教,做好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年轻护士防护意识,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要有预先性和掌控性,掌握处理措施,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损伤的发生,如果发生意外伤害知道正确处理的方法。

2.3 做好标准预防 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防护技术[2]。

2.4 增加防护设备,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器械护士在台上传递器械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刀、剪、针误伤自己或手术医师,一旦受伤,及时下手术台处理。挤出少量血液并用碘酒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留取标本、清洁术后用物等护理操作时,均应戴上手套。

为了避免职业损伤,科室增添了一部洗眼器,一旦患者的血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眼里,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

减少消毒液的使用,除必须用高温高压的物品外,大多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柜灭菌,尽量减少消毒液的浸泡消毒,减少消毒液的挥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今年新增的手术间全是层流手术间,减少了手术间空气消毒对三氧机的依赖,使手术室的大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根据医院院感科的要求,实施了以下重点管理措施:(1)术前医护人员做好自检,皮肤(手)破损暂不参加手术;手术患者感染情况应在手术单上注明;急诊手术患者视为特殊感染手术,对血液检测异常者,利器传递通过弯盘传递。接触感染的手术患者及配置消毒液和处理手术后的物品时,必须戴护目镜、手套。(2)医护人员在更换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消毒液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以防灼伤皮肤。

2.5 减少身心损害 避免长时间站立,连台手术可更换护理人员,以减少压力,护士要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处变不惊的能力,创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工作环境[3-4]。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一年来手术室未发生一例职业暴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防止手术室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疾病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苏海燕,洪建荣.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89-90.

[2] 易红.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C].2012年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

[3] 康秀娥.手术室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河北医学,2007,13(3):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