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程范例6篇

伟大的历程

伟大的历程范文1

正因为这样,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回顾改革开放32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丢失,而中国32年来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改革开放这一打开我国新时期新局面的历史性决策,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是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没有这样的觉醒,新时期就根本无法开创,新局面也根本无从打开。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吹响的。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致的开幕词,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个口号,既是总结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既是开创新时期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起点。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对于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目标这种历史要求,作出了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这种政治和理论的自觉开始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作为开创新时期的强大思想武器的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和确立的。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32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伟大的历程范文2

[关键词] 新时期 解放思想 历程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实现了五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现的,那就是破除个人崇拜,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6年“”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走老路。走包括“”前十年的老路。第二条,走邪路。即走全盘西化的邪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利用晚年的错误,全盘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同西方的“非毛化”相呼应,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三条,走新路。从实际出发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对这个问题,中央决策层产生了争论。提出“两个凡是”,实际上是走老路;相反,以邓小平为首的一些老同志积极探索一条新路。要走一条新路,就必须破除对的个人崇拜,正确区分晚年错误与思想,正确对待思想。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复出之前就给中央写信,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P39),邓小平讲完整准确就是针对“两个凡是”。这样,就在党内最早举起了反对“两个凡是”的大旗。

此时,中央党校在同志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批文章对真理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个背景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导火线,爆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全国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标志着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全面展开。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这场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不是什么砍旗,而是维护思想的基本点,即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讲话对面临困境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个有力的支持。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根据与会代表的要求,汪东兴、就“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检讨和说明。这次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就是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也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强调:“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P141)“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P143)这篇讲话实际上是中央工作会议成果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正是以解放思想为锐利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打破坚冰,快速起航。

第二次重大突破是在十四大前后实现的,那就是破除对计划经济的崇拜,确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改革开放也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不断地遇到“左”和右的干扰,特别是“左”。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2](P37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国际国内的困难和挑战,党内“左”的思潮大有抬头之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左”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一时间,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作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这一时期,围绕市场经济是姓“社”姓“资”的争论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极大的混乱。邓小平深深知道,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深化。1992年春,邓小平以88岁高龄毅然选择南方视察。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它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

在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1992年6月9日,同志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表态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做出了三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又一次思想解放,消除了人们姓“社”姓“资”的思想顾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社会主义事业扬帆远航。

第三次重大突破是在十五大实现的,那就是破除对公有制的崇拜,确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第二次重大突破实现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市场经济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国家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私营企业主30多万户,在一些沿海省份,有的私企甚至雇工超千人。同时国有经济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触及到所有制这个原来不敢触及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的触及,又引起一些人的非议,他们提出什么问题都应该问问姓“公”姓“私”。

党内外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甚至十分尖锐的声音。有的人谈到“私有经济的比重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产生严重的影响”,有人批评股份制“是一个地道的私有化方案”。有人批评中央制定的“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搞私有化,提出“要保持公有经济在各主要生产部门和流通领域中都占优势和起主导作用”等等。

显然,这场围绕着国有经济改革等重大问题展开的争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解决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同志在内部发表了两次极其重要的讲话。一次是1997年1月17日,他在同十五大报告起草小组谈话时讲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十个问题。他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次是1997年5月29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所有制问题,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澄清了社会上一度出现的姓“公”姓“私”问题的困扰,进一步解放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随后,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实现形式等重大问题上突破姓“公”姓“私”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只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不姓社也不姓资,社会主义中国完全可以大胆地采用。

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创立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十五大小组讨论会上指出,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次思想大解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继续推进。

第四次重大突破是在十六大实现的,破除将有产还是无产作为思想上是否先进的标准,回答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的标准问题,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怎样看待和坚持党的先进性,这对共产党来说是个安身立命的问题,过去一般都从阶级性方面理解。而实践表明,仅仅这样认识还是不够的,党的先进性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苏联共产党从先进的领导者到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被历史淘汰的教训让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同志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把党的先进性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当代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进步,走在时代前列。这就为坚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另外,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格局,社会分层加速、阶级阶层变动、社会结构变化。中央归纳了六个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什么?新阶层的社会属性是什么?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困惑的重点。共产党员思想先进的标准是什么?过去认为越穷越革命,富了就不妙了。富了就变修了,要出事;无产最进步,有产就落后。

原来的党建理论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壮大起来的私营企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再则,我们党对执政党规律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中认识到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如果不能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它怎么能够有强大的力量、形成牢固的执政之基呢?

2001年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他们在政治上是先进还是落后,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不能把财产的多少和有无当作一个人思想是否进步的标准,这个提法直接针对过去关于有产者和无产者是两大对立阶级的认识。

吸收各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的先进分子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一次重大重新认识。这个重新认识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

破除有产与无产作为衡量思想是否先进的标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五次突破是在十六大以后实现的,那就是破除对GDP的崇拜,提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是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所有这些论断,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推动了我国多年的高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对发展产生了偏颇的理解,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GDP的增长,所以在一些干部的思想中盲目崇拜GDP,一切工作目标都以GDP为中心,采取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表明,指导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要明确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进一步明确“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总书记2003年4月10日至15日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他鼓励广东要万众一心战胜非典,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同志在当时就全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两个月之后,即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词,次日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报端上,并风行全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破除对GDP的崇拜,确立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沿着又好又快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伟大的历程范文3

论文摘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传统社会形态的现代转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互动、配合与促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已经和还在继续发生着伟大的历史性变迁,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从专制文化向民主文化推进

专制与民主是两种性质根本对立的权利现象,前者旨在维护少数人的特殊权利,后者旨在维护多数人的权利。专制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阶级专制、集团专制和一人专制三种类型。中国传统社会,属于高度集权的一人专制政治,君力至高无上,君主之下,王公大臣乃至各级官吏的权利呈金字塔型向下辐射,民众不仅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甚至连自身利益的诉求也没有任何表达的渠道。中国上千年的专制政治,逐渐使中国社会形成了扭曲人性的专制文化。专制文化是一种美化和维护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它不仅表现在统治者形成了天经地义的“官贵民贱”的思想观念,而且被统治者也形成了服从于官、听命于上、迷失自我、泯灭个性的生活习惯。

在研究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人们时常用孟子所谓“君舟民水”、“民重君轻”的思想来说事,似乎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文化并非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这是完全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实际情况的。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具有“君舟民水”、“民重君轻”思想的君主和官吏,仅仅是一种极其偶然的现象,真正用这种思想理念主导自己行为的君主和官吏实际上并不存在,而用“三纲五常”的专制文化来约束人民、整治人民,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状况。由此可见,专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所遇到的第一道障碍,是一座愚公也会望而却步的大山。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带领中国人民不遗余力地铲除专制文化这座大山,而对付专制文化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民主文化。民主文化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了引导中国人民从专制文化走向民主文化的步伐。然而,作为一种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社会文化,相对于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而言往往具有滞后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堕距,改变一种文化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为了避免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思想混乱,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要求。毫无疑问,这是希望人们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是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保持一致。但是,一段时间里,人们却常常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理解为中央说了什么我们才能说什么,中央做了什么我们才能做什么,中央想了什么我们才能想什么,中央没说没做没想的,我们也就不能说不能做不能想。很显然,这种理解和中央的本意恰恰是不一致的。如果一直这样理解“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不会有当代中国的伟大崛起,更不会有未来中国的锦绣前程。可见,引导中国人民从专制文化中走出来,创造出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已经成为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大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阶段性特征时指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思想观点,对于进人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人民从专制文化走向民主文化,具有更加科学的导向性,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新的号角。

二、从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推进

作为统治手段,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人治”与“法治”之争。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人治”,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法家在政治上则主张“法治”,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法家推崇的“法治”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法治”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社会的法治,其基本特征是在民,法律至上,以民主为基础;而法家 的“法治”观基本特征是在君,君权至上,以法术势为辅助。儒家推崇的“人治”思想,也不是完全排斥、否定法律的作用,只是认为法治只能使人表面服从,人治才能够使人内心服从。这两个学派表面看起来一个主张“人治”,一个主张“法治”,而实质上都是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一人之治,都是人治。可以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其统治手段都是“人治”。这种“人治”手段的基本特征是:法是治民之法,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至天子,下至百官,都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随意立法,即所谓“法无定法”。

世世代代的“人治”政治,必然会导致人治文化的形成。人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们普遍相信权大于法,权力至高无上,法律在权力面前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法律是由握有权力的人制定的,因而,握有权力的人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更改法律的,法律不能约束握有权力的人;法律是由握有权力的人执行的,因而,法律的执行者是可以随意解释法律的,法律的执行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变通的。在人治文化深厚的社会里,信奉权力、崇拜权力、追求权力成为普遍现象。百官则以天子的意志为意志,阿谈献媚,贿赂公行。百姓则惟命是从,胆战心惊,只能祈盼明君降临,清官出世。这种人治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顽固性。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这种“人治”文化的影响,并为之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在1958年8月召开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就说过:“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民法刑法那么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刘少奇提出,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建国初期,曾经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并为此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人治文化”传统的羁绊,使他最终选择了“人治”的治国方略,结果使得党难于防止和制止“”悲剧的发生,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了“人治”的危害,重新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80年,邓小平在论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时指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方略,拉开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帷幕。然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并不等于法治文化就会随之形成。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而任何一种治国方略只有形成了一种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们能够普遍地自觉地将法律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为准则,在能够普遍地自觉地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够普遍地自觉地用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约束准则。目前,尽管我们距离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形成法治文化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还在沿着法治的道路继续前行。

三、从斗争文化向和谐文化推进

探究中国的文化特征,形成斗争文化的历史并不长。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尽管也发生过陈胜吴广起义、张角黄巾起义、太平天国斗争,也出现过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但是,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斗争只是“”和反抗侵略压迫的被动现象,并没有成为民众的主导意识。中国斗争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始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阶级斗争思想的片面理解,也由于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中国共产党不斗争就不能生存,不斗争就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赶走侵略者,不斗争就不能取得政权。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并带领人民进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必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屡受挫折,贻害至深。

这里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斗争方法并不是应该完全否定的,斗争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甚至有时还是不可避免的方法。但是斗争并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说明,解决矛盾更多时候要靠化解的方法,化解是解决矛盾的更有利方法。只偏好于斗争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斗争方法变成了斗争文化。斗争文化是一种根本扭曲了的文化,是与人为敌、与社会为仇、与天地为恶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它一旦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尔虞我诈、离心离德,社会就会动荡不安、永无宁日,自然环境就会遭到严重破坏、遗患子孙。这些弊端从新中国建立、特别是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日益显露出来,直至出现这样的历史性浩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刀阔斧地了沉积多年的冤假错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彻底铲除长期形成的斗争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和谐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根据《左传》记载,“和谐”的本意是指音乐的合奏旋律。因此,和谐文化应该是具有协调共处、相融一体、追求和美这样三种涵义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斗争文化改造成和谐文化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长期的努力。

四、从守旧文化向创新文化推进

中国的守旧文化,如同专制文化和人治文化一样,根深蒂固,有着相当顽固的社会基础。中国的守旧文化发端于春秋,强化于西汉,造极于清末。这种文化,把因循守旧当成一种规矩、一种美德、一种操守,越是守旧,越是正宗,越是高尚。而把改革创新看成是一种异端、一种恶行、一种背叛,认为改革创新就是不守本分,就是离经叛道。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守旧文化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卫道士,要想当官,就要竞相比旧,守旧则安全,创新则危险,因而就要宁旧勿新。守旧文化给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祸害,极大地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崇尚守旧、鄙夷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病,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可以追究到两位“圣人”—老子与孔子。老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对于老子这段话的理解,在学术界始终有着诸多分歧。但是,不论老子的本意如何,民间百姓却始终把这段描述当成美好生活的愿景,相互格勉,矢志不渝,也可以说,这是民间形成守旧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孔子的守旧思想是众所周知的,尽管不少学者对儒学某些训条的含义作了重新阐释,但依然掩盖不住其推崇守旧、反对创新的顽固信念。例如,他大力疾呼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也。”(《论语·学而》)“瓤不机,瓤哉!机哉!”(《论语·雍也》)等等。基于儒家思想的守旧性,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当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灵丹妙药,强制性地进行推崇。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积,这些窒息人性的理念深人国人骨髓,严重扼杀了国人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鸦片战以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要前进要发展,不推倒旧文化是不可能的。这一伟大的文化觉醒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国共产党是这一文化运动的伟大继承者、开拓者。但是,在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之后,我们又一度走人了守旧文化的误区,其主要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的坚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艰难地冲破一道守旧文化的路障。由此可见,实现从守旧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型,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五、从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推进

封闭文化是一种惧怕和仇视外来文化的心理特征。在中国形成封闭文化的历史并不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奉行该政策,其一,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其二,清朝统治者为防止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和侵扰,企图用闭关锁国的方法,防止西方思想开化民众,出现叛逆思想;其三,清朝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饶,认为西方先进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学习。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掠夺残害使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外来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在痛恨外国侵略者的同时,难免产生盲目排外的文化心理,抵制一切外来文化,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映。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形势所迫。其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堵塞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交往的通路;其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得中国不得不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反目成仇,断绝往来;其三,国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长期经济落后,使得各种矛盾日益加剧,难以解决,封闭外界信息成为稳定国内政治的必要手段。

文化封闭,不仅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绝不是仅仅相对于文化的其他性质类型而言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滞后于经济和政治的。但是就先进文化而言,它却是超越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这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观点并不相悖。所谓超越,也就是先进文化先于社会经济和政治而诞生和发展的。作为新生事物的经济和政治,它有诞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它没有成长和成熟起来之前,这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仍然是旧社会形态。先进文化作为文化的新生事物,是由整个旧社会经济和政治没有转型之前所诞生的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萌芽催生的。先进文化以其博大的襟怀和敏锐的目光,能够及时抓住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经济、政治新现象,通过舆论和教育的力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作为新生事物的经济和政治的认可。有了这种认可,新经济、新政治才有了进一步生长和发育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社会的新经济、新政治的发育和成长,是由先进文化催胚和养护的。

伟大的历程范文4

“四个伟大”,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深层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党的报告紧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了全面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牵引。    

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措施、方式手段、精神状态,在“四个伟大”中起变革性、创新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各种风险等各方面。深入推进伟大斗争将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统一新思想、解决新矛盾,扫清各种内外环境阻碍、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建设制约,使伟大梦想的实现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伟大工程是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报告指出的,“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高扬的伟大旗帜。在“四个伟大”中,伟大事业是旗帜方向和道路途径,起全局性、引领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从党的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白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白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白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坚持高举旗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白信、理论白信、制度白信、文化白信,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前进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    

伟大的历程范文5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人民大会堂外景。

全文实录如下:

同志们,朋友们: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今天,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前景光明辽阔,但前路不会平坦。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牢牢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历史发展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坚决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孙中山先生说过:“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心聚在了一起、血流到了一起,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革命史诗。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正像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伟大的历程范文6

街道工委“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一个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由此开启。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重温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历程,品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共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荣光,展望改革开放新时期未来宏图伟业,内心无不充溢着自强自立、自信自豪。最近大家都观看了中共党史专题讲座录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历史转折》,重点学习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话、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系列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根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创奇迹,新征程创新伟业。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一个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由此开启。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重温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历程,品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共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荣光,展望改革开放新时期未来宏图伟业,内心无不充溢着自强自立、自信自豪。最近大家都观看了中共党史专题讲座录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历史转折》,重点学习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话、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系列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根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创奇迹,新征程创新伟业。

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上一篇韩寒的青春

下一篇莫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