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是熬出来的范例6篇

伟大是熬出来的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1

刘选国的新著《公益黎明―中国基金会离伟大还有多遥远?》行将出版,嘱我写序。之所以要我来写序,大概是因为我们有一段共同的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南怀瑾先生倡议,并与张岱年、季羡林、王元化、汤一介、杨振宁先生共同指导下,我们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先后八年有余,近800万少年儿童参与。在当时国内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读经”活动中,这是规模最大也是启动最早的。选国正是因此而投身于公益组织,成为一位专职的中国公益机构领导人。

《公益黎明―中国基金会离伟大还有多遥远?》一书,汇集作者近年来六十余篇关于基金会、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建设的分析、评介和实践体会的文章而成。通读全稿,分为“中国基金会反思与批判”“境外慈善事业学习和镜鉴”“中国慈善传统钩沉与传承”“中国基金会发展和创新”四大部分。其中,关于中国基金会的反思批判和发展创新这两部分文章,多是作者任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副理事长期间的工作体会,是一个行动者的反思,有热烈的感情倾注,也有冷峻的思想剖析。而关于境外慈善机构的评介与中国慈善传统的分析,有的源自他的实地考察,更多是来自其阅读与思考。作者对这方面书籍的阅读之广,思考之深,落笔之勤,不仅让我深为敬佩,在国内基金会一线领导者中也确实罕见。这部分文章,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从业者和对社会发展、治理有关注的读者,尤其具有启发作用。

“中国基金会离伟大还有多遥远?”书中并无答案,甚至直接的分析论述也不多,但又几乎在篇篇文章的背后,穿越各种事例、各种数据、各种经验甚至各种争论,都引向这么一个提问。在不做论述的地方,引出思想的碰撞,不求以答案回应问题,而是把问题引向问题的深入。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什么是“伟大”?今天,我们在中文语境中用“伟大”这个形容词,已基本脱离了对具象“伟岸”、“高大”的描绘本义,更倾向于一种对精神的赞美。而且,“伟大”不是用来赞美“比较中更好”,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所突出的内容各有不同,“伟大”都必然是包含一种超越性,是对这种超越性的称颂。这种超越性意味着对原有局限的突破,意味着开创了新的可能。一切伟大的运动员,都意味着对体能局限的突破;一切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都意味着对时代局限的突破。美国政治领导学研究的先驱伯恩斯,在其荣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双桂冠的经典名著《领袖》的扉页上,写下了一段罗斯福的名言,“所有伟大的总统,都是当国家生活中某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观念需要澄清时,作为思想的领导者挺身而出……”是的,伟大就是超越,就是开创历史。

怎么才能实现“伟大”呢?有一个时尚的说法,“伟大是熬出来的”。听起来也对,一棵参天大树,不是熬过雷电风雨、熬过天灾人祸、熬过同类对阳光和养料的野蛮争夺、再熬过时间,才长成的?!但它要是一颗矮柳或矮北极桦的种子呢?怎么熬也长不成参天大树啊!平庸是“熬”不成伟大的,“伟大”是从伟大的出发点出发的。

而这个出发点不是单一要素,它是一个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中,有一本书叫《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刘青峰著),一下子就销售30几万册,激励了许多思索变革与创造的年轻人。刘青峰在探讨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提出:整体的东西只可能由原始的整体发展起来,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是原始的结构,犹如种子中的遗传密码已经决定了树的发育和形态。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就是这么一个有生命的系统,不可能凭空而来,要研究为什么西欧在16世纪后能确立近代科学结构,就必须去剖析其原始科学结构形成及其社会化的条件。

同样的道理,要问怎样建成一个伟大的中国基金会,首先需要剖析一个伟大基金会的种子结构。刘选国根据马秋莎《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的观点,归纳说:“伟大的基金会的要素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弘善资本+科学的基金会制度设计+有伟大理想的专业人才。”无论洛克菲勒基金会,还是盖茨基金会,在欧美的一流基金会中大多以一笔数目不菲的弘善资本为起点,所谓弘善资本就不仅仅是一笔钱,它是具有使命感的资本。所以,马秋莎总结出这样一个三要素的伟大基金会结构。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2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一定。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3

2010年9月28日,经荣昌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一审认定荣昌县林业局原工作人员彭光伟侵吞、骗取国家专项资金23.418万元,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押宝”升迁,无望后心态失衡

2002年5月28日,对彭光伟来说是个人生转折点。

这天,荣昌县林业局召开职工大会,公布新任中层干部名单。

彭光伟坐在下面,一直低着头,虽然有些紧张,但他确信这一次副站长的职位非自己莫属。这些年来,工作中的努力和辛酸,像放电影般在他脑海中闪现。

1992年,彭光伟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荣昌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成了一名事业编制人员。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能被分配到这样的单位,彭光伟自然十分珍惜。经济上的不富足,让他急功近利地想通过职位升迁改变拮据的生活现状。

为此,别人上班时,他抢着多做;别人休息时,他忙着加班。勤奋的工作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他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1994年,彭光伟第一次嗅到升职机会的味道。因为年底老站长要退休,副站长接替他的位置后,副站长的位置便空出来了。于是,他变得更加勤奋。

可事与愿违,上级领导从其他单位派了人过来任副站长。

尽管这次没能如愿,但他并不气馁,安慰自己说:“我不是资历尚浅吗?”

一晃十年过去了,彭光伟除在1997年被评为助理工程师外,一无所获,而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几乎都得到了提拔――性格内向的他变得更加少言寡语、不合群,但工作上他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他得靠这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局领导宣布的任命名单中,并没有彭光伟的名字。彭光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回到家中,彭光伟瘫坐在沙发上。想到自己这么多年勤奋工作、挑灯熬夜,委屈、绝望涌上心头。

以后的日子里,他显得无精打采,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这些新来的年轻人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开拓进取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而得到提拔的。领导还勉励他,多向年轻人学习,继续好好工作,以后一定有机会。

可彭光伟并没听进去。后来者居上,让他心里酸酸的,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消极、悲观等情绪乘虚而入。

最让他难受的是,以前这些新来者都尊称他为“彭老师”,现在却改口叫“老彭”,他反而要叫这些“小字辈”为“站长”,以前都是他吩咐这些“小字辈”,而现在却要听他们的吩咐。

他将这些都归结为领导的偏心,觉得“小字辈”只是靠偷奸耍滑、阿谀奉承等卑劣行径上位。

对待工作,他开始敷衍了事,经常迟到、早退,领导交办的事情也总出纰漏。领导多次找他谈话,苦口婆心地劝解他,他也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被组织边缘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不知不觉中,他陷入了越是抱怨、敷衍工作,越是得不到组织认可、前途越是渺茫的恶性循环中。

报复单位,卷款出逃四处“旅游”

2004年1月,彭光伟被抽调到荣昌县一国家专项资金审查发放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对发放该项国家专项资金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并将发放明细报送银行。

这次调动,让彭光伟感觉像被发配了似的,心态也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单位的不满变为仇恨,逐渐开始产生了报复单位、补偿自己的心态。

2008年12月,他借核发专项资金的有关数据和汇总之便,将一笔3800余元的国家专项资金占为己有。

得手后,他既兴奋又忐忑不安,但事后并没被人察觉,于是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随后,彭光伟又多次如法炮制,侵吞该项国家专项资金1.4万余元。

将这些钱据为己有,却没能平衡他内心的不满。想到妻子没正式工作,女儿又在读书,自己又前途无望,他越来越觉得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

2009年9月初,彭光伟在翻看报纸时,看到一则旅游广告。长期的压抑,让他迫切想出去透透气。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彻底平衡、补偿自己的方法――骗取手中掌握的国家专项资金,出去散心。

随即,他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虚报成符合获得该项资金的人,将银行卡账号报到银行。为此,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工作约18年,按一年5000元的辞职费算,大概十万元左右,加上十万元左右的补偿费,正好20万元。

见银行工作人员将钱打入账户后,彭光伟迅速跑到别的营业点,分四次取走了账户上所有的钱。那一刻,他感觉18年的辛酸得到了补偿。

2009年9月25日凌晨,他瞒着妻子和单位所有人,带着报复的,逃离荣昌出去“旅游”了。

仇恨煎熬,疯狂挥霍一空

彭光伟带着这些钱先后到过陕西的凤翔、宝鸡、凤县,四川的简阳、南溪、宜宾,最后到了云南的昆明、曲靖。

起初,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再被前途渺茫、经济拮据所困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煎熬:怕事情暴露,怕妻子伤心,怕客死异乡……

“旅游”期间,他不敢住大酒店,只住小旅馆。他想去华山、秦始皇陵等风景名胜区,可为了安全,他只能独自一人呆在旅馆。他怕与人发生纠纷,几次坐黑车,明知被人收了“天价”,还得笑脸掏钱。

孤独、寂寞是彭光伟最大的煎熬,他很想念妻子、女儿,想给家里打电话,可又怕暴露行踪,拿起电话又放下。

彭光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他找到一家游戏室,一头扎了进去,宣泄着自己的怨和恨。

那段日子,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游戏,大年三十都在游戏室过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就输掉了19万余元。

2010年5月5日,云南省曲靖警方在对游戏室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了正在豪赌的彭光伟。此时,他身上只剩下4000多元。

2010年8月5日,荣昌县检察院对彭光伟以涉嫌贪污罪提起公诉。

庭上,彭光伟坚称拿走的钱是他多年工作付出的应得回报。当他听见妻子和女儿在旁听席上的哭泣声时,才微微低下头,承认自己犯了罪。

编后

遏制不升即贪的“报复性腐败”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腐的理由看似很可笑,却并非个案。

只要是仕途不顺,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想通过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种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腐败,被称为“报复性腐败”。

“其实单位并没有亏待彭光伟,是他的意识和行为阻碍了他的发展。”荣昌县检察院职侦局副局长邓文成说,单位多次考虑过他的任职问题,只是他时而努力时而松懈的工作态度,还有为人处事的方法,让领导不敢重用他。

“彭光伟们”之所以有这种失衡心理,在于没有弄清升迁到底为了什么,他们的为官之道颇具功利性,把升官发财当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目标,因此,一旦仕途不顺,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不满,从而以捞钱来填补心态的失衡。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4

粥,从字面上便可看出它与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介乎于汤、菜、饭之间的食物,既富有汤羹的营养,又兼具菜肴的美味,更如米饭一般可以给人饱腹感,如此一举多得的食物,怎能不教人喜爱?

最有名的粥大概要属腊八粥,以配料丰富、口味香甜闻名,民间更有许多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为其增添了几许奇妙色彩。粥可甜可成,最普通的白粥虽然清淡,却可与百味相搭,甜甜的八宝粥、成鲜的皮蛋瘦肉粥则各有各的妙处。

如今气温升高,人体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容易出汗,补充水分便是这个季节里极重要的事。粥在烹煮过程中加入大量水,成品属于流食,配上一些爽口小菜,很适合在天气较热、胃口欠佳时食用。若再加入一些滋补的配料,更是兼具滋养之效。

好米熬好粥

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米”莫属,选择什么样的米往往会决定粥品的口感乃至营养价值。珍珠米是最常被用来熬粥的大米品种之一,因其煮熟后比较粘稠且香味浓郁,能迅速勾起人的食欲,于是成为粥类食谱上的常客。

除了珍珠米,有强健脾胃功效的小米也常常作为熬粥主料,既可单独熬煮,也可添加五谷和蔬果一起熬煮,让简单的粥也能干变万化。

Q&A

海燕:有人认为“粥”与“稀饭”只我国南北方言中不同的叫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你怎么看?

朱伟: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粥的口感更浓稠,稀饭则相对清寡;熬粥的主料除了大米以外,一般还会加入杂粮或其它配料,稀饭通常只是把米和水一起煮熟,尽管也有将青菜叶、玉米等放进稀饭里一起熬煮,但加入的材料不像粥那样丰富。造成粥和稀饭口感差异的原因是熬煮的时间,粥一般要熬两三个小时,稀饭只需要煮熟,最多熬40分钟左右就够了。

慢工出细活

说到火候,熟悉烹饪的人都清楚它的重要性。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熬粥是件很简单的事,似乎只需要用小火慢慢煮透锅里的食材就行。其实熬粥时对火候很有要求,要大小火交替熬煮,才能做出好粥。先用大火煮开(冷水下米烧开或等水开后再下米皆可),再以小火熬煮并连续搅拌,适时观察水量。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暗含玄机:大小火交替熬煮能煮出粥的香味,搅拌可以避免糊底,让粥更粘稠。

为了节省时间,也有厨师将包括米在内的所有食材提前泡在水里几个小时,这样熬煮时能更快达到理想效果。在白味或成味粥出锅前滴上一些香油,可以让粥闻起来更香,口感更滑。

Q&A

海燕:配料熬得时间过久,会不会变得太烂导致口感不好,同时也造成营养流失?

杨立沛:这是很多人都有的误解。其实,厨师一般都是先熬好粥底,也就是只有米的白粥,根据客人需要再加入相应配料熬煮十几分钟。这样做一是可以尽快满足食客的各种需求,二是熬出来的粥更清爽,吃起来口感更好。

何健:并不是所有配料都会同时下锅一起熬。比如粤式粥品分为生滚粥和老火粥,生滚粥就是在熬好底粥的基础上,在客人点单后才加入其它配料,老火粥才是把所有材料一起放进锅里熬煮。根据配料不同,各有各的风味。

高汤添鲜香

为了在不加味精的前提下让粥品更加鲜美,讲究的餐厅连熬粥的水都用猪骨、老母鸡等食材熬出来的高汤代替。高汤熬粥适用于咸味的粥,比如海鲜粥。大米吸饱了高汤和海鲜的精华,每一口都满载诱人滋味。

为让高汤海鲜粥吃起来不油腻,大厨在熬制过程中往往会加入玉米、胡萝卜等蔬菜,这样做出的粥不但口味中带有一丝蔬菜的清甜,也更加符合营养健康的饮食要求。

Q&A

海燕:熬制海鲜粥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杨立沛:潮汕地区的海鲜粥最出名,原因就是食材新鲜。我们餐厅大厨熬海鲜粥的手艺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除了基本的熬粥方法(开水下锅、文火熬煮、间或搅拌、出锅放香油等),为了去除食材中的腥味,大厨在出锅前还要加入芋头、萝卜干、冬菜、芹菜、瑶柱,总之就是在常规步骤之外额外添加精选食材。

搭配有心得

虽说粥的主料多为大米,但五谷杂粮均可作为重要配角出场。熬粥时选用适当的食材相互搭配,既可以均衡营养,又能丰富其口感。杂粮粥将大米与大麦、小麦、燕麦、花生、红豆等烩入一锅;蔬菜粥选南瓜、青菜入锅;海鲜粥里虾蟹齐聚;养生滋补类粥品更是将人参也煮进锅里;加入山楂的粥能促进消化;加入川贝则可止咳;雪梨润肺,熬成粥喝也不错……粥品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于是它也就拥有极宽广的“胸怀”,可接受各种食材的加入。

Q&A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5

——思念恩师彭宗禹先生

河北省青县回民中学李广福

晨四时,梦寻恩师未果;醒,念及恩师,泪湿枕巾。

与恩师彭宗禹先生不相见已整整二十一年了。

授教于恩师,那是1987年的事了,我在河北省泊头师范学校五十一班,读二年级,也刚刚19岁。

当时的彭老师,教我们生理卫生、并任班主任。不高的个子,结结实实的,四十刚出头的年纪,却有点歇顶。他健谈,也很博学。课堂上,融入了中医,气功等在我们听来很新奇的知识,尤其是熔铸着他对于人生、社会、教育、教师等方面观点和体验的激情演说,更是常常感动着我们这些还没走出校门一步的未来的教师,让我们对明天的教育充满着憧憬,对恩师充满了崇拜。

但不久,这种感情便升华到了敬仰与感恩。

我从上师范以来,肠胃就一直不好。每学期总要有一两个星期,在家休学。彭老师任班主任后不久,我的病又犯了。告假回家时,彭老师要为我诊脉,看到我疑惑的样子,便跟我介绍说,他是泊头市中医院的客座医师,星期六、星期日、节假日都要到那里上班,并主动提出要为我用中药调理一个疗程。还开了药方,让我去中医院取回了药给他,嘱咐我每天早饭前、晚自习后去他那里喝药。

现在想来,那时可能已经是初冬,一次晚自习后,我又照例去老师家喝药。当时彭老师住的是一间教师宿舍,我去时,彭老师正蹲在宿舍门口台阶边熬药。见我来了,彭老师好像很歉意的样子:今天有点事,耽误了一会儿,你等等。当时,我竟懵懵懂懂的问,这么冷了,为什么不到屋里熬药,记得彭老师说,他母亲有肺心病,怕药味。后来见我母亲熬药,才知道熬药时,是不能离开的,这才推想到恩师在那么冷的天气里,在屋外为学生熬药的艰辛,才真正感悟到恩师“师者、医者父母之心”的伟大。

有一天早晨,我去彭老师家,听到屋里有人大声嚷嚷,考虑是不是祖母需要什么,敲敲门,又没人应声,我就推开门进去,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彭老师没在家,只有一位老太太坐在一个椅子上,头发已经花白,有些零乱,很生气的样子,呼呼的喘着粗气,大声的说着什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彭老师的母亲,也是第一次看见自己跟自己大声说话的人,当时有些恐惧。屋里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这时,彭老师回来了,看见疑惑的样子,告诉我,不用害怕,他的母亲得的是神经官能症,不会伤害人,然后一边让我坐,一边从床边拿过一双袜子,我才明白刺鼻的气味是袜子发出的,彭老师又解释说,母亲下肢溃烂,就是这样。

看着彭老师坦然的神情,听着彭老师轻松的话语,喝着老师早已熬好的药,那一刻,我被老师大爱无痕的博大震撼了,那一幕,也成为我人生中永远删除不掉的影像。

其实,彭老师当时生活的艰辛还远不止这些。听其他老师说,彭老师的父母早年离异,但彭老师把二老都接过来赡养,彭老师每天先为父亲做好饭,再回来做自己和母亲的饭,先洗完父亲的衣服,再来照顾多病的母亲。彭老师至孝之德也深深感动了我。

这就是我的恩师,艰难中依然坚定、伟岸的强者,逆境里依然豁达乐观的长者,困苦中仍广施博爱的良师。

这之后,我便不时到彭老师的家里,拿过奶奶的袜子,偷偷的洗干净。这件事,不久,也被彭老师发现了,每次到老师家,再也找不到脏袜子了。

我那时真是孩子,傻得很,对老师没有说上一句谢谢,有时想说,碰到恩师父亲般的慈爱的目光,“谢谢”又咽回去了,直到毕业,直到二十一年后的今天,“谢谢”也没说出口,我真怕这会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我们毕业后,彭老师因为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不久也便离开了泊头,去了天津。从此便失去了联系。彭老师的故事,写进了我的教材,我的每位学生都知道彭老师的故事;彭老师对我的恩情,收录进了我家庭的词典,我的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妻子、儿子都珍藏着对恩师的感谢;彭老师的精神、意志,融进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接力这种精神和意志,也将成为我——一名教师毕生的追求。

恩师可能早已忘掉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李广福,忘掉了您认为很平常的事,但学生却永远忘不了恩师困境中为学生煎汤熬药的恩情,学生将感恩一生。

恩师,健康、平安!

记下这些,以解思念之苦,以诵恩师之德。

2007年7月7日晨

后记

思念恩师至极,网上实名搜索恩师“彭宗禹”先生名讳,“改变精神病人命运的医学科学家——彭宗禹”赫然网上,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河北卫视台、燕赵都市报众多媒体等都已以专题的形式对恩师进行了报道。原来恩师已经成就斐然。

伟大是熬出来的范文6

奶奶总是一个人在她的房间里,脸上浮现出寂寞的神情。爸爸总是上班,没时间陪奶奶。妈妈跟她语言不通,因为奶奶说的家乡话妈妈听不懂。我倒是能听懂一些,因为我是姑姑带大的,能听得懂一些家乡话。爸爸跟我说,奶奶吃了很多苦,应该好好孝敬她。

有一次,我用我的零花钱买了一瓶我最爱喝的果汁,我想了想:要不把这瓶果汁拿给奶奶喝?于是,我把果汁拿给奶奶,可奶奶又把果汁还给了我:“太酸了,乖孙子,我不喝。”爸爸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用手摸了摸我的头。

过了几日,爸爸对奶奶说:“快过年了,要不,我们打些米饼吧,这不是您老最拿手的活儿吗?”这时,我看见奶奶的眼里闪出了光。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一大早,奶奶就指挥大家干活儿了。她先让妈妈把一桶大米磨成粉,然后把米粉炒香。接着,奶奶亲自熬糖。熬(áo)糖可是个技术活儿,要掌握火候,奶奶一直守在熬糖的铁锅边,满屋都是熬糖的甜香味道。我就在旁边瞎忙活,一会儿问问妈妈米粉炒好没有,一会儿看看奶奶的糖熬好了没有。爸爸则在一旁剥花生,奶奶说一会儿要把花生掺到米粉里的。等糖熬好后,就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炒熟的芝麻,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米饼了。把混合好的米粉倒进木刻的模子里,再拿一个小木锤拼命地敲,直到米粉严严实实地嵌进模子里,最后把模子倒过来,在模子背面敲打敲打,几个成形的米饼就掉出来了。米饼的形状有好多种,有鱼形的、狗形的、牡丹花型的……好看极了,咬一口又硬又香,好有嚼(jiáo)劲。奶奶在指挥大家忙活的时候,脸上红扑扑的,眼里闪着喜悦的光。

后来,妈妈把米饼分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夸我家的米饼好吃。奶奶的脸,又笑成了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