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课件范例6篇

伟大的悲剧课件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1

一.巧妙设疑导入,高效组织课堂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人和事较多,叙事的线索和表达的感情也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轻松导入并高效组织课堂。

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 在你眼中,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用“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藤野先生)是_____的形象,因为_____(文中事例或细节)”的格式告诉我。

第一问解决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问题,梳理了散文的材料,相当于捡起了一颗颗的珠子。第二问解决是线索理解的问题,相当于找到了穿起珠子的金线。第三问指点揣摩散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导入,有效控制课堂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过程中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课堂。

第一步:抓住文眼中“悲”分析课文。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跳读课文,看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题目中的“伟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体、生命,而他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动你的地方,朗读一下,并归纳出他们的“伟大”之处。

教学导入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趣味故事引入,加深理解文本

《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设计导入时我讲述了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特殊过程: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住宅也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怒从心来,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在我这样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

四.影音渲染导入,立体感受文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它凭借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引起共鸣。《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进入新课。

五.实验活动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溶解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就会作出回答,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阅读文章的兴趣。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风格;形态

风格类别的划分虽然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树立起自己的风格意识,但是类别的划分略显粗疏,还不能使语文教师清楚自己语文教学的风格特点。语文教学美学还必须研究语文教学风格,细致区分各种风格中所包含的不同形态的各自表现,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清楚地明了自己教学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阳刚类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态

1.庄重周正。这种教学风格形态属于阳刚类风格,它具体表现在:(1)教学内容上,以具有阳刚特点的内容为主,讲授一些歌颂伟大崇高的人物、事件的课文,叙述伟人生平,介绍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教师对严肃问题的看法,论证课文的思想意义,分析评说时代、人物的历史作用,议论课文的得失等。(2)教学言语以书面语词为多,多使用完整的主谓句、判断句和复句,一般不使用那些具有强烈情感性的句式和词语。(3)讲课的语气坚定庄严,没有太激烈的情感变化。(4)讲课面容表情严肃,郑重其事,不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2.缜密严谨。具体表现:(1)在教学内容上,以议论文、说明文等理性思维的课文为主,讲授成因,分析作用、意义,有理有据讲课,不大举生活中的事例,经常引用名人典籍,加强教学的理论性,推理判断严密,逻辑性强。(2)教学言语以书面言语为主,使用严密的复句,多使用关联词,句式完整,语言毛病较少。(3)讲课语气郑重,面容严肃,无太强烈的情感变化。

3.豪迈疏放。具体表现:(1)以豪放的文章为主,讲述金戈铁马的战场,描述激荡风雷的时代,介绍鏖战的场面、说明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业绩,如讲授火箭上天、滚滚大江、壮阔的沙漠或瀚海等。(2)讲课不拘泥细致深入的分析,多抒发主观性感受。(3)多使用感叹句、感叹词,讲课句子多用感叹号,词语多具强烈感彩。(4)讲课时感情充沛,热情洋溢,激昂慷慨,朗读声音洪亮,表情丰富,情感很有感染性,也多变化。(5)讲课手势多样,具有力度、速度等。

4.冷峻沉郁。冷峻沉郁也是一种阳刚风格的形态,具体表现为:(1)以一些具有悲壮美的课文与内容为讲述内容,比如悲剧人物的经历,分析悲剧人物和事件的成因,叙述悲壮场面,描述悲壮心理。(2)讲课多使用具有沉郁色彩的词汇,使用沉郁语调讲课,语调下沉,语调低平,声音低沉,语速缓慢,起伏不剧烈。(3)讲课情绪冷静,没有激越高亢的情绪。(4)面容冷峻,不苟言笑,动作不多。

二、优美类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态

1.含蓄幽默。主要表现为:(1)以优美的课文为教学内容,讲述一些蕴含着幽默的事件、人物、场面,如鲁迅的杂文等。(2)多使用一些幽默的手法和具有幽默效果的修辞方法,有反常的句式使用,如独词句、倒装等。(3)语气、语调轻松,有时有些含蓄,好像话里有话,需要仔细琢磨一下,然后才能理解。

2.轻快生动。主要表现为:(1)讲课内容欢快,没有悲剧色彩,多讲解一些轻松的故事、事件、场面。(2)句式短小,多使用口语句。(3)教学态度轻松随意,不大讲究说话的修辞,举例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推理,情感基调变化较小。

3.华丽典雅。主要表现为:(1)教学以那些典雅的内容为主,比如古文或诗词、演讲等。(2)句式以书面句式为主,常使用一些文绉绉的文言词语,如单音节词,一些敬词、谦词等,多使用一些很书面化的表述,多使用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语词很华丽,很多形容词,而且形容词具有鲜明的色彩亮度,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形象感。(3)语气舒缓、平稳,不急不躁,抑扬起伏不大,感情变化不大,总是很雍容大度的样子。

4.柔婉清丽。主要表现为:(1)以清丽明快的人物、景物为教学内容,如描述春天、秋天美景,讲述平凡人物,分析评价其意义等。(2)语言优美而不华丽,以书面语词句式为多,但也注意选用大众化的书面语词,尤其喜欢那些秀美清丽的语词。句式也比较接近口语,却比口语干净、整齐、规范,更有表现力。(3)教学声音轻柔温和,不激昂慷慨,不高亢,语调舒缓,有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但是变化幅度较小,不剧烈;面容温和,面带微笑,教态姿势优美、不造作,动作幅度大而柔和。

三、浑融兼济类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态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3

关键词:《他们》;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06-04

《他们》(Them,1969)是美国杰出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197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该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虽然出身贫苦,却不甘命运的摆布,努力奋斗,力图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找幸福。他们这种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彰显出浓厚的悲剧精神,使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悲剧内涵。本文主要运用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进而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一、悲剧的概念

作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贵族”[1],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后来逐渐发展为诗体的戏剧形式。在总结古希腊悲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2]19

悲剧的体裁最初只限于戏剧。然而,随着文学形式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悲剧的载体已经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逐渐扩展至小说、诗歌,甚至电影及艺术等领域;与此同时,悲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很难给悲剧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来涵盖所有的悲剧作品,但是所有的悲剧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以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某种不幸和苦难或死亡为基调;悲剧的本质是“悲剧主人公在大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3]440。

在现代西方社会,一些评论家如约瑟夫・伍德・克鲁契(Joseph Wood Krutch)、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以及李昂・埃布尔(Leon Abel)等宣称悲剧已经死亡。然而,悲剧在现代依然存在,而且,现代文学也需要悲剧的在场。任何时代的悲剧都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现代悲剧的关注点主要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问题。威廉斯认为现代悲剧文学的共同主题是“围绕与死亡、极度的苦难和裂变有关的问题”[4]205。作为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欧茨认为“人类生活就是一个不可逃脱的悲剧”,“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和神化人类生活中的悲剧”[5]118,136。她在《艺术程序:大卫・洛奇》一文中曾说,“悲剧如果不是一种总是比喜剧更细致、更现实的艺术形式的话,它也总是比喜剧更为深刻。我们一般会将最高的奖励给予那些对人类的看法最为暗淡、最不抱希望、又最不妥协的人们”[6]121。在一个很多人怀疑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悲剧作品的时代,欧茨却以小说为载体,探索着20世纪悲剧文学的可行模式。小说《他们》正是一部伟大的现代悲剧,作品通过描写悲剧主人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展示了作者对于现代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他们》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的主体是悲剧主人公。“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7]221。在18世纪以前的悲剧作品中,悲剧主角的社会地位一般比较显赫,悲剧作品往往描写神话英雄或帝王将相或达官显贵的生活和命运,悲剧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作品的庄严华丽和悲剧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然而,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戏剧评论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提倡“市民悲剧”以来,悲剧主人公逐渐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过渡。在现代社会,悲剧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现社会中的小人物面对苦难的生活和多舛的命运苦苦挣扎、奋斗不息的精神,来表现现代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欧茨在《他们》的“作者附录”中称这部作品是“一部小说体裁的历史”,根据“作者”的说法,这部小说是以她在底特律大学任教期间夜校班的学生莫琳的亲身经历创作的。①《他们》虽然以洛雷塔的一系列不幸遭遇为开端,描写了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悲惨命运,但作者着墨更多的显然不是由于遭受了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而变得有点麻木不仁、逆来顺受的洛雷塔,而是洛雷塔的女儿莫琳和儿子朱尔斯,他们才是该作品中具有崇高的悲剧精神、能够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之情的悲剧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的人生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抗争、精神死亡和再生。

莫琳生性安静、胆小谨慎、善良体贴,然而却性格坚定,“以忧伤和挑战的神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8/72。生活在各种权威之下的莫琳渴望自由,幻想逃离令她感到窒息的家庭,自由安排人生。美国当代剧作家奥尼尔说:“生活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幻想促使我们去斗争,去希望,去生活。”[9]247。在悲剧作品中,主人公渴望的生活目标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悲剧主人公追求生活目标的行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莫琳幻想的目标虽然遥不可及,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人生目标,莫琳才有足够的勇气不断地与生活进行顽强的抗争。

渴望逃离现状的莫琳在学校表现相当出色,被老师指定为教学班的秘书。莫琳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认为她可以凭借在这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中学毕业后找份文秘的工作。可是不小心丢失会议记录本之后,莫琳努力的理想化为泡影。此事对莫琳打击很大,成为她人生之路的一次重要转折。在自私的母亲的约束下,莫琳无法摆脱家庭的羁绊找到工作,追求自由的人生。无奈之下,对金钱和自由的强烈渴望促使莫琳走上了的道路。在被继父弗朗无意发现继而暴打之后,莫琳陷入了长达一年零一个月之久的精神分裂状态。她的精神分裂症象征着她的“精神之死”,是她在遭受了一系列命运的残酷打击之后无法继续忍受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她在潜意识中为了保护自己而进入的休眠状态。

然而,一部作品如果只有痛苦和灾难,并不足以构成悲剧。美学家斯玛特在《悲剧》一文中谈道:

“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7]182

经历了长时间休眠状态的莫琳最终在母亲洛雷塔、舅舅布洛克和哥哥朱尔斯爱的感召下清醒过来,她从过去那个破碎的躯壳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莫琳的“再生”也是她顽强的生存意志努力抗争的结果,而坚强的意志不仅是生命的动力,也是悲剧的动力。清醒之后的莫琳从一个天真体贴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女人,她从家里搬了出来,白天做一份秘书的工作,晚上在夜校学习,凭借着坚强的意志补习了患病期间所耽误的功课。她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权力斗争,只有自己主动出击才能成为胜利者。莫琳决定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可她唯一的武器就是美丽的容貌,最终她选中了夜校的一个老师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这个男人将为她提供未来生活的保障――一个丈夫和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之前的苦难经历已经使莫琳失去了爱的能力,此时的她已经不可能去爱任何人,她要的只是一个丈夫。不管这个男人是否已有妻室儿女,只要是符合自己对未来生活设计的标准,她就一定会达到目的,即使是以别人的幸福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最终,莫琳在得到丈夫的同时,也拆散了别人的家庭,同时也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心灵的伟大’正是悲剧的关键所在,从审美观点看来,这种伟大是好人还是坏人表现出来的好像并无关大局”[7]85。莫琳的行为虽然有一点“卑劣”的性质,但完全是由残酷的生活所造成,我们在谴责莫琳的同时,也不禁会同情她的可怜遭遇,更加佩服她那震慑人心的生存意志,从她的经历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如果说莫琳的经历只是一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被动的反抗,小说的男主人公朱尔斯的身上则散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朱尔斯故事的主题就是人的精神对于追求自由和美好世界所做的努力”[8]82。他以一种飞蛾扑火般的勇气和热情追求自由和理想,即使牺牲了自己也在所不惜。他的身上具有理想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一句“我不是什么人的子孙,我是自己的祖先”[8]356的豪言壮语,就充分展示出他那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然而他所生活的社会和时代注定了他所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他最终在骚动和谋杀中成了欧茨笔下“反讽式的英雄”[10]90。

朱尔斯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对自由、金钱和爱情的不懈追求。他从童年起就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有野性、充满幻想,虽然生于贫困家庭,却不甘命运的安排,渴望冲破自身生存环境的束缚,寻找自由。和胆小、被动的妹妹不同,朱尔斯天生是个调皮、大胆的孩子,十几岁时就因为迷恋火的美丽和摧毁一切的力量不小心把家里的谷仓烧掉,这次事件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暴力倾向,也使他认识到了“自己与环境相抗衡的力量”[10]83。

像母亲和妹妹一样,朱尔斯的生命中也充满了各种不幸和苦难:童年时因为放火烧掉谷仓被祖母痛打;家庭屡次搬迁给他带来了一种不安定感;在少年收容所里被人殴打;一次半夜在贫民窟附近被一个警察追捕,差点被枪打死;父亲在一次事故中的突然身亡;退学后因为盗窃被警察局拘留了三天;为了挣钱在德克萨斯的一家医院被作为医学实验对象等等。可是朱尔斯却愈挫愈坚,“就像一个橡皮球一样”,“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他毁灭”[8]293。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神性的火花,它不允许我们自甘失败,却激励我们热爱冒险”[7]182。正是朱尔斯内心深处的“神性火花”激励他奋斗不止,我们在同情其苦难遭遇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他那永不言败的悲剧英雄气质。

作为美国梦的核心因素,金钱象征着权利,拥有金钱被认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的标志。作为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朱尔斯比妹妹具有更大的自由来追求金钱。正是对金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使朱尔斯受雇于富有的伯纳德・杰芬,从而认识了白人特权阶层的富家小姐娜旦・格林,陷入了一段带给他无限激情和美好希望然而又最终几乎将他毁灭的爱情。作为有钱阶级的一员,娜旦冷漠自私,“她的名字,正如《富佬》中的娜达,象征着精神和道德上的虚无”[10]82。娜旦虽然也同样深爱充满激情的朱尔斯,可是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他们的爱情终究难逃厄运。冷酷无情的娜旦,起初将重病的朱尔斯抛弃,后来又在他们再次相见之后,企图开枪打死朱尔斯。娜旦的绝情使朱尔斯在爱情中寻求超越自我的梦想破灭了,他的身心受到了重创,接近毁灭的边缘,正如书中第二部结尾时所说,“圣灵离开了朱尔斯”[8]447。

“人性中的精神力量只有在困苦和斗争中,才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11]66-69。经历了精神之死的朱尔斯并没有被苦难所摧毁,他在1967年底特律暴动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在暴力和鲜血中,朱尔斯走向成熟,重新找回了那久违的磐石般的坚定信心。在小说的末尾,我们看到了重拾信念和理想的朱尔斯即将动身前往梦想的“国度”――加利福尼亚的形象。

莫琳和朱尔斯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小人物,却具有非凡的意志力,渴望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甚至在被可怕的灾难毁灭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尊严,向我们揭示出人的价值”[7]107。他们的激情和毅力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读者在他们的经历中不仅看到了人生最阴暗的一面、命运的无情以及无辜者的失败和痛苦,更能够体验到一种强大的生存意志,感受到悲剧中令人生畏而又振奋人心的力量,以及人在苦难面前奋力抗争的伟大和崇高。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4

他在《大话西游》中成就了周星驰,他在《越光宝盒》中度化了钟欣桐,

他是制造了《东成西就》、《天下无双》等数部

“无厘头”经典作品的“菩提老祖”,

他无师自通地学了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他就是香港导演刘镇伟,

一个开心拍电影,认真谈感情的老顽童。

2009年,在《大话西游》公映16年后,

刘镇伟带着他的新作品《越光宝盒》重新唤起了一代观众的记忆。

开心玩电影

《赤壁》首映,坐在影院里的刘镇伟边看边觉得故事还有另一种讲法,就好像他当年看《西游记》的时候觉得孙悟空也可以有人性和爱情。于是,一年半后,诞生了今天的《越光宝盒》。58个明星恶搞10部电影,再次上演时光穿梭的爱情故事 一套独属刘镇伟的叙述方式。

“我从来就觉得一件事不只有一个版本,从不同的空间感受,解释一个事情,也许本来无趣的生活,就因为你的热情和处理方式变得有趣了很多,戏剧当然也可以。”

就是这种1+1≠2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东邪西毒》之外的《东成西就》,《2046》之外的《机器侠》 超前意识、天马行空全是性格所致。

自幼生长在天主教家庭中的刘镇伟,不到十岁时,因为觉得教堂做礼拜时“先告解,再领杏饼吃”的方式不合理,结果被人家揪住耳朵骂,40年后天主教废除了这一条,一个小孩子用毫无反抗能力的身体超越了成年人40年的大脑。

因为走得过快,刘镇伟的成长一路伴随打骂,只要想法稍有过分,随之而来的便是“镇压”。但束缚、压迫没有让思想消逝,反而让他学会了用天马行空的想法来逃避现实,保持自我的茁壮成长。

1976年,刘镇伟从英国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回港,被他带回来的英式幽默也随后在香港逐渐本土化成了“无厘头”。1990年的《赌圣》,他挖掘了周星驰标识性的笑声。1993年,他作为《东邪西毒》的监制拉着一班演员,在勉强搭起的“皇宫”和“天字一号房”两个景中,抢拍出今日让众人百看不厌的经典喜剧《东成西就》。

1994年的夏天,他第一次以“技安“的笔名写下了自己的喜剧,一个叫做《大话西游》的爱情故事,自以为天才地说服了周星驰做这个悲喜剧尝试 结果,他的满腔热情得到的是全世界骂神经病 难受、伤心,让朋友失望。随后,他离开电影远赴加拿大,从一个导演变成了一个每天接送女儿的司机。寒冷的冬天,他想起了曾经的拍摄地点银川。与此同时的大陆,大学生们正在反复看这部电影,传诵台词。直到“无赖”王家卫打电话给他,“小胖,你的电影在内地很轰动”。他吓了一跳!

之后,用喜剧的手法拍一个悲剧出来,超越人们想象力的剧情和特技,挖掘周星驰、王菲、孙俪等等一个又一个演员的喜剧潜力,刘镇伟用他的“疯癫”成就了一部又一部今天被奉为经典的作品。

“我1994年跟特技公司的老板谈《大话西游》的特技,南天门是水墨画,天空在陨石多多的宇宙里,他当时以为我是个神经病,电影公映时我更是被人骂得“体无完肤”。后来的《机器侠》、《天下无双》等等,其实都是我很久前的故事,《情癫大圣》是15年前就在我脑袋里了,但是如果15年前拍那部电影,我相信没有投资方会接受我的想法。”

悲喜交加、笑中带泪,这是刘镇伟的喜剧,也是刘镇伟的人生。

“如果今天摆在你面前的生活和糟糕,你就要告诉自己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如果你第二天醒来还是一样的糟糕,那么你要继续告诉自己,后天,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现在,年过半百的刘镇伟坦言自己没从前那么执着了,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却更严格了,因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所以需要每一件事都尽量好。“好的东西就保持它,但也可以再创造出一种有意思的东西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没必要打破什么。我从来没打算拍什么伟大的电影,光环是别人给的,但你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就真的拥有了那个光环。”

认真谈感情

《西游记》里的人物配上王家卫的台词,在刘镇伟的“无厘头”撮合之下,周星驰第一次尝试了他的喜剧作品,《大话西游》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喜剧作品,而至尊宝的那句“爱你一万年”,更是被奉为经典,多年后当刘镇伟自己坐下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说那其实是一个中年人对过去的懊悔,是潜意识里对人生的弥补。

“我太太从17岁开始跟我在一起,直到32岁我都没有好好陪过她,曾经有八年为了工作方便我住在酒店里,只在周末回家看看。《大话西游》是我第一次玩时空穿梭,我希望有一个叫月光宝盒的东西可以让我重头来过,做一个好一点的情人、好一点的丈夫……。”

1996年,39岁的刘镇伟选择了退休、生子,回归家庭。从女儿出生到七岁,刘镇伟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甚至为陪女儿跳舞推掉周星驰的《长江七号》,他也因此看到一个家庭主妇是多么的不容易,24小时,重复劳动,没有休假。那七年成了他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也成了他今天再次回归电影圈的稳定剂。

2002年,在女儿7岁后,刘镇伟作为王家卫《2046》的监制出来工作并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天下无双》,接受访问时他说:“为什么离开?如果我现在不珍视我的家人,那我将来也会跟至尊宝一样后悔莫及。”

后来,采访被刘镇伟太太看到,她才知道他是为了她不拍电影。那晚,她哭了,劝他回来 就这样,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继续干着自己觉得对的事――“拍特技电影”,《情癫大圣》、《机器侠》、《出水芙蓉》 但是他也有意减少工作量,在外拍片的时候肯定会每天通电话,只要有假期,全家人一定聚到一起。曾经女儿因为看他整天在桌子上写东西跟她老师说他爸爸的工作是“做功课的”,现在,14岁的女儿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聊电影。无论在外面多么风光,回到家刘镇伟就是一个基本没有话语权的老好人,一会儿去买盐,一会儿去买奶。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5

人人都可以做班主任,但是,成为一名优秀而智慧的班主任,是需要有一点天份的。有人生来就是那种适合当班主任的,无论怎样的班级到他手上都能带得顺顺当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教育得像模像样。当然,再优秀的班主任也有搞不定的时候、搞不定的学生,这很正常,如果万能,也就不是人了。卓越的班主任只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对班级有着强有力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这里,我还想加一条,卓越的班主任对教育有着异乎寻常的感觉。

成为卓越的班主任要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如果缺少最后的百分之一,终究差一把火。这百分之一,就是感觉,或者说灵感。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往往就靠这决定性的百分之一。

感觉是什么呢?如果你的眼光对班级做一次快速扫描,能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如果你从孩子的眼神和只言片语中嗅到什么;如果你能从孩子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中预感到什么可能将要发生,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觉。

闪烁的言辞、游离的目光、突然的失态、意外的冲动,学生的一切实际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但是,没有感觉的班主任会不明就里或者视而不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事有预兆。而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什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要么防患于未然、要么将危机化解于萌芽、要么能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玄,但是同道中人都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有一次秋游,自由活动期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玩耍,老师也有了一段难得的休息放松时间。我和我们德育校长以及几个同事坐在草坪上打牌。职业的习惯让我们时刻注意观察周边的情况,就像猫头鹰在打盹的时候一只眼睛还睁着,一点也不敢大意。正在打着牌,远远地一个男生急匆匆走过,没穿校服,手里抓着手机,表情有些异样。虽然距离比较远,看得不是很真切,但是我和校长当时都觉得有点不对劲。校长当时就对那个孩子的班主任说(那个班主任也在和我们一起打牌):这个孩子有些不对头,如果你们班要出什么事,第一个就是他。话说了没两分钟,一个电话打到那位班主任手机上,是另一位带队老师打来的,说你们班的学生聚在一起,好像有事。电话里说得很含糊,因为打电话的老师也吃不准。我们都要班主任赶紧过去看看,班主任走了没几步,我也站起来说:我也跟去看看。到了现场,除了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片安宁,看不出有什么事。我们叫住几个学生问情况,都说没什么,大家准备去爬山,然后就离开了,刚才那个男生也在场。看着学生离开,我总觉得有问题,我赶紧对同事说:把那个男生扣下来,再问一问。这时,校长带着德育处的老师也赶了过来。男生对我们的询问依然是矢口否认,说真的什么事也没有,态度非常诚恳。看看问不出什么,就准备就不穿校服的问题教育他几句然后放行。我在旁边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开始问他:

“脖子上的红印子怎么回事?”

“爬山时树枝划的……”

“身上的泥哪里来的?”

“刚才爬山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摔了一跤怎么摔出鞋印子来了?”

“……”(无法回答)

“已经打过了吧?和谁?在哪里打的?”

学生无奈,说了刚才确实打过架了。再问:

“刚才是不是去喊人的?吃亏了,心里不服气是吧?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对吧?”

“……”

突破口打开,迅速问明情况,展开工作,事态得到控制。你说校长的感觉灵不灵?这是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练就的本领,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从孩子的一个细微的举动能窥见他的潜台词。

故事还没说完。我们在现场立即对其进行教育,校长亲自谈话,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再告诫此事到此为止,绝不能因为心理不平衡,继续寻衅报复,把事情扩大化了。

那个男生态度依然诚恳,对校长的话频频点头称是,并保证绝不会再惹事,一切到此为止。谈了很长时间,又吩咐班主任继续教育并注意观察,众人散去。

我总感觉事情没完,对那个男生的班主任说:今天要注意他,不要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这事没这么简单,他虽然答应校长了,但是明天他一定还会招集人马杀过去,要控制住他。

后来发生的事很简单,那个男生用电话招集了一些人,和对方约好了时间地点,第二天再次开战,规模超过第一次。结果,当然是那个男生受到了校纪的严惩。但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那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有没有或者说怎么做那个男生的工作的,因为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我无从知晓。有的事班主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能控制到哪里步,就应该尽最大可能控制局势,比如,如果明确感觉到那个男孩有事,在第二天就一定要和他寸步不离,把他扣在办公室,和家长联系好,放学让家长来接,如此一直坚持到学生的情绪彻底平静。如果再有什么事,那也是天灾人祸了。过去我班上一个男生,因为无故被人殴打,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处理了当事人,他也保证不再继续追究,但是我仍然不放心,那天晚上,我想想不对劲,一直用手机保持和他的联系,不让他的情绪再次反复,同时我吩咐家长放孩子两天假,看住他,不让他到学校来,因为他一旦回到班上,听到同学刺激性的语言,会再次心理失衡,难保不做出冲动的事,等到他完全平静下来,他权衡利弊,理智终于战胜了愤怒,才没有后续的行动。这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主题,我觉得感觉是可以培养的。产生感觉的前提是反思与观察。洞察力是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事情的发生要有预见性、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知性、对事情的结局要有预测性。(班主任工作 )反思就是回顾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看看还有哪些细节是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那些迹象表明事情会发生,还有那些措施是可以早一点采取的,这样,以后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吃一堑长一智,感觉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反思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为今后的问题处理积累经验。勤于观察,练就我们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

第六感觉并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有它的道理,虽然我们当时可能无法说清楚缘由,但是多留个心眼总不是坏事。这种感觉曾经多次让我果断采取行动,将危机提前化解,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我总的看法就是不要忽视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所以,我经常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别人感觉很紧张的事,我往往认为没那么严重;而别人认为无所谓的事,我却往往如临大敌,一点也不敢大意。我经常会有逆向思维:危险总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时候发生,而大家都很重视,往往就不会有问题。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个典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9月1日,新学期开学报到,某中学校长在给全校师生开会时,初三学生小伟在下面看MP4,被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予以批评。第二天的自习课,小伟再次拿出MP4看,王老师遂将MP4暂扣并让小伟通知家长。此后小伟曾四次向老师请求归还MP4,但老师没有同意。放学后小伟在家看书,并无异常。但晚上小伟的父亲回来后发现孩子不在家,以为他出去玩了,并没有在意。晚上九点半小伟仍未回家,这时小伟父亲发现了儿子写的一封信,居然是一封遗书,上面写着:

“……我永远是最倒楣的,今天我看了MP4,其实我很想坦白,但是您的严厉和不近人情又怎么给我机会?老师发现后就拿我开刀,我无话可说也无颜面。如果您知道了这事,我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解脱。电子书给了我慰藉,也使我越来越脆弱,我的愧疚使我想活下去努力回报你们,但是老师步步逼着我去寻找快乐的源泉。”

小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为人开朗、活泼,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还获得过学校奖学金。他乐于帮助同学,做了不少社会工作,深得同学信任,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小伟这学期一开学像变了一个人,由开朗活泼变得沉默了。小伟多次说,看MP4上的言情电子小说很是开心、过瘾,假期每天都如饥似渴地看。

小伟在遗书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实在是无脸见你们了,你们对我的希望如此之大,而我却无法回报给你们,失望注定要大。我在这个暑假里没有事做,便下了些电子书看,没想到一看就上瘾,每天每夜都要看,越看越是开心、过瘾。知道为什么吗?在学校老师只看上了我的学习好,有点能力,对我很严格。我的职务多,私事也很多,复习、看书秩序全乱了,老师就说我办事不力,同学之间关系越来越陌生……”

小伟父母认为校方,特别是班主任对这起悲剧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该校的校长则认为:事件不单单是由MP4引起的。按规定老师有权暂时收下学生的东西。小伟上课间偷看MP4被暂扣,是老师出于对何伟同学的关心,希望他好好学习,不要分心,老师的处理没错。老师已经让小伟通知其父母到学校来,所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学校并无责任也无过错。

这就是前不久起轰动全国的因MP4被扣导致初三学生自杀事件。从事件的前半段来看,表面上似乎正如该校校长所说,老师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孩子想不开自杀是不可预见的。但是我们分析一下,这起悲剧发生前是不是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有,那么为什么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注意到呢?

首先,小伟犯错误之前实际上有很多迹象表明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电子书上得到了慰藉。一个在别人眼里优秀的学生却迷上了电子言情小说,这种冲突已经让他的内心失衡,他觉得自己已经不优秀了,一旦犯了错,老师和家长都会否定自己。所以,虽说悲剧是因MP4被没收引发,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对自己失望甚至绝望了。

其次,小伟的MP4被收走之后,情绪是有变化的,比如他不停地去找老师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看MP4的这种“不好”的行为从老师心中消失,因为他是优等生,不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小伟内心的焦虑。小伟也怕家长知道这件事,再有,他的MP4是借同学的,他也不想让同学因此受到连累。讲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老师把MP4还给小伟了,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虽然任何人都不会有先知先觉,这种事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我们的观察是不是还应该更细致一点?思想工作还要更积极跟进一点?班主任显然对这件事的后果估计不足,一方面可能是经验问题,另一方面小伟一贯的优秀也让老师失去了警惕。

再次,班主任的行为虽无明显过错,但是从教育的细节上讲,也存在着“观察不力”的问题,他没有注意到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最佳挽救时机丧失。前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足以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如果有一样东西比校长的讲话还重要,那我们一定要去思考,这是什么?它的诱惑力大到可以让小伟无视校长和学校的纪律,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可惜的是,第一天班主任并没有行动,第二天在收掉小伟MP4之后也没有进行教育,只是用了孩子们最怕的一招杀手锏——请家长,这就有些过于简单了。从结果来看,这是导致小伟离家出走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导致最后悲剧的诱因之一。小伟反复来索回MP4,每一次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但是都被浪费掉了。

小伟索要MP4未果,他带着“请家长”的任务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可能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如果能早一点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已经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了,小伟就没有机会做内心的挣扎或做出那个付出生命代价的决定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心智毕竟没有完全成熟,在没有人的疏导情况下完全可能走向极端。此前只要有任何亲近的人(父母、同学或老师)开导他一下,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遗憾的是,没有人这样做。

最后,小伟离家出走后,学校采取的行动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已经回天乏术,处理这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一旦出了问题后教师就显得很被动了。如果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如果寻找的力度再大一点可能会好些,因为从离家出走到自杀,有19天的间隔,如果发动全部力量在此期间能找到小伟,当然也就阻止了悲剧发生。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6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的扩展,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学的奠基,“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开普勒,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汹涌澎湃的怒潮冲击着封建神学,给封建制度以更为有力的打击。

难点分析: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难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还冲击着其他领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问题还一时间难于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广度方面发展,二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深度方面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介绍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以下内容:①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还通过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胆地嘲笑了僧侣的无知,激烈抨击教会的罪恶,成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②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的悲剧,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否定了封建制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③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他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补充说明。然后依次简单介绍“天文学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和开普勒的成就(行星运动三定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列表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如下: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难点: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何时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法国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可以参考“扩展资料”部分相应内容。

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关于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绍,提问学生,这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教师按照教材讲解。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天文学革命”,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变化,为什么会首先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彻底戳穿了天主教会的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

关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鲁诺和开普勒的科学成就”,教师依照教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讲解。

关于“医学领域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理卫生”,让学生讲解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出示下列表格,由学生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和表格的设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世界名著名作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细细品味、玩赏。

建议教师在文艺复兴二课都讲完以后,组织一个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名著兴趣小组或开一堂名著赏析课。

1.赏析名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名作。可用幻灯机或网络媒体。

2.由教师推荐名著,组织学生课余阅读,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尝试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准备活动.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2.观看录像或演出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3.修改剧本,简化剧本.

4.选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台词.

6.借服装和准备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