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范例6篇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范文1

2020年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公司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建议,对涉及本单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XX同志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XXX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编辑《XXX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内容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情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特别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内容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舆情信息范文2

【关键词】高校;舆情信息;方法

高校舆情信息是高校了解师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而舆情信息工作也是各高校维护稳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维护高校稳定舆情信息工作的必要性

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社会的细胞,维护高校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而舆情信息工作在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高校稳定包括政治稳定、安全稳定、稳定、治安稳定等各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人们思想比较复杂,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确定,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了,加之现代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势必对安全构成威胁,破坏稳定大局。特别是有时候高校师生员工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一些所谓“小道消息”的影响,不能科学辨别一些事件的真相,容易受到煽动,甚至走向极端。如果在某一信息传递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介入错误的舆论场,则有可能促成更多不明真相的师生员工对某一事态形成不甚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维护高校稳定舆情信息工作的方法

(一)建立舆情信息调查和汇集机制。高校要把舆情信息的调查、汇集工作作为一个必要环节纳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建立高效舆情信息网络,全方位收集来自现实、网络等各个层面的舆情信息。首先,依托高校各系部、管理部门、后勤实体等各类机构,壮大基层舆情信息员队伍,设立舆情观察站,建立多级舆情信息网络,利用手机短信、本校的BBS、百度贴吧、省内、国内互联网论坛、BBS中涉青维稳发帖等网络信息平台浏览、搜集、汇总有关网络舆情信息,强调苗头性、预警性信息的控制与处理;提高舆情信息工作人员间利用网络、手机交流平台,做好信息沟通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强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特别是为日常的安全稳定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情况。其次,建立舆情信息需求要点通报制度、重要舆情信息限时报送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统一指挥,强化指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再次,理顺舆情传递的渠道,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确保舆情信息的时效,及时收集师生对党和国家以及省市政府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反映,保证第一时间把握重大信息,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提高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能力。

(二)建立舆情信息分析机制。高校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开展舆情分析,摸清动向,抓住苗头,找准问题。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人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组织一批熟悉思想政治工作、擅长舆情分析的专家和学者,定期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对一段时期的舆情进行汇总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把握规律。对同一个事物,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中的不同利益群体,他们的思想反映会各有不同。高校舆情的本质是师生对自身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诉求和表达。高校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不仅要分析师生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分析师生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倾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解决。

(三)建立舆情信息处置机制。舆情信息工作要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并运用恰当的手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置。首先,要快速反应。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信息具有潜在性、苗头性,一经发现,应在第一时间进入应对状态,采取恰当的方式,避免事件发生或势态扩大。其次,要统一指挥。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分工负责,确保处置和应对工作有条不紊。再次,要适时引导舆论。要适时组织信息活动,向师生反映实际情况及时引导舆论、以正视听,防止失实或消极信息的传播。

(四)建立舆情信息反馈和宣传机制。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可以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消除误解、维护稳定。一方面,运用信函、校园公示栏、校报、校园网络、学校广播站等多种载体,宣传师生关心的各项政策法规,以及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的进展情况,同时将学校对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处理理由以及整改措施等反馈给师生,自觉接受师生监督,赢得师生支持。另一方面,及时将对舆情信息的调查事实、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维护高校稳定舆情信息工作的效果

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是本质型安全人、本质型稳定人。所谓本质型安全人、稳定人即出校门时就已经是懂安全、知稳定,不需到岗位后再重新进行安全稳定方面培训的人专门人才。我们通过开展课内课外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稳定意识,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保证一方(区域环境和企业)的稳定,培养本质型安全稳定人才做出了贡献。

维护稳定已经成为我院和所属企业各级领导的共识。每逢关键时期、节点都有大量通知、电报、要求和预案,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体系,开展了相关工作和活动。由于我们重视舆情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安全稳定工作,我院这所万人校园近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突发性事件。目前,我院舆情信息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舆情信息报送的数量、质量及可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立了一支稳定精干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确保了现阶段校园稳定的实现,并为整个办学过程中的校园稳定及保证企业和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懂法律、知稳定、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丽萍.利用大学生舆情信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大众科技,2010,3.

舆情信息范文3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管理;Web2.0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与技术创新已经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它给予大众越来越强大的个人媒介权力。人人网、腾讯QQ 等互联网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某个个体的关注点推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进而对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当前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Web2.0 技术的应用更是使得网络舆情的空间有了很大拓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新的载体作用十分突出。由于广大网民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比较容易隐藏,就使得网民对网上的新闻和消息,比在现实生活中更能积极表达个人意见,也敢于发表个人的评论。而这些附加着个人意见的网络新闻经过各种网络平台转载后,其中的某些意见也会得到媒体的支持和进一步宣传,并最终形成十分强大的社会舆论,进而对事件发展的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有可能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引发民众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反应,并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网络舆情的这种自由开放的交流,在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与隐患,同时也带给了相关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很大的挑战。

二、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

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指的是,在Web2.0的互联网环境下,民众对互联网传播的事件的所有态度、意见以及行为之和。构成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的因素包括:主体导向网民;源头导向时空因素;客体导向公共事务;载体导向技术支持;本体导向内容等五个部分。在 Web2.0 这种特殊的网络环境下,不断产生的技术对传统的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同样具有:多元可控性、即时交互性、非理性、隐匿性、个性化、极端化等特点。与传统的网络舆情相比,因为典型的Web2.0技术( RSS、SNS、Ajax 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基于Web2.0的网络舆情具有了更将强大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和极端化性。在这种新型的网络舆情的环境背景下,广大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利用MSN、QQ等网络聊天工具进行即时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日志等舆论载体,将其个人的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独有的思想分享给网络上的所有用户,而且可以让这些人在自己提供的子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思想的在线交流。同样,其自身也能够在 BBS等平台上进行发言,以及同其他用户进行同步探讨,甚至某些高级用户还能够通过其自己建立的网站来对某些事件发表看法,然后在利用网络互动去影响其他人。这些都会让基于Web2.0的网络舆情的诸多特点更加突出地展现在网络环境中。

三、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意义

正确认识并处理网络舆情,同时对现有的 Web2.0 资源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对网络舆情的信息进行管理,最终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调查民意

网络舆情是政府调查公众真实民意的一个简单捷径。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由于隐藏了身份信息,同时克服了空间阻碍,对网络上的各种突发事件有着更高的参与性,人们也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民众在网上的言论可以更真实地反应其内心的观点和情绪。所以,政府如果想调查民众真实的想法,就必需分析相应的网络舆情信息。

(二)决策参考

在充分了解了民意的基础上,网络舆情就可以为政府的施政提供民意作为参考。能够让政策的决策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涉及到民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时,决策者必需充分了解民意,听取科学合理的意见。而网络舆情恰恰提供给决策者所需要的最及时的反馈,进而对政策的最终制定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三)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网络舆情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舆论监督的内容,更大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度。政府的某些工作失误或者领导干部的失职等信息,通常会在舆论监督下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所在的社会更加公开和透明。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公之于众,也体现了其拥有的强大社会监督能力。

(四)危机预防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压力都在不断增加。而网络的虚拟化与开放性,正好提供给大家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人们开始更多地利用网络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这个过程就使得社会的总体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同时也减少了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危机情况的发生。网络舆情因其自身的易掌握,可以让政府更加及时地发现并解决社会上的危机。

四、基于 Web2.0 的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在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下,政府想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首要的就是明确思想,以总书记要求的“五个必须”为指导方针。具体工作上,首先需要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多种网络舆情的管理手段有正确把握;最后还要注重网络舆情最新管理思维的引入。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管理网络舆情的专有机构,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同时,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重视并尊重网络上的民意,不能因为冷落网络民意而导致民怨积累。因此,基于 Web2.0 的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需要参考以下几点:

(一)营造多元的意见平台。网络上之所以会出现的许多负面舆情甚至极端信息,多是因为民众的很多诉诸都难以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一味打压就可能在民众中滋生逆反的情绪。因此,政府需要提供宽容的网络舆情环境,允许并倾听网络上的不同意见,为民众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同时还应积极营造以主流舆情为中心,以分散的舆情为辅助的多元意见平台,以此来避免网络舆情的极端化的现象。

(二)重视培养意见领袖。当下的网络上充斥着许许多多的虚假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民众对此会觉得无所适从,难以分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就需要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可信任意见领袖作为信息权威。这些领袖自身应该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在网络虚假信息盛行之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领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这些方式包括:专家访谈,学者意见等,让权威的、可靠的声音引领领公众舆论,协助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网络辟谣,进而安抚人心。

(三)设置相关议题。作为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事件,突发事件的相关议题设置也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能够涉及传播效果与意图的统一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于媒体对其自身的正确定位以及其对受众深刻地了解基础上的。相关的媒体需要学习议题设置的理念,利用这种相关设置来实现预期宣传的目的,进而有效履行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突发危机来临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冷静分析,同时找出这种危机事件突发的周期,进而分析得出突发危机的潜伏酝酿期、集中爆发期、消散影响期等几个时期。并针对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手段予以应对。同时,要建立权威的网络舆情信息机制,以此保证民众的知情权。还要及时引导舆论,以此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互联网协会.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

舆情信息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舆情信息;舆情信息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关于舆情,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总的来说,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等发表的意见、看法,表现出的情绪、态度等。特别是一些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的事件、消息,公众的舆情会更多。舆情信息,则是由专门人员对社会公众发表的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整理而得到的信息。舆情信息收集整理,是该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旨在发现新媒体对舆情信息工作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工作的新方向。

舆情信息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是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关注的重要工作。我国于2004年6月成立舆情信息局,在的领导下系统的专门性的开展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以便及时掌握和引导社会舆论动向,避免因消极错误舆论带来的社会不安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网络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也在各级省市区建立,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可见,我国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有了新的特点,把握住这些新特点是舆情信息工作开展的前提,也可以让我们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时少走弯路,直击重点。

1.多元性。手机、平板等媒介借助移动信息技术实现了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信息接受方式,对于所见所闻能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成为舆论信息的者,信息主体日益多元化。信息内容上,新媒体的便捷为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言论提供了通道,其中不乏反动消极、蛊惑煽动性言论,舆情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2.隐匿性。传统网络依赖电子计算机,对于反动消极信息者还可通过IP地址寻找当事人。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移动信息通讯网络、借助各交流平台等,让信息者、参与者的身份变得更加难以追踪和寻找,舆情信息的隐匿性更强,管理难度更大。交互性。微信、微博、朋友圈、公众号、论坛等都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物,并逐渐发展成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一则关心我们利益的消息,在朋友圈的一再转发足以引起一场社会热议。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到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回复他人的言论,如此,舆情信息的交互性更甚。3.不可控性。舆情信息主体、信息内容的多元化,舆情信息的隐匿性以及其交互性,势必会使舆情信息变得更加不可控制。我们无法及时确定信息的者,也无法严格控制进入到新媒体中的信息都是正确健康的,也无法要求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去理性的对待所看到的舆情信息。这样一来,舆情信息的可控性就更难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也就不那么容易。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有了自己的新特点,将直接影响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虽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其服务,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舆情信息收集难度增加。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新媒体的便捷、开放,为更多社会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根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而这些数据仍在递增。而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所发表、转发的信息量也是不断增多的,特别是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发表的及时言论信息,而这类信息又是很难收集的。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实时全面的收集舆情信息基本上不可能完成。

舆情信息分析难度增加。现阶段,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筛选主要通常采用关键字来进行分类分析,但是这样一来很多重要的舆情信息内容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新媒体时代,网络用语更为丰富,不少舆情事件的传播都可以避开筛查而传播,已有的电脑筛查分析已无法做出有效判断和预警。而目前专业的人工分析师数量有限,加之个人所处的交际信息圈不一样也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如此一来,尽管电脑与人脑的配合,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招架这纷繁多样的信息,更不用说深刻透彻的分T别类的去分析舆情信息了。

舆情信息监控难度增加。新媒体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速度、覆盖面是相当惊人的,舆情事件大都突发性的并能在短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恐慌。就好比日本核泄漏后的一则食盐被污染的虚假消息,瞬间传播开并导致社会居民大规模疯抢。可见,信息传播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加之,新媒体时代,舆情主体更加多元化、隐匿性更强等,有时候舆情事件发生后找寻肇事者都需要费很大气力,监控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各项工作的难度都在加大。为了积极迎接新挑战,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水平,新媒体时代舆情信息工作需要在积极相应国家的号召下,从工作队伍、工作机制、工作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但更需要会使用的专门人员。尤其是现阶段,舆情信息量大、内容更是复杂,人工分析师的缺口也逐渐彰显。所以,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十分重要。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各企事业单位都应适当增加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专门人员,并健全机构部门。如通过专门的考试、面试选拔具有一定舆情信息素养的人员、分析师,从数量上保证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人员选拔后,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以在质量上保证工作的开展。除了业务素养的提高,政治素养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舆情信息工作要“服务大局、关注大事、反映大势”。如此,从数量、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培养舆情信息工作者,壮大工作队伍,切实做好舆情信息工作。

完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交流引导机制、研判预警机制、监督保障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等都必不可少。完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交流引导的目的在于引导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将技术的拦截和人工的引导相结合。研判预警是舆情信息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在收集、分析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把握重点,及时控制。监督保障才能保障舆情信息工作的能持续有效的开展,既要对人员进行监督、也要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更要对工作效果进行监督以保障和维持。跟踪反馈,则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对事件、当事人、主要参与者进行后续的关注和教育引导,以防止再次类似事件再度上演。

强化舆情信息工作技术。我国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舆情信息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不少舆情信息分析软件、平台相继开发,如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主导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为依托的开发的,通过对部分网站、论坛进行监测获取舆情信息数据,帮助政府掌握社会舆情信息热点。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如此纷繁发杂的舆情信息,更多有技术含量的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系统正被需要、亟待开发,以更好的服务于舆情信息工作。如通过开发专业搜索引擎,记录公众参与次数、内容等;开发完备的自动信息处理软件,筛选、分类信息;同时积极开发完善舆情预警软件,对超过一定关注度的舆情事件形成自动预警并上报相关部门。将科技运用到舆情信息工作中,是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探索的方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舆情信息范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1]。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职能”,在当今社会中,高校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上网普及率达到38.3%[2]。当今社会,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3]。例如,日本核泄露之后中国地区的“买盐”事件,就是被商业投机分子利用网络舆论散布谣言,导致2011年3月17日河南地区人民群众到处都买不到盐的情况,我国急需制定一些应急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正确引导,通过政府和高校教育双重途径抵制恶意谣言,在第一时间遏制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传播。网络对全国高校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缺乏常设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在危机发生时临时组建的,没有事先的一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危机缺乏专业性和机动性,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来保障[4]。作为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主体——教育部来说,将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缺乏正面危机的机动能力,无法使危机管理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国家缺乏完整的危机防御计划

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既需要制定统一的策略,还需要有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相应的辅助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必须要有具体的工作实施步骤。在美国,政府有比较完备的应对计划,包括联邦总部应急计划和各具体门类的应急计划,有针对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危机计划,如国家油类和危险品污染应对计划等。而我国政府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危机的战略防御计划,也没有针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统一计划和针对具体危机的应急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在预防舆情传播方面也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目前高校网络监控方面尚不健全,在协调高校安全、稳定等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危机处理体制建设方面尚实质性的进展。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作为网络新闻或网络热点的者和宣传者,某个热点事件或者焦点问题都可以很快成为引发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索[5]。当某个热点事件爆发时,网民可以在博客、微博中发表意见和言论,很多个体意见可以快速的聚集成某种集体共同意见。例如“表哥”、“郭美美”事件,网内和网外的交互影响,很快形成声势强大的舆论,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在情感方面乐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群体性的普遍特征,这使得网络舆情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管理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存在后滞性特点,在大学生形成一定规模舆论前,缺乏对某一事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组织领导,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体制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而通过校园网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的主要是学生群体。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往往最先通过网络显露和传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密切相关,要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一方面,高校领导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成立高校舆论信息管理机制建设小组,研究规划舆情监控工作;另一方面将信息透明化,从正面角度做好信息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面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2)提升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应对能力

互联网中信息众多,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舆情信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舆情监控的高科技产品,利用监控软件来对热点信息和关注较多的信息及时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信息服务。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分析后信息形成程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应对机制,保证能够在大事件前从容应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舆情面前掌握信息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和安抚工作[6]。网络主管部门在高校主页开设BBS、QQ群、博客等,能主动引导师生在网上的正确舆论,起到沟通互动作用。这些做法不需花费过多人力、财力、物力,却可以有效拉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即通过网络这个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7]。同时一个问题又可以由多个教育者进行多角度解答,扩大教育者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甚至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者。

(3)定期舆情汇集分析,增强舆情预见和引导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高校从各方面汇集的网络舆情比较零散,信息比较孤立,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在观察、分析、传输角度上,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给师生反馈信息,并能够主观上控制个别群体的过激行为和不良情绪,防止有(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群体不可控事件发生[8]。

(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万人,存在人多面积大问题,很多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广泛传播,如果再使用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很大。浙江万里学院院长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专家、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时锋介绍说,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9]。而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时,要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机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危机协调能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成立危机应急处置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和成员,高校网络部门、新闻部门、保卫部门相互协调,由网络中心做好技术保障,新闻中心做好正面信息应对,保卫处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第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信息,追查信息来源,快速消除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室做好正面预防和应对工作,对重大影响事件要快速上报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跟踪事件发展趋势,随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建立舆情应对制度。在遇到危机信息时,要及时拉动师生力量,从正面角度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防止流言的恶意传播,舒缓师生的消极情绪,努力平息事态,抵消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强化正面宣传力量。

(5)深入学生工作,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舆情信息管理引导小组要采用权威对话法,及时对学生解疑释惑,引导正确的舆情走向,例如请校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者,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座谈会、网络在线答疑对话、讲座等方式强化正面声音,使论坛更加活跃,问题通过学校论坛与网友对话,强化正面的主导声音,使高校论坛更加活跃和理性化,另外高校设置网站留言功能、短信自动回复功能等深入交流,深入学生工作,在共性话题上下足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林,李建华,杨宝丽,黄玉梅,刘志新.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3).

[2]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8).

[3]董旖旎,陈翼然,陈越.“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4]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

[5]李华昌,嵇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7]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舆情信息范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策

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率极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也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屡屡出现,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管理工作与教学秩序地开展,因此,如何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对策,成为高校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于维护高校正常运行、改善高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概述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根据2011年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的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可知,中青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主要群体,而中青年群体中网民的主力军是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网民。一方面,网络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娱乐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提供了基本平台。广大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是其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点,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且自主意识较强,不少学生还体现出极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依赖性及开放性,虽然敢于创新,但承受能力不足,致使其很难有效地将网络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很多大学生双重性格严重,因此,一旦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突发性事件,将很快演变为大学生,导致高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形象,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再加上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相对封闭,导致网络舆情极易突然性爆发,继而迅速蔓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的危害。

2、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策

2.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顺应信息时展要求

就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而言,其实质是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反映。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普遍较为关注,因此,对于事件演变及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加快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正视高校网络舆情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正面作用,在进行舆情突发性事件处理过程中,应做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事件前因后果进行,以便赢得主导权。除了做到网络舆情信息公开透明以外,还应当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开通热线,加快高校信息公开步伐,直面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各种考验和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社会问题与热点层出不穷,而由网络舆情所爆发的突发性事件也屡有发生,覆盖面极广,对社会影响深刻。再加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其情绪、态度与判断中往往携带着非理性。因此,要求高校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与方面,切忌缺席、诳语、妄语,这样不仅无法使事态缓和,解决问题,还会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反之,高校必须制定完善的措施与危机处置方案,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度,以便大学生与社会大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反应,促使事件逐步消弭。实践显示,高校有关部门若就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公布信息,就可以迅速缓解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非理性情绪,顺利地引导舆情发展,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2.2占领网络舆情主阵地,把握舆情引导与处理的主动权

良好的校园舆情环境,可以使高校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和调节其思想及心理状态。在良好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熏陶下,使广大高校学生可以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占领校园这一网络舆情主阵地,将网络舆情引导权与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引导,除了要求高校党政领导、教务工作者及其他人员及时加以管理和疏导以外,还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积极向广大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及时为广大学生排疑解难,牢牢占据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教育主阵地。

2.3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危机处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必须以智能对智能,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可能产生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合理处理或防范,以避免其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与社会危害,这也是加强网络舆论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于各类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进行网络防火墙、分级过滤信息系统等的建设,针对网络存在的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及网络恶意炒作事件,有关网络舆情突发性或虚假报道、负面评论等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一律进行删除。高校不仅要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针对不良或非法信息加以过滤,阻断用户访问,还应当借助于协议还原、路由过滤、网关过滤等技术,结合网络舆情热点,针对负面、虚假、违法信息加以屏蔽、删除,并针对已经删除的信息做出公示、说明,以避免类似突发性事件一再发生,继而被大众误认为有关部门是为了封堵消息,而刻意将信息删除,应使学生群体或大众全面掌握真实情况,以稳人心。

2.4构建完善的机制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应急研判能力

2.4.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就高校而言,必须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以便同舆情引导工作相统一,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为了构建完善的监测机制,要求监测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必须紧密结合岗位职能,有效配合与协调,确保各项检测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便为高校突发性事件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应加大日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舆情引导、办公设备以及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设施建设,加大舆情研究投入,以推动网络舆情应对日趋规范化、现代化;此外,还必须构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业务技能高的团队,除了加大优秀管理人才引进以外,还必须加强培训,塑造一支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舆情引导人才,作为高校优秀的评论员队伍,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2.4.2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机制

构建完善的舆情分析与预测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引导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舆情数据及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将其中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以更好地服务部门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舆情分析预测机制,加强数据收集、分析与预测,满足舆情应对需求。通过构建线下监测系统,借助于现代化专业监测软件,针对舆情发展态势进行跟踪。同时,就舆情判断与预测技术方面,若单纯依靠人工收集与分析,很难就高校数量庞大、覆盖面广泛的舆论信息进行高效处理,更别提有效应对舆情。为此,加快拓展舆情收集渠道,借助于现代化分析技术与智能化预测软件,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预测。

2.4.3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送与反馈机制

高校应借助于执行力较强的部门,针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构建完善的组织保障,促进日常舆情信息传送与反馈工作规范化运行。同时,应充分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舆情管理数据库为核心,以舆情引导相关人员为主力军,完善舆情信息传送流程,组建舆情收集、判断会议制。将不同部门所收集的有效信息,加以分类、判断,及时针对可能引发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问题做出反应。此外,构建完善的约束机制,确保舆情信息得以及时反馈。明确不同部门舆情监测、分析、预测等人员的职责,完善人员组成结构,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结合岗位的要求与工作性质,推动舆情监测、分析、传送程序得以切实执行。

2.4.4构建灵敏的舆情决策响应机制

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一旦突发性事件产生,高校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及时查明事件来龙去脉,并将事件对外,以便真相传播,避免非理性舆情持续蔓延,将学生及大众态度加以引导。当收到突发性事件警报之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利用权威渠道,对真实信息进行,并结合舆情发展情况及矛盾转移情况,及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更新,增强同学生与公众的互动,启动问责机制,对无作为的人员及时做出处理。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通常涉及到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此,应由宣传部门领导及人员组建舆情协调管理机构,一旦突发性事件出现,迅速成立舆情指挥中心,迅速将突发性事件处理由非流程化转变为程序化决策应对过程,提高舆情响应效率。此外,还应借助于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媒体信息引导优势作用,对可预见的敏感与热点新闻,于报道之初就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配以评论,高校校园网应围绕热点问题及时将事件信息进行披露,在网站刊发有深度的文章,以便排疑解惑,通过互动引导正面评论,批驳不实信息,稀释学生非理性情绪。

3、结语

作为我国大学生生活、学习聚集地,高校无论发生任何事件均会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社会、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有效地确保校园的和谐,必须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妥善处置,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需求,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的有效应对展开研究,以便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源,王国栋.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3): 359-362.

[2] 梁鹏,谢东宝. 网络强势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3): 153-158.

[3] 张丽娟,曾润喜,王国华.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06): 105-107.

[4] 成孝予,吴满意,申小蓉. 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M]. 北京: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凄美诗句

下一篇请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