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培训总结范例6篇

舆情培训总结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1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中共乡委员会书记任组长,分管乡长任副组长,其他8站所办负责人任成员的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机关各办所、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近20人的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评论引导、网络信息公开、加强与各社会论坛沟通联系等工作。管理员要求是中共党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国家计算机保密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此外,通过不断宣传与发动,形成由本地社会论坛网友自发组成的网络舆情引导志愿者队伍。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网评行为。上半年,乡率先制定出台《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网络评论引导工作的相关规定》、《重大网情信息处理办法》共3个文件,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训学习机制、网络舆情通报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共6项制度,召开了4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会议,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提前作好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准备。今年上半年,乡网评队伍已对天涯、等3个论坛的多个帖子进行了及时介入和正确引导,并在每月月底,对本月舆情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书面材料上交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夯实网评基础,激发工作热情。乡组织办为20位网络舆情管理员提供上网必备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并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同时,结合今年“群教”活动,在全乡网络舆情管理员中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对优秀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2

网络舆情监测在有些人眼里是一份神秘的工作。

前段时间,由人民网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CETTIC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社部迄今在舆情行业推出的唯一职业培训证书,该证书今后将作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证明和从业凭证,对舆情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

我国舆情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受到各方关注。

是职业也是产业

网络舆情服务是一项跨学科、复合型产业,产品及服务涵盖了包括技术支持、口碑(声誉)修复、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等在内诸多内容。

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层面,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技术层面,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参与人群,使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围观”来得更快、更猛。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2012年舆情事件数量持续在高位徘徊,使网络舆情服务的需求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于舆情监测市场规模的猜测,从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到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依然众说纷纭。在百度中搜索一下,近一年,有328万条和“舆情监测”相关的网页,与“舆情”相关的则高达3350万条。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网络舆情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专注于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的机构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公关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同时,大量舆情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高速发展。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约68款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但宏观看产业,微观看职业,社会公众对于舆情服务业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特别是长期以来,不少商业网站、广告、营销与公关公司等,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病毒”和恶意炒作屡见不鲜,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舆情行业形成很多误解。

是补台不是拆台

经常有人把舆情监测说成或写成舆情监控。“监测”和“监控”,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人们的不同理解。

监控与监测的区别在于,监控一如美国“棱镜门”事件,使美国互联网顿失道德制高点。而监测是网络用户和政府监管方之外的第三方客观观察,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

舆情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潜在的问题。中国就业促进会素质就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网络舆情人才职业培养体系缺失;舆情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养偏低,知识结构不够理想,理工科和跨学科的人才欠缺;行业服务水平偏差;职业秩序混乱,违规现象频发等。

“术业有专攻,舆情分析不仅需要对纷乱的网络舆论生态心中有数,还需要扎实的数理统计技能,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准确地进行舆情研判,对症下药提出应对建议”,人民网副总编辑董盟君介绍,作为国内首家舆情分析师资质培训项目,人民网做了充分而审慎的准备工作,包括开发科学缜密的课程体系,设计融实务和理论支撑于一体的多元培训方式,专业的讲师阵容,以及动态的网络考试系统,高标准打造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环境。

有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份关于“网络水军”的调查研究报告,发现这是一个灰色的产业链,并对该产业的规模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网络水军,有些是从事包装网络红人或产品,不妨视为广告业的延伸;但其中的“网络打手”,经常逾越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公序良俗的底线。这对网络舆论生态和市场经济秩序,都是一种伤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舆情监测是‘补台’,而不是‘拆台’。它力图用公开回应、透明应对的手法,化解公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帮助修复和提升公共形象。我们希望把舆情监测做成‘阳光产业’而不是‘月光产业’,后者不去认真解决舆论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是用删帖等方法回避问题。”

是危机更是契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波,在近日举办的2013年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从去年以来,无论是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应用数据数量、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首先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由PC互联网转向移动客户端。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网易新闻“跟帖”的特色服务拥有相当的黏性用户,“无跟帖不新闻”的理念积聚了大量的用户参与评论。由此看来,移动客户端契合了舆情事件对于信息传播的各种要求,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对社会舆情的发展和管理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认为,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整个舆情的监测行业发展速度惊人,专业化的水平越来越高,舆情分析的难度不断增加。目前舆情监测行业普遍的一个短板,就是分析研判能力不足。由于网络平台上的帖文属于非结构化数据,梳理归纳有技术难度,纯技术公司对政府的公共管理和企业的声誉管理显得有隔膜,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复杂国情的突出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像人民网这样集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于一体,融内容分析与技术开发于一炉的特殊机构,在舆情研判和危机应对咨询顾问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庞胡瑞表示:“移动新闻客户端评论的低门槛和自由性,让舆论环境的发展越发严峻,使舆论形成机制呈现聚合化、实时化、迅速化,使得舆情监控和引导更加困难。”

如何化“危”为“机”,舆情产业又应如何应对移动客户端带来的复杂性冲击?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航空中心风洁昊”为你整理了这篇全国2020新闻宣传骨干网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我是2019年底加入中信支社的新社员,目前在中信百信银行负责全行的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我们支社活动和日常工作中,有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的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力度。今年8月初有幸参加了全国2020新闻宣传骨干网络培训。五天课程精彩纷呈,各位新闻领域的专家立足日益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紧贴新时代对于九三新闻媒体宣传的现实需要,理论、案例相结合,从写作技巧、新闻摄影、新闻策划、舆论应对、媒体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新时代新闻宣传的全貌,让我们新涉足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对于舆论宣传初窥门径。

五天的培训,内容知识点非常丰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反复观看的是8月4日由人民网单学刚老师分享的《全媒体时代的舆情研判与引导》。这门课程从一个老媒体人的视角仅用几个小时就讲清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研判,以及如何在事前、事中、事后引导和管理舆论。新闻宣传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和管理舆论走向,这门课程直击新闻领域核心内容,角度高屋建瓴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首先重点从传播载体、主导生态、热点舆论周期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的舆论新动向。

传播载体不断多元化:传统PC端网络社群逐渐式微,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形式逐渐崛起,自媒体平台通过算法精准分发传播,短视频和移动直播通过低门槛强刺激易感染为大量受众所接受,知识问答和垂直社群有高度粘性。

主导生态逐渐草根化:网络舆论从传统媒体掌握主导权,逐渐成为了网络大V制造话题、新媒体从业者分发内容、青年网民广泛传播的新生态。

热点舆论有明显的“造势”特点:热点舆论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带有明显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终止期。

论述完舆论新形式,课程又分别解析了,在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应该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舆情生态。

事前:着眼形象修复,善于总结反馈。在事前阶段应该准备工具、培养人才,监测预警平台,做到人机结合,抓大不放小。保证信息报送和指挥平台安全高效。通过融媒体传播平台整合媒体能力。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打造解决问题的最短途径。做到机制完善协调有力、风险评估重心前置、关注与媒体的合作、团结意见领袖和大V的力量。

事中:提升方法技巧,全面回应引导。做到快速反应把握节奏,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抢占先机、构建故事,争取定义权和定位权。真正做到滚动有层次、跟进解释获信任、把握节点看时机、找准焦点抓要害。真正陷入了被动境地也要注意方法,以情感交融,以诚信沟通。除了辨析对错,还要在乎感受。让公众感受到真诚和真实。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分析研究

一、声誉风险的演变阶段和应对

(一)萌芽阶段

一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体谅客户的感受,给予客户力所能及的安抚和帮助。对于确属本行过错的,应及时承认错误,给予合理的补偿,求得客户的理解,及时化解矛盾。二是对于微博方面的投诉和信息,可以主动联系求证,请求博主删帖。对于记者采访,可以给予婉拒,并联系其主管部门说明情况,避免报道。

(二)发展阶段

一是与当地主流媒体联系,确保负面报道不刊发、不转投、不转载;新闻媒体到基层网点采访时,网点负责人及一线员工在热情接待的同时,必须立即报告,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反应。二是对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双方均有过错的或我方无过错的,应积极进行磋商,对于对方恶意诽谤或攻击银行的,应积极求得当地政府、公安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微博舆情导向,通过组织微博评论员对事件给予澄清,分散观点,引导网络评论向有利于银行的方向转化。

(三)爆发阶段

一是明确统一的披露口径,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披露或相关信息,防止因为发言不当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二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对于银行确无过错的,要及时澄清;对于银行业务或产品有瑕疵的,要及时更正并给予说明;对于银行确有问题或过错的,应联系主流媒体减少报道,重点抓主要渠道进行阻断和深埋,避免或减少后续深度报道。微博方面,可以联系关系较好的知名博主进行引导性评论。三是积极做好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解释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减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被动性。

(四)消除阶段

在风险爆发的末期阶段,虽然主要媒体可能已不再进行后续报道,受众的焦点已转向其他热点,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监测团队要密切关注动向,防止事件重新被炒作成为热点。

二、声誉风险应对措施

(一)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指导培训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辖内新闻维护、声誉风险管理的维护与管理责任,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建行的良好声誉,对各类投诉要在第一时间按要求如实报告,并及时、主动、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严禁拖延或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2.强化培训,提升技能。为提高全行上下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全体员工研判、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上级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培训要作及时的转培训,并通过专门会议、条线学习等方式加强培训。

3.把握关键,源头预防。要积极引导员工主动维护银行的声誉,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环节。及时向辖属各单位发送工作提示,重点关注客户投诉,收费、类业务等热点问题并及时妥善处置。

(二)确定监测重点,加强日常管理

1.明确监测重点。在坚持舆情监测“早中晚一日三搜”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面,将搜集触角从网站论坛延伸至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及音频视频等传播媒体,在“拓面”、“提效”、“提质”上狠下工夫,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2.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必须明确未经相关领导或办公室同意,任何单位和员工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在互联网上建行的任何信息。

3.加强媒体关系维护。把媒体当作重要客户,加强与当地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关系的维护。组织开展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大力宣传建行在落实宏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联系,搭建起良好的协调交流平台,分层次做好与当地媒体高层、编辑、记者的对接与沟通,通过战略合作、栏目合作等形式,达到沟通与宣传的双重效果。

(三)积极迅速处置,做好正面宣传

1.优化负面舆情处置步骤。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予以正面跟帖,做好引导、解释工作;二是及时报告反馈信息。积极向省行汇报,争取政策、技术支持;三是调集一切力量查找源头,快速识别舆情真伪,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公关。尽最大努力找到发帖人,了解发帖原委,用心交流,消除发帖人疑虑与不悦,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得到发帖人的正面回应后,再与当地党政、媒体联系,对可能引起扩散的帖子进行删除;四是反查制度完善与合理性,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五是整理、分析案例,认真总结,全员培训,举一反三。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5

1.1建议型:主要是对于学校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非理性情况较少。比如生活学习设施配套存在不足的问题,运动场所开放问题,希望学校加以改善的建议。

1.2请愿型:近年来,由于物价通货膨胀,许多高校的饭堂都调整了饭菜价格,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个别高校的大学生在校内BBS上散发帖子,号召大家起来围堵饭堂,举行绝食抗议。

1.3发泄型:此类舆情往往没有特定指向,非理性、偏激的色彩浓烈,言语尖锐,甚至是谩骂和人身攻击,用以发泄某种不满的情绪。

2.网络舆情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政治研究

2.1网络舆情是高职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高职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2设立在校园网的舆情空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净化舆情环境。第一,按照教育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有关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安排思政辅导员加入舆情信息巡查队伍,实行24小时人工值守,及时发现和删除不良信息;第二,严格BBS、论坛等站点管理员和版主的遴选、培训和宣传教育,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维护舆情空间的良好秩序。

2.3及时介入,平等对话网络舆情的发展时机决定成效。思政工作者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为了占据主导权,保证工作成效,思政工作者要遵循及时介入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在监测到网络舆情走向可能出现偏差的时候,要把握时机,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网络舆情管理者必须放下师长的身份和架子,不用严厉说教的方式,以平等的视觉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尽快融入学生网络群体之中,对他们进行引导。

2.4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育意见领袖网络人人都能发言,但并非人人所说的话都能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那些能够提出鲜明观点、高频率发表意见、文字生动幽默的人更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居于群体交流的中心位置,从而成为事实上的意见领袖。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网络高手,开博客、上BBS发表言论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其次要善于选拔优秀学生干部,组织他们定期发表一些正能量具引导性的言论。

2.5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比如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等等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挫折教育,要注重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面自己的心理成长过程,自觉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6

近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实中的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很不相称,有关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舆论却经常充斥媒体,严重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所对2012年涉及国企和国资委的舆情事件的统计分析,国内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3%,中性事件占比48%,负面事件占比29%;国外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5%,中性事件占比65%,负面事件占比10%。涉及央企系统的舆情话题约2 060个,话题倾向以中性为主,占比为61.2%,正面话题占比12.4%,负面话题占比26.4%。一些负面宣传舆论的背后,不仅暴露出中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暴露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已落后于实践要求的客观事实,宣传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新媒体对宣传舆论的新要求。

本文从中央企业宣传舆论环境现状入手,结合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实践,探索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路和对策。

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

引导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中央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企业由于点多、线长、面广,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宣传舆论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宣传舆论引导,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面临的宣传舆论压力不断增强,这就迫切需要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逐步建立健全塑造中国企业的外部形象。中央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国资委成立以来,深刻分析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度重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地方国资委主任研讨班上多次邀请新闻宣传方面的官员、国内知名宣传舆论专家讲授相关知识。成立了国资委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新闻中心。许多中央企业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新闻宣传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新闻宣传工作;一些企业设立了新闻宣传中心或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新闻宣传制度,明确了新闻发言人;一些企业将新闻宣传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专题学习研讨等,提高了中央企业新闻宣传水平,特别是宣传舆论引导能力。

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力度加大。适应国有企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媒体传播方式快速变化的新特点,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主动宣传意识和策划意识不断增强,加大了正面宣传、主动宣传引导力度。2012年,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宣传,进一步壮大了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主流舆论。组织了“中央企业先进精神报告团”,在全国15个省市和部分高校对“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入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中央企业先进精神进行了广泛宣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活动,如“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迎接十“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等系列主题宣传,集中宣传了吴大观、孙家栋、郭明义、李俊贤、窦铁成、罗阳、李新民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系列理论文章,对涉及国企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的作用。

宣传舆论引导方法载体不断创新。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方法,丰富、拓展传播载体和渠道。与中央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与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神华集团与人民网合作建立了“舆情监测网”并上线运行;重视利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增强传播效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南方航空、上海贝尔等企业开通了官方微博;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邀请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意见领袖、院校师生等走进企业;主动走进媒体和高校演讲、授课,参加国内、国际论坛,传播企业的价值观。2012年国资委首次组织了50多位外国驻华新闻官到企业参观考察,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国企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及专题片《国企在海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同和反响,增强了宣传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近年来宣传舆情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社会上丑化、妖魔化央企的现象依然突出,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相比,与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求的舆论力量支持相比,与广大职工的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足。

思想意识滞后,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部分中央企业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把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仅仅看成一个部门的事,没有把宣传舆论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来规划,缺乏统筹和系统设计;不适应新媒体带来的舆论格局的新变化,习惯于运用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内部的宣传比较重视,对外宣特别是在海外如何做好宣传舆论重视不够;对正面宣传比较在行,对负面舆情产生的后果研判重视不够,声誉风险意识不强;主动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勇于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央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分析报告(2010年7—10月)》显示,中央企业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以下特点:普遍采用沉默公关方式应对危机舆情;采用传统媒体配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较少使用新媒体;仍然存在删帖等不当网络公关行为。可见,中央企业在宣传舆论应对方面观念陈旧、缺少与媒体大众的主动沟通,解决问题方式方法陈旧等,致使在舆情应对与引导上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方式方法陈旧,不适应新媒体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宣传传媒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正受到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前所未有的考验,目前我国现有报纸1 918种、期刊9 867种,公共广播节目2 726套、公共电视节目1 329套,具有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近400万家。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媒体传统格局,媒体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传统形式开展宣传、消息、塑造形象的中央企业已经不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一些中央企业停留在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应对媒体,不研究网络媒体传播规律,经常陷入被动局面;一些企业不善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舆论引导,造成了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失真;不注重研究不同受众的特点、接受习惯,没有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宣传舆论引导的渠道狭窄,中央企业的“好声音”发不出来。

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宣传舆论引导的机制还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舆论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宣传舆论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资源分散,没有制订宣传舆论引导管理办法,内宣与外宣、新闻宣传与广告投放、品牌传播与形象建设的协同性不够。二是企业新闻宣传制度和新闻发言人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新闻宣传没有归口单位,更谈不上新闻发言人。不少企业虽然有制度,但是落实不到位,新闻宣传滞后,信息不愿公开透明,宣传报道口径不一。三是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和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危机来临时,没有危机管理流程,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仓促上阵。四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与企业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存在,国有企业拥有的宣传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之间的统筹和协同还不够。

宣传舆论引导能力较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中央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高效的宣传舆论人才队伍,宣传舆论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习培训不够,导致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人员调动和轮岗频繁,新从事宣传舆论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不清楚宣传舆论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譬如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主动引导舆论的能力等,亟须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不畅,合作关系有待提高。如何利用好媒体,为我所用,引导媒体方向,使宣传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是中央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宣传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然而,一些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利,方法手段单一,不注重与媒体平时沟通联络,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感情,有的企业只和某个媒体来往,不注重建立全面的媒体网络关系。相比日本和欧美企业的做法,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客观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所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持有偏见、误解、误读、不了解的人还不同程度存在。少数人出于各种目的,丑化妖魔化国企,散布“国企垄断”“国企腐败”“国企低效”“与民争利”等言论,混淆视听,误导公众,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我们必须从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营造改革发展良好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央企业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宣传舆论一律的时代已不可能再现,民间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断加大,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软实力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存在重业务轻形象、重产品轻品牌等问题,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国资委系统监管国有企业达到54家,而以品牌价值排名的《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没有一家企业上榜。对企业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品牌、形象也是生产力。品牌和形象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譬如企业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如果应对失当,不仅会导致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股票贬值、产品滞销等经济损失;不仅会导致单个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国有企业整体声誉受损。我们必须强化中央企业形象建设,通过有效公关,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以赢得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国有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要求。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99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538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已经分别占到全部中央企业的11%、16.9%和11.3%。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控股、参股的公司已超过6 000家。走出去的企业,代表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国家,企业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国内宣传、轻国际传播”的局面,在依法诚信经营的同时,借助国际化传播平台,塑造良好形象,以赢得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适应当前社会媒体舆论环境的实际需要。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正逐渐消解着传统媒体的边界,以锐不可当的态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同时也丰富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或者媒体3.0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媒体异军突起。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特别是微博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难度加大。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并且微博网站数量多,传播功能增强,尤其是微博的转发功能实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增长。二是媒体观点多元多变。媒体市场化改革加深,竞争加剧,价值取向受商业资本影响,媒体从业者思想意识更加独立,偏好求新、求异、求娱、求怪,动辄进行道德审判、舆论审判。三是意见领袖影响凸显。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名人明星凭借专业优势和前卫观点,成为“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此,中央企业必须加强对媒体环境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探索,切实提高宣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改善新闻宣传舆论环境,实现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和谐沟通,树立中央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着力构建“一、二、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模式,即科学搭建一个舆情监测系统,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保障措施,着力提升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水平,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学搭建一个高效的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结合网络舆情的传播分析模型,通过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资源进行全网监控、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用户及时掌握舆情动向,为舆情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舆情信息是中央企业了解情况、分析形势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中央企业新闻舆论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对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负面舆论都是因为网络媒体的推动,网络媒体新闻的突发性、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让众多身陷其中的企业感到猝不及防。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抓好日常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媒体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重点跟踪、分级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中央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国电集团等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实行由专人负责、专业公司配合的舆情监测、研判与处置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监测制度,定点监测、应急监测相结合,日报、周报、月报、专项报告并行的机制。安排专人担任网络监控员,24小时值班监测网络舆情,周末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发现负面舆情随时短信预警。安排专业公关公司定时报送企业日报、周报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处置报告,企业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宣传舆论效果。

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

第一,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形成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正面舆论场。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有“占领”意识,而且是牢固地占领,而不是时紧时松。同样,对于新闻舆论阵地,我们不占领就要被他人占领,正面宣传不占领就要被负面报道占领。做好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引导为主方针,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进一步树立中央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达到树立信心、化解矛盾、疏导情绪的作用,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央企业正面宣传主要内容:一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作出的巨大贡献。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对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着领军作用;在实现各类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功之路。国有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破产关闭、重组并购到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三年改革脱困到做强做优、培育国际一流企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包括: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等。三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肩负着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多重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在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自主创新、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特别是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抗击自然灾害和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等大事、要事、难事中,勇挑重担、知难而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大力宣传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彰显国企价值,树立良好形象。此外,正面宣传还需要针对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的理论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释疑解惑,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中央企业的信任,为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新闻舆论环境。

第二,加大舆论危机管控力度,抓住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宣传舆论主动权。突发性危机事件在中央企业中时有发生,不但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企业形象,阻碍正常生产经营,甚至破坏稳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加强舆论危机管控,及时正确科学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所有中央企业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也是中央企业提升宣传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不断呈现出来。综合来看,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主要包括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如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等;财务金融突发事件,如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胜利油田下岗职工示威游行等;涉外型突发事件,如去年利比亚战乱中资公司受损事件等。此外还包括由媒体不实报道或者片面报道引发的媒体事件等。这些危机事件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处理不好将给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管理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后果相当严重。中央企业必须将危机管控作为事关企业生死的大事抓好,确保关键时刻的宣传舆论的主动权。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及时汇报,做到信息畅通。科技的发展、通信的便捷、网络的普及,丰富了现场信息传播和传递的源头,中央企业发生的任何突发性事件都很难处于保密状态。中央企业政治责任重、社会影响大,突发危机处理不慎,往往会引发超出危机事件本身的关注和影响。因此危机发生后,中央企业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机关和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二是正确面对,敢于正视问题。正因为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手机通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突发危机是“瞒不住”的。如果中央企业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表明态度,用“负荆请罪”的态度让公众看到诚意,则将赢得部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舆论的注意力从批评中央企业转到支持中央企业查处危机事件本身上,从而避免因危机遭受形象重创。三是善用媒体,权威消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混乱,极易出现谣言四起、公众心理失衡、情绪波动等现象。第一时间权威准确的消息,可以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以及中央企业的信心,有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除当事单位自己出面说明情况外,还要更好地对新闻媒体做好服务和管理,并争取权威媒体权威消息,通过媒体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汇集传播能量,赢得社会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四是关注舆情,处理负面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一些网络的负面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撤帖或更换标题处理;对于网络搜索,可以督促搜索引擎网站酌情处理,或用优化软件将其下沉。为微博时代,还要特别注重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粉丝众多,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之巨,他们的观点影响着观众对同一事件的认知,比一般媒体传播得更为广泛。可以借助舆论领袖对事件的解读,引导公众舆论。

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

保障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宣传舆论引导是一件政治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主要建立健全六项制度。

一是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是中央企业降低和防控风险的需要,对中央企业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企业突发事件的宣传舆论应急处置工作,把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和整体应急预案中,制订预案和工作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开展新闻宣传引导和,解疑释惑,掌握话语权。

二是建立新闻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建立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是中央企业加强与民众沟通,增强相互信任的基础。突发事件的新闻在时间上要遵循“4小时黄金准则”。要做到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确定应对原则,明确新闻发言人、准备背景材料,统一媒体应答口径;第一时间了解、跟踪媒体报道情况,进行研判,及时引导舆论。

三是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无缝隙、无漏洞舆情监测,应建立起全站点、全天候的监测网络,力争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舆情信息员要加强对安全隐患、苗头事件的预测,掌握事件舆情的传播路径,加强对有关信息的跟踪、汇总、梳理、归纳,将监测结果以专报、摘报的形式及时上报企业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并协同相关人员进行会商、研判,为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提供快速决策依据。

四是建立与新闻媒体良好合作机制。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具有传播和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信息来源丰富、声音权威的媒体信息,因而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中央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央企业可以定期与媒体进行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与主要新闻网站建立联系;或邀请记者走进企业,参与重大活动,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尽量争取主要媒体记者和编辑的信任和支持,获得新闻媒体的公正对待,从而形成稳定、有效、快捷的正面传播渠道。

五是建立宣传舆论工作队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精干的宣传工作队伍对中央企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培训、重点培养等措施,形成宣传舆论培训的良性机制,促进中央企业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创新队伍培训方式和方法,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通过课堂教授、借调学习、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沙龙、读书会、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活动,或者组织内部员工进行经验交流;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储备理论知识,探索学习及应用的新措施和新方法;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及电子图书馆服务等,建立实体或虚拟的小型“图书库”,供员工查阅和自我充电。

六是建立宣传舆论引导评价机制。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评价机制,可以做到量化测评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使舆情应对处置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将突发事件舆情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增强相关部门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进一步促进各中央企业根据评估体系,对照督准、查漏补缺,以评估作为动力,有效推动企业宣传舆论能力上水平,同时也是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通过设立制度建设、队伍经费、经费投入、应对成效、社会评价、专家评价等一系列重点指标为特点的评价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日后中央企业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四支队伍。

宣传舆论工作的质量、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说到底,取决于宣传舆论工作者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根据中央企业实际情况,主要建设好四支队伍。

一是建立高素质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新形势下对宣传舆论工作思想观念、政治业务、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学习培训、重点培养、加强锻炼等方法,不断提高宣传舆论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培育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

二是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新闻工作指引》的有关要求,积极推动中央企业逐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企业总部及重要子企业必须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机构,同时要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建设步伐,为做好中央企业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是建立中央企业网评员队伍。选拔一批热爱网络宣传工作、熟悉网言网语、具备足够上网时间和条件、长期活跃在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的网评员,通过办班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网评员的舆论引导水平。同时通过开通微博客等途径,加强针对本单位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利于本单位发展的良好网上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