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影评范例6篇

功夫熊猫的影评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1

三年前以6.3亿美元票房横扫全球的功夫熊猫“阿宝”回来了。5月28日,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2》在国内公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5日,上映9天的《功夫熊猫2》票房已经突破3亿大关。全球也掀起观影热:在韩国,上映首周末,“阿宝”吸引了超过150万人次观众;在美国,“阿宝”驾临全美3925家影院的7500块银幕,首周末卷走48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不过这一次,踌躇满志的不仅仅是“阿宝”,还有熊猫故乡成都在《功夫熊猫2》里,不动声色地向世界打着招呼。担担面、四川火锅、鸡公车(黄包车)、宽窄巷子、青城山……影片中的凤凰城充满成都元素。“成都、熊猫和电影已经融为一体。成都,真正称得上是电影的形象代言人。”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说。

市委书记市长关注什么

2011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推荐案例

一座被誉为熊猫故乡的中国西部城市,一部在全球市场上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好莱坞大片,成都与梦工场的成功合作,被誉为中国借好莱坞热门电影营销城市品牌经典案例。重出江湖的“功夫熊猫”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一个中国的西部城市,如何“零成本”植入一部美国大片?以熊猫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成都运用了哪些策略?在国际营销如此重要的全球化时代,“熊猫策略”制造了哪些“成都经验”?

100人的操盘团队

成都的城市营销做得风生水起,其背后一群低调的“操盘手”――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功不可没。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月,成都市就针对当地旅游及投资方面遭受重击的现实,迅速成立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小组的使命就是进行成都城市形象的危机公关,向全球传递出成都“安全”和“充满机遇”的两大特质。而这个团队很混编,成员来自成都的新闻机构和公关公司,小组人数最多时有100多人。分为不同的小组:国家媒体组、广电媒体组、平面媒体小组、海外媒体组、新媒体组、特殊项目组。阿佩克思奥美品牌营销咨询公司在协调小组中担任了具体操盘手的角色。该公司认为,成都的城市营销一直通过投资、旅游、宜居这三条线索,为不同受众目标确立相匹配的城市特征。协调小组每次活动前,一定要列出具体的策划方案;活动后,一定要有效果评估和项目评选。这一机制已经成为整个成都市委宣传部创新工作的典型案例。用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的话来说,这叫“专业对接”:“专业对接,只能靠智慧,不靠钱。”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09年3月24日,以“关爱天府成都、体验最佳旅游”为主题,面向全球游客的2000万张熊猫卡正式发行。协调小组策划的“因为有你,成都更美好”的主题宣传活动中张靓颖《I LOVE THIS CITY》的悠扬歌声,更是集中展示了1100万成都人民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精神品质,让一个安全感恩、充满机遇和创造奇迹的成都形象在全球广为传播。2009年10月30日,素有国际营销广告界“奥林匹克团队奖”之称,中国本土唯一以广告效果为主要评审依据的全球性国际广告奖项――中国艾菲奖在广西南宁揭晓。成都以“2008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整合推广案”,荣获“2009年度中国艾菲奖”形象类金奖。据悉,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发给地方政府。

“精细植入、有效传播”

早在2008年《功夫熊猫》全球热映时,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就开始构想,成都是熊猫故乡,如果能在一部有影响力的好莱坞大片续集中植入成都元素,必将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当时,有广告公司为成都做了一个详细的营销方案,其重点是通过广告植入方式在《功夫熊猫2》中营销成都。但小组成员最终否决了这一方案,拿出了自己的计划。2008年9月初,成都方面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名义正式向《功夫熊猫》的出品方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发出邀请函,邀请创作团队来成都参观。很快,该片创作班底就用了两天时间在成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活动。期间,成都方面不但没有在影片中投入一分钱,还向剧组明确表示绝不干涉影片的创作自由。但此次考察给了创作团队新的灵感,他们不但重新修改了剧本,决定在影片中加入当地更为真实、生动的背景和意象,同时还承诺将来把成都采风活动的全过程制作成影片花絮,在全球公开放映。为了保证成都元素在影片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展现,成都方面还专门成立了中方工作团队,负责协调沟通以及成都元素的创意设计。其后两年多时间,双方历经无数次沟通,最终完成了影片制作。有专业机构曾评估,成都市成功邀请《功夫熊猫2》剧组来蓉采风,达到的灾后成都依然美丽的全球传播效果就价值3000万元。而融入大量成都元素的《功夫熊猫2》在全球热映后,其广告价值更难以估量。

何华章认为,成都的成功营销可以总结为8个字:“精细植入、有效传播。”成都花不起大钱,市委宣传部也不可能以企业方式运作,无法大规模在媒体上投放广告。“有效”是成都城市营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要做满足主题的传播,选最好的平台,讲究最有效率的投入。《功夫熊猫2》就是成都的一次低成本的“精细植入”:全部植入费用就是接待剧组所用的6000元租车费。

熊猫成国际营销“王牌”

事实上,成都并非大熊猫真正的故乡,但在近年来的城市营销中,成都一直把熊猫看作国际营销的王牌。2010年3月27日,成都大熊猫美兰带领中国30余个城市一起关灯1小时,美兰成为“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两个月后,“成都全球征召熊猫守护使计划”向全世界提供照顾大熊猫1个月的机会,掀起了一阵熊猫热,5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万人提出申请,美国媒体甚至表示,这是本年度全世界最酷、最好的工作。2011年1月,成都城市形象片亮相CNN黄金时段,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游览着火锅店、小巷子甚至菜市场,向世界展示川蜀风貌。 曾获艾美奖的国际著名主持人马文也为成都做了免费宣传。他拍摄的纪录片《马文的熊猫王国历险记》在英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主要频道首播,并卖给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对“熊猫策略”有着清晰的思考和定位:“熊猫既中国,也成都,是生动的国际通行符号,容易获得最大多数人的认可。”成都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告诉世界,“熊猫的国籍是中国,熊猫的故乡在成都”。

项目实施单位:

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2

功夫熊猫,中国色彩的美国动画片,这里面充斥的中国元素太多,这主要表现在画面风格与音乐风格,当然最重要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熊猫与中国功夫。

功夫熊猫的登场确实让中国的电影制作家大为吃惊,功夫熊猫最为出色的在于出来的时机,在2008年所有国家关注中国时,中国色彩的美国动画片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中国的功夫,中国的文化。

中国功夫

《功夫熊猫》一片的整体气息与中国武侠小说描绘得如出一辙,飞檐走壁、点穴神功,及各种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招式、学派、武侠精神和江湖义气,有金庸和古龙小说的架构,甚至佛学思想均在影片有所体现。与其说是“功夫熊猫”,不如说“武侠熊猫”更为贴切些。

中国文化

《功夫熊猫》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在于点点滴滴,阿宝家的传统手推车与面馆,和平村的四人轿、鞭炮、针灸与传统庙会,各个人物角色的服饰,无处不在的汉字,还有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很符合中国古代特点,写毛笔字,手拿筷子吃包子和面条,就连螳螂都喜欢喝面条汤等等,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致命的吸引力。在建筑风格方面,飞檐斗拱、红墙绿瓦,而寺庙中更是装点了许多山水画、瓷器,室内的墙壁、柱子、桌椅绘制都很用心。中国四川一带的自然美景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云雾缭绕、山水秀丽。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让人感觉到外国的仔细的态度,中国却认为这是无所谓的,可有可无,殊不知中国观众对其的认真。

从功夫熊猫这部影片,我们看到了很鲜活的形象,那就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用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诠释出角色的独特的性格。也营造出了戏剧性的氛围。角色的搭配恰如其分,就如新派武侠小说中一个个出现的侠士或者武士,对其人物传神的把握,作为玩中国武术的人应该不得不佩服。在打斗过程中,武功运用的灵活,多变与潇洒,就像大画家泼墨作画,笔转如风,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幽默掩盖下人们它只不过是能让人捧腹大笑的动画片罢了,其实是一部具有人生哲学内容的励志片。但这一个词却每每都在美国电影中频频出现。人只有相信了,才会走向成功。当然,人在怀疑了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怀疑会让人发觉更多的选择,会让人审视,旁观,最后达到对事情更加深刻的理解,往往思想因此而产生!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3

好莱坞最新动画片《功夫熊猫》,正在席卷全球观众的钱袋。6月6日在北美公映,《功夫熊猫》首个周末就收获6∞O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此项票房纪录。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的票房。这只熊猫6月20日“出口转内销”来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就逼近亿元人民币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创下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纪录。很多人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作品。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就此诞生。

一只”偷来”的熊猫为好莱坞带来了爆棚的票房价值,让我们的文化界人士既无颜面,又不得不深刻反思。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屡屡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应该怎样整合和营销中国元素?我们的电影人和营销人应该向好莱坞学什么?

大国崛起:中国文化价值的源泉

相信产生力量。正如《功夫熊猫》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可是为什么要相信中国?

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全部由中国元素构成。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贯穿通篇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这幅浓郁的东方古韵景象被梦工厂在3D世界里完美地呈现出来。据悉,其外景景观的原型就是丽江和桂林。

《功夫熊猫》的剧情也是中国式的,几乎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忤逆之徒,一群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导火索,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笈。可以说,《功夫熊猫》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由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片。

为什么纯粹的中国元素组合,《功夫熊猫》能大获成功,并且有望创造全球动画片票房新标杆7这里当然有好莱坞自身品牌的因素,有美轮美奂的3D制作,有好莱坞成熟的市场运作,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大背景许多人忽视了,这就是,中国崛起了,中国强大了,中国受到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所以,中国吃香了,中国值钱了!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近年来愈演愈烈: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在中国拍摄,并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以“中国故事”为主,一次胜过一次。用中国元素赚钱,《功夫熊猫》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有人天真地以为这是老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错!其实是他们发现了中国元素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

中国在2007年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将在10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5000年深厚积淀的灿烂文化,谁不重视中国谁的脑袋一定有问题。这才是《功夫熊猫》成功的最大背景!

说句不是玩笑的玩笑话,《功夫熊猫》为什么火?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在给它当“托儿”!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在中国强大到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前提下,这句话才成为真理。

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可以获得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现在,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

想象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界人士抱怨,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弱了。《功夫熊猫》给持这种说法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条艺术创造道路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否!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象力!

想象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而要有想象力,就必然要学会破坏性创新!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这不要紧,他们不需要所谓的“真实”,他们需要破坏性创新,而这时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派上了用场。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包装后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完全没有边界。

所以,没有国界的《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的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色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以往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这次梦工厂反其道而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担当江湖高手。

《功夫熊猫》横扫全球,反衬出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思维禁锢,缺乏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故步自封,眼看着人家随心所欲,自己还在裹足不前。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在中国导演手里也很难出现,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禁忌,大胆想象,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需要中国电影艺术想象力的“雄起”!

主旋律:在中华民族的骨骼里

电影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主张,亦或称普世价值观。

电影的价值观或主旋律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功夫熊猫》吧。《功夫熊猫》颇有中国传统文

化的价值神韵,它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裹的励志故事。

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色,并最终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叛逆者。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色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笈,但秘笈竟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笈而丧失了自我。最后阿宝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笈,只有找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中华佛教的哲理,是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的大道和普世精神。

代表功夫至尊的龟仙则反复强调“相信”:从来都没有意外,相信才能成功。这种价值观和哲学韵律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灵学等一脉相承,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艺术,一切的形式,都可以造“假”虚构,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作品要表达的“核”必须地道!而这个“核”正是一个民族骨骼里的东西,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共享共识的精神!

自由、正义、英勇、进步、国家、责任,这就是美国大片推崇的普世价值,也正是美国大片能在价值观层面畅通世界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大道“始祖”: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精髓,恰恰与全球共识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没有国界,可以在全世界畅通无阻。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遗憾的是,思想内容的苍白恰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短板”。

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屏幕上,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奉献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我们的一些艺术家们把创新用错了地方,他们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上、在民族积淀的精神上迷失了方面,江湖、谋杀、情仇、、神秘主义等,曾一度成了中国大片的主流价值倾向。很多所谓的大片已经没有价值观可言,披着中国历史的外衣,纯粹变成错落不堪的纠葛和打打闹闹,只剩下大牌明星和华丽的商业形式了。

其实导演斯蒂文森对《功夫熊猫》的成功秘密已经一语道破:“和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一样,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有好笑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提到过的。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很中国的。”

什么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就在中华民族的骨骼里!浸透中华民族骨骼的文化就是中国电影的主根系!

中国电影要真正崛起和成功,一定是根植于中国大道和价值观。当年《卧虎藏龙》的成功,从根本上看,正是李安对“无招胜有招”的中国哲学精髓的精准把握和透彻表达。

超级整合:好莱坞商业奇迹背后的功夫

功夫片是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树起的一面金字招牌。梦工厂这回却打着功夫的幌子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跨越时空的超级整合力。

以梦工场为代表的好莱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帝国,商业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只是手段和途径。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匮乏、急需扩大的市场容纳和膨胀野心,引发了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资源融合之路。《功夫熊猫》就是好莱坞又一次跨国资源整合的经典。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大脑,但它从来没有标榜自己100%是原创。《功夫熊猫》是100%的中国元素整合,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整合的成功。

说起功夫喜剧,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到成龙和周星驰。《功夫熊猫》导演之一史蒂文森公开承认的确向两人偷师。为了让《功夫熊猫》里的中国功夫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影片里的熊猫阿宝完全脱胎于成龙――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随拿随打的幽默式武功,成龙的绝技全部安放在了熊猫阿宝的身上。《功夫熊猫》还请成龙为“猴王”配音,借势借到极致。而阿宝从天而降摔在地上的狼狈样子,则和周星驰的招牌动作如出一辙,甚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还能看到周星驰“踩脚趾”这样的耍赖招数。

《功夫熊猫》向李安也借鉴颇多,阿宝头戴遮住眼睛的斗笠,身穿披风,走到小店中,要了一壶酒,几个人来找茬,于是动起手来……这就是《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在表现功夫的手法上,站在树梢上,腾空飞起外加劈腿,这都是《卧虎藏龙》里李安教给美国人的中国功夫。

即便是《功夫熊猫》的配乐作者――奥斯卡奖得主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尔,也借鉴了不少谭盾的中国曲风。片中的音乐主要是以管弦乐为主,中间加入了几段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曲,既不会让中国观众觉得太西化,也不会让西方观众觉得太陌生。

可见,《功夫熊猫》是一个彻底的中国元素之集大成者。好莱坞都在大大咧咧、“明目张胆”地整合全球资源、“疯狂抢占”中国文化宝库赚钱,我们为什么还跳不出自己的思维圈圈?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艺界在这方面缺乏突破精神和整合创新能力,反而让洋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中为洋用”的开发,并大发横财。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4

“妈妈类”节目泛滥 版权方欲打假

大型歌唱节目《妈妈咪呀》为当下女性尤其是已婚妈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妈妈咪呀》模式的成功也引起了其他卫视的竞相模仿,一时间以妈妈为参与主体的唱歌真人秀类节目鱼贯而出,例如湖南卫视、江西卫视播出的《女人如歌》、《妈妈来了》等。据了解,妈妈歌唱类节目的原创者是韩国的《Super Diva》节目,作为第一个引进该模式的中国节目,《妈妈咪呀》是中国唯一的版权所有者。由于“妈妈类”节目的泛滥,韩国《Super Diva》版权所有方表示,将于明年开始来中国展开打假行动,并且不排除追究法律责任。

多米音乐网在线播放《越长大越孤单》被判侵权

因多米音乐网未经许可在网站上提供歌手“牛奶@咖啡”《越长大越孤单》专辑中的四首歌曲,专辑制作方北京现代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认为其侵犯了自己的录音制作者权,将该网站的经营方北京彩云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日前,北京二院终审驳回现代天空公司认为赔偿数额过低的上诉主张,维持一审法院作出彩云在线公司删除涉案歌曲,赔偿现代天空公司经济损失、合理费用共计4000元的判决。

专利

苹果谷歌联手竞标柯达数码成像专利

据报道,一直处于激烈竞争状态的苹果和谷歌公司正在联合以超过5亿美元的价格,竞标柯达公司的1000份数码成像专利。业内人士评论认为,苹果和谷歌的联合竞标,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竞争环境。

光明乳业赠品水杯形似乐扣乐扣遭索赔

日前,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因一场“买30元酸牛奶,送‘活力水杯’!”的促销活动卷入一场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据了解,上海乐扣乐扣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某超市发现光明乳业促销活动中所赠送的水杯与其水杯产品相似,认为光明乳业与提供水杯的金羽公司侵犯其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将两公司告上了法庭,索赔30万元。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委托第三方制造的赠品涉侵权,商家是否担责等焦点问题展开辩论。

商标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5

[关键词]《功夫熊猫》;体制;教育

继《花木兰》之后,由美国人拍摄的又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大型动画片《功夫熊猫》6月20日起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收益。该片将被视为中国两大国宝的功夫和熊猫巧妙的结合起来,又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杀人中国的影院,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美国影视界的精明和不俗的文化创新意识!片中主角熊猫阿波憨态可掬的搞笑形象、动物们滑稽幽默而颇富哲理的对白、精彩绝伦的武功展示等无不让观众拍手叫好!高超的动漫技术将各类动物丰富且具人性化的面部表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为影片喝彩的同时,也不由得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我国每年有那么多的“高材生”在各种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大赛上夺冠,为什么就培养不出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为何就拿不到诺贝尔奖?《功夫熊猫》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与创意产业

《功夫熊猫》的创意取决于中国文化,吸收了很多中国艺术的创作元素,例如:传统的中国食品:面条、包子、饺子;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寺庙、宫殿、柱子;中国功夫的点睛之笔:点穴以及中医的针灸等传统元素都被生动地呈现在动漫情节当中。具有哲理的对白也含有中国佛教的意味:“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你的心就如同这潭湖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解决之道必将自现。”“命中注定的事,躲也躲不过。”

《功夫熊猫》的成功在于美国人独特的文化创意与创新思维,他们把最不可能的两样东西联系了起来。肥胖笨拙的熊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功夫高手有缘分!可美国人就敢于这样瞎联想!而且居然成功了!影片上映后许多人都慨叹为什么中国人就没有想到把熊猫和功夫联系起来呢?我想问题不是没有想到,而是压根就没敢这样联想!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太循规蹈矩、太墨守成规、太缺乏冒险精神!

看看国产影片的制作吧,导演们把许多的精力放到布景的大手笔、大制作上,追求华丽的场景设置,而忽略了影片的最灵魂的部分:主题的创新!许多影片都是在模仿或戏仿他人作品,例如《夜宴》、《大话西游》、《春光灿烂猪八戒》等。缺少创新思维不仅是影视界的软肋,同时也是技术革新方面的瓶颈,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只是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做来料加工。《功夫熊猫》高超的电脑动画技术呈现出美国的高科技优势,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动漫作品的低水平。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就展现了美国高超的动画技术,而4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是跟在美国、日本的后面,技术水平一直没能有大的提高。即使动漫技术有了进步,但在人物表情方面却缺乏灵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祚来在《功夫熊猫击中国产动漫软肋》一文中说道“看着自家的熊猫帮美国人打动漫天下,心里有些莫名的痛。”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但缺乏利用这些文化宝库进行文化创意的人才。为此,一些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呼吁政府要加快制定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集聚文化创意人才,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创新的环境。但愿这样的呼吁能够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可喜的是8月8日夜晚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的大手笔充分展现了文化创意的魅力,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以高科技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展现在世人面前:四大发明、太极功夫、巨幅卷轴、水墨画卷、二胡演奏、孔子文化等,但开幕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上,而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制作的创新更应注重内容上的独特创意。

英美等国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美国将创意经济视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看来美国已经把软实力看成是发展经济的又一渠道。

二、创新思想与高考模式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是我国人才选拔的标尺,也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不可否认,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30年来,不知有多少寒门学子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理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选拔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教育的症结也正是由于高考引起。高考的体制性问题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严重缺失,继而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考与高考两根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和创造型思维。中学的课程设置与考试模式就像是一条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产出的“好学生”皆为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整个社会错误的价值观使得这种畸形教育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家长的价值观都已经发生了扭曲,衡量好孩子的标准只有考试分数。一个孩子只要考试好就一好百好,反之就是问题孩子,这样的衡量标准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

熊猫阿波在众人眼里肯定是个问题孩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却怀揣不切实际的武林梦想,体态臃肿、连行走都气喘的他竟然也想成为武林高手,难怪被动物们耻笑。可“龟仙人”不愧是仙人,具有伯乐的慧眼,在武林大会上,竟然选中阿波做“龙斗士”!“龟仙人”的决策无疑受到了众人的耻笑和不解!讽刺、挖苦、嘲弄和羞辱都没有使阿波放弃自己的梦想,他虚心求教、刻苦练功,终于打动了“猫师傅”。在猫师傅的严格训导之下,阿波终于练就了真功夫,战胜了自恃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功夫高手“黑豹太郎”。熊猫阿波的成才首先取决于“龟仙人”的慧眼,其次是“猫师傅”的因材施教,最后是阿波的个人努力。武门的教育体制没有鄙视熊猫这样的“笨孩子”,而是从他的兴趣和志向上因势利导,猫师傅及时发现阿波的特长,采用不同于训练“中原五侠客”的教学模式来训练他。如果按照阿波的自身条件和他父亲的愿望,阿波应该继承父亲的家业,将面条店的生意做好做大,他曾提出过一条营销的好策略:将馒头搭配面条一起卖。他的主意受到父亲的赞赏,可阿波说他的兴趣并不在此,讲民主的父亲也没有横加干涉儿子的人生抉择,因此在这个宽松的教育环境里阿波成材了!可以设想如果阿波生活在中国的教育 模式下,一定是听从父亲的教诲,学做各种面条,将店面越做越大,直至做到跨国连锁面条店,显而易见,这是一条光明的成才之路。然而阿波并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他要创新,要独辟蹊径,做熊猫前辈们没有做过的事业!他的选择有极大的风险性,然而却能满足他的兴趣爱好,适合他的个性发展,为此他甘愿忍受一切的艰苦考验,最后他成功了!倘若比尔・盖茨当年沿袭我们的成才标准,舍不得哈佛大学的学籍,全球电脑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滞后若干年。

三、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要对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可只是走走形式而已,许多地方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开设体育课和音乐课。下面有必要对比一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可细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使其能洞察社会、完善心智、净化灵魂、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己对民族、对社会、对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学生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因此陶冶情操,培育创新精神,开发创造灵性,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6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传播;编码

《功夫熊猫》于2008年6月6在美国上映,全球票房六亿三千万美元,口碑甚佳。时隔三年,《功夫熊猫2》于2011年5月26在美国上映,周末票房4800美元,居北美周末票房榜亚军;2011年5月28在中国上映,首票房超6000万,周末票房过亿,打破纪录。①

一、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

电影的名字是一部电影最精炼的概括。《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名字就是由两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功夫、熊猫组成。

角色设置

两部《功夫熊猫》在人物角色设置和形象塑造上无不蕴涵着中国文化特色。熊猫是我国的国宝,阿宝也像熊猫原型一样憨态可掬、招人喜爱;盖世五侠是“五禽戏”中的原型,其所怀绝技分别代表中国武术的一门绝学;龟仙人像一位道家老者,身上蕴满了“无为、自然”的道家气息,它羽化成仙的一场戏,更是对中国道家传统思想的极致体现;沈王爷是一只孔雀,也是一种东方文化的形象。

(二)布景造型

第一部影片中阿宝生活的地方有青砖白瓦、亭阁楼台,俨然一派中国南方水乡小镇的景象。第二部开篇用充满了浓郁中国味的皮影戏介绍历史设定,这一幕似乎预示着第二部中的中国元素会比第一部更细致。高耸入云的皇宫通天塔、诗情画意的凤凰城,第二部对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等元素的运用更是达到极致。熊猫的黑白两色暗合了太极阴阳之理,片尾阿宝以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招式对阵沈王爷舰队的炮火并取得了胜利。

两部影片里,人物吃的是包子、面条;穿的是长袖大褂、麻织品;用的是筷子、扇子、青花碗;玩的是爆竹、风筝;摆的是瓷器、中国画,这些全部是地道的中国特色。第二部中的青城山、宽窄巷、担担面、鸡公车等,更是将取景的原型锁定在中国的四川。

色彩基调

在第一部中,影片一开场是阿宝的梦,导演便用红色奠定了全片的色彩基调。在梦境中,背景都是用红色打底:红色的桌木、红色的天空、红色的光线,塑造出了阿宝激昂、热烈、执著的大侠梦。选神龙大侠的场景也是一片红红火火,将阿宝炸上天的红鞭炮,寺庙的红瓦红柱,漫天的红礼花……

第二部中很多场景都用到了红色。但在第二部中还有另一主色调——绿色。师父的袍子变成了绿色,神秘的练功区是绿色的,阿宝记忆中与父母在一起的家园是绿色的,还有第二部中的主场景——青城山,更是一片青翠。第二部中的绿似乎与红形成一种呼应。红绿辉映也是中国色彩学运用上的一种特色。

二、霍尔“编码”理论及“二次编码”理论的应用

融合了如此多的中国元素,却是美国出品,这中间必然经历了一个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过程。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作为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今天也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现象的解释中。所谓“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②。传播的目的就是把编码者所含有的意义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解码者,并得到解码者的认同。

一次编码

各民族都有向世界传输本民族的精髓文化并期望这些文化能获得世界人民欣赏与肯定的欲望。中国将本民族的文化经过有意识的挑选,进行编码后,有目的性地向世界输出,这称其为“一次编码”。之后,中国文化此时作为一个多语义、开放性的成品等待持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世界民众对其进行解码分析。在经历了各民族的“文化解读断裂”和“文化误读”等一系列的无意识偏差解读后,此时在异域的中国文化,应确切地称为“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两部《功夫熊猫》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化编码传输的一次巨大成功。首先,说明中国文化获得了美国人民关注。尽管“他者眼中的文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两部《功夫熊猫》中对中国素材的应用几近原汁原味,电影中每一个中国元素细节几近无可挑剔。其次,说明世界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两部《功夫熊猫》为好莱坞敛财无数,这是电影的成功,是美国的成功,从中更能看到中国文化及其跨文化传播的成功。

二次编码

外国电影中,《功夫熊猫》对中国素材的运用前无古人,但溯其表达的精神层面,就会发现影片所蕴涵的个人英雄主义、宿命论、“美国梦”等却远远异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此,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进行二次编码,将本土价值观融入其所感兴趣、理解、吸收的中国文化中,对信息进行可被全球观众接受的中国外延、美国内涵式编码,作成文化产品向世界输出。二次编码是一次语言的转换与文化的对接,《功夫熊猫》即是一次对中国文化“二次编码”的产物。

二次编码催生了文化的变异,这种变异多发生在以空间转移为基础的跨文化传播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加快,文化变异是异域跨文化传播的必然产物。“所谓文化变异是指某种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吸收异质文化要素而变成一种既有该文化原先某些特征,又具有异质文化的部分特征的新文化产物的现象。”③例如在《功夫熊猫》中,阿宝作为一只熊猫除了固有的憨态可掬外,又增加了一点美式的嬉皮幽默。

三、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理论应用

在这场中国文化的转译与再现中,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是得以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一种把握,是确定“我是谁”的重要基础。这不只是一个文化符号,还是一个传播的动态过程,它在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自我界定并争取肯定。

电影作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的信息承载者之一,同样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与电影的喜爱程度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1998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不当,在中国上映后遭到一片斥责之声。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权力与尊贵的龙,在影片中成了一只添笑料的小。这完全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一种断裂,这样的作品必然无法取得中国观众的认同。而《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受到中国及全球的观众喜爱,这与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世界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国观众对二次编码后的中国文化的认同密切相关。

四、《功夫熊猫》为何未出自中国

《功夫熊猫》体现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完美吸收与借鉴,两部电影也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在中国获取票房无数。我们在为本民族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欢欣的同时,也该反思“为何《功夫熊猫》未出自中国”。在对民族文化的应用上,好莱坞给中国的电影界上了一课。

影片精神内核

《功夫熊猫》未出自中国的首要原因是价值观问题。第一部中阿宝由于意外当选了“神龙大侠”。有着“大侠梦”的阿宝其实只是一个“吃货”。阿宝是由于好吃,被师父激发了潜能,练就了一身武艺,拯救了家园。阿宝做的这一切的原始动机不为精忠报国,不为民族大义,不为父母乡绅,只为做自己。阿宝凭一个人的力量挽救一峡谷人民的生命和家园,这种戏说式的个人英雄价值观很少出现在国产电影中。甚至阿宝最后获取的胜利都是侥幸的胜利,不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胜利。编剧给了阿宝一个胜利是因为他有一个“大侠梦”,他执著、坚持自己的“大侠梦”。这太符合“美国梦”的标准了,你是个小人物,你有理想,你执著于理想,你总有一天会成功。于是编剧大笔一挥,我们看到了第一部的结尾阿宝变成了自己渴望变成的大侠并享受着宁静。中国影片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居主导地位,我们获得的胜利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的胜利。

第二部开始阿宝由于受到恶狼身上图腾的刺激回家问爸爸,“我是谁,我从哪来?”整个电影演的既是阿宝捍卫功夫之旅也是精神的寻根之旅。这种对“我是谁”的形而上的思考充满了西方哲学色彩。得知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亲生父亲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后,在强烈的主体询唤意识的激励下,阿宝不得不在现实与梦境中一次次痛苦地去追寻自己的根源。这种对“自我”的意识追寻在中国电影中普遍处于缺失状态,也使中国电影显得深度不足、人性化不足。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电影总体的观赏性和哲理性较美国电影还是略逊一筹。

中国动画片的定位

两部《功夫熊猫》都是动画电影,被吸引进电影院的观众却不分老少。看好莱坞近年来出品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料理鼠王》《飞屋环球记》等,无不吸引全球各年龄阶段的人争相观看。

观看动画电影早已不再是局限于幼儿年龄的行为。而中国在制作动画片上还是抱着“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的理念。我们应该试着学习好莱坞动画制作的理念。动画电影可以卸掉沉重说教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大制作只是讲一个蕴涵着那些简单道理的小故事,小朋友在其中获得欢乐与认知,成人在孩子的影像中获得温暖与思考。

五、结语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之路重任道远,要想在传播全球化的大潮下激流勇进,首先要认清局势——电影“走出去”势在必行,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跨文化传播,汲取他国电影及其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改变自身弱势地位。其次,我们需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找到结合点,使中国电影既蕴涵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欣赏。“实践证明,过于本土化的或过于国际化的信息编码都不利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④要善于寻找东西方有共鸣的结合点,虽然社会意识形态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很多情感,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很多东西是共通的。最后,我们应该向好莱坞学习,二次编码他国文化已是好莱坞的一大特色。中国电影也应当积极汲取世界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素材对其再编码,融入中国电影的叙事视角中,借以将民族文化和中国电影向世界传播、扩张。

注释:

①新京报:《〈功夫熊猫〉上映2破亿速度赶超〈阿凡达〉》,,2011年5月31。

②[]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张晓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5页。

③张放:《文化免疫与文化变异——全球背景下文化本土化的双重内涵》,《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

④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徐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罗钢.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王磊.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的三个阶段——重新解读霍尔的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理论[J].当代传,2003.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