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管理研究范例6篇

经济和管理研究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经济管理 现代化 发展 趋向

前言:经济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础,同时经济管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探讨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

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正确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如下:①规范性特征: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规范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性,例如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对于经营管理的规范性等;②创造性特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创造性发展,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管理技能,创新自身的管理思想,以此来推动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创新;③科学性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管理来说,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科学性[1];④民主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也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行的是民主性的管理,注重顺应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积极支持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方法探讨

首先,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此来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经济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第三;应当积极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对经济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第四,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第五,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经济管理应当积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国情为基础,采取适应我国经济的经济管理方式;第六,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将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研究

(一)管理理念发展趋向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济管理理念也呈现出人本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推进经济管理发展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提升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注重人才的吸引、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并以人才为本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管理方式发展趋向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中,绝对权威性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的规范性,但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思想革新和方式创新,随着开放式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大众化的管理方式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向。管理者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实行大众化、开放式的管理,以此来拓展工作人员的思想,实现管理创新,达成管理目的。

开放式的管理将管理的权限和权力下放,实行责任分工制度,这样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增加对经济管理的责任感,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管理中来,并以主人翁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有效提升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对于管理思想的革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手段发展趋向

管理手段即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硬件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呈现出知识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向,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知识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丰富的经济知识理论,还会应用到先进的管理工具,例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四)管理导向发展趋向

市场化经济的深化加剧了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这就是经济管理导向的需求化发展取向[2]。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企业可能既是买方市场的重要构成,又是卖方市场的重要构成,这就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供应的走向,并以此为导向来开展经济管理工作,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势必会进一步发展。企业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将导向的重心放在市场需求上,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重要的管理内容,其对于引导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征以及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方法,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2

关键词:武警部队;车辆;经济效益

一、 研究背景

日前,汽油价格“破八”已经实现,高油价时代的猝然来临,汽车行驶起来成本更高。武警部队的公务用车种类多、品牌杂、性能各异,而且武警部队各单位出车任务频繁,油料消耗巨大,为此,武警部队的公车使用经济效益如何,该如何在高油价背景下提高武警用车的使用效益,如何改善公务用车的配置和调度,如何科学构建武警部队车辆调度管理体系, 在满足任务需求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经济效益, 是车辆调度工作的一个难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 武警车辆配置和使用的现状

目前武警部队的车辆使用配置方面,主要是各个单位自行组织内部的车辆购置、配置和使用,这样,各个单位在车辆的配置数量、使用频率、使用效益的研究上都所欠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运营车辆始终要面对十分复杂的道路行车环境,同时还要面临诸如天气变化、车辆故障等异常情况,因此时常出现由于运力冗余量不足而导致的公车系统稳定性弱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同时段、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需求对车辆的要求不同,并且公车车型、规模等均与时空分布特性匹配性较低,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由于公车出行成本不用个人负担,其使用率远远高于私家车公务用车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大,运行费用逐年递增,且增势预期不减。现在的状况是,公车比私车更耗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公车都是大排量、高耗油的车型;二是车辆使用效益差,时常处于不合理使用的状态,各单位之间没有协调使用车辆,不考虑运力调度的跨单位使用问题,而是只考虑本单位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可见,改善武警部队公车使用调配,对节省开销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武警公务用车的管理和使用调度优化设计

(一)车辆管理和调度优化的基础工作

针对公车使用特征,本文将公车使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配备给领导或科室使用的专用型车辆,第二类是公用型运输车辆。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第二类车辆的使用展开研究。利用现代系统工程决策的数学方法对武警公车运力调控管理体系进行提升和改造,是可提高公车运输系统效能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整个单位区域以及友邻单位区域的线网展开研究,掌握各单位拥有的车辆型号、性能、运力等实力,并且对任务紧急情况合理分类,以便针对线网及任务要求展开线路间的运力调配,体现系统性配置的最优经济效益和运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原则。

(二)对各单位车辆管理调度的优化措施

对车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般做法是将各单位公车交由公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对相对比较集中的各单位的车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管用分离。通过严格管理,及时调度,实现各单位车辆集中管理,信息共享,使资源流通起来。

对于武警部队来说,应当成立分级车管中心,主要分为三级,第一是以若干省份为片区将若干总队组成一级车管中心,第二是以总队为单位成立二级车管中心,第三是以支队为单位组建三级车管中心。通过这三级车管中心来实现车辆的调度使用,这三级车管中心信息共享,权限依次降低,在申请车辆使用时由系统自动按照等级顺序逐级进行审批和反馈。车管中心作为车辆的“蓄水池”,负责重要公务接待、统一集体活动、大型执法公务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务用车,个人公务用车也可通过系统进行预约。

(三)车辆管理调度改革的优点

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模式实行管用分离、统一调配、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公车资源配置, 通存通用能力增强,单车出车次数增多,车辆利用率提高,提高公车使用效益,降低公车运行成本,同时也可减少各单位分散管理容易产生的公车私用弊端。这样,使得武警部队运输车辆的保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四、 实例分析

由于武警部队车辆管理调度系统比较复杂,在申请反馈机制中的决策要依据复杂的分析计算,为方便理解,我们在这里只对其中的原理进行简化的实例分析。

假设A省某支队单位需要派遣一辆30t级卡车前往相邻B省某市拉煤,任务要求时限为10天,本支队处于本省中间地带,与B省相隔C市和D市,其中C市在A省内,D市在B省内,距离目的地300千米。针对此任务,该支队向所受管辖的三级车管中心发送车辆使用申请,该三级车管中心决定本单位派出车辆,并逐级向上报送申请,一级车管中心处理系统接到申请后,自动调取所管辖各单位车辆情况,分析相关路线、路程以及费用情况,结合该任务的时效性要求,得出该运输方案申请不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故拒绝三级车管中心的自行派车任务,而向B省的二级车管中心发送派遣任务,二级车管中心接到任务后,同样结合自己所管辖车辆情况,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向D市的三级车管中心派遣任务,三级车管中心接到任务后派出车辆前往目的地将煤装车运送到需求单位。通过该车辆派遣系统,合理地安排了各单位的车辆使用,使车辆空载率降低,从而减少了运输成本,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 在优化车辆管理调度过程中的建议

(一)充分论证,顶层设计

武警部队的车辆管理和调度优化设计,一定要在总部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论证小组,在对武警部队现在的车辆情况,运输情况,运输成本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武警部队车辆调度进行充分的论证,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模型。在一些车辆调度规模比较大的场合,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对车辆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的需求,要适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具有较高响应速度的人工智能的车辆调度模型。

(二)建立武警车辆信息共享平台

在目前的武警车辆管理体制下,缺乏各单位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所以,总部要组织安排专项经费,将各单位的相关信息通过平台有效连接起来。要建立基于多车管中心的协同调度系统。系统中的车管中心系统高度开放,代表各车管中心经过注册后可以自由出入,自身拥有的相关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各车管中心依据共享信息及优化算法寻求车辆资源与自身需求互补的合作伙伴,原则是合作后组织内部成员实施联合配送的花费成本最小,最后成员通过协商分享节余成本。

(三)建立效益评估机制

在目前的武警部队车辆使用中,缺乏对车辆使用效益的有效评价体系,加上军事运输具有弱经济性的特点,导致部队对公务用车的使用更多的是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于车辆的使用效益不够重视。军事运输在做到保障有力的情况下,对武警部队车辆使用效益进行研究,优化车辆管理和调度方面的体制机制,在高油价时代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

六、 结束语

由于历史原因,规模、机构、工作性质几近相同的单位,拥有的车辆数量却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单位的车辆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单位的车辆却不能满足生产和工作需要。实行车辆集中集中管理和优化调度后,武警部队各单位的人力、运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平衡和重组,既有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又很好的保证了使用单位所需,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沈荣华、刘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2]胡兴华、苏小军、王芳.城市公交线路车辆配置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3).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3

一、采取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式实施调控

改革开放的概念主要是在三中全会中提出,这一概念也一直为主要的经济调控方式执行。在其执行期间,我国的经济主要采取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以此实施宏观调控[1]。在此期间,对于社会中一些资源的合理分配主要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即一些行政手段。然而,针对一些经济领域内的活动,若行政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在此基础上才会使用市场调节的形式进行调控。在此之前,我国主要采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控,使用这种调控手段,社会中的经济活动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难免造成经济落后的现象。

当决定采用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调控方式时,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当时,我国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城市也开始不断扩充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此达成企业在营运的过程中开放自的发展目的。一些个体经营的企业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中外合资的企业也进入我国市场经济中开始实现跨国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便已成功吸引到外企的资金支持。由此可知,经过采用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后,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逐渐进行了改革。然而,在随后的十二大报告中,对计划控制的概念与实施进行了确定,确定采用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进行调控。该种调控方式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第一,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进行分别管理,以此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交叉管理的现象,也体现了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当计划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第二,该种调控方式决定了计划控制占据最为主要的管理地位,市场调节位于从属地位,如果在经济调控的过程中,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冲突,在此基础上,市场调控要为计划调控让位。

二、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进行融合

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方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途径,并且确定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二者进行融合,以此对经济进行调节。在此期间,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与调控方式,其变革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十三大召开之前,当时所实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性的商品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经济,在此期间,受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主要存在于一些小商品或服务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尽管涉及到的国民经济比例较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阶段仍然将市场调节作为一种辅调节手段,只将市场调节的政策放宽[2];其二,自十三大至20世纪初,我国开始使用计划经济调控与市场调节融合的调节方式,这意味着经济体制管理时代的来临,在此期间,我国完全将计划与市场进行分离式管理,基本上实现了结合。

将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进行融合,其主要目的是着重体现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认识到行政手段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节,例如对市场中的价格及税收等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当时所用的经济体制尽管经历了变革也有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调控的同时,过于依赖经济杠杆形式,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行政手段,所以尽管起到了经济调控的作用,但行政手段的运用却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例如因为当时物价增长速度迅速,农业已经逐渐实行专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控购的手段,销售量过高的产品需要凭借票据进行购买,与此同时将一些生产资料进行冻结处理,从中不难发现一些行政性质的调控手段,由此表明,当时的资源配置及市场经济性活动在调控方面,主要受经济机构影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管理以及调控方式方面,要对其进行改革。

三、对市场调节的同时进行调控方式的研究

在20世纪初召开的十四大会议,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意义。所谓经济活动主要是受价值规律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并且利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浮动及竞争关系,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利用市场的竞争特征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3]。若将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的调节功能在主导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仍然要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由此可知,现阶段市场调节逐渐替代了计划控制,进行计划调控的同时也要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

对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调控方式进行改革,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将产权管理理清,全面实现政企分离,恢复企业的自;其二是加强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力度,全面开放房地产等市场,进一步实现我国市场的统一。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在市场调节及经济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市场调节机制增添了灵活性,推动我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不断变革。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4

一、影响我国国债成本的因素

1、国债利率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对于政府和个人来说,国债利率是衡量国债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来说,国债利率直观地反映出了国债利息同国债票面金额的比率,其高低体现了政府应付利息的数量,利率越高,应付利息的负担就越大,国债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对于国债投资者来说,利率高低直接与收益挂钩,利率越高,投资者的回报就越大。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走低,但是仍然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可以说,国债利率的调低给降低国债成本创造了条件和空间,但是目前国债利率的制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参照银行存款利率。为了深化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的国债利率应该进一步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国债利率改革迫在眉睫。

2、国债的发行方式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国债的发行方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划分方法,国债发行方式的选取对国债成本也有重大影响。从1995开始,我国国债发行的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招标发行,特别是记账式国债基本上都是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近年来,我国在国债发行方式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试图优化国债成本。上交所开发了“国债发行远程招标系统”,改变了传统智能采取现场集中招标的发行方式,使得整个招标过程更加便捷和智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债发行成本。财政部2003年宣布将在一部分国债发行中采用美国式招标,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投资者利用,减小承销商的风险。总的来说,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发行期限较短,最能体现出市场的需求,发行效率高,发行成本也最低。

3、国债发行规模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我们研究国债规模,必须注意到三方面的数据,分别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金额、当年需要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金额、历年累计的国债总金额。对国债规模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债成本,同时还能直观衡量出国债的风险。国债规模应该适度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效应,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首先,如果国债规模过大,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间接影响国债成本;其次,国债规模过大会导致政府债务支出暴增,财政赤字,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甚至导致经济衰退;最后,国债规模过大还会造成对民间投资的挤占,使得本应该只起到辅助作用的政府投资被迫扮演主角。鉴于此,对国债发行规模的控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国债成本,还能够有效防范债务危机。

二、我国国债成本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1、发行国债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容易诱发危机

从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现状来看,我国每年都需要印制巨额的国库券。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这样传统的国债印制方式将不利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首先,纸质国债不够安全,一旦保管不善或是丢失,都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其次,纸质国债的印刷成本较高,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完全发挥功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国债托管系统在运营,但是由于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机构,无纸化国债的发行规模难以扩大,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也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难以有效地监控国债的卖空现象,国债流动不畅,各地区人为阻碍现象普遍。为了规范国债发行市场,促进国债加强流通性和交易效率,降低国债风险,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高效的托管结算系统势在必行。

2、我国国债利率设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

我国国债利率的确定往往还是以银行的存款利率作为主要依据。然而,在发达国家情况刚好相反,国债利率作为确定市场利率的基础,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不依附于银行存款利率。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就说明我国国债的利息成本一直高于市场利息成本。这样的利率负担不仅会提高政府的筹资成本,还会进一步加剧政府的负债压力。此外,国债利率在一、二级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级市场的国债利率由政府确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二级市场的国债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国债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期限结构。

3、国债发行价格固定,降低了国债的吸引力

国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发行价格受到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国债的票面价值而上下波动。与其他的债券一样,国债的发行方式有折价发行、平价发行、溢价发行三种。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国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平价发行的方式,但是利率却一直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我国的国债发行一般是由财政部先确定票面利率,然后再以固定的价格发行,发行方式和灵活性都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国债的成本。

三、合理优化我国国债成本和完善国债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规范国债运行的各个环节,保证国债决策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规范国债运行主要需要抓好国债决策与执行两方面的工作。国债决策在国债运行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国债发行、流通、使用、偿还等具体环节的规则。鉴于此,只有进一步落实国债决策的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债执行的规范化,二者相辅相成,对优化国债成本和规避国债风险起到根本性作用。首先,我国相关机构应该尽快制定规范政府债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国债发行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都法制化、条例化,做到有法可依,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国债发行的公开与公平,还能进一步提高国债的效率,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2、完善国债结构,改进国债发行技术,切实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国债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品种结构、期限结构、持有人结构等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债投资渠道和需求都进一步提高,不同层次对国债的偏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债品种应该多样化,具体说来包括期限、利率、付息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另外,还需要合理化国债持有人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逐渐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与此同时,改进国债发行技术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对国债发行主体和相关投资者都有重要影响。我国可以尝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发行经验,寻找改进我国国债发行技术的突破点,扬长避短,为我国国债发行营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良好条件。

3、做好监测和预警,科学防范国债风险

国债风险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财政损失,国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国债发行来弥补。控制国债风险不仅能保障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还是合理降低国债成本、优化国债成本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对于国债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并没有统一的有效办法和成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鉴于此,我国应该从国情出发,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出一套国债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以及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来看,这套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不同层次的内容,宏观经济指标、广义国债指标、名义国债指标、国债结构指标、国债效率指标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内。

四、结语

国债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我国国债在带动投资、刺激内需、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忧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都将进一步铺展开来,对资金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可能还会扩大。鉴于此,合理降低国债成本,防范潜在风险,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步步深入和落实,我国的国债发行将更趋于科学化、理性化。

(注:2012年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方面研究”,2013年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反倾销会计与涉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尤为重要,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发展范围而积极创新,也有些企业为了跟随市场转变,而被迫改革,可是不论哪一种,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想要把企业的传统方式变成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可是在执行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有些方法不具有针对性,令创新过程备受影响,从而妨碍了企业的管理方面。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

企业运营时对各种成本的管控称作企业经济管理。为完成企业内部生产和运作中所需成本能够减少,打造相关的规划及标准,且通过相应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包含了经济策略和目标制定,乃至财务开支与预算的管理。经济管理企业为了生存,能够把诸多毫无关联的生产要素相融合,完成生产力的改变,且构成一个完善的生产体系。经济管理的推动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成为加快企业生产并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企业只有提升经济管理能力,打造科学内部构造,才可以提升综合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执行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执行经济体制的改变

企业以往的经济增长均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耗费较大的能源与资源,并且大部分均将牺牲环境利益作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以及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下,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则需加强经济管理的理念,打造经济管理体制,依照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前进。

(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经济管理包含了大多与员工利益有关的内容,注重经济管理、找寻良好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令员工不断找寻自身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对企业完成人力资源的配置十分有利,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企业顺应时展所需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竞争愈发激烈,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愈发提升,需要具有灵敏的市场敏锐感以及控制市场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只有改变思维方式,创新知识构造,令经济管理的创新速度不断提升,从而符合时代的发展。

三、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企业的活动通过管理进行运作,领导层也通过管理进行决策。所以,企业想要能够稳定、长期地在社会经济中获得发展,则不可缺少企业的管理理念。我国传统管理理念较为久远,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真正知晓企业管理理念改革的重要性,其依然通过传统的管理理念,仅满足当前利益,令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备受阻碍。并且,有些存在创新管理理念的观念,由于企业规模过小,经济管理方面不具备应有的创新经验,无法担负改革面对的风险,因此无法完成改变经济管理的方式。

(二)经济管理的组织落后

我国有些企业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的概念,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管理,注重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极少可以将公司的长期利益作为核心。有些公司具有专门管理公司规章制度的部门,可是具有未执行到位并且对工作不够积极认真的状况,令公司的制度犹如虚设。并且,公司一直通过旧的生产流程乃至生产工艺规定产品,无法与市场所需相融合,公司中的部门分工不够细致,一些部门会出现一人多职的状况,从而令人力资源分配不够正确,降低工作效率。部门相互问的分工模糊导致矛盾不断,从而令企业运转紊乱、降低效益。

(三)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不足

在当前社会经济中,市场变化较大,有些企业将力量用于对外市场所需方面。其注重市场发展状况,紧随时展,可是却忽视了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矛盾,令企业领导的决策出现错误,妨碍了企业的发展。正确的内部控制可以令企业管理层做好协调及控制工作,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不然,企业内部发展则会十分混乱。

(四)创新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均通过大投入、大回报的方式进行管理,极少考量到透过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方式降低无谓的投入。这一方式仅会为企业造成风险,严重的还会令企业破产。这是因为企业领导层不具备充分的综合素养及纵观全局的能力。有的员工在提升自我方面无法紧随企业的发展速度,工作效率较低,企业管理层乃至员工的创新意识不足而令企业无法发展。

四、企业经济管理强化和创新的对策

(一)企业战略思维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增长,全球格局的转变,令市场经济的淘汰速度不断加快,转变战略思维。加大核心人才的知识储备,激发创新意识,通过优秀讲师传授有效的理念。为核心人才给予国外学习的机遇,学习当前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透过定期学习一同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新媒体愈发被注重,通过企业实际状况,理性分析并科学判断。通过创新研发特有的知识产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开发并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不但应知晓培养并开发人才的重要性,还需提升注重留住人才的意识。对于培养人才方面应当融合人员的自身素养、教育背景乃至知识量而进行综合评价,打造出有效、正确、良好的实际方案。有利于企业当前人员的进步,加大企业当前人员的学习机遇,建立创新意识,审核学习成果,并对表现良好者进行鼓励,给予相应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鼓励,调动人员的学习热情。在招聘人才方面,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审核,透过预先准备作品,现场提问,填写专业审核试卷等方式展现面试者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属于漫长的过程,企业从长远角度考量,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以便填补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方面。并且企业的核心人物本身的修养也会显著影响到企业当前人员。

(三)管理制度以人为核心

当前我国企业逐步了解到需要依照人性化所需打造管理制度,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有些企业通过定期聘请良好的心理咨询师在企业进行讲解,对当前人员的心理具有疏导及教育的效果。从而减少人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减少产生心理疾病的概率,有利于当前人员具备正确的处事态度。通^人员的实际状况给予考量,打造人性化的奖惩制度。有些传媒企业为了激发员工的热情,通过奖励券的方法,激励平时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通过定期进行内部抽奖的方式,为优秀人员给予福利,取得了良好的人员工作积极性。有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之余组织内部活动,从而显著提升人员的心理、语言表达、思维等方面。比如在辩论赛当中,透过双方不断辩论,候补人员对辩手的帮助对企业的凝聚力具有良好的作用。透过游戏比赛的形势激励表现良好者,激励人员对工作的激情。注重企业当前人员的实际生活状况,知晓人员所需,对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应有的力量,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激发企业当前人员对工作的激情,为企业保留人才给予帮助。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6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