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培训总结范例6篇

外贸培训总结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外贸单证;教学模式;三驱动一综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91-03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的前身是《国际商务单证》,因此,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外贸单证员。早期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辅以学生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能力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企业专家进课堂,主要是讲座形式,在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明显。自2009年开始,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力开展师资培训的背景下,课程组老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发生了变革。

1 教学与设计理念的革新

《外贸单证操作》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跨国界商品交换活动媒介的单证的流转与运作。课程组按适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设优质课程,紧密配合外贸单证员考试的考核模块及实务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将学习过程融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中,重点培养学生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

1.1依据总体培养规格,推进课程体系设计变革

根据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总体培养规格,以“平台+模块”、“做学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业务处理流程为主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构建了基于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外贸单证操作》课程是该核心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1.2立足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面向江苏,辐射三角洲地区,服务于外贸公司(企业)、外运公司等涉外经济组织,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处理纠纷、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等业务能力的,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将外贸单证员岗位定为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岗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岗位标准,对该岗位应该掌握的技能与能力做了详细分析。总体来看该岗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包括:英语阅读能力、应用法律条款能力、制单能力、资料归档能力。结合中小贸易企业的特殊情况,单证员岗位还应初步具备语言沟通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商务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

1.3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

在明确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从外贸单证员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制定了新的《外贸单证操作》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实现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从能力目标培养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在项目设计中,再现外贸单证工作真实流程。要求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既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又完成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养成。

1.4从工作流程出发,开展课程项目设计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从典型企业的工作流程出发,认真开展课程总体设计与单元项目设计。邀请典型企业派出专家全程参与课程总体设计与单元项目设计,力求项目设计的完整与科学,保证任务设计的新颖并具有代表性。以真实新颖的案例,驱动项目推进,保证课堂实训与工作实务无缝对接。

2 “三结合三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尝试与验证

自2009年开始,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力开展师资培训的背景下,课程组老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2.1“三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1)情境教学法与项目驱动法的结合。课程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确立了3大情境,垠口:出口企业、进口企业、第三方机构;每一情境又设立了3个项目,共9大项目;每一项目下,根据业务特点,设立了若干的任务及活动。

情境及项目的设计,改变了过去的章节设计安排,均从相对应的外贸业务流程出发组织项目活动集群与顺序,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但掌握外贸单证员的职业能力,而且能够熟悉外贸单证业务流程,解决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出现的无从下手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将情境教学与项目驱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情境中完成项目,在项目中体会情境,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单证员的职业要求,明确目标,完成能力培养任务。

2)软件模拟法、专家指导法、案例教学法的结合。《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的实务性较强,要完成培养目标,必须开展大量的学生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配有专业单证实训软件,仿真再现外贸公司及相关公司业务情境以及单证业务流程。学生在实训软件流程指引下开展单证操作,既掌握了岗位核心能力,又熟悉了单证业务流转过程以及各环节要领。

为保证软件实训的有效l生,课程组定期深入外贸企业采集案例,并导入软件案例库,保证实训案例紧跟外贸业务实际,消除校企脱节。

选择部分核心项目活动,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进行专项技能指导,现场演示单证操作要点。企业专家从各自的企业带来最新的业务案例,现场阐述操作过程,逐项填制,并说明相关项目的注意要点。随后,以来源于企业的最新业务案例,要求学生按要求填制,并予以现场指导。

软件模拟法、专家指导法、案例教学法结合,摆脱了传统教学法枯燥的讲解与填单练习,使校内实训在紧跟外贸单证业务实际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全面培养外贸单证员岗位能力与素质。

3)课、证、赛的结合。《外贸单证操作》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外贸单证员的对口课程,也是“课证融合”的试点课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研究外贸单证员证书考试大纲与指定教材,将证书考试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训,使得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轻松获得单证员证书。

外贸单证员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多次实训中得到实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从单项竞赛到综合竞赛,从校内竞赛到全国性竞赛,在竞赛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克服了学生多次实训过程中的烦躁情绪,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2.2强化三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1)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案例与相关单据填制要点,动态推进单据流转过程;精选视频与图片,在教室或实训室展现工作环境与过程,展示外贸单证工作成果,多感官接触,推进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养成。

2)简单高效的仿真实训软件。软件实训是当前外贸单证员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媒介。学生利用国贸仿真系统在课内外复习单证基础知识;利用实训演练系统中的单证缮制模块,进行独立的电子制单练习,开展模拟实践,培养制单能力;利用进出口业务实训系统分角色训练单证流转,熟悉业务操作流程。

3)开放互动的网络课程平台。目前,课程网络教室也有课程实训制单练习和案例等资源,并建立了网上实时学习论坛,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并完成相关的在线制单实训,也可以利用网上学习论坛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一平台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实现了学生与老师的即时沟通与交流,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三驱动一综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调查显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中小型贸易企业,人才培养必须围绕中小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展。《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组从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外贸单证员的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构建了“三驱动一综合”教学模式。

“三驱动”是指服务于英语应用技能与单证制作技能提高的双语驱动,学习过程的案例驱动,能力提高的竞赛驱动;“一综合”是指服务于能力进阶与学习考评的综合强化实训。“三驱动一综合”这一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融于一个教学过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双语驱动。为适应外贸公司所需人才在英语方面的特殊需求,同时也为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技能薄弱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教师授课以英语为主导,教案、作业、实训案例均以英语为主。学生的作业、课堂问答、实训小结等均要求用英语完成。促使学生不断使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基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难点问题,如外贸合同的阅读、信用证的解读等任务,大部分同学都能有效完成。

2)案例驱动。《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做”过程的统一,学生的“做”是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为了提高学生技能锻炼的积极性与效率,《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组深入企业调研,采集案例,在课程实训中引入南京本地中小贸易企业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案例的指引下逐步学习各类单证的制作技能。在案例的驱动下,学生既掌握了单证制作的基本技能,又把握了单证业务领域与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动态。

3)竞赛驱动。为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多次重复训练是必要手段。但是实训过程中,学生易滋生厌烦情绪,影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以班内竞赛为起点和依托,以全国性技能竞赛为目标,在竞赛过程中,班级竞赛机制的设定是重点,以完成的时间与质量为主要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参与单证制作技能培养,在班级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由系部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国性技能竞赛。

4)综合强化实训。立足专业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外贸单证员,必须具备完成全环节单证工作的能力。《外贸单证操作》课程组从这一需求出发,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综合强化实训模块。即在学生完成单项技能训练后,为全面检查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特别是独立完成全面工作的能力,在课程实施的后期,组织一套全新案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笔外贸业务的全套单据,培养其独立完成业务的能力。

4 教学效果与评价

《外贸单证操作》课程“三驱动一综合”教学模式是课程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两年多来,课程教学取得的效果逐年提升,教学成果得到了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组及学生的充分肯定。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市场需求;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04-01

一、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实践经验少,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针对教师的培训制度,特别是参与一线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规定教师暑期要到与专业相近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由于时间较短,真正参与到实际操作步骤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只按照课程的内容安排依次讲解,重概念、理论、流程等的学习,扩展的实践内容很少。这样的教学思路也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的师资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教材选用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面对市场上已公开发行的国际贸易实务类教材太多,知识结构体系大体雷同,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上缺乏针对性,选用不当可能会偏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有些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实际业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选用此类教材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要求脱节。最后,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上双语教材的选用较少,从教学上看中文教材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更便于自学,但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这类教材的学习,学生走向社会将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实训练习较少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占了80%,实践仅占20%,有的甚至更少,且大部分实践教学是通过一些仿真软件完成的。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形式越来越多和复杂化,教学软件的使用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业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外贸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没有真实体验外贸业务操作的机会。理论的知识如果不能通过实践加以固化,记得再牢也容易随着时间而遗忘。

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社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外语知识水平,这是涉外业务必不可少的技能;第三,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善于处理棘手的业务谈判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而现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培养的学生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抓师资队伍

高职学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让理论授课的专任教师到外贸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外贸公司某些具体岗位的实践操作,把一线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来;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培训,通过外出培训和兄弟院校沟通交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更好的为该课程的教学服务。

(二)抓教材

首先,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选用要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因为选择普通高校的实务教材层次过高、重理论轻实践,过高的选择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教学。

其次,教材的选用要与时俱进,内容更新及时和当下实际业务同步的教材,且案例丰富、附录更多的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外贸相关知识。

最后,高职院校要选用和建设双语教材,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在实践中是进行外贸业务的基础,学生通过中英文对照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能快速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抓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案例教学法。教师要多加引导,多所提供的材料认真分析,多加思考,对问题作出独到的见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录像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抓实训

首先,应逐步增加实训教学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让学生多操作、多思考,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国际贸易教学模拟软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软件要及时更新或引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模拟软件。最后,学院应积极的与当地外贸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动手感受外贸业务的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或在教学实践部分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实习指导工作。

(五)抓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常常是闭卷形式的偏理论考试,这样的考试形式容易出现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考抱佛脚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一方面安排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训成绩占总评成绩中的30%,并且把课堂提问情况和到课率考虑在内占到总评成绩中的10%,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注重实际业务操作的考试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

四、结论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这样的教育才更有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更新。通过不断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 伟,郑 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国贸实训 不足 完善 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高职国贸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XJG-12-35-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5-02

根据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此为依据,我们认为目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知识够用,外语表达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能直接从事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内外兼修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据目前实际情况,国贸校内实训是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国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同时,在对位于九江出口加工区(部级出口加工区)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管理层特别强调外贸人员的口语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员工忠诚度。对比目前我院国贸实训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所容易忽视的地方。为此,我们在国贸实训体系完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高职国贸校内实训现状与不足

1.现状。随着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确立和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仿真模拟实训已经成为各个院校提高外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据此,建立从各单项模拟实训到综合仿真实训这样一种“渐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已成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实选择,以笔者所在院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国贸专业实训分为四个阶段: (1)国际贸易感知;(2)国贸单证操作实训;(3)国际贸易磋商实训(函电);(4)国际贸易仿真综合实训。

2.不足。这种“渐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初步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以及业务管理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口操作能力、学生对整体外贸流程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仿真产品的选择)、进口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因此,这种“渐进式”国贸校内实训教学模式难以符合培养高端国贸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需要加以完善、提高。

二、高职国贸校内实训教学提高与完善的途径

1.实训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1)国贸认知实训。该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属性,未来相关就业方向,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生生活。采取的形式有企业参观、讲座(校友、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等形式。为避免学生企业参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我们在组织学生参观九江出口加工区合作企业的过程中,要求专业人员专门随同讲解,介绍企业各岗位功能、产品特点和生产流程等。通过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对将来工作产生美好愿景,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讲座分为职业规划讲座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讲座,职业规划讲座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近年毕业的优秀校友来讲;大学学习生活规划讲座由本专业在校优秀大学进行,他们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起到先锋模仿带头作用。

2)商务口语实训。国际贸易中口语和听力的作用毋需多言,该实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为学生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提供指导,实训地点设在听力实训室和口语实训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听力素材不易过难,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口语可以采取分组主题讨论和主题演讲的形式。

3)国贸单证操作实训。该实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整个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外贸函电写作、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实训采取一票到底的案例实训方法,从头至尾就是一套实际发生的业务案例,再也没有第二个可能产生误解的案例插入。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步业务环节、每一份单证、每一组业务数据,均由这一套案例进行证明和解释。实训所采用的案例为位于九江出口加工区的校企合作企业实际进出口案例,所使用的材料全部为真实材料,目的是使实训最大限度贴近实际。

4)实训地点设在机房,所利用的软件为外贸单证操作软件。教师利用外贸单证软件上传案例背景,学生利用教师为其设置的个人帐户登陆操作系统,下载试题及模板,答题并提交实训结果。

产品市场调研实训。熟悉产品是外贸岗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流程追根溯源是从产品市场调研开始的。该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国贸流程,关注学生的产品个性需求,掌握市场调研报告的写法,更好更快地适应外贸岗位。在了解产品调研报告写法后,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产品,在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手段了解产品属性、产品周期、产品市场状况、产品市场展望后,汇报并提交调研结果(市场调研计划,报告,PPT)等。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有意识地寻找与调研产品相关的外贸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5)国际贸易仿真操作实训。本实训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实训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模拟实习,进行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操作。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物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使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

2.国贸校内实训体系考核机制

鉴于实训的特点和国贸实训的目的(培养符合外贸业务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专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我们使用新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代替一次性、终结性的考核机制。以往课程考核机制普遍采用终结性考核机制,终结性考核机制的弊端在于使学生对待平时学习马虎懈怠,临到考试前复习突击、加班加点,以此希望取得好成绩,考完试后立马就忘,这种考核机制考核不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助长学生的不良学风,其完全不适合高职教育特点下的课程考核。为此,高职国贸实训教学建议考核形式如下:

1)平时考核(20%)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应将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平时考核主要依据为考勤,学习态度等。

2)过程性考核(80%)

国贸认知实训的考核以提交实训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口语实训在口语实训室进行,实行过程性考核,期末加总而成;产品市场调研实训,以提交市场调研计划、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三项成绩加总;外贸单证操作实训、国际贸易仿真操作实训考核,都在实训室依托教学软件完成,最后成绩在输入数据后,由软件自动测算加总而成。

参考文献:

[1]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第1期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李.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国贸综合实训的调查研究.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1/11

[4]肖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递阶式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起伏不定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我院多年来对国贸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结合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及个人未来发展需要

国贸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毕业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基于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念驱动,“跳槽”现象相当普遍,从而使就业者职业岗位体系变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后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而且要关注将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让学生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及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就业能力,而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外贸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设置上进行了教学机制的改革:(1)教学组织柔性化:每学期固定教学课时为16周,另外2周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柔性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企业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等,在学期的任意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社会实践,或在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学习,或进行模拟职业训练、举行读书报告会等。(2)教学过程企业化:专业与浙江传化物流有限公司、展览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方面全面参与,真正实现企业是课堂的延伸。同时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企业订单课程”,进行人才定制化培养。同时,教师的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要紧跟现行形势,只有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结合岗位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贸人才市场的需要。经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外贸岗位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考察发现,大部分的外贸类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在进行国贸人才培养时能够与企业岗位的实际应用对接,为企业培养出不但外语水平高、了解国贸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而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应该与外贸岗位群特点相结合,从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关知识能力培养方案,而且要加强与岗位相关的复合知识、实际操作、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适应外贸岗位和用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师资组成也极具特色:师资由三部分构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校企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可以给学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直接从企业教师那里得到企业和行业最新的资料和体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复合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其中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外贸行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使得跨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这些变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外语运用能力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国贸行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岗位结构也出现了既综合又细分的趋势。体现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上就要求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的特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国贸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多课堂并举、多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协同发展,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应与实际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为目标,科学制定和安排课程。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采取的是教学课堂多样化的方式:通过三类课堂的联动,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类课堂的每一门课程或每一项活动中,达到现代服务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见图1-1)。

图1-1 现代服务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被主动引入课堂中。如小组教学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并亲自扮演外贸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的外贸业务,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就业技巧。此外还可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市场调研法、实践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5

一、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由于外贸增长带动外贸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加1.近几年外贸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人。近几年来,我国外贸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按照每增加100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那么从2012年起每年就需要增加人业人员10万以上。2.外贸结构的增长同时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5.9亿美元,远远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加。出口工作要比进口工作涉及环节多而复杂,所以要求的国际贸易知识更多;同样,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复杂,所以要求外贸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外贸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提出了层次化的要求1.企业需要精通小语种人才。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的时候,希望应聘者须具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还希望应聘者懂2种以上外语。这是由于与非洲、中东的贸易增加,所以精通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日渐紧俏。2.企业需要精通国际法律和具备商务谈判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和知识产权的指控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行业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信息技术、医药、环保、现代农业等方面,对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熟知国际商法WTO规划和具备良好商务谈判的人才。3.企业仍然看重外贸人员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过业务考核来决定是否录用,例如要求应聘者撰写函电或指出信用证的错误等问题,如果应聘者通过这一考试,企业就当即录用。由此看来企业还是喜欢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员。4.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人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走进千家万户。全球最大阿里巴巴外贸网促成网上销售、支付、制单电子商务一体化,由此看来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的外贸人才。

(三)外贸工作岗位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根据一份人才网络的调查分析,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还表现在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外贸人才需求岗位的单证员、跟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贷员等,都要求持证上岗。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定位

(一)单证员是每个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要能胜任的岗位刚毕业的学生不论进入何种类型的外贸企业,不论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报关行,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单据的制作。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的基层岗位,如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等岗位目标就是跟各种单据打交道。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注重单据制作的能力训练1.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影响企业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时期,如果迟了交单日交单,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在整个外贸流程中,外贸人员必须考虑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顺序,所以为了在指定日交单,几时安排生产,几时交付货物,几时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申领各种证件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并保证按时交货,这样确保各种单据的生成。2.单据制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单据的制作、申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就需要从业人员区别对待和灵活处理。3.在校内强化单据处理能力训练,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掌握了单据制作之后,发挥特长可以择长就业。例如,文静、细致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文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事跟单;熟练报关或货运单据的学生可以从事报关或货运。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学习家商城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家商城与广东省电子商务学院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家商城采取校企互动式模式,这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老师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商城做到了:电话订购、货到付款、任意商品全场免邮。这种校企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该模式相继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

(三)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近2年中,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项国际交流活动。1.大学生暑期赴美国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是一个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非常成熟的美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此外,J-1签证让每个实习生在完善的美国劳动制度保障下进行实习工作,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美实习生的经济负担。2.赴日本大同国际学院30天短期游学培训。大同学院培训教学以日本语、日本风俗及日本文化为主。并且增加让学生和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验教学,从而学到真正的日本语;在日本的培训期间,大同国际学院依托协同组合及周边的社会关系,可以让培训学员免费参观一些工厂、公司,和日本人进行直接交流,体验日本的团体意识及高质量的服务意识3.赴德国F+U培训项目。学习内容:德国及欧盟市场、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关税合同;国际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礼仪、语言培训等。

(四)改革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2.使用考证教材。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了考证课程,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且使用考证教材,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3.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企业通关流程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公司出口单证制作的分析及对策。

(五)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学期的《国际市场营销》都举办市场调研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撰写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做调研总结等。以2010年《肇庆市端州区牙膏零售业市场调研》为例,通过对零售药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营销策划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策划,进一步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与方法;另外展示师生风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助能力。另外《国际商务谈判》的授课中举办《商务谈判比赛》,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并通过摄像机将模拟谈判过程拍摄下来,老师和学生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模拟谈判报告,包括谈判前的方案及谈判过程中的不足、谈判结束后的总结。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谈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学会谈判方案的制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一方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6

1实训教学体系的构思

1.1培养目标黑龙江科技学院作为黑龙江省的普通教学型高等院校,在确定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时,着重结合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以提高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为核心,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力,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足够的发展后劲的综合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1.2能力模块依据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体系的构思中,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划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执业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见图1),通过三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2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

2.1设计思路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遵循以全面提高三大能力和三种技能为核心,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执业能力提高基础技能,强化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中级技能,锻炼专业职业能力提高高级技能,以此为准则重新设计实训教学体系,将CDIO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

2.2框架结构建立在三大模块和三种技能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框架见图2。基础执业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四年的学业过程中,学生通过大一和大二上半年的全校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以及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执业能力,即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作为专业的基础技能,是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职能力的基础平台。从第四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以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为主,主要的实训课程在校内的实训室完成,按照实训内容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分为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两大部分,侧重提高学生的中级技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完成,其中POCIB(PracticeforOperationalCompetenceinInternationalBusiness)是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世格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它以提高学习者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为目标,以仿真的在线国际贸易游戏为核心方式的一种创新、高效、务实的教学手段。POCIB的实施意在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获得对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认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和校内实训中的综合实训课程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评价方式和应用背景。POCIB采用了覆盖整个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过程,其量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从国际贸易业务的各个技能点出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价;POCIB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其应用不受时间和地点条件的影响,学习在离校后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全部实训项目,而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完成状况,随时进行指导,避免了传统实训课程因为授课环境和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实训效果的差异。在完成POCIB后,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的分散实习单位或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单位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增加实战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时改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校外实训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类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通过这些证书证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就业增加竞争的砝码。

3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3.1教学安排在设计好教学体系及其相关实训课程后,将校内实训课程分为课内实训和独立实训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训有外贸制单模拟实训,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和报关与报检模拟实训,独立实训包括有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货代与保险模拟实训和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内实训是将实训项目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讲授完相应章节的理论内容后即安排上机进行实训,以便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更好的领会理论内容,遇到问题随时解决,防止问题的堆积对今后学习内容造成阻碍。独立实训适用于综合性实训课程,由于综合性实训在内容上前后关联性较强,所以在系统学习完专业知识后单独安排课时进行实训。

3.2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IPR-CDIO的全新教学手段,IPR是指兴趣(Interest)、毅力(Perseverance)和责任(Responsibility)。IPR-CDIO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到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实训课程的设置,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参与团队合作共享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交流传播知识的能力与素质。同时训练其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真正的成为能为社会、企业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无论在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都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实训项目。将学生分成工作小组置于模拟实训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和学习完成各项实训项目,由指导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在项目周期的全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训课程,依据IPR-CDIO环境所设立的项目内涵可以有所区别,小到课程中某一业务案例的具体分析,大到某一业务流程的全景模拟。由此,教学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亲自去做,并坚持完成整个项目,实现专业能力和IPR素养的锻炼与提高。

4实训教学体系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