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范例6篇

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发展状况;技术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监测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随着世界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都逐渐地显露了出来,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工作也逐渐地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起步较晚,所以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设备也较为落后。

在以往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只是监测相关的环境状况并进行分析,而最近几年发展较快,我们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发展到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等方面了。并且通过现在的环境监测技术改善了以前的间断性的环境监测,实现了对环境的连续监测。监测工作所覆盖的范围也从一个断面逐渐发展到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近些年,我国已经逐渐

地形成了一套富有我国特色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规范和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并且制定了系统的环境监测结果分析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制度,也可以看出环境监测相关技术已

经逐渐地走向了国际标准化。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也会实时地将环境监测的相关信息和环境监测中的政务管理等工作对人们公开告知,并积极地接受人们所提出的需求和问题。这样可以使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改善工作逐渐的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监测形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我国在最近几年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非常高,同时国内的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但由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备制造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企业中的整体管理水平也不高,与国外的一些设备质量差距较大,在市场中占据的比例很小。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当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如表1 为大气污染重点源的排污状况

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我国自成立环境保护法律以来,颁布的法规政策很多,但是却没有一项法律法规政策是专门针对环境监测的,目前正在执行的环境监测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但是这部法律的具体内容太笼统,在运用中不符合实际情况,法律内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这部法律还是在6 年前正式颁布实施的,但是对于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部法律已经满足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步伐。

2. 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和方法不统一。我国在各个城市成立了诸多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国家除了建立检测局和环保局之外,还有许多的相关部门,例如: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等都是与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息息相关的重中之重,以上这些部门都对环境监测技术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法律支持,这么多部门归属于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国家检测局收到的汇报数据也是不统一的。

3.环境监测缺少硬件设备以及活动经费不充足。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是根据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如果没有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以及相关配套设备投人到环境监测工作,就会适得其反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级部分分配下来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始终在起跑线上,即便是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先进的仪器配合也是无疾而终。

4.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的不真实、没有纪律性。目前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还是政府部门主管,所以,有些城市的环境监测结果并不是真实有效的,某些城市的环保部门为了突出地方的政绩上报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结果都是虚假不真实的,这样做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三、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 我国环境监测队伍专业素养低,基础薄弱;由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起步较晚,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较少,这就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队伍组建困难,队伍专业素养低,不能很好的解决我国环境监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表1大气污染重点源的排污状况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依旧存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中应用得比较广泛。而我国西部地区或比较偏僻的地区应用的较少。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上的地区不平衡性是阻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2. 我国的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监测管理水平较低,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普及度不高;目前,我国对于监测管理的理念还比较落后,环境标准参差不齐,还未能国际化,实验室管理环境混乱。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缺少权威性,不被人们所认可。

3.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领域狭窄;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投人还是很小的,国内标准物质缺口非常大,监测技术配套性差,缺少可监测的项目,许多大精仪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因为起步比较晚,制造环境监测设备的企业比较少,产品市场占有率比较低。这种缺乏资金,缺少竞争力的状态直接阻碍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四、环境监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1. 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技术保障。而综合观察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环境保护工作状况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应当是朝着这样的发展方向:继续以国家环境保护的计划与目标为指导,根据环境保护的需求,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监测技术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监测队伍素质往专业化发展。培养、吸纳顶尖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是环境监测发展的首要任务。

2. 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应向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方向发展。调查表明,化学物品等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中的当务之急,必须有侧重地建立监测方案,有效地开展研究整治工作环境监测仪器的重点应当往自动便携式监测仪器的研制方向发展。由于空气类与水类污染问题的恶化与难控性,需要加强对自动化的便携式监测仪器的研制,以便加强对空气、水污染现象的连续分析与自动监测。要对重点污染地区加强调查与监测,并作相应的防治研究。第五,监测技术应向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大力发展多种监测技术,以适应不同污染的监测需要。生态监测是新兴的监测技术,要加强对其研究,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此外,还要充分借鉴国外的专业技术经验,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最后,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监测技术服务。

3. 监测管理应当向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实验室管理系统对环境监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与准确性,使管理人员及时地掌握、发现并改进监测工作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监测系统的完善和创新是现今科学家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方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现今的环境污染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全面的监控下,对环境污染和监测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石田耕三.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环境监测,2012.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 是为实现科学监测, 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 用定性和定量的各种科学方法, 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中的规律, 并以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全面管理的学科。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对监测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克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2、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2.1目标性

环境监测管理的目标, 宏观地说是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即及时性、代表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代表性、精密性和完整性。

2.2层次性

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可分为研究性监测管理、监视性监测管理和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三类, 分层次进行管理。(1) 监视性监测管理, 是指对已知环境中污染因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监测, 确定环境质量, 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 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可细分为: 第一, 环境质量监督监测管理。管理定期定点的城市大气、水质、噪声等各项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 按时发报质量状况公报。第二, 污染源监督监测管理。掌握所管辖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状况,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2) 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又称为应急监测, 随机性大, 形式多样, 多为横向服务。主要包括: 第一, 污染事故监测管理。确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事故污染程度和范围。第二, 仲裁监测管理。主要为解决环境执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 处理排污收费及污染事故纠纷向司法部门提供的仲裁监测。第三, 考核验证监测管理。如应急性考核监督监测及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的管理。第四, 咨询服务监测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科研生产的各类监测数据, 为社会承担一些科研咨询工作。(3) 研究性监测管理。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的监测, 首先要鉴定需要注意的污染因素, 研究确定污染因素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规律。如果监测结果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 还必须确定污染因素对人体、生物体和其他受体的危害性质和影响程度。

2.3 动态性

环境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期也各有侧重点, 所以环境监测管理必须适应环境质量态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管理目标, 如监测项目的增减、监测频率的增减、监测点位的变化等。只有做到监测工作顺应各时期的特点, 才能始终保持监测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2.4 整体性

环境监测过程是由布点、采样、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基本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在每一环节都有管理问题。如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的管理、测试方法的管理、监测数据的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各环节之间既有特定的目标, 又是密切联系的, 是有机的整体, 共同构成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3、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很广泛, 一般按管理的性质、要素、过程、部门及污染关系划分。

3.1 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计划管理、监测技术管理、监测质量管理和监测网络管理等。(1) 监测计划管理。根据监测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通过制定监测规划协调好各级监测工作,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2) 监测技术管理。依据监测计划任务,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制度、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及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并开发实施各种技术方法和规范、制度, 确保环境监测优质高效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 监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确保监测数据有效, 即使其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4) 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网络设计既要尊重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国情地情, 并且便于管理。

3.2 按监测过程划分

按监测过程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管理、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1) 监测点位管理。监测点位管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管理,确定最佳点数和最佳点位及测点代表的覆盖面积。(2) 采样技术管理。环境总体质量变异性大, 环境样品复杂多变, 必须加强对环境样本的技术管理。环境样本是随机分布的, 所以随机化是监测采样的重要原则。样品随机化的办法是采样规范化, 不同的环境样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和程序实施并辅之以质量保证。(3) 测试方法管理。测试方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监测任务如期完成的关键。

4、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不准”。监测就是靠数据来说话的, 数据不准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原因。因此, 必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现“数据不准”的主要原因有6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高。极少数人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错误地认为监测就是给个数据, 导致对监测数据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肃, 马马虎虎, 随随便便。二是技术不行。极少数人在技术上不过硬, 做不到精益求精, 不能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真实可靠。三是作风不硬。少数人思想作风不过硬, 工作中弄虚作假, 没有真正到污水、废水、垃圾中去取样。四是仪器、标准落后。工作中有部分仪器精密度不够, 达不到检测项目的要求。这样的仪器设备测不出高水平的数据。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监测标准还停留在低水平, 满足不了对现代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五是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存在, 行政干预很厉害, 真实的监测数据出不来。六是不廉洁。一些干部, 被一些企业收买, 搞假数据, 篡改、更改监测数据, 提供不真实数据, 报喜不报忧。以上这几个原因虽然是少数现象, 但也会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威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提高对监测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环境管理的背景入手,在详细分析了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出了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切实保护环境,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领域与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要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概述[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6,(06):22~23

[2] 朱永新. 关于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思考[J]. 城市问题, 2000,(02):33~34

[3] 王江. 城市人居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创新[J]. 城市问题, 2002,(01) :47

[4] 戚本超,周达. 美国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及对北京的启示[J]. 城市问题, 2009,(08):16~17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发展;技术培训;培训教师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

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部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033-01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于监测环境生态恶化与破坏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依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在监测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为依据,监测的内容不是很多,检测的范围也不是很大,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监测的范围将不断扩大,由微观检测向着宏观监测转变。其中3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在技术方面充分展现了快速、宏观和准确的优势,利用这一技术能够遥感监测和调查生态环境系统,得出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环境领域做出环境监测的完整评估方案;GIS技术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报、预测对各种生态环境系统所造成的威胁,进而能够保障环境恶化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止和解决。GIS技术系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及统一的技术路线、准确的规划要求和完整的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过程中,属于方向性的技术。这一技术通过预测产量、预报灾害、保持水土和调查资源等工作途径,不断对于监测环境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全面为监测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意义

环境一旦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生态系统,也会伤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要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切实保护环境生态为前提。首先环境保护要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现代技术综合性地监测环境中所含有的污染因子,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研究污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环境的质量及其发展的未来走势,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并充分利用环境为生产生活服务。除此之外,越来越宽的环境监测范围和越来越丰富的环境监测手段,也促进了环境监测能够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方案。

3在环境生态领域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以来,不断加快的环境破坏速度,要求不断提高相关的监测环境生态的技术水平,持续扩大监测范围。应该说,监测生态环境的相关技术既非常系统又十分复杂,同时外界因素也会常常干扰监测的过程,监测结果也会受到监测范围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的传统手段是利用仪器设备手工操作来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人工计算分析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并得出最后的结果。但是目前在融入现代化技术以后,将极大地提升监测环境的技术发展水平。在环境生态领域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是一种生态环境监测的新型技术,它随时可以进行定位和导航,具有很高的监测精度,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得出空间的数据坐标,并能够完成图形和图像数据库的构建,用图形和图像在在数据库中反映出观测传感器的平台与位置。在环境生态领域,与PS技术有所不同,GPS技术能够动态和实时地监测被监测物体,并准确地监测出被监测物体所处的环境和所呈现的状态。例如:采用GPS技术能够实时地监控城市中汽车的保有量,并利用所得的数据信息来进一步判断该城市所有汽车排放尾气的总量。GPS技术如果运用合理,不但能够实时地监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够在分析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判定,最终使环境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3.2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化,在当前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属于最大规模的系统,主要包括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输入和结果输出。该技术应用在拥有数据库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辅助决策与空间分析两个功能,能够在宏观方面进行快速和准确的动态监测、空间分析等的决策管理。GIS技术根据所处的监测环境所拥有的地理信息,可以准确分析该区域在地理方面具有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与管理该区域的地理资源和生态发展,预测、预警该区域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时,该技术可以更为真实、准确地监测环境生态。

3.3RS技术的应用

应用RS技术是以卫星作为核心内容的,通过卫星来准确监测既定范围之内的电磁波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最后再进行总结与反馈。变化的电磁波能够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S还能够通过高空扫描对监测范围内的物体进行拍摄,具有迅速准确采集信息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遥感物体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如果要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气温闭环情况、生长的植物情况以及森林的覆盖率,就能够发挥RS遥感技术的优势。其中,利用卫星拍摄来监测一定范围内所覆盖的森林面积,就可以准确判断是否森林的面积在缩小、是否已经被破坏,以及确定在预防和处理时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依照所监测森林上方的空气温度,来判断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森林是否有自然灾害发生,以及自然灾害属于何种类型,并根据突况提出最佳的处置方案,确定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生态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

4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5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 生物监测 技术 应用

水环境监测最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城市工业户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下,这一监测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水环境监测技术仅仅依靠单一的理化监测分析系统来实施。这种水环境监测技术虽然对水量水质的定性比较准确,也能够为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水环境评价和污染治理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但是这种检测技术虽水环境的监测只是瞬时性的水质监测,其连续状况比较差,监测系统所反映出的水环境变化特征也不是水环境实际发展状态的最真实、全面分析。据此,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理化监测分析技术不足之处的新型水环境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将成为相关工作人员最急需研究与探索的工作内容。

一、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研究

水环境监测中的生物监测技术从理论上来说使一种通过生物反应来评价水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将这一变化情况进行信息总结,进而成为环境质量控制系统中一项关键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科。其最关键的目的在于在污染物质还没有达到完全饱和状态时,就在最靠近污染源的位置将其监测出来并加以控制,将水环境污染给经济与生态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现就当前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最常用的几大技术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1.指示生物法。这种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在于:生物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当中,水环境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够被生物敏感感知并呈现出群体性受害或消亡现象。例如根据颤蚓、摇蚊幼虫以及浮游生物在水环境中出现的受害或消亡的数量与程度来衡量水环境的整体质量。

2.群落结构法。从本质上来说,群落结构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统称。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水环境状态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水体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而言,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在受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含氧率很低水环境中会以抗低溶解氧的群落结构为主,与之相反,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在水环境状态整体质量比较好的水体中往往会呈现出清水类状态。这也为生物监测衡量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3.生物测试法。生物测试法的关键在于利用水环境中水生生物在遭受到水体污染物毒害下,被动发生的身体机能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种机能的病害症状来衡量整个水环境的污染状态。当前这种生物监测技术方法能够用于单因素污染作用下的水环境监测,同时也能够与其他监测技术相配合,对复合因素污染作用下的水环境进行系统监测。

4.残毒测定法。水生生物在受污染的水环境中长期生存,其自身势必会吸收进各种污染物的残留物质,经过吸收、消化以及再分配等环节,残留物质会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生物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选取研究对象,对水生生物进行抽样检测,通过测定水生生物体内的残毒含量,据此为水环境污染状况的判定提供可靠性依据。

二、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现以白洋淀水环境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对这一技术作深入分析。白洋淀水环境中含有的水生生物种类较多,且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发展较为均衡,适应采用生物群落结构法对水环境进行监测与说明。经研究发现,府河至白洋淀一段中,浮游生物的耐污染种类由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减,清水类的群落结构多出现在下游区域。与此同时,原生水生生物的基本种类也由上游流域的鞭毛虫向中游流域的纤毛虫再到下游流域的清洁型虫类过渡。这些生物监测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府河至白洋淀的流域范围内,水环境的污染状况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减轻并消除,由此也可以推断府河至白洋淀段的水体有较为明显的自我洁净功能,对其进行的水环境监测技术应以辅助、监督为主。

三、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

周所周知,当今社会,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最制约人类各项基本生产与生活活动的最关键因素。生物监测技术以及操作简便,监测质量高等特点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生物监测技术的自我创新与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最关键危害在于对人体细胞遗传物质的侵蚀。近些年来,水环境监测中的生物监测技术在结合细胞微核技术和四分体微核技术在动植物以及人类染色体受外界理化因子的损伤等方面的分析工作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用微核测定法代替染色体畸变方法,以此来监测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技术也由此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其中发展最为突出的是一种采用蚕豆根尖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微核试验的生物监测技术,它在研究环境诱变和致癌因子影响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简化性、效率性与敏感性都为水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利保障。

2.相关工作人员经研究发现,水花生根尖微核能够作为监测水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全新应用性材料。水花生根尖细胞的微核率不但能够监测不同污染水体环境下水环境呈现出的污染程度,同时还能够对不同水环境污染下的的污染物富集程度进行补充说明。这种监测技术的运作依据在于:当水环境系统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污染突变物时,水花生根尖微核细胞会发生相应的肌理损伤,进而使微核细胞率上升,由此衡量出水环境的污染状况。

四、结束语

生物监测技术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一项最为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开始受到相关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了简要阐述并结合水环境监测实例,对这一新型生物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据此总结出了国内外有关生物监测技术的新一代应用技术与发展方向,旨在证明生物监测技术是水环境监测中最有效、最关键的一种应用技术,希望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进金.许友勤.陈寅山.戴聪杰.陈朝阳. 晋江流域水质污染与浮游动物四季群落结构的关系. [J].动物学杂志.2005.(05).

[2] 王宏伟.昌艳萍.张磊.李继龙.沈公铭.张晓惠.李凤超.朱娜.康现江.拒马河原生动物和底栖动物初步调查及水质分析. [J].动物学杂志.2006.(04).

[3] 包晓东.朱金勇.卓慧钦.方财王.黄慧英.黄河清. 监测流动水体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J].分析仪器.2006.(01).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6

[关键词]环境水质;监测技术;监测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03-01

对环境水质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环境水质的监测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水资源的污染得到改善。在对环境水质进行监测时,要注意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确保整个监测质量。国内主要有长江与黄河两大河系,下面还有很多不同的支流,但是最终都进入了大海,如果某处的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就会使很多区域受到牵连。因此需要强化对环境水质监测的力度,对各个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及时、详细的了解,确保水源质量。

一、环境水质监测意义

(一)饮用水

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饮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水中有污染,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水中存在有毒细菌时,很多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例如痢疾、伤寒病、霍乱等。当水中存在大量海藻一类的物质时,水就会变质,会产生臭味,水色也会有差异。所以水资源一旦被污染,那么疾病就会被迅速传播,因此对环境水质监测对保证中国国民能否正常饮用健康水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用水

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工业厂家大幅度增加,工业用水也越来越多,但是工业用水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企业有时在这方面会忽略。例如在锅炉用水时,如果水里面含有许多Ca和Mg的硫酸盐,就会导致锅炉产生水垢,既耗费了更多燃料,也容易引起爆炸,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监测工业用水质量对节约企业生产资本和保证员工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水质监测技术概述

国内目前使用的监测技术一般是远程监测技术,这一技术由远程监测系统构成,借助相关监测的软件对所要监测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然后由各级监测站把所辖区域内监测的数据借助软件上报到上级部门,最终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找出各个地区水资源的污染源。

(一)重量监测法

重量监测法就是将抽取的水样通过分离或转化处理以后,与原有的水样进行对比称重,然后根据重量的变化来推断水质的变化情况,在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之后,得到合理的结论,达到水质监测的目的。重量监测法需要对抽取的水样进行分离或转化处理,而分离的方式通常为直接分离法,而D化方式为气化方式。在这种监测技术中唯一需要用到的测量设备就是天平,所以整个监测过程十分简单,成本很低,测试也很容易完成。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天平的精度不同会使得测量的数据准确度不一样,某些微量元素的监测需要很高的精度,所以对天平的精度要求比较高,而且天平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从而使测量发生偏差。所以重量监测法只适合精度要求不高的水质监测。

(二)化学滴定法

化学滴定法是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到待测的水样当中,然后观察滴定情况,根据化学反应来推断水质中的元素含量。在滴定完成以后,通过已知浓度标准溶液的消耗量来计算待测水样中各元素的含量。这种化学滴定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依据,而且测试的结果也比较精确,化学滴定法也成为水质监测的一种主要方法。

(三)仪器监测法

仪器监测法对水质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相色谱法或者液相色谱法,这种水质监测方法对比重量监测法和化学滴定法来说,操作更为复杂,但是精确度要高出许多,所以,需要对水质中的一些含量极少的元素进行监测时,可以选用仪器监测法。

三、环境水质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一)有效数据整理法

有效数据整理法就是先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筛选出可用的监测数据,然后将所获得的可用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将不同水质下的监测数据分别罗列出来,这样便于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二)无效数据清除法

在经过多次的水质监测之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由于水质是随着环境变化的,所以监测的数据都会大不一样。为了使得监测的数据具有分析参考的价值,就要对这么多的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对于老旧的数据酌情进行取舍,对于新的数据,在确保数据可靠性的情况下可以予以保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去除大量无用数据,方便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多重验证法

在对环境水质进行监测时,因为在监测的过程中,采样的过程有不同的方式,也就造成监测的数据可能不同。这就使水质无法得到充分的反映,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就需要使用数据反复验证法,确保水质监测的数据精确、合理,比较准确与公平。也就是在对环境水质进行采样和分析时,要对某处监测点反复进行验证,进而对这一区域内的样本进行科学分析,这种反复进行验证的方法可以确保监测到的数据准确,对整个水质监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四)时间序列分析法

在对水质进行监测时,因为监测频次太多,造成严重的财力与人力负担,监测频次太多,也就使消耗的财力不断增加,也就造成人力的浪费。但是,如果检测次数太少,又使监测数据失去了代表性,也就降低了数据监测的可靠程度,所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使数据监测的频次更加合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

四、环境水质监测发展的前景

国内环境水质监测的方法一般是人工抽样法,对一些制定区域的水质进行抽样监测,然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监测区域和周围环境质量的判断。人工抽查方法有一定局限,水质的监测无法实现连续性,无法对水质进行及时、动态的监测。所以在水质监测的部门内,需要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对水质监测的特点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还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监测质量,并研究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我国水质监测部门需要重视监测技术,对各种技术进行总结,使各种技术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要注意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根据监测的数据,采取不同处理的方案,确保人们生活用水的安全。

总之,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而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质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对环境水质的监测工作也迫在眉睫。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水质的监测,可以利用重量监测法、化学滴定法、仪器监测法等方式对水质进行数据的采集,再通过有效数据整理法、无效数据清除法、多重验证法、时间序列法等数据处理办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水污染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只有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提高水质监测技术,才能处理好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环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监测数据的处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