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例6篇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1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培训,企业要成立培训领导小组专司其责,其中由企业专职培训部、人力资源部等具体承办,由企业主管副总等高层负责,由招聘部门协助,共同来完成应届毕业生的培训工作。应届毕业生自报到起,企业就为每一个人指定“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一般由招聘部门的核心人员担任,除直接协助新入职应届毕业生的培训外,也对其生活、工作等给与帮助,这种保姆式的“师傅带徒弟”,一是消除了新入职应届毕业生一些尴尬和不便,赢得了人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直接为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三是对新入职应届毕业生的培训、学习、工作起到督促的作用;四是能使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适应企业,尽快融入企业,因此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大型企业,都把为新入职应届毕业生设立“专职辅导员”当成培训的起点。

一、培训目的

对应届毕业生的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目的,是仅仅为了适应岗位工作还是有更高的要求,是培养储备干部还是培养企业骨干,是培养营销人才还是培养生产人才,是培养专业人才还是全能人才……等等,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围绕培训的目的来展开具体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根据培训的目的来制定,培训的内容包含培训教材、培训光碟、实战操作、参观学习等,培训内容最好由企业专职培训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编写或核定,如果企业无能力提供培训的内容,那就只能引进或参考其他企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了,不论是引进还是参考外面的培训内容,都不能生搬硬套,记住培训内容必须与本企业的培训目的相符。要是引进培训内容,最好还是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提前请专业培训机构进驻企业,依据企业培训目的、企业的实际状况的需要编列最适合的培训内容。

常规的培训内容如下:

1、企业及产品知识

包括企业介绍、产品知识、行业状况、市场状况、发展前景等。

2、企业文化

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使命、经营理念、人才理念、企业形象等。

3、职业素养

包括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日常礼仪、时间管理、交流沟通、团队意识等。

4、基本技能

包含电脑操作、公文写作、工作汇报、协同工作、驾驶技术、外语能力等。

5、专业技能

包含专业技能、票据处理、合同管理、设备操作、操作流程、工艺技术、操作技巧等。

6、规章制度

包括薪酬制度、考勤制度、晋升制度、报销制度、会议制度、营销制度、生产制度、储运制度等。

对于一些专题培训,一般是培训内容比较高深、前沿,层次比较高,要求也比较高,其师资力量多由专家、教授、学者等组成。专题培训适用于培训水平较高的入职应届毕业生,或者适用于作为储备干部的应届毕业生,专题培训多为那些国内较知名或具备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也可以说,专题培训是在保证完成常规培训基础上而采取的高层次培训。

三、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包含:内部培训 、外部培训 、内外结合,内部培训一般是指企业自主组织的培训,培训地点多在企业内部,培训师资来自企业,甚至培训内容由企业编纂。外部培训,一般指企业派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参加外部组织的培训,多是参加由专职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师资力量、培训内容均来自培训机构,参加这类培训,企业一定把握好培训的实用性,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而且必须保证培训符合企业的培训目的。内外结合,这种组合非常灵活,就是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地点的内外结合,采用这种方式,能发挥内外各自优势提高培训效果。

四、培训时间  至于培训时间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多是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来决定,从15天到180天或更多天数均可,但是培训时间如果太短,恐怕培训的意义不大,水过地皮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或者培训效果很差。

五、培训过程  培训过程一般分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两部分来进行,专业培训和综合培训的时间统筹,依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来确定,或综合培训占用时间较长,或专业培训占用时间较长。综合培训以企业及产品知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基本技能、综合规章制度等内容为主,专业培训以培训专业技能、专业制度等为主。有条件的企业,在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上以不同的的师资力量分别来进行,并在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之外,另加军训、压力训练的内容。特别强调一下,专业培训必须有专业人员来进行,如招聘部门经理、骨干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培训老师。纳入专业培训范畴的专题培训,根据培训目的确认培训课题,然后由专家、学者、教授来拟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再进行培训。培训之前有培训领导小组召开培训动员大会,参会人员包括企业高层、企业相关部门代表、全体参训的应届毕业生,会上先有公司老总等高层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包含对应届毕业生入职的欢迎、期望、要求等内容),然后有培训老师代表、参训的应届毕业生代表讲话,最后有培训领导小组宣布培训纪律、培训作息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培训内容概况等,之后正式进入培训实质内容。

培训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培训作息制度张弛有度,既不能太紧张,又不能太松懈。

2.培训形式要讲求实效,要形式多样,要生动活泼。讲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听、学、看、做、想结合起来,使参训应届毕业生懂理论、会操作、能变通,完全掌握培训的内容。培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做到培训老师和参训应届毕业生的良性互动,培训过程中可穿插自由讨论、互相提问、主题辩论、命题演讲等。

3.培训中,参训应届毕业生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更要仔仔细细地做好笔记,记好重点、难点,做到当日培训当日“消化”,凡有不明白的问题应及时向培训老师请教,直到彻底搞弄明白为止。培训中一般要求每日或每周要写培训总结,写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温故知新,彻底领悟,真正提升素质,切不可敷衍了事。

4.培训中对参训应届毕业生除了有教有学有做,还得有“作业”,“作业”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由培训老师对“作业”认真批改和点评。

5.培训中要加入文体、游乐活动,比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旅游观光等,如此一则活跃气氛,二则使身心得以休息,三则增加彼此的交流,加深感情。

6.培训中,一定要结合岗位实践,适时参观学习,适时动手操作,只有到一线岗位才能真正体会到岗位的职责要求,才能找出自己的差距,才能真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7.企业高层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跟参训的应届毕业生交流沟通,了解参训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培训状况、建议和意见等,可以通过茶话会、聚餐、生日晚会等形式来加强企业高层和参训应届毕业生的常态交流沟通。

8.培训中,企业指定的“专职辅导员”要对号入座,当好自己“负责”的参训应届毕业生贴心人,为其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

9.如果企业搞军训、压力培训等,应该与企业的常规培训分开进行,单独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军训、压力培训等

六、培训考核  为了使培训能够达到培训的目的,真正出效果、出效益,而不是流于形式,除了严明培训纪律外,还要强化培训考核工作。培训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参训应届毕业生的考核,二是对培训老师的考核。

1、对参训应届毕业生的考核  由公司高层牵头,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可以包含少数培训老师。考核内容就是培训内容,考核形式包含笔试、操作、口试(如回答相关培训问题、命题演讲等)等,考核要正规、公平、公正、公开,考核成绩作为发放培训补贴、上岗的参考。培训考核也应建立标准,高于考核标准的参训应届毕业生,应给予重奖、先用、重用,低于考核标准的参训应届毕业生,将给予扣减补贴、补考、待岗等处罚,如果补考仍不达标,则建议重新培训或放弃录用。

2、对培训老师的考核  由公司高层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另外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该培训考核小组不得包含培训老师,以免发生“教练兼裁判”的状况,使得考核失去公允和正当性。考核内容首先是培训成绩,也就是参训应届毕业生培训考核的总体效果,其次是其考勤、纪律、培训水平等的考核。另外有必要让参训的应届毕业生给培训老师打分,将此成绩也纳入培训老师的考核范围。企业将参考培训老师(这里主要指专职培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的考核状况,来调整培训老师的薪水、职务,确实不能胜任工作将给予调离或辞退。

七、培训跟踪  要想把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尽快变成企业人,实现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适应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对应届毕业生的培训,要“扶上马再送一程”,要对其进行跟踪,要与其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解答疑难、疏导心理、听取建议、鼓舞士气,如此一来,一是检验培训的实际效果,二是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三是积累经验、修正培训,为将来提供更好的培训打下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会计专业 指导性 综合实践 模式

近年来,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应该如何规范,一直是困扰会计专业的一大难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在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通常采用理论型(论文形式),实践形式(实习总结形式),这两种方式。

一、会计专业毕业环节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

就其论文形式来讲:论文的撰写旨在培养、检验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手段,应用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及想象能力。

(一)这种方式在高职高专的毕业环节综合实践中的优点

1.学生的组织安排较易

因为论文的写作要求、格式、批改较为成型。

2.论文命题较成熟

虽然每个高职院校论文命题每年均有增减,但成型的较多。学生的选题也偏重于选理论方面题目,因为好找参考书。

3.考核过程成熟

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这种方式如何控制过程,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等,各学院均有一套成熟的质量监控体系,论文的规范、质量也都有较大的提高。

4.考核结果成熟

论文的考核结果通常采用答辩方式,其结果也易控制和把握。

(二)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不足

1.论文考核与学生实习岗位脱节,学生很难针对现实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

2.论文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阐述,少了高职高专应用解决问题的特点。

3.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空对空,有为写而写或抄袭或无从下手之感。

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

这是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的又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强调反映学生对操作技术与规范、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一)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优点

1.写作简单。一般只是要求对本次实习岗位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这些资料容易获得,且写作要求不高。

2.如果实习岗位非会计岗位,也能较好完成实习总结,防止空对空。

3.防止抄袭。学生抄袭的可能性不大,学生必然要动脑自己完成。

(二)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缺点

1.难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2.实训过程不易控制,教师无法参与。

3.由于学生看问题比较简单,很难达到毕业实践的目的。

综合以上两种现实中常用方法的优缺点,我们提出基于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下的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方式。

三、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就是毕业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生与教师根据具体岗位,共同讨论拟定有针对性、有一定思考深度的论文题目。这种技术应用论文与传统本科教育的论文和以上两种高职高专论文有很大区别,它更强调论文的应用与实效性。这种方式更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的目标:应用已有的所学知识、能力与技能来解决岗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化,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应职应岗能力(包括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其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对毕业环节综合实训要求的三个条件:

第一,只有依据真实岗位来判别问题解决成功与否,才能评判一个毕业生有无真本领。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综合实训环节,应尽可能地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出题,同时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来评判问题解决的成效。

第二,如果学生一时无法真正确定就业岗位,但选定了一个真实岗位(并非毕业生真正就业的岗位)做毕业综合实践,并学到了该岗位真实状况下应职、应岗能力,说明该生已奠定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今后上岗适应会大有裨益。反过来,如果学生平时学习时没有就业岗位目标,到了毕业阶段也没有进行与真实岗位相对应的毕业综合实践,也没有提出依据现实岗位来评判实践成效的要求,则学生在校期间等于没能学到真本事,这是用人单位所不希望的“产品”。

第三,毕业综合实践全程导入法不但对学生有择业定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根据学生应职应岗能力的需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或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应用方案设计能力、技术应用论文撰写能力、技术应用操作能力综合性训练。所以说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一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及其优化选择的能力;二是能形成方案实施操作及其优化的能力。完全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的要求。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优点如下:

1.针对性强。针对每个人拟题,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2.老师指导有针对性,对学生实习过程易了解指导,且易控制达到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综合目标。

3.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实习的结果。

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毕业实践方式缺点是非会计岗位实习,要求老师的素质高,应具有其他知识储备。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很强的现场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培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建设基层单位,基本属于野外工作,尤其注重现场处理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我院市政及路桥专业学制三年,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时间仅有两年时间,最后一学年是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以便毕业后更快融入到相关岗位中。两年时间要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何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即非易事。通常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时,对一些关键学科或是重要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会进行一至两周的实训,通过理实结合巩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但如何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呢?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在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要求学生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综合设计,通过毕业设计成果来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故毕业设计内容的设定就至关重要了,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1 传统的毕业综合实训的方案及收效

我院2009级之前的市政及路桥专业,毕业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做法基本是:利用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的约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学生做一整套勘测设计的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以上做法的优点是:从理顺学生的思路考虑,让学生清晰地掌握道路桥梁的构造及设计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联系相关专业课程。学生独立完成后对构造识图、工程量计算、规范要求等各方面均有较系统地综合理解和掌握,是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进一步深化。

不足之处是: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够对口,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很少;同时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程时已经安排有专门的实训时间,实训内容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大致相同。

显然,上述毕业设计的做法是按照以前大学本科传统的模式开展,不能满足我们现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改革势在必行。

2 创新的毕业综合实训方案及收效

通过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总结出我们的专业教学目标是:满足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市政及路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

2.1 分方向制定能力型的毕业设计任务

开展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充分综合运用学所的专业知识,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需要我们设置有针对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整体性及灵活性的毕业设计内容。针对毕业设计的特性,我们相关任课老师在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分方向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能力型毕业设计任务。

结合市政及路桥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及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从2009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始,指导老师定出四大方面内容:现场施工模块、造价模块、资料模块、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均基本涵盖有所学的专业知识,每个模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第四学期开学时将每一模块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及相关指导老师信息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毕业设计方向,期望通过毕业设计的磨练,让我们的学生达到“精施工、懂设计、善管理”效果。

2.2 毕业设计的运行及成绩评定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我们截取在建或已完工工程的部分施工图纸,选择有代表性内容,最好涵盖有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防护、排水、互通立交等工程内容,根据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模拟施工现场真实情境,逐项解决实际问题。

以施工模块为例,指导老师阶段性地提出目标要求,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寻求解决方法,如涉及到路基方面的知识可通过查找课本知识或是上网百度搜索、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是与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获取,指导老师不再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按点必须到教室统一完成设计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指导老师更注重效果。要求学生从给定的图纸资料,看懂图纸意图、会计算相应的工程量,同时会运用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进行进度方面的控制,懂得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学会查找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及计算总工期,掌握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工程质量等。

关于成绩的评定,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份成果都是唯一性的,老师通过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同时还增设一个答辩环节,是否抄袭他人成果通过答辩就能知道真伪,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平时表现给出该同学的最后成绩。

2.3 改革后毕业综合实训的成效

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大部分学生觉得充满了挑战,甚至觉得大学里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过得最充实、收获最大的、最多的一个月。2013年7月我们对已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及已毕业就业的市政和路桥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毕业设计改革效果的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197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上接第199页)传统的毕业设计基本是由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向前走,到哪一步应该做什么事,完全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循规蹈矩。学生很难能突破老师的要求、更别说创新了。传统的方式是讲学而非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两者相比,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也更能挑起他们的积极性。

3 意见及建议

改革的机遇与风险总是并存的,教学改革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实训分组有待评估商讨。我们从最初的四人一组过渡到两人一组,到最近一次的单人独立完成,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几人一组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但也存在个别偷懒,滥竽充数的现象,单人独立完成又缺乏合作交流等素质能力的锻炼。

(2)如何做到人人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还是有部分同学是抱着侥幸心理,试图不劳而获,等着分享别人的成果。通过答辨环节在很大的程度上约束了部分学生的相互抄袭,但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3)毕业设计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内容不能完全融汇所有专业课程内容,如施工模块没有涉及工程检测的内容,这也是我们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4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继医学基础教育后,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初级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实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3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学习有关医学理论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第二阶段(2~3年),为专业定向培训,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专科工作的各种技能,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全科住院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主力军。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业务培训和全科医学理论等培训,一般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为理论学习;第二阶段(33个月)为医院轮转:第三阶段(12个月)为社区实践。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经验,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对医学教育这一特殊的、必要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各地区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没能按照各专业学科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统一的人才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由于培训体制的影响,缺少行业的权威性认定,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人事制度上,虽然设置了全科医师系列职称,但没有具体的细则,使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

(二)培训对象概念模糊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缘故,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医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在选择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时还存在着盲目性。例如,一些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为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住院医师,也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流于形式。

(三)实践环节不扎实

毕业后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的培训,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医院后,没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例如,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无法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临床相关科室轮转培训,从事全科医疗的住院医师由于本单位人员不足,医疗工作无法脱身,难有机会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虽然卫生部制订了临床基地管理办法,但对基地的管理、评估没有制度化地进行,临床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带教指导医师缺少严格规范的培训也影响实践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经费问题

毕业后医学教育均在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最初4~5年里进行,一般医疗单位没有专项经费,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卫生院,经济压力更大,而政府又难以提供全部的培训经费。经费难以落实,给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内容需要到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更是矛盾的焦点。

三、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法制和行政手段是核心,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具有强制和约束力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要运用法制和行政手段,以保证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使培训的每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后医学教育应该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明确界定培训对象,营造教育支持环境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参加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每个住院医师应有的权利,也是必须经过的教育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分别是对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和从事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根据所从事的二级学科不同,分别进行严格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二级学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同时,必须建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例如,要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设置和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的具体条例,使进入不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有奋斗目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寻找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及相关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因此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必须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加强科学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在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同时,要围绕培训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培训基地的标准与认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制定政策、计划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基地的带教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熟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培训对象,完成培养计划。

(五)增加投入,保证经费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5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 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

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

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

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 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 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 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表1 毕业生对于实训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

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

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6

关键词:论文写作 教学框架 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本科毕业论文正是考查学生这种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写作》是为中文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在过去两年的专业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也有了理论的储备,初步具备从事论文写作的条件。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温儒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该教材是为中文学科本科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编写的,编者强调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结合,即将写作训练与专题课结合,将写作训练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这也决定了本教材的导向,即较少涉及理论而多提供学术性写作的范文,多往研究方法、规范和一般科研写作的路上引导。本教材在导言之后分为八个专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八个学科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为中文类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教学框架:总论与专题的合理设置

该教材编者原来设想该课程不是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而是分给各个教研室,由中文各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但在我院实际教学中均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总论与专题结合的教学框架,加强了总论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本课程简介、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详尽的总论之后才开始分专题例文选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该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来,在第一堂课时就必须介绍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与意义,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首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优秀的论文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献的要求,对话性,递进感和规范性);学会选题:如判断其是否有学术意义。圈定合适的研究范围;保持客观、公正的研究立场,不人为拔高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则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思想上的发现、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文字表达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表达,错别字、病句、空话连篇、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文风都是不提倡的。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要求:如开列核心期刊目录,使学生有途径阅读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规范的文本阅读,阅读并伴随思考: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对我有何启发?在研究方法、观点梳理、语言表达、资料搜集方面有何可学之处?要求学生从本课程开始具备选题意识,多阅读一些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经典研究成果,并随时记录阅读心得,以便寻找到合适的论题;要求学生学会查找相关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如纸质图书的第一手材料、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晟后让学生思考论文写作的意义。相当多同学仅仅将论文写作作为毕业的手段,事实上通过论文写作,学生将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获得一种思维的能力,死记硬背的知识未必伴随终身,而智慧和能力则让人终身受益。

总论部分的重点包括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等。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模拟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实际运作流程,就各个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尤其侧重于思路的启发和规范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论文操作的具体模式。

而在分专题例文选读部分,由于本教材每个专题前均有该学科专家所写的导论,每篇范文前均有专家简明扼要的点评,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将导论、点评与具体例文结合。使学生对范文有了多向度的观照视角,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文章得失及文风有了深切的体会。从而在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时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参照物,做到事半功倍。

二、教学环节:规范、实例与细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体验多偏于感性,对学术论文的体制多有隔膜,故而笔者认为,在论文写作教学中首要确立的是规范。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主要强调四个方面:首先是创造性,毕业论文本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考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尽量要求学生在选题、立论、材料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分为几种情况:或者是填补空白,或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推进,或是指出前人论述的谬误并加以新的阐发;第三则要求理论性,要求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提炼总结,避免仅仅是堆垛材料,或是停留在感性赏析的层面;最后是学术规范问题,从道德层面来说,明确要求不可抄袭。从文本层面来看,要求语言规范典雅,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行文符合文体规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基于死记硬背型的学习方法,对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存在教条化的理解,实际操作时则错误百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重点强化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摘要、关键词、注释等部分的教学,要求学会实际操作而非仅仅熟知概念。在教导学生拟定写作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价值与意义;2、前人相关的研究状况;3、论文准备解决的基本问题;4、研究的主要角度与理论方法;5、材料搜集的主要方面;6、难点与可能的突破点。这事实上也是规范的开题报告所必须解决的内容。在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方面要求学生查找以下资料:1、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2、与所选论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可以支持论点的原始材料:3、有助于建立研究范式和方法的理论资料。此时教师可通过列出书目训练学生筛选第一手资料及质量较高文本的能力。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追溯法、常用法和循环法。此外还需重点强调阅读笔记的制作。要求学生注明书名、版本、摘抄页码,学会重点摘抄与自己论点相关的文字内容,如有个人见解可以加注。以上均为规范的确立。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不够积极,先人为主地认为该课程过于理性,枯燥无味,纯粹为完成学业的目来上课。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侧重实例教学,尽量使偏于理性 的论文写作课生动起来。如在选题过程教学中。不提倡学生找教师要题目(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摸索的机会,而且由于学养问题,教师能熟练操作的选题未必适合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查找资料,找到选题后才和教师进行讨论,以便进一步筛选和深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让学生模拟选题并列出开题报告,这调动了学生自主选题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毕业选题,并就可行性及持续发展性和笔者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选题往往存在过大或过小的现象。过大者,大而无当,动辄是跨文化研究,过小者,过于停留细节,作为赏析文章合格,作毕业论文则不合适,还有些选题构想很好,但需要相当多的学术储备,作为普通本科生可能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时就要量力而行,忍痛割爱,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要加以引导。笔者讲授该课程已有几轮,平时注意搜集往届学生的选题构思、开题报告及论文全文以备教学之用。为让学生更感性理解选题进程,笔者多采用往届学生的选题案例进行教学。就以往学生的选题偏差、纠正、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集中并深化选题,找到合适的论述范围与角度。在选题类型方面注重通过前人研究实例及往届学生实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有学术意义同时又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选题。在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开题报告格式及表述、摘要、正文行文等方面,笔者大多采用往届学生存在问题的实例,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本届学生指出问题并修改。这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在这种课堂实践练习中学会正确的表述方式。事实证明这些实例更接近学生水平,有亲切感而无隔膜,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并非凭空出产,它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细读能力也很关键。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只会照抄文学史教科书的若干结论,却缺乏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能力。为解决部分学生在文本细读能力方面的薄弱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大量例文,包括学术论文和文学文本,并与教材中的例文相结合。如结合专题导论补充例文:在讲解比较文学专题导论部分时,补充了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的多个中译本以使学生理解译本选择的重要性;还原教材例文中研究对象的原文,让学生在对原文的解读中理解研究者的论述:如在讲解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时,补充了《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与叙事视角有关的节选,让学生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材料也存在大量被忽略之处;补充与教材例文同一研究对象而在方法、角度方面均有不同的新例文,使学生在细读中拓展思维能力:如讲解吴宇宏《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一文时,辅以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及论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