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制度论文范例

海关制度论文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1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2

1.1教学的目的

了解以公司法为核心市场主体法、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财产法、以合同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秩序法、税法为核心的市场调控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法、以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经济纠纷解决法。

1.2教学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实施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十)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六)到(十)项都是关于经济法的,足见经济法教学的意义重大。

2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直接从这个大学到那个大学,没有实际进行过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法律操作,举的案例都是从书本到课堂,很不生动;其次,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很多教师不管下面坐的是那个专业的学生,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最后,教师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经济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司法领域出现很多新型案件,但很多教师还是使用老案例旧思路教学,不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

2.2学生的问题

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不足,经济法是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不是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经济法?学到了什么经济法知识?更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对经济法的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怎么学好经济法?最后,经管类专业学生草率应付经济法考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使用要求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作弊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2.3教材的问题

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具有静态性。但是经济法顺应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发展进程的,经济生活也是日新月异,不断会产生新问题、新案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经济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怎么给学生使用和老师教学?

2.4课时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是专业主干课,很多学校往往只开设32学时到40学时,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理解法律条文都存在很大难度,更不谈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没有足够的学时,怎么学好经济法课程?

3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教师的问题

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每5年去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或者每到寒假暑假去上述单位挂职学习。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律师、大法官和检察官的指导,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法律界同事,可以接触真实而鲜活的法律案件,可以让自己的法学专业得到发挥的空间和境界的提升。其次,要求教师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比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计划,不同教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市场营销和物流专业就要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合同法;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税法、会计法和票据法;金融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金融法等。最后,要求教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发表法学论文。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中,把自己论文中或别人论文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以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或选择网上有目的性、时效性的热点事件为题材,老师总结争议焦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3.2针对学生的问题

首先,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从法律案例讲解中强调经济法对每个人的意义。比如于润龙案前后经历13年,当事人两次入狱,四次受审,几经反复,终获无罪。于润龙案说明人治的时代,个人生命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剥夺,个人财产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以各种名义侵占。中国只有走法治,个人生命和财产才能得到保障。说明经济法很重要。其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进行法律顾问式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法律顾问教学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纠纷中的法人、非法人企业和自然人提供法律咨询、解决他们经营中的法律困惑,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分别代表原告、原告的法律顾问,被告、被告的法律顾问,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改革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热点问题讨论题,法律顾问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期末考试一律闭卷考试,考前不准划重点,严查作弊,倒逼学生学习经济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3.3针对教材的问题

可以用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结合方式解决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的问题。电子教材是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将教材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的通过电子介质阅读的课本。电子教材形式多样,比如PPT,WORD文档。教师定期发放PPT,WORD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教材上的案例和最新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电子教材可以弥补纸质教材滞后性的缺陷,可以加入书签、笔记和标注等功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传统教材模式向现代网络化教材转变提供了好的模式。

3.4针对课时的问题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3

文章以扬州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例,阐述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指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个案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快速稳步发展,行业对高素质的外贸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最为热门本、专科专业之一,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讲,如何抓住良机,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是摆在眼前亟需深刻思考的问题。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形成区别于本科理论型培养目标的特色成了难题,高职院校缺乏自己的课程特色。针对此情况,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探讨更为合理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1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1.1国际贸易专业概况

国际贸易专业是扬州市职业大学经贸学院的传统专业之一,学制三年,修业年限6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共16人,其中50岁以上2人,40-49占6人,30-39岁占6人,30岁以下的占2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梯次清晰。从职称上看,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有有6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为5人;从学历结构上看,所有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其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学士6人,综合看师资队伍的专业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学院非常重视国贸专业的建设。目前成立了由院系领导、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组,通过与扬州外经委、扬州海关、三笑集团、金泉外贸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合作,制定了国贸专业课程方案,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调整,强调“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

1.2课程设置概况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实践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贸企业、货运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货运等对外经济和贸易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每两年都会对现行的教学标准进行修改,以最大化实现人才技能培养的要求。

1.2.1核心技术课程和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学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着国贸专业人才技能培养设置。

1.2.2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比例

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集中实践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素质选修课。课程模块占总学分比例为,公共基础课24.4%;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22.7%;集中实践课26.1%;专业选修课(包括创新设计课程)24.7%;公共素质选修课2.1%。

2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2.1总课时量过大,课程缺乏弹性

扬州职大国贸专业学制为3年,总学时为2310学时(数据参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总课时量过大,再加上目前高职各个专业由于顶岗实习、毕业作业及论文写作等原因,要求实际授课学期压缩,六学期的课程要求五学期内完成,以每学期实际上课16周为准,平均下来学生每天要上5.8节课(包括理论与实践实训课),占据了学生一天大半时间,造成学生课时压力大,减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升的习惯是不利的。

2.2理论性课程总量不够

在国贸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课程要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该课程是国际贸易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到国际商务洽谈、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法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应用,总课时设定为64节,其中还含课内实验16节。其他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国际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业务、国际贸易、经济学原理。综合这些课程理论课占总课程比重仅仅是10%。我们知道,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即便是对于强调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也是要打牢的。如果一门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在实践课程中要想做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晰,成功完成实践任务是十分困难的。另外,对于20岁左右成年大学生来说,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起到的效果远远比起中学阶段高的多,因此这个阶段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

2.3一些专业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不妥

笔者就课程安排问题对国贸13和14级100名学生进了行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且有效。其中有89名学生(占89%)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授课时间应该要对应考证(单证员)来安排,比如大二上半年学校会组织报考全国单证员证书就应该把“外贸单证实务”安排在第三学期,而不是目前的第四学期。目前的课程授课时间导致学生考证时单证知识还没有掌握,而考完证再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另外,该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包括大量的选修课,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无法适应,即便想选修有兴趣的或对专业有帮助的课程,但终因时间上的问题无法选择,影响了学习效率。

2.4大部分教师缺乏双语教学能力

英语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交流语言。凡是涉外的专业都应该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但这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上的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专业英语的能力培养还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尽管学院大多数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可是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总体上还是欠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于一些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可是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很有限,出现有货倒不出的情况;也有部分教师擅长英语,表达能力也很强,但专业知识缺乏,这两种现象都导致双语教学难以实施。另外,大部分老师们对双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确,不是很清楚教学中英语汉语各自应占的比例,容易把课程讲授成英语翻译课,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往往导致学生听课时思路不清晰,抓不住要点。

2.5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高校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当然借助多媒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大量的图文动画,能够有助于辅助教学,但是,它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一味的依赖,甚至要求没门课程都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师的教学过于单一,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许多弊端。在对国贸13级和14级100名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有67名学生(占67%)反映教师授课课件陈旧,用不用都差不多。有些课件的文字量过大,学生无法看清楚,也难以全部把握知识点。此外,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进行教学,生硬无趣。高校课堂应该是充满头脑风暴的地方,不应该渐变成一个PPT的演播间。

2.6实验实训资源浪费

从学院本身的建设上看,学院还是比较重视实验资源的建设的。首先,学院目前拥有比较完备的商贸综合实训室、外贸谈判室、单证模拟实验室,教室基本实现多媒体化。这些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综合演练型的国贸专业综合实训室能让学生在商务函电往来、制定核算报价、制作相关单据、办理货物保险、报检报关等各个环节切身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仿真操作得到有关外贸工作方面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国贸专业拥有“丰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同本地多家外贸工厂企业及相关部门订立校外实习协议,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向当地的外贸企业、相关政府职能部进行实地考察,初步建立职业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上更具有目标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这些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学校学生的实训时间安排较集中,教师带队外出实训的压力比较大,外出实训还涉及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在为期一周的校外实训期间仅仅只能安排一次校外参观的内容,其余基本以讲座为主,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二是,很多机关和外贸单位并不欢迎学生的短期实训。外贸行业本来涉及的内容都具有机密性,所以很多部门虽然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学生具体实训期间也不过是走走过场,很难深入实际参与到贸易实践中去,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目的。

3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及实施的建议

3.1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际贸易学科是职业性很强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抓住贸易流程中复杂多变,严谨精准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投入到学习中去。目前提倡的教学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上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信用证填写的课时,可以举实例,强调单证相符的重要性,如欧美国家在日期写法上的差异导致的误解或者由于单词拼写的错误而导致拒付引起的严重后果等,案例教学具备真实性,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要求将课堂变成各种贸易场所,可以是谈判室、银行、海关,老师和学生们模拟国贸贸易交易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推演。比如设定建立业务关系情景,让学生充当进出口企业的谈判人员等不同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用英文进行交易磋商,签订交易合同等进行模拟实际演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该环节的核心,认识到重点难点的所在。3)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要求明确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展开。比如在贸易合同磋商和履行教学时,让学生在完成交易从“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的磋商开始逐渐进入到办理租船订舱、商检、报关通关、最终制单、签订合同和验收货物等单个任务模块。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检验学习效果。

3.2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执行者,任课教师的执教理念与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高度和广度。因此,培养一流的应用型国贸人才,是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理想的国贸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即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有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当前该校国际贸易专任教师中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学院也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了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来补充教学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但长期工作在一线,欠缺理论系统性,他们也缺乏教学理论、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投入,重点内部培养,建设年轻教师队伍,出台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从业经验,提升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专任教师自身要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以获得相关业务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人才。

3.3加快专业教材建设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虽然改变了过去照搬照抄普通高校教材的模式,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滞后。在对13、14级国贸专业100名在校生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85名学生反映教材内容知识点陈旧,一些术语的解释已经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一些阅读教材内容还停留在20年前的“时事”,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从本校该专业课时安排和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来编写、补充教材很有必要。补充教材可以包括最新理论知识、经济常识、英语经贸报刊选读、贸易经典案例等。国际贸易的教材是必须两三年就要重新选择的更新的,因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时效性明显,只有关注最新变化才能给学生灌输最新的理论知识,坚决杜绝一本教材终身讲的现象。

3.4完善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评价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尽管许多老师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但基本还是局限在改变分值的比例上。要切实转到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就必须:1)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标准,替代单一“理论知识”的评价标准。杜绝一考定级的做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课程评价要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水平。2)变教师单一评价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以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3)强调课堂评估。课堂评估主要是注重学习,教学和结果。他的作用是为更好学习、教学提供参考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一分钟小测试、课堂问卷调查、反馈分享等方式来进行。其全面、客观、公正的特点,强调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3.5充分利用校外实训资源

进一步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应该落实同外贸企业的合作,签订责任状,让学生真正能够走向外贸企业实地考察,学习交易的各种技巧,掌握一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学院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如税务、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港务等。让学生有机会实地了解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如此有助于学生弄通抽象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衔接期,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铺好道路。

4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程,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符合外贸单位需求的人才,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职业人才,课程设置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向设计,作者通过对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更有效地实高职院校人应用型才培养目标。本文是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了该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课程实施上、课程评价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从而探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以综合职业能力来合理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

作者:杨琴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的职业能力取向[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32,34-35.

[2]李莹莹.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72.

[3]范明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10(3):190.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背景

近年来,国贸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究其原因是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已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因此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求“变”。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国贸专业应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为目标,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但当前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与规划性,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各个环节间并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当前的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各国的贸易政策不断变化,外贸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外贸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须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一直以来都偏理论轻实践,因此,对这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针对国贸专业而言,将其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五大类要素,分别是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评价要素。

(一)实践教学目标。当前,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培养外贸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和专业实践技能娴熟的人才。其中,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娴熟程度上。

(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该要为其实践教学目标服务。按照类型和特点来分,可将其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五种模式: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1.实验教学。一方面,实验项目需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制单、外贸函电等理论课程相衔接,培养学生在外贸各个流程环节中的实务能力,例如,如何撰写往来信函、如何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如何制作外贸单据等。另一方面,国贸专业课程类实验课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各类外贸实训平台及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创设仿真外贸交易情境,让学生在进出口模拟业务中扮演各个角色,完成贸易中的货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环节的模拟运作。2.实训教学。国贸专业集中实训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经历整个外贸业务流程,提高他们的外贸专业技能、国际结算技能和国际运输与货代能力。在这三个模块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先分组实训这三项不同的技能,然后再以综合实训的方式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笔完整的进出易,得以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3.实习教学。国贸专业实习教学分为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前者一般通过组织低年级本专业的学生参观考察海关、检验检疫局报检大厅、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场站、仓库等国易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熟悉和认识进出口基本流程及部分岗位群,调动学习的兴趣,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后者则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发挥师带徒的培训制度让实习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了解和熟悉具体企业的外贸流程,并由企业导师负责对学生实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确保其实习质量。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直观地接触、感受和了解国贸业务流程。4.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这些实践中,与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直接相关就是创新创业大赛,也是目前本科类高校愿意投入资金大力支持的项目。据调查,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实践中均引入多个国贸专业实践竞赛,如POCl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等。为了增加实践性,比赛在举办者方面也引入了企业参与机制。比赛时,除了有来自于高校的评委,还有来自企业方的评委,企业方的评委在对学生点评时比较犀利、客观,甚至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在外贸业务知识和实操经验上的不足,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应对未来国际贸易复杂环境的适应力。5.毕业论文。国贸专业毕业生还需通过对实习或签订就业协议的外贸单位进行调研、总结与分析等实践手段,运用国贸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务应用能力,完成企业类选题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因为它既是国贸专业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类国贸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终极检验。

(三)实践教学条件。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必备的条件,主要包括:政策及制度保障、实训基地、设施、资金及师资队伍保障等。1.政策及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问题上,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早有相关指导意见。例如,2012年教育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201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以引企驻校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实训基地、设施、资金保障。实训基地通过创造仿真的国贸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操热情,是国贸专业学生提升专业应用技能的主要场所。国贸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主要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锻炼自己的外贸应用技能。除了校内场地外,校外实习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一种有力补充,有效地缓解校内资源的不足,更为大四的高年级学生迈向社会前提供了一个过渡场所。它帮助学生接触到多方面的实战训练,也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为他们即将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出了贡献。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场所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尤其需要来自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支持。3.师资保障。众所周知,高素质、有经验的并且还热爱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条件。2018年1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了:“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提倡定期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最紧缺的资源,因为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尤其具备的是与实践教学指导相适应的实际业务能力。

(四)实践教学管理。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含: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及质量监控等,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要负责统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根据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还需提前制定好相关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大纲及指导书等配套材料,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还需加强事前、事中监控及事后反馈。

(五)实践教学评价。为了监控实践教学的需要并对师生的教与学形成正确导向,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而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主体及多样的评价方法,具体表现为:一是制定评价体系时坚持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相结合;二是评价主体尽量多元化,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都可参与评价,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三是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方法应根据课程类实验、专业实训、综合实训、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创业比赛、毕业论文等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对待,可采取考试、答辩、调查报告、汇报、案例剖析、情境模拟、软件操作等多种方法。

三、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一些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没有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观念,仍把实践教学目标视为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设定是根本无法把国贸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厚。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所开设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之间彼此孤立,缺乏层次性,更缺乏“迭代”思维,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从整体来看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

(三)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太灵活。实践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技能指导。布置实训任务时,教师就把内容、方法等都告诉学生了,待学生自己在国贸仿真软件上进行操作时,都是机械式操作,本身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与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疏于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很多管理人员对实践教学管理的范围比较狭隘,甚至局限于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管理,对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研究,管理方法死板,更谈不上创新管理。

(五)实践教学保障不够完整。从实践条件来看,没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外贸企业出于商业安全考虑,不愿让实习生直接与客户接触,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实际业务,最终导致校外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

(六)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够细致,评价过程不规范。例如,对于学生专业实习的考核,不能仅凭学生提交的有盖过章的并有企业主管评语的实习证明就直接认定其实习学分,这种形式重于内容的结果性考核无法确保其实习质量。

四、促进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举措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国贸专业特点,从市场终端倒推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协调好专业学习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大力促进理实相融。

(二)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坚定地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提升业务实操作技能为关键突破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同时不可忽视对外贸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

(三)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方面,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入拟真项目让学生近距离面对外贸行业的真实需求,直接进行实操,避免了实践内容与外贸实际业务不相符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业能力。

(四)创新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高校应健全院校两级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同类优秀院校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本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

(五)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高校要根据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分配并不充足的教学资源,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尤其是对口的外贸企业资源,为国贸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国贸专业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质量反馈的信息,做到以终为始;二是鼓励有企业经验的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健全评价制度,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白雪.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5

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于以前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的普通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本科专业属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其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强。从这一角度来说,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其“理论”色彩浓厚。这一点从教育部的学科大类的划分中可见端倪。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经济学类专业包括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大类,而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突出特点,也为经济学专业向应用型方向提出了挑战。其中,地方高校由于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以及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使得将“培养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自然就成为众多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首选(肖海霞、齐欣,2013)[1]。其中,地方高校由于坐落于非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有限,高校的建设主要依赖于省级财政拨款;同时,由于区位竞争优势相对处于弱势,地方高校也难以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高校任教。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符合与地方高校定位与财力相匹配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地方高校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如何构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一、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获得招生权并于2004年招收第一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至今已经累计招收了11批次的本科生。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办学经验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借鉴学术型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并在实践中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修订和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受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没有根本性改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中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的梳理中探索可操作性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1.专业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细分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所培养的经济学类人才其质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方面,从培养模式上看,由于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课程理论色彩依然较重,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投资学》等课程所占学时较多、课堂教学比重相应较大,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是以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经济学理论往往都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得到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的现实应用有限,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偏低,同时受到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也非常有限,如实践教学以案例教学和研讨辩论为主,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和动手训练的实践教学并不多。以《统计学》课程中“数据整理与显示”这一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教师都是将已有数据整理好以后让学生直接菜单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无法体验到数据搜集的困难、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掌握如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针对性的搜集数据。这种培养模式使得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干,但是又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及其个性特征,学生就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校本科教育的“严进宽出”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很多学生为了踏入高校的大门需要在高中特别是高三寒窗苦读,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与高中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许多学生一下子松懈下来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另外,从地方高校招收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入学成绩通常都较低并且通常都是文理兼收,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起。在这一背景下,理科基础较差的同学自然很难适应高校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要求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彻底失去学习动力。

3.地方高校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从社会需求来说,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并不强,就业压力较大。以湖北科技学院培养的经济学本科生为例,虽然到大三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目标在贸易和金融两个方向中选择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分方向学习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一定比国际贸易专业或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正统,就业竞争难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另外,从地方高校办学理念上来说,处于办学效益的考虑,一些学校基于经济学专业办学成本低而大量招收,缺乏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学校在师资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办学条件较差。因此,建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办学投入的长效机制是提高经济学专业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方面。

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培养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培养方案趋同

从笔者搜集的省内四所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除了在分方向的课程模块中增加了针对性的课程以外,四所高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同时,培养方案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针对性的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从最近十多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跟踪统计可以发现,地方商业性银行和证券公司是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两个行业,而在银行和证券行业最常遇到的工作就是能够对业务中接触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图和表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展示和分析。然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较多数学知识,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使得上述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简单的体例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工作不需要本科生来做,而数据整理和分析往往体现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技能,因此相关课程应该在培养方案中要有所加强。

2.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

从地方高校师资结构上来看,由于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都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获批招生的,因此导致一些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衡,并且师资结构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由于年轻教师一般都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课程讲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同时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而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也使得年轻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如讲授海关制度与通关的教师并没有到海关进行见习或者实习过、讲授人身与财产保险的教师也没有在保险公司进行见习过,因此课程的传授只能是从课堂到课题,教学方法难免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

从经济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环节来看,由于考虑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学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往往流于形式。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往往缺乏实质性互动,学生实习也只是走过场,难以建立长期合作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从学生自主安排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学校在评价学生是否实习的标准是一份实习鉴定。因此,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很多学生只需要填写实习鉴定并随便找个单位或者企业加盖其公章即可。多种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时间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就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最主要手段。根据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方面。其中,社会调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行社会实践。如果采用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调查会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而流于形式,因此社会调查应该采取以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形式下到基层。通过教师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随时为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客观上也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进行了监督,保证了实习效果。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学完一门课程以后将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一份报告,一般是采用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体现。其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来进行。当然,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的行为,也可以一人一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来完成都需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具体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对论文格式的考察,即论文的提交一定要符合论文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重复率检查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尽量让课程设计落到实处。当然,如果是课程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的实验,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或者数据一定是真实的且是较新的数据,这样让学生有动力、有新鲜感去完成实验。

2.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促进教师授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经济学主要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为主,但是在其中穿插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需求弹性理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解释“谷贱伤农”、“差别定价”等经济现象。也可以引入场景模拟体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如通过组织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理解博弈论弈的要素、策略、支付等概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地方高校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平台较低,使得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社会办学资助并不多。尽管如此,地方高校还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经济学专业办学效益高、投入少的陈旧观念,加大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经济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实验都需要实验场地、实验硬件和实验软件。因此,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计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平台和实验软件建设。从实验平台建设角度来说,在已有实验室基础上要认真设计实验资料,引进必要的数据库(如中经网宏观经济数据库等),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通过分析经济数据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赵天娥,2013)[2]。其实,就是引入必要的教学模拟软件。这些软件既包括必要的定量分析软件如stata、eviews等软件,也包括业务模拟软件如模拟炒股软件、模拟外贸报关软件等。通过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及业务素质的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要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高校要放下身段、积极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并了解企业的需求,教学相长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董本云,2012)[3]。

4.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

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是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前提(刘生、李桃,2010)[4]。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不应该追求大而全,如开始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而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可以考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这应该是未来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方向。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经费开支,也给高校无偿提供了实习基地,实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学生有过硬的就业技能,教师必须要首先具备这一技能。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以及信息相对闭塞,难以吸引一流的人才到校任教。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例如让企业老总以讲座或者短期授课的形式来校进行短期交流,在时间上赋予其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减少其顾虑;同时,可以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如教育厅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计划”等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其授课吸引力。

四、结论

本文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培养方案趋同、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及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是导致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XB-034)。

作者:田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海霞,齐欣.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学园,2013(10):61-63.

[2]赵天娥.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8):200-202.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6

一、税务筹划的内涵

税务筹划是指在不违反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一切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或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筹划以最大程度的节税为目标,主要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涉税活动做出科学合理安排,以达到不缴税、少缴税或者延迟缴税的一系列事先谋划。税务筹划有利于国家通过纳税调节和配置资源,使资金流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方向。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税务筹划工作,并将其做为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为做好企业的税务筹划,不惜花重金引进高端财税人才或聘请中介机构为其出谋划策,主要通过节税、合理避税、税负转嫁等手段来降低企业税务支出,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价值。

二、国际施工项目税收筹划的范围

(一)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就企业所得税境外税收抵免的相关政策规定,在国内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允许抵扣境外企业所得,扣除时准许按照“分国不分项”的操作模式,对国外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抵扣,但扣除总额不能超过企业在国外缴纳总额。为此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时,要积极主动同当地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协调,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有些国家为吸引外资会在某些城市设立经济特区、或为举办世博园而对外资企业提供相当优厚的减税免税政策优惠,对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就应该充分了解到,并尽量加以运用,避免因不熟悉当地税收优惠而多缴税。

(二)流转税的税务筹划。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为海关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做好流转税的税务筹划工作,事关国际工程施工项目成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节众多、税种多样,尤其我国在全面实行“营改增”以后,对国际工程项目提出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EPC项目中的设计部分免交增值税,对EPC项目中的货物采购可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为此需要企业事前积极筹划、提前准备并提供符合国内税务机关规定的相关资料,比如采购合同、发票、完税凭证等,做到应退尽退。同时大多国际施工项目对进口的物资设备大多以海关报关单为主要依据进行账务列示,为此许多国际施工项目为弥补外账成本之不足,也根据事先的税务策划适当提高报关单价,以达到充实外账成本,降低账面利润虚增,从而实现降低项目整体税负的目的。

(三)个人所得税的税务筹划。为提高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提高海外员工获得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在对海外项目进行税务筹划时,还需积极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务筹划工作。个人所得税同职工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对个人薪酬所得征税方式不尽相同,税率也千差万别,比如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七档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税负也越大,但有的国家就实行单一税率,比如哈萨克斯坦对个人所得税就实行10%的单一税率,为此要做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工作,充分考虑到项目所在国的个税政策,事先要对税负水平进行测算,此外还要考虑在当地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能否取得国内认可的抵扣凭证;其次,如果项目所在国个人所得税税负较国内水平较高,为避免多交税可采取国内发放一部分,项目所在国发放一部分,如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普遍采取以当地的名义工资入外账,国内发放一部分,差额部分所造成的人工成本不足部分以加大其余成本(如差旅补贴、材料采购、设备购买)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三、国际施工项目各阶段税务筹划要点

税收筹划工作贯穿于国际施工项目的前期筹划、中期实施、后期收尾等全过程,税务筹划方案就是企业国际项目经济运营、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大纲,项目实施要紧紧抓住税收筹划方案中提出的节税目标,具体推进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项目前期筹备阶段。在此阶段,企业的重点工作是了解项目所在国相关税收政策,考虑合同如何进行预算报价,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国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和“走出去”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而解决好合同涉税条款如何签订的问题。1.合理拆分合同通过对项目所在国所得税率的分析,对合同预算清单进行合理拆分,避免混合计税从高征纳;如现场间接税负较低可适当增加现场服务合同金额,增大EPC项目合同中的“E”部分(设计)和适当加大实施承包工程所需要出口的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机械等物资的份额。2.熟悉当地税收环境了解我国与项目所在国签订的税收协定,比如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避免歧视待遇以及跨国涉税纠纷如何沟通解决等方面的税收协议。积极研究并掌握项目所在国的相关法律、财经政策、在工程开始前密切关注施工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及时申请免税待遇。3.认真分析合同文件涉税条款国际施工项目大多采用签订EPC总承包合同的方式,俗称“交钥匙”工程,对合同中涉税条款表述不清晰或容易造成歧义的部分要进行认真研究,并积极同业主进行沟通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合同约定业主代扣代缴税款的部分一定高度重视,避免出现多预扣,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要事先澄清返还的方式和期限。

(二)项目实施阶段。税收筹划方案编制好后,就要在后续的项目施工阶段认真实施,并不断的根据最新财税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时刻具备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一般而言要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就税收筹划方案要及时对项目各参建单位、各个部门进行方案交底,积极进行内部宣贯和培训,使得参与国际施工项目的各层级管理人员都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和支持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这样才能把税收筹划执行好。其次,积极主动聘请项目所在国专业中介机构来对有关人员实施全面的税务培训,并定期进行税务指导,对当地税务机关要求上报的各项税收报表等资料进行审核把关,必要时还要对项目的外账核算情况进行系统的内部审计,查找问题并督促指导外账核算人员进行整改,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因为税收筹划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降低税负,还要经得起当地的各种税务审计和稽查。最后,建立外账核算制度,因地制宜出台符合当地财税政策的财务核算制度和税务政策,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严格遵守外账的相关规定,对因所在国的会计政策差异造成的不能进入外账的相关费用要提前做好应对策略。比如,在哈萨克斯坦用于业务招待的餐饮费用要进入外账,必须缴纳10%的个人所得税和9.5%的社会税,对这部分费用在平时发生时可采取同宾馆签协议的方式将餐饮费开进住宿类发票,或者加大出差补贴(免个税)的形式予以规避。总之,在经济业务发生前,一定要优先考虑能否进入外账的问题,应避免不规范的发票流入,取得发票后要及时核对发票金额与实际发生额是否相符、票据开的有无问题、是否含税、能否抵扣,否则日积月累就会形成难以处理的外账同内账的成本差异问题。

(三)项目收尾总结阶段。项目完工进入收尾阶段以后,项目要按要求做好各种竣工验收资料,办理工程移交,收回尾工款和质保金,对为执行项目而成立的当地分公司或项目公司要及时关闭,并及时注销在项目所在地开设的银行账户和企业税号。注销税号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以后项目所在国税务当局进行税务稽查时将已完工项目作为稽查对象,从而造成额外的税务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7

1.1实验教学体系的特征

(1)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实验环节中,应用手工、场景、电子、仿真、体验等诸多手段,围绕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要求,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从简单、被动、模拟操作到主动设计、创新性综合运用,逐渐提高实验内容的难度,构成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教学管理自主化。

在实验环节中,凸显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团队的作用,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为以学生管理为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这种把学生“小老师”与专任或兼任实验教师等同的做法,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感和存在感,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教学组织探究化。

在实验环节中,采取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变身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学安排先体验后专业操作,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者,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积极开拓的创新意识。

1.2实验教学体系的模块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特点,构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全方位、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我们将实验教学根据技能掌握程度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技能型”、“综合技能型”和“创新技能型”。

(1)基础技能型实验属于初级层次,侧重单一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演示性实验。该模块的实验一般为一门课程的辅助实验或者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重在基础,面向综合。例如外贸单证实验课程,紧扣单证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设计了商业发票、装箱单、运输单据、保险单据、报检单据、报关单据、结汇等各种单据的制作背景,从签订进出口合同、审核信用证、办理运输、投保、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整合教学内容。

(2)综合技能型实验属于中级层次,侧重综合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设计性实验。该模块的实验一般指的是仿真实验,即在一个模拟的外贸环境中,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进出口商、银行、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等),并对进出口业务进行处理,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群知识的能力。

(3)创新技能型模块属于高级层次,侧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与科研、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该模块的实验内容可来自教学与生产实际、科研相结合的课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题目,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最终以论文形式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也可来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竞赛,比如“挑战杯”商业策划书的撰写,或者模拟产品会布置展台及对产品的推介,等等。旨在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将三个层次的实验按照能力要求分成不同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体现了不同的实验培养目标和实验技能的训练。由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交叉与渗透,将专业课程群的实验分成若干模块使得教师能清楚认识不同实验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有的放矢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生为本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一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提炼素质全方位发展,遵循实验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最后,设置合理的考评机制。基础型实验以实验操作、实验规范、实验能力及实验结果综合统一折算为30%计入总成绩;综合型实验,以实时评估具体实验环节操作质量(60%)加上整体测评考试(40%);创新型实验以发掘优势为主,5级评分制。

1.3实验教学体系的运作

基于校园网络技术和网络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开放性的运作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应包括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对象开放、实验场地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四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IP地址,登陆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操作。小组成员可以在宿舍进行讨论和互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报告。为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应制定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以保证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另外,要加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专任教师应该提供到外贸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教学工作量计算向实验教师倾斜,稳定实验教学队伍。

2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

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条件下按以下步骤来具体实施。

2.1了解当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

通过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明确本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行业和企业,合理确定调研的样本,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中心,对比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阶段的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对外贸人才的技能要求,从而确定实验模块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2修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编制实验教学大纲

针对区域经济特征,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及差异化培养目标为基础,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从设计理念、教学定位、改革思路、计划方案及体系特色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

2.3实验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海关制度论文范文8

关键词:网络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群体,是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主体,长期以来,是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东部地区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问题。“十二五”时期经济的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进入“十三五”以来,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形式,同时我国经济整体大环境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即从速度、结构和动力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在这种现状下中小企业必须要革新思路、采取相应措施、战略布局,尽快适应发展趋势,走出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1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1.1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当前贸易的主力军,尤其东部地区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贸易占到我国全部贸易额的70%,世界市场的低迷也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了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下滑超过10%,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呈总体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亏损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2003年中型亏损企业数量为3609家,2012年统计达7193家,但在2008年以前亏损训练场约为0.1%-3.4%,2008年以后亏损的增长率达到43.8%,即就是说中小企业亏损数量增加量占了总量的近一半。从中小企业的收入角度来看,2008年以后的收入增长勉强到10%,个别年份如2013年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指标如利润总额增长率、企业资产增长率、销售产值增长率也与些类似。从投入来看,中小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稳步增长,其增长率约为10%,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支出也比较大,达到15%。对比发达地区以外向贸易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后发展地企业的中小企业作为第二梯队,也遵循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而行,以发达地区的技术投入为主,以本地区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由发达地区企业负责或出口或内销为主的模式。后发地区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到外向型发展的阶段,世界市场就发生了剧烈变化,既没有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积累,也没有探索出新形势下的发展道路,处境更为艰难,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附于资源垄断、房产投资等非市场经济环境特征的行业。

1.2存在问题

增长乏力:根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在成长期内进行规模化生产,错失成长期,那后续的发展将是非常困难的。从东部中小企业来看,来料加工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一路下降,全国几乎所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都不再将加工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布局了,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外需求的疲软所致。中小企业发展缺少继续成长的动力,交易额呈下降趋势,企业增长乏力,加上高昂的融资成本,实体类型中小企业能够维持日常运转就已经很不错了。企业数量增长率降低:正是有了众多的中小企业,从中才能涌现出优秀的企业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创新发展,缺乏数量作为基础的质量难以达到更高层次。2008年以粗中型企业数量增长率最高达到48.6%,最低也有6.7%,年平均增幅为17.6%,自2012年起,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处于负增长,即意味着破产的中小企业数量比申请成立的企业还要多。而且持续的破产潮对企业的创新和建立也有信心方面的冲击。亏损企业数量增多:企业亏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的43.8%,此后虽低于该数据,但仍然处于较高数量。尤其以劳动密集的玩具制造、纺织等为主。还表现在企业虽然还在生产,但订单总额减少,使企业在低位运行,据海关统计,出口不足10万美元的小企业数量减少量为全国的93.1%,显示出破产退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经营状况恶化:具体表现在利润及总体收入与产值情况萎缩,企业销售产值从48.1%回落到2.3%;费用增长过快,尤其是当总体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成本支出加大使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加;存货总量上升,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存货数量加大,致使企业不敢进行扩大再生产。甚至处于观望状态,对于研究的投入也失去热情。

2中小企业当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1经济运行大环境

国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萎缩是争的事实,由于前些年依靠出口创汇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在需求市场受冷,国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方向。贸易保护与新标准:保护主义的源头还是来源于国际贸易,在国家竞争中采用一系列保护措施、制定新标准等阻止外来产品进入是在国际贸易准则下各国普通采取的一些做法,当然新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但对于以资源换市场的我国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生产工艺、生产成本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对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研发投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在竞争中也逐渐落后了。成本提高与产业转移:我国人力成本的提高速度是非常快的,世界工厂的角色随着成本的上升也逐渐向印度、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相应的制造业等产业也发生了转移,一是中小企业的维持成本增加,二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使中小企业失去了订单来源。要素市场变化:根据深圳市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外迁或倒闭的原因中,土地和人力是排在前两位的问题,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与原材料等要素体格不断上升之间的矛盾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中集中出现,使得企业经营处于两头困境之中。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本身获取融资的途径就有限,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资本,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融资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落地的根本却受到种种限制,政策的出发点难以得到贯彻,没有资本的支持,维持发展尚且困难,转型升级就更难以企及了。资源及关系依赖困境:粗放型的经济下诞生的中小企业中也患上了资源依赖,或者是一种非市场化手段寻求局部的垄断思路,形成了官商之间扯不清的联系,这种资源或者关系的依赖在当前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加、企业市场化运营要求下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更严重的是制约了企业自身创新精神的施展,从基础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2.2企业自身原因解析

产业链整体价值不高:中小型企业中很多并不是创新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市场可替代性强,由于本身体量比较小,因此基本没有研发投入,产业竞争主要来源于大量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缺少成长性,处于产业链的附属地位,自身价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产业链上其他比较有话语权企业的成长带动,处于“搭便车”的位置。网络经济适应性弱:在当前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经营市场则成长性和规模会非常有限,传统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投入,在应对新常态下的网络经济方面准备不足,投入不够,只能由从对传统产业链话语权企业的附属地位转移到为互联网平台大玩家企业的附属,难以分享网络经济的共享带来对自身在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创新与投入少:传统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处于跟大流靠天吃饭,经济形势好时整体收入就好,在新常态下处于中低速的整体形势下经营压力就比较大,由于企业能够跟随市场形势而发展,虽然处于被动承受压力的情况,但在创新投入难以短期见效的情况下,忽视长期发展或者将长期发展寄希望于整体经济形势带动的想法使得创新投入更加缺乏动力。员工培训力度太小: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和高技能人员的缺乏,加上人才流动性使传统经营的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员工的培训力度,甚至部分企业还存在有临时工接力的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有时还会出现为别人培训员工的情况,所以喜欢用熟练工人,尽量采取简化工作流措施来降低对高技能工人依赖等情况比较常见。其他原因还有:管理的持续性不强,基本不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以至于经常看到合伙创业最终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分道扬镳。在管理过程中大量存在家族式企业管理、人治大于企业制度等情况,这样造成我国传统中小型企业的生存期非常短。

3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

3.1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

为理清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将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根据增长函数,对比西方和我国企业增长,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都有着相似的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如表1所示。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当前及金融危机前我国中小企业外于增长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劳动力获取较为容易,也在这方面有优势,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获得规律化的增长,或者依靠创新驱动直接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综合性投入阶段。根据目前的环境来看,前者更为艰难,新常态要求以后者的思路走出发展的新道路。

3.2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根植本行业发展,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借助当前网络经济发展的潮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水平创新,具体如生产方面,跟随国际产业转移路径,将工厂建立了劳动力成本更低或者一段时间内不容易提高的地区,如东南亚等,在品牌方面,要告别贴牌生产、强化营销能力建设、培养自己的品牌、开发自己的产品等,以专业化为本,差异化为特点的路线,强化产业链合作,与大企业抱团取暖获得发展,从国际和国内市场入手,其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如图3所示。企业内部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要从组织结构入手,对组织进行调整尽量实现扁平化,积极授权,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避免强人企业、做到不因企业负责人的变更而影响企业发展。第二要转变管理理念。要重视知识经济的作用,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的创新才能领先发展。第三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者范围、更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和思维。第四是管理模式要进行转变。要切实认识到传统的经济资源在现在已处于第二位了,知识已是处于第一位的重要资源,不重视、不挖掘、不探索知识的企业是无法获得发展的。

4网络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经营辅导体系,经营支持体系、融资体系。中小型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尤其国有几大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放贷比控制流程比较复杂,获货款难度较高,如果进行民间融资则成本想当高,对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但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平台,国家的“双创”计划也配套出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制度,从源头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经营支持和融资难的问题。鼓励技术创新,有效政策引导转型发展方向。中小企业要积极参与政府的各级科技类项目申报,以获得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并加强自身的产品研发投入,创造更好的产业从市场中获得融资支持。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家支持的各种机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使自身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上游迈进,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要敢于走出去,到相关国家建立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扩大范围扩充规模形成自身优势。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者素质,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善于学习,要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发展,建立以制度约束监控下的企业运营及决策制度,实现企业发展的科学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避免企业成长的风险,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竞争环境,紧紧抓住市场机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转型国际后发展地区市场。中小型物流企业要积极自我转型,尤其要抓住网络经济的机会,我国的网络经济在全球层面处于比较依靠的位置,中小型企业要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中积累经验,学习知识,在积极参与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中将我国的经验应用,产品和服务要善于利用国际市场打开后发展地区,从而获取局部的比较优势,在后发展地区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重视知识资源,提升劳动者素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人才资源才是长久的竞争力,要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重视知识资源,重点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正视人才的正常流动,要以企业的发展和团结的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文彬.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08):3-22.

[3]谭琦.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05):1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