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地位,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重要机构,资产作为重要物质资源,发挥着重要功能。若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力,将直接影响国有资产利用率,影响公共服务水平,并威胁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需要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展开研究,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质量。

一、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是其可以支配的重要经济资源,具有管理、使用和监督的责任,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管理和使用,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完整安全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运营过程中保证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利用固定资产创造经济收益,并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稳定,杜绝徇私舞弊等违规违法行为[1]。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针对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完善资产管理体系,让全体职工参与到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并达到更理想的管理效果和监督效果,为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奠定基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通过建立内控体系引导职工以及各个部门自我约束和控制,实现事业单位的经营目标,贯彻落实经营方针,为事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可见内控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发挥出重要价值,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实际成果,为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需重视内控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功能 和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

(一)缺乏内控文化

事业单位作为服务社会公众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组织内控文化的建设,职工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自己职能关系不密切,从而造成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内控氛围,也间接影响到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二)缺乏风险评估

目前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意识普遍不足,作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单位,很多职工认为不参与生产经营就对应着没有风险,从而放松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很多职工风险意识匮乏,在工作中没能识别风险,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损失。即便事业单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在工作运营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辨别风险,但并未建立对应的防范措施和评估体系,很难准确评估风险等级,并据此采取对应的手段加强管理[2]。防范措施和风险评估体系的缺失,造成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中陷入弱势地位,极容易受到市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陷入财务风险,严重威胁到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虽然积极建设内控制度,但由于缺乏经验,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并未设置独立运行的内控部门,内控工作缺乏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内控效果。同时受到人员素养的影响,缺乏对内控制度的认知,在内控制度执行上也存在明显不足,职工并没有将内控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所以,在工作中疏于控制,容易出现纰漏,按照自身工作经验办事。很多职工由于缺乏内控理论的学习,对于内控制度的了解不足,在业务工作中无法根据科学理论作出正确决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相对粗泛,制度条例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给违规违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四)执行力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执行内控制度上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内控制度没有将责任细化至每个部门,部门责任意识薄弱,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事业单位都沿用上级单位的内控制度,并未和单位自身业务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内控制度在单位业务上也存在一定脱节问题,无法完善吻合,在工作中很难完全依据内控制度展开,影响到内控效果。

(五)考核监督缺失

内部控制本质上作为持续性循环的活动,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以达到理想的内控效果,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事业单位忽略了对内控成果的考核和监督,很多内控问题和管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纠正,造成管理问题持续影响固定资产安全,内控体系始终未得到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措施

(一)营造内控氛围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遵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主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保护和监管,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积极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事业单位应建立规范的组织文化,提高对资产管理和利用的重视程度,重新梳理资产管理的流程和程序,以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主动营造资产管理的内控氛围,通过内控氛围对全体职工进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以达到理想的内控效果[3]。事业单位也要积极推行固定资产的使用责任制,推广谁使用谁负责、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展开全面责任制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展开集体教育,提高职工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展开固定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并展开严格监管机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管理,发现问题进行追责惩处,提高全体职工责任意识,主动保护固定资产。另外,进入信息时代后,事业单位业务工作均转移至线上进行,内控制度也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工作相适应,保证资产管理和内控的衔接性。因此也需要行政单位积极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将固定资产管理和内控制度转移至线上展开,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保证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明确,审批流程清晰,保证固定资产公开透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有着重要价值,缺乏风险评估程序将提高资产管理面临的财务风险性,容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危机,从而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明确自身资产管理面临的风险,针对风险点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整合,梳理风险点,并针对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对的资产风险中,主要包括:(1( 单位风险:人员管理风险、制度风险以及机制建设风险。(2( 经济业务风险:资产控制、合同管理、采购管理、收支管理、预算控制等风险。根据上述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单位面临的资产风险展开全面评估,第一时间发现单位面临的资产风险要点,加强管控和预防,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给国家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此外,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均需要建立风险意识,意识到国有资产面临的风险,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介入风险,为后续严格防范风险奠定基础。那么需要从领导层做起,领导层对于事业单位具有领导和组织的作用,领导层人员需要带头强调风险意识,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而普通员工也应意识到国有资产面临的风险,在工作中认真谨慎,杜绝粗心大意,在自己岗位上保护国有资产,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杜绝风险。

(三)完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体系建设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性,需要事业单位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组织结构,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才能充分落实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设置科学的组织架构,增设内控部门或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监管和推动内控工作的执行。内控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保证独立运行,负责组织预算规划的编制、执行监管以及内控成果考核等工作。此外,对于财务部门、招标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等,需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允许一岗兼任数职,保证权责对应,互相监督辅助[4]。其次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要进一步细化,保证人员管理、往来款管理、专项资金以及诉讼费用管理机制完整,并逐步补充缺失的管理制度和细则,明确审批流程,最大程度规避徇私舞弊等违规违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自身业务情况设置对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内控制度“本土化”,提高内控制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后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财务部门需要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及时拨付专项资金,严格审批资产支出,严格管理项目合同,对于不合规范的合同和凭证,决不允许通过。所有国有资产出租出售,均需要具备对应的手续和审批,并依法缴纳税金,及时上缴财政专户。此外要根据内控制度的内容对全体员工展开培训,要让各个业务部门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内控责任,能够在工作中严格履行内控责任。需要在部门培训中增加内控制度相关内容的培训,熟练掌握国有资产管理的程序和规范,对于工作中遇到不规范行为及时指出纠正,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四)严控薄弱环节

为保证资产管理取得理想效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薄弱环节加强管控。主要包括:(1( 资产配置: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职能需要、发展规划、资产利用率等情况制定资产配置计划,从整体上分析资产采购和出售的合理性,按照程序进行逐级审批。要求资产配置计划由全体部门参与,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资产配置的可行性,避免由于财务部门对业务的不了解而做出错误决策,影响国有资产的利益。各部门应以年度或者季度为单位,参与预算计划的编制,逐级编制并汇总,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风险细化至各个部门,保证预算配置的合理性。(2( 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设备、房产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定期展开维护和清查,保证固定资产处于稳定运行中。对于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详细查明原因并做好书面说明,必要时严肃追责处理。所有出租、出借资产均需要进行专门的审核,上报相关部门后签订合同,对出租期限以及原因进行详细阐述。所有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均需要纳入财务核算,执行收支两条线同时管理。对于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均需要缴入国库,对于事业单位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的收益纳入专户单独管理。(3( 资产处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进行单独管理,对于报废资产,填好报废单后交给对应部门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对于非正常报废资产,说明报废理由后,经由专业鉴定认同报废后,继续进行审批程序。对于出售、投资以及交换等资产,均需要经过审批后进行资产评估,通过审批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处理程序均公开,保证资产处理透明度。

(五)完善监督渠道

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内部和外部完善监督渠道,接受全体职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管。在政务公开网站上对监督渠道进行总结。首先需要做好信息公开,根据信息的保密要求,对允许公开信息在网站上公开,社会公众随时查阅信息,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监管。包括招租信息、招标信息、成绩成果、审计结果等信息,均于网站上全部公开。对于内部则需要公开内控成效、执行情况、改进对策、违规违法行为等进行公开。通过信息公开和披露接受大众监管,保证资产管理公开透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群众[5]。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保持独立工作,坚持遵守纪律规范,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审计部门负责定期组织内部控制的考核,定期展开考核审计,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风险点,第一时间介入纠正,根据考核结果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评价,考核结果直接影响业务部门绩效降级和选拔任用。对于单位重点项目、大金额采购支出、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要进行二次复审,密切关注重大项目和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有问题的违规行为或人员均需要进行严肃处理,严格追责管理。最后要积极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第三方机构具有专业的审计团队和丰富的审计经验,能够不受事业单位管理结构的约束,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审计,从事业单位内部跳出来,从客观视角进行内控成果的审计,更能针对性发现问题,有利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六)执行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要针对内部控制成绩对各个部门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管理责任进行改进和优化。事业单位要将内控纳入职工绩效考核体系中,提高内控制度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评级评优、绩效奖金。同时要建立长效追责机制,当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时,需要依法依规进行惩处,严肃处理。对于工作疏忽,未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需要通报批评。借助于绩效考核引起全体职工的重视,提高职工内控制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内控体系建立存在缺乏内控文化、缺乏风险评估、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考核监督缺失的问题。因此,建立内控体系还需要事业单位营造内控氛围,建立风险评估,完善内控制度,严控薄弱环节,完善监督渠道,执行绩效考核,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作者:靳显玲 单位:青岛市畜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