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对策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对策

摘要:国有资产是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和产权,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过去一些部门和单位受“重资金、轻资产”思想的影响,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发展与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文章阐述了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建设服务型政府

1引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履行责任、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国有资产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党和国家的推动下,各级事业单位加大了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019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该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要做好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等工作。[1]财政部等部门通过组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修订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也将于近期施行。在这一背景下,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2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意义

2.1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资产,也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管理层把握本单位国有资产数量、种类、产权等信息,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可以据此调整投资策略,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有利于提升国有资产安全性与使用效率

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权的客体,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能够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维护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开展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情况,提高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提升使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情况“心中有数”,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优化,切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事业单位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3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3.1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位

资产配置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起点”,需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配置数量等进行采购,严禁超额采购,旨在优化事业单位资产结构,减少盲目采购现象。但一些地方并未出台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办法,造成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环节没有依据可依,国有资产存在重复配置情况,例如国有资产存量不清等问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多为批量采购,配置时间较久,分配人数、资产数量较多,交流的部门也较多,很容易出现资产的出处、原配置岗位等信息模糊情况。资产清查是对某一阶段内本单位的资产存量与构成进行清理核实,有助于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本单位资产情况,这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大多是根据财政部统一部署实施,缺乏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常态化制度,不利于对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的控制。

3.2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经费有限,难以满足所有部门资产配置需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订出合理的采购计划。实际上,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对于可以争取的采购机会十分重视,希望可以采购一些未来工作可能会使用的资产以备不时之需,出现超量采购问题,导致仓库中出现大量闲置资产。[2]国有资产是否合理配置、如何减少闲置资产等问题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在国有资产配置方面,部分管理者随意分配,例如采购计划中使用的部门是财务部,但实际使用部门却变成了人力资源部,最开始有使用需求的部门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资产,影响了部门工作效率。国有资产使用部门一般对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不够了解,所以这些部门在使用国有资产过程中责任意识淡薄,随意外借、公物私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国有资产仓库交接管理环节,许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部门账务交接意识不强,仓管人员没有妥善保存交接档案,导致账实不符。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3.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代信息技术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融合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向,因此一些事业单位也购置了信息平台与系统提升管理效率。但因为一些基层人员信息素养低,在将资产管理信息录入信息平台时不够规范,信息平台系统数据笼统,仍需开展大量线下工作。部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外网链接,所设置的防火墙有时也可能难以面临网络攻击,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待提升。

4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策略

4.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资产配置是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尽快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制度。地方财政部应该做好调研工作,结合财政部文件要求,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办公桌椅等事业单位常见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先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满意后再在其他事业单位普及。[3]结合其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环节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制度,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工作有据可依。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在制度中要求对各部门资产配置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要求管理人员进行核查。经核实,提交资产需求却没有得到配置的部门,影响部门工作有序开展的,允许该部门单独提交资产配置申请,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原则,重新配置国有资产,保证部门工作顺利开展。若提出采购与配置需要的部门有可以使用的同类资产,出现资产闲置情况,则需要立即收回,并对部门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采购部门。待到下次确定采购计划与资产配置时,对该部门有关文件进行重点审核,督促各部门如实上报采购与资产配置需求,减少过度配置情况,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资产清查是对保证国有资产核算的真实性、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重要措施,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随意使用、流失的现象,有关部门需要完善国有资产清查制度。有关单位应该在国有资产清查制度中明确规定清查的周期、清查的基本程序、清查的要求等内容,各级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再制定清查制度,使事业单位通过定期清查保证国有资产账、卡、物相符,减少国有资产盘亏情况,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者、仓库管理人员形成约束力,避免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果,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与各部门工作相结合,资产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并重,将各部门资产内部控制效果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中,将是否定期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资产基础性管理工作、资产配置效率纳入资产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内,采用层次分析法等量化指标评分,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4.2通过宣传与追责强化管理意识

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宣传,事业单位应该利用部门工作会议进行面对面宣传,还可以利用短信进行宣传,或者是利用官方网站进行宣传,行政主管部门也可推荐相关网站链接,使事业单位职工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去了解有关规定与政策,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4]新媒体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社交平台,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讨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宣传上级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的要求,提高宣传效果及职工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宣传内容应该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等指导性内容,让事业单位人员认识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应承担的后果,提高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制度中明确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层级,层层追究管理责任,对金额庞大触犯国家法律的,将管理人移送检察机关,并追究管理部门领导法律责任。同时,明确责任追究标准,如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且流失金额较小,要求相关责任人照价赔偿,增强国有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的法律意识与管理意识。

4.3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采用分批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要求、现有信息平台操作技术等内容为主,重视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此外,还应该要求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在部门人员培训中增加信息技术有关内容,提高信息素养,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等文件要求,做好调研与评估工作,把握建设所需资金与时间,并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建设资金。事业单位在获取资金后,应该有计划地开展网络建设工作,升级防火墙等软件,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辅助功能配合管理,例如开发资产物流信息二维码跟踪系统,管理者与使用者可以通过二维码知晓国有资产来源、配置单位等信息。

5结论

国有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可以防范国有资产浪费、流失情况,也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管理制度缺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合力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宣传,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工信息技术的培训,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量。

作者:于斌 单位:威海市应急救援指挥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