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三段式学生管理实践

爱心教育三段式学生管理实践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及“爱心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其独有的特性。(1)社会认知度低,自我认知偏差。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识仍存在一些偏颇。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很多,知识背景较为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可塑性也不及本科高校学生。这也使得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觉得低人一等,很多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积极性不高;(2)自我期望值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自我期望值普遍较低,基本没有升本继续深造的打算,更没有考研或出国的动力和期望。多数学生对学业甚至人生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也很迷茫;(3)心理素质脆弱、自卑情绪较强。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中的本科院校,而被迫选择高职院校,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因而比较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有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因此放弃学业;(4)个性过于自我,学习态度不端正。调皮、任性、不受约束、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学生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弱,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反应“上课没劲”、“听不懂”,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考试过后混日子。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所谓人才,首先必须为“人”,然后是“才”,“人”是根,“才”是叶,没有根,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作为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那也终究成不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才,而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学生的瓶颈并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键在于素质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奉献精神、爱心品格等优秀素养的开发,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育人模式来突破这种制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在长期探索、创新实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党总支为核心,以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为网络的爱心工作队伍,构建了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创建爱心集体,争做爱心教师,培育爱心学生”为目标,以“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为思路的“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即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全系范围内具体生动地探索和推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以身边的典型事迹为依据,通过爱心活动来感化学生、熏陶学生、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将“爱他人,爱校园,爱社会”的思想内化成自主行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自觉高尚的人格修养。

(一)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通过“感恩、启蒙”教育,触动心灵的自我体验

“感恩、启蒙”教育主要从情感需求出发,注重心灵感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启蒙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和党团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促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二)第二阶段:行动体验阶段———通过“体验、实践”教育,感悟人生的自主践履

“体验、实践”教育具有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在前一阶段“感恩、启蒙”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实践平台的搭建,精心设计爱心活动,感化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自觉改变其行为方式。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设计教育活动,不拘泥于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更强调学生即时的感受;不提倡单纯的教育理论灌输,更注重学生内心的体会与领悟;不局限于课堂、校内的知识学习,更强调在具体的体验和实践中领会和感悟。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生态度、观念的转变,从而变为学生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

(三)第三阶段:实现奉献阶段———通过“实现、奉献”教育,实现价值的自我追求

“实现、奉献”教育阶段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是对前两个教育阶段基础上的提升,强调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指导老师为引路人,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回馈社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并使其最大化。“实现、奉献”阶段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自主实践、自觉奉献”,在前两个阶段的心灵、实践引导教育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将外驱力变为自主的策动力,自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机电工程系探索出“1+1+X”的工作思路,将教师党员和学生骨干的“1”和“1”有机结合,对其他学生“X”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以“找点、建线、促面”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将“三段式”教育落到实处。

(一)点:狠抓学生骨干的教育和管理

要求学生干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牢固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塑造先进形象;积极加强与共建单位老年知识分子联系,学习老党员的先进性。

(二)线:以先进的“点”来教育引领

“线”———机电系的特殊群体“特困生爱心群体”、“知心奶奶工作室”、“志愿者服务团”、“邻里好帮手”等特殊群体的主要负责人均是学生骨干,成员大部分是建党积极分子,在狠抓党员创先争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爱心工作室的作用,利用共建单位提供的资源有序开展活动,做出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形成正能量。

(三)面:即机电系全体学生

以“点”带“线”促“面”,以学生中先锋模范引领特殊群体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全面提升系部学生思想素质,正是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以2012级学生为例,在新生刚入校第一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序地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体验社会、院系、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和社会更多的责任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入学教育及入党启蒙教育等主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感情以及为别人服务的意识;通过开展“小太阳感恩”座谈会,引导他们体验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爱;通过志愿服务夕阳老人树立他们对社会回馈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充分感受革命先烈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热血付出,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等。在入校第二年,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大力拓展思想教育的形式,重点加强“体验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如通过深入农村支部开展主题文艺晚会、参观戒毒所、开展爱心助残工程、慰问社区重症儿童、组织爱心义卖、消防演习、暑期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分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特殊人群,增加感知、增强能力,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在团员青年和普通学生当中做好宣传和引领。在入校第三年,在“感恩教育”和“体验教育”的引导下,这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的“实现、奉献”教育。如组织学生骨干为学院建设服务、利用节假日慰问结对困难学生、协助社区干部完成社区服务工作、与共建单位及企业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无偿献血、感恩节关爱老人、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月等活动,由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引领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服务于班级、系部、学院、社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学生骨干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学生中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广大青年学生在先进学生的引领下也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情,树立了为他人服务的决心。

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创新性

充分发挥先进主体的优势,以“1+1+X”的工作思路确保“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取得实效,以先进党员教师引领青年学生骨干健康成长,增强系部思想教育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实用性

“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人力和物力等有效的教育资源,“1+1+X”的工作思路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教育的形式也由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具体,有了具体的抓手,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将“校外先进分子引进来”与“学生先进分子走出去”相结合,建立校居长效联动机制,实现校居共建,加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

(三)实效性

爱心教育模式以解决学生的切身问题为基础,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是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优秀人文素养为目标,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末,通过“感恩、启蒙”教育感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体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的自主行为,最后通过“实现、奉献”教育促使学生将外驱力变为自主的策动力,自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种育人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先学会成“人”,牢固成才的“根基”,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栋梁之才。

作者;刘志刚 刘建琴 钱娅娴 陈丽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