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解析

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解析

摘要:在目前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层出不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开展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配合国家规划、顺应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校培养面向互联网的信用管理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着重研究新时代对于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的新挑战,高校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信用管理人才能力目标以及新时代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框架,并分析了该培养模式的相关保障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信用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2014年6月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逐步加大信用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信用在行政、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应用,随着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在各行业领域、各机构部门的推广实施,社会经济主体对于信用、信用体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进而也引发了各企事业单位对于信用人才、信用知识的需求。《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目前应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并且把信用管理列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发展急需的新兴、重点学科,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相对国外,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以来,不论是从专业教育的普及性、人才输送的数量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性看,发展均较为缓慢。随着《规划纲要》的推进实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相对缺乏,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信用+各行业各领域模式的成熟,信用管理行业将整体面临飞跃式发展,职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需求也将随之逐步增长。

一、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建设发展,引发相应的信用人才需求,其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类:一是按工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征信人员(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人员、信用评估人员、商账追收人员;二是按信用管理人才需求者角色可以划分为: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信用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等;三是按信用管理人才的来源可以划分为: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从业人员,其中最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每年实施的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地区地区企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时需求单位认为,职业化的信用管理人员的学历应达到大专以上,高职毕业生作为实务型人才可以成为本科、研究生信用管理从业者的有力补充,其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因为随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纺锤形的人才结构是必然趋势,高职毕业生刚好在纺锤形的鼓上。

二、信用管理人才供给(培养)现状

当前信用管理人才主要由高校培养提供,目前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职院校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虽然略有差异,但是从培养目标、制度、过程和评价等四方面看,基本殊途同归,均是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进行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从总量对比看,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各大专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开设情况,目前近30所高校所能提供的信用管理专业毕业人员相对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大规模建设趋势来说还是明显不足的。从结构对比看,目前信用管理专业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相对较少,而对应于国家社会信用工作深入开展、拓展到各行业、各规模企业以及机构的形式,高职信用管理实务型人才的提供相对较少。从具体能力目标培养看,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人才对于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储备,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区块链知识、创新思维等,尚显欠缺。

三、新时代信用管理人才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是全面而巨大的,对于信用管理人才能力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一)大数据时代

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业务发展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分析,从业者也具备数据抓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能力,而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与信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看,目前高校信用管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

互联网金融由于其突破了金融市场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已经势如破竹飞速发展。而在这个网络金融时代,信用管理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信用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接,具有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三)小微企业的大发展时代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型微型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①。各地区均致力于加大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浙江省更是推出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从金融、贸易、市监、经信、科技等各方面给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园、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已经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理,也成为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形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必须具备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控制等能力。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自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双创”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吸引了各方面积极参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同年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了20多项相关文件,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等社会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在此大环境下,信用管理人才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具备紧随时代的创新、创业思维更为重要。

(五)全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时代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它以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政府监管作保障,以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的一种国家社会治理机制。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各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信用管理人才不应是游离于应用领域之外的独立的知识能力,而应该能够与各应用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紧密结合。

四、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信用管理人才能力目标

信用管理专业属于经济类应用学科;信用管理专业的职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用制度建设、信用信息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保障,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理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较强,并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则,掌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具备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信用担保、财务分析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信用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应用性极强,结合上文新形势下信用管理人才面临的挑战分析,我们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有技术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必须是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

通过上文新时代对信用管理人才能力新挑战的分析,我们认为新时期的信用管理人才应是专业型、互联网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相融合的“五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应是在夯实三个“基础”的基础上,叠加应用能力。1.技能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顺应互联网时展的技术与能力,课程的设置应能够覆盖互联网知识技能,包括:统计理论与实务、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以及近几年的新型学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等。通过对技能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对信用管理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能够将其掌握的数理统计知识应用于信用管理工作中,使信用知识更加适应于大数据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2.专业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技能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经济法等。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信用技术能力方面,包括信用评估技术、信用管理实务、征信技术、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等。二是财务技术能力方面,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三是银行信用能力方面: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担保理论与实务等。四是企业信用能力方面:企业信用管理、商账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等。五是专业机构能力方面:征信与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等3.发展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包括法律类、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另一方面为创新思维训练,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双创竞赛项目课程等。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参加大学生研究项目,例如校内创新项目、新苗计划等;参加专业竞赛,例如财会信息化技能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等;进行社会调研、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此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4.信用+行业应用能力。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行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是在前面“三个基础”打好的前提下的应用能力训练。本模块可以采用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实验”方面,包括多种形式的征信与市场调查、信用评级等,与相关课程相结合,通过在校内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综合实验来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训”方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校内(校际)层面,包括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竞赛、课题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以赛促学、以项目促能力。另一个是校企层面,即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与行业、协会对接,积极拓展多种合作教育,形式可以“走出去”,高校学生最后一年入企业实训基地训练;也可以“请进来”:校内举办合作教育,形成订单班、委托班、培训班、合作课题等等。从合作企业或单位的性质看,高校除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更有必要因地制宜地与政府机关合作,以提高信用管理的视角与层次。此外,应该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与小微企业园合作、与其他高校合作等,扩大实践范围与领域,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应用能力。

五、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支撑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必须首先要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老师。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经济类专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信用管理专业老师+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老师才能够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信用管理专业教师对于大数据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互联网认识,掌握相应互联网技能。第三,加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改进教学手段,做到从形式到内容均融入互联网思维。第四,促进专业教师与行业的交流,实现教师的定期挂职锻炼机制,不脱离行业应用与发展,定期进行行业走访,了解专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需求动向,并即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形成有足够能力培养互联网+信用管理学生的教师队伍。

(二)实训基地建设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基地建设需要更加拓宽思路,不局限于传统实体经济体以及机构,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小微企业园区、行业协会多方位的合作。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学校一带一路合作办学项目将合作企业、合作学校拓展到海外,培养、锻炼面向国际的信用管理人才。

(三)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

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更好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商品经济发达,小微企业发展繁荣,进出口业务增长显著,海外的信用交易规模逐步扩大;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对信用观念、信用行为已达成普遍共识,信用管理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因此需要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加大与区域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更好服务区域经济。

(四)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教材建设

互联网+时代,教材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该包括一系列数据库资料、在线平台、视频、微课、在线课程等。学校应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补充、调整相应的教材。除了应积极改进加入了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等元素的课程教材外,还应该加大一系列数字教材、在线平台、在线课程的建设,以利用互联网特点,开展网络课程以及远程授课,使得专业培训、人才培养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学生要求。积极建设行业共建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积极开拓实训实验教材,合理配置实训、实验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积极创新授课方式、考核评价方式。

六、小结

互联网+时代,符合社会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数据时代信用管理的应用面临着新技术、新行业的挑战,高等院校应该坚持“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符合时代特点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老师队伍,更应该结合互联网+新环境,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高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