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管理现状与创新研究

我国社会管理现状与创新研究

一、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会管理的发展缓慢。

社会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也导致了社会中介组织并没有真正成为政府部分职责的载体。由于信息的传递缺少渠道,导致政府和社会组织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以至于中介组织很难起到辅助和监督的作用,使得部分民间组织形同虚设,市民社会不发达,社会组织能力欠佳。

2.政府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权力集中、政企不分的弊病。政府层级中存在职位和权力划分不明确,某些职权具有较大的重合性,许多地方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随意性较大,地方政府的社会目标多变甚或不清,政策朝令夕改。而在政府内的部也还多用金字塔式的纵向政府管理结构,缺乏管理模式的更新和现代化,办事效率低下。

3.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

首先,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表现为国家的财政投入与物价上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状况难以适应。其次,社保覆盖范围较窄,享受社保的人群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比例非常低,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很不到位。在不同行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层次都存在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并且,东西部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不同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财富、机会等资源向强势群体手中聚集,拼爹、炫富等事件频发,民众的“仇富”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层次人群的利益冲突,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

4.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激烈。

随着当今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私营企业者成为一个新兴阶层。矛盾也呈现新的复杂情况,涉及的群众范围日益增大:既有农民、个体工商业者、外来务工人员、也有退役军人等特定人群。矛盾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领域。

二、完善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并驾齐驱,统筹安排。政府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活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对社会管理的流程方式进行动态的调整,减少审批程序等微观的管理工作,明确、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权限和责任范围。进一步理顺社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有效地整合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健全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社会管理新体制。

2.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1调整权力结构。

政府要转变过去的集权观念,相信企业、群众与市场,应放眼世界,树立长远的观念,致力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成效。政府要弱化微观的管制职能,做到权力下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制度明晰哪些事应当交给市场,推进市场开放和公平准入。

2.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社会管理的过程往往就是利益的平衡与冲突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既得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我们经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不是口号,而是要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及时回应,及时解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政府以公权力为基本保证,运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通过行政调解,树立司法权威,解决社会矛盾,及时掌握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2.3培育健康的公民社会。

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里,社会管理的核心主题就是维护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社会政策如果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坚持将群众的公共偏好作为其价值取向。具体到我国,就应当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特别是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加以保障,使出台的社会政策能够向其倾斜。社会管理的最终价值和终极目标就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福利,培育与完善公民社会。

2.4创新互联网络的管理机制。

对一些互联网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政府必须创新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层次和高度,完善网络社会所必要的法律规范,弥补这方面的法律空白,并充分利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3.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3.1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性企业之间,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公共部门。它是承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的组织,是公民社会最活跃的部门,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好帮手。在当代,社会组织的完善与否,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规模健全、管理完备的社会组织,才能承载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最终创新社会管理。可喜的是,政府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共识,这就为了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空间。也因此,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社会中介组织的大发展,将在今后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3.2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要摆正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二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上而下关系,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复杂关系。政府社会管理的过程越多地容许公众参与,其行为也就越不会偏离社会需求,其所能掌握和动用的资源也就越多,一定能够加速社会的进步。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公民社会,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直接参与的事务的领域。政府有责任引导公民有序地、理性地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扭转陈旧落后、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加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培养公众的互助品质和志愿精神,从而也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权力的空白。使得公民在了解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并参与其中,共同推进社会治理。

4.利用电子政务加强信息网络管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政府信息化。其内涵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打破传统界限,改变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使政府与公众和各类组织之问及时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电子政务”,“网上办事”。政府要加大实用信息的力度和频率,主动及时更新所掌握的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使促进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因此,在政府网站上不能仅仅一些红头文件、规章制度,更要列出公众切实关心、与之利益紧密相连的社会敏感问题,例如征地用地、房屋拆迁、安全事故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官方网站进行跟踪和处理,及时准确地公布事件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结果。

5.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5.1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领域的关键问题。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5.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了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对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这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势必导致了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阻碍了人力资本的累积与完善,妨碍了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也容易引发社会动荡。针对市场经济的这一缺陷,我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同时关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取消城乡壁垒,尽可能的兼顾公平与效率,逐步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

作者:吴逸菲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