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组织行为学的关照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组织行为学理论与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试图探索出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校;教育管理;有效性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1个体。个体在组织资源中是绝对重要的资源,因为个体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会影响到组织活动的效率,更能够影响到组织的发展,所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事实上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不一定是完全吻合的,然而无论是心理上的或是价值观方面的,又或是行为上的特征,都应该受到教师和每一位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自己的个体特征或者是行为方式。否则只会激发学生对于教师的厌恶和抗拒,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尽的按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结合教师的专业所长,对学生不好或消极的性格、价值及行为特征进行积极引导。总所周知,学生的价值观是受社会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和学校教育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耐心,教师是很难帮助学生改变的。此外,教师本身既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客体,需要高校在资源、政策、福利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才能促使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1.2群体。利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群体,主要研究的是群体活动的内在规律、结构与功能,同时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以及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同一线教师的双向交流,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学术研讨,通过磨课、听课、评教等方式不断开展教学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教学合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或者学生会等组织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人际关系,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一举俩得。

2组织行为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教育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一方面学校本身也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各级行政主体,组织行为学中包含的管理思想、组织结构、行为分析、考核评价等对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起着直接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高校中还存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教师按照工作年限和职称体系又可分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及专家教师,学生按照班级和宿舍又可细分为若干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自然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就对高校管理主体的能力提出考验。然而,无论是哪个群体或个人,它都有需求、行为动机、活动计划和步骤、活动结果,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组织行为学找到答案。现阶段,组织行为学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组织结构的系统化。有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指导方法,高校组织结构也日益完善,原本纵横交错、尾大不掉的组织结构开始向精兵简政、井然有序的方向发展。部门之间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了各尽其责和信息互通的管理模式。组织行为学中提倡的参与式管理也被很多高校运用到教学管理过程中,如学生的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学校除了提供配套的资源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以外,几乎不多做干涉,充分鼓励学生争当班级小主人,自由发展,民主管理。高校也非常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整体管理与规划,通常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就重大决议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话语权。

2.2管理理念的人本化。高校想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组织行为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教学活动中,如果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能够使学生由教育管理的“对象”向教育管理的“主体”进行转化。“对象”和“主体”不仅仅是身份互换那么简单,当学生处于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时,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活动管理、教学设计等都应该仅仅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对学生多加管制,对学生多加管制只会激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而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通过激励理论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本质上是通过给人们行动的目标,使人们能够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主动的去追求这个目标,因此激励本身也是一种积极地满足欲望的行为。根据观察学习的理论得出,激励可以产生替代强化的作用,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励,对自身行为也产生同样的强化效果,由此可见,激励是能在群体行为中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十分普遍,典型的是教师的职称评选和学生的奖学金评选。由职称带来的自豪感和自我实现感属于精神奖励,但相应引起的工资待遇的提升则属于物质奖励的范畴;学生的奖学金评选一方面可以减轻学费压力,属于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因为获得奖学金而同时赢得班主任的夸奖和家长的赞许,这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然而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对个人行为的强化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作用相较于惩罚,对人的身心更能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2.3资源配置合理化。要想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包括教学资源、科研资源、行政资源、基础保障资源,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其他企事业单位群体的资源,有效引用到师生的和谐发展上。例如部分高校开始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设立校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给予学生相应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也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提供场所。让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3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尽管组织行为学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高校作为动态的发展组织,高校内部师生的需求时刻发生改变,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事实上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变化的感知能力不足,运用组织行为学调整管理方式明显滞后。其次,尽管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十分清晰,但是未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例如师生档案管理,涉及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及学工处四大部门,每个部门各自分管相应的档案信息。然而就基础信息这一项,四个部门就有四个不同的模板,师生重复登记不说,还加重了日后档案维护和更新的压力。尽管信息化校园建设使得一部分高校引入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实现师生档案及多项职能的在线办公,却因为平台之间尚未建立数据集成,面对大数据,各教育管理者也只能望而却步。最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本身是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只有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顺应时展,抓住改革机遇,勇于创新,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进一步实现高校的快速且有序发展。

作者:程建荣 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