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就业作为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改革的内容大致分为对传统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以及用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需求量,以创业教育理论为基础导向,建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就业导向型

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两个基本的问题。意识社会责任分工的专业化与细致化,导致人们对简单而有机械的劳动失去原有的热情,但也是社会对体力劳动工作者的一种不公平态度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激情;而劳动力仍然过剩,社会的需要不能满足劳动力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社会压力。以至于金融危机过后,社会导向型人才适应了我国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才释放了这两方面的压力,然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将以工商管理为例,着重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基于几点建设性意见,努力探索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一、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开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纳。高职学校本身对人才培养的原则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实践为模式的现代教学目的,为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并将学校学习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连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生产、管理、服务输送一线人才[1]。但是现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不能达到此目的,课程的单一化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结构的不完善使学生达不到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容易进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职业化,从而忽视了教学理论,使学生无从学起,接受程度也就相对下降;第二个误区是忽视专业应用性,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这两个极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使学生的就业发展相对小了很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不能完整地连接在一起。

2.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要培养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最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配备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既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够传授学生知识理论的教师紧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双师型”的教师数量要求不低于全部教师数量的80%,这一数字在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中远远不能达到,因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只占教师总数量的29.9%。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传统知识理论过于乏味,很难跟上社会的进步,一些企业单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完整融入到学生平时的课程中,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在迈入社会中已经过时,自然也就很难用到。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提供给教师培训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够了解各项技能的最新发展,使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将新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2]。

3.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各高职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强,对于实践教学这一方面相对欠缺,教材的乏味使学生对本学科失去了兴趣,认为与就业的衔接性不强。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不完善,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完成得不理想,导致学生在进入各大企业后还需要让企业对其进行培训,在加上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即使完全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也让学生在工作当中困难重重,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这一问题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既然是高职院校,那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融入进工作当中,这一基本功能的欠缺,使整个高职教学体系都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二、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上进行不断创新

对高职院校来说,让学生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为目标展开教学是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先入为主,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实行先行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懂得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大致了解未来从业就业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带有目的性。而不是传统教学的一整套模式:大学前三年都在灌输1+1=2的形式理论,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到工作中,甚至是不知所学专业为何物。然后大三过后找实习单位是也是屡屡碰壁,最后找到一家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实习单位,草草实习,最后应付过大四的论文及答辩。学校便可万事大吉,认为为社会输送了专业型人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现代教学本末倒置的结果。

2.以创业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固有思想,就是无论大学期间学习的好坏,在毕业时都想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无论是大学期间有多么崇高的梦想,都要在毕业之后置身于外,就业是第一位,创业的问题可以留到以后再说。那么我们要颠覆这种教学理论,在大学期间就要使学生有创业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先行后知,以行为主,以知为辅,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进本行业的固有模式当中,或是直接到行业模式,开辟出一条新的创业途径来。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在一开始的学生挑选应该不同于传统的模式,不能是直接高考,让学生自行审报志愿,而是学校在第一年进行全专业培养,第二年再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专业划分,或是企业直接挑选学生进行培养。本科前一年可以进行全部的专业通读,学校应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程度以及想法,第二年在逐一进行专业的分配,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得到提升,开阔了思路,可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形成个性化教育改革,这种教育改革对老师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

3.配备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

在学校配备师资力量时,要多挖掘一些“三栖型”教师,即可以辅助学生职业的选择、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3]。这种教师也可以说是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拥有广泛身后学科理论的学术家、以及拥有企业咨询研究或创业经历的创业家。这种教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学生拉近师生距离,更是能使学生从学校迈向企业最好的桥梁。

4.工商管理学科所建立的考核制度

无论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要求还是实践课程的结果,全部都涵盖了不确定的因素,但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能使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以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制定本学科的考核方法,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将学生从分数的夹板中解放出来,不看分数,看创业及实践的成果,而理论知识的检测就要融入进平时的阶段性测验中,尤其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规划能力以及经营决策分析能力的考核,更是要以创业实践为主,教师也应该从教材和职业资格证的考评中解放出来,不应该纯粹为了考试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突破学科知识考查的交叉性与专业性。总之,不能仅仅只能达到一种“有限理论”的程度,要弱化在考试当中的“成王败寇”,以学生创业时严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考核基础,开辟一种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模式。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最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死板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创造力与分析能力,养成独立分析的思维惯性。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逐步提高下,我们应该深刻管理以及思考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任务。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如何安排合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度影响工商管理教学的外部环境与因素都有哪些,国家政策侧导向的研究以及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等等。这些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的难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前程也会越发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升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

[2]任广新,张贵平,关永娟.高职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邢梅,徐向东.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作者:谭国兵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